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移情作用刍议_潘卫民

合集下载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古代文学诗词的杰作之一,作者曹雪芹把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和维护道德的传统思想构思得极为灵动。

它既有隽语、绮语,也有文辞调和的绝句诗,多么敏感的触动着人心!本文试图从移情的角度,对以《红楼梦》诗词进行英译研究。

首先,要说明移情的概念,即将情感从一个语境移植到另一个语境中去,同时保持最初感受的本质。

在《红楼梦》诗词的英译中,移情是比较艰巨和关键的一环,既保持原文的精神,又要让读者能够从母语的角度感受到诗歌的内涵。

以贾宝玉在京师离别时写的《剑客令》为例,其原文感情表达是经典而又充满深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为了表达出原文中浓浓的思乡之情,英译时既要准确理解诗句构成的整体意境,又要将每句话的意象活跃地表现出来,以达到移情的效果。

最终的英文译文为:“The zither has fifty strings, each one a yearning for home.The moonlight is like a pearl that weeps, and morning dew is like the smoke of jade.This emotion can only be remembered, but back then itwas already in v ain.”从这个英文译文可以看出,移情是安排好词语、从多个维度把握原文意境、运用典型的语言手法和比喻、以及恰当的语句安排才能够达成的。

其次是在英译的过程中应当引入的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构成人类活动体系的核心,这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基础素材。

在译文中,应当遵循中西文化的层面,去塑造原文的精神意境,使之融入译文中去。

例如,林黛玉离开苏东坡写的《西江月》,可以用英译表达出苏东坡与宝玉之间不能在一起的哀怨情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精美绝伦的诗句,诗词令人惊叹不已,其中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态度。

然而,为了深入理解其中的情感,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些诗句的意义。

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红楼梦》诗词英译的移情比较,探究读者如何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深入理解作者的探索及态度。

首先,本文通过对诗句本身的英译,分析源文中各个词语的意义,概括出其中对人生的理解,以及作者对人生和自身思维的探索。

例如,《红楼梦》中“依旧笑春风,一片冰心在玉壶”,英译为“ still smile at the spring breeze, holding a heart of ice in the jade pot”,翻译之后,我们可以概括出,这里所描写的是一种既安于现状,又心怀冷漠的态度,作者对于世事的态度便从这句诗句中流露出来。

其次,本文将着重于分析不同翻译中所承载的移情,英文翻译是一种文字艺术,译者在传达原句的同时也会加入自身的情感,从而带入自己的内涵和艺术解释,而这种移情对于读者理解作者本意也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红楼梦》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文中所含深刻的哀切和悲伤,在翻译中会受到译者的改建和调整,比如由英国译者翻译出来的“The silkworm dies when the thread is spun, and a tear is shed when the lamp is extinguished”,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作者对荏苒生命的哀悼。

最后,本文还将分析不同翻译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和英文文化存在很多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

比如,《红楼梦》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英译“Who knows what labor goes into the meal on the plate”,原句中表达的本是作者尊重劳动的态度,而在翻译中,译者借助“plate”一词直观地表达了该概念,同时也表达了英国文化中对劳动的尊重。

论影响译者移情能力与作用的因素

论影响译者移情能力与作用的因素

论影响译者移情能力与作用的因素作者:辛争艳戴忠信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讨论了翻译中的移情现象与译者的移情能力。

影响译者移情能力的因素有: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底蕴、语码转化熟练程度与译文主体相关知识熟悉程度等。

关键词:翻译;移情;移情能力一、引言移情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常出现在美学、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著作中。

笼统说来,移情是指在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置于他人位置,考虑他人心理反应并理解他人态度与情感的能力。

英格伦姆(Ingram, 2001)认为移情即“transference”。

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transference”与“translate”两词虽然在现代英语中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是就其词源来说,两词都源于拉丁词根“transferre”,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联系。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然而在世界各国文化存在差异的背景下,翻译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层面的转换,而是原作的延续与再生。

译者往往需要在了解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以目的语读者的视角对原语进行解码、分析与再编码,这样才能使译文成为有效交流的媒介。

