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社会化条件及新特点_谢晓蔚
简述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一)
简述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一)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各种社会活动的互动,逐渐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角色的过程。
以下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儿童在家庭初期接触亲友,通过与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戚的互动,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和维持人际关系的技巧。
•在学校,儿童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和合作,学到友谊、团队合作等社交技能。
同时,要适应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学会与人相处。
•社交活动,如参加互助组织、参与兴趣班、参观实习等,使儿童与更多的人接触,培养交往技巧和合作精神。
2. 性别角色的认同和互动•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中,儿童逐渐认同并学会了属于自己性别的角色和行为规范。
•通过与同性和异性的相处,儿童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性别的人,建立健康的性别关系。
3. 价值观念及社会规范的形成•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儿童学会正确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社会活动的参与使儿童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接受社会的信息,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
4. 独立性和责任感的培养•儿童在家庭中逐渐承担起一些家务和个人事务,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
•学校和社会活动中,儿童有机会担任一些职务和角色,锻炼独立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责任感。
5. 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儿童通过参与社交和社会活动,学习尊重他人的感受、控制情绪的表达,以及积极应对挫折和压力。
•家庭和学校提供适当的情绪管理培养方式,帮助儿童学会自我调节和情绪平衡。
通过以上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儿童和青少年可以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发展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性别角色认同、适应社会规范的能力,以及积极独立、有责任感的性格特点。
从“90后”到“00后”_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从“90后”到“00后”_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的少年儿童群体由“90后”逐渐转变为“00后”。
他们是新世纪的年轻一代,承载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希望。
然而,这一代的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本文将通过一项调查报告来全面分析中国“00后”少年儿童的现状。
首先,调查报告显示,“00后”少年儿童整体上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相比于他们的前辈“90后”,他们的身高体重指数更高,普遍更加强壮和健康。
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00后”少年儿童更加注重健康饮食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与此同时,调查还发现,“00后”少年儿童的近视率相较于“90后”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可能与他们较多地接触电子产品、长时间用眼以及失眠等问题有关。
其次,调查报告揭示了“00后”少年儿童的教育现状。
与“90后”相比,他们面临更多的学业压力和竞争。
即使在学术性课程之外,他们也要面对各种培训班和课外活动的压力。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也面临着互联网及其影响的挑战。
更多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上,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变得缺乏。
此外,调查还发现,“00后”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相对较差,阅读量也普遍偏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此外,调查报告还提到“00后”少年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社交状况。
相比于“90后”,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整体上有所提高,但仍面临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问题。
因此,他们的娱乐和兴趣活动比较有限,无法充分发展自己兴趣特长。
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00后”少年儿童更加依赖虚拟社交,并且面临着网络暴力和欺凌的风险。
最后,调查报告对“00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
与“90后”相比,“00后”整体上更加积极乐观,但由于学业和社交的压力,他们也经常面临着情绪波动和焦虑等问题。
另外,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自卑、自我怀疑的情绪。
简述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同辈群体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其逐渐掌握社会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人格,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家庭还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社交环境,让孩子学会了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等基本社交技能。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在学校中,孩子接受了系统的知识教育和社会规范教育,学会了遵守规则、合作互助、竞争拼搏等社会技能。
同时,学校也是孩子交友、建立同辈群体的重要场所,同辈群体的影响对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大环境。
社会中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儿童在社会中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人群和事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辈群体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同辈群体是指年龄、兴趣、活动范围等因素相近的青少年群体。
在同辈群体中,孩子可以交流、学习、分享、竞争,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质和社交技能。
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的价值观和角色的形成也非常重要。
个体的价值观是指对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和看法,它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个体的角色是指在社会中扮演的角
色,如子女、学生、朋友、公民等,个体在不同的角色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态度。
青少年的社会化任务及教育措施
青少年的社会化任务及教育措施
青少年的社会化任务及教育措施是当今社会和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需要逐渐适应社会角色,建立自我认同,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人际关系等。
首先,适应社会角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和期望,如学生、朋友、子女等。
他们需要学会适应这些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家长和学校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培养自我认同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
青少年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健康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
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
