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拔尖人才及其培养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4、资源配置合理化:学校应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优化 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加强资源配置: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提供 专项经费和资源支持。同时,学校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共享资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 教育的重要任务。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 思考、解决问题,并能够在所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以下是对培养拔尖创 新人才的一些关键要素的探讨。
基本内容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基本内容
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政策、经济和人 才是主要因素。政策方面,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出台了一系 列法规和政策文件,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经济方面,美 国市场经济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实 践平台。人才方面,美国高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科研水平,有利于培养 出更多的高端人才。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逐渐丰富。国内外学者主要 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培养目标方面, 研究者普遍认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 力。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研究者主张实行跨学科教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还应增加研究性学习、拓展课程等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方法方面, 研究者提倡采用探究式、项目制、问题解决等方式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在资源配置方面,有学者提出应加大对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资源的投入力度,如设立专项经费、建设实验室等。

“双高”建设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高”建设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高”建设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双高”建设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在教育领域,国家也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双高人才。

在这其中,拔尖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而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拔尖人才也已成为了教育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双高”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的意义“双高”是指双倍高水平,即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全面实施“双高计划”,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

而拔尖人才则是指那些在某个领域中集成各种素质,在各种评定和比较下都处于最高水平的人。

拔尖人才的培养既是一个国家增强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一定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拔尖人才可以带动科技和文化发展,增加国家竞争力;从家庭层面来看,拔尖人才则可以带动千家万户的福祉和生活品质。

因此,拔尖人才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拔尖人才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1.特点明确,分类培养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能力层面的拔尖人才,需要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

将拔尖人才划分为不同的特点、能力和水平层次,是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2.知识点和实践相结合在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两者不可分割的部分。

这些内容的融合应该在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考虑。

3.自由发挥,个性化培养拔尖人才的个性有着明显的特点,可以体现在分析问题的方式、思考角度、工作方式、创新特色等各个方面。

针对不同的特点,应该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拔尖人才的个人特长。

4.多元素考量,全方位评估在拔尖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和评估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去除观念和传统惯例的束缚,更广泛、多元、全方位地评估和选拔人才,避免单一方式和局限性的形成。

关于我国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培养及选拔模式的研究

关于我国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培养及选拔模式的研究

关于我国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培养及选拔模式的研究作者:吴东凝邢乃贵陈威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3期摘要进入21世纪后,面对知识经济的汹涌大潮,科技竞争成为了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实践来探索我国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及选拔的科学模式,为日后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科技拔尖人才培养与选拔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1 研究科技拔尖人才选拔模式的重要性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它们的现代化进程总是从改革教育入手。

比如,德国的工业化起步比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却通过着重发展科学教育和创办高等科学技术学院,迎头赶上。

它不仅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普及了初等教育,而且中等教育、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欧洲也属前列,教育经费则为欧洲首位。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迫切要求政府加强对科技拔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投入,以形成合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使人才培养由分立走向合作,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评价的标准、人才培养的模式已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因此,对科技拔尖人才选拔模式的研究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尤为迫切。

2 当前我国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选拔模式存在的弊端(1)人文精神缺失。

2l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的社会功能日益加强,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科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高考的大棒指挥下,评价标准单一化、片面化,中小学教育过度强调了科技知识的传授,使得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走向了极端,忽视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2)选拔体系不科学。

目前,我国在高考选拔体制的基础上,还增设了自主招生和科技竞赛模块,以期对科技拔尖人才的选拔进行合力,寻找到具有前瞻性的科学领军人物。

刘彭芝: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刘彭芝: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刘彭芝: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文章来源:黑龙江创新网时间: 2012-06-282011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召开“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座谈会”,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出席并讲话。

以下为发言摘要: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

中国教育报记者鲍效农摄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钱学森先生的100周年诞辰,受邀参会,我深感荣幸。

在此,请首先允许我向钱永刚先生致敬。

您有一位伟大的父亲,有一个伟大的家族。

我看过《南方人物周刊》关于您的一篇专访《人生没有如果》,对于您的平和与淡定我印象深刻。

是的,人生没有如果,过去的已经过去,钱老的在天之灵一定希望看到他的亲人,他热爱的祖国,能够幸福和谐,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培养出他生前所渴望的、推动国家和人类进步的杰出人才。

