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修辞学的发展看国内修辞学
中西方修辞学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study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论文题目 : (英文)Contrastive study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论文题目 : (中文)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姓名:刘小红学号: 101001304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10日Contents1. Introduction (3)2. The general view of figures of speech (3)2.1The defini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4)2.2The appliances of figures speech (5)2.2.1.In the advertisement (5)2.2.2.In the literature (6)3.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f figures of speech (7)3.1. The similarities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7)3.2The differences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8)3.3. The different reason behind (8)4. Conclusion (9)Reference (10)1.Introduction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anguage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cating message as the cultural diversity arises especially the widespread English .How can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more efficiently but politely in written language or oral language? Figures of speech permeate in all kinds of occasions and types of writing ,which has become an indivisible part of the linguistics .A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itself is endowed with a sense of sociality .For the role ,i personally think is mainly express one's ideas with a vivid image ,for example ,it is not easy to understand some abstract object ,such metaphor rhetoric method can help people intuitively know the meanings ,so that we can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make it possible to facilitate the spread of some thought and theory through a series of rhetoric methods, to a certain extent ,which enables the human civilization to make great progress .However ,some differences may lead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i will make a comparison of study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s follows:2.The general view of figures of speech2.1The defini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Figures of speech" redirects here. For the hip hop group, see Figures of Speech.A figure of speech is the use of a word or words diverging from its usual meaning. It can also be a special repetition, arrangement or omission of words with literal meaning, or a phrase with a specialized meaning not based on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words in it, as in idiom, metaphor, simile, hyperbole, or personification. Figures of speech often provide emphasis, freshness of expression, or clarity. However, clarity may also suffer from their use, as any figure of speech introduces an ambiguity between literal and figurative interpretation. A figure of speech is sometimes called a rhetorical figure or a locution .Not all theories of meaning have a concept of "literal language" (see literal and figurative language). Under theories that do not, figure of speech is not an entirely coherent concept.Rhetoric originated as the study of the ways in which a source text can be transformed to suit the goals of the person reusing the material. Figures of speech include mainlysimile,metaphor,analogy,personification,hyperbole,understa tement,euphemism,metonymy,synecdoche,pun,syllepsis,zeugma, irony,sarcasm,paradox,oxymoron,antithesis,epithet,allitera tion,etc in English ,while 排比、对比、比喻、通感、比拟、对偶、设问、反问etc belong to Chinese forms ,they are related closely with each other but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2.2.The appliances of figures of speech2.2.1.In the advertisementIn order to give customers a big feast for the eyes and attract them to buy the commodities ,the advertisers rock their brains to design good ad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figures of speech is one of the best methods to create many wonderful ads no matter in China or English-speaking counties .For example ,there is a refined and catchy advertisement in a Britain's company ,it is designed for the ladies' swimsuit ,"Flash ,Dash ,Classic ,Splash!"(闪光、炫耀、经典的飞溅!translated into Chinese),although it only includes four word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that a beautiful woman dressed in an exquisite swimsuit is jumping gracefully into water appeals in people's minds once they skim the very simple sentence ,it's no wonder that the company enjoyed a big salein a short period .Such excellent ad does make sense in goods promotion ,because it applies the alliteration very well to make the ad more memorable and smooth which exerts a great psychological effect on women .Another example in China ,China Unicom as one of the most biggest communication company with its ad "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enjoys great fame cross the country ,because the symbol of the company is a Chinese knot that stands for Chinese people's homeless and patriotic mentality ,which helps the company achieve itself but also the social value ,thus a good enterprise image is set up unconsciously in society ,needless to say ,the charm of ad lies in it ,so fantastic the Chinese is .The ad has used two kinds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Chinese-双关和对偶,Chinese characters are really great and profound ,aren't they?2.2.2.In the literatureSince the different cultur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ies ,the diction ,writing style ,figures of speech in literature are almost different .For instance ,the culture in China is usually high-context ,so euphemism is used in many essays .Dreams in the Red Mansion ,as one of the Four Classics in China has adopted this kind of figure of speech when describing the main heroin Dai yu Lin in the first chapter ."Herdusky arched eyebrows were knitted and yet not frowning ,her speaking eyes held both merriment and sorrow ;her very frailty had charm .Her eyes sparked with tears ;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 .In repose she was like a lovely flower mirrored in the water ;in motion ,a pliant willow swaying in the wind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 Kan ,more delicate than Hsi Shih."