二、译者移情作用在译文中的体现学习一国语言,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同时也会对该国的文化、历史、国情以及经济有所了解。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将原语意义表达出来的同时,往往会发挥移情作用,使译文退去原语的文化色彩,以符合目的语国家语言习惯与文化背景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或听者,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下面以一些文学作品中语句的翻译为例来阐释译者移情作用在翻译中的体现:(1)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杜牧《秋夕》)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ld grows the night;She lies watching heart-broken stars shed tears in the skies.(许渊冲译)诗句中,牛郎星和织女星在英语中都有其对应翻译,分别为“Altair”和“Vega”,但是“Vega”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含有汉语中牛郎与织女隔桥相望,期盼相会的神话意味。

最新-小议英汉翻译的语用移情 精品

最新-小议英汉翻译的语用移情 精品

小议英汉翻译的语用移情关键词语用移情英汉翻译文化归化异化摘要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处理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时,译者应乐于语用移情,尊重、适应译语文化。

在准确判断源语语言文化规范和译文读者接受力的基础上恰当地采取归化或异化策略,将汉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英语中或将英语文本中的文化移植到汉语中来,以达到成功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语用移情移情,又称为感情移人,指设身处地的行为,即超越自我,对别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能够想象和分享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把移情能力列为有效交际的七种要素之一。

他认为在语用学上,移情指的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去表达感情,即使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

他于199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地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跨文化交际的移情主要表现在语言语用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语言是移情体验的主要手段。

语言语用移情的微妙之处是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总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

社会语用移情现象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也十分普遍。

它涉及到交流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当然也涉及到语境,主要指交流双方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从而在交流过程中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听者和读者应持一种合作态度,在信息数量、信息内容、信息传递方式上做合理推论,即遵守提出的会话含义三原则。

具体来讲,相信说话人的陈述已经是就他所知而作出的最强的陈述;扩充说话人所说话语的信息内容,找出最特定的理解,直到认定这就是说话人的发话意图;如果说话人使用了冗长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式,他的意思就与他本来可以用无标记的表达式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故事情节及诗词对大众影响深远。

由于中国语言的独特性,充满浓厚的感性,所以诗词在翻译成英文时,往往会有所差异。

这其中就涉及到移情比较研究,这也是本文旨在探讨的话题。

首先,要讨论移情比较研究,必须先理解概念本身。

移情比较研究是一种比较分析方法,它涉及将文本从原语言(即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以发现移情的潜在影响。

移情研究的重点是从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来研究目标语言的文本,以此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在移情研究中,译者只是一个经纪人,而被翻译的文本却是一个储藏着大量文化元素的宝藏。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作者对社会文明和婚姻关系的再现,诗词中对于感情的描绘也十分细腻。

中国文化的特色使《红楼梦》的诗词拥有了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特点。

比如,英文版的《红楼梦》中使用“灵魂”字眼来形容妓女的情感,而在中文版中则是形象的用词;另一种是,中文的《红楼梦》中对人物的爱情描述十分传神,而在英文版中则是更加抽象的描述。

在《红楼梦》诗词英译过程中,移情研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保留原文表达的意思,译者可以根据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特点来更有选择性地表达源文本中的意思,从而让翻译文本更有感染力和表达力。

例如,诗句“玉颜寒及金石冰”(红楼梦),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译者可以以更加形象的词句表达,比如“His cold beauty froze eventhe most precious stones”(他的寒冷的美貌甚至冻住了宝石),能更好地体现出原文中的意思。

从移情比较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的诗词英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从而使翻译文本更加感受真实。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将原文的内容传达出来之外,还要尽量保留原文表达的意思和形式,以让原文所传达的文化背景能穿越文化藩篱传达给读者,从而加深原文的传播效果。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红楼梦》的诗词英译为研究对象,从移情比较的角度来研究,探讨中国文化与英文文化之间的差异,以此为译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翻译策略。

