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

合集下载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一概述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重要有机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的色彩。

这类化合物多存在与高等植物及蕨类植物中。

苔藓类植物中部分存在黄酮类化合物,而藻类,微生物(如细菌)及其他海洋生物中没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

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很多中药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等生物活性。

1.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flavone见图1)结构类的化合物。

现在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基团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图1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见的取代基团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

1.2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

经同位素标记,大体合成过程如下图5所示:上述标记实验同时证明了间苯三酚不是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前体,而桂皮酸和对羟基桂皮酸是黄酮类化合物B环更适合的生物合成前体。

1.3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见图2):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

图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1.3.1黄酮类及黄酮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化合物。

木犀草素是最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较广,具有抗菌作用。

清热解毒中药黄芩含有较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和次黄芩苷等。

槲皮素及及其苷类则是植物界分布最广、最常见的黄酮化合物。

1.3.2二氢黄酮类及二氢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是黄酮和黄酮醇的2,3-双键饱和结构,绝大部分天然来源的二氢黄酮是2S构型,二氢黄酮醇是2R,3R构型。

第5章黄酮类化合物

第5章黄酮类化合物

二、分布 黄酮类分布于芸香科、石南科、唇形科、伞形科、豆 科等 异黄酮类分布于豆科、鸢(yuān)尾科、桑科 双黄酮类分布于裸子植物、如:银杏科、杉科 查耳酮和橙酮分布于菊科、玄参科、败酱科 二氢黄酮类分布于姜科、杜鹃花科、菊科、蔷薇科、 豆科 二氢黄酮醇分布于蔷qiáng薇科、豆科
三、结构与分类
HOOC HO HO O OH HO O O
黄芩苷
O
(2) C-糖苷 除O-糖苷外,天然黄酮类还发现C-糖苷,糖基大多连接 在6或8位上。例如牡荆苷,葡萄糖基不通过氧原子直接连 在8位碳上;再如葛根苷,有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理作用并用 于治疗冠心病,葡萄糖基也直接连在8位碳上。
HOH2C HO HO HO O OH O
代表物:儿茶素
黄酮化合物分类——黄烷醇
儿茶素
结构特点:黄烷-3-醇类化合物 来源:含单宁的木本植物中 生物活性:防治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菌、除臭
黄酮化合物分类——花色素
(十)花色素
结构特点:C环具有两个双键,C3位有OH,其氧原子带有碱性 ,能与酸结合成盐 性质:可溶于水、乙醇,其水溶液因PH值不同而表现出不同颜 色 功用:使植物的花、果、叶等呈现颜色 生物活性:清除自由基,抗氧化 代表物:飞燕草素、矢车菊素、金银草素
OH CH3
O O
CH2
OH
O OH OH
CH2OH O O OH OH
CH2 OH O OH OH
OH OH
OH
OH OH
芸香糖
龙胆二糖
OH O O CH3
CH2 O O OH OH
OH O A OH O B OCH3
OHOH OH
橙皮苷
③ 三糖类 常见三糖主要有有 槐三糖、鼠李三糖、 龙胆三糖等,例龙胆 三糖由β -D-葡萄糖与 蔗糖组成。 ④ 酰化糖类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七章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颜色。

这一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中,在菌类、藻类、地衣类等低等植物中较少见。

此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一部分以游离状态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例如在心血管系统方面,槐米中的芸香苷和陈皮中的橙皮苷等成分有调节血管通透性和维生素P样作用,可用作防治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辅助药物;银杏中的银杏黄酮、葛根中的葛根素等成分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

在抗肝脏毒方面,水飞蓟素有护肝的作用,可用作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多种中毒性肝损伤。

在抗菌作用方面,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

此外,黄酮类化合物在镇咳、祛痰、解痉等方面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因此黄酮类化合物是天然药物中的一类重要的有效成分。

第一节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两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具有6C-3C-6C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

色原酮(苯并-γ-吡喃酮) 2-苯基色原酮(黄酮)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三碳链是否成环及B环连接位置等特点,可将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类(表7-1)。

