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上)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教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一、学习目标1、记住我国第一部纪传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二、预习准备1、_____时,我国史学领域出现了一颗巨星,他就是伟大的史学家_________,他用毕生的精力写出不朽的史学名著_________。
该书记述从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历史,贯通古今,是我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
2、司马迁为历代帝王写了___________,为孔子、陈胜等写了___________,为商鞅、屈原等写了___________,创造了_______________的史书新体例。
3、____________产生于古代_________的佛教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_______正式创立。
道教重视养生,追求长生不老,尊奉_______为教主。
三、学习过程(一)预习交流(二)导入 武王统兵伐纣、陈胜揭竿而起、项羽破釜沉舟、张骞持节出使……这一幕幕早已逝去的历史场面如今却活灵活现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再现这些历史场面的?在浩瀚的史籍中,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为人们了解远古至西汉前期的历史提供了系统翔实的资料。
(三)学习大诗人屈原一目(自学为主)1、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你是怎么过的呢?(生答后)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的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展示赛龙舟、吃粽子、屈原图片)2、简介屈原,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观察屈原图,欣赏其代表作《离骚》和《天问》。
简介屈原在今天的地位,表现人们对他的怀念。
(四)学习司马迁与《史记》一目1、阅读教材126、127页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史记》作者、所处的朝代及代表作 、 、 ; (2)《史记》记述时间:从远古传说中的 到 时期;(3) 《史记》的地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著作,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
历史初一上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历史初一上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注意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
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乐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北魏的统一和民族融合点击课件简述:“五胡”以及今天的少数民族羌族“五胡”中哪一个民族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点击课件小小测试:播放视频对学生的成果展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相互之间产生了哪些影响?点击课件回顾:西晋时期“五胡”内迁的历史观察:“五胡”内迁图〔鲜卑〕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找出鲜卑族是如何强大起来的?北魏建立并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仔细观看视频,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展示交流阅读P114-115小字部分并作出回答观看图片:“湖人汉服,汉人胡食……”把问题与民族大融合相联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文学 史学与宗教诲学案
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记住我国第一部纪传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把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要紧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普遍传播的缘故及阻碍。
【学习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要紧成绩【学习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缘故及对中国社会进展的影响。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1.战国时期,楚国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秀诗篇。
2.___________时,我国史学领域显现了一颗巨星,他确实是伟大的史学家________________,他用终生的精力写出不朽的史学名著_____________。
3.《史记》记叙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贯通古今,是我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作。
4.司马迁为历代帝王写了______________,为孔子、陈胜等写了_______________,为商鞅、屈原等写了_________________,制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史书新体例。
5.《史记》是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阻碍。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于古代________________的佛教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
7.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____________,道教正式创建。
道教重视_____________,追求__________________,尊奉道家学派的开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教主。
【我的疑问】【课内探讨】【学始于疑】1、司马迁写《史记》的缘故。
二、佛教是沿着什么线路传入中国内地的?【质疑探讨】探讨问题一: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马克思说的有道理吗?请结合本课中有关佛教和道教的知识进行说明。
【初中教育】最新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优质PPT
一、引入新课
1、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欣欣向荣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共同去了解战国到东汉时期我国文学、史学和宗教等文化内容的发展状况。
2、引导:大家都知道,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而据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的一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屈原。
——赵翼:《廿二史札记》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你能说出《史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
教学突破:再现历史原貌,结合社会现象,把本课的重点放进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分析,对于本课的难点,可通过展示一系列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屈原、司马迁头像图 2、道教圣地青城山的组图 3、布置学生搜集资料
学生准备:1、收集附近的道教或者佛教文化场所及相关资料 2、查找屈原的作品
5、继续引导:正因为司马迁为中国史学作出如此大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在他的故乡韩城修建了太史祠,用于纪念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不朽功绩。从阅读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以后,坚韧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的,那么,我们要向司马迁学些什么呢?
