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哲学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哲学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哲学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哲学思考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应有之义。

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原理以及社会实践等相关哲学知识,本文将从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析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化;哲学一、前言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很多人难以把握好时代主旋律。

有关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基本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文章和见解可谓是百家争鸣。

不管是从教育主体或是教育客体角度,还是从教育环体与教育介体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过众多的分析与探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内涵和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由受教育者将这些意识外化为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

因此,内化与外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对象。

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帮助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作用下,接受社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

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内化与外化不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相互渗透。

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行为实践中形成的;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践受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引导,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综合作用和巩固、强化过程。

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化、深化与升华

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化、深化与升华

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化、深化与升华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里,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应该是能给学生带来知识上的增加,情感价值观上的领悟和升华,即学生内在主观世界有所获。

时下,我们对一堂课的评价,主流的标准是看时政是否新颖,形式是否独特,环节是否巧妙,师生互动是否热烈等这些外在的东西。

当然,这些要素对一堂好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新颖的时政、独特的形式、巧妙的环节、热烈的师生互动等这些不过是一堂好课的外壳,过于追求外壳和形式的完美带来的结果往往是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仍然摆脱不了照本宣科的窠臼,这也是我们政治课教学难以深刻的原因所在。

一堂课能否深入学生的心灵,是否抓住、展开并挖掘课堂的核心问题,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化、深化与升华,才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教学面向的是学生,而学生要想使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首要的便是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把握知识的全貌,明白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辨别主次,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

如果能更进一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关联对照起来,发现并解决问题,当然最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的,应从课堂教学知识的内化开始。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牵引出一条主线,完整而有序地串联起各部分内容,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和知识网络。

反之,如果各部分知识内容是孤立的,杂乱的,零散的,无序的,缺乏内在逻辑关联,是生硬而简单的堆砌,带给学生的只是思维上的混乱。

其次,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明确课堂主题,并围绕核心问题层层分解,层层推进,如此才能实现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内化、深化书本知识,分清主次。

失去这个主题,就如同失去了中心,整个课堂是散而乱的,并且停留在表面,在问题的边缘游走,停留在简单罗列书本知识的层面,无法深入和突破。

最后,把握住课堂教学的重心和落脚点,立足生活,使学生在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感觉的层面,肤浅、生硬而机械地学习书本知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原则途径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完成具有决定意义,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对于如何实现内化.本文提出了四大原则要求,即主体性原则、真理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同时也提出了内化的三大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传家宝。

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中的“生命线”的作用。

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

而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并按规律办事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条件。

在思想政治教育诸规律体系中,思想转化规律是根本性的规律。

具有核心地位,并决定思想政治教育面貌。

因而。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思想转化的工作。

而做好思想转化的关键环节是使受教育者接受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准则、政治要求、道德规范并使其内化于心,内化成功与否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因而,认识了解内化并促进内化的有效实施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指将社会要求的政治原则、思想规范、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纳入受教育者态度体系,使之成为其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内化是外部条件与受教育者内部因素有机结合,是由“不知”到“知”的转化过程。

为了进一步了解内化有必要认识内化的环节。

关于内化的环节,外国学者提出了接受一反应一评价一价值概念化一价值性格化“五阶段”说和顺从一认同一内化“三阶段”说。

而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阶段说”.我国著名的德育专家鲁洁就把内化过程概括为感受、分析、选择三阶段。

通过对内化阶段的分析可知,只有当外部的、客观的东西与受教育者内在的、主观的东西相结合,并被受教育者“据为己有”并成为与己一体的“同化物”时,才能被称之为内化。

由此可见,内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外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外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前沿专题
院、所、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学
级别2013 级
学年2013-2014学年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雍资霞
学号112013332222774
类别教育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3年7月22日
研究生院制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及影响因素分析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黎志远112012332221978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指导思想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规律,在环境的影响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所经过的程序。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用图示分析如下:大脑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和反馈阶段,阐释如下:第一阶段(内化阶段)即教育者将社会的指导思想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其它因素的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内化为自己个人的思想。

(将外在教育思想根据个体需要进行内化)第二阶段(外化阶段)即受教育者将自己在内化变为动机,去支配或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行为习惯。

