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说课稿
《有多重》作课教案:如何运用比喻手法写出生动的描述?
《有多重》作课教案:如何运用比喻手法写出生动的描述?“有多重”是一篇富有比喻手法的文章,作者通过运用形象的比喻描述,描绘了命运多舛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读者似乎能够感受到来自文本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情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认为教学生如何运用比喻手法写出生动的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以《有多重》为例,探讨如何让学生掌握比喻手法,提高文学鉴赏力。
第一步:理解比喻的意义在进行教学前,我们需要给学生讲解比喻的含义。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互对比,达到生动的描写、强烈的表现和深入的阐释的效果,让读者能够很快的理解和感受到文章所要表现的情感、形象和主题。
比如在《有多重》的开头,作者用“城外的铁路线闪烁着众多的灯光,密集而不规律,几乎快要把地下一片影而为一体。
”来描述铁路线的情况。
通过将铁路线与密集的灯光进行比喻,作者描绘出了一幅灯火通明、繁华喧嚣的画面,让读者一下子感受到了城市的霓虹闪耀和喧嚣。
第二步:揭示比喻的妙处在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后,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分析文章中比喻的妙处和作用。
比喻手法可以让描述变得丰富、生动、形象,同时也能够提升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在《有多重》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比喻手法,如“那水如同一把撒在炭火上的油,顿时心惊肉跳”中的比喻,把水的扩散和炭火上的油泼溅作了比,生动而形象,让读者一下能够感受到水的危险和不安全。
此外,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一天天沉重的脚步声,就像群山上的雪崩,亿万个微小的碎屑,滚碾着沉重的命运,永远地压在他们的心上”来形容生活的压力和命运的沉重,这个比喻极为形象、辞藻华丽,加深了文章的意境和失落的情感。
第三步:培养学生比喻的能力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比喻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比喻一般需要由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或者对文学中其他经典篇目中的比喻进行学习,鼓励他们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提高他们的比喻意识和运用能力。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的课程内容,全章共分为六节。
这一章的中心话题是“第二十以内的数”。
本节课的主题是“有多重”,是在巩固和拓展“组成数”的基础上,教学重点是分析有关“有重”的数的特点及组成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掌握“有多重”的数的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能通过贴积木的方式进行实物操作。
2.能力目标•能正确表达“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够解决分解数字的问题,培养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2.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通过粘贴符号将数字分解成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形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理解概念•通过图片和数字的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比如:6=3+3;7=4+3。
3.掌握方法•在实物教学中,将积木等拼装积木的材料要素组合起来,然后不断地增减数量。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的组成方法。
4.巩固练习•让学生结合实物操作,自己举出一些带有“有多重”性质的数字,进行分解和组合的练习。
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互相评估。
5.家庭作业•布置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笔记,并且练习巩固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发言表达本次学习到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评价•展示学生们的实物积木组合作品,评价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再次强调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的方法学习知识,成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多重》说课稿(精选2篇)
《有多重》说课稿(精选2篇)《有多重》篇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8?——p20的内容。
2、教材简析:《有多重》是在学生掌握了轻重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质量单位,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质量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安排了四部分教学内容。
通过“有多重”这一教学情景,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轻有重,导出可以用千克和克做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并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地处理,以活动贯穿整课。
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估算。
情感目标: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00克”。
难点: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
5、教学准备(1)4名学生为一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盘秤,2分硬币,1千克的白糖1包,500克的盐2包,500克、800克、2千克沙子各1袋,苹果1个、……蛋1袋。
(2)小调查:了解生活物品的质量和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记录。
二、说教法与学法1、倡导民主、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新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大舞台,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教学中,我只是为学生们创设情境,提供发现知识的条件,并从中点拨、引导,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多重》 一等奖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多重》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多重》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而本节课又是学习较大质量单位“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掌握千克、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设计理念)1.教法分析: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情境教学为主,采用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以及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着眼于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熟悉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建立的质量观念,启发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2.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认知能力也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水平有限,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且注意力不够稳定。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计算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计算物品的重量教学目标:1.了解重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掌握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包括单个物品的重量和多个物品的总重量。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对实物进行计量、比较和估算。
教学重点:1.千克和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包括单个物品的重量和多个物品的总重量。
教学难点:1.教学难点为重量的概念,学生可能会将重量与大小混淆,不能正确理解。
2.单位的换算,学生可能会听懂了,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还是会出错。
3.在计算物品的总重量时,学生可能会忽略其中某些要素,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教学方法:1.采用体验式教学和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物品重量和重量单位的概念。
2.图解和演示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协作,掌握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提前准备好千克和克的量具和标准物品,以便于展示和讲解。
2.打屏幕,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的图片。
3.准备一些物品示范计算重量,如图书、水杯、手机等。
4.准备一些习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和检测。
二、教学内容1.认识千克和克教师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让学生分别说出千克和克的定义和简写形式,并且介绍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
教师拿出一块千克的课桌和一小盒克,让学生估算它们的重量,让学生判断这两个重量单位的大小关系,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其概念和换算关系。
然后教师用量具分别进行测量,并且让学生来感受它们的实际重量。
2.单个物品重量的计算教师用一些实物进行演示和讲解,例如:一支铅笔、一本书、一瓶矿泉水等,并告诉学生它们的重量是多少克或千克,然后教师叫学生使用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判断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且计算这些物品的总重量。