6、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司马迁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佛教和道教
1、引入:我国古代文化真是异彩分呈,前面讲了思想、文学、史学,接下来,我们将要了解宗教。在我国的西汉、东汉时期有两大宗教,一种是由国外传入的佛教,另外一种是土生土长的道教。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初中教育】最新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优质PPT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忆《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教学设计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川教版)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
本主题集中讲述先秦至南北朝时的文化,教材通过确凿的史实、生动的故事、多彩的图像,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人民在物质文化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创造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本文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大诗人屈原;司马迁与《史记》;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天问》等。
(2)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3)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4)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2.过程与方法:(1)从我国农俗端午节引入对屈原的简介。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原》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2)介绍司马迁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4)通过对“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兴起”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评价。
四、重难点突破设想:再现历史原貌,结合社会现象,把本课的重点放进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分析,对于本课的难点,可通过展示一系列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五、教学准备:1、屈原、司马迁头像图;2、道教圣地青城山的组图; 3、布置学生搜集资料;4、自制多媒体课件。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PPT课件 (5)
返回
徐州铜山县马坡镇“泰和碧霞宫”
• 徐州首家道观
--- 都市晨报
• 2007年2月,徐州市第一家道观
“泰和碧霞宫”,在铜山县马 坡镇后八段村建成。
• 徐州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故 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但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的道观 均不复存在。“泰和碧霞宫”,
道教
• 1、发源地: 中国
• 2、创立时间:东汉时期
司马迁 伟大的史学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司马迁 伟大的史学家
1、作者: 司马迁
2、朝代:
西汉
3、叙述起止时间:黄帝——汉武帝
4、体例: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5、组成部分: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
小组互助,及时巩固:
1.________时,我国史学领域出现了一颗巨星,他 就是伟大的史学家______,他用毕生的精力写出 不朽的史学名著_________。
• 2.《史记》记述从________到_________历史, 贯通古今,是我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_著作。
• 3.司马迁为历代帝王写了______,为孔子、陈胜 等写了_________,为商鞅、屈原等写了______, 创造了________的史书新体例。• “西汉ຫໍສະໝຸດ 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后世评价
• 徐州兴化禅寺,缘北 魏大石佛修建而成, 距现在已有近千年的 历史。
• 目前在此主持寺务的 是第十三代住持果光 大和尚。
佛教
• 1、发源地: • 2、传入时间: • 3、路线:
印度
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2课
《第22课北方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小关中学:余江海
教学目标:
1、熟记课文相关知识点。
2、采用朗读、串讲和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作为炎黄子孙对华夏文明的自豪感和客观评价历史的价
值取向。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语:(书面略)
二、课文朗读:
1、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朗读各自由教师划分的板块。
2、朗读:
3、教师针对各组朗读情况作点评。
三、课文知识:
由教师归纳,学生用笔在书上勾画,书上没有或不全面的,学生在书上作好笔记,以便于复习。
四、课文串讲:
由教师对该课文内容作串讲,学生作好相关笔记。
第二课时五,理解分析:
1、由学生对教师所设置问题作举手抢答。
2、教师设置问题:
六、作业关:
完成教师设置问题。
(注:完成理解关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对知识让学生增加印象,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复习和巩固。
)。
历史: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生:回忆
师:总结导入。
自主探究
1、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他的主要的文化成就是什么?人们怎么赞美他的字?后人怎样尊称他的?
2、顾恺之的绘画题材有哪些?顾恺之的画有什么特色?
