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框架
8-4-2-2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原因
这是因为1 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 这是因为1、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 尚未开发 逐渐得到开发。 已逐渐得到开发。 从自然条件来说, 2、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 的优越自然条件; 的优越自然条件; 从人口方面说, 3、从人口方面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 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 4、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为 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此外,从社会状况来说, 5、此外,从社会状况来说,江南地区的战 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这些因素共同 22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沅中 石明德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记载,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 以前的江南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百姓以 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 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 没有什么积蓄, 没有什么积蓄,但也少有挨饿受冻之人。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载,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 南是繁荣昌盛的地方,用户越来越多, 南是繁荣昌盛的地方,用户越来越多,超过了 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 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 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 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 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根据这两段材料, 根据这两段材料,说一说江南地区发生 了哪些变化,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了哪些变化,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20 沅中 石明德
沅中 石明德 25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人学习 和吸收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 和吸收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8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历史时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知 识 体 系一、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以少胜多)(1)时间:200年(2)作战双方:曹操(少、胜)——袁绍(多、败)(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4)原因:袁绍骄傲轻敌,曹操善于用人,且采纳谋士的计策(5)作用: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以少胜多)(1)时间:208年(2)作战双方:孙刘联军(少、胜)——曹操(多、败)(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4)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4.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3)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1.西晋的兴亡(1)建立和统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分裂局面。
(2)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灭亡原因:A、统治集团腐朽;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
B、西晋皇族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年,耗竭了西晋国力。
C、内迁各族起兵反晋2.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3.东晋的兴亡: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
北方陷入严重的战乱。
灭亡:420年,刘裕建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4.淝水之战(以少胜多)(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前秦,任用王猛为相,统一黄河流域。
(2)作战双方:东晋(少、胜)——前秦政权(多、败)(3)影响: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南朝建立:420年,刘裕建宋。
之后,南方又相继经历了齐、梁、陈,历史上把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 许多人为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六上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启示
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知识结构 承上启下的南北朝文化
类别 数学 农学 地理 书法 绘画 人物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王羲之 顾恺之 朝代 南朝 北朝 北魏 东晋 东晋 称谓 著名数学家,天 文学家 著名农学家 杰出地理学家 书法家 画家 主要著作或成就 圆周率和《缀术》 《齐民要术》 《水经注》 《兰亭集序》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6.读图说史
云冈石窟露 天大佛
龙门 石窟
(1)这两个石窟开凿于哪个朝代?这一时期为什么凿窟造 像之风盛行? 北魏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云冈、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当时开 凿石窟为什么选择在大同和洛阳两地?
北魏先后以大同、洛阳为政权核心所在地。 (3)云冈、龙门石窟对今天而言,有什么价值? 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为了解该时期的历史与 佛教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旅游价值和教育意义。
绘画方面 代表人物 顾恺之 东晋 《女史箴图》
时代
代表作
《洛神赋图》
雕塑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 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原因
北方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为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峰。 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
意义
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与发展;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知识结构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努力革除弊 政,注意发展生产,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劳动力, 带来了先进工具、技术和良种,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兴修水利、开垦荒田、推广牛耕和施肥、采用兼种。 手工业:织锦、制瓷、冶金和造纸等手工业技术达到了很高 表现 的水平。 商业:建康是最繁荣的都市,番禺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2)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局面;(2)运用比较法,探讨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及其特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3)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转化;(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问: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回顾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过程;(2)分组讨论: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原因及其历史背景;(2)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3)探讨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4. 互动环节:(1)提问: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以及江南地区开发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洛阳;水利工程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丝织业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造船业(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孙权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民族内迁(1)时间:东汉末年(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3)规模:西晋初,人数达几百万(4)影响: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3、西晋灭亡:内迁匈奴于316年灭西晋二、淝水之战1、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今南京)2、前秦:氐族黄河流域3、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时间:383年(2)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3)结果:前秦失败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牧野之战、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4、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总称“南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1)自然条件优越;(2)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农业: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水稻为主,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手工业3、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 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核心考点6: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2022年四
