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高考历史考纲变动

合集下载

2013年、2014年历史考纲对比

2013年、2014年历史考纲对比

2013年、2014年考纲对比一、考试性质、目的和对象2013年: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学的历史教学改革。

考试对象是2013年上海市应届高中毕业生及符合高考报名要求的其他人员。

2014年: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考试对象是符合2014年上海市高考报名条件且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

四、考试内容1、基础型课程部分(一)世界古代史(三)世界近现代史(四)中国近现代史五、题型示例(一)选择题7、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

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A.姜寨遗址B.炎黄传说C.二里头遗址D.尧舜禹传说【正确选项】A【测量目标】史实理解/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明成果等【知识内容】中国古代史/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原始农耕8、以下对上海租界的描述中,最能说明租界为“国中之国”的事实是A.租界内公园禁止华人入内,引发华人抗议。

B.美英等国联手成立了工部局。

C.租界内租地建屋、开设店铺等事,须先由外国领事发给执照。

D.租界有下水道、自来水、路灯和平整的街道。

【正确选项】A项1分,B项3分,C项1分,D项0分【测量目标】史实理解/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明成果等【知识内容】世界近现代史/上海历史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10、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正确选项】D【测量目标】史实理解/了解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知识内容】中国古代史/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6、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正确选项】A【测量目标】材料处理/识别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知识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天朝的危机/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二)非选择题22. 严复笔下的进化论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

【推荐】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

【推荐】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2.(4分)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3.(4分)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4.(4分)《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5.(4分)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6.(4分)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7.(4分)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详细规定。

这表明()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8.(4分)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201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内容介绍

201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内容介绍

201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内容介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将于2013年初出版。

课程标准实验版大纲既是2013年教育部高中课程改革,包括山西省在内的实验省、自治区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实验省区(包括山西在内)2013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复习备考的依据。

大纲和说明分文科和理科两种。

现将有关内容介绍如下:一、序号与名称:课程标准实验版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2、《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文科考试大纲含语文、数学(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六科;理科考试大纲含语文、数学(理)、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六科。

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4、《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这两本考试大纲的说明是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高考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配套用书。

序号为3的文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含语文、数学(文)、英语、文科综合四科;序号为4的理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含语文、数学(理)、英语、理科综合四科。

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日语·2013年版)》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俄语·2013年版)》序号为5、6的两本考试大纲及说明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以及2012年考后各方面反馈的意见,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两科命题专家进行了修订。

这两本考试大纲还附有最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各科命题专家分命题意图、解题思路、失误防范等几个层次对高考试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高考对考生能力、素质的要求,还对考生复习提出了建议。

7、《高考文科试题分析(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版)》8、《高考理科试题分析(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版)》序号为7、8的这两本高考试题分析,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各科命题专家对2012年新课程各科高考试题,分命题意图、解题思路、试题评析、失误防范等几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高考对考生能力、素质的要求,还对考生复习提出了建议。

2013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

2013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
A.征税问题B.宗教问题C.民族问题D.战争问题
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18.英国政府于1802年推出第一部《工厂法》。1860年代相关立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推动了英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因是
B.②
C.③
D.④
14.“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以博中国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他是
A.元世祖B.北魏孝文帝C.利玛窦D.马可·波罗
15.革命实践与政治理论往往相辅相成,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提供理论支持的是:A.霍布斯B.洛克C.伏尔泰D.卢梭
16.1640年英国革命和1789年法国革命发生的背景有所不同,但诱因相似,即
C.希腊城邦时代的来临D.克利斯提尼改革始末
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方国联盟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6.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吐蕃C.鲜卑D.女真
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2013年上海高考试卷各科评析

2013年上海高考试卷各科评析

2013年上海高考试卷评析贴近考生实际启发思辨能力——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特点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命题工作的原则是:遵循语文学科特点,注重命题的准确性和测量的科学性,体现二期课改理念,切实做到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的目的。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本次考试的阅读材料文风朴实,贴近学生,注重文本的思想性和启迪作用。