3.多个物品总重量的计算教师在讲解多个物品总重量计算方法时,要教会学生看到整体把握,以免误差扩大,计算不准确。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有多重》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有多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有多重》。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带领学生们了解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换算关系。
通过各种活动和例题,让学生们感受重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和实践能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并掌握了1000以内数的大小及数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们将了解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际情境,让学生们借助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充分感受重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也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了解并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o初步掌握1千克等于1000克的换算关系;o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o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质量单位的过程;o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重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o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和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有多重。
2.观察操作法:借助天平、台秤等工具,让学生观察并操作,亲自感受物品的重量,从而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3.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探究1千克等于多少克,以及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
4.估算练习法:在例题和练习中,引导学生们进行估算,帮助他们建立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学法上,我主要引导学生们:1.观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和场景,发现并感受重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操作:通过操作天平、台秤等工具,亲自感受物品的重量,培养估算意识和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有多重》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有多重》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有多重》,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立足教材说目标:教材内容:本课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主要是认识克、千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部分常见的量,认识了圆角分及相互关系,学习了时、分、秒、年、月、日;24时计时法。
之后会学习吨的认识,及千克、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质量单位的起始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000克=1千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3)掌握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性目标通过操作活动,增强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留心生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基于学情定难点:(一)学情分析课前调查,经过课前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但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
小学三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过渡时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均有明显的增长。
(二)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3.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以生为本设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量感的关键阶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量感的形成,使学生对于计量单位的理解处于表象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如何基于学生的基础帮助他们建立量感?基于以上思考,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环节一:调查分享感知质量(一)引出“千克”和“克”课前“小调查”的反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多重》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多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多重》这一单元主要围绕质量单位的学习展开。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的大小,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并能够将生活实际中的质量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让学生在理解质量单位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质量单位的学习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质量单位的理解,以及质量计算的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千克、克、吨的质量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的大小,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质量单位的大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质量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质量单位,让学生初步认识千克、克、吨。
3.课堂实践:让学生进行质量的测量和计算,巩固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4.游戏环节:设计一个质量大比拼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质量单位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有多重》的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有多重》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呈现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一节重要课程——《有多重》。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重量单位和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常见的重量单位,如克、千克、吨等;学习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如天平、磅秤等;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目标则是让学生能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理解重量单位的换算规则,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我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重量单位的概念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接着,我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工具,感受不同重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些生动有趣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过程与实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重量单位的概念和意义,然后引导他们认识不同的测量工具。
在讲解完基本概念后,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工具,测量一些常见物品的重量,如课本、文具盒等。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重量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在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部分,我通过举例和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还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不同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了这一难点。
四、教学成果与反馈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一些有趣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如“估算一下你的书包有多重?”等。
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发现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在操作测量工具时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操作训练。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教学目标:1.了解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
2.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体积计量方法,并能进行比较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认识千克、克两种重量单位,学生易混淆。
2.培养学生对不同物品的重量进行感性认识,准确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教学准备:1.课件、教案、PPT等教学工具。
2.多种器具,比如秤和不同重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学习教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提问,让学生获得主题,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重量的知识。
