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教材
合集下载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章节目标
2.熟悉
健康成人各 类血细胞数 目的正常值 ;红细胞的 生理特性; 输血原则。
1.掌握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 念;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 透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红细 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 能;血液凝固的过程; ABO 血型系统血型分型的依据及血 型鉴定原理。
3.了解
血液的理化性 质和功能;纤 维蛋白溶解; Rh血型系统。
二、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以及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 能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血浆
二、血浆渗透压
临床常用的各种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 常用的等渗溶液有0. 9% 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 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第二节 血浆 第三节 血细胞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性质 2.红细胞、白细胞生理 3.血液凝固过程 4.血型
1 难点 2
1.ABO血型系统
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案例
• 梁某,女,32岁,妊娠35周,因感疲劳乏力、活动后呼吸困难、 心悸、头晕、视目昏花、食欲减退等症状就诊。入院后,查体 脉搏112次/分,红细胞(RBC)5.8×1010/L,白细胞(WBC) 10.9×109/L,血红蛋白(Hb)89g/L, 血细胞比容28.3%, 铁蛋白35ng/ml。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与功能 1.形态 呈双凹圆盘形,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含大量的血红蛋白,直径为 7~8μm。 2.数量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正常值为(4.0~5.5)×1012/L,女性较少, 为(3.5~5.0)×1012/L,新生婴儿的红细胞数可达(6.0~7.0)×1012/L。 3.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并能缓冲血液酸碱度变化。
2.熟悉
健康成人各 类血细胞数 目的正常值 ;红细胞的 生理特性; 输血原则。
1.掌握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 念;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 透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红细 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 能;血液凝固的过程; ABO 血型系统血型分型的依据及血 型鉴定原理。
3.了解
血液的理化性 质和功能;纤 维蛋白溶解; Rh血型系统。
二、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以及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 能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血浆
二、血浆渗透压
临床常用的各种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 常用的等渗溶液有0. 9% 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 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第二节 血浆 第三节 血细胞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性质 2.红细胞、白细胞生理 3.血液凝固过程 4.血型
1 难点 2
1.ABO血型系统
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案例
• 梁某,女,32岁,妊娠35周,因感疲劳乏力、活动后呼吸困难、 心悸、头晕、视目昏花、食欲减退等症状就诊。入院后,查体 脉搏112次/分,红细胞(RBC)5.8×1010/L,白细胞(WBC) 10.9×109/L,血红蛋白(Hb)89g/L, 血细胞比容28.3%, 铁蛋白35ng/ml。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与功能 1.形态 呈双凹圆盘形,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含大量的血红蛋白,直径为 7~8μm。 2.数量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正常值为(4.0~5.5)×1012/L,女性较少, 为(3.5~5.0)×1012/L,新生婴儿的红细胞数可达(6.0~7.0)×1012/L。 3.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并能缓冲血液酸碱度变化。
第三节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胶体--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4.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6-
四、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免疫和防御功能 3.调节体温 4.维持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概念:
相对于外环境而言,指细胞外液。
稳态概念: 5.参与生理性止血
-7-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一)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正常值与贫血 (二)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 2.可塑变形性 3.渗透脆性 血沉检测架 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意义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
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
将血液分为4种血型:
A型、B型、AB型、O型 最重要的亚型有:A1亚型、A2亚型
-25-
2、ABO血型系统的抗原
血型
A型
凝集原
A+ A1 A B A + A1 + B A+ B 无A、无B
凝集素
抗B 抗B +抗A1 抗A 无 抗A1 抗A +抗B
B型 AB型
-8-
(三)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免疫调节功能 (四) 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网织红细胞
2.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
(1)铁:
内因子
缺铁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9-
(2)维生素B12和叶酸:
3.红细胞生成及其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2)雄激素
(3)其他: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
EPO的结构式
(五)红细胞的破坏 ①血管内破坏 ②血管外破坏
铁的重新利用:
-10-
二、白细胞
(一)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1.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2.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类计数 (二)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
【医学课件】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图3-14 纤维蛋白溶解示意图
纤溶酶原
激活物
血管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
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催化作用
抑制作用
变化方向
正常血液在血管内保持液态而不易凝固的原因:
①血管内膜光滑,不能激活凝血因子XII;
②血流速度快,会冲走和稀释一些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并被带到肝、
脾由吞噬细胞清除;
③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2)血液凝固的加速与延缓
1)抗凝剂:枸橼酸钠+Ca2+
络合物,去除Ca2+
草酸盐+Ca2+
沉淀物,去除Ca2+
四、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 胶冻状态凝块的过程,简称凝血
血清:在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收 缩,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称血清。 (图3-3)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中缺少纤维蛋白原和被 消耗的某些凝血因子.
