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处理工作规范

合集下载

布鲁氏菌应急处置预案

布鲁氏菌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疫情,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县布鲁氏菌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1.3 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快速反应,及时处置;(3)分级负责,协同作战;(4)科学规范,确保安全。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2.1 布鲁氏菌病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指挥部负责布鲁氏菌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1)制定和组织实施布鲁氏菌病疫情应急处置方案;(2)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4)向上级报告应急处置情况。

2.2 布鲁氏菌病疫情应急处置小组应急处置小组负责布鲁氏菌病疫情的具体处置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1)负责疫情调查、核实、报告;(2)组织隔离、救治和转运疑似、确诊病例;(3)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4)实施消毒、灭源、隔离等防控措施;(5)向上级报告应急处置情况。

2.3 相关部门职责(1)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疫情监测、报告、调查、防控、救治和宣传教育等工作;(2)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布鲁氏菌病疫情的防控、监测、报告和动物扑杀等工作;(3)公安部门:负责疫情现场的安全保卫和交通管制;(4)交通运输部门:负责疫情信息的通报和交通管制;(5)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疫情相关产品的监管;(6)宣传部门:负责疫情信息的发布和宣传教育。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3.1 监测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布鲁氏菌病疫情的监测工作,主要包括:(1)对布鲁氏菌病疫情进行常规监测;(2)开展布鲁氏菌病疫情的专项调查;(3)对布鲁氏菌病疫情进行风险评估。

3.2 报告发现布鲁氏菌病疫情时,卫生健康部门应立即向应急处置指挥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病例数;(2)疫情的可能原因;(3)疫情发展趋势和风险评估。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布鲁氏菌病(B r u c e l l o s i 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I 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牛、羊、猪、鹿、犬等布病易感动物的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本病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血清学实验或细菌分离。

2.1流行特点人和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

动物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感染。

2.2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淋巴结、肝、肾、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

有的可见关节炎。

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4实验室诊断2.4.1细菌学诊断2.4.1.1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果发现有红色球杆状小杆菌时,而其它菌为蓝色,即可确诊。

布病防治应急预案

布病防治应急预案

一、背景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分泌物、乳制品等途径传播。

近年来,我国布病疫情呈现上升趋势,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布病防治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布病防治应急工作。

2.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信息报送、协调联络等工作。

3.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农业农村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布病防治工作。

三、应急响应1. Ⅰ级响应(1)发生布病暴发疫情,涉及人数较多,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2)应急指挥部启动Ⅰ级响应,全面开展布病防治工作。

2. Ⅱ级响应(1)发生布病散发疫情,对局部地区造成一定影响。

(2)应急指挥部启动Ⅱ级响应,重点做好疫情监测、病例救治、健康教育等工作。

3. Ⅲ级响应(1)发生布病散发病例,对个别地区造成一定影响。

(2)应急指挥部启动Ⅲ级响应,加强疫情监测、病例救治、健康教育等工作。

四、应急处置措施1. 疫情调查与核实(1)迅速开展疫情调查,核实病例情况。

(2)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接触史、暴露史等。

2. 病例救治(1)及时将病例转至定点医疗机构救治。

(2)严格执行病例隔离、治疗、护理等规范。

3. 疫情监测(1)加强布病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报告疫情。

(2)对疫情发生地周边地区开展布病疫情监测。

4. 预防控制(1)开展布病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2)对病畜进行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

(3)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切断布病传播途径。

5. 应急物资保障(1)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充足,满足应急工作需要。

(2)及时调配应急物资,确保疫情应对工作顺利开展。

五、后期评估与总结1. 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对应急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2. 对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完善应急预案。