3、你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石窟吗?它们分别是哪个朝代开始修凿的?统治者雕造佛像的目的是什么?石窟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
A.绘画 B.书法 C.石窟 D.诗歌
4.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位于山西大同市B.主要开凿于北魏前期
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
5.顾恺之生活在(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朝
师生:讨论欣赏出示有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图片,使学生对石窟艺术有直观的印象,自己学习。
引导得出结论---启示:
(1)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其意义早已超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和意识形态之局限。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和聪明的才智。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物古迹观,形成爱护文物古迹的良好意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爱国情操。
师:展示王羲之的字帖、和顾恺之的课本插图作品。
出示问题,提问环节可以形式多样
生:学生分组讨论,标示疑难问题,
同桌合作,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自己初步尝试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1、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什么时候?字体的演变过程怎样?教师投影几种不同字体,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的发展变化。
书法
最新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名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 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是书法、绘画艺术。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2、讲授新课(板书)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王羲之,是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坛的巨星,后世称为书圣。
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
《兰亭序》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
至今留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三件。
顾恺之的作品在绘画技巧上主要是运用流畅绵长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形容他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人物栩栩如生,布局严密。
(板书)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后回答)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②佛教的盛行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佛教自西汉末年开始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战乱和各族统治者的残暴而使许多人寻求精神寄托。
范缜,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
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
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
《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文学 史学与宗教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1课时)【学习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记住《史记》的写作时代---西汉;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原》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和道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佛教的传播”和“道教兴起”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作者是谁?记述了哪段时期的历史?它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鲁迅对它有何评价?司马迁克服了哪些困难写成史记,对你有何借鉴之处?3.两汉时期我国盛行的宗教有哪些?产生的国家?有什么作用?它们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是什么?4、宗教和封建迷信、邪教一样吗?做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宗教?【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一部()A.编年体通史B.编年体断代史C.纪传体通史D.纪传体断代史2、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3、如果你对商朝的历史感兴趣,想印证甲骨文所反映的商王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应参考下列哪部史书()A.《春秋》B.《后汉书》C.《史记》D.《汉书》4、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A .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末年 D.东汉末年5、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6、道教在民间兴起的时间大约在()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7、道教之所以被封建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统治的需要C.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8、被尊奉为道教教主的是()A.张陵 B.老子 C.孔子 D.庄子9、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
四川省成都龙泉驿区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文学、史学和宗教导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点击新目标1.记住我国第一部纪传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链接旧知识复习回顾21课,完成填空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提出的________学说,他的言论记录在________中。
孔子是大教育家:①创办________ ②编订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③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概况:战国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各学派著书立说,聚众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相互展开激烈辩论,形成的_______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起来。
最重要学派:_______ 墨 _______ 法四大学派。
课堂进行时【课前热身】初读课文,勾画重点并完成填空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著_______ _______ 等,我国古代伟大诗人。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记述从传说中的_______ 到_______ 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 。
佛教:产生于印度,_______ 末年_______ 初年传入我国。
道教:_______ 时期正式创立,尊奉道家学派创始人_______ 为教主。
【情景创设】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新课解读】1.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朝代?他的著作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2)作者有哪些事迹,谈谈你的感受2.佛教和道教为什么能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右图三个人物分别是谁?3.列表比较佛教与道教的异同。
教派起源地主要教义作用(影响)佛教古印度(天竺)因果报应和“来世说”(重来世)麻痹人民,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对中国文化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道教(重现世)【课堂小结】屈原及其作品;史记的作者及内容;佛教和道教的创立者,产生的内容,及教义。
七年级历史上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
粽子
第五学习主题
第6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司马迁与《史记》
第五学习主题
第6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司马迁采访史迹(想象画)
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 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 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 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 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汉武帝,被投下监 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大诗人屈原
司马迁与《史记》
佛教的传入 道教的兴起
课堂小结
第五学习主题
第6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大诗人屈原
第五学习主题
第6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屈原祠(湖北秭[zǐ]归县城东)
屈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创立 “楚辞”文体(“词赋”),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其代表作。 《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 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其中有《离骚》1篇,《九歌》11篇(《东皇太一》《云中 居》《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9篇(《惜 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 日》《橘颂》《悲回风》),《天问》1篇等。
司马迁祠
今陕西韩城芝川镇
须飘拂,两眉入鬓,气宇轩昂,神态逼真。 祠内还保存有许多历代名人墨客凭吊题咏的碑石。
武王统兵伐纣、陈胜揭竿而起、项羽破釜沉舟、张骞持节出使……这一幕幕早已逝去 的历史场面如今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再现这些历史场面的? 在浩瀚的史海中,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为人们了解远古至西汉前期的历史提供了系统翔 实的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知识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时期的重要文化成就: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欣赏与临摹书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艺术修养。