(杨宪益,戴乃迭合译) One American friend made an comment on this paragraph :i can hardly see, through this passage ,a beauty before my eyes ,the overwhelming impression being that the young woman is frail and pale .When we say somebody's breath is soft and faint ,we do believe that she or he is fatally sick and should be hospitalized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eople ,that is the beauty of obscureness . However ,majority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re low-context culture ,the ways they think ,speak ,write tend to be direct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f figures of speech3.1.The similarities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All the languages in the world serve as a tool to helpour human express ideas ,thoughts ,the uses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dialogues make our sentences more vivid and clear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ecause the two share common traits in some aspect although their different linguistics definitions .Fox example ,simile and 明喻(in Chinese) are almost the same ,their ontology and metaphor shows in a sentence at the same time ,adopting one object to compare to another .The indicator of resemblance in English is like or as...as ,while 好像、仿佛...in Chinese ."They are like streetcars running contentedly on their rails.( 这些人犹如街上的有轨电车,满足于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
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论文
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论文修辞格是修辞学研究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在特定的语境里,创造性的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具有特殊修辞效果的言语形式”,即为特殊的言语形式。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全文如下:摘要:修辞作为一门古老的技巧,给人们的言语交际与思想沟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纵观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历史,两者无论在修辞的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本文就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进行论述,以期给我国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一些思考。
关键词:修辞学中西方差异自古以来,中西方都十分重视修辞艺术。
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把修辞术当作一种演说的艺术,我国先秦时期的游说者最早凭借精湛的修辞技巧,打动君王来实施政治主张,修辞作为一门古老的技巧,给人们的言语交际与思想沟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中西方不同的修辞观念也为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纵观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历史,两者无论在修辞的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本文就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进行论述,以期给我国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一些思考。
一、修辞研究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在修辞研究上的重大差别就是西方重理论构建,而中国重辞格分析。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撰写了《修辞学》一书,构建了完整、统一的修辞体系。
他提出了修辞学的原则,即:构思、谋篇布局、演说技巧、演说风格,为整个西方修辞学奠定了基础。
其后,古罗马的修辞学家西萨罗对希腊的修辞传统作了改造,使之适应罗马社会的现实与文化。
他在《论构思》中,试图把修辞学与哲学统一起来,把修辞学当作一种对所有实践都有用的艺术来对待。
如果说西方古典修辞学的理论性还不是很强的话,近代修辞学则是学派林立,理论体系层出不穷。
如理查兹的修辞哲学、伯克的动机修辞学、佩雷斯的论辩修辞学、格拉斯的新人文主义修辞学、基尔兹的人类修辞学等,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修辞理论和体系。
中西方修辞学的异同
中西方修辞学的异同修辞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修辞现象及其规律。
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研究对象的异同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一些异同。
在西方,修辞学主要研究英语及其他西方语言的修辞现象,如英语中的比喻、暗喻、排比等。
而在中国,修辞学则主要研究汉语修辞现象,如夸张、对比、拟人等。
因此,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二、研究方法的异同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些异同。
在西方,修辞学往往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和实验研究来揭示修辞现象的规律。
而在中国,修辞学更注重文本分析和理论探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修辞理论的研究来探讨修辞现象的本质。
因此,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修辞应用的异同中西方修辞学在修辞应用上也有一些异同。
在西方,修辞学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广告宣传等领域,如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广告中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而在中国,修辞学则更多地应用于修辞教学和文学评论领域,如在修辞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在文学评论中分析作品中的修辞现象来揭示作品的艺术特点。
因此,中西方修辞学在修辞应用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通过比较中西方修辞学的异同,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修辞研究特点,促进修辞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与社会发展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与社会发展东西方修辞学发展的不同范式,反映了各自的社会制度差异、传播秩序差异和社会发展模式与公平、公正实现方式的差异,这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东西方修辞学发展的不同模式反映了社会制度、传播秩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差异1.东西方的修辞学发展形态的不同,反映的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不同。
古希腊修辞学的诞生,来自社会制度的变化。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建立了一个相对民主的制度,人们获得了在公共政策制订、利益分配、司法诉讼等方面的言论自由权利。
人们通过公共演说影响、改变决策群体的观念,达成共识,促成公共政策的产生,推动社会发展。
于是,一门以演说、论辩技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修辞学诞生了。
这说明演说修辞学的建立是以民主制度为前提的,尽管这种民主是有限度的。
也就是说,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是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兴起的。
这种演说修辞学在民主制度建立后的西方又被复兴、发扬、光大。
如果没有民主制度,公民就不会被赋予充分的言论自由权利,也就没有发表演说的可能,公共意志的表达、统一就不会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公共政策的制订、利益的分配、诉讼的进行,也就不会通过公共修辞实现。
社会事务的决策,就只能通过集权或武力来解决。
修辞者想影响公共事务决策,就必需以君主为修辞对象。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乃至后世的修辞大致如此。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缺乏民主基础,民众不享有参与社会事务决策的言论自由权利。
社会事务的决策主要通过集权或武力解决。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诸侯国之间的争权夺利。
因此,社会个体主要通过游说诸侯国君主,通过修辞影响或改变国君的政治观念,来改变公共政策,实现干预社会变革的目的,推动社会发展。
这是由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无论是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是集权社会。
整个社会的传播秩序是建立在集权统治基础上的。
社会事务、公共政策都是通过集权解决的。
民众没有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公共演说也就没有用武之地。
【word】当代西方比较修辞学界的中国修辞观
