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
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
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
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
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
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
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
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
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
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
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
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首诗歌,全诗共有十四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这首诗歌的题目“永遇乐”即为永远相遇,乐享天年之意。
这一题目隐含了作者对于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的开头“北固楼高,扣舷独啸何心事?”一句,描述了诗人站在北固楼的高处,独自吟咏,思绪万千,心事重重。
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思考,也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基础。
其次,诗歌的主体部分描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诗中提到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名人,如“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等。
这些历史事件和名人,给诗歌增添了历史感和文化底蕴,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于人生的感慨。
诗歌的结尾“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变迁的认识,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珍惜和追求。
最后,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诗歌通过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对于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一种悠远、恢弘、深刻的意境。
同时,诗歌采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联想、借代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生动。
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这首诗歌,不仅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诗人的视角,
通过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对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于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它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一种悠远、恢弘、深刻的意境,同时采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生动。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任知府。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可惜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古代两位着名的英雄人物。
“千古江山”六句,追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
辛弃疾十分仰慕孙权,曾多次称赞他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
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
作者于此怀古,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
这六句的大意是:雄伟壮丽的江山千秋万代依旧如故,可是却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当年的歌舞楼台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早已荡然无存,英雄的业绩也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无影无踪。
悼古意在伤今,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外侮。
“斜阳草树”六句,缅怀东晋时的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刘裕于东晋末年挥师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曾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京口是刘裕(寄奴乃其乳名)的出生地,也是他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接着又想到了他。
这六句的大意是:夕阳映照着荒草杂树,一条普普通通的街巷,人们都说刘寄奴曾经在这里住过。
遥想当年,他统帅雄师北伐,横戈跃马,气吞山河,转战万里,势如下山猛虎。
以上两段怀古,都与京口有关,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朝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词的上片写了孙权及刘裕的事迹,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2分)(2)下片最后三句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2分)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2分)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问题】7.选出下列选项中,对上词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显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赞扬;表明作者对如今朝廷无心北伐复国,一味苟且偷安的不满。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既体现了作者对刘裕北伐军容之盛壮的仰慕和赞扬,又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北伐的雄心壮志。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作者使用了两个典故,目的是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的失败来衬托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赫赫武功,从而表达对朝廷草率出兵的不满。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体现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哀伤和苍凉感,是作者沉郁悲愤的表达。
(8)上阕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词人引用的一个典故。
请简要解释这个典故的意思,并说明词人用典的目的。
(10)人们通常认为,词中的廉颇,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及鉴赏答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辛弃疾创作,写的是辛弃疾在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宋词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作者: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萧衍执政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是吴大帝孙权的字,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