表7-1 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类型类型基本母核举例存在植物黄酮类黄芩素黄芩芫花芹菜黄酮醇类槲皮素槐米二氢黄酮类橙皮素橙皮杜鹃二氢黄酮醇类二氢桑色素水飞蓟异黄酮类大豆素大豆葛根查耳酮类红花苷(黄色)红花补骨脂花色素类矢车菊素玫瑰花飞燕草黄烷-3-醇类(+)儿茶素儿茶双黄酮是由二分子黄酮衍生物聚合而成的二聚物。

通过碳—碳键或醚—氧键缩合。

银杏素银杏扁柏黄酮类化合物多为上述基本母核的衍生物,在A环和B环上常有羟基、甲氧基、异戊烯基等取代基。

组成苷的糖类常有D-葡萄糖、D-半乳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D-木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

也有双糖和三糖,如芸香糖、龙胆二糖、龙胆三糖等。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第三章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五、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四、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基,故称黄酮类化合物。

存在形式: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不少的常用中药中主要含有此类成分。

大多与糖结合成苷成苷,,称为黄酮苷类;有的以游离形式存在,即未1952年以前年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的一系列化合物。

OO5'4'3'2'1'8 76543 21 876543 21 OO 6'现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则泛指两个苯环两个苯环((A 与B 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6'5'4'3'2'1'87654321ACB1.黄酮类OOHOOH OHOHluteolin(luteolin ),),存在于存在于中,具有抗菌作用具有抗菌作用。

O槲皮素OOOHHOOHOHOHOR母体结构OROR=H 二氢黄酮OOOHOH水飞蓟素具有保肝作用具有保肝作用,,用于治疗损伤损伤。

水飞蓟素(SILYBIN)R=OH 二氢黄酮醇母体结构查尔酮为苯甲醛缩苯乙酮类化合物查尔酮为苯甲醛缩苯乙酮类化合物,,其邻羟基衍生物可视为二氢黄酮的异构体二氢黄酮的异构体,,二者可相互转化二者可相互转化。

查耳酮6'5'4'3'2'1'654321O OOHOO HO O glcOOHO OH葛根加冠脉流量及降低心肌耗OO紫檀素OO OOCH 3O二氢异黄酮类可看作是异黄酮类C2和C3双键被还原成单键的一类化合物成单键的一类化合物。

广豆根中的紫檀素就属于二氢异黄酮的衍生物.矢车菊苷元(兰色)花青素母核OHOOHOHO(+)儿茶素(-)表儿茶素母体结构87654321异芒果素(isomengiferin)OO HO HOOHOHglc石韦中的异芒果素具有止765432O母体结构硫磺菊素属于苯骈呋喃的衍生物属于苯骈呋喃的衍生物,,又名噢哢又名噢哢。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HO
O
OH
O
大豆素
六)噢口弄类; 硫磺菊素。定位与其它黄酮类不同。
67 HO
5 4
O2 CH
3 O
2' 3' OH 4' OH
6' 5'
硫磺菊素
七)花色素类; 矢车菊素、飞燕草素。
O+ HO
OH OH
OH OH OH
飞燕草素
八)黄烷醇类; 黄烷-3-醇的衍生物称儿茶素类,
OH
H
O
HO
OH
H
OH OH
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类型
类型
基本结构 类型
基本结构
黄酮 黄酮醇 二氢黄酮
O
O O
OH O O
O
二氢黄酮 醇 异黄酮
二氢异黄 酮
O OH
O
O
O
O
O
查耳酮
二氢查耳 酮
花色素
黄烷-3-醇
OH
黄烷-3,4-醇
O
OH
双苯吡酮
O
O+
A OH
O
橙酮
OH
O
OH OH
O
O
O C H
O
一)黄酮和黄酮醇类
黄酮类;
例:从槐花米中提取芦丁
槐花米加约6倍量水,煮沸,在搅拌下缓 缓加入石灰乳至pH8-9,在此pH条件下 微沸20-30分钟,乘热抽滤,残渣同上再加 4倍量水煎1次,乘热抽滤。合并滤液在 60-700C下,用浓硫酸调至pH=5,搅匀,静 置 24 小 时 , 抽 滤 。 沉 淀 物 水 洗 至 中 性 , 60oC干燥得芦丁粗品,于水中重结晶, 70-80oC干燥得芦丁纯品。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

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

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

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1]。

1、分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查尔酮(chalcones)和双黄酮类(biflavonoids)等十五种。

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其中包括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

