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探索——以蚌埠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为例
从交通与经济发展浅谈蚌埠市城市规划
从交通与经济发展浅谈蚌埠市城市规划【摘要】蚌埠作为皖北地区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在经历“大起大落”之后其发展规划值得思考。
本文通过对蚌埠市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其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与比较,且通过与旅游城市“扬州”的发展进行对比,深入挖掘城市发展与规划奥妙之处。
【关键词】交通枢纽;经济发展;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规划与发展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令每一块土地都有它的用处,发挥它的价值。
合适的规划与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的品质,发展经济,给以城市人民更好的生活。
蚌埠,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多,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本文从其交通、土地利用情况、与“扬州”城市发展规划的对比来分析其特色。
一、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魅力(一)交通枢纽――铁路带来的经济在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过程中,最看重的就是城市的位置,因地制宜,沿海城市发展对外经济,临江城市发展运输,蚌埠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
蚌埠的铁路发展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清宣统元年1909年12月,津浦铁路蚌埠铁路桥始建,至1911年建成,花费白银100万两。
从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蚌埠便从小渔村渐渐转型为安徽省的交通、?事、政治、经济中心。
蚌埠成为当时安徽最为发达的城市,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曾多次作为安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
现在,蚌埠其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仍然不可小觑,作为华东铁路运输网的重要节点,京沪铁路、淮南铁路在蚌埠交汇,蚌埠南站为京沪高铁七大中心枢纽站之一,同时京福高速铁路自蚌埠南站引出。
铁路对于蚌埠的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除了兴修铁路,蚌埠的水利交通也很发达,水路运输优势明显。
蚌埠市地处淮河中下游,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水路枢纽。
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为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上千万吨。
蚌埠港可四季通航周边等省市,一个城市交通的发展,会带动起其商业的发展,进而带动资本的流动从而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蚌埠市规划研究报告范文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battle.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蚌埠市规划研究报告范文篇一:蚌埠市规划研究报告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x五”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x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x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
20__年04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十x 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启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x五”规划编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使“十x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十x五”期间蚌埠市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
“十x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为“十x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蚌埠市“十x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并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
本报告总结了蚌埠市“十x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x五”重点产业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预测了“十x五”期间蚌埠市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出了蚌埠市“十x五”整体规划建议、产业规划建议、区域规划建议、园区建设建议;最后,就蚌埠市地区“十x五”期间投资机遇、投资风险、投资策略进行了审慎分析。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 —2030 年)》(2013-05-04 23:35:41)转载▼标签:分类:发展经济铺镇形态快速路县城第三极《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一、总则(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 年,中期至2020 年,远期至2030 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 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2030 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 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 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 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蚌埠城市规划发展
PPT文档演模板
蚌埠市中心城区规划
四横:指淮河南北两岸形成的东西向城 市发展轴。 三纵:为中心城区西部、中部、东部三 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线。 两主”为:服务中心、科技教育和交通 集散中心. “四副”为:行政中心、商贸服务与职 业教育中心、金融商贸与物流信息中心、 高新技术创新中心 八片五园:包括8大居住片区和5大产 业园区。八大居住片区分别为老城、城 南、姜桥、长青、淮东、淮西、李楼和 长淮卫居住片区;5大产业园区分别为 禹会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蚌埠工 业园、龙子湖工业园和长淮卫临港经济 开发区。
PPT文档演模板
蚌埠城市规划发展
蚌埠现状
规划分析和目的 城市布局和规划 蚌埠周边地区旅游规划 远景规划和展望
PPT文档演模板
蚌埠城市规划发展
蚌埠
PPT文档演模板
蚌山区 龙子湖区 禹会区 淮上区
怀远县
五河县
固镇县
蚌埠城市规划发展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是 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地处中 国南北分界线,淮河穿城而过。由于盛 产珍珠,从而得名“珠城”。历史上其 经济实力曾仅次于合肥,位居全省第二。 1947年初脱离凤阳县设市,直属安徽 省,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常住 人口36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5万人, 市区建成区面积104平方公里.因近年来 外部区域环境的变化,蚌埠交通优势地 位相对削弱,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历史 上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出现下降。随着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调整, 蚌埠的地位重新受到重视,成为省内京 沪城镇带上重点培育的中心城市。在外 部社会经济环境改变的背景下,蚌埠自 身发展及在区域中的地位都面临新的挑 战。
干扰的活动。加强对山体水系及周边地段的城市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1.13•【字号】皖政秘[2008]172号•【施行日期】2008.11.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皖政秘〔2008〕172号)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报批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蚌政〔2008〕56号)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蚌埠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全省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以及皖北中心城市。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把蚌埠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三、科学引导城市空间布局。
