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文字在古代经典教学中的作用
古代文化知识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古代文化知识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古诗文是古代文化的反映。
古诗文中的字词句段,是古代文化的象征或符号。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为例,该教材的古诗文中涉及大量的古代文化知识、文化现象,如天文、历法、乐律、职官、科举、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
从教学上来说,我们既可以从古诗文的字词句段来捕捉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也可以通过古代文化知识、文化现象来疏通语意,辨析错误,深入理解文本主旨。
一、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有利于疏通语意由于年代久远、表达方式不一样等各种原因,学生学习古诗文难度很大,突出表现在疏通词义、语义上。
通过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有利于古诗文语义的疏通。
《〈论语〉十则》首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理解该语句的意思,把握“朋”字的意思是关键。
课本对该语句不作解释,对“朋”字也未注释,因而“朋”往往被人误解成“朋友”的意思。
旧注:“同门曰朋。
”[1]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2]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木兰诗》中写木兰凯旋归来朝见天子,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句话隐含着南北朝的职官文化与古代货币文化,只有对南北朝时的职官制度与货币有一些了解,才能正确疏通语意。
“勋”是南北朝时一种荣誉性的称号,用以赐赠给有勋劳的高级官员。
勋的等级称“转”,最高为十二转。
勋的每一转都有固定的称号。
这里的“强”当通“”。
是穿钱的绳索,代指钱。
[宋]吕祖谦《木兰诗》注:“强通,贯钱索也。
”《辞海》:“,绳索,特指穿钱的绳索。
”“百千强”,指很多钱财。
了解了这些文化知识后,这句话极言天子馈赐之多,木兰功劳之大的意思便明了了。
王安石《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秀才”一词课本未注释,极易产生误解。
试论古文字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古文字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形体,分析其构形理据,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深刻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因而应引起执教者的高度重视。
词汇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历来受到古代汉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一个单音词一般由一个汉字记录,这种密切而特殊的字词关系使得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对古文字的引入和渗透成了不可回避的路径。
具体说来,引入古文字形体,分析其构形理据进行词汇教学,其重要作用主要有:一、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汉语词汇中的单义词数量很小,绝大多数是多义词,而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并非同时出现,是在词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渐引申、派生出来的。
在多义词词义的引申、派生过程中,有一个词义是其他词义引申的起点,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是词义系统的源;其他词义都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词的引申义,是词义系统的流。
在词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演变成了一大难点。
而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字形,分析其构形理据则成了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
如“粪”在典籍中的词义主要有:(1)扫除。
《左传·昭公三年》:“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
”《礼记·曲礼上》:“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之上。
”《说文》:“粪,弃除也。
”(2)屎,大便。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
”《正字通·米部》:“粪者,屎之别名。
”(3)肥料。
《文选·张衡〈东京赋〉》:“却走马以粪车,何惜騕褭与飞兔。
”“粪车”即运粪肥的车子。
(4)施肥,使肥沃。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壃。
”《广雅·释诂四》:“粪,饶也。
”在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屎,大便”义是它的常见义,而其他词义的使用频率较低。
这四个词义到底哪个是它的本义,彼此间又有怎样的一个词义源流脉络呢?“粪”的繁简形体都难以反映其本义,而“粪”甲骨文作■(合一八一八一)①,由廾、■、帚和三点构成,会一手持帚,一手持■(箕),扫除秽物(用三点表示)之意;或又简省帚作■(合一〇九五六),亦会用双手持■(箕)弃除秽物之意。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古文字学的知识和理论对古代汉语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对古代字词本义的探求和理解,有效辨识近义词或同义词,还有助于把握文言句意,正确认识古代文化。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古文字知识要以造字结构为基础分析字形,字词的分析要与具体文章相结合,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任课教师的古文字素养,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文字说文解字古代汉语一、引言古代汉语历来被学生视为晦涩难懂、难学难考的课程之一。
从内容上看,古代汉语讲授的是古代字词语法和文化知识,距离现代化的今天有很大的距离;从教学方法上看,大部分老师采的都是传统的泛读法、练习法等填鸭式教育,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现阶段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事倍功半的现状,笔者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及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实际经验,探索着将“古文字”知识引入到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古文字学的创立和主要理论汉语文字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悠久、著作宏富,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汉语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字,包括文字的性质、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以及文字的形音义等。
和古代汉语课程紧密相关的主要是汉语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古文字学,古文字学最早孕育于宋代的金石学中(金石学是以青铜器及其铭文与石刻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它的内容实际上包括有铭刻学和考古学两门学科[1]),直到晚清时期,随着音韵学、训诂学的繁荣发展以及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使得古文字学终于从金石学中分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古文字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文字,包括汉语文字的起源、汉字的构型、汉字的形体演变以及考释方法等。
在历代古文字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优秀著作,如吴大徵《字说》、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名原》等;学者们在研究中也归纳出许多重要理论,其中,尤以”六书“理论最为显著。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7.12教“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王文静摘 要:古文字学的知识和理论对古代汉语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对古代字词本义的探求和理解,有效辨识近义词或同义词,还有助于把握文言句意,正确认识古代文化。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古文字知识要以造字结构为基础分析字形,字词的分析要与具体文章相结合,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任课教师的古文字素养,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文字 说文解字 古代汉语一、引言古代汉语历来被学生视为晦涩难懂、难学难考的课程之一。
