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教材和学情简析1、教材地位本课的学习主题是新文化运动,包括运动兴起的背景、概况、主要内容、评价四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运动发展的新阶段,是它后期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继上一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之后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资产阶级继辛亥革命失败后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的继续斗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近代前期中国探索史、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以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行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其学习兴趣。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材料分析法以提高学生们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培养其论从史出的意识,另外通过辩论探究来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辨能力,对于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评价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宣传阵地、活动基地、内容及其影响。
②归纳概括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图文材料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综合、概括讨论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及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努力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中的基本史实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3、探究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过程与方法联系讲解、史料分析、比较、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感受先进的中国人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概括法、讨论法、比较法、解读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关于救国道路的探索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主张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
”“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
现在树倒了,还要挖出树墩。
自学目标检测解读: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
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
在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
他热望青年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为恶社会所征服。
”他把振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五四时期的总司令。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半农、夏元瑮、周作人、鲁迅等大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和学术精英的到来,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史实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一所大学”、“一本杂志”、“一群青年”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资料《复兴之路—峥嵘岁月》,感受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视频介绍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状,让学生体会那段历史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的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1)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政治: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而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
(3)思想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②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主要阵地:《新青年》。
(3)活动基地:北大。
蔡元培任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二、新文化运动1.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为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③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意义(1)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1)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表现(1)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点拨](1)尊孔复古,就是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与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尊孔复古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_1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二)教学过程一、历史背景【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
……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
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一、引言高中历史人教版的学习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中的各个重要时期和事件。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到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背景介绍1.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与文化革命运动。
a. 出现背景:晚清社会动荡不安,传统文化与制度面临危机,人们开始追求新的思想和文化。
b. 主要目标:倡导民主、科学、进步的新文化,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c. 主要思想家:陈独秀、胡适等。
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阶级斗争学说。
a. 传入背景: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体制内外的对抗与改革浪潮。
b. 传播途径:学生留学、书籍翻译、刊物发行等。
c. 影响: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
三、教学目标1.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2.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传播途径和影响。
3. 探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中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a. 民主和科学:推动科学教育、提倡女性平等、改革婚姻观念等。
b. 文学艺术和启蒙思想:倡导新诗、白话文等,反对旧有文化与道统。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和影响。
a. 翻译与出版:胡适等学者翻译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
b. 留学与运动:中国留学生接触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传播者和引领者。
c. 社会运动与政治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革命运动的兴起。
3.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
a. 初步接触: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b. 思想碰撞: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思想家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与之进行对话和辩论。
c. 影响与结合:部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中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详细教学设计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将、主要阵地;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及原因。
3.探究: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等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体现有效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分析历史史料并提出问题总结答案。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本课重点,对比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意,探究本课难点问题。
3.师生互动,学生全面参与,教师讲解为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使学生得出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2.在了解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事迹过程中,感受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3.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把握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理解它既是资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北京大学旧址和蔡元培的照片,提问:中国之大学,首推清华、北大,对北京大学你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时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促进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
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
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特别是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风生生相息,代代相传。
在北大光辉的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其重要的一幕。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一、说课提纲:1、说教材2、说学情3、说方法4、说过程5、说反思二、【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中第15课,教材分三目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两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新文化运动的新的发展阶段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方面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另一方面它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讲授过程中,要把它作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一环,突出其承转作用。
同时,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刻挖掘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延伸其现实意义,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目标。
2、课程标准(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新文化背景、主要内容、评价。
②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②在阅读和分析史料中学会归纳,培养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③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自强御侮而进行的新探索;②体味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反封建的大无畏精神和寻求真理的品质;③进一步体会马克思主义和思想解放在近代中国乃至当今的重要作用。
4、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突出方法:阅读教材、引入材料、问题探究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突破方法:情景创设、合作探究学习三、【说学情】高二学生有一定的自学和表达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因此,除了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这样才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正如布鲁纳所说,教师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三、【说过程】课前: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入门)课中:材料分析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加强) 课后:作业开放 能力延伸(深化)【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3分钟) 是谁掀起了巨浪?目的:让学生在品味历史情景与解读历史信息的过程中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做好铺垫。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
