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何以会终结_关于艺术本质主义的思考_常宁生

合集下载

从现代艺术本质论谈艺术的终结

从现代艺术本质论谈艺术的终结

从现代艺术本质论谈艺术的终结韩阳苏州科技大学摘要: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艺术批判家通过黑格尔和阿瑟•丹托的理论著作提出艺术将要终结这一话题,本文就艺术终结这一话题,结合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通过对黑格尔和阿瑟•丹托理论的分析,最终通过现代艺术本质的四种界说和当代艺术理论的三种主流观点:莫里斯•魏兹的“艺术是无法定义的”,纳尔逊•古德曼的“艺术品的'艺术性'是在具体情况下产生的”以及阿瑟•丹托的“艺术依托'艺术界'而存在”。

通过深入分析,得出艺术的终结是艺术旧形式的终结,同时是艺术性形式的诞生。

关键词:艺术本质艺术形式艺术终结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164-04艺术终结这一话题,早在19世纪,在黑格尔《美学》一书中就提出过,黑格尔认为:“不管这种情形究竟是怎样,艺术却已实在不能达到过去时代和过去民族在艺术中寻找的而且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寻找到的那种精神需要的满足……希腊艺术的辉煌时代以及中世纪晚期的黄金时代都已一去不返了”。

但到了20世纪,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举办的一个名为“布里洛盒子”的展览引起了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的深思。

阿瑟•丹托认为,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绘画、雕塑这些传统的与宗教或是哲学相关的表现形式中了,新生事物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明的进步都已经使得艺术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艺术不再仅仅是依托宗教或哲学,开始有了更多新的载体,反而是对哲学的一种反终结。

一、艺术终结概述(一)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在黑格尔的理论中,艺术的终结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艺术为人服务,而在人的精神发展中,艺术与宗教以及哲学共同构成了人的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艺术以感性化的方式作为第一阶段,而第二阶段的宗教则以观念和表象来呈现绝对精神。

哲学作为最高级阶段,是通过自由思考来呈现绝对精神的。

因此黑格尔认为,当艺术无法承担精神的表达或实现其功能时,最终会转向宗教或者哲学,因此,艺术的终结是必然的。

艺术的终结

艺术的终结

艺术的终结艺术作为一门用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展示美的活动,自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追求和崇尚。

然而,随着科技和现代化的发展,艺术似乎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普通大众对于艺术也越来越漠视。

有人认为,这标志着艺术的终结。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艺术的终结是否真实存在。

首先,艺术的终结可以从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审美观念的改变来看。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艺术的界定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过去,艺术主要表现在绘画、音乐、雕塑等传统媒介上,而现代艺术爆炸的发展让人们对艺术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理解。

当代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数字艺术等等。

这样的多样性让人们对于艺术的界定变得模糊不清,也导致了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多样化。

一些人认为现代艺术的形式太过离奇和难以理解,而更倾向于接受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有些人则正好相反,对于传统艺术形式感到审美疲劳,更喜欢新颖的艺术形式。

这种多样化的认知和审美观念的出现,使得传统艺术的地位受到了冲击,从而引发了对于艺术的终结的思考。

其次,艺术的终结也可以从作品的创新和呈现方式的改变来观察。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呈现和创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媒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需求,艺术家们开始利用科技手段来创作和呈现他们的作品。

比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给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艺术创作方式的多样化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这种创新和呈现方式的改变带来了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新奇感和体验感,但同时也使得传统的艺术作品和媒介逐渐被淹没,使一些人失去了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这也给艺术的存在造成了威胁,从而引发了对于艺术的终结的疑虑。

当然,艺术的终结也可以从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的变化来讨论。

艺术作为反映社会、表达情感、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媒介,其主题和内容多种多样。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品?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能寻找到一个足以涵盖一切艺术现象的合理的定义。

试图给艺术下定义的任何尝试都未能取得成功。

无论是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还是理查德·乌尔海姆的"生命形式",都未能使之成为无懈可击的权威性的定论。

自从人类发现艺术现象,就随之而发现艺术现象的无限的神秘性、其底蕴的不可测定性。

艺术空间的无限广阔使艺术迷宫令人目眩神迷。

看来我们只能承认当代美学家西布利所言:艺术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然而这远非触及边际的回答。

如果欲再行深究,我认为答案只有一个:艺术是一个试验。

艺术的自由创造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试验性与可塑性。

它的常常超越常轨的自由发展必然要征服一切戒律,不管是有形的或无形的。

艺术的生命基因来自自然与人类社会一切非艺术因素,由此决定了艺术特性与非艺术特性交相混杂的现象,决定了所谓纯艺术的不复存在。

艺术是一个不统一、不协调的进程,一个不断更新、蜕变、创造、偏离创造主体的主导意识的活生生的变易进程。

它排斥一成不变的模式,排斥任何制约它自身的规范,以至于任何的尝试对它自身都是可行的,都有存在的理由。

艺术无特性,它是无数个性无休止的变幻过程。

原型的扭曲可以是艺术,它的不规则复原也可以是艺术。

艺术没有直线进化史,只有螺旋曲线上升史。

新生与古老交相融汇,时而直进,时而迂回。

艺术有死亡,有再生,但其何以死亡,又何以再生,尚未得知。

艺术有回归,它的回归可以走向更高层次,有时,又必须从低层次艺术中获得它所需要的生命要素。

它的永久魅力并不在新陈代谢中产生。

某些远古的神话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而某些文明高度发达时代的艺术却是短命的、瞬息即逝的。