我们都在提“钱学森之问”。

我个人以为,商议、探讨到今天,我们可以将问题做一个小小的调整,变“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怎么样培养杰出人才”,“为什么”是过去时,“怎么样”是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思考过去很重要,行动同样重要。

知行合一才能解决问题。

杰出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对于国家和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有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导弹事业、自动控制化事业得以奠基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因为有钱学森之问,促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八处出现“拔尖人才”的字样,并因此而形成了现在越来越高涨的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建议和实践的局面。

国家的顶层设计已经出台,那么相应的政策、措施陆续会出台和跟上。

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迫在眉睫,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我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了40多年,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人大附中进行超常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人大附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培养科学、数学、工程、技术、语言、艺术、体育等各方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例如足球超常教育实验研究。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本文将就当前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培养现状分析1.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意义创新拔尖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既需要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 现阶段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教育体制存在僵化问题。

目前,教育系统仍然过于注重课堂知识的灌输,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2)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教师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教师的培训与激励机制存在不足,对其进行才能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3)缺乏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

现阶段对于创新拔尖人才的选拔机制仍然较为单一,大多通过高考分数等传统方式进行选拔,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力。

(4)实践环境不足。

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无法真实接触到创新领域的实践活动,从而无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缺乏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专业与学科体系。

当前在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创新拔尖人才的相关专业与学科体系,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形式和路径不明确。

建议1. 优化教育体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育体制上,可以适当减少对传统知识灌输的依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并将创新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2. 加大对教师培训和激励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 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当前的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需要改革,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学术成绩、科研成果、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估,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

4. 提供创新实践机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加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部分优秀人才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合适的资源和机会,导致其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一些潜力优秀的青年人才可能无法被及时发现和培养。

而在培养方面,由于培养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等因素,让相关部门在积极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计划时,也是备感压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应该从政策上加大对拔尖人才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鼓励拔尖人才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实践。

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励拔尖人才,如提高其待遇、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等。

其次,可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资金投入,提高拔尖人才在基础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

此外,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人才的资金支持力度,吸引更多拔尖人才投身科技研究与创新。

另外,我们还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拔尖人才评价、选拔、培养的机制。

这个机制应该从动态监测拔尖人才的成长过程,做好各个阶段的培养工作,确保拔尖人才能够在关键领域做出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最后,建议加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基层单位的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专门的培训和支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面临一系列问题,但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机制的制定和完善,相信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我们应该坚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国一定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实现科技创新的进一步跨越。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推动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这一模式包括了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和创新驱动的培养理念,同时注重科教融合与跨学科学习的培养方式。

本文将从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首先,学校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科研兴趣。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科研实验室或创新团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需求和实践环境,加深他们对科学技术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其次,企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例如,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提供实践项目给学生参与,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环境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企业还可以举办创新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新成果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同时,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最后,社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平台和资源。

例如,社会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对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理解拔尖培养不是唯分是举,要有以德育人理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品德、品行、品格的培养。

将有学科特长潜质的学生真正培养成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科特长的培养,更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成才观,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实践能力。

拔尖培养不是掐尖招生,要有创新育人理念。

要把“拔尖培养”和“掐尖招生”严格区分开来,前者的重点是发现并培养人才,建立有利于各类学生“冒出来”的多样化评价制度。

当前,人才选拔模式比较单一,可能导致一些优秀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李瑛 童泽枫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的人才被忽略。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养,给予这些好苗子合适的成长机会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基于“一刀切”的考试评价体系来进行选拔,而要根据各个学段的学生特点,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识别体系。

拔尖培养不是闭门造车,要有协同育人理念。

要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纳入教育组织体系,积极构建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内外“双循环”模式。

对内,充分调动区域内的各学段教育资源,建立一体化学段融合的抱团式联合培养机制,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整体推进。

对外,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协同,从课程、师资、社会资源等方面着力,建立常态化高端平台联动的组团式协同培养机制,以统筹的观念进行全局谋划。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区域实践持续深化“三有三声”课堂改革。