2、理化性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黄酮苷类。

组成黄酮苷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三糖和酰化糖。

黄酮苷固体为无定形粉末,其余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

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色彩。

这是由于其母核内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

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级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糖链越长则水溶度越大。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

酸性强弱因酚羟基数目、位置而异。

3、显色: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反应机理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1]。

2.四氢硼钠(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产生红~紫色。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常用CHCl3-MeOH作为流动相。
OH HO O
HO
OH O OH
OH
O
OH
O
硅胶柱色谱,以CHCl3-MeOH作为流动相
硅胶柱上各种溶剂的洗脱能力:
石油醚 < 苯 < 氯仿 < 乙醚 < 醋酸乙酯
< 吡啶 < 丙酮 < 乙醇 < 甲醇 < 水
(2) 聚酰胺柱色谱
原理: 通过分子中的酰胺羰基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的酚羟 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作用。
OH
O O OH
OH OH O O
2.6.2 柱色谱法
常用吸附剂或载体有硅胶、聚酰胺及纤维素粉等,
也有用氧化铝、氧化镁及硅藻土。
(1) 硅胶柱色谱:
此法应用范围最广,主要适于苷元的分离,异黄酮、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高度甲基化的黄酮及黄酮
醇类。少数情况下,在加水去活化后也可用于分离
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如多羟基黄酮醇及其苷类等。
O
2
名称 黄酮醇类 Flavonols 异黄酮类 Isoflavones
三碳链部分 结构
O OH O
O
3
O
O
O
OH
O
O
其他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
黄烷-3-醇类 Flavan-3,4-ols
O OH
橙酮类 Aurones
O CH
O
黄烷-3,4-二醇类 Flavan-3,4-diols
O OH OH
口山酮类 Xanthones
O
O
O
花色素类 Anthocyanidins
+ O
高异黄酮类 Homoisoflavones

名词解释 黄酮类化合物

名词解释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简介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属于多元酚类化合物的一种。

它们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茶叶等植物中,并在中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为含有苯环和杂环,并且通常以花色苷的形式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结构特点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是一个苯环连接一个杂环,杂环可以是吡咯环、吡嗪环等。

在杂环上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羟基(OH)基团。

根据杂环的不同,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分为黄酮类、异黄酮类和花色苷类等多个亚类。

黄酮类化合物通常以花色苷形式存在,即苷基与一个或多个糖基结合。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不同的结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生物活性。

生物活性抗氧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并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中含有多个羟基基团,可以与自由基结合,减少其对细胞的伤害。

很多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抗炎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并减轻炎症反应。

炎症是很多疾病的基础,如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能够缓解炎症症状,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

抗菌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细菌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

抗菌活性使得黄酮类化合物在食品保鲜、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抗肿瘤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阻断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很多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对预防癌症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以作为肿瘤治疗药物的候选。

潜在应用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在药物开发、保健品生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药物开发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天然产物,具有较好的药物活性和安全性,已经成为药物开发的重要来源。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Anthocyanidins: Cyanidin, Delphinidin, Malvidin, Pelargonidin, Peonidin, Petunidin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性质[编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黄色结晶体,在紫外光下一般具有荧光。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于水,而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因其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中。[3]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注释[编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但要与“黄酮类”相区分,“黄酮类”只是“黄酮类化合物”大分类中的一个小分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黑巧克力堪称"超级水果" 富含天然抗氧化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徐珞珊,徐国均等. 中国药材学(上). 北京: 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 1996(中文(简体)).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可可亚,特别是一些黑巧克力,内含黄酮类表儿茶素成分[2],其抗氧化能力是红葡萄酒或是绿茶管健康。
黄酮类一般被分成五个次群组。
黄酮醇类:槲皮素、堪非醇、杨梅酮、异鼠李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黄酮类: 毛地黄黄酮、芹菜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黄酮类化合物(英语:Flavonoid,又称类黄酮[1])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在则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的一系列化合物。他们来自于水果、蔬菜、茶、葡萄酒、种子或是植物根。虽然他们不被认为是维生素,但是在生物体内的反应里,被认为有营养功能,曾被称为“维生素P”:例如像是抗氧化等或是具有一些抗发炎反应功效。也被认为有抵抗或是减缓肿瘤的形成。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

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录简介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反应分布特点药理活性展开编辑本段简介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 黄酮醇分子结构图以黄酮(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黄色色素。

