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王晓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a1e54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3.png)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寓意和写作特色。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章的寓意和写作特色表现出较高的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他们能够逐步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3)写作技巧: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写作方法,学生需学会分析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分析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如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等,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于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词汇语法的掌握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核心知识,突破难点。
(2)运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梳理文章结构;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2)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节课主要围绕《河中石兽》一文的阅读与鉴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及寓意,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河流中的石头?”(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的奥秘。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58ef1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1.png)
-生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例句、造句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确保正确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观察过自然界的石头或动物,并思考过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的奥秘。
此外,课后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讲解石兽的寓意时,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历,让他们谈谈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况,这样或许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生字词的正确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寓意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文字。
-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列举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如“石兽砥砺而行,似有若无”,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修辞的妙处。
2.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句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句式的理解是一大难点。如“石兽砥砺而行”,需要解释“砥砺”一词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句式。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石兽在课文中所象征的哲理,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5.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保护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2cfabbe752ea551811a687cb.png)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1、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s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果得于数里外求之于上流 老河工 第四种 失败 原地沙下 讲学家 第三种 无迹 顺流而下 僧 第二种 不可得 原地水中 僧第一种 结果 寻找的地点 人物 寻找经过【多媒体演示】(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ﻩ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ﻩ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1、概括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e4e85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2.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古老的物品或建筑?”(举例说明)这些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奥秘。
举例解释:
-在阅读理解方面,重点讲解文章中“石兽在河中沉浮,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石兽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语言表达方面,强调词语“沧桑”、“斑驳”的用法,让学生通过造句等方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实际运用。
-在写作技巧方面,以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为例,讲解如何通过具体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河中石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丰富文化底蕴。
2.增强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句子解析和文化内涵,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河中石兽相关的历史文化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4.强化人文关怀:通过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eace1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b.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中的传奇故事,揭示了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教育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本文以生动的寓言故事形式,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能够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能够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难点: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揭示的道理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石兽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概括石兽的形象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石兽的形象特点,并简单描述。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并交流讨论成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4c9f6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e.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的侵蚀过程、保护石兽的措施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石兽受河水侵蚀的过程,观察其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尽相同。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相对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
其次,关于石兽象征意义的抽象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小组讨论中,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在联系石兽与历史文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类似的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增加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联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情节、生字词、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石兽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自然与历史。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1dc02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3.png)
这篇讲了一种故事:有一种庙接近河, 庙门倒塌之后,门旁旳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 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 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 成果在下游没找到。一种读书人说,石狮肯 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 成果在庙前旳沙泥里也没找到。一种老水手 最终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成果果然在上 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 课文后我们便懂得了。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 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此段论述讲学家旳观点及众人盲从旳心理)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 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 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旳原理。这 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 水携带走呢?只但是石头旳性质坚 硬沉重,沙子旳性质疏松漂浮,石 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 吗?”大家信服,以为是拟定不移 旳道理。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 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精确把握 了三者旳性质及相互关系
四种措施不同旳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旳思维模式和惯例,以为水旳流动会把石 兽带到下游。
《河中石兽》优秀课件
![《河中石兽》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a9e28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d.png)
3
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角色,并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教学评估方法
小组讨论
学生将在小组中参与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写作评估
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他们对故事理解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口头演讲
学生有机会通过口头演讲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
创作灵感
丽莎·李创作此故事时受到 了中国传统神话的启发, 她通过故事向读者传递着 重要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国际认可
《河中石兽》已经被翻译 成多种语言,并在全球范 围内赢得了儿童和家长们 的热爱。
《河中石兽》故事简介
故事讲述了一只神秘的石兽在河中出现,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愿望。然而, 它也有一些危险的特性,需要小主人和朋友们一起勇敢面对挑战。
主要人物介绍
小舞
小舞是本故事的主要角色,她 勇敢、聪明,是一个真正的冒 险家。
小兔
小兔是小舞的忠实伙伴,他机 智勇敢,总是与小舞一起面对 挑战。
石兽
石兽是河中神秘的生物,它有 着神奇的力量,但也隐藏着一 些秘密。
教学目标和重点
1 培养阅读兴趣
通过《河中石兽》的故 事,激发学生对阅读的 兴趣,促进他们培养良 好的阅读习惯。
2 理解主题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 主题和价值观,培养他 们对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的认知。
3 提高写作技能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角 色发展,提高学生的写 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故事解读
通过阅读和讨论《河中石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情节和角色。
2
创作任务
学生将被要求写一篇关于他们自己的神秘故事,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河中石兽》优秀课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福建省建宁县城关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福建省建宁县城关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11763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8.png)
2.教学难点
a.词语理解: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成语含义和用法上存在困难,如“栩栩如生”一词,需要通过实例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b.写作手法:学生对空间顺序、动静结合等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段落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掌握。
4.学生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努力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但从讨论效果来看,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仍显得有些吃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5.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但从教学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对某些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写作手法和石兽的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一些石雕或石刻,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的奥秘。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f93ab74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a.png)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河中石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勇敢、智慧、团结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如“依稀”、“仿佛”、“无端”等,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其意义。
3.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文章的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
4.讲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如石兽的象征意义、古代的信仰等,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河中石兽》中石兽与河流的关系象征着什么?”