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处置工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处置工作规范
患病动物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乳 制品等按照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 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
⑤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对同群动物进行 检测。
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处置工作规范
第12页
⑥ 消毒
对患病动物污染场所、用具、物品严格进行消毒。 喂养场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
① 扑杀 对患病动物全部扑杀。 ②布病检验阴性牲畜马上免疫。
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处置工作规范
第11页
③ 隔离
对受威胁畜群(病畜同群畜)实施隔离,可采取 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两种方式隔离。
隔离喂养用草场,不要靠近交通要道、居民点或 人畜密集地域。场地周围最好有自然屏障或人工 栅栏。
④ 无害化处理
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处置工作规范
第18页
三、畜间疫情处理
(一)发觉疑似布病病畜后,畜主应马上将其隔离, 并限制其移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 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包含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 状检验、病了解剖、采集病料、进行试验室诊疗等, 依据诊疗结果作出对应办法。
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处置工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处置工作规范
第3页
(二)详细办法
1、首先听取医疗、疾控、兽医等部门疫情介绍和案例 分析,占有信息资料。
2、组建布病疫情现场处理指挥机构
指挥机构中应包含各相关部门人员:政府、卫生、 畜牧兽医、外贸、海关、牲畜市场管理、商业、食 品加工、皮毛收购、加工等部门。
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处置工作规范
体液或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处置工作规范
第7页
(4)诊疗标准:

布鲁氏菌病应急预案

布鲁氏菌病应急预案

布鲁氏菌病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具有潜伏期长、传染性强等特点,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布鲁氏菌病的突发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非常必要。

二、目标及原则应急预案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布鲁氏菌病的传播,保护人群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在制定预案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 全员参与:确保预案的跨部门、跨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合力;2. 科学决策:根据科学依据,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3. 及时响应:发现疫情后,迅速做出应对措施,尽早控制疫情的蔓延;4. 公开透明: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增强公众对应急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三、应急预案内容1. 应急组织架构(1)组建应急指挥部:由相关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动物卫生监测部门等组成,负责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

(2)建立应急工作组:根据各工作领域的特点,设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小组,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2. 疫情监测与追踪(1)建立疫情监测系统:完善布鲁氏菌病的监测网络,加强感染病例的统计和报告工作。

(2)疫情追踪与溯源:快速确定病例的流行区域和传播途径,追踪患者接触过的动物及相关场所,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

3. 应急处置(1)人员防护:建立健全的个人防护体系,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培训,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2)动物管控:对发现的感染动物进行隔离、消毒等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3)群防群控:在疫情暴发区域实施封控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 治疗与救治(1)健全救治体系:建立布鲁氏菌病的诊疗规范和救治指南,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2)疫苗研发:加强针对布鲁氏菌病的疫苗研发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四、应急预案的实施与评估1. 应急预案的实施(1)组织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调配合水平。

(2)培训交流:加强与相关部门、机构的培训交流,共同提高应急预案的应对能力。

2. 应急预案的评估(1)定期评估:定期对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修订和完善预案。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和畜牧业都具有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制定了以下的防治技术规范:
1. 养殖场环境消毒:定期对养殖场的栏舍、设施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采用有效的消
毒剂,如过氧化氢、紫外线等。

2. 动物隔离:对布鲁氏菌阳性动物进行隔离,防止其传播给其他动物和人。

在隔离区
域进行必要的消毒和防护措施。

3. 动物检疫和监测:对动物进行定期的检疫和监测,发现病例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
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测。

4. 畜牧管理:加强对动物的管理,包括饲养、饮水、运输等环节,确保动物的健康状态。

5. 人员防护:工作人员应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包括穿戴防护服、戴口罩、手套等,
避免直接接触病原体。

6. 兽医卫生监测:对执业兽医进行健康检查和职业暴露监测,确保其身体健康,减少
传染风险。

7. 疫苗接种:根据疫情情况,对动物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8. 监测和报告:建立布鲁氏菌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措施防止
疫情扩散。

以上是布鲁氏菌病防治的一些技术规范,实施这些规范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

同时,也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它具有高发病率、易重发、传染性强等特点,严重威胁着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安全。

为有效防治布鲁氏菌病,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本文就是针对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1.动物监测。

为防止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应对动物进行定时、定点、定量的监测,并建立监测档案,重点监测和管理易感和有感染风险的动物,如乳牛、绵羊、猪等。

同时,应及时处理因布氏杆菌感染而出现的发热、乳产量下降、流产等症状,以减少疫情传播。

2.疫苗注射。

对于易感和有感染风险的动物可以使用布氏菌病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应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操作,注射前应检查疫苗是否已过期、是否透明清澈、是否有沉淀等异常现象,注射时应按照标准剂量、标准注射部位、标准注射方法进行。

3.隔离措施。

一旦发现动物出现布鲁氏病症状或者疑似症状,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疾病扩散,其隔离时间至少为一个月。