当代西方比较修辞学界的中国修辞观修辞学习2009年第1期(总151期当代西方比较修辞学界的中国修辞观术汪建峰(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350007)提要本文以”修辞”在中西语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切入点,针对当代西方学界所已然形成的一系列有关中国修辞实践及其传统的相互关联的表述与结论,就其”理论透镜”,方法论与所面临的理论困境进行分析与探讨.此外,本文亦回顾总结了几个研究阶段,主要学者(含海外华人学者)的观点,以及中国学者对一个研究范式的严厉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个人思考,呼吁国内学界同仁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学术对话,以纠正西方学界关于中国修辞传统的偏见,抢占表述与解读中国修辞思想及其传统之”战略高地”.关键词西方学术界比较修辞中国修辞假定与定论评析一,修辞与rhetoric“修辞/rhetoric”是”一对错位对应”词(刘亚猛,2004b:2).在中西语境中,人们对其理解大相径庭.在现代中文语境中,修辞曾一度被等同于修辞格以及能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生动,流畅的文体手段,及至当代持这一偏狭修辞观者亦不在少数.修辞研究因在相当程度上仍然被学界认定为语言学学科背景下专司辞格研究而遭受学科”双重矮化”之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西方相应语境中,虽然”修辞”一词的定义极有争议(“良言学”,或”说服的艺术”,或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定义”在每一个特殊场合发现所有可资利用之说服手段的能力”,或一个为当代大多数西方修辞学家所接受的新见解”通过象征手段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的--I‟-]实践”)(同上:2),但有关修辞的一个基础认定(fundamentalassumption)是,”西方修辞所关注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手段影响他人的认识,态度,行为.……致力于从修辞者的角度对各种说服活动的成因,条件,成败得失等进行探讨并做出理论总结和规范,为宣传,交流和其它形式的非暴力,非强制性社会互动提供最基本的预设,认定,概念,范畴,策略和技巧此文初稿曾提交”世界汉语修辞学会第一届年会及修辞学国际研讨会”(曲阜,2OO8),承蒙会长陈汝东先生之厚爱而作为”青年学者论坛”专题发言之一.刘亚猛先生发表于国外着名学术期刊的几篇英文力作(见参考文献)对本文启发很大,亦是本文的灵感来源与论述基础.此外,刘先生对本文初稿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宗廷虎先生审阅初稿之后赞赏文章角度新颖并提出了几点中肯的修改意见.谨致谢忱!文责自负,特此声明.一55—等”(刘亚猛,2004a:87o西方修辞概念化程度之高,理论化程度之深,覆盖范围之广及其修辞教育之普及,发达与完善,确非任一非西方的修辞传统可比.当代西方修辞理论界正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高举”修辞复兴”的伟大旗帜,逐一收复曾经失去的”领地”,并对其自身的学科历史,理论视域,基础观念不断地重构,放大与延伸.比如,”研究修辞”运动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即便是标榜”必然性”,”科学”与”理性”的科学话语,原先认定修辞难登其”大雅之堂”而现如今研究表明修辞早已”涉足其问”,当代西方修辞研究已是一个‟‟跨学科的广阔研究领域”,跨学科性(interdisciplinarity)已成其显着特征之一.又如,当代西方修辞理论紧紧抓住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难得契机”,迎来发展之”战略机遇期”,与当代西方话语理论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同延或重合关系①.这一新发展趋势对中国修辞学界就新形势下如何重构中国修辞思想以及如何摆脱汉语修辞研究之困境皆不啻为一个颇有意义的启发.从前述逻辑判断,人们确实难以在中文语境中找到”rhetoric”的对等词.然而这里所涉及到的仅仅是中西学术界当下对”修辞”和rhetoric分别作出的界定.如果据此就质疑甚或否定在非西方文化中存在与”rhetoric”异曲同工的话语实践传统,则未免失之武断.可是西方修辞学界至今还是有不少人以种种理由拒绝承认东方存在着西方意义上的修辞实践以及对这一实践的理论归纳.当代西方着名修辞史学家詹姆斯?莫菲JamesMurphy)在A跏廊His—toryofClassicMRhetoric古典修辞简史》)中着重指出,”修辞完全是一种西方现象”,”在古代社会,希腊人是唯一对人类彼此交流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民族”,”没有证据表明巴比伦或埃及古文明对修辞发生兴趣,非洲与亚洲时至今日都还没有产生修辞”(Murphy,1983:3;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当代西方最着名的古典修辞史学家乔治?肯尼迪(GeorgeA.Kennedy)在Corn—parativeRhetoge:AHistodeMandCross—culturalIntroduction(《比较修辞:历史与跨文化导论》)一书中指出,从狭义上来说,”修辞是西方所独有的现象,一个结构化了的讲授公共演说与书面文章艺术的系统,形成于古希腊,在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早期的学校里就讲授修辞,今天人们对其加以适当修正,但仍然在用”,”这个意义上的修辞在其它文化中并不存在”;从广义上来看,”修辞作为一种说服艺术,……是一个普世现象,即便在动物中也有说服行为,因为任何地方的每个个人都试图说服他人采取或规避某种行动,或者说服他人保持或抛弃某种信念”(Kennedy,1998:2—3).显然,肯尼迪发出这番狭义修辞论的理据有赖于完善的体系化了的西方古典修辞理论及与之形成配套的历史悠久的各种完备的修辞教育机构,而这一点的确是非西方修辞实践及其传统所无法比拟的.这番话也让我们想起了当代西方着名的比较交流学者罗伯特?奥利弗(RobertT.Oliver)一番自鸣得意的言论:”任何试图在亚洲发现西方古典修辞经典理论的原型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这就好比企图用尺子丈量水的含盐量”(Oliver,1971:3).肯尼迪与奥利弗的言论都暗含一个关于修辞实践及其传统的预设:任何的修辞实践及其理论总结都与特定的具体的文化,社会,政治等语境密切相关.奥利弗说,”文化不同,不同社会中的思想,感情与意图就以不同方式相互结合(intermesho话语出现或受制于不同的情境,基于不同缘由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西方的修辞标准由亚里士多德开创以来,已经历了完整的(unitary)发展历程.它们表达的是西方文化,适用于西方文化价值的语境”(同上:3).”东西方情境不同,故而修辞亦不同”(同上:6).肯尼迪认为,”特别是当修辞被视为说服交流时,在全世界人人都在实践它.此外,修辞是通过它的实践才得以实现的,因此它带有来自其文化语境的特殊形式”(Combs,2005:1).因此,”当文化语境完全(sufficiently)不同之时,一定文化里的修辞实践,在外一56—人看来,似乎不是【他们所理解的]修辞”,”这也许就是一些[西方]学者坚持认为修辞是西方文化的特殊产品的原因”(同上:1).肯尼迪广义修辞论有其合理性(说服行为无处不在),亦有其荒谬性(动物也会”修辞”?).这一点从肯尼斯?伯克(KennethBurke)关于人的定义来看,就很清楚了.这个着名的定义其实就是伯克自己观察人及其一切行为的”词屏”之一.伯克这样给“人”下定义,”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创造及滥用符号),否定意义的发明者(或以否定意义来教化自我),借助自己创造出来的工具将自我与自然条件隔离开来,其行为受制于等级制度(或受等级思想之驱使),不断追求完美而实现自我升华”(Burke,1966:3—20)@.另一个导致西方学者否认存在非西方”修辞”实践及其传统的原因是其固有的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倾向.西方修辞学界有不少人一向将修辞与西方人所引以为豪的”民主制”挂钩.他们”认定民主制是修辞实践的一个必要条件”,从而”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人类修辞活动局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共和阶段以及近代美英为代表的少数‟民主‟国家,对西方其余历史时期(尤其是中世纪的修辞)以及非西方的地区和国度的修辞实践采取一种荒唐可笑,不足为训的虚无主义态度”(刘亚猛,2004b:48).罗伯特?奥利弗就是秉持这一颇有偏见的看法的学者之一,他说,”印度与中国从未有过可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媲美的朝向民主的公共平台.直到最近,从孟买到北京这一广阔地区,政治辩论主要还是局限于法律圈子.没有政党,没有竞选活动,没有互相竞争的候选人在选民面前就一些问题进行公开辩论”(Oliver,1971:1).一言以蔽之,”rhetoric”这个”能指”所要求的与之配套的”修辞与文化语境”在古代印度与中国根本不存在.既然在他们眼里,非西方没有”rhetoric”这个”能指”所赖以依存的基本条件(如文化,政治,法律,教育,宗教语境,学科理论与机构系统,西方古典修辞理论的三大修辞体裁与三大修辞资源等),那自然也就谈不上在非西方存在”rhetoric”实践及其传统这一”所指”了.”实际上,在长达2000多年时问里,修辞一直被视为西方的专利”(Lu,2002:106).二,”理论透镜‟‟,方法论,范式与困境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形成了几个解读中国修辞传统的”理论透镜”(theoreticallens).16—17世纪期间,总体上西方有识之士视中国为优雅,开明的文明之国.但从l8世纪后半期至l9世纪期问,西方人对中国及其国人的看法则走向了”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的反面,其观察中国思想文化(含其修辞思想)的”理论透镜”是西方文化的优越感与东方文化的劣等性.19世纪末到20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汉学界与比较修辞学界解读中国修辞实践及其传统的理论依据是赛义德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它是”一个用来描述东方的方法,以存在于西方经验之中的东方的特殊地位为其基础”,是”一套有其机构,词汇,学术,意象,教义,甚至殖民官僚和殖民风格支撑的话语”(Said,2003:I).”东方主义”之下的”东方”原来竟是一个带着强烈意识形态与殖民主义色彩的话语构筑(discoursiveformation),借用康拉德(Conrad)的话来说,就是”西方视野之下”(UnderWesternEye s)的”东方”.我们亦可称之为理查德?罗蒂(RichardRorty)所说的哲学意义上之”终极词汇”(finalvocabulary),意即西方人讲述东方故事时使用的”词汇”words),罗蒂认为这种词汇时而”瞻前”(sometimesprospectively)时而”顾后”(sometimesretrospectively)(Rorty,1989:73).或许,肯尼斯?伯克(KennethBurke)的修辞术语“词屏”(TerministicScreen)更使人容易理解,伯克认为”术语(terms)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一个领域而不是另一领域,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所使用的术语之性质natureofourterms)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观察性质natureofourobservations).同样,许多的‟观察‟恰恰就是特殊术语的一57—含义(implicationsoftheparticularterminology)罢了,[因为]我们的观察正是按照这些术语来形●●成的”(Burke,1966:46).在上述”理论透镜”观察指导之下,西方比较交流学者仅凭手头所掌握的少量中国古典哲学,文学与历史着作的英译本,采用”简约主义”(reductionism)与”本质主义”(essentialism)手法,针对中国修辞实践及其传统进行过于笼统的概括,得出明显难以成立的结论,直至形成一个由着名学者罗伯特?奥利弗,罗伯特?卡普兰等人开创的研究范式.这个范式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为西方比较修辞(或交流)研究提供着观念,理论和方法基础.其主要缺陷之一是它完全忽视了中国话语实践与传统的精深博大和丰富多样,认定”在中国……,修辞传统中存在着一套可以轻易地被抽象出来并且加以连贯界定的本质特征”(Liu,1996b:322).