近代的东方有落后的科学,却没有落后的艺术。

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孰优孰劣,就总体而言,实无高下之分。

所谓臻于至善的艺术是不存在的。

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存在着模糊的界限,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摘要】黑格尔美学认为艺术是精神世界的最高形式,承载着普世真理和普遍理念。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精神的真实本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逐渐走向终结,进入哲学和宗教的领域。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指出,当代社会已经超越了艺术的方式表达,而转向其他形式。

这一观点引发了许多批评和争议,一些人认为艺术永无终结,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黑格尔的观点对当代艺术发展仍有启示,提醒人们思考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当今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的解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为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艺术、终结论、哲学、定义、功能、艺术发展、观点、解读、批评、反对意见、启示、当代艺术、借鉴。

1. 引言1.1 介绍黑格尔美学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美学理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美学》中,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现代美学的开山之作。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艺术被视为思维与物质的结合体,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达形式。

艺术不仅是审美经验的载体,更是人类理性的表达途径。

通过艺术,人们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进入理想之境,体验美的普世性和永恒性。

黑格尔认为,艺术具有超越性和绝对性,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理、美感和道德。

在他看来,艺术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必要阶段,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表达和实现。

黑格尔强调艺术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认为艺术应当受到尊重和重视。

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内涵和作用,为后世的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的深入学习和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的真谛和意义。

1.2 艺术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地位在黑格尔哲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扮演着连接个体与普遍精神的桥梁。

艺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是思维和感性的结合体,能够通过具体形象和符号来表达普遍的观念和理念。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摘要】黑格尔认为,艺术是自我实现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显现。

随着历史的进程,艺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符号时代到古典时代再到现代时代。

黑格尔认为,艺术将在现代时代达到顶峰,并呈现出终结的趋势。

他认为,随着哲学和宗教等其他形式的出现,艺术将逐渐失去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尽管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引起了很多争议,但其对于现代艺术的影响仍然广泛。

现代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常常受到黑格尔美学的启发,尝试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追求更加个性化和自我表达。

对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反思也是必要的。

我们需要思考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在当代社会中重新定义艺术的意义和重要性。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的探讨和反思,可以为未来艺术的发展提供启示,为艺术界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艺术终结论、艺术发展、现代艺术、反思、启示、展望1. 引言1.1 引言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今天这个充满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的世界里,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终结论是否依然适用,成为了许多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艺术的历史发展、艺术的终结论、美学的重要性以及现代艺术对黑格尔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黑格尔对艺术的看法,并从中找到启示和展望。

在本文中,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探讨其对我们当下以及未来艺术发展的影响。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其对艺术终结论的探讨更是引发了无数艺术爱好者们的思考和争议。

在这里,我们将以探究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为主线,深入剖析其中的内涵和启示,以期为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2. 正文2.1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对艺术的本质、目的和意义的独特见解。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精神的表达和具体化,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外在呈现。

他强调艺术作为自觉自我展示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之一。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艺术终结”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至少自黑格尔以来,这个问题就被不断讨论。

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面对20世纪艺术的新进程,尤其是面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新情况时,这一问题则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引人瞩目。

“艺术的终结”、“艺术理论的终结”、“艺术世界的终结”,甚至“美学的终结”都得到了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的持续性争论和讨论。

本文旨在通过对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理论阐述,探讨“终结”问题的意义和理论实质。

一、黑格尔与艺术终结问题黑格尔之前就出现过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片言只语。

有研究者观察到,在早期关于艺术的历史描述中,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认为,青铜艺术在第121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就停止了。

G.瓦萨利1550年出版的《意大利杰出画家、雕塑家与建筑家的生平》描述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时说,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表现了“艺术的终结和完美”(theendandtheperfectionofart)。

画家普桑曾经抱怨卡拉瓦乔走到了毁灭绘画的世界;保罗•德拉罗奇在1839年观看银版照相法(daguerreotype)时说:“自今日起,绘画已经死亡(fromtodaypaintingisdead)。

,这些言论是就某一具体的艺术而言的,并不具有某种艺术史的基本哲学和美学意识,真正从哲学意识的高度提出艺术终结问题的是黑格尔,他在《艺术哲学讲演录》中谈到浪漫艺术时提出了“艺术终结”这个概念。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既与他对艺术史发展进程的历史意识有关,也与他的理念学说的哲学目的论密切相关,并且哲学目的论支撑着他关于艺术史的历史意识。

黑格尔写道:“每个人在各种活动中,无论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活动,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儿子,他有一个任务,要把当时的基本内容意义极其必要的形象制造出来,所以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合适的艺术表现。

死亡艺术

死亡艺术

论绘画死亡与艺术终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国美教授王来阳说过,艺术在挂着艺术之衔的袖章下,在非艺术领域找寻自己的灵魂。

