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名词解释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相关复习资料全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相关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哲学?答: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什么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有哪些历史形态?答: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有哪些?答:辩证法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且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4.说明物质观发展的三个阶段:答: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它对世界穷根究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这种“原初物质”就是世界的本质。
第二阶段,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它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第三阶段,是当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它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和构成世界本原的物质是客观实在。
5.说明运动及其本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答:所谓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 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再次读书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能力。
而成人高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提高学历的途径,其中专升本是很多人的选择。
作为专升本考试的一门必考科目,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和陌生的科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助您better know 关于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政治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政治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研究。
它深刻地探讨了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原则和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门课中,我们需要着重掌握社会主义政治原理、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制度等内容。
二、哲学的特点哲学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它以求真、求理、求知和追求智慧为核心。
哲学是一种较为抽象和深刻的思想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思维和宇宙本质的关系。
哲学是一门宏大而包罗万象的学科,它的内容极为广泛,其中包括了形而上学、认识论、价值论、逻辑学、伦理学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哲学史、哲学基本概念和哲学方法等内容。
三、如何学习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1. 认真阅读课本和教材。
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理论性极为强的科目,需要认真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教材,从而对其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2. 着重掌握重点难点。
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门类多、内容广的科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
因此,我们需要着重把握其重点和难点,了解其内部逻辑和含义。
3. 多做题多练习。
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考试,才能够真正掌握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四、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生活的影响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
凭借着其严谨、科学和实用性的特点,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如,在工作中,我们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在学习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拥抱人民群众,增进彼此的情感联系等等。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考点(9)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考点(9)
认识的本质
1.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批判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主观精神活动的错误,也克服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等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缺陷,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
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点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物质性的。
只有坚持实践
的客观物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二,自觉能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小马”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共同享有和完成的、具有丰富批判精神的社会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人类实现学说。
“大马”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一方面宣称坚持了小马,但是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和建设实际融合进了一些革命主张和建设纲领。
2.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继物理学之后探索世界本源的哲学。
二、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对。
3.幸福幸福是因自身而不是因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合德性的实践就符合这种要求。
幸福不在于消遣。
如果这样,我们操劳一生就是为了消遣,这是荒唐的。
4.自由人认识了事物的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实践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我实现活动,追求着自由幸福的人们在实践的征途中,不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同时不断探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价值坐标。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实践指的是目的存于行为自身、合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可以是伦理的,也可以是技艺的,还可以是思辨的。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之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再支持讨论那种理论式、直观的、抽象的沉思,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实现自身、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活动:①包括一切现实地对象的活动,②既包括现实的生产、生产,又包括活动,③还包括现实地对进行现实调整和改变的活动。
6.直观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古代的辩证法主要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于一或存在中,对立的范畴或相的结合。
近代的辩证法主要从形式逻辑中发展而来;被黑格尔消化吸收后成为精神、自我意识、思想的存在形式(矛盾:否定+持存)和运动方式(诸多环节、不断扬弃;整体必然而又有秩序的体系)8.扬弃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活动。
政治马哲常考名词解释
1、联系: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2、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的,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3、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4、新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5、发展:发展它不是指一般的运动、变化,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包含着明显的方向意义。
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注:发展不是事物的简单重复,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的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6、旧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7、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
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对立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10、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外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1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13、内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15、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
16、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也叫个性。
17、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人人都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外在世界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祖传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则是研究自然、祖传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5、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同具体科学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①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只是客观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部分、某一个领域,而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任务和目的的不同。
二者的联系:①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②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作用。
6、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7、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8、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9、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10、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①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二者是谁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由派生出来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世界的西湖,物质是由意识派生出来的,就是唯心主义。
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讲,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对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或者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可知论哲学坚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哲学哲学则把思维与存在相互割裂并绝对地对立起来,不可知论的基本哲学都是唯心主义的。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笔记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笔记一、定义1.本质:质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也是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2.功能:哲学与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二、基本问题1.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个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内容:何者第一性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亦即谁决定谁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精神(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论据:不能回避前提基础斗争焦点实践问题四条论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②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③思维和丰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各派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三、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基本派别)⑴定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区分哲学基本派别的科学的标准。
依据哲学家们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思(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思、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⑵形态:首先,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名词解释二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或:物质是指不依赖于⼈的意识,并能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运动是标志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式。
3、静⽌——所谓静⽌是指物质运动的⼀种特殊形态,主要是指以下两种情形:⼀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空间位置移动,⼆是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尚未发⽣根本性质的变化。
4、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维性、不可逆性,它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单⼀⽅向流逝。
5、空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延性。
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度、宽度和⾼度三个维度,都有⼀定的体积和形状。
6、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即意识是⼈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意识的能动作⽤——意识的能动作⽤即意识的反作⽤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觉地指导⼈们的实践活动,反作⽤于客观事物。
8、客观规律性——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本⾝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
9、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和作⽤,即⾃觉的能动性。
10、⼈⼯智能——⼈⼯智能是研究⽤机器模拟和扩展⼈的智能的科学。
注:⼈⼯智能的本质是对⼈是思维的模拟,⼈类通过电⼦计算机(电脑)来模拟⼈脑的某些思维过程,为揭⽰意识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
11、思想路线——所谓思想路线,就是某⼀阶段,社会集团或政党的指导思想并⽤主⽀配其⾏动的认识路线。
12、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名词解释(2)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名词解释(2)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名词解释(2)
1、联系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2、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的,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3、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4、新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5、发展发展它不是指一般的运动、变化,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包含着明显的方向意义。
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注:发展不是事物的简单重复,它的实质是新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
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社会意识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受政治结构的制约。
个体意识: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指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对它们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
社会心理: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构成上层建筑成分的那些社会意识成分,主要指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知识系统。
实践: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它包括自然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章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章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章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
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考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主阶段哲学。
考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主阶段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作概念的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考点(12)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考点(12)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上说明什幺是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以理论形式系统反映世界的学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其次,世界观人皆有之,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都会自发形成不系统的朴素的世界观,哲学则是人们用哲学的术语,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采取概念体系的形式予以表达的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再次,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
