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

合集下载

契丹文字解读

契丹文字解读

契丹文字解读契丹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中的一种,起源于公元10世纪的契丹族,主要使用于契丹国和辽朝。

随着历史的演变,契丹文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直到近代才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将对契丹文字的特点、发展历程、解读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契丹文字的特点1.文字结构契丹文字由十六个基本字形构成,其中有一些字形为基本符号,其余的可以通过组合和变形来表示不同的音节和含义。

相比于其他古代文字,契丹文字较为简单,但仍有一定的表现力。

2.音节和语言特点契丹文字是以音节为单位进行表达的,每个音节都由一个基本字形组成。

契丹语是东部突厥语系的一种,与汉语和满语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契丹文字有许多独特的语言特点,如声调变化、元音长短等。

3.象形化和意符化契丹文字在历史上有过两次重要的改革,其中一次就是将汉字和音节符号融合使用,形成了一种象形化和意符化的文字形式。

这种改革对契丹文字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契丹文字的发展历程契丹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当时的契丹族使用符号和青铜器进行交流。

随后,他们学习了汉字和回鹘文字,并将其用于石刻和书写。

11世纪初,契丹族在辽阳建国,建立起了契丹国。

此时,契丹文字开始被广泛使用。

随着契丹国的覆灭和辽朝的兴起,契丹文字逐渐演变为辽朝的正式文字,并在Monggo骨刻和铁凝儿石刻等重要文物中得到了应用。

16世纪后,契丹文字已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在清朝时期还有一定的使用,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直到20世纪,契丹文字才开始逐渐被研究和发掘,但由于历史文献的缺乏和文字解读的困难,契丹文字的研究一直推进缓慢。

三、契丹文字的解读方法契丹文字的解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音节的解读方法,即通过对文字基本字形的识别和组合,推测出每个字所表示的音节和含义。

另一种是基于象形化的解读方法,即通过对文字中的图形和符号的认识,推测出每个字的含义和用途。

在这两种方法中,基于音节的解读方法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因为契丹文字作为一种音节文字,其每个音节都对应着一个基本字形。

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分析

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分析

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分析史载回鹘为一“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①的游牧民族(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详后),744年建立漠北回鹘汗国之初,尚处于蒙昧初开的阶段,其后在汉及粟特文化的影响下,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840年,因为天灾人祸,加上来自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的进攻,汗国灭亡,部众西迁至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区。

其中,迁入新疆的回鹘人,征服当地的吐火罗人、于阗人、汉人,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为中心建立了王国。

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西域回鹘因为受中亚伊斯兰化政权喀喇汗王朝的影响,逐步放弃佛教、摩尼教而皈依了伊斯兰教,进而演变为今天的维吾尔族。

河西地区的回鹘人,先后于公元10—11世纪以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和沙州(今甘肃敦煌市)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国和沙州回鹘国。

兹后,在蒙古豳王家族的支持下,持续信仰佛教,后于明朝中叶东迁入今河西走廊西端酒泉一带,进而演变为今天的裕固族。

②840年,回鹘西迁西域时,其文化水准要比当地的吐火罗人、于阗人和汉人低得多,而散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长期充任回鹘之师,文化水平更是高下立判。

作为“比较野蛮的征服者”,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在文化上理应被文化更为先进的被征服者所征服。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回鹘在征服西域诸地后,逐渐同化了当地原有各民族而不是被当地民族所同化,这个事实显然属于“绝大多数情况”的一个例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殊现象呢?当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过去我们有一种通识,几乎都把回鹘人当作纯粹的游牧民族看待,史书即使偶相关于农业的记载,也常常被人忽略。

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关注这一问题,尤其是有幸亲历漠北回鹘故地进行考察后,发现回鹘从总体上讲属于游牧民族,但并不纯粹,其农业经济还是相当发达的,与我们通常的认知差距甚大。

在汗国都城斡耳朵八里(OrdouBalf q,今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鄂尔浑河西岸的哈喇巴喇哈逊遗址)以及鄂尔浑河畔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唐代即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农业区,灌溉田园的渠道网遗迹比比皆是,而且在很多居所中还发现有台架和磨盘。

契丹文化研究报告

契丹文化研究报告

契丹文化研究报告1. 引言契丹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它的兴衰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契丹文化是契丹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对于了解契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契丹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契丹王朝及其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契丹王朝概述契丹王朝,又称辽朝,创立于916年,其最辉煌的时期是在10世纪初到12世纪初,其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东北、蒙古、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

契丹王朝以善于骑射闻名,其统治阶级主要由契丹人组成,不同于其他汉族王朝的统治模式。

3. 契丹文化的特点3.1 政治制度契丹王朝实行了一系列独特的政治制度,如采用“三省六部制”来管理国家事务,设立精细的官职和官员选拔制度等。

契丹政权的建立使得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进一步发展,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军事体制契丹人以骑射为主要战术特点,擅长步战和骑射的契丹骑兵成为契丹王朝军队的中坚力量。

在军事装备方面,契丹军队采用轻便灵活的战骑和强力的弓箭,形成了独特的战斗风格。

3.3 经济形态契丹王朝的经济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基础,其中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牧业则以牛、羊、马等为主要养殖对象。

此外,契丹人还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4 社会风俗契丹人的社会风俗具有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他们通常居住在帐篷或简易的房屋中,善于驯养骏马和猎豹。

契丹人的饮食习惯也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富有营养。

3.5 艺术表现契丹王朝在艺术方面也独具特色,特别是契丹文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契丹文在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4. 契丹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契丹王朝与中原的汉族王朝有着频繁的交流,这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交往,还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上。

契丹人通过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契丹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中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

辽都城上京兴建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辽都城上京兴建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辽都城上京兴建的背景和历史地位辽都城上京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果,是契丹族的一座历史纪念碑。