更有鱼目混珠者,也以拯救为幌,在作着令艺术望而却步的“艺术”行为,伴随神圣的使命,结合到现代商业和意识形态的竞争中,在四处游荡取乐。

艺术终结的论调,我想我们都早有耳闻。

出此论断者,早有黑格尔,近有阿瑟"丹托等人。

洋人的这种善思妙辩之能力,不仅对艺术之发展作出种种迭变推测,甚至对哲学、教育、历史等诸多领域皆作终结之断。

一时给人以心慌失措穷途末路之感。

这种推断尚不是如行人处在十在路口不知去向茫茫然,而是面临悬崖已无路可寻。

在终结的恐慌中,众多的失魂者开始四处探索,希冀打破这一恐怖的局面。

艺术不希望自己“终结”,也不想走向死亡。

它在呈现一种挣扎状态,艺术是同人类的诞生及发展而不断演进的。

艺术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意识行为。

它是人类内在精神活动的构成与体现,并以一种高度自觉化了的思维模式,通过某种外部的表现形式传递于他人,把自己内在的一种情感冲动同化在与他人的某种共鸣之中,以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沟通,促进和丰富人类的发展。

艺术因人而产生,而发展。

人必然成为衡量艺术的唯一尺度。

艺术为人类而存在,也必然维护人自身的发展。

在此种意义上,一切反人类的健全发展的行为,皆应作为人类的敌对而剔除,艺术亦不例外。

这种观念确有人类中心主义之嫌,有把自然、社会排除不虑之意。

但对自然、社会的对话,又何尝不是建立在人类得益于它们又受害于它们反思之时呢?艺术在其中正遭受着多少委屈呢?古今中外,概末能外。

幸好,在中国,“艺无止境”之论最终使得对艺术的堪忧获得了某种解脱。

理性主义们却未能悉心至此。

希腊人将艺术视为一种“模仿”,“模仿”可不是再现,因为它无法呈现“再现”。

其中必有一种“关照”。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亚里士多德,对此都进行了论述。

艺术即便作为神的旨意呈现方式时,它也不是一种具体的陈述,一种“关照”同样伴随在其中。

艺术的本质的思考

艺术的本质的思考

艺术的本质的思考美教1101班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能寻找到一个完全能够涵盖一切艺术现象的合理的定义。

试图给艺术的本质下定义的任何尝试都未能取得成功。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艺术部仅仅是对现实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和阐发,艺术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康德、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虽然说也有一定的道理,艺术创作的确是需要心灵极大的自由,才能够有所成就,但是把艺术仅仅归纳为“自由的游戏”却略显草率,因为艺术是神圣而严肃的。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绝对理论的感性显现”,可是他的哲学理论并不为所有人接受,世界是唯物的,艺术也是。

也有人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是对现实的形象认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是情感的符号”、“艺术是‘无意识’的表现”……不难看出,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有它的局限性。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各个方面探索艺术,发现艺术的美,发现艺术的功用,去探索我们的生活中的艺术。

在我看来,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一种不断发现美、反应美、升华美的,可以涵盖社会本质的,囊括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基础的上层建筑。

1.对“美”的追求是艺术从未改变的本质特征。

艺术生来就是体现美、反映美、升华美的。

艺术是人们追求美时的产物,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衍生出多种形式的对于美的再现。

因为人们渴望表达,表达心中所想,对于美,人们为其赋予的形式中最为被大众所接受的就是被泛称为“艺术”的词。

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其实终生都在追求自己眼中的美,音乐家追求音色美,画家追求画面美.雕刻家追求造型美,艺术其实就是一种能带给人们美的东西,给人们一种享受,美而且无处不在,所以艺术也就无处不在,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美。

自然物之所以美,是由于主体在其中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理性的发现。

艺术史的终结?——关于艺术发展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艺术史的终结?——关于艺术发展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艺术史的终结?——关于艺术发展问题的提出与思考张荣翼[内容提要]本篇论文从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新的变化入手,探讨文艺研究面对的新问题,即由历史的终结推导而来的“艺术史的终结”,指出这里有着我们看待文艺问题的新的可能视角,并且由此视角可以为文艺研究的进展提供新的契机。

[关键词]艺术史、终结、文艺研究、文艺体制一90年代,随着苏联这一超级大国的解体,世界上由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及其战略集团来控制世界秩序的格局也就灰飞烟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制度的信仰的不同而产生的冷战对峙的局面也已不复存在。

在这样一种新的态势下,一些西方学者纷纷从各自所学学科的视角来对世界的新的格局和趋势作了探讨和展望。

在这方面,影响很大的有美国学者亨廷顿和美籍日本学者福山。

亨廷顿认为,“二战”以来的世界冲突是以意识形态的冲突作为核心,而随着苏联解体和苏联轴心的战略集团的消失,未来的世界将是以文化-宗教的冲突扮演主要角色。

他还特别指出,对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而言,在中东的伊斯兰文化、在东亚的儒家文化都可能成为西方利益的挑战者和竞争者。

福山则是从另一角度来思考问题,他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严峻的挑战,一是在希特勒当政时法西斯主义的挑战,二是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挑战,这两次挑战都对西方的民主制度带来了很大威胁。

