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展

合集下载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概述】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B-DLC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高度侵袭性的的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 NHL)中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NHL 总病例数的30%。

患者的病情常表现为迅速进展型,并常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

大部分患者在疾病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进展期((Ⅲ或Ⅳ期)。

局限期局限期((Ⅰ或Ⅱ期)的患者,通过联合洽疗,疾病可达到治愈,但进展期患者,疗效则显著降低。

【临床表现】以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40%~50%患者有淋巴淋巴结外病变结外病变,如胃肠道、口咽环、肝、肾、卵巢、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中胃肠道病变最为常见,约10%~15%的患者有骨髓受累。

全身症状多表现为发热、盗汗发热、盗汗与与进行性消瘦。

如果肿大的病变组织压迫周围血管和脏器,亦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诊断要点】1.组织病理学检查。

2.细胞细胞免疫免疫免疫表型表型检查。

B-DLCL 细胞的免疫表型:B 细胞标记(CD19、CD20、CD22和CD79a)阳性(+)、CD10±、CD5±、sIg±、clg±。

典型的B-DLCL 免疫组化表达为:CD20(+)CD20(+)、、CD45(+)CD45(+)、、CD79a(+)CD79a(+),,Ki67(+)Ki67(+),,CD3CD3εε(-)。

另外,还要注意其他如Bcl-6Bcl-6,,MUM1标记。

3.临床分期。

参照Ann Arbor 分期标准。

Ⅰ期:仅限于1个淋巴结区(Ⅰ)/单个结外器官局部受累(ⅠE)Ⅱ期:累及膈同侧2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并注明受侵淋巴结数目(如Ⅱ2)/局限侵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膈同侧1个以上淋巴区(ⅡE)Ⅲ期:横膈两侧均有淋巴结病变或结外器官受累Ⅲ1:有/无脾、脾门、腹腔或肝门区淋巴结受累Ⅲ2:有腹主动脉旁、髂窝或肠系膜淋巴结受累Ⅳ期:淋巴结以外器官弥漫性受侵另外必须注明:A:无全身症状/B:6个月内无明显原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10%X:巨块病变:纵膈病变>胸腔横径的1/3;融合淋巴结最大径超过10cmE:局限性孤立的结外病变,肝及骨髓受侵除外(这二者均归入Ⅳ期)[如现在肿瘤二科79#床诊断:胃部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Ⅲ1A 期)]4.预后积分。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约 1 3的 患 者 有 全 身 症 状 / …。 三 、 织 病 理 学 特 征 组
体 异常 , 中 1 q 2易 位 最 为 常 见 ( 1 ) 。D — 其 43 5% L
B L具 有多 种特 征性 的细 胞分 子遗 传学 改变 , 见 的 C 常
包括 1 2~2 、 q 1~2 1 q q 362 5、4 l 1~1 2等 区域 出 现 缺
D B L是 成 人 淋 巴 瘤 中 发 病 最 多 的 一 型 , 病 L C 发
年龄 较 宽泛 , 以老 年 人 多 见 , 明 显 性 别 差 异 。 但 无
D B L临 床 上 以 迅 速 增 大 的 无 痛 性 肿 块 为 典 型 表 LC
现 , 瘤 主要原 发 于淋 巴结 内 , 有 约 3 % ~4 % 的 肿 但 0 0
转化 通 常与 一些 染 色 体 结 构 改 变有 关 。免 疫 缺 陷是
与 D B L发生 密 切 相关 的 危 险 因 素 ;HI E LC V、 B病 毒 和人 类 疱疹 病毒 8型 ( V一8 也 与 D B L的 发生 HH ) LC 有着 较 为 密切 的关 系 。
D B L 的 异 质 性 与 复 杂 的 分 子 遗 传 学 变 异 密 切 LC 相 关 。 有 研 究 表 明 , 8 % 的 D B L患 者 存 在 染 色 约 7 LC
失 , 2 l 1 q 2~1 4增 多 。 b l一1 b l一2、 c 一6、 c 。 c , 、c bl bl

D B L组织病 理学 表 现 为相 对 单 一 形态 的肿 瘤 LC 细胞 弥漫 性 浸 润 , 坏 淋 巴结 或 结 外 组 织 的正 常 结 破
构 , 可 浸 润 至 周 围 组 织 。 细 胞 体 积 正 常 淋 巴 细 胞 的 并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甘肃医药2020年39卷第9期Gansu Medical Journal ,2020,Vol.39,No.9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按细胞起源分为活化B 细胞样、生发中心B 细胞样及第三型DLBCL 三类。

