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
目标
本文档旨在介绍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
1. 认识数1-99:学生将研究认识数1-99,包括数的正确读法和书写方法。

2. 数的顺序排列:学生将研究将数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
序排列。

3. 比较大小:学生将研究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比较两
个数的大小关系。

4. 数的位置:学生将研究理解数在线段上的位置,包括数的左
边和右边。

5. 数的前面和后面:学生将研究理解数在数轴上的前面和后面
的概念。

6. 数字游戏:学生将通过数字游戏巩固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 图示教学:通过图片和图表展示数字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含义和顺序。

2. 练比较:设计练任务让学生比较数字大小,锻炼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3. 数字游戏和活动:通过数字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数字的理解。

4. 分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希望学生能够在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中,全面提高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第七单元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本单元教学大纲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2.结合实例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3.使学生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4.1.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会解决长方形、正方形相1.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

同时,还要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

2.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积累数学实践经验和思维经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四边形…………………………………………………………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1课时周长…………………………………………………………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解决问题………………………………………………………1课时第1课时四边形教学导航四边形(教材第79页例1、“做一做”,第81页练习十七第1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四边形的2.通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3.感受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积极参与找图形、分类等活动,更有兴趣地学习数学。

1.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2.教学过程1.课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小房子、方砖铺成的走廊、松树、苹果树……)这幅画设计得漂亮吗?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幅画都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你能把它找出来2.找出你认识的图形。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还有其他一些你叫不出名字的图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李君梅)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李君梅)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李君梅)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四边形,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通过例题,学生可以知道周长的含义,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使学生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推理能力。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

教学内容和功能。

矩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

它们的形状简单,特征明显,用途广泛。

正方形是表示面积单位的形状,矩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平面几何其他计算方法的基础,所以这部分的教学非常重要。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图形识别活动,处于基于表象的直观识别水平,并逐渐发展到基于特征的初级概念判断水平。

所以这套教材分为三种安排,具体安排如下。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关于周长的问题。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测量和图形学知识后,这套教材从初三上册开始给出周长的一般概念,探索其测量方法,进而研究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如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圆的周长公式等。

本单元基于学生对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直观认识。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的特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矩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进一步探索其他平面图形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具体内容的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分为三段。

第一段主要讲授四边形的特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名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第二段主要讲授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第三段教如何利用四边形和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新知识。

一方面,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并掌握图形的特征。

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认识图形的特征。

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4课时∣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4课时∣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4课时∣人教新课标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的4课时。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分数,我会带着大家一步步地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要学习分数的定义,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以及如何基本的分数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学会如何读写分数,并且能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数的概念,学会如何读写分数。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分数进行比较和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用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分数的概念。

同时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堂上进行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些图片和实物,引入分数的概念。

例如,我会拿出一个苹果,切成几份,让孩子们看到苹果的某一部分,然后问他们这个部分是苹果的几分之几。

然后,我会教孩子们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我会拿出一些分数的卡片,让孩子们看到分数的形状,然后教他们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我会让孩子们进行一些随堂练习,运用他们所学的分数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展示分数的定义,如何读写分数,以及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分数的练习题,让孩子们回家后进行练习。

例如:答案: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分数的概念,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运用分数进行比较和运算。

同时,我也会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的知识。

这就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的4课时。

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分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图片和实物来引入分数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因此我会认真对待每一次教学。

本教案是针对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的详细规划。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第七单元的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掌握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周长和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剪刀、彩纸等。

学具:学生每人一本教材,一份练习册,一把尺子,一张纸。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如书本、桌子、电视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

2. 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彩笔标出它们的边长、对角线等,并讲解它们的性质。

3. 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以长方形为例,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即周长=2×(长+宽)。

让学生随堂练习计算几个长方形的周长。

4. 讲解面积的计算方法:以长方形为例,讲解面积的计算方法,即面积=长×宽。

让学生随堂练习计算几个长方形的面积。

5.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性质、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方形的性质:1. 对边平行且相等2. 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性质:1. 四条边都相等2. 四个角都是直角周长计算方法:周长=2×(长+宽)面积计算方法:面积=长×宽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图形1:长方形,长5cm,宽3cm图形2:正方形,边长4cm答案:图形1的周长=2×(5cm+3cm)=16cm,面积=5cm×3cm=15cm²图形2的周长=4×4cm=16cm,面积=4cm×4cm=16cm²2. 题目: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测量它们的边长,并计算周长和面积。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七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七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七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整数及其加减法运算规律。