此外,培养社会责任感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青少年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家长和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发展人际关系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青少年需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青少年参加团体活动、社交聚会等方式,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社会化任务及教育措施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家长和学校应该给予青少年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成长为健康、自信、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
青年文化1.关于“文化反哺”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来说,“文化反哺”就是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其实质是青少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的积极主动影响。
综合研究者对“文化反哺”的不同界定,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视角。
一是社会学角度。
“文化反哺”就是“反向社会化”,是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
这个过程是面向未来、创新型的。
二是青年学维度。
“文化反哺”是一种“青年文化”、“超前文化”,是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是即将出现的主导文化的雏形和前期准备。
三是文化学视野。
“文化反哺”是一种“子女楷模文化”、“青年楷模文化”或“后哺文化”,是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2.关于“文化反哺”的内容与表现。
“文化反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须正视并加以关注的一种客观存在。
周晓虹教授访谈发现,子代对亲代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以文化表层(日常行为或器物层面)的影响最为明显,而且,子代对亲代的影响同两代人各自的文化水平、职业特征以及个人爱好有关。
她的研究资料表明,在涉及事物的好坏、对错判断的价值观方面,父母也受到了孩子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比较其他方面而言可能要小一些;孩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消费和钱的看法以及审美和生活情趣都开始影响到父母,使后者的生活态度在无形中发生了明显可见的变化;父母在日常行为方面受到孩子的影响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受影响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孩子的“话语权力”最突出地表现在对新器物的使用和对新潮流的了解上,在这方面父母对来自孩子的“指点”的接受几乎是无条件的(周晓虹,2000:56—60)。
杨立、郜键也从调查中发现,在网络时代,子女向父辈进行逆向教育的内容不仅涉及知识技能,也涉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杨立、郜键,2002:30)。
张志刚、郑艳认为,青年“文化反哺”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少年儿童的特点及其教育
3、儿童思想教育问题多,成效差
1、目标内容脱离儿童少年实际——目标高深、内 容抽象、标准单一、与人格塑造的分离; 2、德育过程形式脱离儿童少年主体性——以青少 年为客体 ;方向、内容、目标不从青少年出发; 忽视互动;青少年的低参与、甚至不参与; 3、德育结果上道德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价值 虚化、行为社会化、能力的多重挑战;
2、少年儿童发展呈现新特点
发展日趋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 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但实际能力相 对不足; 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主动,但是单一,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 支撑的扎实动力,心理较为脆弱; 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 状态,生存压力大; 道德的自觉性本质随社会发展日益呈现,道德能力水平,对 社会的适应能力持续提高;
二、德育, 改革发展视野下的话题
——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科学发展观与儿童发展及儿童工作 Nhomakorabea
1、十七大精神的关键词语: ☆ 小康社会 ——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 养、住有所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 ☆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2、中国发展任重道远,儿童工作肩负重要历史使命; 3、引领儿童坚持科学发展是儿童工作的根本任务 ;
2、新形势下少先队的根本任务
1、探索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灌输培 养少年儿童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帮助少年儿 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2、探索研究少先队工作的思想方法——基本层面要引导 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增强国家意识、 科学意识、劳动意识,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培养审美意识; 注重依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和规律,坚持 正面教育,坚持榜样与典型的示范; 3、探索研究实现少先队工作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注 重党、团、队组织的衔接;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少先队活 动;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环境的现状和对策
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环境的现状和对策陕西省西乡县沙河镇中心学校:李建刚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当前的少年儿童处于一个物质较为丰富的社会里。
他们是幸福的一代,然而也是让人担心、焦虑的一代。
究其原因,少年儿童成长的环境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有:学校、家庭、社会。
可细分为学校的配套设施、教师的素质、学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家长的修养、家庭的民主氛围、家庭和谐度、社会周边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等。
这些环境在当前的少年儿童成长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表现如下:(一)家庭: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启蒙教育和学前教育大部分来自家庭,在当前出现了以下问题:1、父母外出打工。
农民进入城市打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父母离家别子也自然是难以避免的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的学习只有靠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照料,孩子离开父母,失去正常的管制,自制力差,便可能会频繁进入游戏厅等娱乐场所。
2、单亲家庭。
由于家庭环境的变故,特别是缺乏必要的家教,缺乏父(母)爱,给孩子敏感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其中大多数学生学习成绩下降,85%的在学习、纪律和卫生方面属于后进生,导致在校期间的表现及行为出现偏差。
3、家庭教育失调。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误区和问题。
一是家长与子女过分依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使得子女严重的依附父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良好素质的培养。
另一方面,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学校是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主要场所。
学校这一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校管理仍停留在抓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
这在广大乡村学校尤其明显。
大部分乡村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得不过度地搞应试教育。
2、教师素质亟待提高,教学观念亟需转变。
虽然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仍有不少教师体罚学生,造成其身心两重伤害的案例不时见诸报端。
当前少年儿童群体特征与变化
第二:讲当前少年儿童群体特征与变化开篇语:辅导员,老师们,为了一个目的我们在次相聚。