在动物隔离的同时,应做好隔离饲料、草料、饮水等,并做好病害物品的消毒处理,同时加强对被隔离动物健康状况的监测。

4.消毒工作。

对于有感染风险的动物圈舍、厩舍、走廊、设备较为密集的地方等,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应选用有效杀菌剂,并按照标准浓度、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消毒后应进行充足通风。

5.健康教育。

对于从事畜牧和兽医工作的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布鲁氏菌病的传染途径和感染方式,认真研读相关防病知识,保持清洁卫生习惯,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同样,也要向畜牧户宣传布鲁氏菌病的预防、防控措施,引导农民科学饲养,预防疾病的发生。

1.防疫记录。

应建立完善的防疫档案,尤其是对于可疑疫情的动物,应记录详细信息,如生产日期、疫情类型、处理方法等。

2.健康监测。

定期对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避免病毒或细菌的进一步传播。

3.疫苗注射。

使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时,必须要注意疫苗的质量和存储情况。

布鲁氏菌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我省从1981年起全面开展了人间布病防治工作,1995年全省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

由于近年来北方布病疫情大幅回升,我省引进牧区牛羊等动物,使人畜间布病疫情有所抬头,有逐年增高趋势,并出现人间局部爆发疫情。

为有效控制布病流行,加强对布病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1.1目的确保一旦发生布病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

1.3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处理原则(GB15988-1995)》编制。

1.4适用范围适用于浙江省布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布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2.1人间布病突发疫情判定标准2.1.12.1.22.2.疫情分级根据人间布病疫情流行范围、趋势和和病例人数,分级实施紧急控制措施。

2.2.1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

2.2.2.本省范围内在2个及以上毗邻的县(市、区)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且有蔓延趋势。

2.2.3.Ⅱ级疫情本省范围内2个及以上毗邻市出现3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且有扩大蔓延趋势。

2.2.4.Ⅰ级疫情在2个及以上相邻省份的毗邻地区出现5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本省2个及以上的市(地),且有大范围蔓延趋势。

3.疫情的应急响应3.1突发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布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接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小时内通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省布病防治中心,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向卫生部报告。

布鲁氏菌病应急预案

布鲁氏菌病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疫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特点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布鲁氏菌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三、疫情分级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特别重大疫情:疫情波及全国多个省份,造成大量人员感染和死亡,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 重大疫情:疫情波及全国多个省份,造成较大范围的人员感染和死亡,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3. 较大疫情:疫情波及全国多个省份,造成一定范围的人员感染和死亡,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4. 一般疫情:疫情局限于局部地区,造成少量人员感染和死亡,对畜牧业生产造成轻微影响。

四、应急响应1. 预警阶段(1)监测发现布鲁氏菌病疑似病例时,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应立即启动监测预警机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核实。

(2)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应加强对动物布鲁氏菌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发现疑似病例时,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畜牧兽医部门。

2. 应急响应阶段(1)启动应急响应。

根据疫情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3)开展疫情调查。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来源、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

(4)隔离治疗。

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5)加强动物防疫。

对疑似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动物进行隔离、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6)开展健康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3. 应急恢复阶段(1)解除应急响应。

经评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符合解除应急响应条件时,由领导小组决定解除应急响应。

(2)总结评估。

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完善应急预案。

五、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

出现布鲁氏菌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应急处置预案

出现布鲁氏菌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应急处置预案

出现布鲁氏菌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应急处置预案1. 背景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可导致发热、关节炎、肌肉疼痛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布鲁氏菌病的疑似或确诊病例,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2. 应急处置措施2.1 病例报告与隔离- 发现疑似或确诊布鲁氏菌病病例后,立即向相关卫生部门进行报告。

- 将病例隔离,并确保有足够的防护设施和器材供医务人员使用。

2.2 流行病学调查- 进行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感染源、传播途径和密切接触者。

- 采集病例的体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诊断。

2.3 病例治疗和管理- 对疑似或确诊布鲁氏菌病病例进行治疗,包括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药物。

- 监测病例的康复情况,并进行随访管理,确保治疗效果。

2.4 传染源控制- 对感染源进行有效控制,包括采取消杀措施、隔离患病动物等。

- 指导养殖场、畜牧户等相关行业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人兽接触和饮食安全问题。

2.5 健康教育与宣传- 加强对公众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 定期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疑虑。