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
农学 《齐民 作年者 贾思勰
朝代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意义
(2022年四川内江) 公元230年,孙权派 将军卫温率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联 系。这里的“大陆” 当时最主要是指 A.魏 B.蜀 C.吴 D.晋
C
一 单元概述 二 政治上 三 经济上
四 文化上 五 民族关系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B
核心考点4: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原 ②经济因素:(最根本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
江 因 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南
地
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得 农业 到改进,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十六国
(前秦统
一北方)
蜀吴
西
淝水之战
晋 ( 383年)
东晋
(266—316) (317420)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北 魏
西魏
灭
北周 隋 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1、国家由分裂到逐步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表:(略)认识: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3)统一北方的政权。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2、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民族融合的定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最高级形式是形成新的民族。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民族融合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①民族战争的影响: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
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擅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
②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自东汉末年以来,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③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
④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了解和友谊。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优势地位
原的统治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2022·重庆A第4题1分)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
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
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B)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1640周年(七上第19课P93-96) [2022·重庆A4;2021·重庆A3,B2;2017·重庆A23(1)]
概况 383年,前秦苻坚领军南下,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 淝水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后,北 之战 影响
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项目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过程 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相同点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增强了国力,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 移风易俗
不同点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
目的 在 兼 并 战 争 中 取 得 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 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表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 江南地 现 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区的开发 (3)商业: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 跃的大都市 影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响
(3)民族关系:三国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4)文化: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4.2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三国鼎立
政权名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统治区域 生产特色 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
魏国 蜀国 吴国
曹丕 刘备 孙权
220年 221年 222年
洛阳 黄河流域 成都 西南地区 建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丝织业兴旺(蜀锦
造船业发达 (到达夷洲)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蜀 221年,刘备 称皇,国号汉, 史称蜀汉Βιβλιοθήκη 定 都成都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 一、政权分立
1、东汉建立 (1)西汉灭亡: 公元9年 (2)东汉建立: 时间: 公元25年 建立者: 刘秀-----汉光武帝 都城: 洛阳
(3)光武中兴: 在光武帝统治期间,东汉王朝减轻赋役, 任用清廉官吏,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 这一时期为“光武中兴”。
2、三国鼎立 (1)背景:东汉中期以后,朝政日益黑暗。东汉末年,灾荒连 年,大量农民衣食无着,只得揭竿而起,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此后豪强并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2)形成: 赤壁之战 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作战双方: 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 结果: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影响: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5世纪初到6世纪末,南朝和北朝对峙的时期 4、南北朝时期: 统称为南北朝。
• (1)南朝:从420年刘裕建立的宋,到589年隋
灭陈,南方长江流域先后经历的宋、齐、梁、陈四 个王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史称“南朝”。
(2)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历史上把北方的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称为“北朝”。
吴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三国鼎立导致了其 后三百多年大分裂 局面的出现,毫无 积极意义,是一种 历史的退步。 三国鼎立结束了东 汉末年众多割据势 力混战的局面,为 后来的统一奠定了 基础,有积极意义, 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THANK YOU.
多元文化
政权分立导致多元文化的并存和交流,为民族 融合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3
战争与征服
战争和征服往往导致民族间的接触、交流和融 合。
民族融合对政权分立的影响
民族融合促进政权分立
01
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往往会形成新的政治实体,进一步导致政
权分立。
民族关系影响政权稳定
02
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权的稳定,政权必须在处理民族
总结词
下列哪一个不是明朝的三个内阁成员?