,你们好!今天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当前少年儿童群体特征与变化”认识当代少年儿童的新特征,首先要认识他们的生存发展环境,这是真正生长在改革发展时代的一代人,在享受了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他们形成了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态度;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宽松空气中呼吸,他们自然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追求着父辈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纵;经受着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冲击,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作为中国历史上意识形态最活跃、思想观念最解放时代里出生长大的一代,在他们身上,先进与激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和破坏力共存;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他们面临着过去父兄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发展困惑、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生活方式的选择困惑。
时代造就了他们的开放、潇洒、飘然,也将未曾有过的艰难放在了他们的肩上。
他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代人。
一、影响着一代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社会因素从思想道德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到,社会变迁发展对少年儿童发展形成五大尖锐挑战。
一是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可避免,意识形态冲突长期存在,给少年儿童社会道德价值选择带来挑战。
市场经济生产资源所有多元、生产方式多元、分配方式多元,经济基础的多样化决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少年儿童的成长将长期面临着东西方思想意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科学民主与封建传统的尖锐冲突。
原有的社会主流教育、少先队教育在意识形态上的强势地位被日渐打破,少年儿童独立、理性选择价值目标的任务长期而艰巨。
二是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直接影响社会道德价值,给少年儿童精神家园构建带来挑战。
当代少年儿童具有与以往孩子不同的特点
当代少年儿童具有与以往孩子不同的特点第一篇:当代少年儿童具有与以往孩子不同的特点战雷神当代少年儿童具有与以往孩子不同的特点,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儿童发展的客观趋势。
(1)发展日趋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
过去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以学校为主渠道,但是现在这一代孩子的整体价值体系和认知受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的主流灌输的影响力在日渐降低。
据调查,北京初三某个班级,开了微博的占到100%,可以说,现在孩子受社会影响的力度和深度比任何时代的孩子都大。
少年儿童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像微博这样的新媒体资讯量大,更新快,少年儿童可以了解到很多知识,在网上发表观点意见,但是可能对教师的权威性也提出挑战,对学校的教育带来冲击。
同时微博上垃圾信息也很多,极易使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加大思想品德教育的难度。
(2)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但实际能力相对不足。
由于社会的急速发展,当代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性发展、心理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上呈现极大地不均衡性,既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但又对父母具有极强的依赖心理。
一方面社会资讯发达,这代孩子头脑越来越大,该知道的不该知道都知道了;一方面,物质生活不断提升,家庭条件不断改善,这代孩子的四肢越来越小,该会的不该会的都不会了。
(3)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主动,但是单一,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支撑的扎实动力,心理较为脆弱。
较之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现在的青少年往往缺乏一个坚定的目标、信念和理想,现在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以下两种:一类是非常优秀但却太过自我,往往不知感恩,认为得到的东西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甚至常常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第二类是各种条件较好,但没有理想、没有目标。
这两种都缺乏理想、信念,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青年发展的一个核心就是如何把自我实现和社会作为统一起来,这一点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发展将会受到一个很大的制约。
浅谈我国关于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前景
浅谈我国关于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前景1. 引言1.1 现状分析我国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现状在不断发展和改善之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福利儿童问题的重视,我国的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目前,我国的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主要体现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努力上。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不断加大对福利儿童事业的投入,推动福利儿童事业的发展。
与此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福利儿童事业中,通过捐款、志愿活动等方式为福利儿童提供帮助。
我国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福利儿童事业的覆盖面还不够广,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福利儿童仍然面临着不能得到及时帮助的困境。
福利儿童事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一些福利机构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社会对福利儿童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缺乏持续的关注和支持也制约了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
【2000字】1.2 问题意识我国关于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前景一直备受关注,而在进行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问题意识是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问题,才能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国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不足、政策不完善、服务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对福利事业的投入不足,导致许多福利机构设施简陋、人员不足、服务质量低下,无法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
福利儿童事业的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着权责不清、协同不畅、服务不到位等挑战。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主体在推动福利事业社会化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自为政、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服务效率低下、覆盖面狭窄、服务质量不高。
我们亟需加强问题意识,意识到我国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问题,只有深刻认识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革措施和政策,推动福利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2000字】1.3 发展必要性我国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浅谈我国关于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前景
