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思想的重要途径,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教育方式单一呆板等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回归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实践,使教育更加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回归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
我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德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思想展开的。
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环境,导致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学生对教育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
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领悟。
实践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和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积极的思想品质。
一些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校安排的实践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失去兴趣。
学校和教师应该多方面开展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领悟,从而培养出积极的品德和思想。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环保、扶贫、慈善等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道德教育层面,更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认识社会责任,激发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观念。
让《品德与生活》课程回归生活
法 和 知识 ,并从 中认 识 到花 草 树 木 对我 们 人 类 的 功劳 非 常大 ,是 人类 的好 朋 友 。 三 、情 景再 现
“ 问 渠那 得 清如 水 ,为 有源 头 活水 来 ” 。生 活 ,就 是 这 在 阳光下 幻化 出无 限美丽 的源 头活水 。从 生活 中来 ,到
在看 电影 时 ,有 些 让 人落 泪 的画 面 ,在 学 生 眼 里成 了非 生活 中去 ,让 课程 真正成 为沟通 生活与 学习 的桥梁 。 《 品德 与 生活 》课 程 旨在促 进学 生 良好 品德 形成 和丰 十
习生 活 中待 人 接 物 的 一般 礼 节 、在 紧急 情 况下 的救 助 和
的交通 意识 和遵 守 睛况 ,我带 领学 生来 到公路 进行 实地 勘
让他们 记录一定时 间 内违 反规则 的次数 , 并进行 归 因。 自救 、交 通 安 全 的认 识 、遵 守 交通 规 则 、遵 守 公 共 秩 序 察 , 等 方 面 。针 对 学 生 的这 一 特 点 ,我 常 常 在课 堂上 创 设 某 我 还带他 们 到交通 主管 部 门与交警 面对 面交 流 ,更 深层 次
残疾 人 ,是 多么 不幸 啊 ! 二 、走进社 会 。 让 学生 学会实 践 课 本当 中有 的课文 内容是 学生 常见 和 比较 熟悉 的 ,但 学 生
如 果没有 明确 的 目标 ,不用心 观察 ,往往 义是他 们熟 视无
种 特 定 的 情 景 ,让 学 生 亲 自去 尝 试 ,去 体 验 ,从 而 有 所 了解 当地人们 违 反交通 规则 的种类 及原 因 ,与交警 共 同研 收获 。模 拟 活动 的关键 是 让 学 生 获得 体 验 ,演技 好 坏 并 究 解决 的办法 。 不重 要 。例 如 在 教 学 《 他 们 需 要关 爱 》之 前 ,我 们 学 校 正好 组织 观 看 电影 《 一 样 的人 》 ,讲 的是残 疾 人 的故 事 。 常滑 稽 的搞 笑 ,我 的心 里 留下 极 深 的印 象 。 因此 ,在 教
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地 改 善 我 们 的 环 境 。这 样 , 过 “ 生 通 从 教 学 活动 , 教 材 内容 与 儿童 现 实 生活 将 相 结合 , 效地 提 高 了教 学效 果 。 有
爵 一 培一 回归生活 德一 养一
社会现实 , 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 道德 教育 。” 谓教 学时空 , 所 即指 教 学
品。为达到这一 目标 , 我让 学生课前准
备 , 中通 过教 师 示 范 , 生 自由创 作 、 课 学
导学生 的生活 , 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 学 生的生活 。教 师要善 于从学生实 际 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使用教材 、 用 活教材 。将教材 中的原有 材料与儿童 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 , 近教 拉 学 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 并联系当地 实际 情 况 和 儿 童 的 实 际生 活 , 充本 乡本 土 补
性
活 中去观察 、 集、 查 、 搜 调 分析 、 体验等
方 法 , 集 一 些 美好 环境 的 图 片和 一 些 收
污 染 环 境 的严 重性 的 资料 。在 课 中 , 我 通 过 “ 儿 怎 么 了” 一 环 节 , 学 生通 这 这 让 过 比较 、 像 , 论 如 何 改 变我 们 的 环 想 讨 境 , 何 保 护 我 们 的 环 境 , 废 品 通 过 如 把
其 中 的 “ 让
垃圾 回 家” 这
一
活 。在教 学《 我喜欢 美好 的环境 》 一课 时, 我抓住 了“ 我喜 欢美好 的环境” 这一 主题的特点 , 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 相关 .也是学生比较 熟悉的 。因此 , 在
课前进行布置, 我要 求 学 生 自 己回到 生
心 中最 美的 生 活 环 境 ” 这一 环 节 时 , 我
体验——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体验——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在活动体验中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让儿童自主体验,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体验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亲身体验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
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
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
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说: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说: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浅析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
我一 定讲信用 , 等我返来 , 等我 返来 , 甲你补偿 , 甲你 惜命命 带着学生 大吼” 我 一定 要成 功 ! . . 以这 种激 动人 心 的方 式开
场, 使 课 堂 氛 围 变得 异 常 生 动 、 活泼 , 为” 扬 起 自信 的 风 帆 ” 这 课 时 的学 习奠 定 了 良好 的情 绪 基 础 。
的提 升 等 策 略 能 够 在 思 想 品 德 课 堂 中有 效 渗 透 生 活 实 现 生 活 与课 堂 的融 合 互 补 值 得 广 大 一 线 思 想 品 德 教 师 在 初 中思 想 品德 教 学 中尝 试 并 推 广
,
,
。
Hale Waihona Puke 熹 煮 量 薹 誓 而 霎 萎 要 黎 常 , - I 1 ] 丐 祥 , 生 活 与 教 育 一 一 回 归 生 活 世 界 的 基 础 教 育 论 范大 蔷 翼 三 鍪 窖 矍 譬 萎 望 轰 戳 [ z ] ’ 念
