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商鞅变法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选修商鞅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3)认识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2)运用比较法,分析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3)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学生改革创新的意识;(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3)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分析;(2)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鞅能够成功地进行变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3)引导学生讨论商鞅变法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分享讨论成果;(2)全班交流,总结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影响;(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了解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对商鞅变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考察学生对商鞅变法前后秦国变化的认知。

2. 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回答问题;(2)小组讨论、分享观点;(3)课后作业、总结报告。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对商鞅变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辨正能力,比较能力。

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变革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原动力,使学生懂得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道理。

教学方法为任务式教学、合作探究、归纳讲授、重难点讲授。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认识商鞅变法的创新精神和大无畏斗争精神。

【二】重难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三】学生情况:本课针对的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商鞅变法的史实有大致的了解,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我校是北京市示范高中,学生知识面较宽,参与意识强,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动学习、参与课堂的特点。

学生也较为熟悉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设备,将历史教学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加引发学生自主探求、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阶段:【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背景,了解秦国之所以变法的历史必然性,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商鞅其人,以及地处西边,落后的秦国是如何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崛起的。

(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教学目标,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让学生明确课标要求,本节课的重难点。

)【2】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商鞅1、成长的历程“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

”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

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

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

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

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3)了解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2)运用比较法,分析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3)学会运用历史观点,评价商鞅变法的成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3)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背后的历史背景;(2)商鞅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曲折历程;(3)商鞅变法的成败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国需要进行变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成败;(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4. 案例分析:(1)选取商鞅变法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影响;(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商鞅变法的特点。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启示,培养创新精神;(2)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商鞅变法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 学生对改革和创新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变法的必要性。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商鞅变法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商鞅变法

教学活动设计
2.图片《战国形势图》,分析秦国的特征
3.秦孝公下“求贤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二、取信于民——商鞅变法背景(可能性)
1.主观原因
1)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2)各国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3)秦孝公重用商鞅及商鞅为变法所作的准备
2.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
材料: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2.
材料一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

——《史记•六国年表》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开阡陌,任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食货志》
材料三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自报土地实数)
4.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
小结:根据板书小结。

第2课秦国的崛起
1.
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地位的变化方面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

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引用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来导入本课的学习:☆《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商鞅变法的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商鞅变法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我通过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社会状况,使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背景有直观的了解。然后,我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过程,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背后的原理。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最后,我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分析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商鞅变法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秦国地图和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商鞅变法产生好奇心。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的社会状况,让学生身临其境,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土地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军队制度改革等,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商鞅变法高三历史教案

商鞅变法高三历史教案

商鞅变法高三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发生背景、内容、意义;2.能够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3.能够理解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发生背景、内容和意义;2.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商鞅及其变法1.商鞅生平简介及其政治观点的形成背景。

2.《梓潼四时记》中的“盐铁互禁”和“均田制”的内容和特点。

3.商鞅变法的六项改革措施和实施效果。

第二部分: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1.积极方面:推动国家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2.消极方面:对于国家社会带来的副作用。

第三部分:商鞅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1.对于国家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发展,商鞅变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同时,商鞅变法也引发了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教学方法】1.针对性演示法,通过演示历史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及其变法背景。

2.文件分析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让学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内容及其实施效果。

3.课堂辩论法,通过提供一些争议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互动,加深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五、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商鞅及其变法1.教师简介商鞅及其历史背景。

2.介绍《梓潼四时记》中“盐铁互禁”、“均田制”内容及特点。

3.学生分组阅读《梓潼四时记》中涉及到的六项改革内容,并撰写文件报告。

第二部分: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1.教师就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做海报展示。

2.学生自主申报课堂辩论主题,并分组进行课堂辩论。

第三部分:商鞅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1.教师就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做PPT展示。

2.学生自由阅读相关资料,进行文献分析和写作【教学效果】1.学生对于商鞅及其变法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着自己的看法。

2.学生理解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高三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学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2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必修3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领域变动使商鞅变法具有必然性。同时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从而认识改革的曲折性。
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将选修与必修的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的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归纳历史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历史回响
商鞅变法之后:
二百二十五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134年)
三百年:汉宣帝:霸王道杂之(前73-前48年)
二千年:毛泽东:百代都行秦政法
教师总结升华:商鞅变法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今年是我国建国70周年华诞,我们国家如今国泰民安,国富兵强,在国际上都影响力都越来愈强,是什么原因促进了我们国家发展的这么好?就是因为邓小平同志在40年前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事实证明只有改革才是一个国家前进的重要动力。最后让我们向理想主义者商鞅致敬,也向那些前仆后继改革的先辈们致敬。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与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商鞅的历史评价
【难点】
商鞅变法一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2》里“烧白起小吃的起源”的视频,通过看视频请大家谈一下对战国时代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历史教案商鞅变法

历史教案商鞅变法

历史教案商鞅变法池州学院师范类毕业生试讲教案专业:历史学班级:10历史学学号:姓名:安君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作用”,在考试大纲中明确为古代的重大改革的考试内容之一,本课分为处于十字路口的秦国、秦国政坛唱主角的人、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历史局限这几目,概括为商鞅变法的背景、具体措施,变法的效果三部分,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探讨,使学生大致掌握商鞅变法的过程、措施等内容,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思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变革的必然性,知道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行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运用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奏效的原因的能力以及联系社会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前夕秦国的落后状况,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的教育。

商鞅为争取变法冲破重重阻力,却不得善终,使学生认识到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

难点:结合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四、教学方式与用具采用教师讲授、提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

