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方向_于欣

合集下载

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

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

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近年来,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而新药的研发也逐渐成为解决抑郁症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重点讨论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包括药物研发的方向、关键技术和研究成果等方面。

一、药物研发的方向针对抑郁症治疗的药物研发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药物研发心理药物是目前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抗抑郁药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病因和机制研究的深入,针对特定受体和神经递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逐渐出现。

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其他神经递质的调节机制,并寻找更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2. 神经调控技术除了药物治疗外,神经调控技术也成为抑郁症研究的热点之一。

例如,经颅磁刺激(TM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

这些技术通过电磁脉冲或电流刺激大脑特定区域,改变神经元兴奋性,以达到缓解抑郁症症状的目的。

未来,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3. 新药靶点的探索除已有的药物研发方向外,研究人员还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靶点。

例如,炎症反应被发现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抗炎药物可能成为未来的治疗重点之一。

此外,新型的抑郁症治疗药物靶点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和硫脲受体等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关键技术的突破在抑郁症新药研发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突破如下:1.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抑郁症新药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从大量的临床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辅助药物筛选与设计。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模拟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加速药效评价的进程。

2. 基因组学研究近年来,基因组学研究成为了抑郁症新药研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变异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相关。

药理学研究中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药理学研究中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药理学研究中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近年来,抑郁症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精神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超过3亿人口罹患抑郁症,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成为了当今药理学领域中的热点和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在药理学研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并探讨它们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

一、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dopamine-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简称DNRI)是一类在药理学研究中逐渐兴起的抗抑郁药物。

这类药物能够通过阻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元之间的再摄取来增加它们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其中,早期的代表药物为百忧解(Bupropion),它具有较强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作用,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多,研发出了一系列新型的DNRI药物,如文拉法辛(Venlafaxine)和米氮平(Mirtazapine)等。

这些药物通过对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体内的平衡调节,减轻了抑郁症状,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二、谷氨酸递质受体调节剂作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脑内谷氨酸递质的异常水平被广泛研究。

目前,研究人员针对谷氨酸递质的调节机制,提出了一类新型抗抑郁药物,称为谷氨酸递质受体调节剂。

这种药物能够通过作用于NMDA受体和AMPA受体等谷氨酸递质受体,调节脑内谷氨酸递质的释放、再摄取和代谢,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例如,酮酸耐久胺(Ketamine)作为一种新型的谷氨酸递质受体调节剂,其通过快速、持久的抗抑郁效应而备受关注。

此外,具有与酮酸耐久胺相似作用机制的药物如阿斯亚星(Esketamine)也展现出了不错的抗抑郁疗效。

三、皮质类固醇受体调节剂皮质类固醇受体调节剂是另一类在药理学研究中备受期待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皮质类固醇受体,调节体内皮质醇水平,从而产生抗抑郁的效果。

浅谈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应用

浅谈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应用

们开发 了不少 新药 ,它们 毒副作 用较 少 ,使 患者 用药 更加
安全有效 。
1 选 择 性 单胺 氧 化 酶 抑 制 剂 ( I R MA)
R MA的主要特点是克 服了传统 MA I 抑郁药 的肝脏 I O抗 毒性和奶酪效 应 的致命 缺陷 ,可选择 性地 作 用于 C S N ,从
( N I) 的 1 药金 额 排名 居 首。S R s 抗 抑郁 药 的用 S Rs 3用 S I类 药频 度逐年快速增 长 ,2 0 0 7年涨 近 总体抗 抑郁药 使用 频度
的一 半 。 3 去 甲 肾上 腺 素 和 特 异 性 5一HT能 抗 抑 郁 药 ( S A) Na S
药 物 研 究
T e h me ii e t d d cn su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 ju n l o tn me iie a d e n p ama y hn s o r a feh o dcn n t o h r c h ・1 ・ 7
浅 谈 新 型 抗 抑 郁 药 物 的应 用
Ab t a t s r c :W i h a t e h m f h o il i n e mo ea d mo e p e s r e p e b a h a l f . De r s in h sb — t t ef s r t y o e s c a l e a d t r n r r s u e p o l e ri t e d i l e h t f h n yi pe s a e o
对于抑郁症 这种 复杂 的疾病 来说 ,目前 市场 上存 在很
多种抗抑郁药 物 ,比如单 胺氧 化酶 抑 制剂 ( Os 和三 MA I) 环 四环等杂环类抗抑郁 药 ( C s T A )等 。然 而传 统 的抗 抑郁 药尽管在临床广 泛使用 ,但严 重 的毒 副作用 却往 往令 患者 望而却步或不 能持续 治 疗 ,因此 疗效 不太 显著 。近年 来人