上京的建立为辽朝二百多年的统治打下了基础,上京作为辽朝政治文化中心,极大地推动了契丹社会的发展。

文章通过研究上京兴建的背景和历史地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了辽朝历史。

标签:辽朝都城上京;兴建背景;历史地位公元916年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建立辽朝,随着疆域的扩张和社会的发展,辽朝境内的汉族和农耕人口逐渐增多,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统治,统治者学习中原定居方式建立了都城上京。

上京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契丹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而且它对于后世都城建设影响深远。

上京的规划思想和建设格局体现了契丹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上京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继它之后其他少数民族也开始建立了定居的都城,研究上京建立的背景和历史地位,可以更好地把握契丹族的历史和我国古代都城的制度。

一、辽都城上京兴建的背景(一)契丹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契丹是我国古老民族中的一个,本来是鲜卑族宇文部的一支。

早在公元4世纪,我国的潢河、土河流域就生活着契丹族。

古代契丹族生活在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中间,大兴安岭南部的辽河流域[1]。

这个地区不像蒙古高原草原广阔,也不像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在当地的独特自然环境下形成了皮毛为衣、车马为家、放牧和渔猎结合的生活方式。

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契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是契丹兴起和建国的基础。

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会形成民族,契丹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民族沟通交流甚至产生摩擦。

元魏时代契丹族主要生活在辽水流域,从事渔猎和畜牧业。

这时的契丹分为八部,各部相对独立,因为生产力低下部落具有单一的民族成分[2]。

唐初时为了抵抗外敌入侵,契丹各部走向联合成为部落联盟,联盟以大贺式为主并和唐朝交往密切,在首领摩会的带领下归顺唐朝,唐朝在契丹聚居区设都督府,将其纳入唐朝行政系统。

有关回鹘文的几个问题

有关回鹘文的几个问题

有关回鹘文的几个问题回鹘文是香港地区最古老的汉文方言,其特点是其音节组合与现代标准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

在香港,每一个族裔的人都会使用回鹘文,因此回鹘文被誉为香港“万宝之语”。

多年来回鹘文一直被认为是香港人身份和文化的象征,但它在近年来遭受着暗涌的威胁。

本文就回鹘文而言,从历史、教育、文化等角度探讨回鹘文的起源、地位、发展、教育以及将来的展望等问题。

一、回鹘文的起源及发展回鹘文最早出现在香港地区,在16、17世纪也被称为“沙洲语”。

回鹘文最早是由上海的潮州人所发展的方言,19世纪中期,大量的广东、福建、浙江人移民到香港,这些移民们带来了各自的汉语方言,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回鹘文地方口音,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方言。

二、回鹘文的认知以及香港地区的使用回鹘文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方言,字汇和语法口音都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极具文化内涵。

它替换了语言的复杂性,使用者可以更轻松地表达情感和表达思想。

因此,回鹘文在香港地区广泛使用,甚至被用来撰写文学作品和翻译英文书籍。

除此之外,电影、电视、网络媒体以及其他传统媒体制作的栏目中也使用回鹘文作为原始语言。

三、回鹘文在教育中的使用如今,回鹘文在香港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再受到质疑,但不可否认,它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在教育方面,回鹘文只能在小学水平上被教授,且仅能作为非官方语言被用于教学。

另外,回鹘文在书面语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语言不符合一般的书写规范,因此在报章、期刊等官方出版物中几乎不能看到回鹘文文章。

四、回鹘文的未来尽管回鹘文存在着一定的使用限制,但它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近年来,香港政府鼓励回鹘文的应用,推行多种措施来推广使用回鹘文,如回鹘文博物馆和回鹘文教育课程等。

此外,相关政策和法律也屡屡出现,规定把回鹘文作为一种官方语言在各种公共场合使用,并将其列入香港的官方语言之一。

综上所述,回鹘文是香港的一种本地文化,它的发展也受到政府的不断支持和鼓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在香港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契丹早期历史若干问题

契丹早期历史若干问题

05
契丹族的衰落和消亡
契丹族的衰落
政治动荡
契丹王朝在中期以后,政治开始出现动荡,权力斗争激烈,导致 国家实力下降。
外族入侵
周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逐渐强大,并不断侵扰契丹领土,给契 丹族带来很大的压力。
经济崩溃
契丹王朝后期,经济开始衰退,税收减少,民生凋敝,社会矛盾加 剧。
契丹族的消亡
被其他民族同化
契丹族的社会制度
家庭与婚姻
契丹族实行父系家长制,家庭成员以男性为主。婚姻实行一夫多妻制,同时 也有一夫一妻制。
社会等级
契丹族社会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等级,贵族包括皇帝、大臣、将领等,平民 包括农民、牧民、工匠等。不同等级之间存在明显的地位差异和社会权利的 不同。
契丹族的经济制度
游牧经济
契丹族以游牧经济为主,主要饲养牛、羊、马等牲畜,同时也有一定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02
契丹族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契丹族的政治制度
八部制度
契丹族在建国前实行八部制度,各部由部落首领统领,部下设邑、石、可汗、都督等官职。这种部落联盟形式 的政治制度在契丹建国后依然存在,并成为辽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辽朝中央集权
建国后,契丹族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立北南面官,北面官负责管理契丹族事务,南面官负责管理汉人事务。 皇帝通过中央集权制度掌握军政大权,实现对国家的有效统治。
契丹族的宗教信仰
1 2
原始宗教
契丹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图腾等。
佛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契丹族中传播, 成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
3
道教
道教也在契丹族中得到传播,与佛教同时存在 。
04
契丹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契丹族与汉族的关系

浅析回鹘与契丹的关系

浅析回鹘与契丹的关系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1 回鹘与契丹的概况回鹘是我国北方及西北部少数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