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用作的业绩。
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首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他生长在平常人家,后做了东晋的首席将领,怀着私念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北伐中原的气概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郊,毗邻甘肃。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堆土封山以纪念胜利。
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及解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及解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怀古伤今,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两位英雄人物,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下片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典故,讽谏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北伐,并表达了自己年岁渐长却无法报效国家的无奈。
整首词风格豪放悲壮,用典贴切自然,体现了辛弃疾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高超的词艺。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一首超酷的词呢!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这儿,那心里的小情绪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止不住地往外冒。
他看着眼前的景色,就开始怀念起那些个古人的英雄事迹啦。
词里提到了孙权,孙权那可是个厉害角色。
辛弃疾想着当年孙权在京口建立了霸业,那是何等的威风。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那些超级英雄在电影里大杀四方一样,孙权在他的那个时代也是这样的耀眼。
辛弃疾对孙权那是满满的钦佩啊,他心里可能在想:“孙权大哥,你可真是牛,我咋就没赶上你那时候呢?”还有刘裕呢,刘裕当年也是在这一片土地上驰骋,北伐中原,把那些敌人打得屁滚尿流。
辛弃疾对刘裕也是羡慕得不行,觉得刘裕能有那样的成就,简直帅炸了。
他在词里写刘裕的那些事儿,就好像是在给我们讲一个超级热血的故事。
但是呢,辛弃疾也有自己的无奈啊。
他生活的南宋,那可不像孙权、刘裕的时代那么硬气。
南宋老是被欺负,辛弃疾空有一腔报国的热血,却没多少机会施展。
他写这词的时候,估计心里在嘀咕:“我也想跟孙权、刘裕一样威风,可这朝廷咋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辛弃疾在词里还提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就有点让人觉得心酸了。
当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行宫遗址,现在居然成了人们祭祀的地方,那些百姓好像都忘了这里曾经的战火纷飞,忘记了和敌人的仇恨。
辛弃疾就觉得特别不是滋味,就好像他自己还记得那些事儿,可别人都不当回事儿了,他就像个孤独的战士。
再看他说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就更让人心疼了。
他觉得自己就像廉颇一样,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有力气,还有满腔的抱负,可就是不知道朝廷还会不会用他。
他就像个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孩子,在那里大声地喊着:“我还可以的,给我个机会吧!”整首词读下来,就感觉辛弃疾像是在跟我们聊天,把他心里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倒出来。
他的爱国之情就像一团火,烧得旺旺的,隔着这么多年,我们都能感受到那股热度。
他的这种无奈、这种对英雄的向往,就像我们生活里那些没实现的梦想一样,让人感同身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鉴赏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辛弃疾一生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北伐,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一天,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站在北固亭上俯看滚滚长江,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千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了词人坚持复国的雄心壮志和年纪老大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为登临怀古感时抒愤之作。
上片追忆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
开篇大气磅礴,以“千古江山”起势,突显豪壮之气;次句词人因京口的历史地位,结合眼前所见,想起了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接着六句高度概括了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业绩,表达了词人对他们的敬仰和向往,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体现了作者对刘裕北伐军容之盛壮的仰慕和赞扬,委婉地表现出词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下片前三句,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北伐大败的历史事实,以此告诫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
“四十三年”以下六句,抚今追昔,表现出词人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往事的感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抒发了词人年老心壮,渴望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哀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呀,就好像一幅细腻的历史画卷,将我们带回烟雨朦胧的古代。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感慨万千,心情似乎如那滔滔大江,奔腾不息。
那北固亭,立在江边,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守望着过去的一切。
你看那”千古江山”,不就是历史长河中的悠悠岁月嘛,就像是老照片里的斑驳印记。
辛弃疾在词中提到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不就如同一位曾经骁勇的将军,如今只能在回忆中找回昔日的辉煌吗?他仿佛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雄鹰,再也无法展翅高飞。
而那”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就好比一个人望着旧日的情景,眼中满是感伤,仿佛在回忆一段已逝的美好时光。
辛弃疾心中的忧虑和失望,犹如一杯苦涩的中药,不得不喝下,却又苦不堪言。
再看那”想英雄泪,怀古情,几多愁绪”,就像是在风雨中摇曳的老树,枝叶飘零,愁云惨淡。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不就像是一个昔日繁华的旧街,现如今已变得冷清,只有破旧的庙宇和凄凉的鸦鸣。
辛弃疾的心情,就如同那破庙里幽幽的钟声,荡起无限的回忆与伤感。
整首词的韵味,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愈品愈醇,却也愈发让人心碎。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辛弃疾不忍再见,让我们如置身于彼,肺腑之言穿透历史的烟云,直击我们心底。
总的来说,这首词就像一面明镜,把辛弃疾的心情和历史的沧桑映照得淋漓尽致。
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但也不禁唏嘘感叹,就如同静谧的夜晚,一曲古琴在指尖流转,余音绕梁,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北固亭位于江苏扬州,是一座古老而著名的亭子。