从内容上看,古代汉语讲授的是古代字词语法和文化知识,距离现代化的今天有很大的距离;从教学方法上看,大部分老师采的都是传统的泛读法、练习法等填鸭式教育,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现阶段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事倍功半的现状,笔者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及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实际经验,探索着将“古文字”知识引入到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古文字学的创立和主要理论汉语文字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悠久、著作宏富,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汉语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字,包括文字的性质、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以及文字的形音义等。
和古代汉语课程紧密相关的主要是汉语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古文字学,古文字学最早孕育于宋代的金石学中(金石学是以青铜器及其铭文与石刻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它的内容实际上包括有铭刻学和考古学两门学科[1]),直到晚清时期,随着音韵学、训诂学的繁荣发展以及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使得古文字学终于从金石学中分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古文字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文字,包括汉语文字的起源、汉字的构型、汉字的形体演变以及考释方法等。
在历代古文字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优秀著作,如吴大徵《字说》、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名原》等;学者们在研究中也归纳出许多重要理论,其中,尤以”六书“理论最为显著。
浅谈古文字在古代经典教学中的作用——以《诗经·芣苢》课堂教学为例
( 3 ) 掇: 小篆字形为“ 卓 ” , 像几只手合在一起做某件事 。
、
《 诗经 ・ 周南 ・ 茉莒》 采采茉莒, 薄言采之。采采茉莒 , 薄言有之。 采采苯苜, 薄言掇之。采采幕莒 , 薄言捋之。
我们现代汉语就有“ 拾掇” 一词, 就是把东西细致整 理一 下。 本节的“ 掇” 很形象地表现了妇女们在采摘苯莒获得丰收 之后, 由于茉莒越来越多, 而且他们又发现了更多更好 的茉苜, 于是就把刚开始采摘 的茉首( 不管是小的还是大的, 瘦 的还是
物的喜爱。
一
了妇女们发现更多苯莒时 的惊喜与欢 快。一开始是小心翼翼
地“ 采” , 现在苯首越 来越 多, 她们又舍不得放弃, 于是就用很 快很粗鲁 的办法来“ 捋” 。
行 尝试 , 并取得 了 良好 的效果。 关键词 古文字 经典 诗经 教学
文 献 标 识码 : A 下面我们就针对各节表示采苯莒动作 的文辞进行分析 , 中 图分 类 号 : H1 0 9 . 2 — 4
传统古文教学中, 人们 往 往 采 用 简 单 的字 词 解 释 , 义 理 讲
以使篮子赶快装满 ,从而对家人有所交代 。可随着她们发现
的茉首越 来越 多、 越来越好 。于是她们就必须整理一下篮子 ,
也就是 “ 拾掇拾 掇” , 以便盛放更多更好 的籽粒丰富饱 满的茉
莒。
第四节: “ 采采 茉莒 , 薄言捋之 。 ” 这一节更加形象地表现
之钟情 万种 了。
而本诗正是用非常精确生动的文词来表现 出妇女们采摘 苯莒时的心情与动作 ,以此来展示古代妇女们对呆 莒这种植
的封 建 时 代 的 社会 意义 。
量
一
开 始 在 刚 发 现苯 莒 的时 候 , 由于 人 多而 茉 莒 少 , 于是 这
试论古文字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二)
试论古文字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二)
作者:雷黎明
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5年第05期
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引入古文字形体,分析其构形理据,除有助于学生把握词义的源流和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外[1],还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
“通过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可以达到准确理解词义的目的。
”[2]因而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应教给学生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在辨析部分同义词时,可以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形体,通过分析它们的构形理据,准确
把握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可见,不管是古文字系统中真正意义上的“同部字”,还是现代楷书系统里的同形“同部字”,要让学生准确把握它们所记录语词的语义特征,就需要引入它们的古文字形体进行构形分析,这样才能起到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汉字在造字之初,它的形体与所表示的词义之间总有一定的联系,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与字义都不断发展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被逐渐掩盖了起来,但只要我们对记录这些语词的古文字形体作出正确的分析,就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本义,从而进一步探讨其他相关问题。
一句话,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相应古文字字形引入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古文字学在考证古代典籍中的作用有哪些
古文字学在考证古代典籍中的作用有哪些在探寻古代文明的漫长旅程中,古代典籍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追溯历史的道路。
而古文字学,则是开启这些珍贵典籍奥秘的一把关键钥匙。
它以独特的方式,为我们解读古代文化的密码,在考证古代典籍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古文字学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解读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含义。
古代典籍所使用的文字,往往与现代汉字存在较大差异,且历经漫长的时间演变,其字形、字音和字义都发生了诸多变化。
古文字学家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古文字的深入研究,追溯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古代典籍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字词。
比如,在《尚书》中,有一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在现代已经很少见,但通过古文字学的研究,我们能够还原其最初的意义,使得典籍的解读更加贴近原意。
古文字学还能为我们校正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讹误。
由于古代典籍在传承过程中,历经了多次抄写、刻印,难免会出现错漏、误传的情况。
古文字学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对、对文字演变规律的把握,能够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
例如,在某些古籍的传抄过程中,一个形似的字可能被误抄,而古文字学可以依据字形的演变和当时的书写习惯,判断出正确的字应该是什么,从而恢复典籍的本来面目。
此外,古文字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典籍的书写体例和格式。
不同的古代文献有着各自独特的书写规则和格式,这些规则和格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古文字的排列、布局、标点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断出典籍的章节划分、段落结构,甚至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
比如,在研究古代竹简的文字排列时,古文字学家可以发现古人在书写时的分栏、分段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典籍的组织结构。
古文字学对于考证古代典籍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典籍中文字的风格、字体特征以及使用的词汇等方面的分析,可以为判断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提供有力的证据。
例如,某些特定的古文字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流行使用,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研究,可以大致确定典籍的成书时间范围。