如《舒卷的粉墙》不只是简单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某种精神,更应是通过物质性来研究精神性,教给考生一种新眼光和新方法,这与二期课改重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五篇选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相应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机整合成为一种“正能量”的引导,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滋养。

二、阅读试题的编制今年的试卷全面均衡地设置测量目标,精心设计试题,做到题干表达清晰,要求明确,减少其他因素对考生答题及评卷的影响和干扰,以更准确地考查某测量目标。

如题21要求考生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主人公的“主要”品质,“一个”和“主要”两词的限制,使本题与以往同类试题相比,能更准确地考查考生抓住“主要”内容、加以高度概括的能力,在评卷时,也可以规避考生写很多词语、以面盖点来获得分数的应试技巧效应。

在评分标准方面,今年还为部分试题编制了评分量表,有利于评分的准确科学。

三、作文试题的设计今年的作文题目延续了上海作文近年的人文关怀和思辨特征,题目注重要求考生思考对象的厚度和深度,以期准确、深入、全面地考查考生思维素质和表达水平。

作文题目的材料和指示语放在一起能带给考生一系列问题: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现象合理吗?这样的现象在我身上是怎样体现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做?我该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引发的思考并不是平面铺开的,而是线型深入的空间。

即使当考生在某一问题上立足,对他所选定问题的思考仍有线型深入的可能空间,这使得本材料能很好完成对思维素质的考查。

而这些思考所要求的品质,紧贴考生生活。

对大部分考生而言,材料提示的现象在学习、生活中都能看到或感觉到,而对正处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键时期的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来说,对这现象的思考也许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必修内容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4.)...........(.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度........(.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3.)宋明理学...(.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中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2.).............(.1.)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2.)...(.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展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1.)新航路的开辟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3.)蒸.....(.2.)进化论......(.1.)经典力学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年间列强侵.........(.1.).1840....至.1900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五四运动和...........(.2.)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3.)........(.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至.................(.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3.)第二...........(.2.)罗斯福新政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行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5.)社会主义市..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改革开......(.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1.)孙中山的三民..........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义....代表”.........(.3.)邓小平理论..(.2.)毛泽东思想......(.4.)“三个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3...北魏......2...商鞅变法........:.1...梭伦改革...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孝文帝改革........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4...王安石变法德〃阿里改革........9...戊戌变法.....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选考三.........(.1.)第...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的和平...—.华盛顿体系下(.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潮......................(.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的对话...在..............(.4.)联合国的产生.......以及其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2013历史考纲变化

2013历史考纲变化

2013年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根据最新高考历史考纲整理,紧密结合考纲要求。

国家级示范重点高中教务处历史科组集体整理,严禁商业用途。

专供尖子班使用,顺供重点班、普通班同学参考,不得外传。

古代中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

2、背景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3、内容:(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P2-3的小字和形势图)(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4、作用:积极:(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5、分封制的特点?为什么说分封制并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1)特点:①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④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2)原因:①权力大,独立性强;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远;④生产力发展等;6、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

瓦解原因: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二、宗法制1、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013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2013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2013年新课标版高考考试说明解读语文:写作要有独到见解考纲变化2013年全国新课标版高考《考试大纲》语文学科与2012年的大纲相比没有变化。

这表明,今年的语文试卷结构和试题设置将会按照近三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新课标卷的体式命制,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将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复习建议2012年课标卷将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一直考查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变为自然科学类文章,这提示考生今年要两者兼顾,复习时不可偏一。

建议考生平时不仅要多阅读文学、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章,还要关注自然科技类文章。

从近几年高考诗歌阅读来看,情感考查是基础也是常态。

从选择诗词的题材内容上看,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借事感怀类作品为多。

题目类型和题量固定,两道题共11分。

高考主要考查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人物形象、主旨内容、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

建议考生要在平时练好“内外功”,多读诗歌鉴赏类文章,做一些典型的练习题。

阅读题仍将采用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做的方式来考查。

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三年来一直是小说,实用类文本一直是人物传记。

2010年的《杂交水稻之父》、2011年的《下笔不觉师造化》与2012年的《谢希德的诚与真》都是人物评传,题目都着重分析人物行为原因,评价人物品质价值,重在考查筛选信息并概括以及对文本相关内容做出探究的能力。