其在临床表现、预后等多个方面异质性较大,是成人淋巴瘤的一种常见类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1%~34%[1],R-CHOP 是DLBCL 的一线治疗方案,该方案治疗后约有1/3患者复发、预后差[2,3]。

其中只有23%~29%对二线治疗有应答,中位总生存期(OS )仅为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仅为3个月[4,5]。

如何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已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就复发/难治DLBCL 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复发/难治DLBCL 及二线治疗方案复发淋巴瘤指初次化疗完全缓解之后复发的淋巴瘤。

难治淋巴瘤为:标准化疗4周期后肿瘤缩小小于50%或病情进展,经标准化疗完全缓解后半年内复发,完全缓解后2次及以上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6]。

现阶段复发/难治DLBCL 的挽救化疗无标准方案,推荐有:利妥昔单抗+DHAP/ICE/GDP/GemOx/ESHAP/MINE 、R-DA-EPOCH 、R2等。

研究表明[7],R-DHAP(利妥昔单抗+顺铂+阿糖胞苷+地塞米松)和R-ICE (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方案治疗复发/难治DLBCL 疗效无明显差异。

另有研究表明[8],R-GemOx (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治疗复发/难治DLBCL ,其完全缓解率为34.0%,总有效率为43.0%。

因此R-GemOx 方案可作为rrDLBCL 挽救化疗的一种选择。

2造血干细胞移植依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诊疗指南(2019.V1),通过二线化疗治疗后,如果患者能达CR 或PR ,可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2 . 5 老年人 E B V阳性 的 D L B C I 其特点为好发年龄 > 5 0岁,
好 发 于 结 外 ,肿 瘤 由 片状 分 布 的大 B 细胞 组 成 ,预 后 蓐 、最
都 激活了 J A K 2 一 S T A T 6 信 号通路 】 _ 2 ] 。迄今 为止 ,公 布的
的免疫 亚型 ,将对 D L B C L的临床疗效 ,实现其个 体化治疗 , 准确判 断其 预后 有较大帮助 l 3 _ 。

1 7 4 6・
浙汀 临床医学2 0 1 7 年9 Y 3 第1 9 卷第9 期
弥漫大B 细胞 淋 巴瘤的研 究进展
胡 萍萍 王尧 坤 项静静 陈士明 沈 建平
弥漫大 B细胞淋 巴瘤 ( D L B C L)是最常见 的非霍奇 金淋
巴瘤 , 其可侵犯所有年龄段 的患者 , 且具有广泛 的临床表现 。 上 世纪 7 0年代 D L B C L是 以蒽环类 药物作为基础化疗 ,而现 在 利妥昔单抗的出现 ,利妥昔单抗 +环磷 酰胺 +阿霉素 +长 春 新 碱 +泼 尼松 ( R — C HO P)成 为 所 有 年龄 段 治疗 D L B C L
或 就 医检 查 时 才 能 发 现 。
烈 的抗 癌反应 。这些突变直接或 间接激活 了通路 ,包括 B细
胞受体 ( B C R)和 T o l l 样受 体 ( T L R)信 号 ,N F KB通 路 ,
Hale Waihona Puke P I 3 K和 MA P K信号 ,或更 多的表观遗 传修饰 。明确 D L B C L
分 较 多 ,小 淋 巴细 胞 多 为 反 应 性 T细 胞 ,也 混 有 组 织 细 胞 其免疫 表型 C D1 5 、C D 3 0均 为 阴 性 ,有 助 于与 经 典 的霍 奇 金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第37卷第1期2021年1月Vol.37N。

」2021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牛彤!,李高杨文娟!,白海(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9医院全军血液病中心,甘肃兰州730050)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其发病机制、免疫表型、遗传学、临床表现和疗效预后均具有异质性。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部治疗后存在复发及进展,总体疗效仍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的发展,我们对该有了新的认识,一些新型药物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并大大改善了的预后,提高了生存期。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免疫治疗;治疗中图分类号:R733.4DLBCL是NH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国外约占NHL的31%,国内约占45.8%叫DLBCL发病,中位发 70岁,男性发率高于女性,中较少见。

根据肿瘤细胞来源、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特等同种亚型,且不同亚型预后也不一样。

