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

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陕西省宝鸡2020届二模语文答案

陕西省宝鸡2020届二模语文答案

2020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遗漏信息。

还有一个意义: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

)2.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无对比。

原文表明: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与我们一样,都是在国家崛起的关键时刻制定出来的。

)3.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强加因果,张冠李戴,原文为: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

B.曲解文意,原文为“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明确了科学定位”。

C.以偏概全,扩大范围。

原文“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 C (3分)【解题思路】新增疑似病例应该是5日达到最高点。

5. C (3分)【解题思路】“看出”前后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6. (6分)【答案示例】①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们有战胜疫情的信心。

②科研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对疫情的研究和掌控能力在不断增强,我们看到了战胜疫情的希望。

③面对疫情,我们不能荒废时光,要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分。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3分)A【解析】珠光黄裳凤蝶不是得到保护,而是因为捕捉蝴蝶无利可图,才使这种蝴蝶从灭绝的深谷复活。

8.(6分)【答案示例】①“我们失去了什么”意思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蝴蝶将无处栖息,种类将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人们将看不到蝴蝶翩翩飞舞的美丽,生活因而失去了色彩。

②“我们失去了什么”意思还包括人类将无法体悟到蝴蝶带来的生命的启示和心灵的感动等精神层面的意义。

陕西省宝鸡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陕西省宝鸡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1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在不断发展繁荣,形成了特色鲜明,交织融合的价值体系。

其中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价值观多样性中的共同性。

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创新。

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价值理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璀璨明珠,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仍然有着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吸纳和发展。

全人类共同价值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

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在历史演进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其中蕴含着一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良善价值。

中华民族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始终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看待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中那些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价值理念,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

它不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国际格局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国际社会正在经历多边和单边、开放和封闭、合作和对抗的重大考验。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

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2022年3月陕西省宝鸡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2年3月陕西省宝鸡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2年3月陕西省宝鸡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 C (3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原文为“有人感叹,用不了多久,科幻电影中的虚拟人将走进人类现实。

”只是预言,不是本文作者的结论。

2. B (3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有比较,但不是多处;“虚拟主播优于真人主播”无中生有,文章指出了虚拟主播的优势,但其也存在情感互动不足等缺点。

3.D(3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
A.错误,原文是“仿佛注入了灵魂”,“高度拟人化的形象使虚拟主播具有人格魅力”。

“可能代替真人主播”无中生有。

B.错误,说法绝对,以偏概全。

C.错误,强加因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 D(3分)
【解题思路】材料一“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D 项中的“一直”错误。

5.C(3分)
【解题思路】
A项依据材料四,鸟巢只是冬奥会举办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场馆。

B项依据材料二,“都在”利用数字技术,扩大范围。

D项依据材料四,将使全球冬季运动“参与度”登上新台阶。

6.(3分)
1。

【语文】2020年4月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2020年4月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14.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前四句应
为“以动衬静”,打猎前突出“静”,与打猎时和打猎后的“动”形成对照。)
启示和心灵的感动等精神层面的意义。③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蝴蝶命运的担忧,
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当人类在迫害其他物种之时,是否想过最终受
害的可能是自己。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9.(6 分)
【答案示例】①照应标题。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告诫人们,提高警惕,保护动 物,保护自然,别等到蝴蝶成为传说的那天。③用想象的手法写未来的传说, 由实到虚,结尾耐人寻味。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 2 分,共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7.(3 分)A
【解析】珠光黄裳凤蝶不是得到保护,而是因为捕捉蝴蝶无利可图,才使这种蝴蝶从 灭绝的深谷复活。
8.(6 分) 【答案示例】①“我们失去了什么”意思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蝴蝶将无处栖息,种类 将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人们将看不到蝴蝶翩翩飞舞的美丽,生活因而失去 了色彩。②“我们失去了什么”意思还包括人类将无法体悟到蝴蝶带来的生命的
【解题思路】 新增疑似病例应该是 5 日达到最高点。 5.6 分)
【答案示例】 ①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们有战胜疫情的信心。 ②科研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对疫情的研究和掌控能力在不断增强,我们看到了战胜 疫情的希望。 ③面对疫情,我们不能荒废时光,要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分。
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孝文帝时,朝廷没有研究《尚书》的人, 只听说齐国有伏生,研究《尚书》。太常就遣晁错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回来后,趁机 上书报告学习情况,称赞解说《尚书》。文帝下诏任命他担任太子舍人。由于他的善辩得宠 于太子。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 帝很赏识他。晁错又论守边备塞,鼓励农耕,致力本业,当世的两件紧急要务。皇上听从了 他的建议,募民迁徙到边塞去。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 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才。当 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担任内史。