其中包括黄酮的同分异构体及其氢化的还原产物,也即以C6-C3-C6为基本碳架的一系列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类或碳糖基的形式存在,也有以游离形式存在的。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常含有羟基、甲氧基、烃氧基、异戊烯氧基等取代基。

由于这些助色团的存在,使该类化合物多显黄色。

又由于分子中γ-吡酮环上的氧原子能与强酸成?盐而表现为弱碱性,因此曾称为黄碱素类化合物。

根据三碳键(C3)结构的氧化程度和B环的连接位置等特点,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下列几类:黄酮和黄酮醇;黄烷酮(又称二氢黄酮)和黄烷酮醇(又称二氢黄酮醇);异黄酮;异黄烷酮(又称二氢异黄酮);查耳酮;二氢查耳酮;橙酮(又称澳咔);黄烷和黄烷醇;黄烷二醇(3,4)(又称白花色苷元。

黄酮类化合物中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很多,如槐米中的芦丁和陈皮中的陈皮苷,能降低血管的脆性,及改善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用于防治老年高血压和脑溢血。

由银杏叶制成的舒血宁片含有黄酮和双黄酮类,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全合成的乙氧黄酮又名心脉舒通或立可2-苯基色原酮分子结构图定,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

许多黄酮类成分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的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本章内容
概述 结构与分类 理化性质 显色反应
第一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
一、概述
经典定义,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 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
8
7
1
O2
6 5
3 4
O
色原酮
8
7
1
2'
O2
1'
3' 4'
6 5
3
6'
5'
4
O
2-苯基色原酮
8
7
1
2'
O2
1'
3' 4'
一、概述
现在定义: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
中央三碳链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8 7
A
6
5
1
2` 3`

O 2 1` B
4`
C
3 6` 5`
4
基本母核:C6-C3-C6
一、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被子植物中, 如芸香科,豆科,伞形科,唇形科,菊科, 银杏科等。数量大,截止到1993年,总数超 过4000个,1/4植物中含有黄酮。
小结2 ——理化性质
一、性状: 颜色:多黄色
影响颜色深浅的主要因素:交叉共轭体系 助色团及其位置。
物态:多结晶、无定型粉末 二、溶解性:苷与苷元的区别
影响苷元水溶性的因素: 三、酸性:来源
影响因素及规律:7,4' > 7/4'> 一般 > 5 四、碱性:1-O孤对电子
小结3 ——显色反应
HO
O
OH O
空气
呈黄色
棕色

黄酮类化合物ppt

黄酮类化合物ppt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氧化应激对 细胞膜的破坏作用,维持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抗氧化活性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 抗氧化作用,对抗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病和发展。
抗炎活性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和感染等刺激的一种防御反 应,但长期或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 和疾病发生。
萃取法
利用不同溶剂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纯化。
色谱法
利用色谱技术如柱色谱、薄层色谱等对黄酮类化合物 进行分离纯化。
04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
抗氧化剂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以延缓食品氧化变质, 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风味改良剂
某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特殊的风味和香气,可以作为食品风味改 良剂,提升食品的口感和品质。
生物合成
黄酮类化合物是由苯丙氨酸和酪氨酸 等氨基酸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的。
代谢
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经过吸收、转运 和代谢等过程,发挥其生物活性。
0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剂是能够消除或减少自由基对细胞损伤的物质,黄 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保 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
心血管疾病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功能性食品领域
黄酮类化合物可添加到功能性食品中,发 挥其保健功能,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
求。
保健品领域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等作 用,可应用于保健品领域,提高人们的健 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他领域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应用于化妆品、农业等 领域,发挥其抗氧化、抗菌等作用,提高 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