DLBCL呈弥漫性生长,恶性程度高,预后。

近年来,DLBCL的治疗了很多进展,本文就其治疗。

1传统化疗化学治疗是DLBCL的最主要治疗段。

CHOP联合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自2070治疗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并作为DLBCL的标准化疗方案取了的疗效,该方案安全性低,使得DLBCL变潜在可治愈疾病。

但国内外的各项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案的治愈率为30%~35%,5年生存率仅为30%~40%,部分患者最终出现复发或耐药[2]o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mab,R)是第一个被证实对NHL安全有效的单克隆抗,它与B 淋巴细胞上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清除体内的B淋巴细胞。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病理学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的复杂多样,还表现为治疗反应的不一致以及预后的差异性。

本文就近年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研究作一系统性回顾。

标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预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DLBCL)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s,NHL)的31%~34%,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是NHL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

2008年WHO将DLBCL定义为一类弥漫生长的B细胞性淋巴瘤,瘤细胞核大于或等于正常吞噬细胞核,或大于正常淋巴细胞的2倍[1]。

DLBCL在临床特征、侵袭部位、组织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本研究着重从临床、免疫、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工作及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学DLBCL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數为原发,也可从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某些霍奇金淋巴瘤等发展和转化而来,这种转化可能与一些染色体结构改变有关。

DLBCL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以及自身免疫有关。

EB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等感染与DLBCL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2011年5月第十二届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肯定了我国近年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与环境污染和食品添加剂之间具有密切关系[2]。

2流行性病学与临床特征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发病最多的一型,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可见于儿童,男性比女性稍多。

DLBCL临床上以迅速增大的无痛性肿块为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发布时间:2021-07-22T16:00:19.6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月3期作者:朱红军[导读] 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来说,发病率高,经过2种及2种以上方案治疗,若造血干细胞移植不适用,有效治疗方朱红军(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000)【摘要】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来说,发病率高,经过2种及2种以上方案治疗,若造血干细胞移植不适用,有效治疗方案效果不良,患者预后效果不良,需要提出新治疗方案,目的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本文针对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进行如下阐述。

【关键词】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淋巴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恶性肿瘤[1],可以发生在淋巴结,也可以发生在其他淋巴组织,常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属于高度异质性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主要利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以及泼尼松来治疗这一疾病患者,有效率在70%左右[2],而其中约10%患者会出现复发难治现象,发展成为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本文针对其治疗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1 标准治疗方法在治疗此疾病过程中,标准治疗方案是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剂量化疗,挽救治疗方案很多,其中包括利妥昔单抗联合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方案,也包括利妥昔单抗联合奥沙利铂、吉西他滨方案,开展挽救治疗,可将患者实施ASCT(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瘤细胞负荷尽量减轻,目前没有哪种方案证明疗效更佳,因此不良临床表现、疗效、年龄等情况限制[3],很多患者不开展ASCT治疗,最终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答二线治疗占比40~50%,实施ASCT治疗,但是患者预后差,3年总生存率在38~50%,治疗后复发率在50%左右。

2 靶向药物治疗NF-κB密切相关肿瘤多种细胞活动,参与发生、发展过程,会不断增殖、生长淋巴细胞,密切相关肿瘤细胞耐药性。

维泊妥珠单抗治疗弥漫大B_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维泊妥珠单抗治疗弥漫大B_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6), 9655-9661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61351维泊妥珠单抗治疗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刘 海1,耿 惠2*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 西宁 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青海 西宁收稿日期:2023年5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0日摘 要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

目前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 方案化疗为DLBCL 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目前仍有约30%~40%患者可能出现难治或复发。

维泊妥珠单抗是首个获批的CD79bADC 药物,其联合化疗方案可治疗初治或复发/难治性DLBCL 患者,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耐受性良好。

维泊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输注相关反应(IRR)、血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病等。

笔者拟就维泊妥珠单抗治疗DLBCL 的作用机制、用药方案、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维泊妥珠单抗临床治疗DLBCL 患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淋巴瘤,CD79b ,抗体–药物偶联物,维泊妥珠单抗Research Progress of Polatuzumab Vedotin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Hai Liu 1, Hui Geng 2*1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2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May 16th , 2023; accepted: Jun. 9th , 2023; published: Jun. 20th , 2023*通讯作者。

“双重打击(double-hit)”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双重打击(double-hit)”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双重打击(double-hit)”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进展“双重打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定义和预后“双重打击(DH)”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指同时存在MYC和BCL2/BCL6基因重排的一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如果三者均存在基因重排则称为“三重打击(triple-hit,TH)”。