浅论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古代文化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渗透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古代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
古代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历程,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在文言文阅读中,古代文化知识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
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的
代表,其背后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并掌握
其中的古代词汇、典故、历史事件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注释。
例如,《离骚》中提到的“微君独兮”的“微君”即指楚怀王,这样的历史典故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语法
和词汇,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背景。
其次,在文言文写作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表达古代文化价
值的重要媒介,文言文写作需要学生灵活掌握古代文化知识,运用古代人物、典故、历史
事件等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风格。
例如,对于一篇古文的议论文,学生需要选取经典材料
或细节,以强化文章论点的说服力,提高文章的文化内涵。
最后,在文言文朗读与背诵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表现也十分显著。
古代文学作品具有
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可以通过尝试表现出古代作品所蕴含的深厚
文化底蕴,进一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美妙之处,从而提高其文言文的修养和人文素养。
总之,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渗透程度极高。
学生需要在
学习过程中,多加关注并吸收古代文化背景,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提高自身对文言文
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从而更好的感受和表达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汉语言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重要作用分析
汉语言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重要作用分析汉语言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基石,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它不仅是传达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媒介。
本文将从语言的特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影响等角度,对汉语言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首先,汉语言具有丰富而精确的表达能力,适合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汉语的汉字体系独特而丰富,每个汉字都蕴含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意义。
这使得作家能够灵活运用汉字,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在古代经典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诗词、散文和小说等形式化的表达,其中以诗词最为典型。
通过选取和组合特定的词汇和句式,作家能够精准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作者的意境和情绪。
其次,汉语言在古代经典文学中发挥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来传递文化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不同的汉字和词汇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义,通过古代作家的运用,这些词汇和汉字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例如,古代文人在作品中常常使用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来象征人生、情感和社会现象。
这种象征性的语言运用使得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描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呈现和传承。
同时,汉语言在古代经典文学中还充当着交流和共享的媒介。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通常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精通汉语的运用。
他们通过写作和演讲等方式,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传递给他人,并与其他文人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
这种交流和共享的过程不仅促进了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发。
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诗词、散文和小说等,作为当时文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和共同语言,不断丰富和延续了中国文化的传统。
汉语言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即通过对汉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读者和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经典文学作品。
文言文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
文言文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古代中国的教育系统主要侧重于文学、经史等人文科学的教育,而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正式书写语言,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地位与功能。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并分析其对学生的思维、语言和文化素养的影响。
一、文言文的地位文言文作为古代中国人的正式书写语言,其地位不可忽视。
在古代教育体系中,文言文被视为最高的文化形式,是士人学习的重要内容。
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士人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而文言文是通过经典文献传承先贤智慧的工具,被视为思想的载体。
二、文言文的功能1.思维培养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言文中通常运用较长的句子结构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这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和推理。
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
2.语言学习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学习文言文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运用了许多独特的词汇、句法和语气等特点,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练性。
同时,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也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对学习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文化传承古代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另外,文言文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和古代人物的故事,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4.修身养性古代教育注重立德树人,而文言文则以其庄重、严谨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身养性。
文言文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教导人们如何处世、如何修身,对学生的品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文言文作为古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功能。