2.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三、教学难点
1.熟练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学准备
1.教材:《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教学磁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整数的认识
1.通过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整数的概念。

2.整数的正负表示法讲解及练习。

第二节整数的加法
1.讲解整数的加法规则。

2.给出一些简单的整数加法计算题让学生练习。

第三节整数的减法
1.讲解整数的减法规则。

2.给出一些简单的整数减法计算题让学生练习。

第四节综合练习
1.综合整数的加减法,进行综合练习。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
整数的加减法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整数的认识和运算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需多进行练习和巩固,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规则,为更高级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程纲要学校名称:书院河路小学课程类型:小学三年级数学必修设计教师:王帅杰设计时间:2013.9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课程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课程内容】: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标准: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安排:课时1:几分之一课时2:几分之几课时3:分数的简单计算课时4:分数的简单计算练习课课时5:整理和复习【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式:1.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2.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二)学习方式:1、合作学习。

以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合作方式完成探究等活动。

2、讲授与训练:精讲主要知识,精炼主要内容,并认真批改,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三)课时安排:统一课时:5课时(四)课外拓展性练习:1、课堂拓展练习:主要通过观察、提问、交流、操作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拓展练习:主要通过校本作业,谈话等途径实现。

【课程评价】:(1)平时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按时完成的:优、良、中、差。

书写干净整洁的改个hollo kitty的小猫脸以资鼓励)、成长档案袋的整理。

三年级数学第七和八单元纲要

三年级数学第七和八单元纲要
3.计算方法提倡多样化,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⒈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⒉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认识小数
1课时左右
小数比较大小
1课时左右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课时左右




㈠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
2课时左右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2课时左右
设计校园
1课时左右
㈠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小数的认识》
课程纲要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课程纲要》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课程纲要》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必修内容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1版授课时间:5课时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设计时间:2013年11月【背景】课程标准相关陈述:在数的认识方面,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数的运算方面,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从学习内容看:本单元主要学习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从学生方面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在教学中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课程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区分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使解决问题的意识有所提高。

【课程内容】㈠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进行教学。

㈡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课程实施】㈢实施对策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充分利用自学,使学生理解一人一半也就是每人分得月饼的二分之一。

1/2的认识是一个起点,教学时,在借助月饼图认识了1/2后,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还有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

1/4的认识,也可借助分月饼来进行。

让学生根据1/2的含义来推想:现在把月饼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之后教师再强调说明:只有平均分,每块才是月饼的四分之一。

在写1/2时,要说明:“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为后面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做好准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4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4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4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乘法口诀。

2. 学会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

2. 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用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者数学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堂。

2.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复习乘法口诀。

第二阶段: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向学生介绍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用法。

2.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阶段: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

2.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改正。

第四阶段:拓展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

2.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五阶段: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和用法。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

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在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4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七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七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七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对于一位数乘一位数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进行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时,容易出错,对运算的规律和技巧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理解乘除法的运算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演示、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游戏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的计算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掌握加减法的运算,对一位数乘一位数有一定的理解。

3.教学资源:教学PPT、黑板、粉笔、练习题、学习小组划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有35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来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如35×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计算规律。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四则混合运算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进行乘法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运算速度慢、错误率高、对运算定律理解不深等。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并理解运算定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2.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生动有趣的PPT,展示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和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练习题和作业,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两位数乘一位数。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第一课时,我们将认识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你们在一、二年级已经研究了很多几何图形,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

二)呈现教学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例1,给四边形涂颜色,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感悟四边形的特点。

然后,我们看例2,给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为教学周长和面积做准备。

让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发现并尝试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三)学生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一些活动,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四边形的特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小学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惯。

四)总结归纳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研究的内容,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我们认识了四边形,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实验操作法、情景教学法等教法,同时也运用了动手操作的方法和观察比较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的特征,培养出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小学活动,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共同成长。