分布
•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水果、蔬菜、 茶、谷物、植物根茎、花中。还是茶 及黄芩、银杏、沙棘等众多中草药的 活性成分。
结构及命名
8 7 6
5
1
O
2
3
4
O
色原酮
2-苯基色原酮
C6-C3-C6
分类
根据B环连接位置、C环氧化程度、C环是否成环等将黄酮类 化合物分为以下七大类。
1、黄酮和黄酮醇 2、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3、异黄酮和二氢异黄酮 4、查耳酮和二氢查耳酮类 5 、橙酮类 6、花色素和黄烷醇类 7、其他黄酮类
HO
O
OH OH O
山柰酚
OH
HO
O
OH OH
OH OH OH O
杨梅素
OH
HO
O
OH
OR OH O
R=H
槲皮素
R=芸香糖 芦丁
• 罗勒
罗勒
槐花
2、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 二氢黄酮及苷类:陈皮素、陈皮苷、苷草素、苷草苷
OH
RO
O
HO
O
OCH3
OR
OH O
R=H
陈皮素
R=芸香糖 陈皮苷
O
R=H
苷草素
• 杜俊瑶,辛彦.芹菜素对人卵巢癌细胞系CAOV3 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J]. 中国使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24(6) : 456-458.
抗氧化作用
螫合金属离子 体外直接清除自由基 抑制NO的生成 抑制DNA氧化损伤 抑制放射损伤 抑制LDL氧化损伤 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
孙秀琴,李荣华,唐涛.芹菜素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J]. 2009,47(27): 34-35.
• 宋昊刚,崔浩,赵君,等. 黄芩苷对家兔视网膜炎性水肿厚度影响的研究[J]. 国际眼科杂志, 2010,10(7) : 1274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
35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 离
一、提取
黄酮类化合物在花、液、果等组织中,多以 苷的形式存在;
在木部坚硬组织中,多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
根据化合物极性不同,溶解性不同,采用不 同溶剂提取。
.
36
1. 苷元
多用CHCl3、Et2O、EtOAc等极性较小溶 剂提取; 对于多OCH3化的成分,用苯、石油醚提 取; 对于极性大的成分,如查耳酮、橙酮、双 黄 酮 、 羟 基 黄 酮 等 , 用 EtOAc 、 EtOH 、 Me2CO、MeOH:H2O(1:1)等溶剂提取。
溶性物质
.
39
2. 碱提酸沉法
▪ 适用于含酚羟基的化合物,如槐米中芦丁的提 取。
▪ 注意事项: ①酸碱度不宜过大 ②邻二酚羟基的保护:碱性条件下,邻二酚羟 基易被氧化,加硼砂保护。 ③石灰乳的加入可除去果胶、粘液等水溶性酸 性杂质。
.
40
3. 活性炭吸附法
▪ 适用于苷类的精制工作。
▪ 植物的甲醇提取液加活性炭至吸附完全, 过滤得吸附苷的活性炭粉末。
.
29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苷化后,水溶 性相应增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 解度相应减小。
黄 酮 苷 一 般 易 溶 于 H2O, MeOH, EtOH等,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等。
.
30
三、酸碱性
1. 酸性 黄酮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而呈酸性,可 溶于碱性水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 酰胺。 酸性强弱顺序:7, 4’-二羟基 > 7, 或4’羟基 > 一般酚羟基>5-羟基 此性质可用于提取、分离及鉴定工作。
.
22
在NIH大规模抗癌物筛选中,Flavopiridol 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新的低毒性的研究药 物。它的治癌机理被认为是作用于激酶, 从而阻断细胞循环。这一解释间接地为 CDK2-Flavopiridol的复合晶体结构所证实。 跨学科外向的合作以及现代技术的应用是 加速Flavopiridol和其他后续药物的研究与 开发所不可缺少的。

18种黄酮化合物

18种黄酮化合物

18种黄酮化合物1.⼉茶酸【中⽂名称】⼉茶酸【英⽂名称】 Catechin【⽤途】:可⽤作抗氧化剂。

与维⽣素E、⼭梨酸、L-抗坏⾎酸有协同的抗氧化效果,宜配合使⽤。

【物化性质】:淡黄⾊⾄淡褐⾊⾮结晶粉末。

对热稳定。

分d、L两种异构体,混合熔点132℃。

溶于⽔、⼄醇、丙⼆醇、⽢油等强极性有机溶剂,不溶于油脂。

在碱性介质中易被氧化。

L型的熔点为175~177℃,⽐旋光度[α]D20为-16.8。

d型的熔点为175~177℃,⽐旋光度[α]D20为+16.8。

2.表⼉茶素【中⽂名称】表⼉茶素【英⽂名称】Epicatechin【别名】EC, Epicatechol【分⼦式】C15H14O6【分⼦量】290.26806【化学分类】Catechins,Tannins【性状】⽩⾊粉末3.葛根素【中⽂名称】葛根素【英⽂名称】 Puerarin【别名】葛根黄素,葛根黄酮,黄⾖甙元8-C-葡萄糖甙【化学名】 8-beta-D-葡萄吡喃糖-4',7-⼆羟基异黄酮;4,7-⼆氢基-8β-D葡萄糖基异黄酮【分⼦式】 C21H20O9【分⼦量】 416.38【来源】为⾖科植物葛 Pueraria lobata(Willd.)Ohwi 根,野葛 P. thunbergiana Benth.根。