强化课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优化教学方式,深入推进以“三有三声”(有序、有趣、有效;笑声、掌声、辩论声)为特征的“生命成长型”课堂建设。

通过构建平等、民主、双向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创新,打造“对话、开放、创新”的课堂。

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深化,镇海区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与学校,为区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奠定了基础。

简介高水平创新团队及拔尖人才培养情况

简介高水平创新团队及拔尖人才培养情况

简介高水平创新团队及拔尖人才培养情况高水平创新团队是指由一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影响力。

在当今社会,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来介绍高水平创新团队及拔尖人才培养情况。

一、科研团队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建设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作为支撑。

科研团队是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核心,他们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在积极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团队建设中,要注重团队的协作和交流。

科研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高效的科研团队,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二、人才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建设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人才,才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培养拔尖人才。

拔尖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卓越成就和影响力的人才。

他们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在积极培养拔尖人才,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能力。

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才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总之,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科研团队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和拔尖人才,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关注焦点。

为了应对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挑战,不断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思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几种新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方式,旨在为教育界和企业界提供参考。

一、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拔尖人才的核心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需要从小学开始,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有趣的科学实验、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创新性比赛,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

二、跨学科教育跨学科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的学科划分中,学生只在一个学科中学习。

然而,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各种学科知识。

因此,学校应该推行跨学科教育,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学习中培养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跨学科研究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跨学科知识和技能。

三、深化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际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从中找到优秀的人才并培养他们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四、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组织各类创新教育活动,如科技创新讲座、创新设计比赛等。

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并吸取来自不同领域的经验和智慧。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成功人士来校分享创新经验,激励学生在创新道路上不断努力和追求卓越。

五、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了确保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长期效果,需要建立健全的培养机制。

该机制应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

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可以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工作持续开展,并实现更好的培训效果。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2-08理论创新人才强国战略是近年来我国一直秉承的发展原则。

“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可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及特征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包含了人才、创新人才等子概念,需要在正确理解人才和创新人才等子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把握。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人才被界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具备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而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还包括观念新颖、技术精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

[1]从某种程度上拔尖创新人才也可以理解为多种类型创新人才的总称,包括复合型、学术型、管理型和应用型等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需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健全的身心素质,如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二是基本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知识的涉猎,并具备人文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三是创新精神与意识,需要具备顽强拼搏精神、开拓创新的意识,以及坚强的意志力等;四是组织协作能力,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正是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只有牢牢掌握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以促进其自由发展、特长发展以及卓越发展为宗旨,创新培养模式,传统的教学培养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其要求,必须予以摒弃。

高校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研究一、学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性的重要领域,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

近年来,我国在高校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在全球通识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如学科体系不完整、学科之间缺少联系等。

因此,高校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一)学科建设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学科建设中存在学科体系不完整、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学科重点不够突出等问题。

其中,学科体系不完整主要表现为新兴学科不足。

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使得许多跨学科领域日益重要,也让我们认识到学科建设的局限性。

(二)拔尖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各类人才,而其中拔尖人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

然而,当前高校拔尖人才培养仍存在问题,比如拔尖人才的选拔机制不够科学、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够灵活、拔尖人才的实践机会不够丰富等。

三、加强高校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的措施(一)完善学科建设体系针对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完善学科建设体系。

对于当前偏弱的新兴学科,应该采取一系列举措来提高这些学科的建设水平,提升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的互动水平。

此外,需要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合作与资源共享,构建科学完善的学科体系。

(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

可以通过各项政策促进拔尖人才的成长,同时注重对拔尖人才的全面培养。

通过在教学、实践等方面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机会,让拔尖人才能够积累经验、展示自我、获得实践能力。

(三)加强科技创新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优化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强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成果在学科建设及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提高高校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高校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领域。

科技拔尖人才在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作用

科技拔尖人才在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作用

科技拔尖人才在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在教育领域,教师的职称评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职业晋升,更涉及到教育体系的质量和水平。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拔尖人才在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深度探讨:科技拔尖人才在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方面。