3. 应急处置机制- 成立专门的布鲁氏菌病疫情应对工作组,负责疫情监测、调研研究、协调处置等工作。

- 协调卫生部门、畜牧兽医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应对疫情。

4. 应急处置预案的监督与评估- 建立健全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检查应急处置预案的执行情况。

- 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5. 应急处置预案的宣传与培训- 宣传应急处置预案的重要性和内容,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协同性。

6. 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根据疫情的变化和科学研究的进展,及时修订和更新应急处置预案。

- 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长期的疫情防控工作,减少疫情对社会的危害。

以上为《出现布鲁氏菌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应急处置预案》内容,旨在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布病应急预案

布病应急预案

一、概述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布鲁氏菌引起,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污染物传播。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防疫机构及相关部门在布鲁氏菌病疫情发生、流行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 负责全面领导、协调和指挥布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 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组织实施各项应急措施。

- 指导各级各类机构开展布病防控工作。

2. 应急小组- 指挥部下设疫情监测组、流行病学调查组、医疗救治组、物资保障组、信息宣传组、后勤保障组等。

- 疫情监测组:负责布病疫情的监测、报告和预警。

- 流行病学调查组:负责疫情现场调查、病例追踪和风险评估。

- 医疗救治组:负责布病患者的救治、隔离和转运。

- 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和调配。

- 信息宣传组: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开展健康教育。

- 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经费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保障应急工作的后勤保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防疫机构发现疑似布病病例,应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

2. 现场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开展现场调查,查明疫情来源、传播途径和范围。

- 对病例进行追踪调查,找出密切接触者。

3. 医疗救治- 医疗救治组根据病例病情,采取相应救治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 隔离与控制- 对病例居住环境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体传播。

-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5. 信息发布- 信息宣传组根据应急指挥部要求,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病意识。

五、保障措施1. 经费保障:应急指挥部负责筹集应急经费,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为了有效防控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范,加强对此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下面将就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一、工作区域和装备的要求1. 工作区域应设置在通风良好、洁净整洁的地方,不宜在食品加工场所、公共场所或者人员密集地进行处理。

2. 操作人员应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并且在操作结束后及时更换、清洗和消毒。

3. 所有使用的器皿、仪器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

二、动物管理和检疫要求1. 对布鲁氏菌患病的动物应及时隔离,并送医治疗或者进行深度消毒处理,防止病菌传播。

2. 对患有布鲁氏菌病的动物应及时进行隔离检疫处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隔离期观察,以确保其不会对其他动物和人员造成传染。

3. 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感染动物,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人工消毒处理,以杀死病菌,同时防止其传播。

三、疫苗接种和免疫防治1. 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剂量范围内进行,并且接种后应进行免疫观察,防止接种失败或者发生副作用。

2. 对于高发布鲁氏菌病地区的人群,应根据规定的方案进行定期的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防止病菌传播。

3. 疫苗免疫后,应进行规定的健康观察,防止接种失败或者发生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四、环境消毒和个人防护1. 对于受感染的环境,应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包括环境物品的清洗和消毒、室内通风和消毒、及时更换饲料和水源等措施,以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2. 对于进行过实验操作、动物接触或患病动物处理的人员,应根据规定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设备,及时进行清洗和消毒,并进行定期的身体健康检查,防止交叉感染。

五、医疗处理和废弃物处理1. 对于患有布鲁氏菌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定的治疗和观察,以提高治愈率,避免疾病的恶化和传播。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我省从1981年起全面开展了人间布病防治工作,1995年全省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

由于近年来北方布病疫情大幅回升,我省引进牧区牛羊等动物,使人畜间布病疫情有所抬头,有逐年增高趋势,并出现人间局部爆发疫情。

为有效控制布病流行,加强对布病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1.1目的确保一旦发生布病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

1.3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处理原则(GB15988-1995)》编制。

1.4适用范围适用于浙江省布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 布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2.1 人间布病突发疫情判定标准2.1.1近3年有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10例及以上布病病例,或发现1例及以上布病死亡病例。

2.1.2近3年无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5例及以上布病病例。

2.2.疫情分级根据人间布病疫情流行范围、趋势和和病例人数,分级实施紧急控制措施。

2.2.1 Ⅳ级疫情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

2.2.2. Ⅲ级疫情本省范围内在2个及以上毗邻的县(市、区)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且有蔓延趋势。