这个认定成为奥利弗有关亚洲修辞理论的九个”关键点”,卡普兰的”文化思维模式”以及比较修辞学者卡罗琳?梅特林(CarolynMatalene)关于中国修辞的”界定性特征”的理论基源(同上:322~卡罗琳?梅特林在ContrastiveRhetoric:AnAmericanWritingTeachel”inChina一文中,仅凭中国学生数量有限的英文习作,对中国修辞实践及其传统”大动干戈”,肆意挞伐(Matalene,1985:789—808),”说话及行文含蓄不直接是中国修辞的本质特征”(Matalene,1985:801o一此文促使刘亚猛先生对上述这个研究范式进行深刻反思,并在ToCapturetheEssenceD,CldneseRhetoric((捕捉中国修辞的本质》)一文中率先对这个一直处于不受挑战的支配地位的范式进行定义,解剖和严厉批判,对其理论基础,基本设定,学术方法,研究范例逐项进行分析与批判.对于其长期不受挑战而继续发挥强大威力的原因,刘先生总结了三点原因:(1)存在于西方跨文化交流和比较修辞学界的一个”共生性内部交换体系”(symbioticinternaleconomy);(2)对该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英译研究资料极度匮乏,而研究人员又不具双语能力;(3)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智力权威使得西方学者未能公平公正地对待非西方修辞传统(Liu,1996b:331—4).话语权威一方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monolithic),而是内部往往充满着矛盾,暴露出其内在的不一致性(innerinconsistency).善于利用权威方的分裂状态而游走于处于分裂状态的各方而左右逢源.这不仅是”修辞发明”的源泉与关键所在,更是话语弱势方扭转颓势之”灵丹妙药”oToCapturetheEssenceofChineseRhetoric一文是这方面的一个表率.在方法论上,西方学者在观察评判中国修辞实践及其传统时,常见的做法有三:其一,侧重强调中西修辞传统的差异.如,”在欧美文献中修辞学书籍占有一席之地,由此显得西方陶醉于滔滔雄辩及其获得方式,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东方印度和中国就连有关修辞学的小册子也几乎没有”(Oliver,1971:9—10),”古老东方对逻辑没有多少兴趣,也不喜欢用定义与分门别类来帮助清楚地表达思想,而西方则一贯注重清楚地表达思想”(同上,10),”只有欧洲语言才有能力产生科学思想而以象形文字为象征的中国语言则在功能上有局限性,它只能表达直接经验”(Lu,1998:16),”欧洲北美的修辞被视为是演绎性的,而中国的修辞则是归纳性的”(Kirkpatrick,2002:246).其二,侧重于中西修辞实践及其传统的相似性研究.如,汉学家JamesCrump宣称,”名家”与”墨家”所提倡的语言和逻辑与古希腊哲辩师的辩论术十分类似;V ernonJensen认为”东西修辞的差异在程度而不在种类”;MaryGarrett 将墨家文本所体现的“辩”与”说”比之于西方文本中的论辩与修辞,并区别其异同(Lu,2002:105—120).其三,”对号入座”式的方法论(thefind—and—matchmethodology).其惯常做法就是用西方古典修辞理论所划分的三大修辞体裁即”法律修辞”(forensicrhetoric),”政治修辞”(deliberativerh~ofic)与”表现修辞”(epideicticrhetoric)和三大修辞资源即”情”(pathos),”理”(1ogos),”威”(ethos)来规约一58—非西方的修辞实践与传统.R0hertOliver称这三大修辞资源是”修辞的普世因素”(rhetoricaluniversals)(1971:6).此外,另一个套路就是用西方古典修辞理论的”五艺”说即”发明”(in—vention),”谋篇”(arrangement),”文采”(style),”记忆”(memory)和”发表”(delivery),来辨别非西方的修辞文本(Kennedy,1998:6—7).当然,肯尼迪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方法的弊端.一方面,在他看来,”西方术语”是”唯一发展完善的”,而非西方(如中国和印度)虽有”相当数量的修辞术语”却不为西方读者所熟悉,因此比较修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非西方检验西方修辞概念可用性的绝佳机会”;另一方面,肯尼迪又说他”无意于将西方修辞设定强加给异域文化”,”通过将西方【修辞】概念加以改造而鼓励建立一个标准的跨文化修辞术语,用以描述每个地方所发现的【话语实践Kennedy,1998:5-6).显然,这样一个超越时空的所谓跨文化修辞术语就是一个”普世的修辞术语”.Ch.帕尔曼等人则早就提前宣判了其”死刑”,理由很简单,这个”跨文化修辞术语”所预设的”普世受众”(universalaudience)不过是一个虚幻现象与论辩策略(Perelman,1968:31—32)而已.如果我们设定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有修辞实践及与之相配套的独特传统的话,那就必然涉及肯尼迪在其《比较修辞》中所指出的两个问题:其一,到底应如何界定”rhetoric”一词?其二,用什么术语描述肯尼迪自己所一厢情愿倡导的所谓的”通用修辞学”(GeneralRhetor ic)与非西方文化中的修辞实践呢?(Kennedy,1998:2)肯尼迪的问题看似不那么复杂,但它们实际上指向一个比较修辞学界不容忽视的”双重困境”(doubletmuble)~.这个”双重困境”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修辞”的定义如何重构以及用什么术语Terms)来表述非西方的修辞实践及其传统.三,研究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西方学界的中西比较修辞研究肇始于1940年代,笔者以为大致可以划分成如下几个时期④.(一)萌芽期:1940—50年代,其间即有西方学者发表关于中国修辞实践与传统的学术文章,以JamesCrump为代表.(二)兴起期:1950—60年代,以汉学家与RobeaT.Oliver等人为代表.此外,Robe~B.Kaplan于1966年发表CulturalThoughtPatternsinInterc比Edu—cation一文,提出了”ContrastiveRhetoric”(“对比修辞”)这个概念,此文关于东方修辞的一个重要论断是,”……东方语言的写作行文含蓄,只有到了文末处才破题”Connor,1996:15—16).(三)成熟期:1970—80年代,以RobeaT.Oliver于1971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Communi- cationandCultureinAncientIndiaandChina(《古代印度和中国的交流与文化》)为标志性事件.在书中,Oliver努力地重构古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与”修辞语境”(therhetoricMmilieu),强调文化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修辞实践方式,总结出亚洲修辞理论的九个”关键点”(~calpoints):话语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实现演说者或听众的个人利益”而在于”促进和谐”;”不鼓励表达风格与方法的个性,而强调严格秉持传统表达句式之价值”;”话语倾向于避免辩论与说服的热忱”;”由于社会的坚持,话语往往受压制且流于形式,而这经常导致爆发激烈的争吵”;“(尤其是古代中国人)强调说话者与听众之间双重与相互的责任”;”做出判断所引以为佐证的材料是权威与类推”;”亚洲人倾向于相信,对一个人做出正确判断时,听其言重于观其行”;“沉默是金”;”形成意见的人往往是长者,位高权重之人或学者与教师”(Oliver,1971:261—264).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每一个”关键点”几乎都是相对于西方修辞传统所崇尚之原则的负面意义上的”他者”(theother).”奥氏九点”所体现出的”扬西抑中(东)”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再鲜明不过了,是ToCapturetheEssenceofChineseRhetoric一文所批判的那个理论范一59—式的最主要理论源泉.(四)高潮期:1990年代,以MaryGarrett发表于1991年的AsianChal-lenge(((~]E洲的挑战》)一文为重要标志之一,是”近期关于中国修辞传统的最重要和成熟的审视”(Liu,I996b:322).GeorgeA.Kennedy发表于1998年的《比较修辞:历史与跨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七章”中国古典修辞”也是一篇关于中国修辞的重要文献.在笔者看来,此书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其标新立异而又颇受诟病的修辞定义,即”修辞本质上是一种形式的思想或情感能量”,故而认为动物中亦有说服行为并由此推导出修辞是”普世现象”,在其它文化中也有“修辞”实践(同上:3).二是其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立场.如,肯尼迪在书中就把”文化大革命”比作秦朝的”焚书坑儒”,把毛泽东及其继任者说成是没有了皇帝名号的”皇帝”(emperorswithoutthetitle)(Kennedy,1998:164);三是其刻意使用”西方术语”来描述中国及其它非西方地区的修辞实践及其传统.如,谈到修辞体裁时他就断言”早期中国没有任何庭辩(即法律)OudiciMrhetoric)修辞的例子”,当谈到修辞资源时又说,”从《书经》来看,中国修辞实践总体上避免‟情感‟修辞(pathos),除非是在军事训诫以及一些更严肃的通告或奏折(instructions)中”(同上:150-151).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海外华人学者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以ToCapturetheEssence0,ChineseRhetoric一文为其标志(见下文4).(五)反思期:1990年代末以来,如由于前述那个长期支配着西方比较交流研究的理论方式遭到严厉批判,学界开始了深刻反思,目前研究正面临着理论”双重困境”.需要指出的是,西方汉学与比较修辞学者内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权威分裂状态,对中国修辞实践与传统贬之者有之,褒之者有之,褒贬兼有者亦有之.澳大利亚比较修辞学者AndyKirkpatrick教授(中文名:柯安竹)就批评”奥氏九点”多为过于笼统的概括(overgeneraliza—tions),柯教授认为”中国古典修辞中的论辩模式实际上是形式多样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一直共存”,”中国修辞的风格极其丰富,对受众和语境敏感”(2002:246).比较研究学者Oliver与Jensen等人曾断言,”中国古典话语无成熟理论,缺乏逻辑性”.对此汉学家们不敢苟同(Liu,1996b:324).S.RobertRamsey与JohnKingFairbank(费正清)在客观分析了中国的多民族特点后指出,这种多民族国度的”异质/多质语言现实”(heteroglot/polyglotreality)使得人们意识到,很难就中国人”从事象征活动的独特方式”做出”广泛而清晰的概括”(Liu,1996b:323o汉学家A.C.Graham与JamesCrump经过研究,认为中国古典话语”不仅有其逻辑结构”,而且接受过中国轴心时代哲学家们的”系统和理论的指导”(同上:325). 四,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修辞观⑤除了刘亚猛先生之外,西方还有不少华人学者就中国修辞传统提出自己的见解,然而其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跳出西方的学术意识形态框架,以构筑起一个独立而非从属于西方传统的中国修辞观为己任,却还是值得怀疑.以在美国出版的RhetodeinAncientChina,腑to ThirdCenturyeDAComparisonwithClassicalGreekRhetodc(《中国古代修辞:公元前5到3世纪——与古希腊修辞比较》)为例.该书作者吕行指出,”如果不将非西方文化的修辞传统包括在内,【西方的]修辞研究将是不完整的”(Lu,1998:1;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并主张从”名辩”这个视角来重构中国古代修辞思想.该书除刻意采用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立场外,其解读和论述方法亦存在重大缺陷.吕行宣称,该书的基本出发点是”中国古代修辞理论与实践既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模式与危机,又对其做出功能性反应”(同上:5).在这一认定的基础上,作者将各种名辩理论表述为对一个业已存在的”现实”做出的各种不同反应.这是曾经被当作理一6O一所当然的一种普遍采用的解读方法,然而其理论缺陷在当代学术话语中已经被暴露无遗.正如刘亚猛先生近年来的另一力作RhetoricandtheInventionofEarlyChineseDiscourse(《修辞与中国先秦话语的发明》)一文在评论该方法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的,”这种单线条的解释(u—nilinearexplanation)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不成立”,因为它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1,”它视存在的社会文化条件为一个固定的,居先的秩序,与话语有着本体论区别”;2,”它否定话语在产生社会文化意义中所起的作用,而正是这些社会文化意义形成个人或机构人员的观察,欲望,情感与行为”;3,”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观察,它过分强调了‟文本历史性‟,完全忽略了‟历史的文本性”…;4,”在这个对中国古典修辞进行重构的具体例子中,这一单向度的描述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另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信念引开,也就是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话语,修辞与古代中国的其他话语和机构实践之间必然是一种互动,作用与反作用,制约与反制约的关系”;5,”它未能。