要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严格空间管制,实行城乡规划统一管理。
要结合城市建设沿淮河展开的特点,根据“一主多组团”的空间发展结构,合理安排好建设时序,凸显滨水城市的特色。
要按照皖北中心城市的定位,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有重点地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逐步形成以蚌埠为中心,怀远、固镇、五河为次级中心的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控制在16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65平方公里以内。
要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引导城镇人口的聚集和合理分布。
要按照蚌埠市资源、环境实际条件,坚持集约用地的原则和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提高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完整版)蚌埠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
蚌埠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使用管理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第四章建筑间距第五章建筑退让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第七章绿地控制第八章公共建筑停车场和建设基地出入口设置第九章居住区配套设施第十章城市景观和环境第十一章城市空域保护和地下空间利用第十二章附则附录一名词解释和计算规则附录二建筑间距图示附录三建筑离界距离图示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依法规范行政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及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市旧住房修建、临时建设及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村民建房等,市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另行规定的,从本规定第三条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实施均应符合本规定。
编制重要或特殊地区的详细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补充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在符合本规定的同时,必须符合建设、消防、防洪、交通、卫生、环保等相关专业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和使用管理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及建设用地标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与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尚未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适建性划分,经法定程序批准后使用。
凡需改变建设用地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符合《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规定》的,按规定程序报批。
《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规定》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2012-2030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pptx
7
学海无涯
四横:指淮河南北两岸形成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线。 三纵:为中心城区西部、中部、东部三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线。 两主四副:“两主”为:位于老城区的城市商业文化与医疗服务中心、位 于高铁站的科技教育和交通集散中心。“四副”为:位于东海大道的行政中心、 位于淮上区的商贸服务与职业教育中心、位于淮河南岸长淮卫的金融商贸与物 流信息中心,以及位于禹会区北部由工业区改造的高新技术创新中心。 八片五园:包括 8 大居住片区和 5 大产业园区。八大居住片区分别为老城、 城南、姜桥、长青、淮东、淮西、李楼和长淮卫居住片区;5 大产业园区分别 为禹会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蚌埠工业园、龙子湖工业园和长淮卫临港经 济开发区。 (二)城市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 “蓝脉一横三纵、绿廊纵横交织、生态斑块密布”的绿地系统 结构。 一横:自西向东贯穿城区的淮河干流;三纵:淮河支流天河——四方湖湿 地、迎河——张公湖——席家沟——三岔河湿地公园、龙子湖——吴小街四 十米大沟——钓鱼台湖形成了三条贯穿城市南北的水系,有利于形成分隔城 市 组团的自然生态廊道。 依托一横两纵的市政绿化走廊与一横三纵的滨水绿带相互交织,将中心城 区的铁路、高速公路、公路、快速路等城市防护绿带联系起来,构筑城市绿色 空间网络。 市区内小南山、张公山、锥子山、曹山、雪华山、燕山、神山、陶山、老 虎山、小黄山等,这些孤山成为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色点睛。 2、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 45页)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1.市域资源的控制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4.主城区道路交通5.主城区公共设施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7.主城区园林绿地8.主城区给水工程9.主城区电力工程10.主城区通信工程11.主城区燃气工程12.主城区环境保护13.主城区环卫工程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15.主城区防洪工程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17.主城区近期建设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表1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调整具体建议
40
西部工业区要尽快外迁重化工业等污染企业;西部工业区中涉及生态敏感的生态保护区和缓冲区内的工业企业和棚户区要尽快搬迁与改造,同时要大力实施环境治理修复和生态绿化建设。
彻底改善园区人居环境。
41
调整中心城市绿地指标和生态用地内部结构,提高有林地比例。
增强生态用地的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
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6
规划应急水源地的建设和保护。
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27
提出再生水回用目标、充分利用雨洪水资源。
增加可供水量的重要措施。
28
限制中心城区地下水资源高强度开采,划定地下水禁采区或限采区。
防止地下漏斗的进一步扩大。
29
合理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原煤的消耗量。
多使用清洁能源,降低污染。
30
推进气源多元化,确定多元化备用气源。
天然气供给气源单一、供给安全水平较低。
31
加速、适度超前地发展城市燃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耗及污染物的排放,也为市民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32
建议扩大三县的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规模。
怀远、固镇、五河等县域污水厂处理能力略显不足。
33
建设用地
严格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应严格控制围河湖造田、避免大规模占用和开垦天然湿地、滩涂、苇地等。
响应国家政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7
综合交通
控制合徐高速公路的噪声影响和山体破坏影响;206国道的改道段建设要先作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破坏植被和山体,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影响荆涂山-天河重点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地。
18
实施京沪铁路客运线、城市主干道胜利东路、东海大道城市快速路、燕山路城市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黄山路城市主干道、水蚌铁路和南外环路城市快速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等龙子湖区的景观绿带建设,山体保护和道路防护林建设。
安徽蚌埠龙子湖项目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
安徽蚌埠龙子湖项目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
总体规划组成:
1.项目背景:介绍龙子湖项目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