详细描述
明朝的三个内阁成员是杨廷和、杨荣、杨溥,但不包括 朱熹。
总结词
下列哪一项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详细描述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而只是对封建 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简答题
01 总结词
简述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过程。
03
02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 了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为六部,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后来,明成 祖朱棣设立了内阁,协助皇帝处理 政务
促进民族团结
历史上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痛苦和损失。现代民族政策应致 力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通过加强交流、互相理解等方式,减少民 族隔阂,避免出现民族矛盾和冲突。
05
复习思考题
选择题
总结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哪个 ?
详细描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由蒙古族建立。
2023
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复习课件
目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基本概念与定义 • 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 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 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现代启示 • 复习思考题
考点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06 真题引领
3.(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 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 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目的: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4)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四、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05 考点解读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表现: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①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③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④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 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原因: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日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易混易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是总体上还是落后于北方地区,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
(2021年整理)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完整)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全部内容。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枫桥镇中陈海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了解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2、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与江南经济的开发、孝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二)过程方法:1,充分运用历史资料了解三国局面形成的史实;2,初步了解三国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在文学中的描写与历史原貌之间的区别;在学生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念:1、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
2、中华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共同创造好家园。
设计思路(一)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入手,使他们逐步学会对民族史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二)教材分析:教材描述了东汉后期至南北朝时期,各地割据,战乱频繁,政权分立,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同时,通过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重点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政治方面:政权分立。
这一时期国家由统一走向了分裂,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年,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狼狈逃回河北;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年,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经过之战,曹操退守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3)年,废掉称帝,国号,定都,东汉结束;年,在称帝,国号(),史称蜀;年,称王,国号(),后定都。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1)魏灭蜀:死后,大臣掌握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西晋代魏:年,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朝,定都,史称“西晋”;(3)西晋灭吴:年,西晋灭掉,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3、西晋灭亡(1)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2)内部混战,“”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4、东晋与前秦(1)东晋建立:年,重建晋朝,都城在,历史上称为“”。
(2)4世纪后期,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重用汉人这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以后,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南朝:年,大将自立为帝,国号“”,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5)北魏: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6)北朝: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
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5、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6、三次战役战役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二、经济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由统一走向了分裂,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经济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开发。
第3课时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3课时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200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2、208年,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之后不久,曹魏、蜀汉、孙吴先后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分裂局面结束,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
317年,东晋建立。
到439年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
4、北魏孝文帝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把都城迁至洛阳,并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5、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过程与方法学生掌握三国两晋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在第一次大统一后的首次分裂时期,虽然政治处于分裂状态,但也促进了我国境内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使各民族得以共同发展。
北魏孝文改革就是很好的说明。
教学过程1、识记: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国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吴,定都建业,国号吴。
2、识记: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东汉末年以来,大量人口南迁,到东晋形成了三次高潮:①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②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
③十六国时期,内迁各族割据。
南迁人口集中在益州、荆州、扬州、闽江流域、岭南地区。
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自东汉末年起,北方人口南迁,不仅带来劳动力,而且带来了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③南方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战争少。
南方统治者安抚北方南迁人口江南开发的表现:南朝时开垦大量农田;发明了灌钢法,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造纸业也有进步,纸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
3、理解: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鲜卑拓跋族首领拓拔圭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改革的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
措施: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单元复习提纲
1、秦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修筑万里长城; 加强边防,发动对百越战争。 2、汉武帝时主动对匈奴发动反击,夺取河套和河 西走廊地区,特别是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 病指挥的漠北战役,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 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被迫 西迁。
三、民族战争
四、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2.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 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 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 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 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 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 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3.民族融合的特点: ①、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②、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 族文化的影响。 ③、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④、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 一。 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⑥、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
208年 曹操、孙 曹操败
刘联军
3、三国鼎立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蜀 220年 221年 222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经济发展情况
兴修水利工程,北方经济 恢复和发展起来 丝织业兴旺, 蜀锦行销三国
吴
造船业发达,促进 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思考回答下 列问题:
1、西晋是怎样建立和统一全国的? 建立: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 洛阳。 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2、西晋是如何衰亡的? 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耗尽 了西晋的国力;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 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