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浅论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古代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言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古代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古代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典故和隐喻。
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会引用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和文学典籍,这些典故和隐喻对于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文言文中使用的典故和隐喻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和目的。
古代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古代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和表达方式,这些都与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通过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特点,使自己的文言文写作更加准确、流畅。
在理解文言文中的礼仪之道时,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中的敬辞和谦辞,使用恰当的词汇和结构表达自己的观点。
古代文化知识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应该了解和尊重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人智慧和价值追求,了解古代文人的品格和道德准则。
在读《论语》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举止,了解古代文人所崇尚的品德品质,从而引导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代文化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在学习与其他文化相关的文言文作品时,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古代文化的背景和内涵,更好地理解该作品所表达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从而能够更好地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渗透古代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增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探讨古代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启迪与影响
探讨古代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启迪与影响古代文化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它对语文教学起到了启迪与影响。
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与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形成独特的文化认知与审美感受。
本文将从文字和诗词、古代文学艺术、经典阅读、古代文人及其思想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古代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启迪与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字和诗词方面。
古代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而古代文化中的诗词更是华文的瑰宝。
古代文化的诗词给了我们丰富的语汇资源和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拓展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古代文化中的诗词赋予了华文独特的韵律与意境,通过学习模仿古人的写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写作能力。
其次,古代文化还通过古代文学艺术对语文教学起到了启迪与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以《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为代表,这些作品既是文学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的表达,领悟到文学艺术的内涵与审美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品味。
第三,经典阅读是古代文化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之一。
古代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史记》等。
这些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这些经典著作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材,通过学习和阅读经典,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最后,古代文人及其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迪与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古代文人如孔子、墨子、屈原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显著成就,而且在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也有重要思想贡献。
通过学习古代文人的思想和作品,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古代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启迪与影响是多方面的。
古文字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哪些
古文字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哪些古文字学,这门看似古老而神秘的学科,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还能在多个方面为教育带来丰富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
首先,古文字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演变历程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规律和逻辑。
通过学习古文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汉字的构造、本义和演变过程,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字。
比如,“日”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形象地表示了太阳的形状;“休”字由“人”和“木”组成,会意为人靠在树上休息。
了解这些古文字的构成和含义,能够让学生对汉字的表意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减少错别字的出现,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古文字学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方面也具有显著作用。
古文字往往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
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学生可以走进古代社会,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例如,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制度、祭祀礼仪和军事活动;从战国时期的竹简文字中,能够感受到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和学术繁荣。
这种对历史文化的直观感受,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古文字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大有益处。
古文字的形态多样,结构复杂,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和推理。
在辨认和解读古文字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细微的笔画差异中寻找线索,推断其含义和用法。
这种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判断力,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研究甲骨文时,学生需要观察龟甲和兽骨上的刻痕,分析其笔画的走向和组合方式,进而解读出其中所包含的信息。
这不仅需要耐心和细心,更需要运用思维能力进行推理和判断。