最后,世界观人人皆有,因而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就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它;但哲学又是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通过认真、刻苦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汇总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汇总一、单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着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哲学是什么?(1)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人都有世界观;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理论);方法论(行动)2. 哲学基本问题(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物质与意识)(2)内容: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谁决定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能否被认知?)3. 哲学派别判定标准:(1)第一性(2)同一性 (3)世界状态(1)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的)(基本派别) 唯心主义(意思是第一的)(2)同一性:可知论(人可以认识世界)不可知论(人不可以认识世界)(3)世界的状态:辨证法(联系、变化、发展)形而上学(孤立、静止、不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可知论、辨证法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的物质)(2)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孤立、片面、精英论)(3)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辨证法)唯心主义:(1)客观唯心(客观精神、理、道)(2)主观唯心(个人的意志)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壮大(2)自然科学前提: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3)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辨证法(唯心)、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5.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1)科学的(2)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3)无产阶级哲学6.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工具二. 物质和意识(唯物论)1. 物质是什么? 客观存在2.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一定是运动的,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只有运动才是物质3.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存在静止,但它是相对的)4.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5. 自然规律是完全无意识的,社会是有意识的,但二者都是客观的。
6. 意识=人脑+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月亮)7.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有条件)8.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统一9.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1)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多样的统一(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三. 事务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辨证法:1个特征,3个规律,5个范畴)1、总特征:联系、发展(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6重关系可以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蝴蝶效应)(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新事物(好的)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中国成立)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方法论)2、3个规律基本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两口子)(两点论)(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决定外因)(3)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时时处处都有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重点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一刀切”,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方法论)基本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1)度(量变和质变的临界点)(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为质变做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引起新的质变要注重积累,更要注重善于抓住机遇,做事情要善于把握“分寸”,讲究适度原则(方法论)基本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自我否定(内部矛盾);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2)事物的发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两个否定,形成一个周期(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3、五对范畴(分清什么是什么、二者一定是辩证关系)(1)现象与本质 (2)形式与内容 (3)原因与结果 (4)必然性与偶然性 (5)可能性与现实性四. 实践和认识(认识论)1.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人+能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三个基本形式:生产、处理社会关系、科学试验)(2)认识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 认识发展的过程(两次飞跃)(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实践到认识)(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到实践)(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4)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五.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1、唯物史观(1)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笔记(二)
②一元论与二元论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的根本立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②可知性与不可知性
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证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 清了界限。
⑶辩证法:哲学
①哲学范畴与科学范畴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笔记(二)
一、 唯一特性(定义)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者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认为物质是意识或精 神的产物,精神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原和基础。
⑴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是自我意识的产物。
⑵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的产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的特性说 成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3 辩证唯物主义列宁:客观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咱客 观现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信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⑴唯物论: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离开人、离天人脑的某种所谓精神的产物。 旧唯物主义
⑴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中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⑵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阐明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
123 下一页
马哲名词解释(二版)
马哲名词解释1.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然形成对世界各种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和根本看法。
2.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3.哲学: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本体论:本体论主要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为本原的问题,这也是哲学中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争。
5.认识论:认识论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6.科学主义:主要是指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这是一种试图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以“拒斥形而上学”的名义否定哲学的世界观性质,把哲学变为科学“副产品”的哲学思潮和哲学运动。
7.人本主义:教材P148.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起可以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够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9.运动: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
它概括了一切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本质,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10.时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是事物运动节律的体现。
11.空间: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这种广延性、伸张性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并存关系、分离状态,即事物的体积、位置、形态、排列次序等。
任何事物都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
12.自然存在: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
13.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14.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
4、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或:意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6、唯心主义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思维)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7、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
8、二元论哲学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析中主义。
9、可知论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可知论。
注: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10、不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认识,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注:唯心主义不都是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
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论。
只有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
11、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先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
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12、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当作世界的本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
13、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整体。
14、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只不过是零散的、绝对的、孤立的画面拼凑而已。
1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是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内容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这是从哲学的阶级属性,根本特征和社会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6、第一次飞跃及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17、第二次飞跃及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与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18、三次历史性巨变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处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
这是孙中山领导的。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是中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次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定成的。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1、联系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2、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的,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3、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4、新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5、发展发展它不是指一般的运动、变化,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包含着明显的方向意义。
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注:发展不是事物的简单重复,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的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6、旧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7、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
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对立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10、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外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1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13、内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15、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
16、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也叫个性。
17、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18、非基本矛盾非基本矛盾是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事物过程始终的矛盾。
19、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0、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也叫次要矛盾2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2、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为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也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23、两点论“两点论”就是在抓主要矛盾时,也不忽视次要矛盾;在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也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反对顾此失彼的形而上学“一点论”。
)24、重点论“重点论”就是在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和处理某一矛盾时,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对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量齐观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25、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6、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27、量变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28、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显著的突变或飞跃。
29、度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
30、关节点关节点是度的端点或临界点。
31、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就出现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这就是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
32、否定之否定规律由于内部矛盾的推动,事物由自我肯定状态到达自我否定状态,进而再由这种否定状态进到新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状态,从而开辟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路,这就是事物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33、肯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34、否定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35、扬弃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36、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或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37、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38、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39、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40、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41、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
注:假象不同于错觉。
42、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43、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44、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45、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46、因果联系事物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47、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48、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49、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
50、可能性是指事物依据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