你们知道怎样去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吗?我们来看看……”Step2. 引入学习材料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品,比如:书包、饼干、苹果等等,并了解其重量体积信息。
Step3. 认识重量计量单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和计算。
Step4. 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教师将不同物品放在秤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可以尝试将不同的物品两两进行比较,理解其重量大小。
Step5. 讨论总结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包括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以及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体积方法。
Step6. 课外作业将课内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不同物品,了解其重量体积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可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书包里的物品并标注它们的重量信息。
教学反思: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这个教学活动,学生对相对大小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此外,通过秤等量具辅助,理论学习和实际体验相结合,真实的物品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那么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有多重》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有多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课的教学设计,这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重要主题——《有多重》。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等重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估重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千克、克》中的第二课。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外形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涉及到质量的概念。
本课将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形成质量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等重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质量的感知也不多。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形成对质量的直观感受。
同时,需要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学习、成长。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形成质量的概念,知道千克和克等重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估重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交流、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质量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等重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重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的概念和重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2.学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有多重”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新课学习:通过实物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质量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等重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3.巩固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质量概念和重量单位转换关系的理解。
4.课堂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成长,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有多重》教案
《有多重》教案《有多重》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多重》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多重》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理解“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各种秤、多媒体课件、1千克的盐等多种物品。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数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处处都有数学。
下面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看这个游戏中有什么数学知识?1、游戏导入:找三名同学玩背一背的游戏,感受体重有轻有重。
2、实践体验:掂一掂身边的物体,感觉物体的轻重。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的知识《有多重》。
(板书)3、交流汇报: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信息,说说你的调查信息。
(教师解释:购物的时候,商品的好坏叫做质量;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做质量。
板书:质量)4、揭题: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有的用千克,有的用克,还有用公斤、斤作为单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两个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二、探索新知:(一)认识秤:1、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
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拿出一枚硬币和两袋盐:你会怎么选择这两种秤?(二)建立1千克的概念1、认识盘秤,讲解用法。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区别;2.培养学生分类思维的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概念;2.帮助学生学会分类思维;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分类思维;2.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加深对“有多重”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学习任务 11.引入:数学课已经学了很多,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有多重。
2.问题呈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3.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立即解答。
学习任务 2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2.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他们。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多重”问题,需要从“多少组”与“多少次”的角度来解决。
学习任务 31.向学生介绍分类思维,便于学生理解问题;2.呈现“有一千个水杯,请分类并估算重量”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类思维为其解决;3.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分类,再估算。
学习任务 41.回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这个问题,以“有多重”为中心,带学生进行思考。
2.引导学生将苹果分成每个苹果的重量相同的一堆,这时,苹果的数量(“多少组”)和苹果的重量(“每个苹果的重量”)就清晰可观。
3.让学生计算每组苹果的重量,然后相加得到总重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问,并及时反馈。
学习任务 51.进行同桌分享,让学生口头表达和展示出自己的思路;2.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思路进行评价和分享;3.总结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结与反思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对“有多重”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懂得了利用分类思维来解决科学问题;2.通过小组讨论和同桌分享,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3.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有多重》教案(精选15篇)
《有多重》教案(精选15篇)《有多重》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盐等。
:一、引入新知1、游戏激趣: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
谁想来做?背的同学,你能把你刚才的感受讲给我们吗?2、实践体验: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位两个人互相掂一掂,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3、导入新知:通过刚才的"背一背"游戏和掂一掂活动,同学们都感受到物品有轻有重,那么象一个苹果、一杯水、老师的体重等,你们想不想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多重.(板书:有多重)二、探究新知1、认识秤在我们购物的时候,常发现有的物品有包装,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的标识。
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对,要想知道这些物体的准确重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种秤,请看(实物出示体重秤、天平、台秤)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你们想看一看吗?(大屏幕出示各种秤)2、认识天平我们了解很多种秤,其实,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常用到天平。
(介绍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
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
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