抗抑郁药的新药研发

抗抑郁药的新药研发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
▪ 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均建立在单胺 假说的基础上,通过调节5-羟色胺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受 体和多巴胺受体这些单胺靶标起抗抑郁作用。这些抗抑 郁药虽然能够解决大量临床问题,但是仍有一些不足。例 如至少要连续给药3~6周后才起效、对高达50%的患者 无效、80%患者停药后会复发以及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 [4]。
结语
▪ 现在临床上所使用的抗抑郁药均是通过对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 巴胺等单胺靶标的调节起抗抑郁作用[27]。虽然经过近50年的发展 抗抑郁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仍有很多不足,如起效慢、疗效不 佳、易复发及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克服上述弊端一直是制药公司 和研究人员的目标。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非单胺靶标在抑郁 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很多基于非单胺靶标化 合物的报道,许多化合物在体内外实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活性,其中一 些化合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研究者期望从这些基于非单胺靶标的 化合物中找到新型的速效、高效、低毒的抗抑郁药。
单受氧化酶抑制剂
妈呀,副作用老大了!!!
异丙肼
三环类抗抑郁药
丙咪嗪
它的化学结构与氯丙嗪相似,原以为可能是一种新的抗精神病药,但 临床试验结果大出所料,该药对精神分裂症无效,却能改善抑郁心境。 以后又经大量,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从而取代单胺氧化酶抑制 剂,一跃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首选药,垄断抗抑郁药市场长达30年之久。 三环类药副作用:常见有口干、心动过速、出汗、精神错乱、胃肠道 反应、视力模糊、直立性低血压、便秘、尿储留、寻麻疹、震颤、心 肌损害等,因此寻找更加有效副作用少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非单胺靶标新型抗抑郁药
近年发现一些非单胺受体例如代谢型 谷氨酸(mGluR)受体、氨基丁酸 (GABA)受体、速激肽(P物质或称 NK1)受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RF) 受体、精氨酸加压素(AVP)受体和黑 色素聚集激素(MCH)受体也参于抑郁 症的发病过程。于是,这些非单胺靶 标逐步成为研究新型抗抑郁药的热门 靶标。作用于非单胺靶标的抗抑郁药 在体内外实验中有良好的活性,有些 已经进入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表明其 中某些抗抑郁药起效较快。现综述非 单胺靶标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精神病学年探究进展北京大学精神卫生探究所于欣

精神病学年探究进展北京大学精神卫生探究所于欣

精神病学年度研究进展作者: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于欣精神病学作为一门相当年青的临床学科,在过去 100 年中发展快速。

近 20 年来,跟着神经科学的不停进步及社会对精神卫生的关注,精神病学更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2010 年 1 月,《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浦·坎贝尔(Philip Campbell )建议,将未来的 10 年定为“精神阻碍的 10 年”。

这并不是指精神阻碍在未来 10 年将出现大流行,而是说因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进步,在不远的未来,人们对精神阻碍的认识将极大地改变。

本文拟对 2010 年精神病学领域的一些重要发现作一简单介绍,井蛙之见,一家之言,仅作参照。

基础研究“巨型计划”屡次出现继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投入数千万美元进行 CATIE 研究后,欧盟也投入巨资进行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研究。

最近几年来,此种大投入、多中心、多学科参加的“巨型计划”,在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领域中屡次出现,如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诊疗生物学标志的AD 神经影像危险要素( ADNI )研究等。

2010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又启动了一个旨在认识大脑内部联接的研究项目,估算 4000 万美元,整合美国、意大利、德国和英国 9 家研究机构资源,由神经解剖、磁共振成像(MRI )和神经信息学方面的几十位专家共同参加。

在该项目中使用的 MRI 技术包含静息态、弥散张量显像(DTI )、任务刺激、脑磁图和构造剖析。

此中,仅一个研究联合体就要归入来自 300 个家庭的孪生子及其兄弟姐妹等1200 个健康个体。

该项目被命名为“人类联接组计划”。

分子遗传学为精神疾病研究注入活力经过联合全基因组关系研究( GWAS)和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者可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关于复杂表型研究更加有益。