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

然而,秦朝的前身——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虽然在当时占一席之地,但实力并不强大,随时都有可能在七雄争霸战中被别的国家吞并,但秦国为什么最后没有被吞并,反而能够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呢?其实这与在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有很大的关系,那商鞅变法是怎么回事呢,其变法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最后取得了什么效果呢,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就一起来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学习一下有关商鞅变法有关内容吧。

精品高二历史选修 商鞅变法学案.doc

精品高二历史选修 商鞅变法学案.doc

选修1第2单元商鞅变法I【课标及学习要求】课标内容学习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改革事件在内的大事名称。

3.确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的意志。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3.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II【知识结构】—、商鞅变法的背景(-)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发展。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阶级关系方面: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一是“破",即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一一废井田和摧残奴隶制的上层建筑一一世卿世禄制度。

这是变法的两大要害问题。

二是“立”,即维护、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既得利益和权利。

4、思想文化方面: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私学兴盛,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主张依法治国的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一、教案概述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深入理解和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短视频或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及其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6. 总结评价:对商鞅变法进行总结,强调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商鞅变法背景1. 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尖锐,诸侯割据,战乱不断。

2. 秦国的崛起: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落后,但在崛起过程中,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3. 秦孝公的雄心:秦孝公为了实现秦国崛起,积极寻求变革,以求国家富强。

三、商鞅变法内容1. 土地改革: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开荒种地。

2. 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商人地位,禁止商人买卖粮食。

3. 法治建设:制定《秦律》,实行法治,强化中央集权。

4. 军制改革:实行军功爵位制,激发士兵战斗力。

5.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四、商鞅变法影响1. 经济发展: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2. 政治变革:商鞅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 社会进步: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 军事优势: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最强国家。

五、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1. 勇于改革:商鞅变法体现了改革者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2. 实事求是:商鞅变法立足国情,注重实效,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借鉴。

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3.习题讲解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梳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强调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学习商鞅的创新精神。
8.教学评价: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பைடு நூலகம்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和相关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出问题:“为什么秦国能够在战国七雄中崛起?”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指出:秦国的崛起与其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密切相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商鞅变法。
(三)教学设想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商鞅变法,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国时期秦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商鞅变法中的典型事例,深入剖析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内涵。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商鞅变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教案)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强大起来纷纷进行变法,秦国仍用商鞅进行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的学习商鞅实行的变法是如何促进秦国强大起来的。

二、知识讲解考点1.商鞅变法的背景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考点2.商鞅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考点3.商鞅变法的评价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表现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4、消极影响:(1)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2)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4)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3 富国强兵的秦国 本单元的地位和意义 商鞅变法迎合了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不但使居于偏远落后的秦国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奠定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基础,而且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时代相近,但性质与结果大相径庭。

梭伦改革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推行的反对氏族贵族专权的奴隶制改革,奠定了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格局。

虽然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比欧洲先行一步进入了封建时代,并且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封建文明,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窒息了中华民族的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学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2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必修3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在《商鞅变法》的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领域变动与商鞅变法的内在联系。

 关于“引言”:本单元引言主要概括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目的: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发展封建经济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 2、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②兴修水利: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④荒地开垦: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途径:变革(4)措施: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备注:1、齐国“相地而衰征”:《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这样,农民就不迁移。

如果不分土地好坏都收一样的税,住在坏地的农民就想往有好地的地方迁移,所以“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实质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2、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初税亩”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

“履亩而税”:含义是:按亩收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

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3、“尽地力之教”:战国时代,李悝关于发展农业的经济思想。

意思是:提高单产,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汉书·食货志上》记李悝向魏文侯提出“尽地力之教”的建议:将一部分荒地分给农民,国家因此增加什一之税的收入。

4、“平籴(dí)法”:背景:三家分晋后,于公元前445年,魏国的君主魏文侯即位。

不久他就认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

这次变法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平籴法”。

目的: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质:发展封建经济内容:李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

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

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

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

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

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

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

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

”5、《法经》:《法经》是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在系统总结各诸侯国成文法的基础上编定的,是魏国变法的重要内容。

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1)《法经》的指导思想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即将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人身安全及统治秩序作为首要任务。

(2)《法经》共有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

其中《杂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

《具法》的内容是“具其加减”,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其他五篇皆“罪名之制”,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则。

(3)《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典,其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后世中国的封建法典均以《法经》为蓝本。

商鞅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

6、吴起变法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

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一种十分困窘的境地。

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中原的政治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

变法的内容散见于典籍中,归纳如下:(1) 均爵平禄。

楚国爵禄是世袭的,即先辈如有功受爵禄,后代子孙虽无功,亦可承袭享有爵禄;而后来一些在战争中立大功者却无爵禄,极大地伤害了将士的积极性。

吴起乃“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

”另外,“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吴起要取消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用从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禄去奉养经过挑选的有功将士。

(2)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

(3) 春秋至战国时期,楚国用武力灭掉许多国家,开濮地、伐杨粤等,得到了广大领土,但都未及开发。

吴起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发。

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

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余。

”这是一种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

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

楚国官员皆楚王室宗支,决不许异姓插足。

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人,跻身于楚上层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对之烈,是可以想见的。

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死去。

在楚悼王的灵堂上,楚国贵戚大臣作乱而共攻吴起。

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下躲藏,贵族射杀了吴起,也射中了王尸。

按照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余家。

但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春秋时期的改革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但主要是改革经济基础,没能触及上层建筑。

战国改革由经济基础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改革的必要性:(1)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7世纪后期)——落后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

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

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

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

秦国从此步入了强国的行列。

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献公改革(公元前4世纪初)内容: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

结果:秦国的整体面貌无根本改观。

2、改革的可能性:(1)有利条件:①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法家学说)③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