回鹘是唐初漠北九姓铁勒诸部中的一支,驻牧在今蒙古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

隋唐时期回鹘臣服于突厥。

隋大业元年(605),回鹘联合仆骨等部奋起反抗突厥的奴役和统治,逐渐强大起来。

唐贞观二十年(626),回鹘配合唐军攻灭了铁勒部的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逐渐开始内迁。

天宝三年(744),回鹘首领骨力裴罗称可汗,建立了回鹘政权。

这时回鹘控制的地域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阿尔泰,势力日益强盛。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早期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相传有八个互为兄弟的部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隋朝时,隋朝将领韦云起发兵攻打契丹,由于对外作战的需要,契丹各部之间开始走向联合,每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

唐初,契丹各部开始逐渐形成部落联盟,联盟长是由大贺氏选充,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贺氏时代。

天宝三载(744),回鹘可汗在唐朝的帮助下推翻了突厥政权,建立了回鹘汗国。

此后约一个世纪中,契丹处于回鹘的统治之下,发展缓慢,此时契丹正处于遥辇氏时代。

唐开成五年(840),回鹘汗国灭亡,西迁,唐朝衰落,契丹才得以迅速发展。

2 契丹沦为回鹘臣属回鹘汗国极盛之时,东役契丹,北辖九姓,西抵黠戛斯,南邻唐,有漠南、漠北相当大的地区。

契丹为其臣属约一个世纪,沦为了回鹘的奴隶。

史载:“契丹旧为回纥牧羊,鞑靼旧为回纥牧羊,回纥徙甘州,契丹,鞑靼遂各争长攻战。

”[1]可见,契丹与别的臣服于回鹘政权的少数民族一样,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回鹘统治契丹之时,曾派官员去监管其族,并且契丹每年还要向回鹘缴纳贡赋。

史载:“回鹘遣使,监护其国,责以岁遗。

”[2]《资治通鉴》中亦载:“奚、契丹羁属回鹘,各有监使,岁督其贡赋。

”[3]直到会昌二年(842),在奚和契丹中仍然有回鹘监使八百余人。

契丹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契丹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契丹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中国历史悠久,不同地域有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契丹文化是较为特殊的一个。

乘胜追击的明朝在满洲地区与契丹人的战争中,利用火药武器最终获胜,契丹文化在逐渐销声匿迹的同时,也开始了与汉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传承。

在独具特色的契丹文化中,金石文化尤为特别。

作为继承唐代及宋代的优秀传统,契丹文化的金石文化给中华文化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契丹金石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美学感受。

契丹金石是继唐代和宋代之后开发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书法形式,是深刻体现契丹文化的重要载体。

除了金石文化,契丹文化中的盘金工艺、彩绘陶器等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盘金是契丹金银饰品的一种工艺,起源于契丹时期,而发扬光大于辽金时期。

彩绘陶器则是辽南窑独有的制作工艺,诞生于辽代,流传至金代。

这些工艺品展示了契丹文化中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发挥的空间。

不仅如此,契丹文化在传承中也融合了汉文化。

在金代,中原文化已经被完整地吸收了进来,这时的契丹文化更加地兼容并蓄。

此时,可以说是契丹文化和汉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时期,二者取长补短,相互交融,共同开创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在建筑方面,契丹文化的瓦当、吊脚楼等建筑形式,与汉文化的四合院、宫殿等建筑形式结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景观。

总之,契丹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虽然经历了千年风雨,但是却依旧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

在传承中,契丹文化通过与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加显现出其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深度。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人了解契丹文化,传承并发扬其独特魅力。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唐朝时期辽河上游契丹兴,游牧渔猎后农耕。

唐末汉人闯关东,带去农耕建筑兴。

2、五代时期①建立政权统一各部阿保机,太祖建国称帝君。

(916)国号契丹都上京,任用汉人汉化深。

②蕃汉分治蕃汉分治制度新,中央南北官分明。

南官契汉同担任,统治汉人渤海人。

契丹主宰北面官,统治契丹北方人。

③经济方面提倡农业重农耕,封建文化渐行进。

④文化方面契丹文字新创制,中原文化影响深。

河北蓟县独乐寺,应县木塔史有名。

⑤民族方面耶律德光初南征,进攻后唐割幽云①。

契丹为”辽改国号,控制长城任南行。

契丹族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契丹族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契丹族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曾经在中国北方地区崛起并创建了许多著名的政权。

本文将从契丹族的起源、发展、变迁和文化等方面,探究这一民族的历史。

一、契丹族的起源契丹族的起源比较复杂,有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契丹族来源于古代的东胡部落,由于战乱和迁徙,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契丹族是满族的前身,是由三个游牧部落合并而成的。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契丹族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的民族。

二、契丹族的发展契丹族在唐朝时期已开始在中国北方地区活动。

到了五代(907年-960年)时期,契丹族早期的崛起开始显现。

契丹族首先在辽东地区创立了一个政权,称为契丹国。

契丹国后来又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其他民族,创建了辽朝。

辽朝的建立标志着契丹族进入了辉煌的发展期。

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政治上,辽朝实行了一种严格的统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

在经济上,辽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局面。

在文化上,辽代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但是,契丹族在辉煌的发展期过后,逐渐经历了衰落和变迁。

三、契丹族的变迁1. 辽朝灭亡辽朝在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

但是,后来的皇帝耶律大石在位时,由于个人的荒淫和庸政无能,加上南方宋朝的强大威胁,导致辽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最终,在金朝的入侵下,辽朝灭亡。

2. 契丹族与金朝金朝灭辽后,吸收了大量契丹族成员。

在金朝的统治下,契丹族继续在中国北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金朝虽然奉行了中原文化,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对契丹族有着比较宽松的政策。

但是,金朝中后期出现了愈来愈严重的民族矛盾。

在金世宗时期,原本统一的国家分裂成了几个部分,其中包括东北地区的契丹族统治者瓦剌部。

这些部落与明朝进行了多次战争,并最终被明朝所灭。

3. 明朝与契丹族明朝在与契丹族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地位。

契丹金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

契丹金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

契丹金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在中国历史上,契丹金朝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推动了北方王朝的兴起,也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交流做出了贡献。