科技拔尖人才往往具备在教育技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厚功底,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通过科技手段,科技拔尖人才能够更好地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提高教学效果,这对于评审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科技拔尖人才在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方面。

教师的职称评审往往也会涉及到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而科技拔尖人才往往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创新能力,他们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都能够为评审增光添彩。

科技拔尖人才往往还具有在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在评审中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

广度探讨:除了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科技拔尖人才在教师职称评审中还具有更广泛的影响。

在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教学方面,科技拔尖人才往往能够更好地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推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交叉和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

这对于评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科技拔尖人才具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他们在国际学术交流、教学合作等方面都能够为评审增加国际化的光环,推动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影响力的提升。

总结和回顾:科技拔尖人才在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更涉及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科交叉与国际交流等广泛的方面。

对于评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来说,科技拔尖人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应当更加注重对科技拔尖人才的认可和支持。

拔尖创新人才学习计划

拔尖创新人才学习计划

拔尖创新人才学习计划一、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这个科技创新的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不仅仅是每个企业所需要的,同时也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

因此,为了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系统性的学习计划,帮助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学习计划目标1、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计划,帮助拔尖人才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2、提升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计划,拔尖人才将能够掌握更多技能和知识,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

3、拓展国际视野。

通过学习计划,拔尖人才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交流和学术活动,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4、促进产学研合作。

通过学习计划,拔尖人才将更好地促进产学研合作,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创新提供更大的力量。

三、学习计划内容1、科研能力培训。

培养拔尖人才的科研能力是学习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为拔尖人才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和科研项目,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研究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2、交流访学。

为了拓展拔尖人才的国际视野,学习计划将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和访学机会,让拔尖人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促进自己的创新能力提升。

3、实践机会。

学习计划将为拔尖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巩固自己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创新思维培训。

学习计划将为拔尖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培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培训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实用技能提升。

学习计划将为拔尖人才提供更多的实用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领先技术,为创新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持。

四、学习计划实施1、选拔阶段。

首先,学习计划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选拔考核,筛选出拔尖创新人才,确保学习计划的实施对象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潜力。

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特殊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培养出在其中一学科领域具有卓越才能和高水平研究能力的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有专精、专才、专长的学科拔尖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下面将重点介绍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方法。

首先,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深入研究。

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技术。

这种深入研究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

其次,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培养和发展。

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再次,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要具备将学科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这种模式也强调学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使其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最后,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和国际交流项目,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学习先进的学术理论和方法,并与国际学界的顶尖人才进行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全面掌握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强调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卓越才能和高水平研究能力的学科拔尖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简介高水平创新团队及拔尖人才培养情况

简介高水平创新团队及拔尖人才培养情况

简介高水平创新团队及拔尖人才培养情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中国,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高水平创新团队是指由一批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研究人员
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在相关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能够独立开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工作。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他们在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成为了国际上的科技领域名片。

拔尖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人才,他们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培养了一批世界级的拔尖人才,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成为了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例如,加大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福利待遇,优化科研环境和条件,建立科研人员评价机制等。

这些措施为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也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世界级的拔尖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
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已成为各国教育系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和建立一种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提出一种全新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拔尖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成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建立起创新教育课程,包括创意思维、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和天赋,应该给予他们多元化的培养机会。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标准化的教学和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与评估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科和项目,并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再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实践是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应该创设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实践活动以及实地考察等,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此外,学校还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最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

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拔尖人才需要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

学校可以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导师制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

总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样的培养模式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的拔尖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工智能趋势下工程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的思考

人工智能趋势下工程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的思考

人工智能趋势下工程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的思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工程领域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大家都感受到了那股无形的“风”。

这种风,吹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未来、能够迎接新挑战的工程科技人才?要知道,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不再是坐在实验室里默默摸索的“书呆子”,也不仅仅是那些能解方程、会做计算的“机器脑袋”。

而是要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懂得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迭代的时代中站稳脚跟,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你想啊,看看如今这个社会,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5G、无人机、量子计算……一不小心就能让人跟不上节奏。

那咱们到底应该如何培养这些“拔尖”人才呢?想要培养拔尖人才,必须让他们在创新的土壤中自由生长,不能老是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住。