陕西省宝鸡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宝鸡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宝鸡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

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二)语文答案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二)语文答案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每题3分,共9分)1、C。

(3分)原文“抑或”为选择关系。

2、B。

(3分) A书会不是“业余松散的群体”,而是“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C “小说”无中生有;D缺少“往往”;3、A。

(3分) B“必须放弃”太绝对化;C“都是”都市居民;D“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5分)4、D。

(3分)。

D项中“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

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

5、参考答案:“家”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②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③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评分细则:按点赋分,每点2分,共6分)6、参考答案:内容上:文中这三次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

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评分细则:按两方面赋分,每方面3分,共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2分)7、C。

(3分)“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

8、B。

(3分)A项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C项,“‘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D项,“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有误。

9、参考答案: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陕西省宝鸡市202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

陕西省宝鸡市202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

陕西省宝鸡市202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陕西省宝鸡市202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创作诗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是人类情感意识的自觉流露。

在一个文学传统深厚和文学氛围浓郁的国度里,人们既喜欢探讨一位伟大小说家诞生的历史背景,也热衷追问一部划时代小说巨著孕育的时代动因,然而却很少思考小说家卓尔不群的首要前提,在于他先天就具有诗歌天赋和后天所积累的诗歌才华。

一部小说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恰恰是以一首首诗篇作为序曲和前奏的。

小说家不一定是诗人,诗人也不一定是小说家,但一个卓越的小说家必定对诗性有深刻理解。

在诗情洋溢的环境中,在诗才张扬的氛围里,诗人就会拥有超高的语言标准和严谨的文字尺度,粗话、脏话、空话和套话与他们毫不搭界,这正如一名高素质的建筑师对屋宇、马路、园林的设计所具备的美感应当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一样,他必须避免垃圾设计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

一个诗人应当甄别语言的雅俗、高低、美丑,应当保持语言的整饬、洁净和美妙,那些重复的词语和泛滥的文牍不应畅行于诗歌世界。

人们的思维情感必须始终保有畅想的春色,天真、纯情、隽永应当被诗人所关切所珍视。

当诗歌受到人们万千宠爱之时,这些诗歌一定充溢着浓郁诗思和深挚妙想。

如果我们不坚持诗歌的标准,我们的文字必然会变得粗鄙和流俗,此时诗歌也许成了顺口溜的勉强提升,成了劣质文字的分行排列。

诗人也许由于其文字难以连缀成篇,也许由于其笔下缺少语法逻辑,也许由于其创作之心有余而文章功力不足,而成为蹩脚的码字工匠和平庸的二流写手。

一些人由于普遍失去了与他人、宇宙的同体感,整天孤独地面对世界,难免遗落与诗同格的浪漫乃至诗歌本身。

诗的表达是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途径,而且还是一种最重要的途径,因为许多时候概念语言不能表达人们内心最孤独最深彻的呼喊与呻吟,人们因此从心底祈盼诗呼唤诗,诗歌也因此成为能表达让人们充分感受到生命特质的另一种呼吸。

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及答案

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及答案

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及答案近年来,高考模拟检测已成为学生备战高考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模拟考试,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提前适应高考的考试环境和考题类型。

本文将介绍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卷的内容及答案。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常见题型之一,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准确回答问题。