中西方修辞观--《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读后感
中西方修辞观--《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读后感陶子凤;欧静华【摘要】温科学教授的《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呈现了历时性的中西方修辞学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内容丰富,深刻明了。
温教授语言精辟,思想深刻,通古博今,贯通中西,一一道来中西修辞学的异同,通过对比的方式,清晰地疏通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脉络。
通读过后,使人深刻地认识到,修辞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辞学必促进现代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期刊名称】《北方文学(中旬刊)》【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中国修辞学;西方修辞学;中西修辞对比【作者】陶子凤;欧静华【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111语言研究中西方修辞观——《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读后感陶子凤欧静华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温科学教授的《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呈现了历时性的中西方修辞学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内容丰富,深刻明了。
温教授语言精辟,思想深刻,通古博今,贯通中西,一一道来中西修辞学的异同,通过对比的方式,清晰地疏通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脉络。
通读过后,使人深刻地认识到,修辞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辞学必促进现代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中国修辞学;西方修辞学;中西修辞对比《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是一本修辞学的历史,而且是中西修辞学的历史。
这本书把中西修辞学的发展和特点一一罗列了出来,不仅仅作了中西修辞学的对比,并且呼吁把中国修辞学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转型提上议程。
全书一共六章,首先回顾了中西修辞学的历史演变和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接着探讨了中西修辞思想的异同,然后呈现了中西修辞学的构想、结构体系、基础结构,并展示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的扩展,最后展现中国修辞学转型的构想。
中西方修辞之比较研究
中西方修辞之比较研究作者:汪玲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5期摘要:中西方修辞学在古典时期有着相同的实用主义起因,都将修辞视为对语言的修饰以及传情达意的手段。
但由于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修辞学的发展道路有所不同,西方修辞学最终超越了传统的劝说的局限,成为一门跨学科研究,而中国修辞学依然被看成是语言学的附属学科。
关键词:修辞实用传情达意劝说跨学科[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3-0217-02从古至今,中西方都重视修辞。
在古典时期两者有着相同的实用主义起因,都将修辞视为对语言的修饰以及传情达意的手段。
然而,发展到现代,中西方修辞学研究却由于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两者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在修辞的理念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因此本文拟对中西方的修辞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
一相同的实用主义起因公元5世纪西方修辞学产生于古希腊的遗嘱检验法庭之上,此后它一直在公共事务和教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追根溯源,西方修辞学首先是一种劝说性演讲的艺术。
在当时的民事争端中,劝说在缺乏明显真理的情况下起着断定的关键作用,除此之外,劝说性演讲也能对君主进行废黜或授权,对公共利益准则进行决策,还能促使法令得到实施。
演讲与公共事务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最初阶段,修辞是劝说性演讲的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
同样,中国修辞学也包含实用主义的初衷。
在中国,最早使用修辞艺术的是所谓的“士”,如孔子、墨翟、李斯、商鞅等等。
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游说,期望其政治主张能得到采纳。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修辞技巧被广泛使用于言语构建中,其实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修辞活动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实用性。
二理论体系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差异综观西方修辞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其理论研究的最基础的问题似乎在古典时期就已经规定过了,而且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研究重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相似性则构成了西方修辞学的连续性。
英汉修辞对比
3.3 夸张&Hyperbole
夸张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特,以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Charlie was scared to death。 查理吓得要死。
3.2 拟人&Personification
英汉拟人修辞格完全一样,就是把非人的事物当 成人来描写,把本来只适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 名词等用于写物,使读者感到这样的事物具有人 的属性。
The wind whistled through the trees. 风呼啸着吹过山林。
3.4 反语&Irony
英语反语修辞格特点完全相同。反语就是说反话, 将意思从反面予以表达,常常含有尖刻的嘲弄讽 刺,有时候却是一种善良的幽默。反语使语言更 有力量。
“Have a drink?” “喝一杯吧?” “All right, but not up at the bar. We will take a table.” “好,不过别去酒吧,咱们找张桌子。” “The perfect father!” “ 好一个爸爸!”
2.2 借代
·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 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一般是类似于以小 见大,用小事物来反应大的局面或形象,使句子形象具体。 · Metonymy(转喻/换喻):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
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 称来取代甲事物。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于“联 想”。
西方新修辞学的主要主要研究对象和领域语体文体文学语言风格个人风格流派或时代风格人文修辞学劝说听众接受或信奉论题的各种辩论技巧人类通过符号取得同一的各种手段解决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的问题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倾向中国的修辞学研究正经历着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的转型
中西修辞学比较
中国古代的修辞 思想中强调道德 修养、人生追求、 人际关系协调和 社会管理等四种 功能。
)
中西修辞学差异
二 修辞功能观不同
西方修辞学对 修辞功能的阐 释着眼于微观 层面尤其是说 服、劝服、影 响与互动。
古希腊诡辩派:“修辞术 是说服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把修辞术 定义为在每一事例上发现 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 “修辞术的功能不在于说 服,而在于在每一种事情 上找出其中的说服方式”
二 重 社 腊罗马时期 盛行公众演讲和法庭论 辩,实际上西方古典修 辞学就是演讲和辩论的 艺术,其研究的对象主 要是口语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在游说论辩中, 对口语修辞进行了分析 和研究,它们是修辞理 论的基础
三 重 口 头 辩 论
中西修辞学差异
一 研究对象不同
中西修辞学差异
三 研究范围不同
中国古代修辞学多 是个体修辞,尤其 是君主、帝王,并 非公众,诉求点主 要是维护君主、帝 王统治。
西方修辞学从开始 就以演讲、论辩为 主要研究对象。
中西修辞学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 意识形态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重视 直觉和感悟; 天人合一
老子“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踢法而不议,万物 有成理面不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 忘言”
中国的古代修辞学主 要研究语言运用的手 段、方法,尤其是书 面语写作的手段、方 法、风格以及原则。 虽然先秦时期的修辞 论也涉及口语修辞, 是秦代之后的修辞论, 则基本是关于书面语 写作的。