首先,我会引入学生熟悉的校园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各种图形,从整体上感知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特别是四边形,从而产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这样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四边形。

通过学生动手涂色、动脑判断等活动,帮助学生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四边形,总结归纳出四边形的主要特点,并深化对四边形的特征认识。

板书上会写出四边形的特征,即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

然后,我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教学目标1. 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问题分析的方法。

2. 理解和应用数学问题解决的技巧。

3. 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训练。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

通过研究和练,学生将能够应用这些技巧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课程安排教学步骤第一课:问题分析的方法1. 引入课程内容,介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2. 讲解问题分析的方法,包括读懂问题、理清思路、找出关键信息等。

3. 通过例题演示问题分析的过程。

4. 练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巩固问题分析的方法。

第二课:算式推理和运算符的应用1. 复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算式推理的方法,包括找规律、推导等。

3. 引导学生应用算式推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4. 引入运算符的应用,讲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5. 练解决带有运算符的数学问题。

第三课:图表和图形问题的解决1. 复前两节课的内容。

2. 讲解图表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读懂图表、提取信息等。

3. 引导学生应用图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4. 讲解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认识图形、测量等。

5. 练解决带有图表和图形的数学问题。

第四课:文字问题的解决1. 复前三节课的内容。

2. 讲解文字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理解问题、列式和运算等。

3. 引导学生应用文字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4. 练解决一些文字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技巧,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和作业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扩展活动1. 组织数学问题解决小组竞赛,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2. 邀请学生分享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参考资料-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

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

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认识分数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根据分数的大小进行比较。

3. 能够通过图形和实物认识分数的实际意义。

4. 能够将一定范围内的分数化简为最简分数。

5. 能够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分数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和特点;2. 分数的比较;3. 分数的实际意义;4. 分数的化简和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分数的比较;2. 分数的化简。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分数的概念和特点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分数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分数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概念。

2. 学习分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并重点讲解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 利用教学素材示例,让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问题,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理解。

4. 练习:带着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分数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第二课时:分数的比较1. 复习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引入分数的比较。

2. 通过绘制图形或使用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比较方法。

3. 引导学生用分数线表示法和大小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

4. 练习:通过比较分数大小,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第三课时:分数的实际意义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分数相关的情景图片,引起学生对分数实际意义的认识。

2. 利用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数的计量、分数的表达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数找到相应的整数,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4. 练习: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巩固学生对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课时:分数的化简和应用1. 复习分数的概念和特点,引入分数的化简。

2. 通过示例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将一定范围内的分数化简为最简分数。

3. 学习使用分数的化简法则,进行练习。

4.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分数化简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七册)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七册)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七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和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物的分割和绘制简单的图形来感知和认识分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数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心、耐心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分数的含义和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学生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分数的含义和基本性质。

2. 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问题:小明有1块巧克力,他把巧克力分成两半,每一半是1/2。

请问分成两半后,每一半的巧克力是原来的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含义。

2)呈现:通过具体的实物,如巧克力、苹果等,引导学生进行分割,感知分数的含义。

例如:将一个巧克力分成两份,称为1/2;将一个苹果分成四份,称为1/4。

3)讲解:介绍分数的定义和记法,如分子、分母的含义。

通过黑板上的示意图和实物的展示,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4)练习:设计一些任务性练习,让学生通过绘制图形、填空、选择等形式,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5)归纳: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分数的含义和基本性质,概括为:分数是由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若干个相等的部分,其中分子表示整体中的部分数量,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的相等的部分数量。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更多与分数相关的问题,如相等分数、互为倒数等。

7)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资源1. 物品资源:巧克力、苹果、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卡片等。

2. 教学工具:绘图工具、实物分割工具等。

3. 多媒体资源:分数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记录学生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目标:
1、初步认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四边形
1课时左右
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课时左右
㈠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讲授、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读写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测试:概念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简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5题以上;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检测。应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是否有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
李利霞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总课时
6课时
设计日期
2012年10月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习内容上看,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从学生方面看: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
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3)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也可以让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略)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3)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有效性评价(4)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5)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
㈡学习方式
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实施策略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