本文将就契丹金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这一主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契丹族与中国文化交流契丹族是一个兴起于东北亚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唐朝末年就已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族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势力之一。

而在北宋时期,这支强大的民族也逐渐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首先,在金朝时期,契丹文化和汉文化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

汉文化的传入,虽然在金朝时期没有引起特别明显的变化,但是却为契丹文化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

契丹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文化成分,如经学、法律、医学等,以至于在金朝后期,契丹族已经不再被视为异族了,而是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中。

其次,契丹族还通过征战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金朝时期,契丹族通过对辽南宋、北汉等国的征服,使得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可能。

比如,在金朝中后期,许多汉人被引入了契丹族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之中,黄甫朝、成吉思汗等著名的汉人官员,就是这一时期引进的。

二、契丹金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在契丹金朝时期,文化的传承并不仅限于契丹族内部,还有许多文化成果被传承到了后世。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要数契丹文化的传承了。

在契丹金朝时期,契丹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由于契丹族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所以在金朝时期,他们很快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在契丹文化中,对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重视尤为突出,而“广开言路、推崇文艺”这一金国政策,也为契丹文化的繁荣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契丹族自身的文化传承方面,金朝时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金朝时期,皇帝要求每年都要进行汉文化和契丹文化的聚会,以提高各族之间的交往和了解。

在此基础上,许多契丹族官员和普通百姓都逐渐接受了汉文化,并在将来的历史进程中,为契丹族的文化传承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契丹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中,辽朝作为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对于契丹文化的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辽朝契丹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辽朝: 契丹族的伟大王朝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辽朝的建立标志着契丹族民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辽朝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首领,他将自己封为辽太宗,确立了契丹族统治中国的地位。

辽朝的统治范围大致涵盖了现在的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国部分地区。

辽朝的国力强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辽朝以其独特的契丹族文化特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契丹族文化的独特性1. 语言文字契丹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这是契丹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丹文字又称为辽文,是契丹族最早的文字记载系统。

辽文以双音节字为主,采用方块字形,有针对性地表达契丹语中的音节特点。

契丹文字的独特性为契丹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契丹族服饰契丹族在服饰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契丹族的服饰以盔甲、短裙等为主,采用亮丽的颜色,图案多样,给人一种豪放、武勇的感觉。

契丹族的服饰在辽朝时期非常盛行,不仅代表了契丹族作为统治者的身份象征,也体现了契丹族的战斗精神和文化自信。

3. 宗教信仰契丹族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

契丹族最早信奉的是萨满教,后来逐渐转向佛教。

辽朝时期,佛教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契丹族的皇室和贵族都信仰佛教,建有大量的佛教寺庙。

佛教文化对契丹族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政治与军事辽朝作为契丹族统治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影响。

辽朝发展了契丹族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力量,提高了契丹族的统治能力。

同时,契丹族的统治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来的政治和军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辽国的宗教

辽国的宗教

契丹之宗教契丹之名,始见《魏书》,系北方游牧,鲜卑支流,起于辽水上流之潢水,游牧以为生,兼及渔猎,居无常所。

一族之教,始于天地鬼神,此契丹特巫教也,后以不合帝立乃衰,契丹初与回鹘近而臣事之,故其宗教之俗多受之影响,摩尼教之兴即以此也,佛教亦然。

及中国唐武宗灭佛,景教落荒,遁入草原,渐合契丹,契丹既强,以中原文化为强,兼采而汇之,杂糅于一国之内,并交在万里之间,于是纯然乎宗教之治世也。

至于西辽,既居于中亚之地,处多教之乡,各族杂居共处,四海之内弥有一意,遂和平以集成,相与而同流,天下井然。

然末世之主罢黜祖制,思一人心,不顾实情,实亡国之先兆也,悲哉叹哉。

一国一族建立之初必生原始之宗教,以自然强大而莫测,非人力所能及也,故祭天拜地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生和乐。

契丹之本教在于巫教,巫者天地之使,人间之主事耳,据大权而优乐,顺天意以抚万民耳。

辽之先祖始于白马青牛之传说,契丹传曰:仙人乘白马,仙女坐青牛,相会于潢水之畔,二水交而二仙合,遂结为夫妻,生八子,即为契丹八部焉。

于是契丹始升,当是之时,有三君焉,第一为骷髅,居于穹庐之内,不得面目示人,有事则斩白马青牛以为祀而出,主事罢而归,后一日为人所见而隐去,不复存矣。

其二之可汗身披彘皮,有事请之出,一日妻去其彘皮,遂隐而不复矣。

第三之主,畜羊二十,日食十九,次日余一复为二十,如此往复,绵绵不绝也。

以此可见契丹之崛起之脉络矣。

辽以祖制,白马青牛以为礼,凡春秋、行军及大事必斩之祭天,其所祭者二山,木叶山、黑山耳。

木叶乃祖宗兴起之地而黑山实乃契丹之岱宗也。

人死则归于是,三年不葬,嗣子以为神祇,在天佑之耳。

至于祭黑山之仪礼甚重,每君汗必至,与众人举,行族俗乃可,以为系契丹之族而续祖宗之制也。

及至于国家始兴、太祖立国之间,百年而已,契丹之巫教渐为人为之教,得之着以合万民耳续天命,太祖去三年之制功在太巫,而后去巫之权,以与诸弟乱而废之,遂不复抗矣,巫者何以衰也?皇权升之必然耳,军强、政强则教弱,古今之理也。

辽朝文化志

辽朝文化志

契丹族自九一六年建立辽朝,到一二一八年西辽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零二年的历史进程。