【物理性质】低含量的为棕⾊粉末,⾼含量为⽩⾊针状结晶粉末, mp 187℃。

甲醇中溶解,⼄醇中略溶,⽔中微溶,氯仿或⼄醚中不溶。

如果是针剂现在基本为要求99.5%以上的含量,⽽且有要求相关物质。

4.杨梅黄素(myricetin)5.葡糖苷(glucoside)【中⽂名称】葡糖苷【英⽂名称】glucoside【简介】⼀种以葡萄糖作为糖成分的配糖体。

是具有各种配质与葡萄糖还原基结合的结构,这类化合物总称为葡糖苷。

作为配质的有醇(例如⼭萝⼘叶⽚的甲基萄糖苷);酚(Vaccinium oxycoccus叶⽚的氢醌葡糖苷);异硫氰酸[例如芥(Brassica cernuaHemsl种⼦和⼭萮菜根茎的⿊芥⼦硫苷酸钾(sinigrin)];⾹⾖素;黄酮6.异槲⽪素【中⽂名称】异槲⽪素【英⽂名称】isoquercetin【物化性质】:⼜称异槲⽪素,罗布⿇甲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构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A. 6C-6C-6CB. 3C-6C-3CC. 6C-3CD. 6C-3C-6CE. 6C-3C-3C2.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 具有色原酮B.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C. 具有2-苯基色原酮D. 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E.结构中具有邻二酚羟基3.引入哪类基团可使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增加()A. -OCH3B. -CH2OHC. -OHD. 邻二羟基E. 单糖4.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加深,与助色团取代位置与数目有关,尤其在()位置上。