(2)通过对带有宗教色彩的石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讲故事、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4)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辉煌的石窟艺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它们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起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3)学习王羲之、顾恺之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重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辉煌的石窟艺术。
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字画、临摹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欣赏、学习。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感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师导入] 同学们,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历史课堂,我将和大家一同感受历史。
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幅作品。
大屏幕展示: 《兰亭序》教师:这是谁的什么作品?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学生回答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殿堂。
学习 22课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讲授新课]教师: 魏晋南北朝文化在昌盛的秦汉文化基础上继续发展,先让我们走进大放光彩、熠熠生辉的书法艺术长廊。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书法何时成为一门艺术的?学生回答教师: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它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中国的汉字是怎样体现美的的呢?请看大屏幕,你认识这四个字吗?[大屏幕展示] 日月云雨教师:这些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不断的演变,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根据你对书法的了解,你知道有哪些字体?谁来说一说?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马”字的演变。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艺术成果丰硕。通过对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教学难点
书法、绘画艺术
教材分析与
教法设想
本课的地位比较重要。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是我国文化成就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文化史上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以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准备
搜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的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导
入
新
课
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农学与地理成就。
回顾并回答
落
实
课
标
一、“书圣”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教师出示王羲之画像和《兰亭序》的摹本,并直接向学生讲解:东晋王羲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赞叹和陶醉。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此序共324字,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学生制作表格
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word教案(6)
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课程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齐读引言。
2、教师引入:我们本地人过世之后,是如何祭奠?你知道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吗?二、新课讲授(一)大诗人屈原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
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
3、教师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译为多国文字)。
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二)司马迁与《史记》1、开门见山指出司马迁及其《史记》。
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
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3、问:《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
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
(三)佛教的传入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
2、简介佛教的教义。
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四)道教的兴起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上) 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课案 川教版
第22课《文学、史学与某某》
一、教学目标:
1、记忆《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3、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设情激趣:
大家都知道,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这是为了纪念谁呢?
四、自主探究:
探究1:史记的作者、内容、体裁是什么?
点拨1:西汉司马迁,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裁的通史著作。
探究2:佛教和道教的情况
点拨2:西汉末东汉初,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境内。
东汉时期,道教正式创立。
五、成果展示:
六、拓展延伸:
某某是一种信仰,要和邪教区分开来。
同时要正确对待某某和信仰某某的人。
七、课后反思:。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2))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2)》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女史箴图》X缜《灭神论》云冈、龙门石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归纳艺术特点教育目标使同学们认识到云岗、龙门的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重点、难点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策略和方法展示作品进行观摩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导入新课上节我们学习的是科学成就,了解到当时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解领先地位。
其中王羲之的书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成就,世称“唐诗、宋词、晋字、汉文章”本课学习艺术和思想成就板书课题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1书体变化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教师活动复习提问:投影表格学生回答1祖冲之、贾思勰、郦道远的主要成就及代表作是什么?2讲:我国的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有了很大进步。
当时书法家是东晋王羲之。
他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
学生活动1讲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书成换白鹅”2思考:王羲之的代表作及书法艺术的特色是什么?3思考讨论阅读:书122页4你学习王羲之在治学上的什么品质5回答:顾恺之的代表作是什么?批注2王羲之《兰亭序》3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二、佛教的盛行和《灭神论》1南朝X镇《神灭论》(问答式写成共31组)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的阐述了无神论思想。
驳斥佛教的轮回思想。
三、辉煌的石窟艺术本课小结:设计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成就简表3师提示勤奋、努力、立志专精5回忆:佛教6点评:石窟艺术大部分内容和统治者开拓的图意识为了宣样某某迷信,但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
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第20窟是代表作7开拓延伸:保护文物。
《神灭论》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其评价?6回答:a北朝的统治者开凿了那两座石窟?b石窟的雕像有什么特点?(看图125页)c加深认识:今天应怎样看待某某色彩的石窟?7学生独立归纳本课要点8完成作业、课后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
【课程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引言。
2、教师引入:我们本地人过世之后,是如何祭奠?你知道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吗?
二、新课讲授
(一)大诗人屈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
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
3、教师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译为多国文字)。
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二)司马迁与《史记》
1、开门见山指出司马迁及其《史记》。
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
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
3、问:《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
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
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
(三)佛教的传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
2、简介佛教的教义。
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
(四)道教的兴起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找出知识点。
2、简介道教的教义,让学生谈谈道教传播的原因。
3、说说道教对今天影响的事例。
(五)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六)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教学后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