,
.
.
一
惩 工 。 [ 。 ]
王戢 亍L J 歌 硎 心“ 。 。
,
盒 , 程_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 读[ s ] ・ 中 南 查 学 出 版 社 , 2 0 O 4 年 版 , 第 4 页 [ 4 ] 黄 浩森 , 乡土 课 程 资 源 的 界 定 及 其 开 发 原 则 [ J ] ・ 中国
考试
EXAM I NATl O NS
让 思 想 品德 教 育 回 归生 活
认 同了做 自 立 自强 的人 这一课 堂学 习内容 。
生 的整 体 素 质 , 正 成 为全 社 会 的共 识 嘲 实 践 证 明 , 坚 持 乡 土
。
学生的参与热情 , 生 成 对 生 活 与 思 想 品德 知 识 的 真 实 感 悟 , 教 师 在 思 想 品 德 生 活化 教学 过程 中 , 要 高 度 重 视 师 生 之 间 的 互动 , 坚持教师带动学生 、 学 生 响应 老 师 的互 动 效 果 a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当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指思想品德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亲手实践的内容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只有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思想品德课堂要回归真实的生活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即生活理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型的社会,这对于初中学生的思想素质养成发生着重要作用。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教的道理,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才能更好的学会生活。
(三) 古人倡导“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苦读圣贤书”,这样的学习势必会使学生缺乏必要的生存本领和生活能力,所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下面就如何使中学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真实的生活谈谈笔者的做法。
第一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这样的目标任务是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的整合展开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既不能高高在上远离学生生活,又不能平庸琐碎的一味关注具体生活,而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做到品德与社会相统一。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我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抓住了我喜欢美好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
再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我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
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思想品德教育离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将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提升教育效果。
我们需要明确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灌输孩子们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关键在于如何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案例教学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可以选取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小故事,通过这些案例来引导孩子们思考道德问题、价值观问题,激发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活动设计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班级组织一次“互助行动”,让孩子们互相帮助、关心他人,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再在寒假期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懂得感恩和奉献。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还需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的最初地方。
学校和家庭应该携手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可以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中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学校还可以在孩子放学后,通过一些小小的提示或者家庭作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思考道德问题,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推进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
我们还需注重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水平提升。
教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传播者,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这 个 小 案 例 应 当引 起 所 有 教 育 工 作 者 的 思 考 :为 什 么 我 们 的孩 子 失 去 了说 真 话 、求 真 知 的勇 气 ? 为 什 么 我 们 的 孩 子 在 课 堂 上 和 生 活 中的 表 现 有 如 此 大 的反 差 ? 为 什 么 我 们 辛 勤 教 育 下 的学 生 具 有 双 重 人 格 ?为 什 么 品德 与社 会 教 学 的实 效 性 难 以体 现 ?究 其 原 因 .是 由于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存
1 德 育 目标 和 生 活 目标 合 二 为 一 。陶 行 知 教 育 思 想 . 让 的主要 基石是 “ 活即教 育” 生 。这 是 对 教 育 本 质 的 阐 释 , 也 强 调 了生 活 的教 育 意 义 。 因此 .教 师 必 须 让 德 育 教 育 深 深 地 扎 根 在 生 活 的 沃 土 中 .培 养 出 一个 个 能 够 在未 来 社 会 里 寻找 自己幸 福 的学 生来 。从 这 个 意 义 上讲 ,生 活 需 要 一 个 怎 样 的社 会 公 民 .我们 就 需 要 培 养一 个 怎 样 的 学 生 。因
此 。要 立 足 于学 生 的生 活 实 际 .提 出具 体 的 、能 够 帮 助 学
、
德 育 教 育 中存 在 的 问 题 倾 向
1 育过 于 “ 想化 ” . 德 理 。我 们 常 呈 现 给 学 生 的 是 生 活
中的真 、善 、美 ,而 回避假 、丑 、恶 ,致使学生带着 一种
理 想 化 的认 识 进 入 社 会 ,一 旦 遇 到 假 、丑 、恶 现 象 ,要 么 对 已经 接 受 的教 育 产 生 疑 惑 。要 么 感 到 无 所 适 从 .不 能 有
效 抵 制 ,甚 至 还 会 被 “ 染 ” 感 。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2“ . 成长记录袋” 更有利于学生挑战 自我 , 培养 自信心 教师在设计各种表扬卡或小图标 时, 都是有 目的的, 是
让学生在竞赛 中取胜而获得鼓励 。 在我所教两个平行班 中
l6 3
2 1 年第l期( 02 6 总第14 ) 8期