以下为本次模拟检测的二语文阅读理解题目:篇章一:(1)题目:《望庐山瀑布》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请问这首诗主题表达了什么?A. 寄托了作者对家国沉浮的忧虑之情B. 描绘了作者在庐山瀑布前的景象C. 赞美了瀑布的壮丽景色D.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2)题目:根据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诗人用这句诗描绘了什么场景?A. 那个时代的香炉常燃烧着紫烟B. 颇有烟火气息的香炉C. 清晨的阳光照射下,香炉烟雾袅袅D. 香炉里来了紫烟篇章二:(1)题目: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哪个陈述是正确的?A. 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B. 文中介绍的景点位于中国境内C. 作者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旅行经历而写作D. 文章中只提及了一个景点的风景(2)题目: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A. 自豪B. 温馨C. 惋惜D. 激动以上为模拟检测二语文阅读理解题目,请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正确答案。

答案如下:第一题:A第二题:C第三题:B第四题:A第二部分:写作写作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考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以下为本次模拟检测的二语文写作题目:假如你是一位新闻记者,请用一篇报道稿件介绍宝鸡市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请根据题目要求,撰写一篇约800字的报道稿。

答案略。

以上即为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卷内容及答案。

通过模拟检测的训练,相信考生们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为高考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陕西宝鸡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陕西宝鸡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陕西宝鸡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含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公民的命运(波兰)姆罗热克①让我们开门见山吧。

这个故事发生在本国遥远偏僻的地区,那里的天气跟首都的天气一样。

寒来暑往,刮风下雨,阳光普照,与大城市没有什么两样。

从气候特点来看,你分辨不出两者有何不同。

但是,令人吃惊、甚至恐惧的是权威人物的首创精神。

他们为了了解本地天气状况,决定在这遥远的地方建造一所气象台。

这不是件什么了不起的事,不过是划出一小块矩形地盘,四周用白色栅栏围起,中间有一个仪器箱,架在细长的支腿上。

挨着气象台是干事的房屋,他的工作除了照看仪器外,还包括书写天气状况的准确报告,这样,假如有人询问情况,权威手头就有了必要的信息,不至于茫然不知所答。

干事是一个非常尽心尽职的年轻人。

他写的报告清楚简洁,并且一直准确可信。

假如有雨,他会尽可能从每一角度记述雨情:几时下雨,雨量多少,时间多少……否则他不会罢休。

假如阳光明媚,他也会不遗余力准确无误地给予记述,是一就说一,是二就说二。

他懂得全国上下都在勤奋工作,创造财富为他发放工资,所以他感到自己必须专心工作。

他永远也不会无所事事,因为在这个地区,天气总是变化无常。

临近夏末时,暴风雨频繁起来,又是刮风,又是下雨,他翔实地记述下来,把报告交往上级办公室。

暴风雨还是接踵而来。

一天,一位年老而经验丰富的同事拜访他,这位同事目睹了他的工作情况,临走前随口说:“朋友,我觉得你报告的调子是否有点低?”“此话怎讲?”干事感到惊奇,“你可以亲眼看一看,是在下倾盆大雨嘛。

”“不错,是在下雨。

当然,谁都能看见。

但你应该明白,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处理这个问题,不是吗?要采取科学态度。

请注意,这不关我的事,我只是出于友谊才提醒你。

”这位老气象学家穿上胶鞋走了,一边走,一边直摇头。

年轻的干事独自留在那里,继续写他的报告。

他有些焦虑地凝视着天空,接着又写了起来。

大约就在这时,他出乎预料地接到了上面权威的传唤。

3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及答案

3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及答案

3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及答案近年来,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各地都纷纷组织模拟考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备考机会。

宝鸡市也不例外,每年都会举行高考模拟检测,以帮助学生熟悉考试环境和提高备考水平。

本文将介绍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及答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考试情况和备考重点。

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考试共分为两个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选择题占总分的60%,非选择题占总分的40%。

