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
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
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
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
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
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
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
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
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
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
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
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首诗歌,全诗共有十四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这首诗歌的题目“永遇乐”即为永远相遇,乐享天年之意。
这一题目隐含了作者对于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的开头“北固楼高,扣舷独啸何心事?”一句,描述了诗人站在北固楼的高处,独自吟咏,思绪万千,心事重重。
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思考,也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基础。
其次,诗歌的主体部分描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诗中提到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名人,如“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等。
这些历史事件和名人,给诗歌增添了历史感和文化底蕴,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于人生的感慨。
诗歌的结尾“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变迁的认识,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珍惜和追求。
最后,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诗歌通过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对于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一种悠远、恢弘、深刻的意境。
同时,诗歌采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联想、借代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生动。
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这首诗歌,不仅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诗人的视角,
通过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对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于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它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一种悠远、恢弘、深刻的意境,同时采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生动。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任知府。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可惜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古代两位着名的英雄人物。
“千古江山”六句,追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
辛弃疾十分仰慕孙权,曾多次称赞他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
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
作者于此怀古,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
这六句的大意是:雄伟壮丽的江山千秋万代依旧如故,可是却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当年的歌舞楼台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早已荡然无存,英雄的业绩也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无影无踪。
悼古意在伤今,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外侮。
“斜阳草树”六句,缅怀东晋时的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刘裕于东晋末年挥师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曾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京口是刘裕(寄奴乃其乳名)的出生地,也是他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接着又想到了他。
这六句的大意是:夕阳映照着荒草杂树,一条普普通通的街巷,人们都说刘寄奴曾经在这里住过。
遥想当年,他统帅雄师北伐,横戈跃马,气吞山河,转战万里,势如下山猛虎。
以上两段怀古,都与京口有关,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朝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词的上片写了孙权及刘裕的事迹,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2分)(2)下片最后三句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2分)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2分)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问题】7.选出下列选项中,对上词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显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赞扬;表明作者对如今朝廷无心北伐复国,一味苟且偷安的不满。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既体现了作者对刘裕北伐军容之盛壮的仰慕和赞扬,又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北伐的雄心壮志。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作者使用了两个典故,目的是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的失败来衬托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赫赫武功,从而表达对朝廷草率出兵的不满。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体现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哀伤和苍凉感,是作者沉郁悲愤的表达。
(8)上阕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词人引用的一个典故。
请简要解释这个典故的意思,并说明词人用典的目的。
(10)人们通常认为,词中的廉颇,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及鉴赏答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辛弃疾创作,写的是辛弃疾在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宋词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作者: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萧衍执政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是吴大帝孙权的字,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
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用作的业绩。