但对散文、人物访谈、新闻报道等的复习不能舍弃。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大多数都关注人文素养,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优良的品德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考生在平时学习中除了积累必要的语文素材外,还要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对事情要有独到新颖的见解。

数学:训练五大能力,培养两种意识2013年全国新课标版高考《考试大纲》数学学科与2012年考试大纲相比,没有任何变化。

今年数学高考试题的命制将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

在能力要求上,着重对考生的五种能力和两种意识进行考查。

上海历史高考考纲【2013】

上海历史高考考纲【2013】

2013届历史高考新考纲提示:本内容根据会议记录、以《2013年考试手册》为基础做调整,供参考!二、考试目标3.2 删除3.3修改为“识别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三、考试细则4.题型比例选择题约占50%,非选择题约占50%。

四、考试内容1.基础型课程部分(一)世界古代史主题要点(目)学习水平古代东方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A楔形文字与《吉尔枷美什》 A《汉谟拉比法典》 B 古代埃及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A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A象形文字 A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B佛教的创始、经典 A《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A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A城邦的特征 A古典时代 A雅典民主政治 C 希腊古典文化《荷马史诗》 A帕特农神庙 A哲学与史学 A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罗马共和国的开始 A罗马帝国 A基督教的创始、经典 A 罗马法体系“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与“万民法” B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C古代伊斯兰世界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 A 奥斯曼帝国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 A帝国的统治 B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产生 B等级君主制 B庄园和城市中世纪庄园 A城市的自治 B中世纪文化大学的兴起 A西欧封建制度特征 C(二)中国古代史主题要点(目)学习水平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 A炎黄传说 A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A二里头遗址 A 商朝与青铜文化青铜时代 A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C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的建立 A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B礼乐制度 B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 C百家争鸣 B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战国七雄 A商鞅变法 A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A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B 秦末农民起义秦的暴政 A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A西汉的建立 A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汉承秦制 B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A分合汉武帝时代从“无为”到“有为”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对西域疆土的拓展 A 东汉的兴衰东汉的建立 A豪强地主 A 割据与分立赤壁之战 A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A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A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B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隋唐政治新格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B科举制 A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 A唐蕃关系 A开元盛世 A 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 A遣唐使 A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北宋的建立 A文官体制 B 北宋中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A 多民族政权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鼎立的局势 A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A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A 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 A 辉煌的科学技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A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A《梦溪笔谈》 A 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 B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A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明朝的建立 A内阁制度 B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清的建立 A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 A 康乾盛世(上)军机处的设立 B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A康乾盛世(下)社会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 A《四库全书》 A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B从海禁到闭关 B早期的西学东渐西学的传入 A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的体制 C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C(三)世界近现代史主题要点(目)学习水平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民族国家的形成君主专制 B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新航路的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意大利文艺复兴 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革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B君主立宪制的斗争 B 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 B批判君主专制 B宣扬自由和平等 B 美国独立战争独立战争的开始 A《独立宣言》 B联邦制度的确立 B 法国大革命三级会议的召开 A大革命的爆发 A《人权宣言》 B拿破仑称帝 A《法国民法典》 B工业社会的来临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孕育 B蒸汽机 A“世界工厂” A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B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现代工厂制度 B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血汗工厂” A 社会立法 B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C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美国的扩张和强盛南北战争 B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 B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 A废除农奴制 B 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时代的来临 A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B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B列强瓜分世界 A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爆发与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束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B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A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A“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 A 罗斯福新政国家调控经济 B社会保障措施 B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A二二六事变与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A纳粹体制的特征 B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与扩大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 A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A《开罗宣言》 A德国和日本的投降 A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A联合国 A布雷顿森林体系 A 美苏冷战的开始冷战的序幕和开始 A马歇尔计划和莫洛托夫计划 A北约和华约 A柏林危机 A 大国关系的重组美苏争霸的重要史实 A 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 A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 A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西欧的一体化进程煤钢联营 A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A欧盟与欧元 B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发展东盟 A中东产油国的现代化道路石油输出国组织 A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性质 A战后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 C(四)中国近现代史主题要点(目)学习水平天朝的危机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虎门销烟 B《南京条约》 B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修约”交涉 B《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B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 A洋枪队 A湘军与淮军 A 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的设立 A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B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通商口岸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A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 A《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B戊戌变法公车上书 A《时务报》与《天演论》 A百日维新的内容 A戊戌变法的意义 B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瓜分狂潮 A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A 八国联军侵华 A 《辛丑条约》 B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 A“预备仿行宪政” A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A 同盟会的成立 A 武昌起义 A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C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社会习俗的变革 A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A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 A文学革命 A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 A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中国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A改订新约运动 A 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及后果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A淞沪会战与上海沦陷 A南京沦陷与南京大屠杀 A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B抗日战争的胜利 A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 A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与南京、上海等地的解放 A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的诞生《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国民经济的恢复土地改革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化三改造”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三面红旗” A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间 A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间及标志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伟大的历史转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A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A 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设立 A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A中国走向世界初登国际舞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万隆会议与万隆精神 A 外交舞台的拓展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A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建立 A《联合声明》与中日建交 A 新时期对外关系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2、拓展型课程部分(一)中国历史专题主题要点(目)学习水平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 C儒家的经学化 B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B 儒家文化的传播辐射东方 A远播西方 A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进化论的输入 B三民主义 B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德先生”与“赛先生” B中西文化论战 B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李善兰、徐寿、华蘅芳数理知识的传入 A商务印书馆与西书的翻译与出版 A申报与报刊业的繁荣 A 社会生活的变迁唐胥铁路与交通工具的改进 A强学会与民间社团的兴起 A社会习俗的变化 A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C上海历史的变迁开埠之前的上海设县 A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B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民族工业的创建 A中国史学的发展古代的史家与史籍司马迁与《史记》 B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B刘知几与章学诚 A史学的转型梁启超与“新史学” C(二)世界历史专题主题要点(目)学习水平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B洛克的分权学说 B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B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泰斗 B卢梭: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B启蒙运动 C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B工业革命与第一个工业社会的到来 B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A德国统一与现代化 A 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美国的崛起 B扩展日本“脱亚入欧” B现代世界的形成 C。

