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_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情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无论对于“百家争鸣”还是早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生总体上比较熟悉,所以基本史实上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但对于“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形成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孔孟荀三位儒学家和老庄两位道学家的思想较为深邃,需作重点分析,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其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这段话:“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封建地主阶级要 求积极进取的风貌
代表作:《墨子》
五、墨家——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A、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C、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1、含义:
数量多: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各阶层根据他们利益,对宇宙万事万物作出解释,通过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自己的见解。
“争鸣”:
2、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道:老子、庄子 儒:孔子、孟子、荀子 墨:墨子 法:韩非子
(4)李悝,他收集当时诸国刑律,编成《法经》6篇。
(1)商鞅 ,在秦实行两次变法主张用严刑重罚以杜绝犯
四、法家
(3)慎到 ,是法家中强调“势”治的一派,主张君主可以“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
1、代表人物:
2、韩非思想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思辨提升2 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从中可看出其思想最终目的是?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代表了什么阶级利益?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本人今天说课的题目为《“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说教材,说学情及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多媒体的运用。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本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该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通过该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本课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及早期的儒学、道家和法家三方面的内容。
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和主要代表。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
(2)识记孔子的思想核心、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和“性本善”思想,理解荀子的性恶论。
能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总结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3)识记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理解老子的道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2、过程和方法分析图文资料;概括归纳知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和问题探究。
3、情感目标“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境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二、说学生及学情一般而言,高中学生的思想活跃,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感兴趣。
但是,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还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没有形成知识体系。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上,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历史,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影响有一定了解,但学生对“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思想流派以及形成的原因了解还不够全面。
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在这个基础进行分析、运用和综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 荀子的思想
一
出兵逼迫韩非来秦。 议
专制集权
厉行赏罚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五、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墨家 学派创始人。出身
于“贱人”。墨子精 于工技,曾经“学儒 者之业”。他一生的 活动主要是“上说下 教”,儒、墨两家并 称为“显学”。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 对巨子(墨家领袖) 都绝对服从,并为之
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熹注:俑,从养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 而大似人疾。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 代)也。(《孟子集注》)
•据材料分析孔子对“俑”随葬的态度及理由。反映何思想?
反对以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 仁者爱人。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纲要求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命题热点 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借鉴意义;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 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 和季节的阶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第1讲。
这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中国的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和其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
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变革引起思想文化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课,这一课的内容实际上奠定了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所以有利于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史观。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三学生,在知识储备上,他们对本课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时隔两年,不少学生会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该全面系统的讲述。
思维能力方面,经过三个学年的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知识体系的不完整性,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未上升到一定高度,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够深入,因而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设题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教学难点:儒家思想的时代特点及评价四、教学设计(六步复习法)第一步:展示复习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儒家思想的内容2 多角度理解儒家思想的意义第二步:考点解读解读近几年来高考涉及到这部分考点的试题,分析高考出题的规律和考查的重点,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第三步:知识梳理1以“百家争鸣”的概念展开,探讨其出现的时代背景(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教育),指出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代。
2 通过材料解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核心思想、政治主张及其评价。
第四步:考题讲练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的内容需要老师点拨精讲,并且结合高考的命题规律,通过新材料、新情景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这部分的内容以考题讲练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解读。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教学设计7: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
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2)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3)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孔子的了解,教育学生要有理想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要培养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教材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依据: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依据: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各家各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政治上出现了竞相改革的风潮。
二、教法应用:教法:主要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三、学法指导:1.学法: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指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2.学情分析:因为大多学生不大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作者:赵恒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6期今天下午我说课的题目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下面从五个方面说说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而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好本课,在知识上、思维方法上对于本单元后三课的学习起到打基础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本课的课标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掌握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②了解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依据教材和预习案提供的史料进行自主学习中,培养阅读分析史料、概括归纳、史论结合的能力;②课堂上结合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阐释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时代的需要,诸子学派以他们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建构新的社会秩序,并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思想界的先河,诸子百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格局。
同时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②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主要内容。
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二、说学情学法(一)学情1.学生基础:学生为文科平行班,高二学生通过初中、高一历史学习,对春秋战国历史和儒家思想有初步的了解,但对春秋战国为什么产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3(人教版选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特色教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学习建议】●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特色教案】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
这种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形成(说课)
《“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形成》。
本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
本次说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新课标要求;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三、教法、学法分析;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敬请批评指正!一、教材、学情分析及新课标要求: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专题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时期,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历史地位)。
其中儒家思想的学习能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习本课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的政治、经济专题的相关内容,从而形成对一个时代的整体认识;还可以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从熟悉的有关名篇佳作入手,更好地理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
此外,先秦思想家的代表言论,逻辑性强,很多是人生至理,可以用作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材料和德育材料,启发学生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学情分析:(立足学生)(知识状态、认知能力、学习情绪)高二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本课知识,学生有所了解,经过政治、经济模块的学习,也比较容易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
(《秦时明月》的播出,使同学们对“诸子百家”非常感兴趣)但是,思想史的复杂、晦涩,使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来看,这一阶段是青少年迅速成长,逐渐成人化的时期。
尤其是逻辑辨证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同时也是意志品质的锻炼好时机。