2.2.3.Ⅱ级疫情本省范围内2个及以上毗邻市出现3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且有扩大蔓延趋势。

2.2.4.Ⅰ级疫情在2个及以上相邻省份的毗邻地区出现5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本省2个及以上的市(地),且有大范围蔓延趋势。

3.疫情的应急响应3.1突发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布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接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一、背景介绍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及人类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用感染动物的污染食品或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

布鲁氏菌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技术规范1. 动物检疫(1)加强动物检疫工作,严格执行检疫合格证明制度,对进出口动物产品进行必要的卫生检疫。

(2)对有疑似感染的动物进行隔离检疫,并进行相应的检测,一旦发现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动物,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

2. 动物免疫(1)加强对养殖场动物的免疫管理工作,保证各类动物都能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建立健全的免疫管理档案。

(2)对养殖场的饲养环境进行定期清洁消毒,消除传染源,预防布鲁氏菌病的传播。

3. 食品卫生安全(1)生产加工环节严格执行卫生标准,消除可能的交叉感染风险。

(2)对于生食海产品,要求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严格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

4. 防控宣传教育(1)加强对养殖户和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相关知识的普及率,让大家都了解如何防范和控制布鲁氏菌病。

(2)增加相关宣传资料的制作和发放,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操作规范1. 动物防疫(1)对于养殖场内的动物,要定期进行体检和排查,确保动物身体健康。

(2)一旦发现动物出现异常症状,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进行相应的检测和治疗。

2. 动物免疫(1)对养殖动物进行疫苗接种,确保免疫程序的严谨执行。

(2)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记录,记录每次接种的时间和疫苗批号等信息。

3. 养殖环境管理(1)加强对养殖场环境的消毒工作,定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消除传染源。

(2)对饲料、饮水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确保饲料、饮水的卫生安全。

4. 食品生产加工(1)严格执行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标准,加强对加工设施的定期消毒工作。

(2)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及时处理,防止引起交叉感染。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污染的物品传播给人类。

为了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范。

以下是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的内容。

1. 感染动物的管理- 对于已经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的动物,应该进行隔离,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和观察。

- 在养殖场、牧场等场所,应该加强动物的管理和分类,避免不同种类的动物混养,防止病菌传播。

- 对于发生病例的养殖场、牧场等场所,应该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清除病菌的存在。

2. 人员防护- 工作人员应该接受相关的防护知识培训,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 在接触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人员应该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 在工作完成后,应该进行正确的洗手和身体消毒,避免将病菌带回家中。

3. 物品消毒- 使用过的诊断工具、牲畜处理工具等应该进行彻底的消毒,确保病菌的消灭。

- 对于与受感染动物接触过的物品,如饲料桶、饮水器等,也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 消毒剂的选用应该符合相关规范,浓度应该适中,以保证消毒效果。

4. 饮食卫生- 食品卫生是布鲁氏菌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加强食品的监测和检验。

- 牛奶及其制品、肉类等易感染病菌,应该进行充分的加工处理,确保安全。

- 在饮食过程中,应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5. 疫苗接种- 对于易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群体,应该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 疫苗的选择应该符合相关标准,保证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 疫苗接种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并进行免疫效果的监测。

6. 环境改善- 对于养殖场、牧场等动物居住的环境,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和改造,提高通风、排水等设施设备。

- 环境卫生应该得到重视,避免污水、粪便等污染环境,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案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常是指对新发病例或新发现病例的调查,目 的是确定是否布病,追查可能的传染来源及传 播途径,分析发生传染的原因和条件,了解可 能传播范围,提出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法,防止 疫情扩大。积累布病个案调查资料,为分析和 掌握当地布病流行规律创造条件。
(一)调查方法 1.询问病史。 2.填写《布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3.检查体征、书写病历。 4.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5.调查当地卫生状况和防治措施执行情况,以 及存在问题。





(1)对首发病例及某些早期病例调查:发病时间、 地点、性别、年龄、职业、表现、发病原因、与牲 畜及其产品接触关系、取血查抗体等。 (2)对疫区人群调查:年龄、性别、职业组成,民 族特点、饲养家畜的情况(畜种、数量、饲养方式、 配种方式等)。对部分人、畜进行抽样取样送检, 检测抗布氏菌抗体。 (3)对疫区的有关单位调查:屠宰场、奶粉厂、肉 类加工厂、鲜奶供应、皮毛收购、加工等单位的生 产、管理、卫生、职工的健康等情况,取血样送检、 查抗体水平。 (4)疫区自然特点: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乡 镇、山区、平原、水草状况、野生动物情况等。 (5)查阅当地有关布病流行资料及历次处理情况。