古文字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体现在跨学科学习的促进上。
学古文字学的作用
学古文字学的作用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有用处的,下面来说说学习古文字学的作用。
1、古文字价值:古文字是中华文明起源,其内秉中华文明初始状态,以及创造过程与创造精神。
这与中国目前的现代化建设意念相吻合,需要传承吸收,因而对教育和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古文字内秉众多发现和发明。
一部古文字史是一部中华远古文化科学技术史。
由于对古文字的科普缺乏有效手段,致使古文字始终停留在书本上,其科技价值不为人们所熟知,科技启蒙不能有效授受。
古文字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传统,也是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精神家园。
2、古文字资源的研究和成果,被广泛吸收和运用于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乃至书法篆刻以及某些技术科学等学科领域。
古文字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具有较高的社会反响和学术研究价值。
古文字能够揭示汉字的起源和构造,在幼儿识字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汉字中有20%左右是象形字、指事字或会意字。
这三类字在今天,字形跟字义已经没有太大的关联。
但如果溯源到古文字,就可以非常直观的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是这个意思。
3、古文字学强基计划:2020年古文字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等同为强基计划七个重点相关专业。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4、古文字学本科专业:2021年古文字学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
可以看出,古文字学地位愈来愈加强了。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定数量的古文字。
古文字或可成为日常书写文字,也不是妄想。
古文字学在教育领域有什么样的应用前景
古文字学在教育领域有什么样的应用前景在当今教育领域,各种学科不断发展和创新,古文字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问,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古文字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等。
这些古老的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信息,对于我们理解过去、传承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它在教育领域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前景呢?首先,古文字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古文字,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古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甲骨文记载了商代的祭祀、战争、农业等方面的情况,金文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
学生在解读这些古文字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种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次,古文字学对于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古文字是现代汉字的源头,了解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
比如,“日”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像太阳的形状;而“休”字,甲骨文像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通过学习这些古文字的字形和演变,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汉字的表意性,掌握汉字的规律,提高识字、写字和阅读的能力。
此外,古文字学还能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古文字的图片、讲述古文字背后的故事等方式,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再者,古文字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解读古文字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方式。
学生要根据古文字的字形、结构和上下文来推测其含义,这对于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
同时,古文字学的研究往往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是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古文字学的学习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古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古文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古文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字、感受古人智慧、培养优秀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古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首先,古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古文经典作品虽然语言古奥,但凝结了古代文化精髓,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感悟。
通过学习古文,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深层含义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古文作品往往需要学生仔细品味其中的意境和哲思,通过阅读和分析古文,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文字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培养细致入微的阅读习惯。
其次,古文教育能够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古代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了解古代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古文,学生可以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和历史事件,感受到千百年来先贤们的智慧和文化积淀。
古文作品中流传下来的瑰宝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通过古文教育,学生可以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古文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古文作品以其精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闻名,通过学习古文,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好古文,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语言表达,使他们有机会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古文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古文作品常常包含了优秀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通过学习古文,学生可以借鉴和吸收其中的经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古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
古文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古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情感和行为,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
古文中所传达的诸多美德和品质,如诚信、友爱、勇敢等,对于小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古文,学生可以了解先贤们的高尚品质,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古文教学及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教学策略
古文教学及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教学策略古文教学是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古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将从古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古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古文教学的策略等方面分述。