1.教师以一则关于河流与石头的寓言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
2.通过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兽与河流关系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河中石兽》的学习。
3.提问:“你们认为河流与石兽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c.拍摄一段关于石兽与河流主题的微电影,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作业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关注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a.对基础作业,重点关注学生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b.对提高作业,着重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拓展能力。
c.对创新作业,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关注创作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a.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结合图片、音频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词语和句式。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1081f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12.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通过描绘河中的石兽,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文章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引导人们要顺应自然,敬畏自然。
本篇文章适合七年级学生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散文的阅读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3.能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典故进行表达和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2.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典故。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进行讲解,讲解文章的大意、内容、哲理等。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哲理。
3.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哲理,准备相关的讲解材料。
2.课件:教师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参考资料:教师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和引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文章的标题《河中石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河中石兽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哲理。
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95b70dcfab069dc5022015e.png)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合作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合作关键
反复朗读课文,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理解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引入课题
创境引入
作者及主要作品简介: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明白学习目标。
自主合作
朗读课文,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点名读准字音,然后正音。
老师范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课文。
学生读字音。
朗读课文。
互动交流
疏通红色字的意思(点学生说,老师补充)。
翻译课文。(自己翻译、班内点学生翻译,老师纠错)
翻译课文。
巩固达标
巩固延伸:完成“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练习。
第25课《河中石兽》
学科
语文
教学内容
年级
七年级
执教
授课时间
自主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课文。
合作学习目标
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合作探究目标
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听老师作相应介绍。
展标导学
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课文。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河中石兽》听课记录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河中石兽》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ad88bd6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1b.png)
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河中石兽》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河流与奇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好奇心。
2.提问引导: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或见过河流中的奇特石头,它们是如何形成的?3.引入课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主题《河中石兽》,并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学生活动:1.观看图片,对河流与奇石的自然景观产生兴趣。
2.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生动有趣,图片展示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引导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课文阅读: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2.课文分析:1.分段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河中石兽的描写,分析其形态、特征以及作者的观察角度。
3.提问学生,探讨河中石兽形成的原因,以及作者通过描写石兽所表达的情感或思考。
3.深度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河中石兽的象征意义,比如与自然、时间、生命等的关系。
2.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拓展延伸:1.介绍一些与河流、石头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学生活动:1.认真阅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3.积极参与课文分析和讨论,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4.分享讨论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思想。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
分组讨论和分享环节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河中石兽》•课文内容:河中石兽的形态、特征•课文分析:作者的观察角度、情感表达•深度讨论:河中石兽的象征意义•拓展延伸:河流、石头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25课《河中石兽》课堂实录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河中石兽》课堂实录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b07d8f855270722192ef7f7.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
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清代大文学家纪昀的《河中石兽》,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学习字词——积累VS应用师:这个课文很难,你们有没有感觉到?生:没有。
师:没有。
行,我会让你们觉得难的。
师:我们先齐读一遍,看预习效果如何。
生齐:《河中石兽》,纪昀jì……师:读错了。
还说不难!第一个就读错了。
纪,应该是第三声,小学我们学过《纪昌学射》,纪,作姓氏用的时候,读第三声。
把错的认为当成是对的,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主观臆断啊!再读。
(生齐读课文)师:我们再以另一种方式检查预习:在借助注释之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的问题能引起别人思考,你的问题能解决别人的问题,这就是好问题。
生:我不知道“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其一”“其二”到底是什么?师:这个问题非常好。
“其一其二”,解释为“只知道它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其它方面”。
这个“其”有没有特指性,它是指——生:天下之事。
师:指所有的事情,并不是具体的一件事情。
大家还有问题吗?生:没有了。
师:都读懂了,那把书关上,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能不能准确理解。
【屏显】牢记实词的含义名词:河干山门尓辈物理确论坎穴动词:阅圮棹曳湮颠啮不已溯臆断师:开火车的形式哦。
生:河岸。
生:寺庙大门。
生:你们。
师:尔辈的近义词是尔曹。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就是你们这些人。
生:道理。
师:这个物理,其实也就是“物理”学科的含义。
所谓物理,就是探究万事万物的规律、道理。
生:正确的言论。
师:请注意,“的”轻读,“言论”重读。
这是偏正短语。
生:坑洞。
生:经过。
师:所以有时候,我们也把人生经历叫着“阅历”。
“历”也是经过的意思。
形容一个人跟很多人打过交道,社会经验丰富,我们说——生:阅人无数。
师:这个读什么?生:pǐ。
生:划船。
师:这个字还有一个意思,船桨,名词。
生:埋没。
生:错误。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河中石兽》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河中石兽》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693b8e0b524de518974b7dce.png)
(2016年秋季版)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河中石兽河中石兽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中通过故事讲述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不要主观臆断。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学习难点:反复朗读课文,学习本文中通过故事讲述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不要主观臆断.学法指导:小组讨论,先学后教预习案教材助读:1、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清代学者、文学家。