在这期间,主要是在辽朝,契丹族为丰富祖国的文化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今天保存和出土的辽代文物来看,辽代在文化上的成就,在长城以北诸民族中,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辽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契丹族、汉族和其他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交流、文化上相互吸收的结果。

其中由于汉族的封建文化处于较高的阶段,因此在契丹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不少汉文化,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辽代文化,是各族人民尤其是契丹族和汉族人民智慧的共同结晶,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放出异彩。

礼仪风俗:潢河与土河交汇处的木叶山是契丹族的发源地,木叶山在契丹人的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每年都要进行祭祀,这就是辽朝的祭山仪。

“辽国以祭山为大礼”(《辽史·仪卫志二》),是契丹君臣的重要礼仪。

其礼于木叶山向东设天神、地袛位,“中立君树,前置群树,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树,以为神门”(《辽史·礼志一》)。

又宰杀白马、玄牛、赤白羊,悬挂于君树上,皇帝、皇后致奠于天神、地之位,群臣依次致奠君树和群树。

皇帝率皇族三父房,在乐曲声中绕神门树三周,众人绕七周。

然后礼拜上香,萨满致辞,酒食东向抛撒。

太宗时,山上建庙供奉白衣观音像,并且尊为家神。

此后,辽历代帝王均尊奉此仪。

契丹祭山仪中,还有一种“祭黑山仪”,黑山在庆州之北。

契丹人认为死后其魂魄皆归此山,每年冬至,杀白羊、白马、白雁,用其生血和酒,祭奠黑山。

契丹人十分敬畏黑山神,“其礼甚严,非祭不敢近山”(张舜民:《使北记》)。

《辽史·礼志》一说:“兴宗先有事于菩萨堂及木叶山辽河神,然后行拜山仪”。

问题在于,这里实际上并没有山,所以我以为这个“山”字应当另求别解。

我注意到,《辽史·礼志》首列“祭山仪”,就是所谓木叶山祭祀,然而其中根本看不到山的影子。

浅析辽代契丹族文化

浅析辽代契丹族文化

194辽代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契丹所建,在距今1 400多年前就见于史料记载。

在其立国的210年中,契丹族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创造了既受汉文化影响又独具契丹族特色的草原文化,影响深远。

辽代契丹族文化包括文字、文学、艺术及医学等,促进了契丹民族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民族文化。

一、契丹文字契丹源于东胡族系,很早就在内蒙草原东部游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于916年正式建立了国家。

契丹在建国前没有本民族文字,官方通行的文字是汉字。

建国后不久,契丹统治者便开始从事创制文字的工作,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及东北亚最早创制自己文字的民族,契丹文字包括大字和小字。

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年),阿保机命令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创制文字,他们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1],创制了3 000余字,即契丹大字,从此契丹族有了自己的文字。

契丹大字和汉字的书写方式类似,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有些大字直接假借汉字,还有一些是将汉字改造字形、增减笔画的仿造字。

契丹大字制成后,辽太祖下令在辽朝境内使用。

因契丹大字拼写释读十分不便,没有普及到民间。

公元926年,阿保机令其弟耶律迭剌创制小字。

耶律迭剌在学习回鹘文之后对契丹大字加以改造制成契丹小字。

契丹小字是拼音文字,约有500个发音符号,称为原字。

将若干个原字拼在一起以记录契丹语。

原字虽少,却能将契丹语全部贯通,即“数少而该贯”[2],使用起来比大字更为简便。

契丹小字的基本单位是词,每个词由1-7个原字组成。

词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书写。

契丹文字制成之后,多用于官方文书、碑碣、牌符、印信等,与汉字并行使用。

金灭辽后,仍沿用契丹文,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金朝才“诏罢契丹字”,停止使用契丹字,契丹字在我国北方共使用300多年。

在辽朝,由于“书禁”较严,禁止契丹书籍外传,因此,契丹文的图书大都没有保存下来。

契丹文化整理

契丹文化整理
文字墙、书法、古董
书法 景观
非遗 字画创作、展示、销售
书法广场、景观小品、 契丹文字墙
古董文物
展示、展览
2、契丹后裔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
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 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
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
食用菌观光体验
5.1 生态采摘
(1)大棚采摘 对村内原有大棚进行整合,划出部分采摘区域。 (2)山林采摘 探索周边山林分布蘑菇区域,让游客亲自体验采蘑菇的野 趣。
5.2 加工体验
游客可对食用菌进行DIY初步加工,体验 “原料——加工——餐桌”的过程,提供 针对个性化的低碳包装材料。
5.3 观赏,科普
云南施甸县契丹后裔情况
云南省施甸县的契丹后裔约十万人,分布在甸阳镇的大竹蓬村(长官司、大楼子)、大寨村(红 庙),姚关镇的大乌邑村,由旺镇的土著庙、木榔村,人和镇的大红庙山、杨家山村,此外有 隆阳区的龙洞。据《施甸长官司族谱》记载:“辽之先祖始炎帝,审吉契丹大辽皇;白马上河 乘男到,青牛潢河驾女来”一首七言诗和契丹皇族传承遗物《青牛白马图》:施甸契丹人一世 先祖木叶山,八部后代徙潢河;南征钦授位金马,北战皇封六朝臣,金齿宣抚抚政史,石甸世 袭长官司。
3、演绎
历史
契丹崛起——建立辽国 全盛时期——澶渊之盟 衰落悲歌——辽国灭亡
人物
耶律阿保机 萧太后
场景
“捺钵”
传统影视:《天龙八部》、《杨家将》 (通常以贬低契丹的视角)
——影视基地 (村庄改造、影视创作、参观体验)
纪录片《契丹王朝》花絮

契丹族对中国的统治及文化影响

契丹族对中国的统治及文化影响

契丹族对中国的统治及文化影响隋末唐初,契丹族崛起,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民族之一。