2013上海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2013上海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性质与对象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通知》规定,本考试是以《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为依据的全市统一的历史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是衡量本市普通高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水平的依据,是本市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依据之一。

凡具有本市普通高中(含综合高中)学籍且修完历史课程的高中学生均须参加本科目的测试。

考试结果以A、B、C、D和F五个等第形式报道,其中D为合格,F为不合格。

二、考试能力目标
(一)考试能力目标和具体要求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考生基本的历史学科素养,包括:记忆与领悟、探究与阐释、组织与交流。

具体要求如下:
Ⅰ记忆与领悟
1.1将历史事件、现象等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1.2辨认历史事实发生的位置。

1.3了解重要的历史事实、概念。

1.4分析历史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

Ⅱ.探究与阐释
Ⅱ.5辨别不同类型的史料
Ⅱ.6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Ⅱ.7将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包括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时代背景等方面)下解释
Ⅱ.8比较不同的人物、制度、思想、文化等。

III.组织与交流
III.9使用历史的语汇组织历史知识和历史信息。

III.10运用多种技巧(包括概述、叙述和阐述)交流历史知识与历史领悟。

三、考试内容
根据《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并参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印的《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确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如下。

上海市历史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市历史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况的是A.姜寨遗址B.炎黄传说C.二里头遗址D.尧舜禹传说2.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②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③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人法典,④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

该文明是A.古埃及文明B.古罗马文明C.古希腊文明D.两河流域文明3.商代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

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A.经济生产B.政治活动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4.如要撰写一篇有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文章,最恰当的标题是A.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B.罗马帝国统治的兴衰C.希腊城邦时代的来临D.克利斯提尼改革始末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6.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

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吐蕃C.鲜卑D.女真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权威解读2013年高考考试大纲