在找寻新的复杂疾病易感位点方面,因为对人类基因组覆盖更全面, GWAS比过去任何一种方法都更成功,其结果显示,典型易感位点的比值比( OR)为 1.1~1.3 ,但常需极大样本量才可检测到。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策略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策略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策略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们。

随着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也成为了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神经生物学系统的失调,包括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可塑性改变、神经炎症、基因变异等。

传统的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来发挥作用,但这些药物往往存在起效慢、疗效有限、副作用较多等问题。

因此,开发新型抗抑郁药物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综合考虑抑郁症的复杂病理生理机制。

一种有前景的研发策略是针对神经递质系统的新靶点。

除了传统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其他神经递质如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等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谷氨酸能系统的过度活跃与抑郁症的神经兴奋性毒性有关,而调节谷氨酸受体的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抗抑郁治疗途径。

同样,增强 GABA 能神经传递可以抑制过度兴奋的神经活动,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神经可塑性是大脑适应环境变化和修复损伤的能力,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神经可塑性受损。

因此,促进神经发生、突触重塑和神经网络的重建可能是新型抗抑郁药物的重要靶点。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来增强神经可塑性,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炎症反应在抑郁症的病理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慢性炎症可以导致神经递质代谢紊乱、神经可塑性降低和神经细胞损伤。

因此,开发抗炎性的抗抑郁药物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来减轻炎症反应,进而改善抑郁症状。

基因研究的进展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线索。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等技术,已经发现了许多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

针对这些基因靶点开发个性化的药物,或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修复突变基因,有望实现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抗抑郁治疗。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开发与应用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开发与应用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开发与应用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抑郁症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超过 3 亿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随着对抑郁症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开发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抑郁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回路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压力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传统的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来发挥作用。

然而,这些药物往往存在起效慢、疗效有限以及副作用较多等问题,这促使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机制。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应运而生。

其中,基于谷氨酸能系统的药物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NMDA 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及其衍生物在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快速而显著的疗效。

研究发现,氯胺酮能够迅速增加突触的可塑性,促进神经元的新生和连接,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尽管氯胺酮存在潜在的滥用风险和副作用,但它为开发更安全有效的谷氨酸能抗抑郁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是神经肽类药物的研究。

神经肽是一类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小分子蛋白质,如催产素、加压素和神经肽 Y 等。

这些神经肽与情绪调节、社交行为和应激反应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补充或调节这些神经肽的水平可能对抑郁症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鼻内给予催产素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社交功能和情感认知,有望成为一种辅助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

除了新的靶点和机制,药物传递系统的创新也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药物能够更精准地靶向作用于脑部,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例如,纳米脂质体包裹的抗抑郁药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将药物更有效地递送到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减少药物在全身其他部位的分布,从而降低全身性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与市场分析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与市场分析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与市场分析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成为了医药领域的重要课题。

同时,这些药物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备受关注。

一、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传统的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来发挥作用,但存在起效慢、疗效有限、副作用较多等问题。

因此,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神经科学、遗传学和药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例如,基于神经可塑性理论的药物研发,旨在促进大脑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从而改善抑郁症状;针对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的药物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二、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进展1、基于新靶点的药物一些新型抗抑郁药物针对的是以往未被充分关注的靶点。

比如,靶向谷氨酸能系统的药物,通过调节谷氨酸的传递来发挥抗抑郁作用。

此外,针对大麻素受体、阿片受体等的药物也在研发之中。

2、多靶点药物为了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多靶点药物的研发成为趋势。

这些药物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与抑郁症相关的靶点,综合调节神经递质和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快速起效的药物传统抗抑郁药物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显现出明显的疗效,这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新型药物研发致力于缩短起效时间,让患者能够更快地感受到症状的改善。

三、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估新型抗抑郁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一般来说,临床试验分为三个阶段:1、Ⅰ期临床试验主要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通常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

2、Ⅱ期临床试验初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小规模的患者群体中进行。

3、Ⅲ期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大规模的患者群体中进行,是药物获批上市的重要依据。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

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而目前已有的抗抑郁药物在治疗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疗效不佳的问题,因此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成为了医药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现状、临床应用情况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现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对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目前,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靶向神经递质系统:神经递质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针对神经递质系统进行研究成为了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的重要方向。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从而提高患者的心情。