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 探讨文学翻译中读者的重要性

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  探讨文学翻译中读者的重要性

里” 过奖 , 或“ 过奖” 。因此 , 跨文化交际的认 :
译文要吸引读者 , 者就要关注和审视 : ,译者 的语用移情会在 一定程度上达 到 译 见
知 内容应包括语言 、 语用及社会文 化知识 ,: 读者的具体反应。如果读者无法与译文进行 翻译的准确性 。 基于此类 因素的影 响 ,在 文化翻译 中译者 一 流, 交 甚至产生误解 , 这种翻译就不算成功 。t 结语 :移情要求交际双方站在对方的立
的联想 ; 而法 国人却常用 “ 满月” 容人“ t 形 圆 阅历 、 阅读经验去想象 、 去共鸣 、 去移情 , - 才 审美观。因为在英 美文化 中,鹅” 天鹅” “ 和“ 滚 滚 的 大 面孔 ” 美 国人 受 到称 赞 会 说 一 。 能淋漓地再现原作的美。 “ h n o” 中国人却 会 自谦说 “ T a k yu , 哪里 , : 哪 二、 译者对读者语用移情的表现 一 是有完全不 同的联想 意义的。这从英语成 : “ w n a o g gee 中足见 差别 。可 语 a s a m n es”

9 — 3
际首先接触的是语 言, 语言是移情体验 的主 - 语用移情可以保证译文 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 用学上体现为“ 交际对方着眼点” 翻译不是简 要手段。 语言语用移情的微妙之处是说话人 : 1 巧媳难为无米之炊 ” . “ 的两种译文 : : 单的语际语码转换 , 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 或者 听话人总是能从对方 的角度进 行语言 ( )vn te c vrs hue i a ’ : 1 E e l eet o swf c nt 语言、 h e e 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使这种交际活动 的编码和解码 。 社会语用移情现象在跨 文化 : ok amelwt u R c. co a i o t ie h : 取得成功, 译者应在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 的言语交际中也十分普遍。它涉及到交流双 一 ( ) vn t lvrs h uewf cnt 和作者的交际意图。在处理英汉翻译中的文 2E e h ceeet os i a ’- e e , 化因素问题时 , 译者作为汉语文本的读者 , 应 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 系 , 当然也涉及 一 k ra i o t o r maebedwt u u. h f l

浅析文学创作中的“移情”

浅析文学创作中的“移情”

浅析文学创作中的“移情”论文摘要:“移情”作为审美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文学创作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对“移情”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情况作了一些探析,并从中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移情;物我交融;物我同一何谓“移情”,19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肖尔认为,移情即‘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人到自然界事物里去”,以造成“对象的人化”。

另一位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不是指的一种身体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面去”,,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在对美的对象进行审美的观照之中,我感到精力旺盛,活泼,轻松自由或自豪。

但我感到这些,,并不是面对着对象或和对象对立,而是自己就在对象里面”。

而朱光潜先生则认为:“所谓‘移情作用’(Einfhlung)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尽管人们对“移情”的涵义有多种解释,但都显示出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移情是审美者在情感的强烈作用下,通过主体意识活动,把自己的情趣、性格、生命、能力等主观拥有的东西外射、移注给观赏对象,使原本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事物变成有生命、有情感的物体,同时审美者自己也由于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现象作为审美过程中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焕发出诱人的魅力。

当作家们登高望远,凝神观赏时,或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或睹物感怀,托物言志,或情溢于中,意与象通,均能产生移情现象。

此时,在作家的眼中,山欢水笑,草木含情,万事万物都变得可亲可爱。

作家们沉进一种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物我一体的幻景中,从而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熠熠生辉的文学作品来,给人以美的享受诗词中的移情可说是比比皆是。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等。

论译者的移情

论译者的移情

论译者的移情译者的移情是指译者通过对作者和作品的阅读、理解、研究从而建立的一种熟悉、亲密、和谐的关系,进而能够忠实完整地将原作的精神实质和风格特色传达到译作中。

从移情的角度探讨杨必所译《名利场》,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去领略该译文。

同时也希望能够提醒译者在翻译中运用移情,证实移情是产生优秀译作的前提。

标签:移情;翻译;译者1翻译中的移情翻译是人们跨文化交际的途径之一,人们与异国文化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翻译。

但由于受思维,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翻译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某些误会,误解,而消除这些障碍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在翻译中的移情。