古罗马、中世纪到19 世纪的西方修辞学 相似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的历时比较与思考
类幸福生活追求的必要途径。
作为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传播秩序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修辞是提高传播质量和效率,促进思想和意志社会化、统一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建立公平、公正的传播秩序、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
修辞秩序的不同反映了社会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状况,反映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态势。
这一点在人类修辞学研究的历史中有充分的反映。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从学术史的角度,透视人类传播秩序的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公平、公正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有所助益。
1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的回溯1.1 中国的修辞学传统在中国,“修辞”一词可以追溯到《周易》上记载的孔子所说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大意是“修饰文辞和言语,确立至诚的感情,是营修功业的根基。
”这里的“修辞” 是两个词,与今天的“修辞”有一定差异。
当时,“修辞” 并没有现代的意义,很难说是一个研究客体。
先秦时期,诸子著作中有许多相关的论述,都蕴涵了一定的修辞道理。
这些修辞思想有关于口语的,也有关于书面语的。
后世的修辞论多散见于相关的文论著作中,比如王充的《论衡》、刘向的《说苑•善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序》、陈骙的《文则》、严羽的《沧浪诗话》等等。
这些著作多是关于文章修辞的。
我国的现代修辞学诞生于 20 世纪上半叶,至 20 世纪末趋于成熟、完善。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主要著作有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龙伯纯的《文字发凡》、王易的《修辞学》和《修辞学通诠》、唐钺的《修辞格》、陈介白的《修辞学》和《新着修辞学》、徐梗生的《修辞学教程》以及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等。
50年代后,先后出现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张志公的《修辞概要》、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等著作。
80 年代后又涌现出许多修辞学著作,比如倪宝元的《修辞学》、王德春和陈晨的《现代修辞学》、郑远汉的《言语风格学》、黎运汉的《汉语风格学》、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张炼强的《修辞理据探索》以及陈汝东的《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认知修辞学》、《当代汉语修辞学》等。
浅议中西方修辞差异
浅议中西方修辞差异【摘要】本文试图以中西对修辞的对象、修辞目的的角度来探讨中西修辞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修辞传统;差异;修辞目的;东西修辞在各自的文化土壤,各有发展特色“同”与“异”并存。
如东西方修辞学都关注人类的语言交流的修辞规律、方法和、手段,以及修辞的影响和功能。
(胡成花&陈汝东,2008:67)但在研究对象、修辞层面及修辞追求却各不相同。
在对受众的反应上,国内的研究传统关注修辞活动,不太重视修辞接受者,而西方恰恰相反。
(温科学,2009:172)。
在研究对象上,中国早期修辞更关注书面语写作的手段、方法、风格以及原则。
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把关注对象聚焦在演讲、辩论上。
(胡成花&陈汝东,2008:67-68)。
在研究层面上,汉语修辞研究看中语料整理,重视文本的梳理与归纳。
西方修辞学则既关注微观材料,也有社会与哲学方面的思考。
(鞠玉梅,2011:114)。
综上,中国修辞传统为以立言者为中心,而西方修辞是与社会互动为主的论辩修辞。
1.以立言者为中心的语言修辞对比以社会互动为主的论辩修辞以立言者为中心的语言修辞是指修辞为立言者单方面的修辞活动,并视语言为表达工具,主要受到其修辞功用的影响。
如《易经》认为“修辞立其诚”。
庄子认为“言之所尽”,“得意而忘言”(《庄子.夕物》)。
孔子也认同“辞达而已”(《论语卫灵公》)。
现代学者宗廷虎认为修辞就是言要达意。
(宗廷虎,1983:38),陈望道认为言要传情。
(陈望道,2001:3)由于语言被视为表达言说者真实想法的工具,受众也更喜欢揣摩“言外之意”,当心意被通晓之后,连工具都在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基于这种修辞传统,自然是以立言者为主体的修辞活动而非受众。
西方修辞活动以涉及治理社会、制定社会规则等方式直接参与、构成人们的生存方式,因此人们开始对它进行反思、探索、总结。
于是修辞学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自罗埃德比彻(Lloyd Bitzer)提出“修辞形势”,修辞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取得最佳语效,而是在一定的修辞形势之中,修辞者和受众在取得相互认同。
现代修辞学与西方古典修辞学之比较
现代修辞学与西方古典修辞学之比较作者:陈光添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5期人们常习惯于形容中国修辞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那是因为“修辞活动或者说修辞技巧,早在语言文字刚产生时就随之产生和被运用了。
”[4]说它年轻,那是直到上个世纪20—30年代,以陈望道先生为杰出代表的一批语言学家和修辞学家,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语言学、修辞学新理论,构建起了符合中国语言运用实际的修辞学新体系,《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才宣告了我国现代修辞学的诞生。
现代修辞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修辞学会的诞生,获得了举世瞩目、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为新世纪修辞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学科越发展,研究越深入,这期间产生的疑难和困惑也就越来越多。
那么现代修辞学与西方古典修辞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现代修辞学是以现代语言学为基础,从语言和言语区分的角度研究语言修辞手段、修辞方法和整个言语修辞规律的现代语言学科[1]。
它是从西方古典修辞学发展而来的,但有别于西方古典修辞学。
一、语言功能的统一西方古典修辞学和现代修辞学都把人类看作是使用符号的动物,亚里士多德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口头使用上,而现代修辞学主要的兴趣是在符号上,在相互交际时把理性和感情结合起来[5]。
这一观点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在产生知识或信念时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与认知大脑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的著作,表明了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人类大脑具有强大的创造能力。
他认识到人有使用符号的能力,以及他把语言看成是一种可以传递对世界的各种评价的中介。
当然,现代修辞学理论也把语言规定为修辞学的基础,Burke 的论断就表明了这一观点: 修辞学是扎根于语言本身的一个基本的功能之中,这一功能是完成实际可行的、并不断地产生出新的内容;使用语言作为在人类中诱导合作的符号方式,从性质上来说是对符号的回答。
I.A.Richards,Chaim Perelman和Wayne Booth等人也对语言和修辞学之间的关系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中西修辞学的差异
中西修辞学的差异摘要:阐释中西修辞学的含义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异,之后简要概述两者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修辞学、差异、原因“早期的修辞研究都是一种广义的交际、为人的研究,带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国的修辞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是作为评论文章、游说君主的语言附属品产生的,其修辞观点、思想多零碎不成系统。
《易乾文言》提出“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当时所谓的修辞是古人建功立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西方修辞学发端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用于说服法庭审判官、国会元老和教堂听道的群众的一种实用艺术,是一种外在于言谈内容的包装。
中西两种文化下的修辞学在产生、功用、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与这种语言活动的差异相对应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重感性与重理性。
中国的修辞学重感性,理论性、体系性较弱。
它的产生是先秦时期文学家、训诂学家、哲学家在谈及文论、哲学时顺便提及的,当时对修辞的阐述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修辞不是靠逻辑分析,而是靠直觉顿悟来表达直觉感受。
在对修辞规律的把握上,更是依靠经验,用体验感悟来代替逻辑辩证,比如文学作品中善用类比和比喻等,自然缺乏理论的系统性,我们也只能从零散的语言中寻找他们的修辞思想。
西方修辞学传统则重理性,《修辞学》充分体现了西方古典修辞研究的体系化和逻辑化。
西方古典修辞学有着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他们根据演说的性质把演说分为政治演说、法庭演说和典礼演说,又根据听众的年龄和地位把演说对象分为青年、壮年、老年、富人、贵族、当权者诸类型,并归纳每一类型的特征和规律。
二、含蓄与开放。
中国的修辞学注重内涵,重视言语和修辞的内在美和“言”与“意”的统一。
古人对修辞的原始理解是“修辞立其诚”,这是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精髓所在,强调修辞要有信实的思想内容。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古代把修辞与修身养性相融,把言辞的修饰归结为内心的诚挚。
中西方修辞研究差异比较
所有论辩都必须适应听众 , 以听众能接受为基础 。可 见交际 双方 始终 以人为对象 ,修辞 的成功 与否取决 于人 的相 互作
用 。当代修辞学更强调人与修辞之间的关系 , 认为修辞在人
文言文例句 中寻找 出一定规律 , 经过 分析总结 得出 的。修辞 学在中国传统上是对文章的美化 、 修饰 。
西方传 统修 辞学研究 , 是一 种 口头 的语 言艺术 , 起 源于
的作用 , 修辞的 目的是规劝 和沟通 。 目的在 于能否说 服听众 达到共 同的理解 , 其研 究的范 围除 了语 言本身之外 , 还涉及
个主要特点 。2 0世纪 以后 , 曾有过“ 文辞 ” 、 “ 语辞” 之争 , 一
般认为 中国现代修辞学是 “ 文辞 ” 、 “ 语辞” 是 同等重 要的 。然 而现代修辞学主要特征仍然是侧重于书面语 言的修辞 。王易 《 修辞学 》~ 书中就说 : “ 修辞学亦 即是文 章学 ……乃研 究表 现于文章内之美 。” 1 9 3 2 年 陈望道的《 修 辞学发凡 》 提出修辞
类 的交往 中用于消除隔阂 、 相互理解 、 和谐共处 , 认为人本身