浅谈我国关于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前景我国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社会化服务是指社会各方面展开的、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的公共服务活动。
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就是通过社会力量提供福利儿童的教育、康复、保护等服务。
在我国,福利儿童的数量庞大,社会化服务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专业化的救助,提高福利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我国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对较为完善。
我国福利儿童保护体系包括政府、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个主体,各方共同建立起了福利儿童服务体系。
政府通过建立福利儿童保护机构和相关政策,为福利儿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福利儿童事业中,通过提供教育、康复、心理咨询等服务,为福利儿童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个人参与福利儿童事业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通过志愿服务、捐款捐物等方式,为福利儿童提供帮助。
这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福利儿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化服务可以提高福利儿童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福利儿童保护模式主要依赖于政府提供的救济和服务,但是由于资源有限,往往无法满足福利儿童的多样化需求。
而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可以依托社会力量和专业机构,提供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服务,满足福利儿童的不同需求。
通过社会组织提供的职业培训,可以提高福利儿童的就业能力;通过社会工作者提供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福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可以更加全面地关注福利儿童的各个方面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化服务可以促进福利儿童的社会参与度。
福利儿童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和挑战,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社会化服务可以通过提供各种群体活动和社交机会,促进福利儿童与普通儿童、社会大众的交流和互动,提高福利儿童的社会参与度。
通过社会化服务,福利儿童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成长、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国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
浅谈我国关于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前景
浅谈我国关于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中国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福利儿童事业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福利儿童事业在社会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本文将就我国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我国福利儿童事业在社会化方面的发展,需要加大政府投入。
当前,我国的福利儿童事业仍然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而政府的资金投入仍然较为有限。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福利儿童事业在社会化方面得到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政府投入占比较高。
我国需要增加政府对福利儿童事业的资金投入,提高福利儿童事业的社会化水平。
我国福利儿童事业在社会化方面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参与。
福利儿童事业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在发达国家,福利儿童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包括企业、NGO组织、志愿者等。
他们为福利儿童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包括物质和精神支持。
我国需要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福利儿童事业,实现社会化的目标。
我国福利儿童事业在社会化方面的发展,需要加强制度建设。
当前,我国福利儿童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福利儿童保障制度也存在一定的漏洞。
在发达国家,福利儿童的权益得到了法律的严格保护,福利儿童事业的社会化水平也得到了制度的保障。
我国需要加强福利儿童事业的制度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福利儿童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我国福利儿童事业在社会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专业人才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加强社会参与,健全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才能够实现福利儿童事业的社会化可持续发展。
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福利儿童事业的社会化水平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及其促进
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及其促进一、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适应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如下:1. 心理发展特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 社交能力发展特点:儿童青少年逐渐从家庭中走向社会,开始与同伴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
他们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沟通和合作,同时也需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挑战。
3. 身心发展特点: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迅速发展。
身体的变化和荷尔蒙的影响会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4. 角色转变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逐渐从家庭成员转变为学生、朋友、社会成员等不同的角色。
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角色要求,学会承担责任和义务。
二、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会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
3.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适应问题的浮现。
4.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于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三、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方法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稳定、温暖、支持和尊重的家庭环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赋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浅析当代少年儿童新特点
浅析当代少年儿童新特点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蔡台中心小学王艳敏摘要:21世纪的中国是一条腾飞的巨龙,经济以铿锵的步伐前进,不断层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文化开放而蓬勃发展,社会瞬息万变,人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社会。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少年儿童成长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不断变化,导致他们自身的特点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独生子女群体的存在,更使得少年儿童呈现出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群体特点,本文拟从先锋性、两面性、失衡性三个大的方面来浅要分析当代少年儿童的新特点。