2. 调控炎症反应:最近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抑郁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因此一些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开始关注炎症途径的调控,以减轻患者的症状。

3. 调节神经元可塑性:神经元可塑性在大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将重点放在了调节神经元可塑性上,从而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二、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随着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不断研发,一些在临床上表现出色的药物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例如,一些靶向神经递质系统的药物在临床上被证明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此外,一些调节神经元可塑性的药物也在临床上表现出色,对一些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新型抗抑郁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副作用较大、疗效持续性不佳等。

因此,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三、新型抗抑郁药物的未来展望未来,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加有效、安全的抗抑郁药物,为抑郁症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

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

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1. 背景介绍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持续的抑郁情绪和对日常生活兴趣的丧失。

长期的抑郁状态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自杀。

传统的抑郁症治疗主要依靠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然而部分患者对传统药物疗效不佳或存在耐受性问题,因此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备受关注。

2. 新兴药物类型及机制2.1 经典抗抑郁药经典抗抑郁药如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SNRI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是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通过增加脑内神经递质的含量来缓解抑郁症状。

2.2 新型抗抑郁药近年来,一些新型抗抑郁药物开始受到关注,如氨基酸类药物、神经元再生促进剂和新型受体调节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调节大脑的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3. 新兴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3.1 疗效一些研究显示,新兴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它们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精神状态和日常功能。

3.2 副作用尽管新兴药物在治疗抑郁症中显示出潜在的益处,但一些药物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头晕、恶心、失眠等。

因此,在使用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时,需要谨慎选择,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

4. 临床应用及展望随着对抑郁症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兴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未来,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将继续推动抑郁症治疗领域的创新,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疗效。

5. 结语新兴药物为抑郁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不断完善的治疗效果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新兴药物将在抑郁症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正逐渐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方向,它为那些对传统治疗方法疗效不佳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相信新兴药物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帮助更多的抑郁症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快乐。

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

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

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障碍,影响了全球数亿人的生活。

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剂,对许多患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的领域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

本篇文章将探讨几种新兴药物,包括其机制、疗效及潜在副作用,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抗抑郁药物的新进展1. 氯胺酮氯胺酮是一种最早用于麻醉的药物,但近期研究显示它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不同于传统抗抑郁药物需要数周的时间才能开始见效,氯胺酮的抗抑郁效应通常在使用后数小时内就能显现。

机制氯胺酮主要通过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来发挥作用。

NMDA受体的阻断可导致谷氨酸释放增加,从而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

这一过程有助于促进神经塑性与恢复大脑功能,降低抑郁症状。

疗效与研究临床试验表明,氯胺酮在急性自杀意念患者和难治性抑郁症中表现出显著疗效。

目前,一些国家已将氯胺酮纳入了治疗指南。

然而,由于其潜在的滥用风险和副作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用。

2. 鼠尾草提取物鼠尾草提取物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该植物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

机制研究表明,鼠尾草提取物可能通过调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增强神经可塑性以及抗氧化作用,对抑郁症产生积极影响。

疗效与应用多项小规模临床试验已显示鼠尾草提取物对轻度到中度抑郁症有疗效。

然而,尚需大规模试验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3. 阿戈美拉汀阿戈美拉汀是一种新型抗抑郁剂,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同时具备5-HT2C受体拮抗和褪黑激素激动作用。

这使得它不仅能够改善情绪,还能调节睡眠周期。

机制阿戈美拉汀通过拮抗5-羟色胺2C(5-HT2C)受体,使得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提高。

同时,通过其对褪黑激素受体的激动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从而降低焦虑与抑郁症状。

新型药物对抑郁症的疗效研究

新型药物对抑郁症的疗效研究

新型药物对抑郁症的疗效研究抑郁症,这个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正给无数人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有超过 3 亿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药物的研发和疗效研究成为了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抑郁症并非简单的情绪低落,它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常常伴随着持续的悲伤、失去兴趣、疲劳、睡眠和食欲紊乱、自我价值感降低以及可能出现的自杀念头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对其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过去,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局限性。

例如,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不佳,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嗜睡等。

这些问题促使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和研发新型的抗抑郁药物。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主要基于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更深入理解。

目前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可塑性受损、神经炎症、遗传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是基于单胺能神经递质系统的改进。

传统的抗抑郁药主要通过增加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来发挥作用,但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新型药物则通过更精准地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受体或转运体,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另一种新型抗抑郁药是针对谷氨酸能系统的。