教学设计学校:小组负责人:
5现象五:“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迁就调和……若是绝计革新,…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
《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陈独秀局限性:1.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
2.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新文化补课不到位,没有把中国引入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所以需要新的思想来解救中国。
1、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2、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政治成果——1921年中共诞生
4、1949新中国成立。
5、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中国梦
四、小结与知识梳理
五、问题探究
课后思考:你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关系?。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精编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述了新文化运动思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
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
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案 精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论,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与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相比具有独立性、系统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必修三第五单元介绍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内容包括: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这些中国百年来的思想领域变动。
本课是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大分水岭,正是通过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才完成思想上的解放,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得中国革命在混沌中的得到救赎,从而走上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课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两个承上启下的历史事件,很好的梳理了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思想觉醒线索。
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我所面对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一的学习磨练,已经具备一定分量的知识基础,但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史实了解不完整,容易忽视这场运动的前后两种思想转变,对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也把握不准确。
认知水平:高中生的世界观还不坚定和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但其情感日益深厚稳定,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更易产生情感共鸣,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
学习兴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对于高中生而言早已不是陌生词汇,但一直缺乏系统的学习,在本课通过大量展示历史文献,分析其内在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学生们的深刻理解,从而加强学习热情。
四、教学目标1、能通过图片辨识《新青年》杂志,说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和代表人物。
2、列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宣传内容,了解这场运动的多样性,知道不仅仅是思想革命还是文学革命。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3.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
4.通过案例分析、史料展示等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了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等方法,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3.教育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期间先进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4.反思与评价:课堂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能力。
2、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知识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学习过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之路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由抵抗派、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到维新派﹙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制度,但最后都失败了,之后的探索先进的中国人又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5--1923);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学习西方的思想,后期向俄国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探究1:阅读课文的导读部分和第一自然段,试分析继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之后,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应运而生的?(提示: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着手)二、新文化运动(1915--1923)(一)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材料一:“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 --《敬告青年》陈独秀材料二:他们所非难本社的,无非破坏孔教,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
但是追本溯源,本社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
高二历史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法指导】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体会他们为信念而奔波而实践的精神【知识链接】联系必修一、二各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背景:1、经济:2、政治:3、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二)概况:1、标志:2、指导思想:3、代表人物:4、主要阵地:5、主要活动基地: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一)前期: (三提倡三反对)1、提倡,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核心)2、提倡新道德,反对(思想革命)3、提倡,反对(文学革命)代表作:(二)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1)开始传入(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8 李大钊《》、《》、《》(2)广泛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A、撰写文章:B、成立社团:C、建立组织:D、创办刊物:(3)成为主流:1921年、中共的诞生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1)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
(问题与主义之争)(2)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组织基础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一)性质:前期是后期是(二)进步性:1、2、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3、有利于文化的普及繁荣4、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三)局限性:【夯实基础】A级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B、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C、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D、1917年,《青年杂志》迁到北京2、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课教案2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进新课(板书)一、《新青年》的诞生问题情境1:辛亥革命之后,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形势,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我国的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明显呈现出新旧交替、新旧斗争的时代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一时代特征在当时的具体表现。
自主学习1: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维护共和政体的《临时约法》,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上台后,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废除《临时约法》,后来又积极图谋称帝,使资产阶级渴望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未能真正实现。
同时,为获得帝国主义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袁世凯对外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帝国主义则趁机加紧侵略中国,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自主学习2:思想上:一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在此后得到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袁世凯却又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甚嚣尘上。
过渡:历史唯物主义同样告诉我们,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是为不同政治制度服务的,这在当时是怎样体现的?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教材、讨论。
自主学习3: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是为其复辟帝制的政治野心制造舆论准备的;同样资产阶级要想真正实现民主政治也需要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文化,在普通民众中进一步传播民主启蒙思想,启发“多数民众之自觉”。
总结过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制度战胜旧制度、新思想取代旧思想,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大批爱国人士、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
正是出于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板书)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2第二段,完成下列填空。
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情境2:多媒体展示材料: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1916年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2年1月,陈独秀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从上海迁到北京,但仍在上海印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新青年》如《新青年》如《新青年》的的创办、创办、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三提倡三反对”“三提倡三反对”等;等;理解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及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作用。
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作用。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认识马克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思想。
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背景、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资料、资料、图片,图片,图片,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
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
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
通通过开展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经常会有曲折,经常会有曲折,甚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通过本课教学,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使学生认识到,使学生认识到,要勇于、要勇于、要勇于、善于打破旧的观念和思想,善于打破旧的观念和思想,善于打破旧的观念和思想,追求思追求思想解放,树立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想解放,树立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导入:单元回顾:第五单元的标题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本单元的主干知识。