各个部分的题型包括阅读理解、写作、改错等。

以下是具体的考试内容及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阅读理解:(共两篇阅读材料,每篇后面都有相应的问题)第一篇材料为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问题包括理解文章主旨、作者观点等。

答案解析:主旨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作者观点为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责任。

第二篇材料为一篇散文,主题为“春天”。

问题包括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的主题等。

答案解析:作者写作目的是表达对春天的热爱,文章的主题是春天的美好和带来的希望。

写作:(共两道题目)第一道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题目为“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

学生需要描述这次旅行的目的、地点、经历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答案解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写作,注意要有清晰的时间顺序和生动的描写。

第二道题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题目为“手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需要阐述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对人们的影响,可以从社交、学习、工作等方面进行论述。

答案解析:学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论述,注意要点明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改错:(共十句)该部分提供了十个句子,每个句子中均有一处错误,学生需要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进行修改。

答案解析:错误可能涉及字词使用、语法和标点等方面,学生需要细致地阅读句子,发现并纠正错误。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短文写作:(共一道题目)该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提示写一篇短文,题目为“中国传统节日”。

学生需要结合提示,描述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包括庆祝方式、食物和习俗等。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2019年宝鸡中学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B“使得”因果关系不成立。

另外,夸大其词,原文为“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

2.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C没有用“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作品“经典化”的过程;另外,“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无中生有,也不符合文章主旨。

3.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原文是“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项,表述绝对化。

D项,原文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并非“知识更新”,偷换概念。

【评分标准】答对一题得3分,共9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4.(3分)B原因还有“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

5.(6分)①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

②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共争一池春色,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意。

③引用乐府《采莲曲》,引发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评分标准】每一点2分,共6分。

6.(6分)①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

②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

③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C“体现了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的特点”表述错误,从图表数据来看,就业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硕士、专科、本科。

2019届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9届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9届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

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宝鸡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宝鸡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宝鸡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1. (13分) (2019高三上·诸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7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上海等46个试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要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高居民分类投放准确性是关键。

目前,各地推出不少措施保证垃圾“分得清”。

2018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居住区)》,编制并投放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一些方便市民查询垃圾分类信息的小程序也纷纷上线。

不少地方都规定,违反垃圾强制分类规范的各类主体将面临包括罚款在内的多种处罚。

上海、合肥等地还将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与个人征信挂钩。

厦门、广州多地将相关内容纳入各区党委、政府和街(镇)党工委的工作考核。

垃圾分类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

生活垃圾混装、混运,既伤害公众的分类积极性,更破坏垃圾分类回收效率。

为解决“混装混运”问题,北京要求垃圾运输车辆“亮出身份”,并通过智能技术进行精准管理,居民可通过电话监督举报。

垃圾源头分类是大趋势,让错配的废物变成财富,市场潜力巨大。

有机构估算,固废全产业链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规模。

(摘编自《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2019年7月2日)材料二: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分类的历史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从1900年的《污物清扫法》到1954的《清扫法》,再到1970年的《废弃物处理法》,2000年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法律经过了多次修订。

日本政府认为,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

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加以阐发,也可以把它放进文学世界加以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周期性开展的包含着仪式、饮食和娱乐的节日活动里,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得以实现,民族传统得以恢复和传承。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

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

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2023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高三二模(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高三二模(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高三二模(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小说文体最初发表论断的是东汉桓谭。

他在《新论》中指出,小说文体以琐碎、驳杂、虚妄为特征,它与“圣人文语”明道治国平天下功用不可同日而语。

桓谭之后,对小说文体给予发论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

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小说“盖出于稗官”,为“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

桓谭、班固的认识,代表了中国文人对小说的最初认知。

他们普遍表达了对小说的不屑,班固更是将小说列入“子”的范畴,造成了与历史的隔绝。

对小说给予“史补”功能的界定,主要发生于唐代。

唐时,史学高度发达,史籍重要性不仅得到官方认可,并获得积极支持。

此时,顺应小说创作中长期对史家所遗、所弃之事拾取记载的现实,始有了对小说“史补功能”的明确界定。

唐人对小说的认知,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突破。

虽然也如以往认为小说“琐碎、妄诞、真虚莫测”,但却使小说与史传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渊源联系,确立了小说与史传“卑”与“尊”的等级关系,把小说存在价值确定为可为正史编纂提供阙失资料、能弥补正史记载之不足、有助于人们博闻强见等。