你看,现在好多学校,尤其是一些顶尖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跟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比,今天的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甚至有时候老师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去尝试,去犯错。

试想一下,做科研,做工程技术,不就是一个不断摸索、失败,再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再度尝试的过程吗?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把学生放在一个“只要做对的事”的安全区里,那他们恐怕永远也无法真正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

说到底,培养“拔尖”人才,得让他们从小就有点“捉摸不定”的感觉,不能安于现状,也不能死磕“固守阵地”,只有敢于突破,敢于面对失败,才能在未来迎难而上。

不过呢,培养这些人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拥有对技术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你看,很多时候,工程科技的拔尖人才并不是因为背后有多少知识积累,而是因为他们对技术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

你看哈,像很多工程师,他们就是从对某个技术产生兴趣开始的,可能最开始只是修修补补,后来搞得风生水起,搞出了某个惊世骇俗的发明。

说到底,真正的创新,并不是靠着满头的学问,而是源自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心。

今天的年轻人不比以前,大家有着更丰富的信息渠道,更宽广的视野,这也给了他们更多的可能性,去尝试不同领域,跨界融合,甚至探索一些我们目前无法想象的东西。

科技人才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科技人才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科技人才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科技人才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领域中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满足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我国已经逐渐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科技人才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科技人才体系包括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和评价认定三个方面。

在教育培训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为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逐渐走向多样化,提高了科研质量和创新力。

在职业发展方面,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系统,包括职务晋升、荣誉评定、薪酬待遇、职业培训等方面,促使科技人员在职场上积极进取,不断进步。

在评价认定方面,我国建立了科技人才评价认定制度,包括学术评价、社会评价和政策评价三种评价方式,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激励了其持续创新和发展。

与科技人才体系相对应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该体系是指为培养高层次的、有突出创新能力和成果的拔尖人才而设置的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等计划。

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面向年龄在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并提供长期、稳定和直接的资助。

千人计划是面向国内外杰出人才,在高科技领域或基础研究领域开展前沿研究的计划,鼓励拔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长江学者计划是面向内外优秀学术人才,资助其在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长期研究工作,为我国高端创新人才积累提供重要基础。

创新团队则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产业需求,由杰出人才组成的团队,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发展注入重要动力。

总之,科技人才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成为我国在未来创新竞争中的重要优势。

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提升,相信我们的国家将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创新力助力经济发展。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是针对具有一定潜力和才华的人才进行深入培养和发展的计划。


些人才通常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有较高的学术能力、专业技能或创新创业能力。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全方位的培训和支持,发现和培养出更多的顶尖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这些培养计划通常由政府、高校、企业等单位主导并提供资金
支持。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选拔和评估:通过面试、考试、综合素质评估等方式,对候选人进行选拔和评估,
确定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

2. 学术培养: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课程、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
科研素养。

3. 实践锻炼:通过组织实习、项目参与、科研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
和研究,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国际交流:通过组织交流访问、学术会议、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开拓学生的国际
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5. 资金支持:提供奖学金、科研经费、创业支持等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在学术、科研
和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6. 导师辅导:安排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研究中
遇到的问题。

通过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可以有效发现和培养出更多的拔尖人才,促进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同时,这也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竞争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拔尖人才及其培养研究
日期: 2006-1-26
来源: 教育部
课题名称:科技拔尖人才及其培养研究
课题级别:青年专项
课题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负责人:顾建民副研究员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主要成员:董小燕王素文叶民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既需要培养各种各样的一般人才,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同时需要培养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发挥带动作用。

选拔和培养一批批科技拔尖人才,对于提高科技队伍素质和国家创新实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意义可谓重大而深远。

培养科技拔尖人才,首先要认识科技拔尖人才,研究他们的成长规律和素质结构,以及大学教育与科技拔尖人才之成长的关系,据以反思大学教育,革新大学教育,使大学教育更自觉地为未来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和涌现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1)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规律与素质结构研究。

其包括:辩识科技拔尖人才的概念、特征和类型,探讨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过程和阶段模式,分析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因素,以及大学教育与科技拔尖人才成长之关系。