《有多重》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有多重》这部分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 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教学,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 轻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一些实际 的操作活动,归纳总结,把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同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 计出物体的质量,进一步理解学习质量 单位的实际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 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 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 演示法等方法。 (2)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 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归纳总 结。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三)操作体验,获取新知; (四)效果学习检测,巩固应用; (五)学生质疑,师生解疑答惑; (六)全课总结。
六、说板书设计
克、千克
1克 10克 =1千克
克
g 100克
千克
kg 1000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 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 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 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 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 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4.1 《有多重》说课稿
《有多重》说课稿一、说教材《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
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1、教学理念遵循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展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在操作中发现、感知、体验、学习。
因此,在本节课,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结合学生实际,以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和体验为主,把“千克和克”的认识建立在学生感知的过程中。
使学生不仅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内容和过程1、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有多重教学设计(通用3篇)有多重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p18 p19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盐8袋,100克、200克、300克、400克、500克大米若干,不同质量的物体若干,盘秤1台,天平1台。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物品名称物品重量二、从生活中引入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师:刚才同学们所提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用字母表示,克可以写作g,千克写作kg三、在生活中学习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秤,请同学们来看一看(有盘秤、天平)除了这些,还有……(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盘秤。
这是一个盘秤的秤面,上面什么物品也没有。
这时的指针是指在“0”的位置的。
请同学们观察秤面,思考下面的问题。
思考好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多重》说课稿
实验小学郭华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我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认知能力也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水平有限,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且注意力不够稳定。
根据以上特征,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在学法上采用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猜测中生成兴趣,在探究中生成概念,在体验中生成新知。
三、设计理念: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为此在组织的数学活动,都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
如:课前,我让学生去超市调查物品的质量;课中,让学生称盐、硬币、的重量;课后,布置学生回家找一千克的棉花和一千克的铁称一称,看看谁的质量重。
这些活动的设计理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在每一环节设计中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从导入新课到巩固,从称1克或几克物品的重量到称1千克物品的重量,都采取了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全方位地让学生反复感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 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充分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
(3)注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设计中,学生有很大的学习空间,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地参与活动,而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教师从讲台走到学
生中间,聆听学生的感受,并给学生活动中的帮助,使学生完全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一) 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课的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了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背一背”的游戏:找两位学生,其中两位体重对比明显。
这两名学生互相背一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轻重。
其次,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手拿着数学书,一手拿着文具盒,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再次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的教室里找出两样物品,感受它们的轻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样为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力求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欲望。
最后设疑,导入新课。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构建克的概念。
在认识克之前,首先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其中重点认识天平、盘秤、人体秤,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来认知克是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单位,通过用弹簧秤称出1克的1角币,再用手掂一掂,让学生充分地体验1克到底有多重,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以克为单位的物品的质量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构建千克的概念。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
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
学生在感知1克的质量之后,我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所准备的500克一袋的盐,让学生掂一掂,并说一说自己感受,接着引导学生说出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就是1000克。
最后让学生把这两袋500克的盐放在手中再掂一掂,感受感受。
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品还大约重一千克并和学伴说一说,从而深化概念,突破重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沟通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
学生在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时,我把两袋500克的盐放在盘秤上称了称,盘秤的指针刚好指向一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就等于一千克。
即从两袋盐的质量中巧妙地揭示出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
(三)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我安排了几个的练习,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
第一关:口答。
(课件出示)
第二关: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课件出示)
第三关:读体重。
(课件出示)
第四关: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
第五关:连线。
(课件出示)
第六关:读聪聪给姥姥的一封信。
(课件出示)
姥姥: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千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让学生在幽默风趣的笑话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针对笑话中的问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
这是这节课的点睛之笔。
另外,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并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又提出新的要求。
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
毕竟,我们还在实验、还在探索,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讨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