权威解读2013年高考考试大纲

“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权威解读2013年高考考试大纲(上)近日,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课标版)新鲜出炉。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从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等方面,具体规范了高考试题的要求。

今年高考与去年相比是否有变化?今年高考的命题有哪些特点?2月28日,我们对哈师大附中高三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等九大学科把关教师进行采访。

各科名师表示,今年《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命题要求及试卷结构等方面变化较小,命题继续保持稳定。

九大学科名师还根据《考试大纲》的命题方向给出备考建议,以便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

3月2日,请考生继续关注“高考直通车QQ认证空间”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名师解读。

如果你想了解高考最新动态,敬请关注“高考直通车QQ认证空间”微信号80796072,每日为您推送最新高考资讯。

语文:写作要有独到见解解读名师:哈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语文高级教师周广伟考纲变化2013年全国新课标版高考《考试大纲》语文学科与2012年的大纲相比没有变化。

这表明,今年的语文试卷结构和试题设置将会按照近三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新课标卷的体式命制,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将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复习建议2012年课标卷将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一直考查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变为自然科学类文章,这提示考生今年要两者兼顾,复习时不可偏一。

建议考生平时不仅要多阅读文学、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章,还要关注自然科技类文章。

从近几年高考诗歌阅读来看,情感考查是基础也是常态。

从选择诗词的题材内容上看,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借事感怀类作品为多。

题目类型和题量固定,两道题共11分。

高考主要考查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人物形象、主旨内容、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

建议考生要在平时练好“内外功”,多读诗歌鉴赏类文章,做一些典型的练习题。

阅读题仍将采用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做的方式来考查。

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全国卷大纲版)解析版

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全国卷大纲版)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考查要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周代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地方诸侯分权共同管理国家,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代表皇帝管理地方;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关系分明,郡县制下郡守县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没有严格等级关系,都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

因此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

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B项表述错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考查要点:程朱理学。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与地位变化(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的史实。

在两宋时期统治者依然以传统孔孟之道作为统治思想,朱熹的理学(新儒学)被称为伪学,因为相对于孔孟之道,理学增添了许多新思想如“理为万物本源和三纲五常”,没有被两宋统治者接受直到明朝时期才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A项与此题无关,B项不是原因,明太祖删掉《孟子》中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的史实相矛盾,因此明代时期的官方思想的儒学已不再是原来的孔孟之道;D项中心学没有成为官方哲学。

2013年全国新课标地区高考大纲解读

2013年全国新课标地区高考大纲解读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3月1日出炉。

今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地区的高考,考试仍采取“3+理科综合”和“3+文科综合”的国家统一考试模式。

其中,“3”指语文、数学(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外语3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卷面总分值为750分。

今年甘肃省市第一实施新课程标准高考,与旧高考相比,新高考在保持三个不变,即命题不变、模式不变(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分值不变(各学科分值仍然和以往相同)的基础上,今年新高考有四大变化:即考试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新课程)、试卷结构的变化(增加选答题)、外语增加听力考试、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科目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也有省市自主命题),《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从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等方面具体规范了高考试题的要求。

那么,今年高考与去年相比是否有变化?今年高考的命题有哪些特点?西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九大学科一线教学名师第一时间对《大纲》进行评析,并根据《大纲》的命题方向给出备考建议,以便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

各科名师表示,今年的《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命题要求及试卷结构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稳中有变,命题继续保持稳定。

西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朱慧琴【大纲分析】《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从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等方面,具体规范了高考试题的要求。

我省在新课改后首次使用新课标卷考试,所以对《考试大纲》更为关注。

就语文学科而言,2013年全国新课标版《考试大纲》与2012年的大纲相比没有变化。

这表明,今年的语文试卷结构和试题设置将会按近三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新课标卷的体式命制,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将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备考建议】1.反复强化,夯实基础。

“成语”、“病句”、“连贯”等课标卷中的热点题型更是要全力突破,争取不丢分。

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和复习建议

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和复习建议

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和复习建议一、考纲解读与去年相比,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2013年的历史高考依然会在总体上坚持去年的考查思路,坚守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

那么,这个“考查思路”究竟如何理解?高考命题改革究竟会走向何方?笔者认为,我们应重点关注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和“命题方式”两个方面。