谷氨酸是大脑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失衡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一些新型药物通过调节谷氨酸受体的功能,来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除了作用于神经递质系统,还有一些新型药物着眼于神经可塑性的修复。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适应和改变的能力,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可塑性往往受损。

新型药物通过促进神经元的生长、连接和修复,帮助恢复大脑的正常功能。

在新型药物的疗效研究中,临床试验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些试验通常分为多个阶段,以逐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最佳剂量。

在Ⅰ期临床试验中,主要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研究人员会在小范围内给健康志愿者使用药物,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新型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新策略

新型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新策略

新型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新策略在当代社会中,抑郁症已成为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抑郁症症状,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却使一部分患者望而生畏。

因此,寻找新型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新策略成为当前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介绍几种新的治疗抑郁症的策略,并探讨它们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优势。

一、综合疗法近年来,研究表明,抑郁症并非单一的病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社会等方面。

因此,综合疗法在治疗抑郁症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型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新策略中,综合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与传统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相比,新型药物的选择更加个体化和精准。

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综合疗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

此外,家庭治疗和亲密关系治疗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二、神经调控神经调控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抑郁症的策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

(一)脑电图(EEG)治疗脑电图(EEG)治疗是一种通过测量患者脑电活动来进行治疗的方法。

通过定向刺激患者的大脑,改变其神经元的活动模式,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尽管这种方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研究结果显示,脑电图治疗在一些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经颅磁刺激(TMS)治疗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通过在头皮上施加脉冲磁场,激活或抑制特定脑区的活动,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尽管该方法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已有研究证明,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显著缓解抑郁症症状。

三、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根据抑郁症发病机制,针对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的方法。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方向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方向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方向
于欣
【期刊名称】《中国处方药》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的、严重的甚至会威胁生命的精神疾病。


年人口当中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在我国大约在3%-5%之间,终生患病率大约为7%。

重度抑郁症患者中有15%死于自杀,此外抑郁症患者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后的病死率也更高。

WHO预计抑郁症在2020年将是全球第二位导致死亡或残疾的疾病。

【总页数】3页(P6-8)
【作者】于欣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新型抗精神病药及其研发方向 [J], 邓妍;赵振环
2.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不同受体的影响看精神科药物的研发方向 [J], 周小东;刘知源;石建喜
3.结合社会热点创设高品质思维生物学课堂——以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药物研发方向为例 [J], 李幽兰
4.新型肥料创新亮点多研发方向更接“地气” [J], 崔海涛
5.新型带钢材料的研发方向——真空镀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疗抑郁症的新型药物研究

治疗抑郁症的新型药物研究

治疗抑郁症的新型药物研究引言:随着现代生活的压力增大、竞争日益激烈,抑郁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而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存在着副作用、疗效差等问题。

近年来,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也逐渐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以“治疗抑郁症的新型药物研究”为主题,重点探讨目前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进展及其优势。

一、目前新型抗抑郁药物研发进展1.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血清素转运体抑制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血清素转运体抑制剂(DAT/SAT/SERT)是一类利用转运体阻断因素,促进神经传导物质的保留,增加神经递质含量的抗抑郁药物。

其与传统抗抑郁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够缓解抑郁症状,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适应症范围。

临床试验表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血清素转运体抑制剂的疗效远高于传统的抗抑郁药物。

例如,目前市场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血清素转运体抑制剂药物中的伊立替康(Escitalopram)便是一种疗效非常好的药物。

2.甲酰胺基丙酸受体激动剂甲酰胺基丙酸受体激动剂是一类新型的抗抑郁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形成新生突触和功能性突触增强,从而增强抑郁症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

这类药物目前的代表是萎睿酮(Agomelatine),其优点在于治疗抑郁症的同时能够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更年期抑郁症等相关疾病。

二、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优势1.更短的起效时间和更好的疗效传统抗抑郁药物一般需要至少2-3周才能发挥作用,而新型抗抑郁药物大多数能在数天内发挥作用,且疗效更好。

例如,伊立替康(Escitalopram)和莫西汀(Moclobemide)等药物已经证明其起效时间比传统抗抑郁药物短得多。

2.更少的副作用传统抗抑郁药物使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副作用,例如体重增加、口干、睡眠障碍、性功能紊乱等。