2.规划目标:明确规划的目标和意义,包括提升景观品质、改善生态
环境、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等。
3.总体布局:将龙子湖项目按照区域划分,包括景区、休闲区、服务
区等,每个区域的功能和布局要合理拟定。
4.规划原则:包括环境保护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规划原则等,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重点项目规划:根据项目的需求,确定重点项目,例如景观亮化、
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等,明确重点项目的目标和方案。
单体设计组成:
1.设计原则:包括环境适应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美观性原则等,确
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参考案例:对类似的项目进行参考,选择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借鉴,以提高设计的质量。
3.设计方案:结合总体规划和项目要求,制定具体的设计方案,包括
建筑、景观、交通等方面。
4.设计细节:对设计方案进行细化,包括材料选择、色彩搭配、细节
处理等,注重细节的完善和表达。
5.可行性评估: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包括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确保设计的可实施性。
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的实施需要依靠专业团队和相关专家的支持和指导,通过分析调研、方案设计和可行性评估等环节,不断优化完善规划和设计方案,最终实现龙子湖项目的整体发展和提升其景观品质。
同时,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高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为龙子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蚌埠规划方案-更新版
蚌埠规划方案背景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淮河流域中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超常的发展速度,城市规划迫切需要更新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规划目标蚌埠市政府制定了“城市可达、智能安全、生态宜居、文化繁荣、产业强盛”的规划目标,即旨在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产业、国际化服务、人文历史和谐的“一线城市”。
规划内容城市可达城市交通是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蚌埠市就交通建设作出了大量的布局和规划。
在公共交通上,逐步实现地铁、公交、得到普及和优化,不断改善广大市民的出行体验。
在道路建设上,将通过修建新的城市快速路,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加快道路建设步伐,在车辆限行等管理方面,采取科学、公正、合理的策略,有效地化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智能安全“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的流行趋势,城市建设也不例外。
蚌埠市将大力推进城市智能化建设,建设智能城市,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引入及时、便捷的新型科技,并建好城市大数据中心,形成工业高精尖和城市新时代共生发展的全新格局。
安全是任何城市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当前,蚌埠市加强公共秩序管理,加强治安管理,打造和谐而有序的城市环境。
同时,在应急预警方面,建立足够的预警系统,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响应和处理。
生态宜居生态环境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蚌埠市规划将重视绿色城市的建设。
优化园林景观和城市公园系统的同时,逐步实施城市治理方案,打造生态环境无害、土壤无污染的城市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创造幸福生活。
文化繁荣建设美丽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方便生活,同时也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对文化的探索、对艺术的狂热。
蚌埠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验,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内在魅力。
产业强盛发展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主旋律,蚌埠市也不例外。
规划中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引领发展的高端产业链,发挥产业的龙头和示范引领作用。
蚌埠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定稿)
蚌埠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使用管理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第四章建筑间距第五章建筑退让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第七章绿地控制第八章公共建筑停车场和建设基地出入口设置第九章居住区配套设施第十章城市景观和环境第十一章城市空域保护和地下空间利用第十二章附则附录一名词解释和计算规则附录二建筑间距图示附录三建筑离界距离图示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依法规范行政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及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市旧住房修建、临时建设及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村民建房等,市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另行规定的,从本规定第三条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实施均应符合本规定。
编制重要或特殊地区的详细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补充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在符合本规定的同时,必须符合建设、消防、防洪、交通、卫生、环保等相关专业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和使用管理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及建设用地标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与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尚未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适建性划分,经法定程序批准后使用。
凡需改变建设用地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符合《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规定》的,按规定程序报批。
《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规定》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引言一、编制的背景与必要性2005年8月,建设部颁发《关于抓紧组织开展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为了配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保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各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做好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将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作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工作和任务。
……凡在规定期限内未按要求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和备案工作的,停止新申请建设项目的选址,项目不符合近期建设规划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