应用FISH检测方法,可以发现约l/3的DLBCL病例中存在BCL2或BCL6基因重排,但是MYC基因重排的发生率仅5%~14%,因此,DHL在DLBCL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多项研究报道的发生率小于10%。

临床之所以关注这组为数不多的患者,系因为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明显的不良预后。

单纯BCL2或BCL6基因重排对DLBCL预后是否有不利影响尚不确定;在伯基特淋巴瘤中存在典型的MYC基因重排单一核型,预后也较好。

但是存在MYC基因重排的DLBCL病例通常携带复杂核型,如果伴有BCL2或BCL6基因重排这些其他染色体异常或者复杂基因改变,则会导致预后不良。

因此,双重打击DLBCL(DHL)就诊时大多数患者处于疾病晚期,往往呈高侵袭性,病情进展迅速,乳酸脱氢酶水平显著升高,常伴有结外病灶侵及,IPI评分高危,对R-CHOP治疗效果不满意,而且由于这组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难以耐受更强的治疗方案,因此预后差。

加拿大BC省(BCCA)报道了167例接受R-CHOP治疗的DLBCL患者,其中有5%的病例存在MYC和BCL2基因重排,这组患者的5年OS仅27%,无基因重排病例的OS则高达72%。

治疗失败与MYC基因重排导致的肿瘤细胞迅速增殖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易复发相关。

此外,部分DLBCL病例虽然采用FISH的方法并未能发现有MYC 和BCL2/BCL6基因重排,但是也能够通过其他机制被激活,导致MYC和BCL2蛋白高表达,可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可以检测到,称为“双表达(DE)”DLBCL。

这种“双表达”DLBCL对R-CHOP方案治疗效果也不佳。

2023靶向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2023靶向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2023靶向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迸展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常见的淋巴瘤亚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1BC1)是最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亚型,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是目前推荐的D1BC1治疗方案,但仍有约1/3的患者在一线治疗后复发或难治。

对于这一部分患者,挽救化疗后疗效有限且维持时间较短,自体干细胞移植仅能使得一部分患者生存获益,临床上需要新的治疗方案来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生存。

新型靶向药物或细胞治疗是近年开展的拟用于改善一线治疗失败患者疗效的重要方向,如双特异性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抗体偶联药物(AD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等,在此对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中D1BC1部分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进展进行综述。

1双特异性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是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通过人为构建具有两个不同抗原结合位点的分子,使效应细胞和靶细胞连接,并激活效应细胞,从而形成有效杀伤。

目前双抗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桥接细胞、受体阻断、受体活化、辅因子拟态、I∕∏型搭车效应等。

目前成功的双特异性抗体主要针对CD19和CD20靶点,抗体另一端靶向T细胞,如CD3、4-1BB等靶点。

1.1奥尼妥单抗(OdroneXtamab)奥尼妥单抗为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

在E1M-2研究(NCT03888105)中纳入121例复发难治D1BC1患者,均为≥2线治疗后复发难治患者。

经过第1个周期的剂量爬升,患者在2~4个周期开始接受每周160mg奥尼妥单抗静脉注射治疗,在第4个周期后接受每2周320mg奥尼妥单抗维持治疗。

中位随访时间17.1个月,在接受疗效评估的90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53%48/90),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37%(33/90)o117例(97%)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EAE),8例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

常见TEAE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53%)、发热(41%)、贫血(3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前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恶性淋巴瘤,主要来源于B淋巴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

它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占到了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约30%。

DLBCL通常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和多个器官广泛受累的形式。

鉴于其多样性和进展迅速性,疗效评价标准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概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主要来源于B淋巴细胞,它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这种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较高,且随芳龄的增加而增加。

DLBCL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淋巴结肿大,但其也可累及其他淋巴组织和器官,如脾脏、肝脏、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DLBCL的诊断取决于细胞学、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方法。