其后,契丹族建立的辽朝,统治中国北部长达200余年,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政治统治契丹族建立辽朝后,继承了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但辽朝统治者比起中原王朝的皇帝更具有野蛮的特点,他们使用了野蛮的手段,如军队中的特务机构“契丹乌珠”,它们利用抢掠和绑架等方式,管辖人民。

另外,他们对贵族、士族也采用类似的方式,以保持封建等级制度的稳定性。

契丹族骑兵军队是辽朝的重要力量,其中的马户是护甲制造、马、枪的典型组合,尤为具有威力。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所记载,当时中国南方只有一个南唐(南汉),并没有统一的政治中心。

而北方又被契丹族所统治,辽朝完全是中国的统治者。

虽然在北方辽朝的盛行,南方文化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宋诗三百首即为南唐采撷而成、熙宁变文是北宋对传统文脉的回归。

但整个中国仍在契丹族的控制下,契丹族的主导地位在政治上难以摆脱。

二、文化影响1. 标记:契丹文字契丹族在建立辽朝时,使用的是一种特有的文字——“契丹国字”,是一种原始的文字,被认为是中国众多民族文字中唯一发展到书写的阶段的一种。

契丹文字使用广泛,其中人名、地名都以契丹文字为主,部分文字也能在中文文物中看到。

2.工艺美术契丹族的工艺美术深受蒙古和满洲民族的影响,其保存下来的兴庆宫保管的文物和敦煌的壁画都十分珍贵。

敦煌壁画,部分题材是描绘契丹人,如“八幡》、《李诗记》、《辽宫女乐瓷瓦》等。

3. 艺术辽代的雕塑艺术,将以塑造厚实力量、富有神秘的外貌和表现能力丰富、色彩多变的特点为主,如将石制皮毛本色的铁骨石雕、举刃迎战的石羊象、滑稽可爱的木质胡服羊等等。

三、经济契丹民族在中国北方拥有广阔的土地,辽朝也借此打通通辽、开封两地的贸易线路,促进了中国北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辽城、河套一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契丹人的出现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契丹人的出现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契丹人的出现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契丹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自东汉末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出现后,中国就面临着较大的外来威胁。

然而,契丹人的出现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契丹人的历史发展契丹人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他们的特点是勇敢善战,民族凝聚力强,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

在公元907年,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后来的辽朝,并出任了第一任皇帝,契丹人也因此成为中国境内的一个政治统治者。

二、契丹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契丹人推翻唐朝后,又逐渐占领了中原地区,占据了故都的洛阳、长安等地方,侵略了中原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们的入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同外界交流和融合,契丹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契丹人的统治下,北方的农业、手工业、贸易和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通过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进春耕,促进了北方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另一方面,随着契丹人在中国领土上的扩大,他们不同于汉族的语言和文化,被一定程度地融入了中原文化。

三、契丹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文化方面,契丹人对中国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在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时期,由于契丹人自身的文化水平较高,他们对中国的科学、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都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时期,史书、典籍、文史论著等著作层出不穷,为唐宋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契丹人的文化对中国影响也体现在语言上。

与汉语不同,契丹人口中所使用的是契丹文。

在官方场合,契丹文一度成为官方的语言,契丹文字、契丹韵书等独特的文化形式也传入了中国境内。

四、结语总的来说,契丹人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到来,不仅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同时也是一种承载着东北地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拓荒过程。

契丹族简介

契丹族简介
●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辽 亡 前 的 保 大 四 年 ( 11 2 4 年 ) , 辽 宗 室 耶 律 大 石 称 王 , 并 迁 徙 西 域 , 延 庆 九 年 ( 11 3 2 年 ) , 耶 律 大 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金兴定二年 (1218年)为蒙古所灭。契丹人髡发,服装的主要特点是窄袖、短衣、著靴、左衽、佩蹀躞带。 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行营称为捺钵。随着辽朝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
● 开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李娑固袭位。静析军副使可突于骁勇,深得众心,娑固很忌惮他,欲除之 而后快。开元八年(720年)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投奔营州,联合李大酺反击可突于,却均被可突于擒杀。 可突于立娑固堂弟李郁于为主,唐玄宗令袭爵,并赐以燕郡公主。郁于病死,其弟李吐于袭爵,仍以燕郡公 主为妻。吐于忌惮可突于,携燕郡公主来唐,不敢复回松漠。可突于复立尽忠弟李邵固为主,唐玄宗拜邵固 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赐以东华公主。邵固回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进贡, 中书侍郎李元纮不礼遇他,可突于不悦。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 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可突于连续废立可汗,甚至不再从大贺氏家族选立可汗, 可汗人选从此转入遥辇氏家族。
发源传说
● 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北方大草原流淌着两条河,一条从大兴安岭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 为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 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 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原载:中国社会科学(京)2004年04期,第186~202页王小甫,1952年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本文检讨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降生神话、始祖神话以及一些重要的契丹习俗,发现它们大都能在摩尼降生神话及摩尼教教义和神话中找到原型或依据。

作者认为,正是9 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汗国崩溃给契丹传统社会带来了新的激励因素,为契丹传统社会的飞跃与变革提供了新的精神武器。

耶律阿保机以结亲形式取得回鹘族人的支持,并藉其摩尼教神话自己,从而得以突破传统,实现革命,建立国家,实行帝制,成为契丹人的民族英雄。

关键词:契丹/回鹘/摩尼教关于回鹘族人在契丹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前人已经作过很好的系统性研究。

①可是,以光明崇拜为特征的回鹘摩尼教文化②对契丹社会发展的影响,迄今还很少人提及。

因此,本人不揣谫陋,将管窥蠡测之见撰成此篇,权作引玉之砖,请专家批评赐正。

一、阿保机的即位问题和降生神话《辽史·太祖纪上》:“(唐天祐三年,906)十二月,痕德堇可汗殂,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