在这两次挑战中,一次是战争决定了胜负,一次是以冷战决定了优劣,西方制度成为了胜利者,而且是最终的胜利者。

未来的世界不可能再有新的制度。

在制度意义上,历史已经终结。

亨廷顿和福山的理论观点,都是在冷战结束之后,面对现实世界状况作出的思考,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如果结合2001年美国“9、11”遇袭,世界所有大国都对于美国的复仇行动予以支持或者认可,那么可以见出他们的言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预见性的,可以对当前世界状况给予比较有效的解释。

亨廷顿观点已经对于中国的文艺研究产生了一些影响。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研究,与上个世纪80年代强烈认同现代性有所不同,90年代以来,文学与文艺研究的本土性、民族性、中华性等强调中国文艺自身特色的认识,已经得到了部分学者的高度认同,俨然在论证亨廷顿观点的合理性。

从艺术本质的角度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

从艺术本质的角度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

从艺术本质的角度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作者:沈丹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01期摘要:“艺术终结”一直是当代世界一个具有影响力且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篇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通过了解一些美学思想家、哲学家的相关论述,从艺术本质的方向简要分析艺术终结的话题,并且再用艺术本质的理念结合一些艺术作品进行举例说明,分析了“艺术终结”的话题,并且阐述了自身对艺术终结所产生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艺术的本质艺术终结黑格尔丹托时代发展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175-04一、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简述黑格尔是“艺术终结”这个命题的提出者,它是由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推论的结果。

他认为艺术已经失去了崇高的地位,这并不指藝术的现实性衰亡,而是说艺术的使命是长远的、崇高的,艺术应该转变观念,通过思想形式的发展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哲学体系。

他所说的“终结”也并非是一种死亡与消失,而是扬弃、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让艺术得以保留。

才可以达到更深的认识形式。

不同时期,丹托对艺术终结论述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他将艺术转到观念的领域中,依靠自身在艺术历史和现状的观察,论证“艺术终结”从这些地方出发,用艺术史叙事来表述。

艺术跟随人类的脚步一同前行,哪怕艺术史的时间走到了尽头,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也只会用另外的方式去呈现,终结是宏大叙事的完成,所以艺术并不会“终结”。

我们必须知道艺术的终结并非艺术自身的死亡与消失,不管怎样,只要人类还存在,艺术存在的意义也就永远不会丢失。

二、从艺术本质的角度看艺术终结谈及自身对艺术终结的思考,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的是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关于“艺术是什么”这个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因为艺术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流派对于艺术的认识不同,不同时期的人也有不同的回答,因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着的,每个时期的人对艺术的认识都是基于特定的历史环境的,艺术不可能孤立于社会和人独立发展。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艺术终结——这个存在的主题自从马克斯•海德格尔于1950年代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

它的提出背景在于现代性语境下的艺术已经失去了它的传统价值和平衡,与社会质量逐渐脱离,艺术渐渐成为单纯的商品形式,所以现代性的真正终结也预示着艺术的终结,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属性。

与此同时,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尽管到了它的终结时期,却是具有新的可能性,重新发现和创新艺术的本质会为人类带来新的希望和美好。

然而,在这段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们对于海德格尔的艺术终结的讨论或许更多的是就艺术本身的发展而言,这个提法是合适的。

纵观现代艺术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自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诞生起,艺术逐渐开始了对过去传统的颠覆和重构,不约而同地把艺术这一创造的领域推向了不断的创新和试验路径,伴随着艺术语言的不断扭曲与变形,形式的不断升级和打破已成形的艺术形态,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艺术在不断地翻译和挑战着它的物质和形式,从而产生出更为丰富多元的艺术现象和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艺术形式的共生和竞争,不断的重新定义和延伸,阴影和光芒的交织,已经成为了我们今天对于艺术的思考和感知的核心。

而在这些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并不传统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崛起,例如装置艺术、数字艺术、媒体艺术、行为艺术等。

这些艺术形式打破了原本传统艺术所限制的物理学的基本属性——艺术必须是有形的和占用时间的。

而这种创新性和革新性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艺术本质的升华和转变。

伴随着艺术不断的酝酿和深化,艺术与自然、科技、时代等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和深刻,人们不再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纯粹的形式创作,更关注艺术所能向我们提供的不同意义和语言,在不断地升华与转变中寻找艺术的新的归宿。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期待着艺术的归宿,这种归宿将承载着人们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一种期待与希望,而这种希望和期待也是这个世界和未来的一种奥义所在。

艺术终结存在的背景和发展,以及现代艺术的持续进化和发展,让我们对于艺术的定位和价值的认识也日益清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创造和表现,与自然、科技、时代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不断升华和体验的精神空间。

对“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

对“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

对“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摘要】艺术终结论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传统艺术形式已经触及尽头,而新兴艺术形式正在崭露头角。

本文从探讨“艺术终结论”的角度入手,分析其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与限制。

展望了艺术发展前景,探讨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特别关注了新兴艺术形式的崛起,如数字艺术和社会实践艺术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我们最终得出了对“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发展前景的综合思考,指出艺术仍然具有无限可能性,加强创新和跨界合作是发展的关键。

艺术不会终结,只会不断重生和发展。

【关键词】艺术终结论, 艺术发展前景, 探讨, 展望, 影响, 局限, 挑战, 机遇, 新兴艺术形式, 结论, 思考1. 引言1.1 概述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发展前景“艺术终结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艺术创作已经触碰到了极限,进而主张艺术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