在细胞学上,DLBCL的主要特点是组织学上的巨大细胞,这些细胞核大而深染。

在免疫学特点方面,DLBCL通常表达B细胞免疫标志物,如CD20、CD19和CD79a。

而在分子遗传学方面,发现Bcl-2、Bcl-6、c-Myc等基因异常表达与DLBCL的发生息息相关。

【3. DLBCL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DLBCL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是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疗效评价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评估标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评估。

a. 临床表现评价临床表现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等来判断治疗效果。

在治疗初期,患者常常会出现疾病进展引起的不适症状,如疼痛、发热、乏力等。

而在治疗后,这些症状应该得到缓解才能说明疗效良好。

b. 影像学检查评价DLBCL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MRI、PET-CT等。

这些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的肿瘤负荷、组织损伤程度以及淋巴结的大小和数量等。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
推动医药创新
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的加速将推动医药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为医疗 行业带来更多的治疗手段和商业机会。
加强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随着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患者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心理支持 来应对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和压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4
并发症与风险
感染
机会性感染
由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容易感染各种机会性病原体,如细菌、 病毒和真菌等。
脓毒症
严重感染可引发脓毒症,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需要紧急 治疗。
感染相关性死亡
感染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第二肿瘤
治疗相关性第二肿瘤
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手段可能增加患者罹患第二 肿瘤的风险,如急性髓系白血病、肺癌等。
全身症状
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常见于疾病进展期 。
结外病变
可累及淋巴结以外的器官,如胃肠道、骨骼、中 枢神经系统等,引起相应症状。
实验室检查
01
血常规
常有轻至中度贫血,白细胞可增 多、正常或减少,血小板可减少 。
血生化
02
03
免疫学检查
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与肿瘤 负荷有关,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 一。
免疫抑制与第二肿瘤
免疫抑制状态可能促使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监测与预防
定期监测和及时干预是降低第二肿瘤风险的关键。
其他并发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反应,进而引发自身免疫 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代谢综合征
淋巴瘤及其治疗可能影响患者的代谢状态,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如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
用药指导
教育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包括化 疗药物、免疫调节剂等,并告知 可能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最新研究进展

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最新研究进展

IVF技术的花费在3~10万元之间,且80.1%的患者考虑用剩余冻胚再要个小孩,这表示有胚胎冻存是患者继续在医院治疗的重要原因,且冻胚也可以吸引要二孩的患者。

所以,医院应该控制IVF 技术的成本,削减不必要的花费,尽量将花费控制在患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提高并积极宣传医院的冻胚技术,让患者可以用冻胚要二胎,吸引患者就诊。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促进医院IVF技术更好更快的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患者接受IVF技术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医护人员的技术服务能力是影响患者接受IVF技术的主要因素,建议根据患者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宣传教育,注重对细节的服务和宣传,提升医护服务薄弱环节的服务质量,对IVF技术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1]倪少凯,黄建初,李晟,等.东莞市不孕不育症患病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8:4-5.[2]高峻,高尔生.中国育龄妇女不孕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1):26-28.[3]杨菁,张燕.不孕症研究概况[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5,16(4):232-235.[4]奚龙妹.不孕症夫妇418对病因临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7):43-44.[5]贾有菊.青海省不孕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4,20(10):1275.[6]张宇,屈宗银,许红.女性不孕患者认知行为与压力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15):2100-2103.[7]赖立里.生殖焦虑与实践理性:试管婴儿技术的人类学观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9): 21-28.[8]潘知行.“试管婴儿”的意义和问题[J].科学,1991,3: 216-217.[9]朱依敏.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管理现状[J].中国生殖与避孕杂志,2018,8:615.·综述·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最新研究进展刘耕榕综述尹列芬审校(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云南昆明650101)关键词: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中图分类号:R7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141(2019)04-0364-04CD5是一种表达于T细胞及少部分B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7kD,结构上分为胞内区与胞外区,分别含有93个氨基酸及347个氨基酸。

CD47分子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微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CD47分子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微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23.22.1241CD47分子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微环境中的研究进展刘奕玥,苏妍谕,吕埂,徐子真Research Advances on CD47 Molecules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LIU Yiyue, SU Yanyu, LYU Geng, XU Zizhen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25, ChinaCorrespondingAuthor:XUZizhen,E-mail:****************Abstrac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is a common, highly aggressive and heterogeneous hematologic malignancy in adults. Patients with DLBCL have substantially differences in molecula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rognosis. Increasing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LBCL. CD47, an integrin related protein, is overexpressed in DLBCL cells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immune escape of lymphoma. This work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D47 in DLBCL TME in terms of CD47-related signal pathway, CD47 role in DLBCL TME,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argeting CD47 in DLBCL TME.Key words: CD47;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Tumor microenvironment; Signaling pathway; Tumor progressionFunding: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gram (No. 81600151); The 16th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Competing interests: The authors declare that they have no competing interests.摘 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年人常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血液肿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明显异质性的侵袭性肿瘤。