但是,新型抗抑郁药物则很少产生副作用,这也是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新型速效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新型速效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新型速效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于泽芳;范理菊;尹晓玉;高丽丽;董占军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年(卷),期】2022(27)5
【摘要】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以情绪抑郁为突出症状的精神性疾病。

传统的抗
抑郁药主要是以单胺类神经递质为靶点,但该类药物显效慢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因此,目前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已经从传统的单胺假说转到谷氨酸能、γ-氨基
丁酸、阿片类药物和炎症系统等研究领域。

近年来,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开发取得了
很大进展,其中一些药物已逐渐应用于临床。

本文汇总了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究机
制及治疗方案,并对常见的速效抗抑郁药物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总页数】6页(P595-600)
【作者】于泽芳;范理菊;尹晓玉;高丽丽;董占军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1.43
【相关文献】
1.新型抗抑郁药与SGAs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2.新型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3.新型抗抑郁药氯胺酮的研究进展
4.新型抗抑郁药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5.新型抗抑郁药阿戈美拉汀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舒必利治疗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分析

舒必利治疗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分析

舒必利治疗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分析
陈爱琴;赵友文;于欣
【期刊名称】《中华神经科杂志》
【年(卷),期】1994(000)004
【摘要】对40例患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进行舒必利治疗。