2、封锁 本病呈暴发或流行时(一个乡镇30天内发现10头 以上病牛或检出10头以上阳性牛,或50只以上阳 性羊),要对疫区依法实施封锁。在封锁期间, 禁止染疫动物和疑似染疫动物、动物产品出入疫 区;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交通要道建立临时 性检疫消毒站,对进出人员、车辆及有关物品进 行消毒;停止疫区内易感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活 动;对易感动物实行圈养或指定地点放养,役用 动物限制在疫区内使役。

7、消毒 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的消毒,可采取火焰、 熏蒸等方式;养畜场的圈舍、场地、车辆等, 可选用1~3%漂白粉、10~30%石灰乳、1~3% 来苏儿、0.3%新诺灵等以及其他有效消毒药消 毒;饲养场的饲料、垫料等消毒,可采取深埋 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采取堆积密封 发酵方式。皮毛消毒用环氧乙烷、福尔马林等。



(4)保护易感人群: ①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内容是:人、畜布病表现、 危害、病因及基本防治知识;发现人、畜布病早 报告、早处理、早治疗;科学饲养各类家畜防止 受布氏菌感染;积极配合疾控人员为控制布病所 采取的各项措施。 ②治疗全部的各期布病患者 。 ③在疫区内定期对人群进行布病检验,及时发现 感染者。
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 处理工作规范
一、布病暴发疫情现场处理物资准备
除按常见传染病疫情现场处理所需共同物资和交通 工具外,尚需以下几类: (一)对病人治疗所需病房、病床及集中场所,分散 治疗亦可(与当地医疗部门协调)。 (二)对病人治疗所需药物及对疫区、传播因子等消 毒药品(与当地医疗及疾控部门协调)。 (三)进行检疫、诊断等所需各类试剂及器材等(与 当地疾控部门协调)。 (四)畜用菌苗。 (五)进行调查时所需表格、登记册、病例卡及宣传 资料。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一门 基础学科、是探索疾病病因,开展疾病防治、 改善人群健康、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策略的重 要工具。 散发: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在 数量上维持在历年的一般发病水平称散发。

疫点:通常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 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是指同一 门户出入的住户或病人、疑似病人、病原 携带者在生活上密切相关的若干户为范围
(4)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1)、(2)和(3)①中任 一项阳性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3)③或(3)②中任何 一种方法阳性者。 隐性感染:符合(1)和(3)③或(3)②中任 何一种方法阳性,但不具备(2)者。

3、核实疫情:通过病例确认及听取疫情介 绍、座谈等,疾控人员能初步掌握疫情范围、 程度、性质等。 4、初步提出对疫区处理意见:通过上述一 系列活动,疾控人员能初步对布病疫情现场 处理提出办法和措施。 5、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3、隔离 对受威胁畜群(病畜的同群畜)实施隔离。对 病畜同群畜可采用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两种方 式隔离。 隔离饲养用草场,不要靠近交通要 道、居民点或人畜密集的地区。场地周围最好 有自然屏障或人工栅栏。



4、扑杀 病畜和血清学(未注苗或注苗18个月以上动物或 注射粗糙型疫苗的动物)或病原学阳性畜全部扑 杀。 5、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畜和扑杀的病畜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 处理。 6、检(监)测 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进行检(监)测。
(3)切断传播途径、清除传播因子 ①实施各类布病检疫:疫区牲畜定期检疫、输出、 输入牲畜检疫、市场检疫、运输检疫、屠宰加工 检疫等,阳性畜予以淘汰。 ②对各类食品监督,尤其对奶、肉、内脏等阳性 反应的食品,一律消毁。 ③对牲畜流产物、被污染的奶、肉、皮毛等,一 律予以消毒处理,对传染源栖息之地或厩舍予以 严格消毒。 ④对操作布氏菌实验室及生产菌苗车间等予以随 时或定期消毒。