(通过个体内化,形成自身的教育思想,并通过认识指导实践)第三阶段(反馈阶段)即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将个体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通过评估和反馈,去丰富社会和个人的思想。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三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一阶段:内化阶段。

强调受教育者根据个体需要将外在教育思想进行内化的一个过程。

这一阶段的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会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内化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指导思想总是属于统治阶级,带有鲜明政治性和阶级性,是由政治体制、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等要素构成,是教育者开展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遵循的行动指南,又是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说社会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只有在社会指导思想科学性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激起教育对象认识和感情上的共鸣,使受教育对象从内心认同并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在不断产生,社会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这一过程中,内化与外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内化指的是将外部的教育内容、规范和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思想、信念和行为方式;外化则是指以人们外在的表现行为、语言方式来表达内在的思想、信念和情感。

本文将从内化与外化两个方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分析其关系与影响,探讨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一、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内化和外化是密切相关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和外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内化是外化的基础。

外化的行为、语言和表现是内在思想、信念的外在展现,而内化是外化的源泉,是个体内在世界的塑造和表达过程。

好的外化表现通常来源于良好的内化内容。

外化可以影响内化。

外界的教育内容、规范和要求可以通过外在的言行方式影响个体的内在世界,促使其形成符合教育要求的内在信念和情感。

内化和外化相互增强。

内化与外化的良性循环关系可以促进个体思想品质和政治素养的提高。

合理的外化表现可以强化内在信念和情感,而积极的内化过程又会促进更好的外在表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与外化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通过分析和研究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1. 内化过程的研究内化过程是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内化过程的研究需要从个体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在方面入手,理解个体内在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内化过程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例如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内在信念等。

2. 外化表现的研究外化表现是内在世界的外在展现,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体现。

研究外化表现需要从个体的言行举止、社交互动、言语表达等方面入手,观察和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外在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政策,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实践,也是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内化和外化是两种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过程。

内化是指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外部的法规、道德规范等内化成心理状态、情感和价值观念,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外化则是指通过言语和行动将内化的思想和观念在外部表现出来,成为社会行为的一部分。

内化和外化的互动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机制,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师生交流、社会实践等方式,接受和吸收各种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

在学习中,老师会向学生传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重要政治理论,学生会通过学习,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形成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认同和遵循。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了解社会现实,认识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思想教育内化的重要途径。

内化不仅仅是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使之成为自己的信念和信仰。

而外化则是内化的延伸和表现,在外化过程中,学生通过言语和行动将内化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表现出来。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帮助他人,传播正能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演讲比赛等方式,用言语和行动来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外化不仅仅是内化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对内化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验证和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体现。

家庭和社会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和外化的重要环节。

家庭是学生性格和思想观念的第一块基石,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学生的内化和外化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内化与外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指代了教育目标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根植与在外在行为表现上的体现。

本文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

一、内化与外化概念辨析内化与外化是来源于心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也有着其独特的涵义和价值。

内化指的是个体通过对外部规范和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将其转化为内在的信念和行为准则,成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部分,对外部刺激产生内在的驱动力。

外化则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在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在外部通过言语、行为等形式表现出来,向他人展示出来。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与外化则分别指代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存和理解,以及在日常言行中对这些理念的表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的重要性1. 内在价值观的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内化是这一过程的重要部分。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从内心深处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这些价值观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中,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从这些价值观。

2. 自觉的思想自觉的行为内化也是培养学生自觉的思想和自觉的行为的重要途径。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在内心深处树立自觉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得到自觉的引导,不仅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能够积极践行和倡导这些价值观。

3. 对团结统一的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也是培养学生对团结统一的认同的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团结统一的条款,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集体和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进步。

1. 表率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在外化上的表现往往具有榜样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引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内化这些知识,成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出现思想和行为的外化现象。

本文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化与外化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探讨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内化与外化的概念和特点内化是指个体接受外在规范和价值观后,将其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使之成为自己的内在信仰和行为准则。

内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需要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将外在的规范和价值观贯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

外化是指个体未能将外在规范和价值观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和抵触。

外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抵制、反抗、漠视等,表现出一定的与外在规范和价值观相悖的行为。

二、内化与外化的原因分析1. 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不当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现象。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往往只注重教师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实践参与。