下列人物都是谁?他们的思想主张又是什么?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曾国藩、李鸿章“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民主共和陈独秀、李大钊民主与科学、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出示材料: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索强国之路。
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必修三·单元导言》所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道题:康有为、梁启超提倡的君主立宪与孙中山提倡的民主共和的共同之处是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B实行君主立宪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都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都是中国人在探寻的强国御侮之道。
新文化运动更是从器物、制度深入到思想文化。
试图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思想上的启蒙。
那么新文化运动用什么加以启蒙,新文化运动对今天又有何启示,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五课新文化运动。
板书:新文化运动学案:请大家拿出学案,按照课本,写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
思想: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下他的答案。
二、讲授新课新文化运动的成因与对袁世凯密切相关。
请结合袁世凯在民国时期的大事年表。
袁世凯所作所为为什么会引发新文化运动?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复辟帝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 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新文化运动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史实,1918-1921年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社团与刊物等。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在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背景的基础上,.概述和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学法指导1.自主阅读本课历史教材,必须注意带着问题思考,并在感悟历史情境与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阅读历史素材、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归纳和概述历史知识的方法。
2.本课涉及历史人物、重要历史地名、刊物比较多,可运用“表格学习法”学习这些内容,归纳整合相关历史知识。
重点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本课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请迅速完成下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由改良到革命的演变,但截止辛亥革命为止,所有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
于是,那些为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先进的中国人,决定在文化思想领域来一次革命。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72-75,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注意联系“前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和前面所学知识)A(1):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注意联系“前言”和已学知识)【4组学生板演预测】背景: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⑵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⑶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⑷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A(2):简述新文化运动发生开始标志、主要刊物、代表人物和活动阵地。
(注意课本插图等) 【5组学生板演预测】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⑵主要刊物:《新青年》⑶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注意:蔡元培一般不视为代表人物)⑷活动阵地:北大。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2.阅读教材第二目“新文化运动”(注意联系“历史纵横”)A:概述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主要主张,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主张的?【6组学生板演预测】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与近代自然科学法则;专制是指封建独裁。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主要是指近代西方形成道德。
如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讨论。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旧文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学与文言文;新文学是指形式上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和内容上反封建的文学。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B: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异同?由此,你认为新文化运动有何意义?(注意联系历史必修1第13课理解)【1组学生板演预测】异同:(1)相同点:①分别是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反封建运动。
②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不同点:①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批判过保皇思想,但未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②而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深刻性和彻底性大大超过了辛亥革命。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意义:①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⑤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肯定的倾向。
⑥忽视人民群众,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局限于知识分子圈子。
A(1):从传入、传播方式的角度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组学生板演预测】传入: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
传播方式:办刊物传播。
如《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了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创办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如“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等。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A(2):你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3组学生板演预测】影响: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产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二、新文化运动概况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3.主要阵地与活动基地:《新青年》与北大4.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旗帜或口号)5.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后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1.原因:外来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地位;运动推动: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的客观要求2.李大钊最早在中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传播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3.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方式:《新青年》出版专号,宣传马克思主义;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发展马克思主义者;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
4.宣传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进步性: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前期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2.局限性: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合作探究】材料一鲁迅、《新青年》和中共一大会址材料二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厉)害还迅速的潮流。
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
……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
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请回答:(1)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概述鲁迅和《新青年》的关系。
【1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鲁迅是《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他借《新青年》而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青年》是鲁迅表达民主、科学和新道德思想的载体。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2)材料二中的《劳动界》是什么性质的杂志,创办主体是什么?【2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是由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面向工人的刊物。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3)《一个工人的宣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劳动界》刊登的这个宣言说明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思潮?【3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中国将会走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建立工人当家作主的社会。
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4)二则材料组合在一起有它的用意,请推测命题的用意之后,说明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4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检测反馈】(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相应的检测题)材料一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
吾所谓‘物’,约有二事:(一)情感。
《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吾所谓情感也。
情感者,文学之灵魂。
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
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思想三者而言。
……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
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较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文学无此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华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矣。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材料二“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余甘冒全国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庾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以上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什么内容?【5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文学革命,即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2)胡适与陈独秀的思想有什么异同?【6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胡适主张文学改良,主要是内容和文体等方面的改革。
陈独秀号召文学革命,明确提出推倒封建主义的文学,建立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
还指出要革新政治,必须进行文学革命。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教学后记从整个授课过程来看,学生对本课内容并不陌生,原因是他们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并深透,故比较分析与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为此,为临场增加了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从而使本课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