而要想使原作忠实可靠,扣人心弦,在读者中永葆生机,译者必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与作品产生同感,产生移情,因为只有这样创作的译文才能再现原作的美,甚至超越原作之美。

而没有移情的译文就如无泉之山少了生机,更少了灵气。

钱钟书提出的“化境”就是翻译中移情的理想境界。

我国女译者杨必所译的《名利场》被认为是原文的“转世投胎”,原文的思想,感情,神韵都化在了译文里。

对此已经有不同作者从文体学,翻译风格,语言特色等角度撰写过文章。

对于从移情角度却鲜有介入。

笔者从移情的角度探讨杨必所译《名利场》,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去领略该译文。

同时也希望能够提醒译者在翻译中运用移情,提高其译文的质量。

2《名利场》译者的移情特征杨必译的《名利场》,使原作得以脱胎换骨,借腹重生,一直被视为翻译界的佳作,而杨必也被称为《名利场》天生的译者。

笔者认为《名利场》的成功正是由于译者的成功移情。

第一,根据自己的个性挑选作者。

杨必译作的成功与她的个性很有关系。

名利场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作者用轻松幽默带有讽刺的口气嘲讽了为了追求名利而卑躬屈膝的众生相。

萨克雷的讽刺口吻没有马克·吐温那么尖刻,和狄更斯相比,却又锐利的许多,嬉笑中讥嘲了所有。

如果想准确的传达原作的神韵,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住这不温不火的写作风格。

诗歌翻译的移情研究

诗歌翻译的移情研究

诗歌翻译的移情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离不开移情,尤其是诗歌这一特殊的文学载体,是形式美和精神美的完美结合。

诗歌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化,而是跨语言的文学再创作。

因此译者的审美移情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通过移情,译者能准确把握原作者的情感及表面文字之下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带给译文读者等同于读原作的感受。

本文以《长恨歌》的两个译本为例,即许渊冲译本和杨宪益译本,揭示移情手法的运用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标签:移情诗歌翻译长恨歌翻译The Aesthetic Empathy in Poetry Translation :Taking Two Versions of Chang Hen Ge as ExamplesAbstract:Literature transl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empathy,especially poetry translation,which 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beauty in form and spirit. Poetry translation is not simply conversion between two languages,but a demanding work of cross-linguistic recreation. As a result,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the translator’s aesthetic empathy 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Through empathy,the translator can delve into the feeling of original author and grasp the main idea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e superficial words,then bring the original experience to the reader of translated text. This author of the paper wishes that by analyzing Xu Yuanzhong’s The Everlasting Regret and Yang Xianyi’s Song of Eternal Sorrow,the instructive function of the “empathy” could be dawn o n the readers.Key Words:empathy; poet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Change Hen Ge引言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寄托情感最为丰富的一种语言形式。

移情作用对文学翻译中的影响

移情作用对文学翻译中的影响

移情作用对文学翻译中的影响一、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移情研究1.译者主体性激发“翻译冲动”。

在创作研究中,人们时常会提到作家的“创作冲动”。

作家受到感动、得到启迪,或者在思考某个问题的过程中进入一种境界时,会产生一种“创作冲动”,这种冲动使得作者想用文字来抒发心中的情感或艺术。

翻译过程也一样,译者的翻译动机与原作者的创作动机也存有类似之处。

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深厚的文学修养、灵感悟性以及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和高超的审美鉴别水平,从而产生“翻译冲动”。

只有在一种“翻译冲动”的驱使下,才能使译作带有译者的体温。

2.译者主体性激发移情文学翻译最根本的问题是情感移植问题,文学翻译中情感移植的前提是“化为我有”。

这种“化为我有”要求译者介入丰富的情感去融入文学作品的理解之中。

正是因为主体性的发挥,即译者意识的控制与思维的参与,才能使译者探索原作的心灵深处,感受其创作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种重新体验或重新构造的过程,把握作者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图,进而获得一份同心同理同感的默契与感动———移情。

二、移情过程再现———译者主体的确认再现原作的美是翻译的灵魂,而移情是审美主体追求的最高境界。

“文学翻译离不开移情,移情也自然须臾离不开译者的主体作用。

译者把自己的感情自不过然地融入到理解与再现过程,这是移情所必需的”。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的英译本可谓是“各领风骚”。