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和行为准则,容易出现外化现象。

2. 家庭环境家庭对于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些家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对于孩子的言行也缺乏约束和引导,导致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形成内化的信仰和行为准则。

3. 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产生影响。

一些发达地区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一定的外化现象,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也可能因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4. 个人因素学生自身的个人因素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产生影响。

个人的性格、情绪、认知水平等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1.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界定了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的定义与特点,探讨了二者的关系,分析了影响内化与外化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在总结了内化与外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内化与外化的研究,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识,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化、教育策略、影响因素、作用、未来研究、内化与外化关系、教育过程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概念,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化是指将外部的规范、价值观念和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仰和行为准则,外化则是指把内在的思想和信仰通过行为、言语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研究内化与外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系,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务之急。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关系,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教育策略,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内化与外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而内化与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概念,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内化与外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旨在为如何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研究内化与外化有助于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教育内容,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是指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观念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习惯,并在行为上外化为对社会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本文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展开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内在和外在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内在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内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观念的内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学活动、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国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重要知识和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观念,这些认识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中,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和行为的指导原则。

2.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授课、讲座、团员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坚定信仰信念,培养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教育的熏陶,内心深处形成对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坚守。

3.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愿意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外在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言行举止的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更加规范和得体。

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尊重,使他们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在我们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中,我们对内化与外化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内化与外化关系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内化与外化的方法。

我们提出了内化与外化的评价指标。

在我们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与外化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结指出,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化、研究、教育过程、概念分析、作用、影响因素、培养方法、评价指标、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思想政治。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内化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化与外化作为教育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弘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内化与外化的概念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影响因素、培养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与外化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内化与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键概念,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人格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内化与外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和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可以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不仅关乎个体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者对于内化与外化这一概念并不是很清晰,也未能深入探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有必要对内化与外化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内化与外化的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差异。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水平,也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

对内化与外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引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态度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化与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和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化与外化有助于深入探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通过对内化与外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如何接受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这种内化会如何影响他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

研究内化与外化有助于发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因素。

通过比较内化与外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和效果,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研究内化与外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推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2. 正文2.1 内化与外化的概念内化与外化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个体如何接受、理解和运用外部信息,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中。

内化是指将外部信息、价值观念、规范等转化为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信念和态度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教育方式来引导和塑造个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个体的内化与外化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内化指的是将外部的教育内容和
理念转化为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和认知模式,而外化则是将个体内部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体
现在具体的行为和社会实践中。

本文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相关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个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例如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社会环境等。

这些因素会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
接受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内化的效果。

个体也可能会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修改和加工,
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和利益进行调整,导致教育内容在内化过程中发生变异。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过程是内化的延伸和体现。

个体通过将内化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来使其产生具体的影响和作用。

个体的外化行为可以表现
为参与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正和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等。

通过外化,个体将自己所接受
的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其内部的思想和意识转化为外部的行动和实践,从
而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过程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外化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
制度和规则的制约和影响。

个体的外化行为也受到个人认知、情感和利益的影响。

思想政
治教育需要通过激发个体内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个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
将内化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外化的行动和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政治理念和思想认同、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种表现形式。

内化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接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后,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意识和态度,外化是指学生通过行动和言语将其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是一个渗透、转化和稳定的过程。

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接受正确的政治理念和思想认同,形成自己的政治信仰。

然后,学生会将这些理念和认同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态度,这种内化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包括对政治理念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化、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的提升等。

学生将这些内化的政治思想和信仰稳定下来,成为他们日常行为和言语的准则和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过程是一个表达、显示和传播的过程。

学生通过行动和言语将自己内化的政治思想和信仰表现出来,表达自己对政治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显示自己对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的支持和坚持,并通过这种表达和显示传播和影响他人。

这种外化不仅仅是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应和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是相互依存的。

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内化就没有外化。

只有在学生接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后,形成自己的政治信仰和意识后,才能够将其外化,通过行动和言语表现出来。

而外化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内化,学生通过外化将自己的思想政治信仰表达出来,会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支持,进而自信和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内化和外化的结合。

教育者要提供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接受政治理念和思想认同,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促进他们形成自己的政治信仰。