至此,小说始有了明确的“史补”目的。

这一目的突出体现于小说创作与评论中对“史”的功能的攀附。

“慕史”心态与唐后史学家对小说“史补”的功能论定两相结合,导致唐后小说创作与评论普遍流露出浓郁的自觉而为的“史补”目的。

对“史”之功能进行攀附,小说“史补”的这种价值指向对小说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中国古代小说来说,无论是原初形态的“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拾史之遗、取史之弃,还是唐以后小说创作的幻设为文,小说之所以流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传奇述异、令人赏心悦目的娱乐审美功能。

但这一功能倘若没有基于“史补”观下“史”的功能的规引和限制,小说创作很可能滞于“牛鬼蛇神”之奇而难以自拔;审美娱乐而外,倘若没有存故实、播道义等“史”之功能的注入,小说的内涵会显得单一,小说存在的价值与品位不会获得提升。

宝鸡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宝鸡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宝鸡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恣意妄为暗然失色B. 川流不息一愁莫展C. 心旷神怡明查秋毫D. 孜孜不倦耳濡目染2.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空:“他总是______地工作,从不懈怠。

”A. 兢兢业业B. 勤勤恳恳C. 一丝不苟D. 任劳任怨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

C. 这篇文章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D. 为了防止这类事件不再发生,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D. 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王之涣被称为“诗鬼”。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猛虎,勇往直前。

B. 他的心情像天空一样晴朗。

C.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

D. 他的声音像泉水一样清澈。

7. 下列关于古文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温故而知新”可以翻译为“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认识”。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翻译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

D.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可以翻译为“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它们下面自然形成了小路”。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2024届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卷(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散文须有学,就是要有学养。

所谓学养,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

学养与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仅仅是知识储备。

学养是学问和修养的综合,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

好的散文,应当以知识为核心,闪烁着知性的光辉,流露出作家的学养、涵养、修养,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应该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

古人那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蕴含着知识的光辉,令人回味无穷。

散文须有识,就是要有见识。

“识”与“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学未必有识,但有识必先有学。

学是识的前提和基础,识是学的升华和结晶。

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

唐代刘晏明确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文艺观,强调“士”要先培养自己的胸怀、器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然后才能从事文艺创作。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强调了文章的价值,认为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

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表现了当时人们最关切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战国策》中的那些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宝鸡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也。

年数岁而知孝让,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乡人号为“张曾子”。

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饶为之”,故字曰“饶”焉。

后就长水校尉樊鯈受《严氏公羊春秋》,遂博览《五经》。

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__其傍,以就学焉。

举孝廉光禄主事,稍迁,永元中为会稽太守,表用郡人处士顾奉、公孙松等。

奉后为颍川太守,松为司隶校尉,并有名称。

其余有业行者,皆见擢用。

郡中争厉志节,习经者以千数,道路但闻诵声。

初,霸以樊鯈删《严氏春秋》犹多繁辞,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

霸始到越,贼未解,郡界不宁,乃移书开购,明用信赏,贼遂束手归附,不烦士卒之力。

童谣曰:“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

”视事三年,谓掾史曰:“太守起自孤生,致位郡守。

盖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

'”遂上病。

后征,四迁为侍中。

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

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后当为五更,会疾卒,年七十。

遗赖诸子曰:“昔延州使齐,子死嬴、博,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因遂家焉。

将作大匠翟酺等与诸儒门人追录本行,谥曰“宪文”。

(选自《后汉书·张霸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B. 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C. 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D. 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狄》是中国现存最旱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家典箱之一,它记事简略,语言简练,很多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

B. 处士又称为“隐士”“高士”,是古代对有德有才而又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的称谓,后也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C. 老氏指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著有《南华真经》。