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并没有什么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必然之举。

在当下课程改革、“一纲多本”的背景下,教材日趋多样化,考试大纲对此不能不予以体现,也就是说高考考试范围已经没有一个明晰的边界了。

这就是我们普遍感到新课标卷试题与我们所使用教材“脱节”的原因所在。

当然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复习备考带来了负担:不知道考哪里,也就不知道自己掌握的知识是否到位。

加上考试大纲“考试范围”部分内容以粗略呈现为特征,难以细化,因此其指导性不是太强,于是学生就会感到更加茫然。

不过,这些状况恰恰给我们的复习备考带来了机遇:在“多本”的情况下,命题必须寻找不同教材的共同区域或者是真空区域,而这些区域恰恰是历史的主干知识所在。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掌握好主干知识,就能应对高考的要求了。

至于“命题方式”,主要涉及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的“四个能力”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简单来说,“四个能力”可以细化为:审题技巧,解读材料的能力,对史实认知与理解的能力,对历史事物特征、本质、规律的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

其中,对史实的认知与理解可以归为对前述主干知识的复习,而其他部分则关注学生的立论能力。

考试大纲在表述上与往年相比没有多大变化,更加证明这“四个能力”的重要性,这也正是2013年高考的命题思路所在。

二、复习建议要增强上述“四个能力”,我们就要在“史实、史论、史观”上下足功夫,还须在“审题、解读材料、立论”上做足文章,从主干知识、立论能力和史学探究三个方面着手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013新课标高考全国文综历史

2013新课标高考全国文综历史
冷考点。
适当关注近现代物质生活变化与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常考点。
注意与民主革命结合起来考查。
13年应关注三民主义的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1年地方卷多考查近代工业发展状况。天津卷考查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安徽卷考查近代农业,海南卷考查洋务运动。12年考查了张謇实业救国思想;
13年全国卷应该注意近代经济结构的演变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常考点。
12年考查了热点问题——1992年南方讲话。
13年应该关注入世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冷考点。
13年应该注意从世界市场分裂与统一的角度、两极对峙的背景下去审视苏联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常考点。
考主观题可能性依然不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013新课标高考全国文综预测-历史

2013年高考上海历史卷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下)共9页word资料

2013年高考上海历史卷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下)共9页word资料

2013年高考上海历史卷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下)37.“他们”(12分)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

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割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

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

他们用粮食、水果、蜂蜜、鸡蛋、家禽等实物按比例支付一年的收成。

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问题:(1)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哪一种人?说明判断的理由。

(8分)(2)结合材料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形态特征。

(4分)[解析]本题以“他们”为线索,通过一段文字的描述,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推断和理解能力。

第(1)问,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能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作出准确的推断。

第(2)问要求学生从材料反映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去回答,着重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与准确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1)水平1:基于材料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8分)农奴,他们与主人之间有人身依附关系,如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人身不自由;主人不同意不能离开,随主人转让。

他们与主人之间是依靠权利与义务(契约、法律关系)来维系的;如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但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或有权继承父辈的田产、使用当地的磨坊,但要向主人纳税。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或判断理由不准确(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

(0分)(2)水平l:做出的概括与材料中的信息一致,且概括正确完整。

(4分)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土地;使用当地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

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据此可知,庄园有农业、手工业和集市交换,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水平2:做出的概括与材料中的信息部分相合,或概括较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

(0分)38.同文馆之辩(14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很大冲击。

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大纲卷及答案

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大纲卷及答案

2 013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越弱 D.疆域变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考点】古代中国监察制度【解析】监察制度创设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叛乱,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往往是把若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后,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这说明了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是中央集权在起作用。

B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区域调整是从经济角度分析,与题干不吻合。

项错在监察力度减弱,这与史实不吻合。

监察区不属于疆域领土问题。

【答案】A1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考点】汉初治国念【解析】材料中“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意思是说葬礼过于浓重,服丧过度的话,这都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汉文帝认为“吾甚不取”,说明他反对这种奢靡的做法,崇尚的是节俭之风。