《四库全书》的总篆官.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故卒后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
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自主探究】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 的总篡官.3、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河干.(. ) .圮.( )于河 募.( )金重修棹.( )数小舟 曳.( )铁钯.( ) 木柿.( )湮.( )没 啮.( )沙 溯.( ) 欤.( ) 臆( )我的疑惑探究案我的疑惑展示交流探究:读课文,疏通文意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山门圮.于河( )僧募.金重修 ( )棹.数小舟 ( )曳.铁把 ( )是非..木柿 ( ) 湮.于沙上 ( ) 不亦颠.乎 ( )啮.沙为坎穴 ( ) 反溯流..逆上 ( )可据理臆断(... ).二、翻译下列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河中石兽》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河中石兽》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a3df3014c8d376eeafaa31d1.png)
(2016年秋季版)河北省安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河北省安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河北省安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4《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ﻫﻫ知识与能力: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ﻫ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ﻫ过程与方法: ﻫ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ﻫ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ﻫ1、重点: ﻫ(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ﻫﻫ(2) 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ﻫ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课时课型:两课时课内讲读课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ﻫ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ﻫ一、示标导入ﻫ1、讲一小故事:ﻫﻫ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
也组织学生讲一讲,引出《阅微草堂笔记》ﻫ2、作家作品简介ﻫ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ﻫ《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ﻫﻫ二、查学诊断:1、给下字注音ﻫ圮(pǐ)募(mù) 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ﻫ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ﻫ(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 ) ﻫﻫ(3)曳铁钯( )(4)湮于沙上 ( )ﻫﻫ(5)尔辈不能究物理 ( ) ﻫﻫ(6)如是再啮()(7)不更颠乎( )ﻫﻫ(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ﻫ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8)按照ﻫ三、导学施教: ﻫ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一、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 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 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内容 多为妖怪鬼狐、奇闻轶事、也有 随笔杂谈等。
没考虑“豆原本就生长在土里,而鱼
则生活在水里”。
③王戎识李:
其他小朋友只看到“李子树上有很 多李子”,没有考虑到“生长在路边 却没人采摘的原因”。
④两个苹果:
妈妈只根据孩子在两个苹果上咬一 口,就判断孩子要把两个苹果全部吃掉, 没考虑孩子咬苹果的目的。
⑤宋朝宰相吕蒙正。 吕蒙正只知“员外赶他出门,寺 院僧人饭后敲钟”的人情冷漠,不知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 一起 今义: 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3)阅十余。 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看(文字) 代词,这 (4)是非木柿。 古义: 今义: 判断词,是;正确 (5)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 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6)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 表转折 但是,却
1.庙僧是如何寻找石兽的? 主旨理解 讲学家认为应该怎样寻找石兽?他们各 自犯了怎样的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 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庙僧:盲目行动 讲学家:据理臆断
老河兵: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
考虑各方面因素。
2.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发?文章的 主旨句是哪一句? 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综合 考虑,不能主观臆断。
2、重点语句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
中, 竟不可得。
经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 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 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 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 断吗?
4、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代词,这件事 之:闻之笑曰 代词,石兽 沿河求之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纪昀轶闻】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 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 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 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 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 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 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 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 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 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 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 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 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 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 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 情况,不知道其另一方面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 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1、重点词语翻译。
靠近 倒塌 临: 圮: 划船 棹: 尔辈:你们 事物的道理、规律 削下的木片 物理: 木杮: 湮: 颠: 埋没 通“癫”,疯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 精当确切的言论 : 确论: 啮 狂 意思 坎穴:坑洞 但: 只 臆断: 主观地判断
《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 库全书”。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2、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求字音读准,断句恰当。
(2)挑学生分小节朗读,注音读出文言感觉。 3、翻译课文。
第一段:①临河干:临,靠近。 ②山门:寺院的正门。
③僧募金重修: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什么 意思?你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 知其二”的故事? 只知道其中一方面的情况,不
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意思是对情
况没有全部了解。
①刻舟求剑: 丢了剑的楚国人,只考虑“剑落水 的地方”,没考虑“船在行驶,水也在 流动”。 ②小猫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岂:难道;为:被;暴涨: 这里是指洪水。 ②沿河求之:沿,顺着。
第三段:①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会将石头下 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②至石之半:(坑洞)达到石头(底面)一半的时候。
③如是再啮:如是,像这样。
④可据理臆断欤?可,哪能。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经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 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耳。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 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陷 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 定倒在陷坑里。
“岳父大人为激励其志,吩咐了僧人,
并暗中资助于他”。
课文小结 《河中石兽》通过……故事,
告诉我们……的道理。
主题
《河中石兽》通过在河中寻找石 兽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综合考 虑各种因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主观臆断往往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所以,我们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在 实践中检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