因此应充分运用教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教授本课应具有启发性,对其成长有所裨益。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资料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元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兴起);战国时期,发展为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宋明时期:两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明清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悄然滋长。
进
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体系。
二、说课内容。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说课稿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说课稿淮南五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下面我将从课位(教材地位与备课定位)、析课(学情·目标·重难点)课魂(教学过程)思课(反思教学)四大方面来进行阐述:一、说课位:第一、教材地位:横看:本书中的位置——本课内容是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起始课,也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体会古代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实际上奠定了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
侧看:本单元间的联系——本课内容是本单元的起点,因为只有了解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言论,才能够深入理解思想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发展。
是本单元的总纲。
第二、备课定位:会考标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高考要求——深刻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既强调基础掌握,又注重能力提升)二、说析课:第一、学情分析:这一课的授课对象是刚上高二的学生。
从认知情况来说这一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之后已经大致的掌握了一些历史的学习方法,应当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并且已经学习过相对应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状况,而在初中课本中也有关于百家争鸣的内容,因此教学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即可,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第二、教学目标分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思想到背后的原因的认知过程,重新整理教材,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道家
1、代表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东周典藏史官,非常博学智慧,他 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五千字的《道德经》一书中。 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 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思想
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用“道”来解释宇 宙的起源和演变,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 说,“道”产生了原初世界的元气,元气生出阴、阳,阴阳又生出了天、地 、人,天地人又生出了世间万物。 同时,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是世间万 物的规律,人们要把握道,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老子劝导孔子“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
2、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 。 ——《道德经》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老子运用“道法自然”和辩证法的思想,形成了充满哲 理和智慧的政治、军事思想。《道德经》分《道经》和 《德经》:《道经》主要讲哲学,《德经》主要讲政治 和军事。在治国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 君主要“无事取天下”。他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是说治理天下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 ,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经典诵读
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 领略一下 以柔克刚 以德抱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遇弱示强 遇强示弱 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 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 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 ,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 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 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莘县一中赵凤霞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该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开篇点题的作用。
本课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以后学习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课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
(2)识记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3)识记老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理解老子的道和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是:儒家思想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达成:环节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2011年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图片,思考孔子为何受到世界不同民族人民的敬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以此引入新课的学习)环节二——是学习新课: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是第一目的学习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根据本目内容,创设问题: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课堂小结:
问题探究:诸子百家的思想现实意义 (拉近历史与现实 之间的距离;照应新课导入中的问题)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 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 战争
四、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第三目:“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 方法指导:告诉学生归纳历史事物的作用与影响,应从分析其 内容入手,先具体分析各项内容的作用,然后从总体上概括其 深远影响。(史论结合法) 具体分析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 治的理论武器 总体分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 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 础。
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归纳、复述主要内
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 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通过问题探究及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理解“百家争鸣”局 面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对现实的通过对百家争鸣及各学派思想的学习,使学
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采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向学生解释“百家争鸣”的含 义,然后提出问题:“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 原因有哪些? 本课难点处理:1、提供分析思路,提醒学生从经济、 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提供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布图
战国时期牛耕图
第二目: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本课重点处理: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第一组代表儒家学派,推举三位同学 (孔子、孟子、荀子)发言;第二组代表道家学派,推举两 位同学(老子、庄子)发言;第三组代表法家学派,推举一 位同学(韩非子)发言;第四组代表墨家学派,推举一位同 学(墨子)发言;第五组代表统治者;第六组代表平民阶层; 活动过程分两个阶段:1、由前四组代表发言,阐述各派思想 主张;随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比较孔子、 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前四组同学之间展开辩论 (辩论主题:“怎样实现富国强兵”,“怎样维护平民利益” 等),然后教师引导第五、第六组同学对他们的主张进行评价, 根据自己小组代表的阶级利益,对他们的思想主张进行取舍。 (学生得出结论:统治者推崇法家;儒家和墨家在民间拥有 广泛的影响;学生认识到主要学派的思想特征以及他们在春 秋战国时期的地位)
2、说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
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主张;
根据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
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更有态度、 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满足学生求知 欲望。为此确定本课的学法和教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比较法、表
格归纳 教法:情境教学法、史论结合法、问题教学 法
一、新课导入
耦犁
曲辕犁构造示意图
春秋五霸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社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会 政治: 大 变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 开争霸兼并战争 跃和受重用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
革 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谢 谢!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意义。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 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 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然会 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顾及 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 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哲的智慧自 然就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虽然高二 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历史思维能力还 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 师的引导和帮助。
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 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 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儒家思想的形成、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依据:由于本专题主要侧重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 与演变,
依据: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不高 , 特别是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 产物”这一理论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与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1、说教材地位
2、说课标要求
3、说教学目标
4、说重点和难点
1、说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该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开篇点题的作 用。本课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以后学习儒家思想的发 展演变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的地位十分突出。
图片导入
结合图片,设置问题:于丹主讲的《论语》与哪位思想家有关? 百家讲坛为什么可以在全国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 (优点:形象、直观,能立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课教学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材知识内在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我对 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整合。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为什么?) 二、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是什么?)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还有什么?) 优点:1、三目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更强; 2、先探究原因,然后学习思想内容,最后分析 意义,这种结构性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提纲式)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经济: 2、政治: 3、阶级关系 4、思想文化 二、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二)其他学派 1、道家:老子、庄子 2、法家:韩非子
3、墨家:墨子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优点: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 同时通过内容整合,更能体现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