作者认为在众多的译本中,朱纯深先生的所译之文,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译者主体性得到了完全的解放,是发自翻译者当下内心的“心声”。

驻留着心声的译作,在延续原作生命的同时,也同其本身的诗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本———一个由古意生发而成的新文本的诞生。

1.金风玉露一相逢———主体间的遇合。

《雨霖铃》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表现江湖流落感受的词。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公示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常常用于标识、告示、警示、引导等场合。

公示语的语用移情是指在公示语中语言使用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等移植到公示语中,以期引起受话者的共鸣、共同行动或共同态度。

本文旨在通过对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公示语中的语用特点及其在汉英翻译中的影响,为翻译实践和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一、公示语的语用特点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语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直接性:公示语通常直接面向受话者,目的明确,语言简洁直接,不带有过多的修饰和虚饰,力求将信息传达给受话者。

2. 指示性:公示语常常具有明显的指示性,例如告示牌、标识牌等,其目的在于引导受话者的行为或态度,需要受话者按照其要求进行相应的行动或反应。

3. 约束性:公示语往往带有一定的约束性,其目的在于规范受话者的行为或言论,促使其按照特定的规范进行行动,保持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

4. 情感性:公示语中常常夹杂着一定的情感色彩,包括愉快、警示、严肃、激励等,以期引起受话者的情感共鸣,促使其产生积极的行为或态度。

在公示语的汉英翻译中,语用移情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感情移情:在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常常会将原文中的情感移植到译文中,以期引起英语读者相同的情感共鸣。

原文中使用了严肃的语气来警示受话者,译者在译文中也要尽可能地保持这种严肃的语气,使得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相似的情感压力。

2. 指示移情:当原文中的公示语具有明显的指示性时,译者在翻译中也要将这种指示性移植到译文中,以引导英语读者的行为或态度。

原文中的告示牌要求人们保持安静,译者在译文中也要使用相应的英语表达来传达这种指示性内容。

3. 约束移情:公示语中的约束性常常需要在翻译中进行移情处理,以适应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语用习惯。

原文中的规范要求受话者遵守当地的交通法规,译者在译文中也要使用符合英语语境的语言进行表达,并尽量在语气上保持一定的客观和中立。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
在公示语中,语用移情往往广泛存在。

语用移情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使用者根据具体
的交际情境,在语言行为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或者评价等对话语的补充或者修饰。

因此,语用移情是语言交际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语言规范行为。

一般情况下,公示语中的语用移情表达主要存在于表述方式和语气表达上。

在表述方
式方面,公示语往往使用抽象的被动语态及客观的语气,这种语言表述方式可以有效地减
轻读者的情感负担。

而在语气表达上,公示语往往使用明确、果断的语气,以达到表达清晰、直接且有说服力的目的。

此外,在公示语中,语用移情也体现在对读者情感的影响上。

比如,在公共场合的安
全提示牌中,使用者往往使用强烈的语气表达,如“请勿践踏草地!”,以让读者产生一
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去遵守相应的规则。

总之,在公示语中,语用移情是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语用移情可以有效地帮
助使用者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读者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公示
语的撰写过程中,对于语用移情的考虑至关重要。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将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体验和审美观点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以实现作品的再创造和再现。

这种主体性的应用对于文学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通过将译者自身的主观意识与作品相结合,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将作品的艺术性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可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其独特之处,而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带入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观点,以更准确地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与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有助于解决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困难。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文学翻译常常面临着诸多困难。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通过译者自身的理解和感知,创造性地解决这些困难,使得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它可以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解决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困难,以及实现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和再现。

译者在运用主体性的也应该注重与原作的对话,保持尊重原作和作者的原意,以实现一个兼顾原作与译者主体性的优秀文学翻译作品的创作。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公示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表达,更是一种语用现象,常常与移情密切相关。

公示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移情的传递和体验的再现。

本文将研究公示语中的语用移情现象,探讨其在汉英翻译中的表现以及影响。

公示语中的语用移情是什么意思呢?语用移情是指在语言行为中,说话者的情感态度转移到了谈话的对象或受话者身上,因此在公示语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情感色彩浓厚的语言表达。