和学生周围的一些购物场所。通过调查, 学生在课上都能 够介绍 自己周围的一些购物场所 , 如小卖部、 商店、 百货店 、 小型批发站等, 当学生介绍到说我们这里也有专卖店时, 我 就让他谈谈我们这里有哪些专卖店 , 学生们纷纷说:有鞋 “ 店 、 品店、 食 服装店 、 文具店……” 其实, 这可 以看作是学生 的发散思维, 专卖” “ 并非我们常常理解的那些名牌的专有
引入竞争机制 , 有时, 学生虽然可能不感兴趣, 但是为了集 体 的荣誉 , 他也会去努力, 为集体增添一份力量 !这样既培 养 学生合作意识 , 又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以上是我在新课 改中实施的举措, 让我更加明 白让学 生在 自主探索 、 合作交流 、 动手操作中感 受不 同知识的魅
不管用哪种算法, 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允许学生用他
们 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使不同思维水平 的学生都 能体验 到
成功。
力,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 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
心 、 知欲 以及 学 习数 学 的兴趣 , 得数 学 不 再 是那 些枯 求 觉
三、 新评价: 多元评价,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评价应有利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更应具有高效 性和可操作性 。 我们重视进行过程性评价 , 做好 曰常记录, 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将评价作为激励手段, 促进学生个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娱乐文化的盛行,学生们的品德教育似乎日渐淡化,而在课程中回归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教学活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和信息的快速传播给学生们带来了无尽的选择,这也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人生道路上产生了迷茫和困惑。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道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地前行。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供更好的平台。
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
在当今社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融入社会中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公民和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儿童成长环境的复杂性,思想品德教学已经逐渐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甚至在一些学校中成为了“花瓶教育”。
教师们应该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都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这种初步形成是长期、稳定和深远的。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往往是以书本上的道德教育知识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实际理解和实践经验。
这种方式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也使学生成为了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思考的人。
为了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环境。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而了解学生,并非是追求纸面的成绩和评定,而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使思想品德教学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教师应该结合学科教学,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
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文情感,明道德理念。
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学习公平、公正等概念,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在科学课上,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建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和环保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并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道德。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品德回归生活
发学 生 的思 维 ,从 被动适 应社会 到主动 参与创新 ,最终达 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 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 。 思想 品德 课 “ 生 活 化 ” 教 学 的 基 本 内涵 思 想 品德课 的生活 化教学 ,是指教 学 中 紧 紧 围 绕 学 生 的 日常 生 活 开 展 教 学 , 让 学 生从发 生在身 边的鲜 活 的事 例 中去 感 悟 、 体 验 、理 解 思 想 品 德 课 所 讲 述 的 道理 ; 通 过课 后社 会实践 ,知道 用所掌 握 的思 想 品德 知识 去 指导 自己 的行 动 , 为 现 实 生 活 服 务 ,从 而 培 养 学 生 良 好 的 道 德品质和行为 习惯。 思 想品德 课生 活化教学 是对 生活世 界 的回归 ,是生 活体验 的一 种结 晶,也 是 人文 关怀 的一种体 现。在思 想品德 课 生 活化教 学过程 中 ,教 师从现 实 的人 出 发 ,从人 的现实需要出发 ,将教学的主体 置于 生 活,教学 的 目标 贴近 生活 ,教 学 的 内容 源 于 生 活 ,教 学 的 方 法 融 入 生 活 , 从而确 立一 种 以人为主 体、 以生 活为 中 心、 以教育 为导 向的新 教育模 式 ,引 导 学生用切身 的生 活体验 去感悟、去生成、 去 发 展 ,最 终 以 生 活 化 的 方 式 实 现 思 想 品德 课 教 学 的 效果 ,实 现 “ 知 ”与 “ 行” 、 “ 学 ”与 “ 做 ” 的统 一 ,实 现 学 生 思 想 品 德 的提 高 并促 进 其 自 由全面 发展 。 二 、初 中思 想品德 课 “ 生活化 ”教 学 的 原 则 初 中思想 品德课 生活化 教学 ,一 方 面将 学生 的课堂 学 习与社会 生活 实践 紧 密地 结合 在一起 ,将正确 的价值 引导 蕴 涵在 鲜活 的生 活主题 之 中,使 学生在 丰 富 多彩 的生活 中接 受知识、 受到教育 和 获得 启迪 ; 另 一 方 面 , 生 活 化 教 学 不 等 于 生 活本 身 ,它 源于 生 活 而高 于 生活 , 它要 遵循思 想 品德课 的教育 内容 、教 学 规律 和学 生 的身心特 点、认 知规律 ,避 免 因知识脱 离生 活实 际而带来 的种种 负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思想品德教学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希望进一步纠正多年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抓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道德学习离不开生活,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
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注意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的三个方面内涵,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