此处,对科技拔尖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总体架构和基础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科技拔尖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形成关键期进行验证。

(2)科技拔尖人才培养与大学教育改革研究。

这部分着重探讨面向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理念,评述国内外大学创新教育实践,尤其是理工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探求大学创新教育、英才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与主要策略。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辅以调查法、比较法和案例法。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探讨了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过程和成长因素,认为在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中,既有主体自身的因素,又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但起决定性的因素是连系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各种活动,包括教育活动和科研活动。

大学教育在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正向程度取决于大学所组织的活动及所创设的环境。

——分析了科技拔尖人才的素质结构,发现科技拔尖人才不仅普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很强的创新能力,而且大都有鲜明的个性,具有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特别是他们强烈的事业心、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意志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论述了创新教育理念,介绍了国内外大学创新教育实践,阐述了“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创新的价值取向;重建培养模式,落实创新的培养措施;改善教育环境,
形成创新的教育合力”的教育创新思路与策略。

结合浙江大学英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就加强和改进大学教育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

本研究认为,教育具有创新品质和压抑创新品质的双重力量,为使教育充分发挥培养创新品质的正面力量,须实施创新教育,进行教育创新;对于超常的优异学生,应当在科学选拔的基础上实施特殊培养,以利于多出拔尖人才。

——鉴于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着质的不同,本课题专门就研究生创新品质培养这一主题作了系统研究。

基于对创新活动的基本认识,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涵盖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要素的创新品质概念,认为培养创新人才既要重视认知因素,还要重视情意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更要重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效聚合。

据此,主张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以此整合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

从而为全过程、全方位、多途径实施研究创新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借鉴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建构了由目标与任务、途径与方式、阶段与学科三维组成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基本模式,并从观念、制度、管理、途径、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健全教育制度、完善科学管理、改革课程教学、加强科研活动、营造创新环境”等实践建议。

从而有助于理清研究生创新教育思路,指导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

四、研究成果的推广范围和社会效益
本研究主要以研究型大学的理工科教育为对象,但其研究成果也适用于其他高校,其他科类的教育改革。

本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若干篇论文发表后被有关报刊转载或被有关论著引用,两篇从不同角度围绕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硕士论文也有较高的质量。

本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并重,因而其理论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对策建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对推进大学创新教育、英才教育和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有现实指导意义。

迄今,若干研究成果已经影响并渗透到本校学科建设、英才教育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实践。

由本课题组成员参与设计的多种英才教育形式在本校施行,在社会上取得较好的反映。

并为兄弟院校所借鉴等等。

五、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1、21世纪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研究和改革建议,报告,27,000字
2、跨世纪研究生创新品质培养研究与实践,报告,23,000字
3、知识经济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5,100字,《知识经济与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大学教育与科技拔尖人才之成长,论文,6,000字,《浙江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5、大学超常教育中优异学生的界定、识别与选拔,论文,3,000字,《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年专辑
6、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论文,2,500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7、大学学科的发展与重构,论文,7,600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9年11月转载
8、国内外大学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与基本走向,论文,7,700字,《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9、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论文,4,500字,《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人民报刊复印(教育学)1999年第8期转载
10、发达国家工程设计发展的新趋势,论文,5,000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
年第3期
11、美国工程教育改革新动向,论文,6,800字,《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高教文摘》1997年第3-4期择要转载
12、培养有竞争力的工程师:德国工程教育改革透视,论文,3,600字,《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年第3期
13、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应用,论文,6,300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第10期。

14、大力培养研究生创新品质、论文,4,300字,《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第7期。

六、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创新教育也好,英才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好,是一个不断发展并与环境全方位息息相关的事物,科技拔尖人才培养伴随社会发展有做不完的课题。

在这个意义上,本课题研究只是开了一个头,进行了初步的、粗线条式的探讨。

因而,这一研究领域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探讨,今后还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比如,大学教育在科技拔尖人才成长中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型科技拔尖人才的素质结构,科技拔尖人才的素质结构与大学培养目标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何整合大学教育经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面向创新品质培养整合式课程计划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生创新品质培养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如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学位论文的风险选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制度保障)等等,均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