曷鲁等劝进。

太祖三让,从之。

”同书《耶律曷鲁传》略云:“会遥辇痕德堇可汗殁,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

太祖辞曰:‘昔吾祖夷离堇雅里尝以不当立而辞,今若等复为是言,何欤?’曷鲁进曰:‘曩吾祖之辞,遗命弗及,符瑞未见,第为国人所推戴耳。

今先君言犹在耳,天人所与,若合符契。

天不可逆,人不可拂,而君命不可违也。

’太祖曰:‘遗命固然,汝焉知天道?’曷鲁曰:‘闻于越之生也,神光属天,异香盈幄,梦受神诲,龙锡金佩。

天道无私,必应有德。

我国削弱,{D5O902}龁于邻部日久,以故生圣人以兴起之。

可汗知天意,故有是命。

且遥辇九营棋布,非无可立者;小大臣民属心于越,天也。

昔者于越伯父释鲁尝曰:“吾犹蛇,儿犹龙也。

”天时人事,几不可失。

’明日,即皇帝位,命曷鲁总军国事。

”可见,要实现异姓革命,光有遗命、推戴还不够,还要有符瑞以昭示“天道”,绥辑人心。

那么,曷鲁宣扬的这些符瑞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能够产生圣人、超越世俗传统的“天道”究竟是什么呢?我以为应该就是崇拜光明的摩尼教。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耶律阿保机的降生神话。

《辽史》里除了上述《耶律曷鲁传》的说法外,还有《太祖纪》的记载:“唐咸通十三年生。

初,母梦日堕怀中,有娠。

及生,室有神光异香,体如三岁儿,即能匍匐。

祖母简献皇后异之,鞠为己子。

常匿于别幕,涂其面,不令他人见。

三月能行;晬而能言,知未然事。

自谓左右若有神人翼卫。

”我发现,有关阿保机降生的这些神话应该大都仿自摩尼降生和受启神话。

敦煌出土《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第一章《讬化国主名号宗教》略云:“当欲出世,二耀(即日月——引者)降灵,分光三体:亲受明尊清静教命,然后化诞,故云光明使者;精真洞惠,坚疑克辩,故曰具智法王;虚应灵圣,觉观究竟,故号摩尼光佛。

光明所以彻内外,大慧所以极人天,无上所以位高尊。

则老君讬孕,太阳流其晶;释迦受胎,日轮叶其象。

资灵本本,三圣亦何殊?摩尼光佛诞苏邻国跋帝王宫,金萨健种夫人满艳之所生也。

自胸前化诞,卓世殊伦,神验九徵,灵瑞五应者,生非凡也。

《观佛三昧海经》云:‘摩尼光佛出世时,常施光明,以做佛事。

’《老子化佛经》云:‘我乘自然光明道气,飞入西挪玉界苏邻国中,示为太子。

舍家入道,号为摩尼。

’”③据说“摩尼在12岁时,便得到神的第一次启示,第二次则是在其24岁时。

”④当摩尼开始传教时,“有许多人是抵制摩尼的,而有些人则是倾向于他,承认他是一位真正的先知。

他们说道:‘也许有一个声音秘密地对他讲话吧?他所说的就是这声音对他的启示吧?……有一个面容出现在他梦里吗?他所讲的就是他所看见的吗?’”⑤不难看出,阿保机降生神话中的主要情节,如“母梦日堕怀”(“当欲出世,二耀降灵”、“自胸前化诞”等),“神光属天”(“光明使者”、“光明所以彻内外”、“出世时常施光明”等),“晬而能言,知未然事”(“精真洞惠,坚疑克辩”、“虚应灵圣,觉观究竟”),“梦受神诲”等都能在摩尼降生和受启神话中找到原本。

阿保机降生神话中的另外几个情节也可以在摩尼教教义中找到依据。

如:“异香盈幄”,这应当是喻指摩尼教中拱绕明尊的五大神中的第一位——清静气。

⑥五大神是指气、风、明、水、火这五种明亮的宇宙分子,都是摩尼教崇拜的对象。

敦煌出土摩尼教《下部赞·叹明界文》有这样的赞颂:“宝树根茎及枝叶,上下通身并甘露,香气芬芳充世界,宝花相映常红素。

彼国园苑广严净,奇特香气周园圃;瓦砾荆棘诸秽草,若言有者无是处”;“香气氛氲周世界,纯一无杂性命海,弥纶充遍无障碍,圣众游中香妙最。

”⑦“龙锡金佩”,当是喻指五大神中的第二位——妙风。

风和气的区别在于,一个能听到声音,另一个能闻到气味。

摩尼教《下部赞·叹明界文》里这样赞颂道:“妙风飘荡皆可悦,和畅周回遍十方,轻拂宝楼及宝阁,宝铃宝铎恒震响”;“讚呗妙音皆可悦,其声清美皆安静,上下齐同震妙响,周边伽蓝元不宁。

其音演畅甚殊特,遍互歌杨述妙德。

诸圣快乐皆究竟,常住恒安无疲极。

”⑧“左右若有神人”,这是摩尼教中的光明使者——拯救之神的形象之一。

据研究,在摩尼教里,“耶稣、惠明使和大智甲构成了常被祈祷的三位一体”,⑨而耶稣只是主神第三使的一个分身,惠明使则经常显示为女身,大智甲又叫瓦孟(Vahman),是所谓灵魂的引导者⑩。

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过一幅9世纪左右的摩尼教经文插图,“图左边的黑行字却包含有中古波斯语pdkr'i whman一词,意为‘瓦孟图像’。

从中亚的赞美诗中,我们得知瓦孟和摩尼教会有着一种密切而特殊的联系,他实际是代表了摩尼教会,是摩尼教主的化身。

此图描绘全副武装的国王跪在高僧面前,我们把这位高僧设想为最高级的僧侣(或至少是一位较高级的主教),肯定是不会错的。

国王和高僧互握右手,这在复杂的摩尼教象征手法中,也许和拯救的意义有关”;“停放在主教身上的灵魂是瓦孟,即人格化了的教会精神……作为灵魂的引导者,他把灵魂引到审判者面前,而审判者便是神本身。