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首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他生长在平常人家,后做了东晋的首席将领,怀着私念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北伐中原的气概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郊,毗邻甘肃。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堆土封山以纪念胜利。
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及解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及解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怀古伤今,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两位英雄人物,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下片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典故,讽谏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北伐,并表达了自己年岁渐长却无法报效国家的无奈。
整首词风格豪放悲壮,用典贴切自然,体现了辛弃疾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高超的词艺。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一首超酷的词呢!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这儿,那心里的小情绪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止不住地往外冒。
他看着眼前的景色,就开始怀念起那些个古人的英雄事迹啦。
词里提到了孙权,孙权那可是个厉害角色。
辛弃疾想着当年孙权在京口建立了霸业,那是何等的威风。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那些超级英雄在电影里大杀四方一样,孙权在他的那个时代也是这样的耀眼。
辛弃疾对孙权那是满满的钦佩啊,他心里可能在想:“孙权大哥,你可真是牛,我咋就没赶上你那时候呢?”还有刘裕呢,刘裕当年也是在这一片土地上驰骋,北伐中原,把那些敌人打得屁滚尿流。
辛弃疾对刘裕也是羡慕得不行,觉得刘裕能有那样的成就,简直帅炸了。
他在词里写刘裕的那些事儿,就好像是在给我们讲一个超级热血的故事。
但是呢,辛弃疾也有自己的无奈啊。
他生活的南宋,那可不像孙权、刘裕的时代那么硬气。
南宋老是被欺负,辛弃疾空有一腔报国的热血,却没多少机会施展。
他写这词的时候,估计心里在嘀咕:“我也想跟孙权、刘裕一样威风,可这朝廷咋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辛弃疾在词里还提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就有点让人觉得心酸了。
当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行宫遗址,现在居然成了人们祭祀的地方,那些百姓好像都忘了这里曾经的战火纷飞,忘记了和敌人的仇恨。
辛弃疾就觉得特别不是滋味,就好像他自己还记得那些事儿,可别人都不当回事儿了,他就像个孤独的战士。
再看他说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就更让人心疼了。
他觉得自己就像廉颇一样,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有力气,还有满腔的抱负,可就是不知道朝廷还会不会用他。
他就像个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孩子,在那里大声地喊着:“我还可以的,给我个机会吧!”整首词读下来,就感觉辛弃疾像是在跟我们聊天,把他心里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倒出来。
他的爱国之情就像一团火,烧得旺旺的,隔着这么多年,我们都能感受到那股热度。
他的这种无奈、这种对英雄的向往,就像我们生活里那些没实现的梦想一样,让人感同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任知府。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可惜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
“千古江山”六句,追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
辛弃疾十分仰慕孙权,曾多次称赞他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
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
作者于此怀古,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
这六句的大意是:雄伟壮丽的江山千秋万代依旧如故,可是却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当年的歌舞楼台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早已荡然无存,英雄的业绩也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无影无踪。
悼古意在伤今,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外侮。
“斜阳草树”六句,缅怀东晋时的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刘裕于东晋末年挥师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曾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京口是刘裕(寄奴乃其乳名)的
出生地,也是他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接着又想到了他。
这六句的大意是:夕阳映照着荒草杂树,一条普普通通的街巷,人们都说刘寄奴曾经在这里住过。
遥想当年,他统帅雄师北伐,横戈跃马,气吞山河,转战万里,势如下山猛虎。
以上两段怀古,都与京口有关,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意蕴很深。
下片换头“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故事,告诫南宋当权者对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切不可轻敌冒进,草率出兵。
据《宋书·王玄谟传》,宋文帝曾对殷景仁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于是在元嘉二十七年(450)派王玄谟进攻北魏,结果由于准备不足,料敌不明,而遭致惨败。
又据《宋书·索虏传》,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因滑台失陷,曾作诗说:“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词中用三句话概括刘义隆的失败,言简意赅,目的在于以古鉴今,提醒主持朝政的人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仓皇北顾”的悲剧再演。
这充分说明辛弃疾深谋远虑,老成持重,对形势有着清醒的估计和认识。
可惜他的忠告并未受到南宋当局的重视,结果“开禧北伐”终于遭到惨败,重蹈了“元嘉草草”的覆辙。
这三句借古喻今,凝聚着词人对国事的隐忧,针对性是很强的。
“四十三年”三句,宕开一笔,由怀古而转入忆昔。
回想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
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严重的破坏,这情景记忆犹新。
可是如今局面还是和当年一样,山河破碎,中原未复,祖国仍未统一,而自己却由“壮岁”进入了暮年,怎能不使人无比悲痛、感慨万端呢?“可堪回首”三句,再推进一层,由回忆自身的经历而转入描写当前的时事。
词人站在北固亭上,仿佛看见江北瓜步山上乌鸦乱飞,听到社鼓咚咚,人们正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哩!词中所展示的这幅画面含义很深,耐人寻味。
作者的意思是说,拓跋焘(佛狸)本是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这都是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
“可堪回首”,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结拍三句,以老将廉颇自喻,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表明如今虽然年纪老大,但雄心犹在,尚能为国杀敌立功,但朝廷是否了解我的一片忠心而加以重用呢?实在难以逆料。
全篇以疑问句结束,反映了作者虽然被重新起用,但仍感到不受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
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稼轩词中
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