肿瘤标记物(TM)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反应时而产生的物质。

本文就DLBCL的肿瘤标记物进行综述。

【关键词】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标记物Research progres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 tumor makers【Abstrac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non-Hodgkin’s lymphoma. As its variety of clinical, 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s,the classification and prognosis are still debated. Tumor makers (TM) are substance usually proteins, that are produced by the body in response to cancer growth or by the cancer tissue itself. This article aims to summarize the TM of DLBCL.【Key words】Lymphoma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Tumor makers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是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是最常见的NHL,其发病率在欧美国家约占NHL的31%[1],在亚洲国家占NHL大于40%[2],国内报道显示约占NHL的25%~5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w Prognostic Factor in DLBCL in 2013 AS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Role Of MYC, BCL2, BCL6 Protein Expressions and Translocations
• 25 patients (38%) had a single protein expression; of which 14 patients had BCL2, 10 patients had BCL6 and 1 patient had MYC. • 24 patients (37%) were positive for both BCL2 and BCL6 coexpression; of which 5 patients had positive translocations by FISH. • 61 % (40/65) of the patients did not have FISH studies follow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New Prognostic Factor in DLBCL in 2013 ASH
Concurrent Expression Of MYC/BCL2 Protein In Newly Diagnosed DLBCL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n Inferior Survival Following EPOCH-R Therapy
• R-IPI score is significant predictor and should be used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
New Prognostic Factor in DLBCL in 2013 ASH
News About DLBCL in 2013 ASH
Dr. Junmin LI
The Validity of IPI in Rituximab Era
IPI In Selecting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in Rituximab Era
The Validity of IPI in Rituximab Era
IPI In Selecting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in Rituximab Era
• High-risk patients may be candidates for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as initial treatment, having in mind that in the rituximab era relapses occur very early in the first year and are difficult to be treated.

• 81% (53/65) of patients had B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expression (14 had translocation), 65% (42/65) had BCL6 expression (7 had translocation), and 24% (16/65) had MYC protein expression (12 had translocation).
• While several studies have now demonstrated that patients with MYCrearranged DLBCL have a worse outcome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CHOP -with or without rituximab - recent reports suggest that concurrent expression of MYC and BCL2 protein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independent of a MYC rearrangemen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ferior clinical outcome following R-CHOP.
New Prognostic Factor in DLBCL in 2013 AS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Role Of MYC, BCL2, BCL6 Protein Expressions and Translocations
• Conclusion: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s involving co-expression of MYC protein with BCL2 or BCL6 have a significantly lower survival rate compared to the patients with single protein expression of BCL2 or BCL6 as well as co-expression of BCL2 and BCL6. In addition to obtaining cytogenetic studies, we emphasize the need to conduct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s which can aim at the optimal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this subset of DLBCL patients expressing the MYC proto-oncogene with BCL2 and/or BCL6 proteins.
•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DLBCL for the presence of co-expression of proteins involving MYC with BCL2 and/or BCL6, corresponding translocations and their prognostic impact on response to therapy and overall surviv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Role Of MYC, BCL2, BCL6 Protein Expressions and Translocations
• Gene rearrangements and more recently protein expressions involving MYC, BCL2 or BCL6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major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Lymphomas with recurrent chromosomal breakpoints activating multiple oncogenes, (one being MYC),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Double hit” lymphomas (DHL).
• Having in mind that IPI is based on 5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 is constructed in the pre-rituximab is clear that R-IPI should be tested in rituximab era to provide any information of its validity. • The study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unselected population of 80 DLBCL patients. One with 0 to 2 factors as patients with low risk. Patients with more than 3 factors are considered as high risk. • Ther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survival between two groups with five –years overall survival 70% for low risk patients and 47% for high risk.
New Prognostic Factor in DLBCL in 2013 AS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Role Of MYC, BCL2, BCL6 Protein Expressions and Translocations
• Data from 65 patients diagnosed between June 2001 and February 2012 were available for analysis. Positive MYC protein expression or translocation was found in 16 (24%) patients. • 7 patients had DHL with 5 patients having MYC/BCL2 translocations, 1 patient-MYC/BCL6 and 1 patient with MYC/BCL2/ BCL6 ( Triple hit) translocations. 9 patients had MYC protein expression with or without translocation with co-expression of either BCL2 or BCL6 prote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