关键词:少年儿童先锋性两面性失衡性作为得天独厚的一代,他们的家庭有比较稳定的经济基础,物质生活比较丰富;小家庭结构固定成型,少年儿童受到的来自父母的关注更为充足,亲子关系得到了较为健康的发展;父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高素养,随着而来的是相对民主、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
学校是少年儿童走出家庭,开始社会化的最初社会群体。
近些年来中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应试教育的大力批判与取缔,及对素质教育进行广泛推广与实施,学校教育的状况有了长足的改善,开始打破了单纯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局面;社会作为少年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变,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各个社会教育媒介的信息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社会正以极快的速度生出一个个的符号,以其强大的威力对少年儿童产生着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影响。
这一切的变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积极发展与完善似乎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然而新生一代明显存在着社会化的不均衡与不同步,这也使得这一代的少年儿童身上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并且对比鲜明,具体来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先锋性(一)创新能力较强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性社会,而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作为文化的主要消费力量影响着意识形态和文化生产,因此他们的创新性对于社会具有着重要作用。
当代的少年儿童乐于积极探索,追求新鲜,充满着创造的活力,处处体现创新性与进步性的主流,代表着中国社会前进的新生力量。
儿童社会化新视角
儿童社会化新视角一、儿童社会化新困境当前,剧烈的社会大环境变动、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使很多人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同时带给大家越来越多的困惑和思考。
对生活的无力感和难以把握感是大多数人的体会。
这样的环境不仅对成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当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今儿童的社会化土壤已经和上一辈人有了太大的不同,儿童社会化途径充满了困惑、矛盾,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儿童是社会化的主体对于儿童是什么人这一问题,笔者的解答是儿童是社会化的主体。
在过去的研究中,并没有太多人将研究重点放在儿童是否是社会化的主体这个问题上。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在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出,儿童的“自我”能够阻止“本我”的生物本性行为,约束自身遵从外界法则,而“超我”可以使儿童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事。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华生也对人的社会行为的习得进行了研究。
他所坚信的是:无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精确的外部刺激而形成,习惯的形成就是环境和教育的联合结果。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三大理论基础之上的现代发展心理学,它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就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学说。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对自我提出新的适应的要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同样,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之中提出“发生认识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就是,儿童是积极主动的探索家,不断构建自己的独有图式,并随着自身的发展不断组织和修正这些图式,也就是儿童的认知结构。
这一理论明确地提出了儿童在社会化的互动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和独立性。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研究成了热点,而关于“儿童是否是社会化的主体”这个问题,许多研究学者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儿童的成长脱离不了社会环境,出生、发育、成长和受教育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受到社会规范和社会习俗的影响和制约。
浅谈我国关于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前景
浅谈我国关于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前景我国关于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前景。
福利儿童是指因为家庭贫困、疾病等原因无法得到正常的照顾和关爱的儿童。
为了保障福利儿童的权益,我国在过去几十年来不断加强福利儿童事业建设,并逐渐向社会化发展。
福利儿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贫困儿童的生活状况更加艰苦。
为了改善福利儿童的处境,我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立了一系列的福利儿童机构,如救助站、儿童福利院等。
这些机构起初主要由政府负责管理和运营,财政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
近年来,我国福利儿童事业的发展逐渐向社会化转型。
社会化是指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承担福利儿童事业,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和资源,共同提供服务和保障福利儿童的权益。
社会化的发展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提高福利儿童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社会化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前景。
社会化可以增加福利儿童事业的资金来源和资源支持。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福利儿童事业的建设和运营。
社会化还可以通过激励措施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共同为福利儿童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还可以增加福利儿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化可以提高福利儿童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在社会化的模式下,福利儿童事业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通过市场需求和供需关系的调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社会化还可以引入民间组织和专业机构,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提高福利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社会化可以促进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参与。
福利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爱。
社会化的发展可以倡导社会各界关注福利儿童的权益问题,鼓励各类志愿者和慈善组织参与到福利儿童事业中来。
通过广泛地宣传和教育,社会化可以促使更多的人了解福利儿童的困境,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共同为福利儿童提供帮助。
在福利儿童事业社会化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
青年文化1.关于“文化反哺”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来说,“文化反哺”就是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其实质是青少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的积极主动影响。
综合研究者对“文化反哺”的不同界定,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视角。
一是社会学角度。
“文化反哺”就是“反向社会化”,是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
这个过程是面向未来、创新型的。
二是青年学维度。
“文化反哺”是一种“青年文化”、“超前文化”,是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是即将出现的主导文化的雏形和前期准备。
三是文化学视野。