观察时间为8周,剂量0.4~0.8g/日。

治疗1周内开始见效。

4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其中痊愈60%,显著好转35%,好转5%。

以对焦虑症状的疗效最为显著,其次为抑郁改善,对失眠亦有治疗作用。

提示此药可作为抗焦虑、抑郁剂在临床应用。

【总页数】3页(P220-222)
【作者】陈爱琴;赵友文;于欣
【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053
【相关文献】
1.盐酸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舒必利治疗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观察 [J], 王伟;王晨光;张红旗
2.盐酸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舒必利治疗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观察 [J], 王伟;王晨光;张红旗
3.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功能性消化的疗效分析 [J], 王晓辉;崔立红;刘瑾红
4.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分析 [J], 陈乐鸿
5.舒必利治疗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分析 [J], 陈爱琴;赵友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单胺类受体
1.乙酰胆碱受体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有很高的吸 烟率,同样,有抑郁症史的吸烟者更难戒烟。拟胆 碱类药物可在动物模型中诱发类似抑郁的行为。这 均提示乙酰胆碱可能在抑郁的发生中起作用。新研 发的一种化合物 SIB1508Y对烟碱受体有着很高的亲 和力,已被证实在大鼠的抑郁模型中可改善习得的 无助行为。
的强激动剂。目前已处于临床验 及干扰素水平的上升。这些神经
证阶段,发现对抑郁症的疗效与 免疫变化通常与兴趣缺失、快感
帕罗西汀、文拉法新相当,而且可 缺乏、厌食、体重下降、社交退缩、
以有效地改善睡眠障碍。
精神运动迟滞、易激惹和睡眠紊
乱相关,而这些正是抑郁症的典
其他
型临床表现。在临床中也观察到 在使用 IL-2 或干扰素治疗的患者
专门作用于去甲肾上腺
肌梗死后的病死率也更高。W H O 预计抑郁
素再摄取的药物瑞波西
症在 2 0 2 0 年将是全球第二位导致死亡或
汀(reboxetine),同时
残疾的疾病。
抑制 NE 和 5-HT再摄取的
SNRI,和通过拮抗α2 突
触前受体来增加 NE 和 5-
HT 释放的米氮平(mir-
tazapine)。
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起到增加去甲肾上腺素(NE)和 5- 羟色胺(5-HT)的作用, 的患者在首次抗抑郁治
这也导致了抑郁症的生物胺理论时代的来临。然而由于其肝脏毒性,异烟肼的临 疗 中 获 得 显 著 的 疗 效 。
床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而且最终退出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三环类抗抑郁剂类 此外,现有的抗抑郁剂
对 B D N F 的合成和表达起重要作 可以缓解疲劳感、抑郁和愤怒情
用。因此针对此通路开发相关药 绪。这亦引发了研究者在探索这类
物,也是抗抑郁治疗的一个思路。 药物对抑郁症疗效的兴趣。
抗抑郁药物的开发与我们对抑郁症的病理机制的不断认 识密切相关。从最早的单胺类假说,到 H P A 轴功能异常,再 到神经营养和神经可塑性理论,新的化合物的出现总与新的 理论假说相伴随。同时,新抗抑郁剂的问世又进一步丰富了 我们对抑郁症的理解。在新的抗抑郁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必 须谨记的是:
(T C A)。第一个三环类药物是由瑞士科学家 Kuhn 在 1958 年发现的,他仿照氯丙 起效时间都有一个滞后
嗪合成了一个三环类化合物,期望它有同样的抗精神病效应。这个新化合物被命 期,平均在 2~8 周,而
名为丙咪嗪,对精神分裂症无效,却有抗抑郁作用。此后大量结构相似的三环类 这一滞后给患者带来依
1.抑郁症是一个异源性疾病,没有哪个药物可以对所有的抑郁性 障碍都有效;
2.抑郁症是个慢性疾病,必须要考虑抗抑郁药的长期耐受性和与 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安全性;
3.只有在起效时间、疗效和安全性上优于现有药物的情况下,新 药的开发才有价值;
4.评价抗抑郁药物疗效还需要更为特异的手段,特别是要考虑到新 的药物除了纠正抑郁症状之外,是否还能够修复大脑的病理改变。
女性抑郁症的治疗中。
2.细胞因子(cytokines)
3 . 褪黑素
在抑郁症患者中,既可以见
褪黑素在脑内由松果体分泌, 到免疫功能下降的表现如 T 淋巴
参 与 调 节 睡 眠 觉 醒 节 律 。 细胞增殖减少,N K 细胞活性下降
Agomelatine是褪黑素的稳定的 等,也可以见到免疫功能的亢进
萘同类物,同时也是褪黑素受体 如白细胞介素 1(IL-1)、IL-6 以
8
中国处方药 2006.10.No.55
抑郁症是一个常见的、慢性的、严重
的甚至会威胁生命的精神疾病。成年人
成功也驱使众多制药厂
口当中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在我国大约
家开发类似的 5- 羟色胺
在 3 %~5 %之间,终生患病率大约为 7 %。
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
重度抑郁症患者中有 1 5 %死于自杀,此外
(SSRIs)。也有人开发了
抑郁症患者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心