北固亭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创作诗歌的场所,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诗以古代北固亭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以下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探索其艺术之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苏轼在北固亭游览时所写,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北固亭怀古时的感受,第二部分描绘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色,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的开头,苏轼写到:“危楼高百尺。
”这是在描述北固亭的建筑,危楼高耸,给人一种宏伟之感。
接着,他写到:“手可摘星辰”。
这里以手可摘星辰来形容北固亭的高度,显示了北固亭壮丽的气势。
同时,这里也蕴含了作者追求卓越和远大理想的意象。
接下来,苏轼描绘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观。
他写道:“不敢高声语。
”这里是指当时北固亭附近的山峦环绕,景色幽美,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故而他不敢高声说话,以免破坏了这宁静美好的氛围。
另外,他还写到:“恐惊天上人。
”这里是以“天上人”的想象来描绘北固亭的寂静,给人以静谧的感受。
最后,苏轼表达了自己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他写到:“嘈嘈切切错杂弹。
”这里描绘了北固亭曾经热闹非凡的场景,各种人群聚集在此,交流互动,充满了欢声笑语。
而今天,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是在苏轼的回忆中犹存。
最后,苏轼写到:“但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里以双溪舴艋舟为象征,与前文的京口扬州相对应,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无情流逝的忧伤。
整首诗以怀古之情贯穿始终,通过对北固亭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过去时光的描绘,展示了作者深沉的思念和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苏轼以简洁明了的词语,娓娓道来,情景交融,意象鲜明,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描写北固亭的怀古诗,通过描绘北固亭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对过去的思念,展现了作者深情追忆与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文章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的《京口北固亭怀古》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诗词的极致之美。
在这首诗里,永遇乐以古代文学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一个被时光深深铭刻的美景,让我深深感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境界与情趣。
整篇诗歌,从柔和的黄昏时分开始,让人回到古代固亭的美景。
作者描述了许多景点,例如枯藤老树,昏鸦,柴门,满地霜华等等。
每一句诗句都充满了古韵,每一处景点都被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自己身临其境,沉浸在那个传统的中国古代城市里。
此外,永遇乐在诗歌中还借助自己身世的特殊性,表达了个人的感悟与情感。
作者提到自己来此时曾经有过的疑虑与不安,但是站在固亭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觉得自己笃定了,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在这里,他忘记了过往的难忘,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人生境界。
这种情感起伏的表达方式,让诗歌散发出时光沉淀的强大力量,让人无法忽视。
对于我来说,这首诗歌不仅在诗歌的形式上具有传统韵味和美感,作者的情感也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于过去的怀念和对于未来的探寻,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这首诗词值得一度再多的了解与品味。
写作重点:言简意赅,表达情感。
用词分析:古韵,感性。
文章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的诗歌《京口北固亭怀古》让我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多样性美感。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自己的视角,深刻的描摹了北固亭的美景,并通过古体文学的表达方式,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整首诗歌的氛围颇有“诗情画意”的美感:从柔和的黄昏到日落时分,空气中弥漫着月光和霜华;古树枯藤下的滴水声,昏鸦重叠着,如同曾经的覆雨翻云。
通过作者对于色彩、声音、气氛的描绘,整个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张美不胜收的优美图景。
此外,永遇乐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独白情感。
作者在固亭打捞时感到的孤独和茫然,让他感受到了固亭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而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此时的他不再迷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种清晰而又鲜明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真正体验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大千世界中的无处不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1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
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2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1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
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2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赏析导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
本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精神,不仅体现了辛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译文【译文一】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语
言深刻、内容穿透,叹古人奇景,为人类品味古代文明提供了一种鲜
明的视角。
全首开篇即仰古耸今,大鹏展翅北固天,欧阳修形容大鹏的神态,如同古乐府中语出“神龙翱翔,回天长啸”。
随后落笔画面,此时此
景所处的位置,是北固亭。
北固亭东连京口,西临背谷,江面碧波荡漾,暮色笼罩,朦胧梦幻,情调朴素,倍受人怀念。
第三句又把读者带回到了古时候,表达出欧阳修对古代景物的惆
怅之情。
“空余洞庭,朱门酒肆”,洞庭湖成为吴越之地,朱门酒肆
流传着许多古代文化,满溢着古人的思绪和智慧,但一切都成为当时
的景象,只留给现在的人们一种怀古之情。
第四句仿佛预言了古人已失去的精神:“芳草萋萋,鹦鹉剪烛”,描绘出古人们在洞庭山上极尽华美杰作的情景,岁月无情,他们在洞
庭山上奋进的足迹早已不复存在。
整首词从最开始,将当时的景象鲜明而立体地描绘出来,再慢慢
逐渐回到古代,将古人的神情凝重地描绘出来,抒发深切的怀古之致,让读者体会到古人对于社会飞逝的忧愁之情。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辛弃疾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较之其它作品,更显老辣与深邃,更显雄浑与苍凉。
读此词,我们不难发觉,词人是怀着极复杂的心情来铸此华章的。
京口北固亭是一个定点,词人登此四望,将时空聚焦于斯,加大了词作的容量,增添了词作的气度。
上阕从历史的风烟中清点旧迹,发出“世无英雄”的慨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孙权的典故,是因孙仲谋在京口建立霸业,与曹操分庭抗礼。
纵使物换星移,沧桑变迁,当年的繁华与孙吴的王气已消逝,然孙权不畏强敌、建立功勋的气概定当永垂史册。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第二典用南朝宋武帝刘裕收复失地的旧事。
虽然昔日故所已渐渐被人遗忘,然寄奴以京口为基地,削平内乱,取代东晋政权,挥戈北伐的壮举想来依然振奋人心。
立于北固亭,面对千古江山,追慕古圣先贤,一个是不畏强暴,一个是扭转乾坤,而当今南宋朝廷的苟安怯懦不正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吗?今昔对比,词人作为屡立战功的主战派老臣,其心绪难平是可以揣测的。