“文化反哺”是一种“子女楷模文化”、“青年楷模文化”或“后哺文化”,是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2.关于“文化反哺”的内容与表现。
“文化反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须正视并加以关注的一种客观存在。
周晓虹教授访谈发现,子代对亲代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以文化表层(日常行为或器物层面)的影响最为明显,而且,子代对亲代的影响同两代人各自的文化水平、职业特征以及个人爱好有关。
她的研究资料表明,在涉及事物的好坏、对错判断的价值观方面,父母也受到了孩子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比较其他方面而言可能要小一些;孩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消费和钱的看法以及审美和生活情趣都开始影响到父母,使后者的生活态度在无形中发生了明显可见的变化;父母在日常行为方面受到孩子的影响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受影响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孩子的“话语权力”最突出地表现在对新器物的使用和对新潮流的了解上,在这方面父母对来自孩子的“指点”的接受几乎是无条件的(周晓虹,2000:56—60)。
杨立、郜键也从调查中发现,在网络时代,子女向父辈进行逆向教育的内容不仅涉及知识技能,也涉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杨立、郜键,2002:30)。
张志刚、郑艳认为,青年“文化反哺”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天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社会化条件及新特点◆谢晓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 南昌市330077) 摘要:社会化条件是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揭示出社会化条件变化与我国新一代少年儿童成长之间的内在关系。
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化条件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社会环境的变化,形成了我国少年儿童新的特点。
关键词:少年儿童社会化条件新特点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1999)06-0088-06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通过他的感官和社会进行交往,从而逐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最终实现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这个转变过程就叫做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生活技能、掌握行为规范,以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
少年儿童是人社会化的最初起点。
少年儿童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一定途径开始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最终形成自身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少年儿童社会化的条件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少年儿童自身的特点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社会化条件的新变化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少年儿童社会化条件即成长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少年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也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初始途径。
少年儿童自从呱呱坠地起,就生活在各自家庭之中,成为一个特定的角色。
在父母亲的关怀与指导下,学习日常生活技能,体验人类的社会性情感,从而迈出社会化的第一步。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正在步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时期,家庭模式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青年初婚年龄的推迟、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家庭经济功能的增强,由此导致家庭对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父母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父母的文化素养水平,是家庭中影响少年儿童社会化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这是因为,父母的文化素养水平,反映在精神生活方面,影响着他们的理想道德、生活情趣、教养方式;反映在物质生活方面,又影响着他们的职业与地位,从而影响到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
这就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对少年儿童的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
国内外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一般来说,父母的文化素养越低,家庭的生活水平、父母的生活情趣、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就越差,少年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反之,少年儿童社会化的正面影响就越大。
这一点也为许多实例所证实。
初婚年龄的推迟、家庭的小型化和经济功能的增强,使得青年父母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条件去接受系统的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为少年儿童的社会化创造了一个积极而又有利的氛围。
2、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更为民主。
鲍尔特温曾经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专制、溺爱、放任和民主四种类型。
我国有些社会学家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干涉、溺爱、放任、民主、否定、过分保护六种类型。
其中,民主型最为理想,采用这一方式的家长能够更好地发现子女的优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鼓励与强化,最有利于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效果。
而在一般条件下,教养方式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
因此,青年父母受教育程度与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促进当代中国家庭教养方式向民主化方向发展。
据我国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采取民主教养方式的家庭已占我国城镇家庭的80%左右。
3、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更为富裕。
在家庭的物质生活资料中,有供生存必需用的生活资料,有供享受用的享受资料,有供学习提高用的发展资料。
其中,发展资料对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11.3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近2倍。
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由过去满足吃穿的生存需要开始转向发展和享受的需要,用于文化服务等非商品消费的比例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就为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
4、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一般来说,父母和子女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关系是很密切的。
不过,这种密切程度在不同类型的家庭中还是有所差别的。
在大家庭(包括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少年儿童除了与父母进行交往外,还可以与祖辈、叔辈以及兄弟姐妹进行交往,少年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互动频率相对减少,因此有可能影响少年儿童与父母的密切关系。
而在小家庭即核心家庭中,由于没有各种中间层次,从而大大增加了少年儿童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与时间,增强了少年儿童与父母的互动频率呈正相关。
因此,家庭小型化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提高了少年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互动频率,使得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为密切,从而有利于少年儿童社会化的正常进行。
(二)学校。