教育者要通过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外化行为,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信仰表达出来,通过行动和言语影响他人,传播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道德观。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考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各门学科的理论根底,对学科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里面蕴含哪些哲学思想呢?思想政治教育是哲学发挥作用的“阵地”。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哲学取向,有助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开展,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开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也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1、有助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开展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对人进展道德的教化,鼓励个性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开展,顺应人的本性要求,促进人的和谐开展,促进人的完整开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而培养真正的社会人、全面人,实现人的全面开展。

2、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开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从哲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进展反思和考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效的有效举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开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题中之义,对更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展提供了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援。

3、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取得长足和开展。

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还在一些问题,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不高、无视受教者的利益、个性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现实脱节现象。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指导下,从哲学的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进展抽象、概括和总结,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解决理论教育与现实教育脱节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厚的哲学底蕴,有着自身严密的一套逻辑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规定、认识论构成和方法论形态三个方面,他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内容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的研究,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基问题的哲学研究,解答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从而揭明“人的存在与开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之维,是其存在的现实根基,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建立在人学立场之上,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进行的有意识的教育。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和外化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教育的两个层面,即内心和行为。

本文将从内化和外化的角度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内化是指将外在的规范和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体内在的精神实体,形成个体思想、情感、行为等综合的特征。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于好与坏、美与丑、优与劣等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对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宣传和普及,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在心理上逐渐接受、认同和内化这些价值观念。

例如:在中学社会与生活中,老师会强调诚信、友善、公平、合作等价值观念,让学生明白这些理念的道理和必要性,从而逐渐在内心里接受这些价值观念。

二、培养正确的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个人精神世界的表现,包括道德观念、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等方面。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爱国、守法、诚信等好的思想品德,从而在心理上逐渐形成自我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内涵。

外化是指个体行为表现的一种外部现象。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规范行为。

规范的行为是社会生活中生活约束的表现,是规范个人行为的标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学生在行为上遵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力求做到言行一致,言行相符。

例如:在学校中,老师要求学生要遵守校规校纪,文明礼貌,尊重规律,不打架斗殴,不偷盗抢劫等等,从而形成规范的行为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社会生活,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深刻领会社会风尚和社会价值观念,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正确的社会行为。

国内外思政教育哲学理念的启发

国内外思政教育哲学理念的启发

国内外思政教育哲学理念的启发近年来,随着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国内外的思政教育也逐渐融合和交流。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国内高校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的深入研究成为了必要的任务。

本文将针对国内外思政教育哲学理念的启发进行探讨。

一、国内思政教育的发展思政教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起源于古代儒学思想。

如《中庸》、《大学》、《论语》等,这些经典强调“格物致知”、“诚实守信”等人文精神。

近年来,在“治国理政”和“走向世界”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当前,国内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强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熏陶,二是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

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涵盖了伦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国外思政教育的特点国外的思政教育比较先进,其特点在于强调思辨、探究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它也重视与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关系,强调思想和社会责任的联合。

1.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国外的思政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鼓励学生学会发现和探究问题,而不是仅仅掌握表面知识。

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对其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2.注重交流和互动在国外的思政教育中,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学生和老师可以开展多方面的讨论和互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也对教师进行了教育上的挑战和更高标准的要求。

3.重视社会责任和公民素养国外的一些高校思政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在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课外实践,活动性思考等教授学生公民素质和政治修养,以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三、国内外思政教育哲学理念的启示1.思想启蒙与自主思考的重视在国内的思政教育中,往往面对传统权威和官方语言的左右,导致学生们的主动思考和创造性发展不足。

因此,借鉴国外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反思能力,塑造更卓越的学生。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式教学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式教学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式教学摘要:必须遵循思想教育规律,循循善诱,保证学生的思想与时俱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来提高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式教学一、引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说明,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就是将课程标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发的信念并付诸实践。

由此可见,内化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至关重要。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式教学的对策1.遵循思想教育规律,循循善诱,保证学生的思想与时俱进。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有其自身的本质与规律。

“思想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必然趋势,是思想教育活动中所固有的,而且始终起作用的客观存在。

”思想教育规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要遵循思想教育的基本规律,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使学生的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谐,还要使学生全面发展自己,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然后,教育既契合人心,又契合时势,即“知人心,审时势”。