如果说上阕运用典故是赞叹中含一缕不满,下阕的内容则是哀叹中带一腔忧虑。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此三句典故中套用典故。
“封狼居胥”用汉朝霍去病的典,有对建功立业的敬仰之情;而“元嘉草草”用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典,则态度与前者完全相对,是词人对急于事功、草率盲动的一种嘲讽。
这典中套典的潜台词是:南宋王朝,你将走哪条路?而当时朝廷的仓促北伐,无疑更像当年的刘义隆,那么,“仓皇北顾”的历史复辙无疑也会重蹈,这里面含着词人的远见卓识。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三句道出词人内心的矛盾和对现实冷静的审视。
作为屡立战功的老臣,辛弃疾依然是主战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关键是怎么个战法。
他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率众南归。
那时的战斗岁月是词人生命中的黄金时期,从朝廷至兵士,同仇敌忾,势如破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2
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件谋处。
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借用了孙权的典故。
孙权以东吴弹丸之地与刘备联盟打垮了来自北方强大的曹操,保卫了国家。
“风流”是指孙仲谋他们开创的丰功伟绩,只可惜,现在我登上北固山,却无处寻找孙仲谋他们开创丰功伟绩的痕迹了。
“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 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
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 孙权。
他曾多次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
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
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现在看起来是很平常的地方,人们常说那就是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
“寄奴”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他就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判乱。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三句是颂扬刘寄奴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作者通过颂扬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为国抗金的理想与愿望,他做梦都想成为孙权式的英雄人物,甚至想“生子当如孙仲谋”。
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 刘裕。
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
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刘裕虽然伟大,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今变得如此荒凉,这又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子孙的谴责。
“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
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
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
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任知府。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可惜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
“千古江山”六句,追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
辛弃疾十分仰慕孙权,曾多次称赞他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
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
作者于此怀古,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
这六句的大意是:雄伟壮丽的江山千秋万代依旧如故,可是却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当年的歌舞楼台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早已荡然无存,英雄的业绩也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无影无踪。
悼古意在伤今,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外侮。
“斜阳草树”六句,缅怀东晋时的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刘裕于东晋末年挥师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曾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京口是刘裕(寄奴乃其乳名)的
出生地,也是他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接着又想到了他。
这六句的大意是:夕阳映照着荒草杂树,一条普普通通的街巷,人们都说刘寄奴曾经在这里住过。
遥想当年,他统帅雄师北伐,横戈跃马,气吞山河,转战万里,势如下山猛虎。
以上两段怀古,都与京口有关,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意蕴很深。
下片换头“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故事,告诫南宋当权者对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切不可轻敌冒进,草率出兵。
据《宋书·王玄谟传》,宋文帝曾对殷景仁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于是在元嘉二十七年(450)派王玄谟进攻北魏,结果由于准备不足,料敌不明,而遭致惨败。
又据《宋书·索虏传》,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因滑台失陷,曾作诗说:“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词中用三句话概括刘义隆的失败,言简意赅,目的在于以古鉴今,提醒主持朝政的人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仓皇北顾”的悲剧再演。
这充分说明辛弃疾深谋远虑,老成持重,对形势有着清醒的估计和认识。
可惜他的忠告并未受到南宋当局的重视,结果“开禧北伐”终于遭到惨败,重蹈了“元嘉草草”的覆辙。
这三句借古喻今,凝聚着词人对国事的隐忧,针对性是很强的。
“四十三年”三句,宕开一笔,由怀古而转入忆昔。
回想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
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严重的破坏,这情景记忆犹新。
可是如今局面还是和当年一样,山河破碎,中原未复,祖国仍未统一,而自己却由“壮岁”进入了暮年,怎能不使人无比悲痛、感慨万端呢?“可堪回首”三句,再推进一层,由回忆自身的经历而转入描写当前的时事。
词人站在北固亭上,仿佛看见江北瓜步山上乌鸦乱飞,听到社鼓咚咚,人们正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哩!词中所展示的这幅画面含义很深,耐人寻味。
作者的意思是说,拓跋焘(佛狸)本是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这都是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
“可堪回首”,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结拍三句,以老将廉颇自喻,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表明如今虽然年纪老大,但雄心犹在,尚能为国杀敌立功,但朝廷是否了解我的一片忠心而加以重用呢?实在难以逆料。
全篇以疑问句结束,反映了作者虽然被重新起用,但仍感到不受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
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稼轩词中
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