A. 6,7位引入助色团B. 7,4/-位引入助色团C. 3/,4/位引入助色团D. 5-位引入羟基E. 引入甲基5.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A. 糖B. 羰基C. 酚羟基D. 氧原子E. 双键6.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A. 3-OH黄酮B. 5-OH黄酮C. 5,7-二OH黄酮D. 7,4/-二OH黄酮E. 3/,4/-二OH黄酮7.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性最大的是()A. 异黄酮B. 黄酮C. 二氢黄酮D. 查耳酮E. 花色素8.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最小的是()A. 黄酮B. 二氢黄酮C. 黄酮苷D. 异黄酮E. 花色素9.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强弱的顺序为()(1)5,7-二OH黄酮(2)7,4/-二OH黄酮(3)6,4/-二OH黄酮A.(1)>(2)>(3) B.(2)>(3)>(1) C.(3)>(2)>(1)D.(2)>(1)>(3) E.(1)>(3)>(2)10.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最弱的是()A. 6-OH黄酮B. 5-OH黄酮C. 7-OH黄酮D. 4/-OH黄酮-二OH黄酮11.某中药提取液只加盐酸不加镁粉,即产生红色的是()A. 黄酮B. 黄酮醇C. 二氢黄酮D. 异黄酮E. 花色素12.可用于区别3-OH黄酮和5-OH黄酮的反应试剂是()A. 盐酸-镁粉试剂B. NaBH4试剂C.α-萘酚-浓硫酸试剂D. 锆-枸橼酸试剂 E .三氯化铝试剂13.四氢硼钠试剂反应用于鉴别()A. 黄酮醇B. 二氢黄酮C. 异黄酮14.不能发生盐酸-镁粉反应的是()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D. 二氢黄酮醇 E. 异黄酮15.具有旋光性的游离黄酮类型是()A. 黄酮B. 黄酮醇C. 异黄酮D. 查耳酮E. 二氢黄酮16.既有黄酮,又有木脂素结构的成分是()A. 槲皮素B.大豆素C. 橙皮苷D.水飞蓟素E.黄芩素17.黄酮苷的提取,除了采用碱提取酸沉淀法外,还可采用()A. 冷水浸取法B. 乙醇回流法C. 乙醚提取法D. 酸水提取法E.石油醚冷浸法18.用碱溶解酸沉淀法提取芸香苷,用石灰乳调pH应调至()A. pH6~7B. pH7~8 C .pH8~9 D. pH9~10 E. pH10以上19.黄芩苷是()A. 黄酮B. 黄酮醇C. 二氢黄酮D. 查耳酮E. 异黄酮20.槲皮素是()A. 黄酮B. 黄酮醇C. 二氢黄酮21.为保护黄酮母核中的邻二-酚羟基,提取时可加入()A. 石灰乳B. 硼砂C. 氢氧化钠D. 盐酸E. 氨水22.芸香糖是由()组成的双糖A. 两分子鼠李糖B. 两分子葡萄糖C. 一分子半乳糖,一分子葡萄糖D.一分子鼠李糖, 一分子果糖E. 一分子葡萄糖,一分子鼠李糖23.查耳酮与()互为异构体A. 黄酮B. 黄酮醇C. 二氢黄酮D. 异黄酮E. 黄烷醇24.可区别黄芩素与槲皮素的反应是()A. 盐酸-镁粉反应B. 锆-枸橼酸反应C.四氢硼钠(钾)反应D. 三氯化铝反应E. 以上都不是25. 盐酸-镁粉反应鉴别黄酮类化合物,下列哪项错误()A. 黄酮显橙红色至紫红色B. 黄酮醇显紫红色C. 查耳酮显红色D. 异黄酮多为负反应E. 黄酮苷类与黄酮类基本相同26. 硅胶吸附TLC,以苯-甲酸甲酯-甲酸(5︰4︰1)为展开剂,下列化合物R f值最大的是()A.山奈素B.槲皮素C.山奈素-3-O-葡萄糖苷D.山奈素-3-O-芸香糖苷E.山奈素-3-O-鼠李糖苷27.1H-NMR中,推断黄酮类化合物类型主要是依据()A.B环H-3′的特征B.C环质子的特征C.A环H-5的特征D.A环H-7的特征E.B环H-2′和H-6′的特征28.黄酮苷类化合物不能采用的提取方法是()A.酸提碱沉B.碱提酸沉C.沸水提取D.乙醇提取E.甲醇提取29.二氯氧锆-枸橼酸反应中,先显黄色,加入枸橼酸后颜色显著减退的是()A.5-OH 黄酮B.黄酮醇C.7-OH黄酮D.4′-OH黄酮醇E.7,4′-二OH黄酮30. 聚酰胺色谱分离下列黄酮类化合物,以醇(由低到高浓度)洗脱,最先流出色谱柱的是()A.山奈素B.槲皮素C.芦丁D.杨梅素E.芹菜素二、名词解释1.黄酮类化合物: 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2.碱提取酸沉淀法: 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三、填空题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是___2-苯基色原酮___。

现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___三碳链___相互联结,具有__6C-3C-6C____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

2.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的色原酮部分是无色的,但当__2位引入苯基________ ,即形成交叉共轭体系,而表现出颜色,一般黄酮及其苷显_灰黄色至黄色___;查耳酮显_黄色至橙黄色___;而二氢黄酮不组成__交叉共轭体系__,故不显色。

3.黄酮类化合物所显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__交叉共轭体系__及__助色团__的数目和位置有关。

如果在7或4/位上引入__助色团__能促使电子转移和重排,使颜色__加深__。

花色素及其苷的颜色随pH值不同而改变,pH_7以下___显红色,左右__显紫色,pH__>显蓝色。

4.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_甲醇___,__乙醇__,__醋酸乙酯__,__乙醚__等有机溶剂中;分子中羟基数目多则__亲水性(水溶性)__增加,羟基甲基化后,则__亲水性__降低而___亲脂性_增加。

因分子中含有__酚羟基__,故都溶于碱性溶液中。

5.黄酮类化合物多具酚羟基,故显一定酸性,其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___7,4/-二羟基_____大于____7或4/ 羟基-_____大于__一般酚羟基____大于__C5-OH__,此性质可用于提取分离。

黄酮7,4/上有羟基,因处于__C4位羰基__对位,在___ρ~π共轭效应____的影响下,使酸性增强;而C5位羟基,因与C4羰基形成___分子内氢键___,故酸性最弱。