古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文是中国古代文人学者的代表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知识。
通过学习古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传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古文教学也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文教学的策略对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通过举例、解读、翻译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古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如写作、阅读、朗读等,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复述、讨论、团体合作等,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
古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教学策略的探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语文、历史等主要学科古文字的学习,在多样化教育的背景下,精研传统文化经典和名篇名著,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优秀学生”等建议。
古文教学及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文史结合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对于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以及提高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文史结合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文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人文素养具有促进作用,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适当引用古典文学作品,让历史教学跨越学科界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达到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古典文学与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从广义上讲是“我国上古到五四运动前的文学”。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上有“三古七段”的划分,即上古(先秦两汉)、中古(魏晋至明中叶)和近古(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狭义是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
古代诗人、文论家特别重视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教以化之”、“文以载道”等社会功用。
唐代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强调“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
可见,文学只有描述历史即当时的社会现实才有深刻的内涵,历史也只有通过恰当的文学性描述,才能得到生动形象的反映。
古典文学与中国古代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时间断线来看,古典文学的研究是上古到五四运动前,而中国古代史的讲述是从中国境内自有人类起源到鸦片战争前,二者在时间断线上存在很大一部分锲合之处;从研究内容来看,古典文学相当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其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要求;从社会功用来看,某些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的,深化对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顺利进行。
国学大师陈寅恪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提出了“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诗文为论证史料或补正史书,这不仅是史学研究手段,也为历史教学提供启迪和借鉴。
二、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国古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是历史学专业学生首先要学习的第一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对于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论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古代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文化传统的延续。
在文言文教学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
首先,在古代文言文中,许多词语和成语都是源自古代文化的,如“礼尚往来”、
“一脉相承”、“卧薪尝胆”等等。
这些词语和成语都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和背景,如果没
有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很难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
这些词语和成语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其来历和含义,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其次,古代文化在文言文中的渗透还表现在文章的体裁和句式上。
比如,“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的体裁多被运用在文言文中,如“赋”、“议”、“史”等。
同时,
古代文化还在文言文的句式中得到了体现,如“兴致冲天”、“飞扬跋扈”等等。
这些句
式中多有典故或诗句的借用,如果没有对古代文化的了解,难以把握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最后,在文言文中,表现身份和身份象征的用语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
如“臣”、“子”、“君”、“王”等都有特定的用法和含义,其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是
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这些用语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理解
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古代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深化文言文
的理解,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途径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古代文
化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逐渐理解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
浅论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论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古代文化知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和智慧。
而文言文则是我们了解这部分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将古代文化知识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也能够了解并感受到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课文中的体现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的诞生早于现代汉语,而古代文化知识也是与文言文密不可分的。
在文言文的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涉及古代文化的内容,如孔子的思想、古代宫廷生活、历史事件等。
比如《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人的礼仪观念和道德观念;《史记》中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风貌和文化繁荣。