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艺术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艺术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只是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和演变。

在当前艺术领域,许多新兴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拓展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感知。

艺术与科技、社会的融合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和形式,表达对社会、生活、人性的思考与反思,促使观众重新审视世界和自我。

艺术发展前景充满着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开放心态,积极接纳新的艺术形式和思维。

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让艺术在变革的时代中保持活力和魅力。

这样的讨论和思考,正是我们对“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发展前景的重要思考之一。

2. 正文2.1 对“艺术终结论”的探讨“艺术终结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些人认为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传统艺术形式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等新兴形式。

他们认为,人类的审美趋势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艺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对艺术何以不可“终结”原因的梳理及思考

对艺术何以不可“终结”原因的梳理及思考

Arts circle理论广角对艺术何以不可“终结”原因的梳理及思考文/廖倩云【摘要】“艺术终结”的话题大约30年前在中国出现,且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诸多关于艺术命运、“生活美学”,以及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讨论。

实际上,借此话题的提出,不仅为我们就艺术未来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探讨的契机,也为我们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思考不同民族精神文化现象及价值提供了一个切入口。

关于“艺术终结论”的阐释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有着不同话语内涵,本文通过展开关于这一话题不同的“终结”逻辑之内涵(以黑格尔和丹托为例),而试图从不同的视域下探讨“艺术”存在的根据,并提出新的思考。

本文认为,理性的把握总是在现象过去之后,“艺术”这一概念的创造可以看作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尝试,而它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必然“终结”。

另外,从弗洛伊德心理学和佛教哲学中可以知道,我们得以继续存在于此世间的根本乃在于对美妙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世界及感性本能的外化表达方式,它符合人类深层次的某些心理需求,也是作为人类对美、愉悦和人生幸福追求的一种典型化方式,它体现为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载体。

另外,从儒道两家的传统艺术精神中,我们也能找到艺术永恒的价值。

肯定了现世的存在价值即意味着肯定了对美、愉悦的追求,在此前提下,具有精神满足和审美表征的那部分艺术(即使它不再叫“艺术”)就绝不会终结。

【关键词】艺术终结论;黑格尔;丹托;弗洛伊德;儒道艺术精神;美;愉悦一自19世纪,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了“艺术终结”的话题后,便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诸多关于艺术命运,乃至延展至今颇为热门的有关“生活美学”的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讨论。

实际上,借此看似具有颠覆性话题的提出,不仅为我们就艺术之未来何去何从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探讨的契机,也为我们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思考不同民族精神文化现象及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入口。

但“艺术”是否真的就此走向终结,答案却是值得怀疑的。

艺术本质追问下的“艺术终结论”再思考

艺术本质追问下的“艺术终结论”再思考

艺术本质追问下的“艺术终结论”再思考
白昳晗
【期刊名称】《天中学刊》
【年(卷),期】2024(39)1
【摘要】黑格尔美学思想重要命题之一的“艺术终结论”诞生于19世纪初,引发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讨论且存在颇多争议。

将“终结”一词置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进行分析,可知黑格尔并没有否定艺术的价值,“艺术终结”也并非意味着艺术的消亡或被取代,而是指艺术功能和地位的变化。

艺术作为人类沟通心灵、交流情感的载体,其本质在于人类情感的创造性表达,具备无限开放的意义生成和永无止境的发展空间。

“艺术终结论”诞生以降的艺术实践证明,艺术伴随人类的精神需求而变化演进,不断涌现的多元化新兴艺术形式实现着对艺术本身规定性的解构,其所引发的每一次对艺术本质的追问都为探索艺术与真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

【总页数】7页(P113-119)
【作者】白昳晗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2
【相关文献】
1.“后艺术”时代“艺术终结论”再思考
2.从艺术本质的角度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
3.从艺术本质论“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
4.艺术何以起源?——对斯蒂芬·戴维斯第一艺术追问下艺术本质论的考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要论文索引

主要论文索引

主要论文索引普通艺术学1.《审美——艺术的特性扫描》,杜书瀛《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2.《民间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孙晓霞《民族艺术》2022年第1期。

3.《从所“非”看艺术学之所“是”——艺术学学科性质析疑》,易存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4.《后民间美术的生态秩序及文化逻辑》,唐星明《民族艺术》2022年第2期。

5.《艺术史是一种权力——“走出编译时代”》,河清《美术研究》2022年第3期。

6.《无名的考古学还是有名的艺术史:艺术考古学研究向度刍议》,黄厚明、顾平《民族艺术》2022年第3期。

7.《观众的伦理诉求与故事的人文价值》,曲春景《上海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8.《艺术何以会终结?——关于艺术本质主义的思考》,常宁生《艺术百家》2022年第5期。

9.《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困惑》,蒋永青《文艺研究》2022年第5期。

10.《艺术的终结与重生》,彭锋《文艺研究》2022年第7期。

11.《艺术的终结:一种现代性危机》,周计武《文艺研究》2022年第7期。

12.《艺术学的建构与整合——西方艺术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艺术史研究》,常宁生《文艺研究》2022年第10期。