6.盐酸-镁粉反应是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方法,黄酮(醇)、二氢黄酮(醇)还原后显__橙红色至紫红__色;__异黄酮__和__查耳酮__不呈色。

__四氢硼钠(钾)__试剂反应是二氢黄酮(醇)类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试剂,反应后呈_紫色至紫红色___色,可用于与其它黄酮类区别。

7.黄酮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凡具有__C3 、C5-羟基__或__邻二酚羟基__时,都可与多种金属盐试剂反应,生成有色__配合物__或__沉淀__,可用于鉴定。

8.锆-枸橼酸反应常用于区别__C3__和__C5__羟基黄酮,加入2%氯氧化锆甲醇溶液,均可生成__鲜黄色__锆配合物,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液后,__C5-OH黄酮__颜色渐褪去,而__C3-OH黄酮__仍呈原色。

9.黄酮类化合物常存在于植物的__花叶果实__等组织中。

多以____苷__形式存在,而木部组织中则多为__苷元__存在。

10.黄酮类化合物常用提取方法有____溶剂提取___法,___碱提取酸沉淀___法。

用溶剂提取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若原料为叶或种子时,可用石油醚处理除去___叶绿素____,_____油脂_____,_____色素___,等脂溶性杂质。

也可在浓缩的提取液中加多倍量的浓醇,除去__蛋白质__,__多糖__等水溶性杂质。

11.黄酮类化合物分离方法有___活性炭吸附______法,____pH梯度萃取____法和____聚酰胺色谱_____法。

12.聚酰胺色谱法是通过聚酰胺分子上的__酰胺基__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的___游离酚羟基___形成____氢键缔合____ 而产生吸附。

吸附强度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_____羟基数目和位置______,以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大小。

常用__水和醇__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在聚酰胺柱上先后流出顺序为:__异黄酮___>___二氢黄酮___>___黄酮___>____黄酮醇__。

13.黄芩根中分离出黄酮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_黄芩苷___具有__抗菌消炎__作用。

黄芩素分子中具有___邻三酚羟基___的结构,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成__醌类__化合物而变绿色。

因此在保存、炮制、提取时应注意防止__酶解___和__氧化___。

14.芸香苷又称__芦丁__,是__槲皮素__和__芸香糖__缩合的双糖苷。

在冷水中溶解度为__1:10000__,沸水为__1:200__,冷醇为__1:200__,热醇为__1:30__。

因此可利用芸香苷在冷水和沸水中溶解度的差别进行精制。

15.实验中提取芸香苷时,加%硼砂的目的是:_____调节溶液pH 值______,____保护芸香苷分子中邻二酚羟基不被氧化____,___保护邻二酚羟基不与钙离子配合而沉淀___。

16.花色素亲水性强于其它黄酮,是因为分子呈____离子型____形式存在,二氢黄酮的水溶性强于黄酮类是因为其分子呈____非平面___型,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所以水溶度稍大。

四、鉴别题1. ①与(A)(B)答: A NaBH 4 A (-) O OOH HO O O OHHOB B (+)2.与答: A ZrOCL2/枸橼酸反应 A (+)颜色不褪B B (-)颜色减褪(A) (B)3.与(A) (B) 答: A HCL-Mg反应 A (+)B B (-)4.OOOHHOOHOOOHHOOHOOHOOHOHOglc rha A B COOOHHO OHOHOHOOOHHOOHOHOOOHHOOOHO OH答:分别取A 、B 、C 样品乙醇液,,加入2%NaBH 4的甲醇液和浓HCl ,如产生红~紫红色物质为A 。

再分别取B 、C 的乙醇液,加等量的10%α-萘酚乙醇液,摇匀,沿壁滴加浓硫酸,试管中两液界面有紫色环出现为C 、无上述现象的是B 。

五、分析比较题,并简要说明理由1.以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下列化合物,以浓度递增的乙醇液洗脱时的洗脱先后顺序 O O OH O H OHOH O O OH O H OH OHOH O O OH O H OH OH C H 3CH 3A B C答:洗脱先→后顺序是: C > A > B理由: A 、C 都具有4个酚羟基,但是C 是非平面的二氢黄酮,与聚酰胺吸附力较弱,所以先于A 洗脱;B 分子中羟基最多与聚酰胺吸附最牢固,所以最后洗脱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