一、德育要回归生活1.教学中对每一节内容都要充分挖掘“德育点”,适时地在教学中实施。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是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教师要挖掘每节课的“德育点”,将道德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讨论中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
例如,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网络游戏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
同时学生坦言自己的缺点,并找“道德小标兵”帮助自己,使德育的课堂充满了生动、真实的“活性因子”,因此吸引了学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把德育当作人生的必修课。
教师要让学生在吃穿住行、生活消费、为人处事、交往娱乐、课外学习、集体活动等自主行为中培养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身边的小事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均是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契机,感受到德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体验到德育就在他们身边,就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也就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与其他课程相比更有优势。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始终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精心组织每一节课,把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出来。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建设,平时一定要多关注社会新闻、国内外大事,并且要通过各种渠道,如校园广播、报纸、杂志、时政学习小组等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了解,让学生学习,让学生洞察社会、认识社会、分析社会。
让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
I 地 论 - 【 注】 史 政 坛I 关
让 品德 与生活教育 回归生活
● 梁桂 皎
品德与生 活课程 具有三 个基 本特征 : 生活 性 、 开放性 、 活动 性 。
种粮 的过程 ,学生就 仿佛是 自己参与 了其 中的劳动 。这劳 动的 辛 苦 , 食 的来 之不 易就深 深地烙 进了学 生的情感 世界 。又如 , 粮 在上 《 我是 家里小 主人》 前 , 组织 了一个 “ 之 我 小鬼 当家” 的活 动 , 让学生
先让 孩子 在爸 爸 、 妈 的陪 同下 去寻 找春 天 ; 妈 上课 伊 始 , 放散 文 播
体验 是 品德 与 生活教学 的三个 基本环 节之 一。强 化体 验是 增
强小 学品德 与生活 教育 的重要途 径。只 有通过 亲身参 与和 直接体 验, 学生 才能在 自主 学 习过程 中感悟 , 感悟 中创造 。例 如 , 在 教学
怎么 发现 的?一 石激起 千层浪 , 孩子 的激情被 点燃 了。 生争 先恐 学
后地说 出 自己的观察 与体会 。
亲 自参 与各种 春天 的游戏活 动 。 在整 个游戏 活动过 程 中, 生通过 ’ 学 亲 自参 与和直 接体验 感悟到 春天 的美好 和生活 的乐趣 。他 们也发 现 了风 和风 筝 、 风车 、 纸飞 机 等 的关 系 , 得 了如何 更好 地利 用风 懂
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把品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在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结合春秋游介绍南京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接着让学生交流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经历,展示旅游时所拍下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祖国的自然风光的“美丽”、体会人文古迹的“厚重”,再根据学生的爱好让学生自己组成小小旅行社,让他们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旅游线路,编写解说词,并通过表演展示的方式来感受旅游的乐趣。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他们带来的自豪。
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国的自然和历史,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
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感兴趣的话题和喜欢做的事情人手,在“玩”中进行品德教育,这样的效果是脱离实际,远离生活进行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如我在教学《衣食的来源》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家上网查阅了解农民伯伯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在 教学 过 程 巾 营 造 生 活 化 氛 围 , 有 利 于调 动学 生 积 极 参 与 学
习的心理需求 。营造 开放式教学环境 ,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 有利
品德教育 的 目的就是力求从 人 的生命深 处唤醒 学生沉 睡 的 于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 促 进学生 主体学 习的意愿 , 提高课 堂教 自我意识 , 唤醒他 的生命 感 、 价值感 、 创造力 , 而非传 授或是 接纳 学 效 率 。 已有 的东西 。教育离不开生 活 , 实施课 堂教学生活化 更能实现这 1 . 课前生活化预设 小 学生的思维是 以形象思维 为主的 , 他们 在思考问题 的时候
样 的教育 目的。让生活走进课堂 , 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验 ,
而且 这些生活化 的问题 又是 源 自于学生身边 的 , 更 能增强学生 与 有 赖于将 身边 的事 物或是愿 意亲近 的事 物作为支撑 , 所 以, 教学 教师的对话 , 促进师生交流 , 增强情感沟通 。让 生活走进课 堂 , 实 中教师要能把教学 内容进行生活化 回归 , 从学 生熟悉的生活事 物
受, 让学生通过体验有 意识地把知识 与生活关联起来 。如 , 《 在公 共汽车上》 学习后 , 可 以编排一个在公共 汽车上发生的小事件( 如,
让座 、 发 生争 吵 等 ) 的小 品 , 让 学 生 在 表 演 中感 受 和 体 验 , 更 有 利 于 促 进 学 生 良好 思 想 品 德 的形 成 。 4 . 课 后 设 计 生 活 化 活 动
的注意力 , 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 果。如 , 《 不和烟酒交朋友》 教
学时 ,我让学生去调查访 问身边 的人的吸烟状况 和有关 的资料 , 把这些资料融人 课堂教学 中让学生更加 导 人 好 的课 堂 导 人 能 很 快 地 吸 引学 生 的 注 意 力 , 让 学 生 更 加 乐 于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作者:李芸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年第03期鲁洁教授指出:“道德教育就其根本宗旨上来说是…成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行的教育。