“知人心”是把关注点放在学生之心上,知学生心所思、学生心所向,做到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善于深入到学生的心理上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并内化在心坎里、付之在行动中。

“审时势”即审时度势,这要求对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深解时势、与时俱进。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老成持重,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要掌握对时势的快速应变,保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性。

2.以学生为主体,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1)“以生为本”,增强高中生的主体意识。

树立“以生为本”就是把教育的接受主体高中生当做现实的、具体的人来对待,调动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哲学思考发表时间:2011-09-13T12:54:23.010Z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7月B 作者:程松涛[导读]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应有之义。

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应有之义。

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原理以及社会实践等相关哲学知识,本文将从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析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化;哲学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7-0028-02 作者简介:程松涛(1978.03—),男,汉,贵州遵义仁怀人,贵州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人口与社会政策。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邮编550004一、前言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很多人难以把握好时代主旋律。

有关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基本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文章和见解可谓是百家争鸣。

不管是从教育主体或是教育客体角度,还是从教育环体与教育介体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过众多的分析与探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内涵和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由受教育者将这些意识外化为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

因此,内化与外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对象。

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帮助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作用下,接受社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

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内化与外化不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相互渗透。

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行为实践中形成的;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践受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引导,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综合作用和巩固、强化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关系的哲学思考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具体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要,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规律。

适应超越律是适应与超越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为受教育者自身对外部因素的内化程度所制约,又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身将内化结果外化发展的表现。

这个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过程正是受教育者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实践体现。

列宁说过:“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说明意识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想目的,就一定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内外化关系,就要求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显然是错误的。

2、受教育者在内外化过程中的内外因原理分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过程,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人的内在因素决定的,人的自身状态,如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其他方面的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因素,这被称为“内因论”。

另一种观点被称为“外因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而忽视人的内在因素的影响。

然而,对立统一规律关于内外因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外在因素的作用,这些外在因素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人们生活的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等;以及受教育者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集体环境、社会交往环境、大众传播媒介等。

外部因素虽然对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受教育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的个体,而是作为能动体在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外界影响的。

任何外界因素都必须通过人的内在因素起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统一于实践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盟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因此,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在试图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或者落后的思想意识问题上,要更加重视教育活动这一实践性。

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并有明确的正确意识导向,让所有人们都参与其中;同时,还要给受教育者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特别是新时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要真正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在本文主要的就是强调教育客体的外化行为。

前面分析了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关系的外因因素——环境与教育,但我们不能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要看到环境和教育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改造。

这就要求受教育者要在发挥自身内因作用的基础上处理好外化功能。

四、思想政治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实践性要求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作过精辟的阐述:认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任务,就是“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本文主要体现为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外化关系的问题处理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有效实现由物质到精神、有精神到物质的飞跃,并取得实际效果。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的任务是要解决人们思想问题,提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内化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帮助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作用下,接受社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并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

客体内化外部环境提供的知识要经过注意、理解、接受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主体要把握教育客体的心理变化因素。

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

2、重视内外因原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改造客观世界,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纷繁复杂的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在于不断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促进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受教育者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外部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同样,他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他们处理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过程。

3、内化与外化的实践统一性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实践内化与外化的实践统一性,其实就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一种自我教育形式。

自我教育不仅仅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

它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养成教育”的属性。

因此,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受教育者积极的实现自我教育,由习惯转变成自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或思想政治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自身选择与判断的基础上,使其自身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相符合,并使其进行自我内化和外化的实践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依靠外在力量而是靠内在力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需要,主动地调遣和丰富充实自己时,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常常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这无疑是正确的,这与列宁同志提出的“灌输理论”是一致的;然而因此而忽视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不对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日益增强。

内化与外化的原理告诉我们,我们要本着尊重规律、尊重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征,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的教育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牟正秋,王明辉,德育过程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马忠,试论大学生自我教育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5).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5]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6]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邱伟光,张耀灿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第一版. [7]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of the the Process of Philosophical Ideas CHENG Song-tao(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zhou,Guiyang 550004) Abstract: pay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our country modernization ideology due justice.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practice and other related knowledge of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divided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hip.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nalization; external; philosoph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