逼 雯 l
—
—
—
—Leabharlann 堕 堂 就是修辞动物 。
三、 中 西 方修 辞 理 论 研 究 的 差 异
方对修辞的认识的差异不 断扩 大。 2 0世纪西方修辞学从传统
的劝说 艺术演 变成化解 矛盾 、 消除隔阂 、 影响他 人行 为的一 种手段 。西方修辞 的研究范 围在逐 步扩大 , 几 乎所 有的话语
国多为书面语文章服务 。
中国修辞学研究发展趋势小议
中国修辞学研究发展趋势小议摘要:中国现代修辞学从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开始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经历了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的繁荣期后,中国修辞学研究陷入了相对静寂的阶段。
而与此同时西方修辞学经历了再生与繁荣的过程,修辞思想空前活跃,各种修辞观念与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并且国内的部分学者也在积极地著书撰文,评介西方修辞学的新理论,这一兴一衰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使我们去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我们无须标榜过去,尽管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修辞学有过值得称道的较大发展与辉煌;我们也不必讳言现在,前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但是,只有对我们走过的路做客观的审视,才可能科学的构拟未来。
进而开阔研究视野,并在这种思考过程中找寻中国修辞学的未来发展,因此,本文将尝试性地发现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趋势,并加以简明扼要的归纳,希望会对我国的修辞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修辞学发展学科当代中国修辞学已经陷入尴尬的境地,出现了缺少问题意识、重复劳动现象严重、学科归属不明、研究方法陈旧等诸多问题,其中,学科归属不明是学科基础建设问题;研究方法陈旧属于方法论问题;而缺乏问题意识则属于根本性的观念问题。
总结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外部的不重视,也有内部的不争气。
关于外部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学科相关学术刊物的建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以修辞研究为主要的内容的刊物不仅数量少,而且级别也偏低;其次,学科队伍建设严重脱节,从事修辞学研究的教师在评定职称上比较困难,因此,导致部分原来从事修辞学研究的老师转而研究其他领域;最后,同样也是最重要则是,修辞学与学科前沿、与社会需求的距离日渐拉大,因为有不少人认为修辞学只是说说写说的技巧,谈谈辞格的运用而己。
事实上,观察从近代到当代的修辞学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就修辞学内部以及修辞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现实研究意义的问题,诸如静态修辞与动态修辞、修辞本质与修辞形式、显性修辞与隐性修辞,修辞本体与逻辑、审美、社会文化、物理、心理之关系,等等。
中西广义修辞学对比
学研究领域实属首例。 多学科交叉的定位, 对认知的重视, 以及
交际两方的互动等等问题的阐述非常独到。
四、 结语
学中。 西方修辞学家对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国古代修辞学属于哲学,
与哲学融为一体 , 不可分割; 另外一种是加勒特所总结的, 认 为中国传统修辞学为“ , 文”即discourse (话语) , 几乎囊括一切 修饰过的作品(温科学, 2002) 。 中国古代修辞学对当代西方修 辞学以及中国本土的修辞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三、 当代中西广义修辞对比 二十世纪对于修辞学来说 , 具有里程碑意义。当代西方修 辞是以一种跨学科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从狭义走向
的魔力。 贺拉斯也批评过分的话语是“ 大红补丁”直到亚里士 。 多德才开创了西方科学性和分析性的传统, 他认为, 演讲中运
之一, 中国当代修辞学同样认同修辞学不仅是一门边缘性的学 科, 而且是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交叉性学科。许多学者已经有 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 吴礼权的《 心理修辞学》 社会修辞学》 和《 , 谭学纯的《 广义修辞学》陈汝东的《 , 认知修辞学》 等等。在这里 我们主要介绍谭学纯的《 广义修辞学》这是在修辞学领域一部 。 富有独创性的新作, 吸取了中国古代修辞学理论资源和外国修 辞理论。在强大的修辞理论支持下, 《 广义修辞学》 提出了一个
通过对比可知, 自 源生 不同文化而不同的当代中西修辞, 两者之间应该加强交流, 使之更加健康地发展, 从而指导现实 实践中的修辞。
参考文献 :
【 Plato."Gorgias,""Phaedr s,"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1] u
Plato.Eds.E.Hamilton & H.Cairns.Princeton:Princeton UP,1969.
论中西修辞之别
论中西修辞之别作者:陈娟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0期摘要:在全球信息和知识汇聚交融的今天,在东西方话语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修辞互动以象征的方式渗透进日常交际的今天,对中西话语交流和修辞互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中西修辞发展历程、定义及修辞观进行简要比较,使读者对中西修辞有初步的了解。
知己知彼,方能在中西修辞互动中抢占战略高地,争取话语主动权。
关键词:中西修辞发展历程修辞定义修辞观1.中西修辞发展历程——修辞的赋比兴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创建之前,中国的修辞历史源远流长,但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解释修辞问题的理论体系,有修辞而无修辞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外交频繁,游说之士大显身手,运用各种说人之法,造就了辉煌一时的基于辩说的修辞艺术。
然而,如此璀璨夺目的政治修辞犹如昙花一现,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彻底扼杀了基于劝说的修辞活动,修辞研究局限于书面语(主要是文学作品)及辞格研究,修辞俨然成了一门研究语言形式的“雕虫小技”。
二十世纪初西方修辞传入中国,我们以中国传统修辞学为基底,运用当时西方修辞的框架初步构建了中国现代修辞学。
尽管如此,中国修辞学仍无法摆脱偏重书面语言形式研究的束缚,直至二十世纪末,中国修辞学研究的疆域才拓展到对言语交际的研究,修辞的视角才从传统上言语表达者的一方,转到言语交际的双方,并着重强调言语接受者的一方,中国修辞学才真正意义上与强调受众中心及说服目的的西方现代修辞学接轨。
(温科学,2009:42)西方修辞曾几度浮沉,辉煌过,衰落过。
它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为当时高度发达的演说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东西方社会在当时共襄修辞盛举。
然而,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修辞学到了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系统化,古典修辞的发展更是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达到了巅峰,涌现出西塞罗等大批的修辞理论家。
自此以后,西方修辞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一些与中国封建修辞相类似的现象,即修辞研究偏重书面的语言形式。
西方传统的修辞学,一向以修辞格的研究为中心,中国自从
西方傳統的修辭學,一向以修辭格的研究為中心,中國自從有了「修辭學」以後,也是以修辭格為研究中心。
一九二三年唐銊修辭格一書問世,分辭格為五類二十六格,開辭格理論研究的先聲;一九三二年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論證了四類三十八格,針對各類修辭格的特點、作用以及彼此間的聯繫與區別,作了周密的分析,奠定了中國現代修辭學研究的基礎;黃慶萱先生的修辭學,從表意方法的調整與優美形式的設計兩方面,分別自古今文學作品中分析、比較,介紹了三十種修辭格,並給予「修辭學」如下的定義:「修辭學是研究在不同的語境下,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設計語文優美的形式,使精確而生動地表達出說者或作者的意象,期能引起讀者之共鳴的一種藝術。
」近數十年來臺灣中學修辭法的教學,大抵也是以此為準。
1.能了解修辭法在語文使用上的重要性。
2.能認識各種修辭法的意義與效用。
3.能運用本冊兩單元所介紹的十二種修辭法,造出精確得體、靈動巧妙的語句。
4.能將本冊兩單元所列的修辭法,運用在日常說話、作文與文學的欣賞、創作中。
「辭格」是語言活動中長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結構、特定方法、符合特定類聚系統的修辭模式。
但隨著語言的發展,辭格新例和新辭格的不斷出現,又益以「辭格」名稱的不統一、定義的含混,該介紹哪些辭格,該遵循哪家說法等問題,也會影響到語文教學及各類型的考試,形成教學上的困擾。
本冊兩單元在綜合各冊選文的實際運用之後,釐出十二種基本的修辭方式,予以介紹,依序從意義、預期效果、使用原則、舉例說明等一一解說,語文常識(一)修辭法(上)壹、教學重點貳、教材教法為避免困擾,相關的分類、術語等,大體延續國編版國、高中國文教科書「修辭法舉例」的說法。
教學中介紹各種修辭法,宜從過去所學的課文中找出例子練習,也可透過學生平日常用的口語,或耳熟能詳的廣告詞等,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麼要這麼說、這麼寫?」「這麼說有何特別?好在哪裡?」而後再將各種修辭法的意義、修辭效果等加以解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方修辞学的发展看国内修辞学作者:郭玫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9期【摘要】西方哲学家的修辞学转向使当代修辞学从传统的束缚中走了出来,不再局限于对劝说和论辩的修辞术和修辞法结构的研究,而是与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
在哲学家和修辞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修辞学与哲学传统上的分离得到了修复,大大地巩固了修辞学的学术地位。
在修辞学的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分别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东方以中国的孔子为代表,西方则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在修辞学的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分别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
两者既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本文从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出发,研究国内修辞学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修辞学国内发展当代西方修辞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修辞学研究领域的扩展、修辞实践规模的壮大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修辞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上面,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其一,当代西方修辞学对修辞的本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恢复修辞学的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为当代修辞学发展的一股动力;其二,哲学家、修辞学家努力地修补自柏拉图以来修辞学与哲学的分离,大大地巩固了修辞学的学术地位;其三,重新认识了修辞的作用,把目光投向社会,力图从修辞的角度去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使人类摆脱现代社会的种种困扰。