13.《西方艺术史学方法及观念的启示》,翁剑青《文艺研究》2022年第10期。

14.《完全的艺术真理观:艺术人类学的核心理念》,郑元者《文艺研究》2022年第10期电影学1.《奇幻电影:我们时代的镜像》,陈奇佳《文艺研究》2022年第1期。

2.《论新世纪的“后五代”电影现象》,陈旭光、苏涛《文艺争鸣:理论综合版》(长春)2022年第1期。

3.《论影像叙事中的审美空间与画外构建——兼论中日电影空间的现代体验与传统意义》,陈林侠《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贵阳)2022年第1期。

4.《跨区(国)语境中的华语电影现象及其研究》,陈犀禾、刘宇清《文艺研究》2022年第1期。

5.《建构中国电影传播史》,李道新《人文杂志》2022年第1期。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意味着艺术的发展进程已经达到了顶峰,不再有新的艺术形式或者创新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感到失落和迷茫,因为艺术曾经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支撑,而艺
术的终结意味着他们精神世界的支撑也随之消失。

这并不是说艺术将完全消失,而是说它
不再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和能量。

艺术的终结也意味着人们已经无法再通过艺术来获得灵感和力量。

艺术曾经是许多人
灵感的源泉,也是他们生活的动力。

一旦艺术终结,人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幻灭,因为他
们无法再通过艺术来获得那种灵感和力量。

这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他们
可能会觉得迷失和无助。

艺术的终结也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思考艺术的归宿。

艺术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再
需要艺术,而是需要重新理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可能会从传统的艺术形式转向新的
艺术形式,或者从纯粹的审美功能转向更加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表达。

这样,虽然艺术
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它的意义和价值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艺术的终结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

它意味着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艺术,重
新理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艺术的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它的价值和意义却将永远
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艺术的终结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但是它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消失,而是意味着
艺术的再生。

艺术的归宿在于人们对艺术的重新理解和认识,以及对艺术的新探索和发展。

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支撑和灵魂。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展现,是思想与感性的结合,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思想、价值观的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艺术是否会面临终结,以及它的归宿是什么,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让我们先来探讨艺术是否会终结。

一些人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来创造、欣赏艺术作品,传统的艺术形式会逐渐被淘汰。

这些人认为,科技的发展让艺术变得更加便利和多样化,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广泛地接触和参与艺术活动,从而提升了艺术的普及度和可及性。

一些科技也能够实现以前难以想象的艺术创作方式,如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艺术作品。

还有另一些人认为艺术是永恒的,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艺术都会存在下去。

他们认为,艺术是人类内心深处的表达,是对生活、情感和思想的诠释,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只是一种工具,它可以辅助艺术的创作和传播,但不能替代艺术的核心。

艺术需要人类的创造力和灵感,需要艺术家用心去感知、思考和表达,这是科技所不能取代的。

艺术的归宿是什么,也是一个让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艺术的归宿是完美的美感,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美的境界。

他们认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是美,艺术作品通过表达美的方式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美是人类对于完美的追求,艺术是这种追求的产物。

还有一些人认为艺术的归宿是个体的成长和心灵的滋养。

他们认为,艺术是人们情感和灵魂的寄托,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理解和满足。

艺术是一种寻求真理和真实的探索,是一种修炼和提升个体的方式。

虽然艺术是否会终结,以及它的归宿是什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艺术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是人类创造力和思想的展现,是情感和理性的结合,是对美和真理的追求。

无论艺术的形式如何改变,它的核心和意义都将永远存在下去。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艺术终结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问题。

这个术语最早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现代技术正在对人类文化价值观带来深远影响,从而导致艺术的终结。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终结不是指艺术活动的停止,而是指其在士林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的消失。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艺术终结的讨论逐渐升级。

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商业化与消费主义文化,让艺术逐渐失去了它的纯粹性和独立性,成为一种商品,而不是一种内在的表达形式。

然而,我们不应该认为艺术真的已经走向了终结。

艺术的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它也在不断进化和重新定义自己。

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已经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创新和表达手段。

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影像艺术等等新兴艺术形式已经悄然出现,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

这些艺术形式具有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展示出技术和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艺术的存在和价值。

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等经典艺术形式依旧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艺术形式代表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和传承,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础。

即使在商业化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传统艺术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不会被淡化或消逝,因为它们体现了人类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艺术并非绝对的终结或者完美的归宿。

艺术的存在将继续持续,但它的形式、内涵、价值可能会发生改变。

艺术的未来在于创新和多元,人们需要保持开放心态,才能适应艺术的变革和发展。

总之,艺术终结不是一个确切的概念,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探讨和发展的一个课题。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艺术终结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引发着人们的讨论。

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亨利·阿莱茨提出,他认为当代艺术已经到了一个“终结”的阶段,因为它已经无法再像以前一样表现真实的世界。

这一观点引起了众多的反对和质疑,因为艺术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实体,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和多样化的事物,它可以被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现实的一种反映。

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

一些人认为,艺术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阶段,难以再有新的创新和突破;另一些人则认为,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和创新。

虽然艺术的方向和形式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但艺术本身不会终结。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与以往不同,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于社会的伦理和审美观念的变革,还来自于科技和市场化的压力。