”要成就一个人的德行,必须在实践中促其养成。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有义务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为他们用心去感受,用脑去思考生活,用行为去创造生活,为他们在多元的社会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磨砺,才能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回归学生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那么,如何做到淡化教育痕迹,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呢?一、交流——用心感悟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就会使失去它夺目的光彩。
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话题,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同学之间的友情,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关心等。
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真实的生活实践,唤起儿童对生活的关注,倾听儿童的心声,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用爱去体会人生,这对儿童内在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无疑是有好处的。
二、反思——用脑思考生活品德教育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必须对生活进行提炼和超越。
在教学中老师要提供鲜活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经历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活动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感悟生活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四、在生活中激发情感、领悟做人的道理教师的情感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情去引学生的情。
教师应把教学内容的情、自己的情和学生的情融为一个整体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主体精神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培养学生主体精神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以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沿用的方法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课发挥其作用,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特别注意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解放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思想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还要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改变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
要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取得高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把多种教法引进课堂过去用注入式教学法,教师念,学生听,这固然不好,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每节课都问你学这课有什么感想?你今后应该怎么做?这既不能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又会使学生养成空喊口号的恶习。
教材内容不同,学生年龄不同,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
如在教《从小养成自觉劳动习惯》一课时,教师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结构,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事先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的衣服脏了怎么办?2早晨起来时你应该做那些事情?3有时同学让妈妈洗红领巾、洗脚,对不对,为什么?同学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回答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想法和做法,受到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教育。
二、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保持自主乐学的情绪课堂上,为了维护严肃的“课堂气氛”,教师制定了“严格”的坐姿和机械的问答学习方式。
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再发言,像这样凝固的学习空气,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挑战。
三、科学组合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的空间科学的组合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在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娱乐、学习、社交还是工作,都离不开电子设备的支持。
但与此我们也隐隐感受到了生活的失衡和焦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心灵的寄托越来越匮乏。
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成为了当务之急。
什么是生活德育?生活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它是全面的、持久的、无处不在的,贯穿于人们的全部生活活动之中。
生活德育也是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在行动中实践,用生活去教育和感化人们,成为一种具有践行性的德育。
而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生活成为我们德育的基础,让我们的德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回归生活实际就是要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之中。
现代人因为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很容易陷入虚拟世界里,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真正去感受生活的细微之处。
去品味一杯清水的甘甜,去享受阳光下的微风,去体验雨后大地的清新。
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我们都需要适当地将电子设备放下,走出房间,走近自然,与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
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生活的意义,找到快乐的源泉。
实施生活德育就是要将道德品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现代社会,道德滑坡、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这让我们深感忧虑。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和提升我们的道德品质。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尊老爱幼,尊重他人,学会分享;我们要提倡大家热爱劳动,注重诚信,在生活中细心体贴他人,坚持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家庭才能更加温馨,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也意味着要注重修身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文摘:《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教学,强调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生活,课中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过自己的生活。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