一则通知中可能会用到“亲爱的市民”、“尊敬的客户”等称呼,这些称呼可以使受话者感受到说话者的关怀与尊重,从而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

汉英翻译在公示语中的语用移情表现是怎样的呢?在翻译公示语时,需要考虑如何传达原文中的情感色彩和语用移情。

因为不同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取向,翻译公示语中的情感色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于英文的表达方式和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和调整,以保证目标语言中的语用移情能够达到和原文一样的效果。

在汉英翻译中,语用移情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称呼语。

“亲爱的”、“尊敬的”等称呼在英文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比如“dear”、“respected”。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对受话者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使语用移情得以传达。

二是使用积极的情感词语。

语用移情往往会使用一些积极的情感词语,比如“感谢”、“关怀”、“祝福”等。

在翻译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英文词语来传达相同的情感,以使受话者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

三是使用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在语用移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使受话者感受到说话者的尊重和关怀。

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目标语言中的礼貌用语和表达方式,使语用移情得以传达。

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对受话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语用移情是一种情感共鸣和联系的体现,在翻译中的成功传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受话者可以感受到说话者的关怀和尊重,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汉英词汇转义与翻译审美价值

汉英词汇转义与翻译审美价值

汉英词汇转义与翻译审美价值
潘卫民;毛荣贵
【期刊名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1)001
【摘要】文章从定义入手,界定了转义的范畴,分析了英语转义盛行的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基础,辨析了中文比喻义与英语转义的异同,探讨了英语转义的审美意义,提出了汉英翻译中运用转义可使译文美不胜收.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潘卫民;毛荣贵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O31
【相关文献】
1.从文化负载词汇的汉英翻译原则看关于"龙"的汉英翻译 [J], 张利新
2.目的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汇汉英翻译——以2012年网络流行词汇为例 [J], 张娟
3.目的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汇汉英翻译——以2012年网络流行词汇为例 [J], 张娟;
4.从《史记》的翻译看文言文中文化词汇的汉英翻译 [J], 朱学博
5.国际食品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误差分析——书评《外教社英汉汉英百科词汇手册系列:食品科学词汇手册》 [J], 鞠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的移情研究——以《飞鸟集》的两个译本为例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的移情研究——以《飞鸟集》的两个译本为例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的移情研究——以《飞鸟集》的两个译本为例很多作家曾描述过,创作时犹如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控制着,而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是一次再创作,并且翻译时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与原作者进行情感上的某种交流,这就是我们说的移情。

移情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和原作者所描述的人或事情能够产生共鸣,理解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

在19世纪后期,欧洲盛行的心理学中移情这个词语开始出现,弗列德里希·费肖尔(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其子劳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cher)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称为“移情作用”。

在语言学中,移情这一概念被定义为一种视角化的方式。

说到“移情”,会让人想到另一个心理学概念——“共情”,虽然两个概念都和人的情绪有关,但两者在概念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移情所对应的英文单词是empathy,是指和对方的情绪表达产生共鸣之后的换位思考,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之上所产生的一种情绪。

而共情所对应的英文单词是sympathy,是指会因对方的悲伤而悲伤,会因对方的痛苦而痛苦,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同理心”,是一种感受对方的感受之后所产生的同情等情绪。

移情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指一个人完全进入到另一个人的情绪及所描述的情景中去。

而共情是指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同情,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冯唐在《飞鸟集》译本的最后附上了他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这其实就是移情作用最直接的体现。

在这二十七个刹那的描述中,他完整地记录下了自己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与原作者以及原作品之间的移情连接。

一、何为认知翻译学?在现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学科已经开始慢慢交叉,翻译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促使了翻译认知研究,或称认知翻译学(con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交叉学科的诞生。

名词增译探讨_潘卫民

名词增译探讨_潘卫民

[收稿日期]1999-10-08 [作者简介]潘卫民(1964-),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电力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文化比较与翻译研究.名词增译探讨潘卫民(长沙电力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77)[摘要]英语名词翻译成汉语时,常必须根据两种语言的差异,采用增译的方法,如增译范畴词和概括词、扩充暗含意义、增加数量和关联、补充背景知识等,以使文意更加流畅。