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们可以在语言层面上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和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三、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习作中的融合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习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习作,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写作中,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而在习作中,也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古代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可以让学生以古代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写文章,如写一篇以孔子思想为主题的议论文,或者写一篇以古代战争为题材的记叙文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写作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体验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而在阅读中也可以融入古代文化知识。
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古代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古代社会风貌、道德观念、思想观念等,从而丰富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体验和认识。
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古代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文字在古代经典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魏永生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6期
摘要古文教学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高等学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学生学着难,教师教着更难,而且缺乏良好的效果。
怎样解决这个难题是从事古文教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即汉字的来源,来解读经典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古文字经典诗经教学
传统古文教学中,人们往往采用简单的字词解释,义理讲解,而且是人云亦云,多是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自己的见解,把魅力无穷的古代经典讲得枯燥乏味,味同爵蜡,让学生对古文产生畏难厌烦的情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听课情绪不高,教学效果欠佳。
这一直是古文教学中的一个困境,把流传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经典都湮没了。
笔者从文字学的角度解读经典,主要是利用古文字形、音、义对古代经典的本来内涵进行客观分析,这样进行教学,既挖掘出了古代经典的真正内涵和深远意境,同时又在教学中使学生们在接受经典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汉字的魅力产生了极大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文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的效果,也因此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听课情绪高涨,课堂氛围活泼生动。
本文就以《诗经》中的一篇看似简单而内涵深远的《芣苢》教学过程为例,来体现文字学在古代经典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赋的形式,即铺陈其事,一唱三叹的笔法来渲染妇女们采摘芣苢时的愉快而又兴奋的心情。
而这种心情的表达更是通过文词的不同使用来展现。
下面我们就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以及它所赋予的封建时代的社会意义。
(1)采:甲文为“”,小篆为“”。
这个字无论从甲文形状还是小篆,都很形象地展现出小心采摘果实的动作与活动,体现出妇女们刚刚发现芣苢时小心翼翼的心情。
这里要顺便谈一下芣苢这种植物及其药用价值。
芣苢,在中药书上的学名叫“车前子”,俗名叫“车轱轮子棵”,又叫“绿绿草”。
据古籍与古代医书记载,这种植物可以使妇女怀孕而且宜子多子,也就是可以治疗不孕不育症。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植物是否真的那么神奇,但就它的药用传说与记载,就足以使中国古代社会千千万万的妇女们为之钟情万种了。
而本诗正是用非常精确生动的文词来表现出妇女们采摘芣苢时的心情与动作,以此来展示古代妇女们对芣苢这种植物的喜爱。
下面我们就针对各节表示采芣苢动作的文辞进行分析,从而欣赏这首看似平淡简单的古诗的无穷魅力和深刻内涵。
本诗第一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重点突出了一个“采”字(前文已论述)。
第二节“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第二节承第一节由小心采摘发展为“有之”。
(2)有:甲文为“”、金文为“”,小篆为“”,像用“右”手拿一块肉,以示“富有”之意。
这个“有”字突出了妇女们希望多采芣苢的心情,同伴之间通过辛勤的采摘,在休息的时候比较一下,看谁采的多,篮子里“有没有”,所以本节用“薄言有之”。
第三节:“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本节是承上文“薄言有之”而进行的又一个表示妇女心情的动作“掇”。
(3)掇:小篆字形为“”,像几只手合在一起做某件事。
我们现代汉语就有“拾掇”一词,就是把东西细致整理一下。
本节的“掇”很形象地表现了妇女们在采摘芣苢获得丰收之后,由于芣苢越来越多,而且他们又发现了更多更好的芣苢,于是就把刚开始采摘的芣苢(不管是小的还是大的,瘦的还是肥的,甚至是叶子杂物一起采)进行整理,以便使篮子盛装重新采摘的籽粒更加饱满的芣苢,于是就把原来的无用的东西剔除掉,留下更好的芣苢,由这个词我们可以窥见妇女们采摘芣苢时的心情。
一开始在刚发现芣苢的时候,由于人多而芣苢少,于是这些妇女们为了表现自己能干,以便实现“多子多福”的愿望,同时又不被家里人特别是婆家人瞧不起,她们不得不在采摘芣苢时,为了达到效果,就什么都采,甚至不惜滥竽充数。
所以,她们这时采的芣苢又瘦又小,而且夹杂着许多的杂草和枯叶,以使篮子赶快装满,从而对家人有所交代。
可随着她们发现的芣苢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于是她们就必须整理一下篮子,也就是“拾掇拾掇”,以便盛放更多更好的籽粒丰富饱满的芣苢。
第四节:“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这一节更加形象地表现了妇女们发现更多芣苢时的惊喜与欢快。
一开始是小心翼翼地“采”,现在芣苢越来越多,她们又舍不得放弃,于是就用很快很粗鲁的办法来“捋”。
(4)“捋”:小篆为“”,这是一个形声兼(下转第63页)(上接第60页)会意的字,其动作就是直接把植物籽粒从棵子上“捋”下来,其他的一概不取,只要籽粒。
因为这时芣苢太多了,而妇女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即“多子多福”的梦想,所以不得不采取这种粗鲁野蛮的方法,恨不得把所有的芣苢颗粒都一气采回家,由此可以看出封建时代妇女们对于儿子的需要,古云“母以子贵。
”
(5)本诗第五节第六节是反映妇女们在采芣苢的专用工具装满之后,为了不使剩下的芣苢浪费掉,她们只好用自己的衣服来盛装这些令她们神往的植物了。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袺:《说文》:“袺,执袵谓之
袺。
”“袵,衣襟也;襟,交衽也。
”在诗中是用衣襟兜着。
《说文》:“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
襭,《说文》:“以衣袵,物谓襭。
” 襭:下衣衣襟。
本诗是把上下衣襟插在腰上兜住,这样盛的东西更多。
我们通过第五节和第六节的“袺”“襭”这两个字,可以看出妇女们的以下几种心态:
第一,说明她们对“芣苢”这种植物的恋恋不舍,说的不好听点就是“贪得无厌”。
其实,他们真正的心态就是希望自己多生孩子。
这种心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母以子贵”、“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
这种观念一直束缚着中国妇女几千年,这首诗的真正内涵也就在于此。
第二,妇女们为了实现自己神圣而美好的愿望,不惜把自己的衣襟掖起来,即“袺之”、“襭之”。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要求妇女“笑不露齿”、“衣不露体”,这是对妇女的起码的封建礼教的约束。
可是这群采摘芣苢的妇女们为了实现自己“多子多福”的理想和愿望,可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说的苛刻一点,她们已不顾“廉耻”了。
第三,妇女们不愿把这种美好神奇的植物芣苢空置于野外,因为那样太可惜了,体现了妇女们对芣苢这种植物的崇拜与珍惜,所以她们用美丽的衣服来包裹这种植物。
以上三种心态是整个古代社会妇女们为了维护自己婚姻地位与幸福的强烈意愿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邓和.汉字结构选解[M].学苑出版社,1984.
[2] 许慎.徐锴,徐铉注.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87.
[3] 左民安.细说汉字[M].九州出版社,2005.
[4]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5] 褚斌杰,黄筠.诗经与楚辞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