网络、虚拟现实和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不仅让现代艺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数字化,还改变了艺术市场的格局和规则。

当代艺术的另一个挑战是审美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革新,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认知和欣赏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许多当代艺术作品,比如艺术之家中展示的国际艺术作品,往往会引发观众的不适和反感,而这些作品本身则是艺术家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新的艺术创新往往是在突破旧有限制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许多时候新的艺术形式会被视为挑战传统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进步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艺术的渊源和内涵。

艺术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和娱乐需求,更是一种反映社会、历史和人类存在本身的精神追求。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他们对时代和人生的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本身则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一种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艺术看作是一种市场化产品,而应该重视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艺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市场价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英国当代著名 视, 而不应仅仅是依据传统给定的正统结论。
%&’ %()*+ ,-. /0+? — — —3;<=>;?@ <A ?;B )C?=DB <E 2D? .’2)F )GA> 6 @;BA>
9 9 自 !" 世纪 #" 年代以来我们曾一再听到西方学者关于 “ 艺术的死亡” 和“ 艺术史的终结” 的惊呼。这些令人不安的 辞令既有来自当代哲学家( 阿瑟・丹托) 的思辨性的结论, 也 有来自当代先锋派艺术家( 莱因哈特、 *H 贾德、 ’H 菲舍尔) 具 体艺术实践所产生的经验之谈。当纯观念艺术出现后, 当代 艺术确实宣称艺术的历史已不再向前发展了; 同样, 艺术史学 科也不再能提出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德国当代艺术史 家汉斯・贝尔廷考察了自 48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瓦萨 利以来所提出的不断进步的艺术史观及其发展模式, 和 4% 世 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艺术史发展观。瓦萨利根据文艺复兴 发展的不同阶段总结出艺术向着某种预先假定的古典理想美 的规范的不断趋进, 因而艺术史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进步的历 程。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观只是将艺术看作人类精神进程中 的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艺术的发展从象征型到古典型, 再 到浪漫型, 并最终向纯精神状态演化, 于是乎, 艺术的死亡和 艺术史的终结就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逻辑。然而, 人类的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历程, 而人类的艺术也同 样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吗? 一、 艺术的进步观与线形发展模式 在论述艺术的终结时, 我们首先要提的一个问题是, 艺术 的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进程吗?4$$" 年意大利艺术家及理论 家瓦萨利在他的《 大艺术家传》 中按照生物学意义的发展观 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经历了诞生、 成长、 成熟与衰亡的几 个阶段, 他的《 大艺术家传》 被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对应于现 代艺术的三个阶段。在这个艺术发展的三步曲中, 每一个艺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 -.’//0- 1) 2+3
文章编号: 4""5 6 %4"7 ( !""# ) "$ 6 "45! 6 "8
艺 术 何 以 会 终 结?
!
— — —关于艺术本质主义的思考
常宁生
(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 江苏 南京 !4""45 )
!
’78< O9>D;8J,‘ U7<7:; 78C ’;< >9J7HK, 3I9 ’;<DB:K B? 2:D B? 7< 7
F:BH9<<? ’ 3I9 ,8C ? DI9 ’;<DB:K B? 2:D?(8;N9:<;DK B? .I;H7JB F:9<<,@@#$ T #5V
"
参见卡西米尔・马列维奇“ 至上主义” , 《 现代艺术大师论艺 ’98:; C9 <7;8D T -;=B8, /@;8;B8< 0;DDW:7;:9<,FI;>B<B@I;QG9< 9D ’B:<D YB>C=7: Z78<B8,‘ 3I9 6KDI B? DI9 2N78D@[7:C9 ’ ,;8 2:D
" 此后的 十分危险。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是在预料之中的事。 ”
一个文化上的先驱, 他们的作品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 艺术家们也不再回首向古代前辈大师的杰作来寻求指导, 而
$ 当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转向认同一种自我约定的前卫使命。 ”