4.抗凝和促凝
(1)体内抗凝活动
编号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因子Ⅳ 因子Ⅴ 因子Ⅶ
同义名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因子 钙离子 前加速素 前转变素
编号 因子Ⅷ 因子Ⅸ 因子Ⅹ 因子Ⅺ 因子Ⅻ 因子XIII
同义名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图3-13 血液凝固基本过程 (1)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
②凝血酶原
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催化方向
变化方向
图3-13 血液凝固全过程示意图 (2)
内源性凝血
4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⑷抗凝物质: ❖ 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肝素辅因子等 (血浆中含有
多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与因子Ⅸa、Ⅹa、Ⅺa、Ⅻa和Ⅱa的活 性中心的丝氨酸结合而抑制其活性。 ) ❖ ②蛋白质C:肝脏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被激活后,在Ca2+ 和磷脂存在下,使Ⅴa和Ⅷa失活;阻碍Ⅹa与血小板磷脂结合,削 弱Ⅹa对Ⅱ的作用;促进纤维蛋白降解。 ❖ ③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一种糖蛋白(TFPI),主要由血管内皮细 胞产生。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物。在结合FⅩa以后才能 结合FⅢ与FⅦa的复合物而抑制其活性。
1. 内源性激活途径: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与带负电荷的
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前激肽释放酶
激肽释放酶 带负电异物表面
FⅫa FⅫ
FⅪa
FⅪ
Ca2+
FⅨa
FⅨ
Ca2+、PL 、FⅧa ← FⅧ(20万倍)
FⅩa
FⅩ
2. 外源性激活途径(启动) :是血管外组织损伤时所释放的组织因子 (FⅢ),启动凝血的途径。又称组织因子途径。
力大增,避免t-PA被灭活,从而激活纤溶E 。纤溶E因结合在纤维蛋白上,避免被 α2-抗纤溶E灭活。凝血、抗凝血和纤维Pr的溶解3个密切相关。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维Pr的降解:
纤溶酶原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溶E (+) (-)
纤溶酶抑制物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平时内皮C 产生的PAI-1 102-抗纤溶E)使纤溶E灭活,活性低。 纤维蛋白形成后,内皮C分泌t-PA↑;同时,纤维蛋白对t-PA和纤溶E原的亲和
④肝素:与抗凝血酶等结合增加抗凝效果;同时,促进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的释放而抑制凝血。
3-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Ⅸ
Ⅹ
Ⅹ Ca2+
Ⅱ 纤维蛋白原
Ⅱa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a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ⅩⅢ
(二)凝血的基本过程
2.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
内源性凝血 凝血因子 全来自血浆 外源性凝血 部分来自血管外
参与因子
步骤
多
复杂
少
简单
放大效应
凝血速度
明显
慢
不及内源性明显
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凝血的基本过程
3.凝血过程特点
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本质:纤维蛋白形成
血清: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的液体。
血清
≠
血浆
血清 = 血浆 +某些化学物质-纤维蛋白原-某些凝血因子
一、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 1.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因子 Ⅰ Ⅱ Ⅲ Ⅳ Ⅴ Ⅶ 同义名 合成部位 因子 Ⅷ Ⅸ Ⅹ Ⅺ 内皮细胞和血小板 肝细胞(需VitK) Ⅻ 同义名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斯图亚特因子 合成部位 肝细胞 肝细胞(需VitK) 肝细胞(需VitK)
尿激酶 血组激 管织肽 激激释 活活放 物物酶
-
抑制物 纤溶酶
纤溶酶原
(主要由肝脏合成)
+
-
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血凝与纤溶
1. 血凝的生理意义:生理性止血 2. 纤溶的生理意义: 防止血栓形成 3. 血凝与纤溶动态平衡:防止凝血或出血
一、血液凝固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1) 表面光滑:防止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