D. 五更是古代的荣誉称号,相传周天子为提倡孝悌,设“三老五页”以父兄之礼尊养年老德高、阅事深的退休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霸熟知礼仪,深受众人敬重,他幼年即懂得孝顺礼让,讲究合乎礼仪,从人认为他可以与古代贤人比肩。

B. 张霸勤于学习,精通儒家经典,他自幼熟读经书,修订《严氏春秋》,自成一家,同乡学子因此慕名而来。

C. 张霸为官有道,治下百姓安宁。

他任职地方推荐人才,倡导儒学,收服盗贱,民众和乐,他有很高的声望。

D. 张霸道法自然,淡泊虚名微利。

他主动辞官归乡,不屑巴结权贵,临死前要求儿子就地安葬,深受后人景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

②乃移书开购,明用信赏,贼遂束手归附,不烦士卒之力。

【答案】(1)D(2)C(3)B(4)①儒生孙林,刘固,段著等都很敬重他,各自在他家附近购买房子,以便向他请教。

②张霸便发送公文公开悬赏招降,明确资财诚意奖赏,贼兵便弃兵归顺降附,没有耗费士兵的力量。

【解析】【分析】(1)本题中,“今蜀道阻远”意思是“如今到蜀郡的道路险远”,可以排除A、C两项;“不宜归茔”,“茔”意思是“坟地”,意思是,不应归葬,“茔”后应断开,可以排除B项。

故选D。

(2)C项,老子“著有《南华真经》”错误,老子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著有《庄子》,又名《南华经》。

故选C。

(3)B项,张霸“修订《严氏春秋》,自成一家,同乡学子因此慕名而来”错误,从文中来看,“后就长水校尉樊鯈受《严氏公羊春秋》,遂博览《五经》。

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

”意思是后来跟从长水校尉樊鯈学习《严氏公羊春秋》,于是广泛阅读《五经》。

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仰慕他,各自在他的住所旁买房居住,以便跟他学习。

并不是因为修订《严氏春秋》。

故选B。

(4)本题翻译赋分点,第一句中,“慕”“市”“就”,“宅其傍”句式;第二句中,“移书”“开购”“信”“束手”。

故答案为:⑴D;⑵C;⑶B;⑷①儒生孙林,刘固,段著等都很敬重他,各自在他家附近购买房子,以便向他请教。

②张霸便发送公文公开悬赏招降,明确资财诚意奖赏,贼兵便弃兵归顺降附,没有耗费士兵的力量。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张霸字伯饶,是蜀郡成都人。