学校(包括幼儿园等)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社会群体,也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渠道。
与家庭教育的个别性不同,在学校少年儿童接受教育是具有集体性,接触的社会面更广,接受的教育更为科学、系统,学习掌握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了解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独立生存与发展创造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教育体制正在酝酿着重大的变革,其主要核心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而素质教育对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更为积极、更为广泛。
1、不仅注重少年儿童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少年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融智力、身体、心理、品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其中智力为少年儿童成长的前提,身体是少年儿童成才的基础,心理是少年儿童成才的动力,品行是少年儿童成才的保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学校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了文化课的比重,增开了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课程,通过素质教育使少年儿童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2、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注重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一种将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它不但给少年儿童以“鱼”———教授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更注重给少年儿童以“渔”———培养少年儿童的综合能力,包括智力能力即动脑能力,操作能力即动手能力,以及心理能力即意志与兴趣等。
其中智力是核心,操作能力是保证,心理能力是动力,三者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不仅注重对学生的训练教育,同时注重对少年儿童的养成教育。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人的情商(包括精神、情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知识、能力和技术更为重要,在人的成功之中,智商因素只占20%左右,而情商因素所占比例更大。
知识、能力可以通过传授、训练所获得,而情商却一般不能通过传授、训练所获得,只能依靠养成教育。
因此,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对少年儿童的智力培养,更注重对少年儿童的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包含有训练教育与养成教育两个方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传统教育中训练教育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开始动摇,养成教育的地位将日益得到加强与提高。
4、学校传统的教育功能正在缩小,教师的绝对权威开始动摇。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少年儿童获取知识的渠道与方式日益增多,少年儿童从学校获得的知识,以及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在少年儿童所学知识总量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加上许多小学开始取消作业与考试,因此,学校传统的教育功能开始变小,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威也开始动摇。
(三)社会。
这里所说的社会是指除了家庭、学校之外的其他社会环境。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主要包括邻里社会、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媒等。
邻里社会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大社会雏形,它对于人的个性的形成、人生观的塑造等起着重要作用。
同辈群体指一个由年龄、地位大致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其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都较为接近,他们常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发生互动。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化重要手段。
1、邻里社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邻里社会对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呈逐年缩小的趋势。
随着传统的大杂院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独家独户的单元房,邻里之间缺乏交流,更谈不上原先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密景象,因此,邻里社会对于少年儿童个性的形成、人生观的塑造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随之弱化。
2、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必须参与并认同于一个同辈群体,通过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传递促进其社会化过程。
与过去相比,今日的同辈群体对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家庭中的子女数减少,城市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农村多数为两个子女。
因此,当今少年儿童的同辈群体以家庭以外同龄伙伴为主建立起来,彼此间的亲情、关心相对减少,血缘关系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探索的对象、范围却相应扩大,同辈交往更具有开放性和全面性,加快了少年儿童适应社会的步伐。
3、大众传媒。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传媒有了空前的发展。
社会传媒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对少年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了全面的影响。
现代大众传媒扩大了少年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给少年儿童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快捷、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手段;现代大众传媒缩小了少年儿童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城市少年儿童还是农村少年儿童,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少年儿童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少年儿童,通过卫星电视和计算机因特网,都可以享有同样的信息,从而也就相应缩小了彼此之间由于民族、地域、经济、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差异;现代大众传媒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了理想化的少年儿童形象,不论是动画式的还是童星式的,使得众多少年儿童不再以父母的要求为自己的目标,而是以某个理想形象为统一的楷模,用以学习和模仿。
二、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新特点随着成长环境即社会化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与他们父母的少年儿童时代相比,其观念、情感、行为等方面有了很大的不同,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一)主体意识增强。
当代少年儿童主体意识增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较独立的思维。
如今的世界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少年儿童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获取大量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许多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和做出判断时,并不完全听从于父母与老师的意见,看问题不带成见,不受父母和老师的约束。
例如,在一个小学高年级班的美术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画葡萄,而且强调要用紫色的画,因为他经常喝红葡萄酒,觉得葡萄就是紫红色的。
可是当同学们将画交上来时,既有紫红色的,也有乳白色和绿色的葡萄。
老师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画,同学们说葡萄不一定就是紫色的,因为他们经常吃的葡萄干很多乳白色和绿色的,而且比紫色的葡萄干更好看也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