活动由无历史感的状态转变为按照先验给定的发展模式有意 识的不断求新求变向前推进后, 艺术的不断发展就必然会使 自身走向一个历史的终点。 在前卫思潮持续了一百多年之后, 企图通过文化挑战来 促进社会进步的理想今天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法国艺 术家艾尔韦・菲舍尔( ’9:N9 R;<HI9: ) 在 !" 世纪 #" 年代就清 醒地指出, 先锋艺术的发展现在已经走到了它的终点, “ 如果 艺术的活动必须保持生机, 那么就必须放弃追求不切实际的 新奇, 艺术本身并没有死亡。结束的只是一种作为不断求新
术》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年版, 第 4$! 页。
#
18CG<D:;9>>9<,F7:;< 4&!$ UB>V 4 @@V EX4 T EX!V
$
பைடு நூலகம்
-DGC;9< ?B: 78 ,CDB::3S98DK T ?;N9 ,<<7K< ;8 69=B:K B? 6;>DB8 -V RB\, )9S ]B:P,2^:7=<, 4%#$ , 45&??V V
! 且总是超越了个体参与者的控制。 ”
0GH;B RB8D787 ) , 美国艺术家巴尼特・纽曼( O7:89DD 丰塔纳 ( )9S=78) 以及马克・罗斯科( 67:P +BDIPB ) 的绘画都将绘画 艺术推向了极少主义的境地。
二、 艺术的进步观与先锋理念 正是根据这种先验的历史决定论的理念和艺术进化论的 发展模式, 4%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艺术家开创了一条在观念和 形式上不断求新的现代艺术发展之路。艺术中的先锋思想是 在 4% 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及其自由信仰的兴起中产生出来的, 同时也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潮的影响。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在 4&!$ 年首次将“ 先锋” ( 2N78D T J7:C9 ) 这个术语运 用在文化上。圣西 门 在 他 的 《 关 于 对 文 艺 的 意 见》 中 指 出, “ 正是我们艺术家将为你们充当先锋: 因为实际上艺术的力量 最为直接迅捷, 每当我们期望在人群中传播思想时, 我们就把 他们铭刻在石头上或印在画布上, 我们以这种优于一切的方
# 在现代主义时代, 式施展振聋发聩的成功影响。 ” 艺术家是
自 4# 世纪至 4% 世纪从普桑到安格尔, 欧洲艺术先后出 现了数次古典主义的复兴。从而将古典的完美理想推进到了 极致。而这种状况在 4% 世纪中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4% 世纪 E" 年代自摄影术发明以来, 以写实和再现为主导的西方 绘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挑战和危机。4&E% 年法国画家 保罗・德拉罗什( F7G> *9>7:BHI9) 第一次看到一幅达盖尔用银 版法( C7JG9::9BDK@9) 拍摄的照片, 即我们现在称为最早的摄影 照片, 于是感慨地宣称, “ 从今天起, 绘画死亡了! ” 实际上,他 的意思并不是说绘画不再有可能发展了, 而是指绘画作为一 种精确地记录和再现外部现实世界的手段已被摄影所取代。 在西方自 4$ 世纪架上绘画出现以来, 绘画被认为不仅是视觉 艺术中最高雅的一个分支, 而且也是模仿现实世界的一种最 忠实的方法。摄影术的发明导致了五百年来西方绘画艺术发 展方向的改变, 4% 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印象派、 后印象派, !" 世 纪的野兽主义、 立体主义、 未来主义、 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 实际上都是对摄影发展和挑战的一种回应。现代抽象绘画就 是寻求表现那些不可见的, 无法表达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理念。 因此抽象艺术呈现为一种非象征性的形式, 并且缺乏与现实 对应的具体物象。自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 蒙德里安的构成 主义、 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 到莱因哈特、 巴尼特・纽曼的极 少主义等, 直至科苏斯的概念艺术, 绘画面临着第二次死亡。 这是由绘画从再现三维的现实客体向绘画自身的平面性, 简 化、 纯化的方向发展的自身逻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图4 黑 方块) 4%4E 年俄罗斯前卫艺术家卡西米尔 ・ 马列维奇 ( L7M A;=;: 67>9N;HI) 展出了他著名的 抽 象 绘 画 《 黑 色 方 块》 ( 3I9 O>7HP -QG7:9) , 并撰写他的至上主义艺术论文, 在文中马列维 奇指出, “ 4%4E 年, 我竭尽全力使艺术从客观事物的重压之下 解放出来。当我求助于正方形, 并且展出了一幅在白底上画 了一个黑色方块的绘画作品时, 评论界和公众皆喘息道, 我们 所喜爱的一切都被丢失了。我们现在置身于一片沙漠之中! 在批评家和公众的眼中, 这个黑色的方块显得既难以理解, 又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 F;9D 6B8C:;78 ) , 意大利艺术家鲁西奥・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 -.’//0- 1) 2+3
的进步过 程 的 艺 术 史。 ” 艺术批评家罗伯特・休斯( +45678 ’9:;6<) 也指出, 自 #" 年代中期以来。人们似乎已经意识到 现代主义已经结束。我们显然已经处于“ 后现代主义” 的文 化之中。到 =%#% 年, “ 先锋” 的概念已被西方文化圈所放弃。 许多人甚至对艺 术 评 论 中 的 这 个 术 语 突 然 变 成 了 一 个 “ 废 词” 而感到惊讶, 实际上在 #" 年代中期“ 先锋” 和“ 前卫” 一类 的概念就开始失效。当然现代主义的结束并不是指一个突然 的历史终点。现代主义的终结和后现代的到来也是如此, 现 代主义的成就对文化的影响至少还会持续一个世纪, 但是它 的动力已经消失, 我们同现代主义的关系开始变成一种考古 学意义上的关系。对当代艺术演化的哲学思考也引发出这样 一个问题, 艺术究竟是否有一个发展的历史?如果有, 那它究 竟是什么样子?贝尔廷正是以这个哲学命题为基础开始了他 对艺术史自身的反思。在他的著作《 艺术史的终结? 》 ( =%&> 年) 中贝尔廷对已被确立为真理的“ 宏大” 叙述的理论话语提 出质疑, 他指出, 艺术史在今天最大的问题是对艺术史传统意 义上的“ 艺术作品” 不应该被简单地用来证实某种再现系统 ( 艺术的历史) 的存在, 而艺术史的基本任务只能是根据艺术 家所关心的不同问题来揭示艺术作品自身的事实和相关信 息。同时还应该将艺术置于公众反应的态度情景上加以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