几岁的时候就知道孝敬和谦让,即使在出门进门、饮茶吃饭等细节上,也自然合乎礼仪,乡里人称他为“张曾子”。

七岁懂得《春秋》,又想进一步学习其它经书,父母说:“你年龄小做不到。

”张霸说:“我要多学习。

”因此用“饶”作名字。

后来跟从长水校尉樊鯈学习《严氏公羊春秋》,于是广泛阅读《五经》。

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仰慕他,各自在他的住所旁买房居住,以便跟他学习。

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光禄主事,逐渐升迁,永元中担任会稽太守。

上表推荐任用有才德而隐居的的人士顾奉、公孙松等。

顾奉后来做了颍川太守,公孙松做了司隶校尉,都有好名声。

其他有学业和德行的人,都被提拔任用。

会稽郡中人们争相用志向和节操激励自己,研习经书的人用千来计算,道路上只听得到诵读的声音。

起先,张霸认为樊鯈删改《严氏春秋》还多有繁琐的语句,于是再作删减修订成二十万字,改名为《张氏学》。

张霸刚到会稽郡的时候,盗贼还没有清除,郡内不安宁,于是下发公文公开悬赏缉拿,明确奖赏,盗贼就自己困着手前来归附,不需要动用士兵的力量。

童谣唱道:“ 不用我的戟,收起我的矛,盗贼被清除,官吏得清闲。

”任职三年,张霸对属官说:“我从一介书生被起用,做官做到了郡守。

太阳正午过后就要偏西,月亮满圆之后就要亏缺。

老子就有这样的话:‘知道满足就不会导致受辱。

’”于是向朝廷上书说自己有病。

后来被朝廷征召,四次提升,做到了郎中。

当时皇后的哥哥虎贲中郎将邓骘,在朝中显贵有势力,听说张霸有名声和德行,想同他结交,张霸犹豫迟疑没有答应,大家都嘲笑他不识时务。

后来应当是在夜里五更的时候,生病而死,享年七十岁。

留下遗言给孩子们说:“过去延州季子出使齐国,他的长子死在嬴县、博县两地之间,因为路途坎坷狭窄,就把长子葬在那里。

如今到蜀郡的道路险远,不适合把我送回老家安葬,可以在当地安葬。

安葬时能藏盖住头发牙齿就行了,一定要速朽,才符合我的本意。

人生一世,只应当敬畏他人,假如别人对自己做了不好的事,只能是去承受它。

”孩子们听从他的遗命,把他葬在了河南梁县,于是就在那里定居。

将作大匠翟酺等人同各位儒门弟子辑录张霸的品行,朝廷赠张霸谥号为“宪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凝,字成庶,绛州人。

少孤,依其舅宰相郑肃,肃命儿与凝约为师友。

举明经、进士,皆中。

尝著《京城六岗铭》,为文士所称。

历台省,浸知名,擢累礼部侍郎。

不阿权近,权豪请托不行,因而衔之,出为商州刺史。

驿道所出,吏破产不能给,而州有冶赋羡银,可以优州之吏奉。

凝不取,则以市马,故无横扰,人皆慰悦。

僖宗立,召为兵部侍郎。

坐举非其人,以秘书监分司东都。

咸通中,凝两佐宣城使幕,备究人之利病,涤除积弊,民俗阜康。

王仙芝之党屠至德,势益张,凝遣牙将孟琢助池州守。

贼益兵来攻,实欲袭南陵,凝遣樊俦以舟师扼青阳,俦违令,轻与贼战,不胜,凝斩以徇。

诸将闻,皆股栗,以死缀贼,贼不能进。

时江南环境为盗区,凝以强弩据采石矶,张疑帜,遣别将马颖解和州之围。

明年,贼大至,都将王涓自永阳赴敌,凝大宴,谓涓曰:“贼席胜而骄,可持重待之,慎毋战。

”涓意锐,日趋四舍,至南陵,未食即阵,死焉。

监军收余卒数千,还走城,沮留无去意,卒又恣横不能禁。

凝让曰:“吏捕蝗者,不胜而仰食于民,则率暴以济灾也。

今兵不能捍敌,又恣之犯民生业,何以称朝廷待将军意?”监军词屈,趣亲吏入民舍夺马,凝乘门望见,麾左右捕取杀之,由是不敢留。

贼乘胜而来,守有备。

贼急攻数月,御备力殚。

会大星直寝庭坠,术家言宜上报疾不视事以辟祸,凝曰:“东南,国有所出,而宣州为大府,吾规脱祸可矣,顾一方何赖哉?誓与城相存亡!”吏民请曰:“贼之凶势不可当,愿尚书归款退之,惧覆尚书家族。

”王凝曰:“人皆有族,予岂独全?”既而贼退去。

未几,卒,年五十八,赠吏部尚书,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王凝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坐举非其人坐:因……而获罪B. 贼益兵来攻益:增加C. 凝斩以徇徇:徇私D. 未食即阵,死焉阵:上阵(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经”意为“明于经术”,唐朝时指以经义所取之士,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 “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首。

C. “舍”,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日趋四舍”为“一天急赶一百二十里”。

D. “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褒贬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凝颇有文才,官位多次升迁。

王凝在科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写的文章被当时文士称誉,后来名声逐渐传播,经多次升迁后担任朝廷重要官职。

B. 王凝清廉自守,羡银用之有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