2、信息反馈及报告 ①信息反馈:在本次处理布病疫情并得以控制 后,疾控人员向当地领导及疾控单位反馈处理 情况及资料,并提出咨询性意见、建议和看法, 为今后控制和预防布病提供参考。 ②汇报及报告:对本次布病疫情现场处理后, 疾控人员有责任向本单位及领导部门汇报并上 交工作总结。汇报此次处理工作日程、程序、 疫情性质、程度、采取控制措施及效果等。向 当地反馈什么资料、咨询意见、建议,以及当 地对本次处理工作的看法、评价等。
②多汗:在晚上增多,出现盗汗、汗质较粘。 ③头痛、关节、肌肉痛。 ④其他症状、体征:乏力、精神不振、皮疹、肝、脾、 淋巴结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等。 ⑤男性睾丸炎、女性阴道、子宫炎等
(3)实验室检查: ①实验室初筛: 平板凝集试验(PA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或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或可疑。 ②血清学检查: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 (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 上),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及以 上。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滴度1:400(++)及 以上。 ③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脓汁、骨髓、尿液及其他 体液或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④养成良好卫生、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尤 其与牲畜接触后要消毒、洗手,不喝生奶,不 吃生肉或内脏,人、畜分居等。 ⑤在疫区内对家畜予以菌苗免疫。 ⑥不出售、不转移、不饲养疫畜。 ⑦加强牲畜市场检疫、管理。 ⑧加强疫区布病监测。




(三)总结、报告 1、总结: ①此次现场处理程序和措施。 ②各部门参与及协作情况。 ③引发此次流行的原因、形式、传染源及流行特 征和规律等。 ④在处理本次布病流行中有无创意性的办法和措 施。 ⑤在此次调查和处理布病中经验、教训和存在问 题。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 原体的人和动物。
宿主: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得利,另一 方受害,获利一方为寄生,受害一方为宿主。


传播因子:传染过程中起到传播作用的媒介物, 称传播因子 传播途径:病原体被感染的机体排出,又侵入 新的易感机体所经的途径。
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流行规律,制定 防治措施和评价措施效果的重要方法,广泛应 用于传染病,非传染病和原因不明的疾病
6、现场处理措施



﹙1)发现疑似疫情,畜主应限制动物移动;对疑 似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 ﹙2﹚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 查核实,开展实验室诊断。确诊后,当地人民政府 组织有关部门按下列要求处理: ① 扑杀 对患病动物全部扑杀。 ②布病检验阴性牲三、畜间疫情处理 (一)发现疑似布病病畜后,畜主应立即将其隔 离,并限制其移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 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 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 断等,根据诊断结果作出相应措施。



(二)确诊畜间布病患畜后,必须按下列要求 处理: 1、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疫点是指患病动物所在的地点。一般是 指患病动物的同群畜所在的畜场(户)或其他 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疫区:疫区是指以疫点为中心,半径3~5公里 范围内的区域。疫区划分时注意考虑当地的饲 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受威胁区是指疫区外顺延5~30公里 范围内的区域。
③ 隔离 对受威胁的畜群(病畜的同群畜)实施隔离,可 采用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两种方式隔离。 隔离饲养用草场,不要靠近交通要道、居民点或 人畜密集的地区。场地周围最好有自然屏障或人 工栅栏。 ④ 无害化处理 患病动物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乳 制品等按照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 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 ⑤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对同群动物进行 检测。

疫区:若干疫源地连成片并且范围较大时 称疫区。若在农村一般指一个村庄、一个 乡或毗邻乡,城市以一个或几个居民委或 一条街道为范围。
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在短期 内,特别是在该病的潜伏期内突然发生许多同 样症状的病人称暴发。 大流行:当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 波及范围很广,可达全国,甚至超过国界或州\ 界的状况,称大流行,又称“世界流行”。
(二)分析内容 1.根据症状、体征和实验检查结果,核实是否 是布病病人,发病日期、临床类型,并作疫情 报告。 2.分析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因子。 3.确定传染源、传播范围和传染条件。 4.找出传染发病的原因,提出治疗方案和预防 措施。
二、暴发点调查 布病暴发:是一个单位或村屯(居民区)在短时 间内(一个潜伏期)发生较多(三个及以上)的 布病病人,这样的单位或村屯称布病暴发点,一 般是病畜从疫区 →非疫区造成。对布病暴发点 要求在短时间内查明人、畜间布病疫情,分析暴 发原因,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扑灭疫情,防 止蔓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