修辞学理论的更新和深化扩大了修辞学的视野,为修辞学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这门已经衰落了100多年的古老学科重新出现生机,引起诸多学科的关注。
一、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柏拉图就被认为是修辞学的大敌。
尽管当代修辞学已经证明,柏拉图当初之所以排斥修辞学,是因为他鄙视修辞学的实践性,以示他捍卫“理想修辞学” 的纯洁性,但诡辩论的紧箍咒从此就一直套在修辞学的头上。
亚里士多德为了挽救“好” 的修辞学免受糟蹋而建立起来的古典修辞学体系,在其后绵延2000多年的历史中,在学术领域占有不容置疑的地位。
但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把修辞活动当作是劝说与诱导的艺术,用于说服他人,使他人的信仰与行为服从于自己的意志。
综观修辞学的整个历史,修辞学即使不被认为是诡辩论,也被认为只是演说或写作的工具,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或者添加剂,并不是人类交往中固有的东西。
当代修辞学观念更新,修辞不再是话语的附加物,修辞不仅是所有人类交往中生来就有的,而且活跃和制约着人的思想与行为。
人类具有独特的、运用符号传递经验的本领。
这种符号不像低等动物交往中使用的标记与信号,它不只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里世界状况的报告,而且是人类自己形成的、甚至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也能接受的世界画图与概念。
符号不直接与现实紧密相连,而是介入人为代表,所以用于叙述或表达思想的符号或多或少取决于使用符号的人有意识的选择。
人就其本质而言是自动地把经验转为对等符号的生物。
总而言之,人类不仅被修辞包围,而且受到修辞的约束,与修辞密不可分。
新修辞学关于修辞本质的观点使人们对修辞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古往今来人们的偏见,为修辞学平了反。
随着人类被重新界定为一种修辞动物的观点被普遍接受,长期笼罩在修辞学头上的阴云消散了。
尽管修辞仍有好坏之分,但修辞活动本身不再是虚假的、有害的,不会使劝说者或被劝说者堕落,丧失人性; 相反,修辞学成为一门体面的、受人尊敬而且值得尊敬的学问。
二、国内修辞学史上的先锋孔子是春秋末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师。
在中国,他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实,孔子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哲学、伦理学等方面,而且表现在语言、修辞等方面。
针对语言运用,他提出了一系列见解。
这些散布在他言论中的思想,虽然不像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那样完整,但不乏系统性。
当然,这种系统性是建立在后人的整理和解读基础上的。
一般认为,“修”“辞”二字第一次被合在一起使用,是在《周易 ·乾》中孔子所说的话中——“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孔子的言论中与修辞相关的主要是言语行为的社会功能、言语与社会道德的关系、言语行为的道德准则、言语行为与语境的关系、言语行为的标准以及言语的理解等问题。
这些言论是关于人类如何使用语言的,从现代修辞学角度看,应该属于修辞学范畴。
孔子的修辞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中,其他典籍中也有零散的论述。
其修辞学思想主要存在于哲学层面,是一种概括的论述,当然也不乏实践性,因为在孔子的私塾教育中设有“言语”一科。
所谓“言语”,大致可以理解为如何运用语言,应该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修辞。
但是,在具体的修辞实践层面,我们今天没有发现孔子所留下的可供人们研究的详细资料。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东西方的两颗灿烂的文化巨星,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
他们相距遥远,彼此没有来往,社会制度也不相同,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
综观其修辞学思想,我们却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某些相通之处,也可以发现许多不同之处。
这对我们理解人类古典修辞学的研究范式,探讨当代修辞学研究中的文化传统差异,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三、两种文化中的修辞学比较虽然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生活的时代相差不多,他们所关涉的核心问题都是语言运用,但是其修辞学思想却存在很大差异。
1.社会背景和研究立意不同。
首先,综观两者的修辞理论,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基本立论基础和研究指向不同。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周朝面临分崩离析、礼崩乐坏的局面,社会缺乏民主秩序。
各诸侯国纷纷想摆脱周天子的辖制。
在此情况下,孔子学说的基本立意在于进身入世,以期通过伦理教化整顿纲纪,挽救败落中的周朝礼制系统。
因此,其修辞思想中贯穿了对个人及统治者言语修养的关注,特别是言说的伦理问题。
可以说,孔子的修辞思想是为其伦理思想、政治思想服务的,是其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在言说领域中的体现。
在孔子的修辞思想中,看不到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关于各种演讲的精密阐述,因为在孔子所处的社会中缺乏进行演说的社会基础。
社会事务决定于权力,而不是民主程序,因此公共演说既不会产生,也没有用武之地,更无从谈起对公共演说的研究和探讨,也不可能出现古希腊式的修辞学。
2.领域、方法差异。
孔子的修辞学思想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言论来体现的,其所关涉的主要是言语的社会功能尤其是伦理功能,言语准则、言语与语境的关系以及话语理解等。
孔子的论述是感悟式的、概括性的,缺乏系统的方法论意识。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主要研究演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不但有具体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而且有完整的研究方法。
他采用分析、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演说类型、修辞式推论、受众、风格,做了系统的阐述。
这不同于孔子零珠碎玉式的论述。
3.修辞观念差异。
孔子的修辞言论中并没有关于修辞的确切定义。
但是,从“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以及其他相关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修辞”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言语行为,是一种恰当的言语行为。
比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虽然这段话语中的“质”“文”并非完全指修辞的内容与形式,但至少可以包含了人的思想品德和外在言行相和谐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话语的内容与形式相切合的修辞思想。
可以说,孔子所说的“修辞”可以理解为一种适当的言语行为。
当然,这种修辞观的基本取向是一般的言语行为,并非专指演讲和论辩。
4.不同的思想体系。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体系不同。
孔子的修辞学思想散落在其言论主要是《论语》中。
虽然看上去很零碎,但仍不乏一定的系统性。
其修辞思想关涉了修辞的内涵、修辞的社会功能、修辞的原则、修辞与语境的关系、话语理解等方面。
其中修辞伦理是最重要的。
虽然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依然有些相同或相通之处。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修辞观指向中的共谋——积极有效的语言行为。
虽然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在基本内涵、外延和体系方面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探讨的都是关于如何提高语言运用的效果、效率的。
无论是演说,还是日常交往,都需要能动地运用语言。
2.两者都强调听众在修辞中的决定作用,都重视区分不同受众与修辞手段、修辞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言语要切合受众的智力层次和就关涉了受众的层次差异。
亚里士多德则详细分析了受众的年龄差异和个性差异,以及各种心理范畴,比如年轻人、老年人、壮年人、出身高贵的人、富人、当权者等的个性特点。
3.共同的伦理追求。
除上述方面外,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都十分重视修辞伦理,都强调了修辞的善,强调了修辞应该诚实、真实,都强调了修辞者的人格、道德品质在修辞中的重要作用和对修辞效果的重要影响。
孔子主张言语要符合礼、仁、忠、信,要言行一致,反对花言巧语,反对言行不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可以使真理和正义获得胜利,他反对智者派滥用修辞术。
亚里士多德认为,议事演说的目的在于利弊,法庭演说的目的在于公正与不公正,展示性演说的目的在于高尚和丑恶。
四、结语总之,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东西方的学者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人类言语活动的可言说性和规律性,虽然他们的研究立意和具体内容、方法不同,但是都是关于如何使用语言的。
他们都探讨了语言运用在各种社会领域中的功能,都强调了受众的重要作用,都阐述了修辞的伦理价值和政治价值。
所不同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修辞学是宏观的、概括的、抽象的,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修辞学则是具体的、分析的和实用的。
这种传统在后世修辞学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但是,后世东西方修辞学尤其是现当代修辞学的发展状况显示,两者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借鉴、融合趋势。
东方现当代修辞学也注重具体的实用技术、技巧,西方修辞学则表现出强烈的哲学思辨趋势。
这种相互借鉴和融合,无疑会成为世界新修辞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1]陈汝东.社会心理修辞学的研究方法[J].汉语学习,1995,(1).[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3]大卫宁.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5]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宗廷虎.20世纪中国修辞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张宗正.理论修辞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