[关键词]增译;词法;语义;逻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71(2000)02-0113-03A probe into amplifications in translating nounsPA N Wei -min(Foreign Languages Dep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Changsha 410077,China )A bstract :In view of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hods of amplifications are often required in translating English nouns ,such as supplying categorical and generalizing words ,extending implied meanings ,addin g q uantitative and connective words and supplement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o that the translated ver -sions are more fluent .Key words :amplification ;morphology ;semantics ;logic 英语中许多名词既有形态变化,又有各种暗含语义和逻辑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移情作用刍议潘卫民1 钱妮娜2(1.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76;2.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40) 摘 要:本文从中西交叉视角出发,探讨翻译过程中审美移情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确立译者在翻译移情中的主体地位;分析移情过程中译者无法隐形的原因,并试图对译者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度”的限定;指出翻译中的审美移情是作者、作品、译者和读者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最后,以庞德的《地铁站》为例,分析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同一作品所产生的移情差异,进一步证明译者的移情作用在翻译中的主导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移情;译者;主体A bstract :From the Chinese and w estern point of view ,the basic concept of aesthetic empathy is introduced ,the inevitability and prerequis ite ofempathy is discussed ,and the translator 's subjectivity is determined .The cause of unavailability for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 is anal yzed and the transl a -tor 's subj ectivity is given a limit .It is pointed ou t that empathy in translation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author ,the w orks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 -er .Ezra Pound 's “In a Station of the M etro ”is given as an exampl e to analyze different empathetic effects under different transl ators for the same w orks ,w hich fu rther prov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or 's empathy in trans lation .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empathy ;translator ;subject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02-0051-04 1.引言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净化说”。

他认为,当观众在观看悲剧的时候,便会产生悲悯、恐惧等情绪。

这演变成为现代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移情。

现代移情说来自于19世纪后期欧洲大陆盛行的心理美学。

弗列德里希·费肖尔(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 )把移情理解为“外射到或感入到”,并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

其子劳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cher )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称为“移情作用”。

移情说的代表人物立普斯(Theodore Lipps )在《空间美学》中提出“审美欣赏是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交汇,是主体情感对客体的移入或外射,审美活动欣赏的是自我与对象的统一体”。

上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铁钦纳(E .B .Tichener )首次将移情译做empathy 。

铁钦纳认为,移情源于对他人痛苦的某种身体上的模仿,以此可激发自身的同样感受。

铁钦纳选用“移情”一词,以便区别于“同情”。

他认为移情是指能够感受他人的痛苦,但并不沉溺于他人的痛苦之中。

早在中国南朝,刘勰就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移情概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两句话描述了作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合到客观事物中去,即“移情”。

近代文学理论家王国维曾以西方的审美移情论为线索,以中国古代文论为基础,以中国文学作品作论据,建立了“境界说”,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辞海》(1999年版)对“移情”的定义中包括“感情”移入,即想象自己处于他人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和活动的能力。

而且,“移情”在很大程度上与“共鸣”相通。

《辞海》对“共鸣”所下的定义是指人们欣赏文艺作品时,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达到某种契合相通。

中西移情实际上都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触景生情、感物释怀,通过对事物的移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是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或共鸣。

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

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移情作用,以及译者在移情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移情作用———文学翻译的必然论及翻译与移情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英格伦姆对移情的理解中得到更多启发。

英格伦姆(Ingram ,2001)认为移情即“transference ”。

通过英文,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作为“transference ”的“移情”与“翻译”(translate )具有割不断的渊源。