”这幅“瓦孟图像”,或者如研究者所定名的《国王图像》,对我们理解阿保机降生神话中的“左右若有神人”这一情节很有帮助。

因为,“在经常提及的摩尼教原始神话中,即使各段文字的意思不同,也能用同一幅图画来解喻”;而“审判之神(汉文摩尼教经谓‘平等王’——译者)也可解释为个人自己的善行。

这就显示了东亚摩尼教的特点。

末日的审判和永恒的生活现在已经来临,已在进行。

末日的事情已被部分地现世化、心理化、内在化了。

国王的采用圣教就标志着他现在已经受到审判并被释罪了。

”(11)显然,把阿保机神话为三位一体的拯救之神是因为此神在回鹘摩尼教中有拯救国王的事迹,(12)借此形象可以暗示阿保机是得到拯救的国王。

换言之,有此神迹就等于宣布阿保机是与生俱来的当然国王。

综上所述,阿保机降生神话的几乎所有情节都能在摩尼教神话和教义中得到印证。

其实还不仅如此,在阿保机的一些重要举措乃至契丹习俗中也可以发现受摩尼教影响的痕迹。

我们已经看到,耶律曷鲁在当众讲完阿保机降生神话后接着就说:“天道无私,必应有德。

我国削弱,{D5O902}龁于邻部日久,以故生圣人以兴起之。

”在前述降生神话的背景下,这里所谓“圣人”,很有可能是喻指摩尼教五大神中的第三位——明力。

摩尼教《下部赞·叹明界文》:“金刚宝地极微妙,无量妙色相晖曜,诸圣安居无障碍,永离销散无忧恼。

圣众严容甚奇特,光明相照体晖凝,将此百千日月明,彼圣毛端光尚胜。

内外光明无暗影,妙体常晖千万种,游行胜誉金刚地,彼则无有毫厘重。

”(13)由此可见,摩尼教的诸神、使者也都经常称作为圣。

(14)试检《辽史》,阿保机也在多种场合被称为“圣”。

如《太祖纪上》载,神册元年(916)他所上尊号为“大圣大明天皇帝”,而其受册之地称作“册圣林”。

《逆臣耶律辖底传》:“太祖将即位,让辖底,辖底曰:‘皇帝圣人,由天所命,臣岂敢当!’”《太祖纪下》载,天赞三年(924)六月,耶律阿保机当众预言自己的归宿,其中也有“圣主明王,万载一遇”,“良筹圣会,自有契于天人”等语。

还有阿保机的谥号,最初为升天皇帝,统和二十六年(1008)进谥圣元皇帝,重熙二十一年(1055)又加谥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15)值得注意的是,阿保机称号里与“大圣”一道的还有“大明”,甚至“神烈”这样的字眼;而阿保机的回鹘皇后述律后的尊号则直接叫作“应天大明地皇后”,这就更增强了这些名号的摩尼教光明崇拜色彩。

光明崇拜是摩尼教信仰的中心,其最高神称作“明尊”或“大明尊”,其理想世界称作“明界”或“光明界”、“光明王国”、“光明乐园”。

摩尼教《下部赞·叹无上明尊偈文》:“我等常活明尊父,隐秘恒安大明处。

高于人天自在者,不动国中俨然住。

为自性故开惠门,令觉生缘涅槃路。

巧示我等性命海,上方下界明暗祖”;同经《叹明界文》:“诸佛明使于中住,即是明尊安置处。

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俎;彼受欢乐无烦恼,若言有苦无是处”;“无上光明世界中,圣众于中恒止住。

彼诸世界及国土,金刚宝地彻下晖,无始时来今究竟,若言震动无是处”。

(16)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辽史·太祖纪上》所谓阿保机受禅即位第二年所建的“明王楼”,也有可能就是一个宫内的摩尼教礼拜场所。

有意思的是,阿保机即位后的首次内乱就与这座明王楼有关。

原来,阿保机虽然引进了相对发达的回鹘摩尼教文化从而得以名正言顺地取代遥辇氏,但契丹社会本身却还处在向文明社会发育的上升阶段,阿保机想以神化自己的办法改可汗世选为帝制世袭,损害了贵族传统的既得利益,于是首先引发了诸弟剌葛等人之乱。

这场叛乱三起三伏,历时两年,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剌葛引其众至乙室堇淀,具天子旗鼓,将自立,皇太后阴遣人谕令避去……上以兵追之。

剌葛遣其党寅底石引兵径趋行宫,焚其辎重、庐帐,纵兵大杀。

皇后急遣蜀古鲁救之,仅得天子旗鼓而已。

其党神速姑复劫西楼,焚明王楼。

上至土河……北追剌葛……命北宰相迪里古为先锋进击之……剌葛奔溃,遗其所夺神帐于路,上见而拜奠之。

”前辈学者研究这段历史曾经指出:“可见神帐在契丹部众中,殆有相当的信仰。

”(17)神帐究属何物不得而知,但从其得而复失的过程可以看出,与之相关的明王楼应该也是与信仰有关的建筑。

剌葛同党焚明王楼之举表明,当时的文化之争确实与权位之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过了一年,阿保机就在明王楼的地基上建起了开皇殿(18),又过了一年多,他就上尊号、建元神册,正式建立世袭帝制国家。

本节最后想赘言一句,诚如前人所注意到的,“梦日入怀”或“感日而孕”是中国北方和东北民族常见的英雄降诞神话。

(19)我的研究至少表明,契丹人如果也有过这种传统的神话,那到阿保机时代也已经与回鹘摩尼文化实现了整合,与其他民族的类似神话不可同日而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