2 .酰苷受体 酰苷及其同型物被证实可在动物模型上产生抑 郁效应,而酰苷 A2A 受体拮抗剂在动物的抑郁模型上 可以有效改善如悬尾、强迫游泳活动。但目前还没有 用于临床试验。 3.GABA受体 MRS 研究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存在皮质 GABA 水 平下降,而 S S R I 治疗可以逆转这一现象。苯二氮卓 类药物(BZs)是 GABAA 的激动剂,可以迅速有效缓 解惊恐发作。目前正在开发此类药物。 4.谷氨酰胺受体 早有报道抑郁症中谷氨酰胺受体处于功能紊乱 状态。同时有证据表明,在应用甘氨酸和刺激 N M D A 受体上的甘氨酸位点的药物时,会产生抗抑郁效应。 此外,NMDA 受体拮抗剂氯氨酮会迅速改善抑郁症状。 目前依据此思路开发的药物在临床上还停留在对焦 虑症的试验上,对抑郁症的疗效仍有待探索。 5 .组胺受体 中枢内的 H 3 受体拮抗剂在动物试验中证实有抗 抑郁作用,现正处于临床前期开发阶段。
尽管新型抗抑郁剂
在安全性上与老药相比
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始于上个世纪 5 0 年代。有人观察到在接受异烟肼治疗的 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就
结核患者当中会出现持续的情绪增高,尽管最后异烟肼被证实在抗结核治疗中效 疗效上来看并没有显著
应不大,但其对于抑郁症的疗效却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异烟肼这类药物通过抑 的优势。只有50%~65%
神经肽类受体
1.内啡肽受体 早在抑郁症的单胺假说风行之前,医生就曾广 泛使用鸦片和吗啡治疗抑郁症。内啡肽在脑内与多 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都有相互作用,更为重 要的是它还与 HPA 轴功能密切相关,而后者被认为是 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如何 开发新一代的阿片类药物,兼有受体激动和拮抗作 用,同时致成瘾性和滥用可能又较低,对难治性抑郁 的治疗会带来希望。 2.速激肽(tachykinin)受体 目前有三类与 G 蛋白偶联的神经激肽受体为人 所知,它们分别是 NK1(又称 P 物质)、NK2(神经激肽 A)和 NK3(神经激肽 B)。在证实了 N K 1 受体的拮抗剂 MK869 拥有抗抑郁特性后,原来仅仅局限在疼痛领域 研究的 P 物质成为抗抑郁研究的热点。目前倾向于认 为 P 物质受体的拮抗剂是通过促进海马部位的神经 再生而实现抗抑郁作用的,长期使用也会增加 5 - H T 的释放。有的公司的研究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 因各种原因终止或者停滞了。也有的研究者将兴趣
比较安全。这个药物就是氟西汀。这是有史以来应用最为广泛的抗抑郁剂,它的 努力一直没有放弃。下
6
中国处方药 2006.10.No.55
抑郁症治疗
面根据文献,对新型抗抑郁剂的研发方向做一个简 要的介绍。
单胺系统
虽然对单胺系统中各类神经递质(NE、5-HT、DA) 和其受体的特性仍然不够了解,但现有药物基本上 都是围绕此系统开发的。一些新药物也是在这个思 路上进行研发,包括以下产品:
2 .既抑制再摄取,又是某个单胺类受体激动剂 或抑制剂的化合物
如已知 5 - H T1A、5 - H T2C 等都与抑郁发病机制有 关,某些化合物既阻断了 5 - H T 或 N E 的再摄取,又 是 5 - H T1A 的激动剂或者 5 - H T2C 的拮抗剂。
3 .对某一单胺受体有着较强亲和力的化合物 如 Gepirone为 5-HT1A 的部分激动剂,Elzasonan 为 5-HT1B/5-HT1D 的激动剂,DU125530为 5-HT1A 的 拮抗剂。 4 .对一个以上的单胺受体有着较强亲和力的化 合物 这类药物以米氮平为代表,正在研发的还有 MKC242(5-HT1A 受体激动剂,同时还作用于α 1 肾上 腺素能受体)。
乃至四环类抗抑郁药物面世,但其严重的副作用如心脏毒性迫使科学家努力寻找 从性问题。因此,开发更
新的更为安全的抗抑郁剂。1 9 7 2 年,美国礼来公司的三位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新 为安全、更为有效、起效
型药物,既有 T C A 类的抗抑郁特性,又有比较轻微的副作用表现,尤其是过量时 更为迅速的抗抑郁剂的
中,抑郁的发生率高。从这一角度
1.cAMP-BDNF
入手,开发新的抗抑郁药物,也是
在应激相关的心境障碍中脑 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 D N F)与抑
3 .抗炎药物
郁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而第二
抗风湿药物英利昔单抗
信使系统中的环腺苷磷酸(cAMP) (infliximab)在治疗克隆氏病时,
7 中国处方药 2006.10.No.55
s 特别策划 PECIAL REPORT
转移到 NK2 上。 3 . σ受体 σ受体参与调节脑内多种神
经递质包括 NE、NMDA 和 DA,因此 该受体的拮抗剂伊格美新 (igmesine)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临床上试验对抑 郁症的治疗作用。
激素系统
1.HPA轴 在 5 0 %的抑郁症患者当中存 在 HPA 轴功能紊乱,表现在以 CRH 刺激,抑郁患者会分泌出更高的 糖皮质激素。这一倾向在生物性 忧郁症中更为显著。任何可以调 节 H P A 轴功能的药物都可以对抑 郁症有治疗作用。在中枢神经系 统如果刺激 CRH1 受体,诱发 CRH分 泌,会加重抑郁症的症状,因此有 人开发 CRH1 受体拮抗剂,观察对抑 郁症的疗效。抑郁症中另一个变 化是患者血液中的高糖皮质激素 水平,目前针对这种变化开发的 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 糖皮质激素合成抑制剂。此外,针 对 ACTH 分泌的调节肽类物质也在 动物试验中发现有抗抑郁效应。 2 . 雌激素 患抑郁症的女性比男性要多 两倍,同时女性在生育、绝经前后 也是抑郁症的高发期,这均提示 女性激素特别是雌激素在女性抑 郁症患者中的作用。在中枢的雌 激素受体 ER α和 ER β在边缘系统 表达,对 5-HT 系统和 H P A 系统相 互作用,参与对情绪的调节。雌激 素替代治疗对更年期抑郁的治疗 效果目前仍在验证。如果能够更 清楚地了解抑郁症中的性别差异 及其机制,开发更为特异性的雌 激素受体调节药物将来会用在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