尽管二者在现代英语中具有不同含义,分属两个范畴,但究其词源,都来自同一个拉丁词根“transferre ”。

远望翻译,似乎只是一种语言的变异,但近观细看之下,翻译可不简单,它决不是简单的语言层面的转换,它是对原作生命的一种延续、繁衍,或是涅般木。

拿本雅明的话说,翻译是原作的再生(许钧韩少功,2003)。

原作的语境消失了,只在信息载体中留下一些不确定点和意义空白,形成召唤结构,等待译者阅读时驰骋想象,进行再造、补充和创新,所以移情是翻译之必然。

没有移情,原作的生命就难以延续;没有移情,就不可能产生忠实可读、扣人心弦的译文。

只有依赖译者的移情努力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作者的生命存在,只有译者根据原作品的召唤结构和自己个人的人生阅历、阅读经验去想象、去沉思、去共鸣、去移情,才能淋漓地再现原作的美,甚至合情合理地创造原文中所没有的美。

1)没有移情,译文将如无月之夜,没有意境,更缺乏诗意。

例如:作者简介:潘卫民,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钱妮娜,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05-08-132006年第2期总第203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6,№2Serial №203DOI :10.13458/j .cn ki .f latt .003302 Some fishing boats w ere becalmed jus t in front of us.Their shadow s slept,or almost slept,upon that w ater,a gentle quivering alone showing that it w as not complete sleep,or if sleep,that it w as sleep w ith dreams.缺乏移情的译文:一些渔船停泊在我们面前。

它们的影子在水面上睡着了,或者说几乎睡着了,一个轻微的颤动,向我们显示,没有完全睡着,或者说,假如睡着了,那也是一边在睡,一边在做梦。

短短两句英文,描写了一个十分恬静的夜晚。

劳作一日的渔船安静下来了(becalmed),连船的影子也似乎进入梦境。

可惜的是,译者领略不到其极富诗意的意境,缺乏对原作的移情,其译文只是依样画葫芦地进行字面转换,因此译文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平淡如水,读者的召唤结构也就处于休眠状态。

移情译文:渔舟三五,横泊眼前,樯影倒映水面,仿佛睡去,偶尔微颤,似又未尝深眠,恍若惊梦。

2)没有移情,译文将如无“睛”之龙,无法腾飞,更不能狂舞。

例如:As a youngster I w as effervescent,outgoing,and I talked too much.I had a tal ent for saying the w rong things at the w rong time.I tortured mys elf because of the foolish things I had said.缺乏移情的译文:我年轻的时候,活力四射,乐于助人,非常健谈,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言既出口,内心又懊恼不已。

这是一位老者在回首那如烟的往事,既有过来人的宁静释然,也有那久远却又刻骨铭心的丝丝人生遗憾。

无论老者,还是后生,读了此句也许都会产生或强或弱的共鸣。

其中的tal ent(天才/才能)写得真好,是自嘲,也是自谅,此词来之不易,几十年沧桑岁月的智慧和阅历的积淀造就了此。

译者对此没有停留,没有咀嚼,没有移情。

反说的原文(I talked too much.I had a talent for saying the w rong things at the w rong time.)硬性译成了反说(非常健谈,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

含义不存在大的出入,但是,这种超额翻译挫伤了原文的“情”,令读者扼腕。

其中的妙词tal ent所含的幽默就不能保留吗?分寸感极强的正说就不能保留吗?移情译文:我年轻的时候,活力四射,乐于助人,非常健谈,而且还有在错误的场合发表错误言论的才能。

言既出口,内心又懊恼不已。

3)没有移情,译文将如无泉之山,没了生机,更少了灵气。

例如:Previously,if I had been reall y interested in a book,I w ould race from page to page,eager to k now w hat came next.Now,I decide,I had to become a miser w ith w ords and stretch every sentence like a poor man spending his last dollar.缺乏移情的译文:以前,假如我对一本书真的感兴趣,我会一页一页往下读,迫切地想知道下面发生了什么。

现在,我决定,我不得不变成一个词汇的小气鬼,把每一个句子都拉长,就像穷人花费他的最后一美元那样。

原文充满生机与活力,几个简单的词,勾画出一个书痴在细品慢嚼中获得无限读书乐趣的心境和意境。

而译文却是照本宣科式的文字搬家而已。

没有移情,冗长乏味,灵气全无,如此译文,真是“糟蹋”了原文,如何谈得上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共鸣呢?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译论家瓦莱里(Paul Valery)认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激起翻译的火花,否则,翻译只能是一堆死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