课后的延伸教育,指导学生实践生活。
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就要把思想品德融入生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紧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已经成为品德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关键词: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教学,强调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就要把思想品德融入生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紧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
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已经成为品德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一、课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生活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
品德课前的生活调查,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接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拉近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为此,课前,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
二、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过自己的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品德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
当学生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
教学活动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自然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关系,为学生的自觉主动的参与活动创造了条件。
在《交通安全每一天》中,准备了附小孩子上放学路上过马路的真实照片,让学生分析交通状况,引出交警、红绿灯、交通标志等为我们的安全做保障。
还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
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所以在课堂上,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其行为实践,才能引导他们过自己的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
三、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
品德学科课程标准指出:道德教育源于学生生活。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不同的家庭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千差万别。
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我在凭借教材的基础上,把生活材料作为教学的新资源,引导学生对道德素材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其道德情感,达到悟理的教学目的。
如五年级上册《走进网络时代》一课的上课之初,教师引导:春节将至,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时刻,录像中远在他乡的人们是通过什么向家人表达祝福和问候的?学生自由回答引出“网络”先接着,老师出示上网调查表,现场调查学生的上网情况。
在统计调查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然后,针对问题,现场开展辩论会活动,让学
生依据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进行辩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当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因势利导,得出结论:上网有利有弊,小学生要避免上网的不利因素,正确上网。
最后,再次抛出话题:如何正确上网?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学生明白了如何去避免上网的不利因素,合理上网。
在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解决问题也是通过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得出结论更是作用于学生的生活,在指导学生如何去生活。
在课堂上,学生的认识与思维又一次飞跃,对所学内容又一次深刻感悟,真正的把课堂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主动、自觉的行动,使课堂教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的效果。
因此,只有将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才能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四、重视课后的延伸教育,指导学生实践生活
明理还需实践,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点。
学生仅有正确的认知,并不一定有明确的行为。
所以更应该重视课后的延伸教育,实践活动,扩展思品课的教育空间,为学生提供实践认识、提高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巩固思品课的实效。
如教学《交通安全每一天》,通过教学,学生了解交通
法规,认识交通标志,讨论探讨不遵守交规的后果,从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
通过出示两起交通事故的现场图片车祸的发生是瞬间的,往往事先毫无征兆,你看到这一幕幕惨不忍睹的车祸现场,你再看到那此违章的行人和司机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由此探讨得出自己的感想:宁等三分,不抢三秒;在无人时更应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在此基础上,接着问同学们,怎样才能让更多人来了解交通法,遵守交通法规呢?再开展“了解交通法,遵守交通法规”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上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倡导“遵守交通规则”的社会新风,由课内走向课外,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总之,要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地从教材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创设鲜活的载体来引导学生真情地走进并“点击”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体验生命的价值。
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