”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总体规划从宏观调控走向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特点,且在编制期限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一致,是经济社会活动在地域和空间上进行落实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支撑,二者通过紧密结合、高度协同,一并组成“十一五”期间指导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统筹财政与空间两大资源,共同构筑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双平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部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蚌埠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批准施行,蚌埠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2006~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将规划、计划、建设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期作为对城市近期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基本法定依据,并通过对近期建设规划的滚动编制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二、工作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略)第一篇回顾、评析与继承(略)第二篇目标与策略一●蚌埠市各区政府和省级开发区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二) 规划期限本次近期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期限保持一致,即2006~2010年(三) 规划范围依据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包括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两个层次:1、城市规划区:包括市区行政辖域(601.50平方公里),以及涂山风景区和沫河口精细化工园的部分用地(78.5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680平方公里。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蚌埠市淮上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蚌埠市淮上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1.18•【字号】皖政秘[2012]50号•【施行日期】2012.01.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蚌埠市淮上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皖政秘〔2012〕50号)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审查蚌埠市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蚌政〔2011〕28号)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蚌埠市淮上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整体控制作用。
三、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工矿废弃地整理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实施,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切实保障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民生工程、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用地。
到2020年,淮上区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3838.33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9481.93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182.68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1357.10公顷以内,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少于335.17公顷。
四、加强土地利用统筹和管控。
积极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和方法,优化产业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居住集中、城乡协调的建设用地空间格局。
加快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优化整合,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和闲置建设用地清理,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进程,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和灌区沟渠配套等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蚌埠市政府印发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
蚌埠市政府印发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蚌政[2006]14号【发布部门】蚌埠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1.26【实施日期】2006.01.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蚌埠市政府印发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蚌政〔2006〕1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已经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一月二十六日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2006年1月16日蚌埠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规划背景第二节指导思想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二章全面壮大工业经济第四节加工制造业第五节精细化工业第六节高技术产业第七节能源产业第三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八节振兴县域经济第九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第十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第四章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一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十二节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第十三节积极发展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第五章加快城镇化步伐第十四节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第十五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十六节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第六章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十七节大力推进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第十八节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第七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十九节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二十节全面实施全民创业行动第二十一节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二十二节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第八章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第二十三节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第二十四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五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第九章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六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七节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第十章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二十八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十九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十节积极创建平安蚌埠第三十一节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一章加强规划实施第三十二节健全规划管理体制第三十三节切实优化发展环境附件:蚌埠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略)《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依据《中共蚌埠市委关于制定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蚌埠跨越式发展和争先进位、奋力崛起的战略意图,是未来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