AB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答案】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考点】北宋的改革与变法【解析】范仲淹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腐败的官僚制度。

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因此,他改革的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

故排除AD三项。

【答案】B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普通民众的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考点】元明清时期的文成就【解析】《窦娥冤》和《水浒传》都表达了底层百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寄托了他们的期待与愿望,故选。

小议2013全国历史Ⅰ卷的几点变化

小议2013全国历史Ⅰ卷的几点变化

E号作品小议2013全国历史Ⅰ卷的几点变化这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是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作为命题切入点,命题材料一般脱离教材,命题立足点总的来说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这和新课标的要求有关,也似乎是多版本教材下命题的一个必然选择。

就在大家认为文综历史卷模式基本确定而以此模式为范式来进行教学的时候,今年全国Ⅰ卷命题形式就比较来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初看之下是由“脱离课本”走向“回归课本”。

就材料运用形式来讲,好像和课改前的命题形式更为接近,那么,今年该卷的命题到底有哪些大的变化呢?下面来较为具体的分析。

一是命题材料回归课本意图明显。

选择题的题干材料或者语言表述基本上都有课本的“影子”。

如第26题: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文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频繁改革的结果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在如第27题: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之争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其他如25题、28题、29题、30题、31题、32题、35等题中的题干材料,教科书中都有相关表述。

非选择第40题(海洋利用题)的材料也有很多课本的“影子”。

二是第41题能力要求有所下降。

就今年该题来看,无论形式上还是能力要求上都和前几年的形式变化很大。

下附该题: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上题以图片材料对比形式出现,要求考生据图提取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说明。

故考查的是提取信息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而前几年该题均以观点性文字材料出现,要求考生据材料准确提炼出观点,然后加以论述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上海市高考历史变动情况说明(内部会议整理稿)
2012.3.11.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杨老师发布
一、客观题与主观题的题量与分值变动:
客观题共35题,其中3分题共5题,分值共计75分。

主观题的题量(六道)有可能减少,难度有所上升(主观题中第一问的基础知识考试部分删除,放到客观题中考查)。

二、主观题突出“组织性”的回答(有条理,有逻辑,语句完整);同时注意核心知识的运用,边缘知识不得分。

三、SOLO题的评分要求做了较大的调整:
1、删除了五个层次的“视角”提炼得分。

删除理由:这种评分要求已经造成思维的僵化、模式化;学生重视视角的提炼,而轻视论证的过程。

如大部分学生的论点很好,但是论述过程如同流水帐,不伦不类。

调整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观点论证好。

(个人观感:请关注以前的论述题,尤其是以前的材料结构分析题或小论文题的赋分要求!)
2、今年评分重视四个方面的要求:
⑴、依据材料提出观点(3分)
要求:①与材料相关度;
②概括或完整的提炼程度;
②新颖或深刻程度。

⑵、材料与史实的运用程度(4分)
要求:①是否运用了材料,使用其它材料是否匹配
②引用材料属于核心史实,还是边缘史实
③举例的完整度,比较全面还是某一方面
⑶、论述(5分)
要求:①论证过程具有逻辑性、完整性;还是紊乱的、跳跃的。

②论证过程所使用的史实与观点是否对应,还是两张皮。

③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⑷、组织(3分)
要求:①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②表述连贯;不是列举的方式
③历史术语是否准确。

补充说明:
1、学生只有观点和论述,没有史实,一分不给。

(见到史实才评分);
2、小论文表达要具有历史感,不能用其它学科(如政治)等术语;
3、观点立意宏大,达到哲学的超时空高度,大讲道理等,对得分无益;
4、历史注重向后看,而非向前看(看未来)。

一谈历史问题,总是要联系现在、展望未来等,这种思路对高分同学不利。

5、不要停留在逻辑推理的层面去演绎,要注重在历史过程中去展开(不要写成时政文体或政论文体)。

6、一般来说,观点是多元的。

只要学生把材料看清楚,从材料中形成观点,论述过程自圆其说即可。

例如:2011历史高考。

39.(4)(15分)
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

(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工业革命的双重后果。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

(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

如,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