血液—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生理学课件)
有利有弊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 血管破裂
因子Ⅲ 快得多 保护机体
抗凝与促凝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
抗凝血酶Ⅲ ; 蛋白质C系统:PC,TM,PS,使Ⅷa,Ⅴa灭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体内主要的抗凝物; 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抗凝与促凝
降低血液温度; 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 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生理学》
纤维蛋白溶解
学习目标
➢ 了解纤维蛋白溶解。
MORE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二、纤维蛋白溶解
1、纤溶过程
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的降解
激活物
纤溶抑制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抗凝血酶Ⅲ
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与Ⅱa、Ⅸa、Ⅹa、Ⅺa、Ⅻa丝氨酸残基结合 占血浆凝血酶抑制活性的75% 直接抗凝作用慢而弱,肝素增强2000倍
肝素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生的酸性粘多糖 肺、心、肝、肌肉中丰富,血浆中甚少 间接抗凝作用
主要增强抗凝血酶III的作用
影响血凝的因素
加速凝血
放出来的物质和激活了的凝血因子。
定义
血浆和组织中直 接参与血凝的物
质。
凝血因子
特点
除因子Ⅳ,都是蛋白质 除因子Ⅲ,都在血浆中 因子Ⅱ、Ⅶ、Ⅸ、Ⅹ由肝 脏合成,缺乏维生素K或 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
血倾向;
案例
5岁男孩。其母述患儿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皮下大片瘀斑。轻微碰伤后常出血不止,可持续数 小时,乃至数周。有时自发出血。患儿的父亲、叔叔也有类似现象发生。实验室检查:凝血时 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血浆凝血因子Ⅷ 活性极低。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 血管破裂
因子Ⅲ 快得多 保护机体
抗凝与促凝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
抗凝血酶Ⅲ ; 蛋白质C系统:PC,TM,PS,使Ⅷa,Ⅴa灭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体内主要的抗凝物; 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抗凝与促凝
降低血液温度; 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 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生理学》
纤维蛋白溶解
学习目标
➢ 了解纤维蛋白溶解。
MORE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二、纤维蛋白溶解
1、纤溶过程
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的降解
激活物
纤溶抑制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抗凝血酶Ⅲ
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与Ⅱa、Ⅸa、Ⅹa、Ⅺa、Ⅻa丝氨酸残基结合 占血浆凝血酶抑制活性的75% 直接抗凝作用慢而弱,肝素增强2000倍
肝素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生的酸性粘多糖 肺、心、肝、肌肉中丰富,血浆中甚少 间接抗凝作用
主要增强抗凝血酶III的作用
影响血凝的因素
加速凝血
放出来的物质和激活了的凝血因子。
定义
血浆和组织中直 接参与血凝的物
质。
凝血因子
特点
除因子Ⅳ,都是蛋白质 除因子Ⅲ,都在血浆中 因子Ⅱ、Ⅶ、Ⅸ、Ⅹ由肝 脏合成,缺乏维生素K或 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
血倾向;
案例
5岁男孩。其母述患儿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皮下大片瘀斑。轻微碰伤后常出血不止,可持续数 小时,乃至数周。有时自发出血。患儿的父亲、叔叔也有类似现象发生。实验室检查:凝血时 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血浆凝血因子Ⅷ 活性极低。
血液—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生理学课件)
Ⅷ 抗血友病因子 肝细胞
于血浆中 除Ⅶ(有活性)外,其余均为无活
性的酶原 多数因子在肝脏合成,且Ⅱ、Ⅶ、
Ⅸ、Ⅹ依赖维生素K参与
Ⅱ 凝血酶原
肝细胞 需VitK
Ⅸ
血浆凝血激酶
肝细胞 需VitK
Ⅲ
组织因子 内皮细胞
X
斯图亚特因子
肝细胞 需VitK
Ⅳ Ca2+
肝细胞
Ⅺ
血浆凝血激酶 前质
肝细胞
活化的凝血因子在右下角字母“a” Ⅴ 前加速素 标记
意义:形成血凝块,堵塞伤口止血 评价:凝血时间正常值3-8min
血清与血浆
来源 纤维蛋白原
血浆
血液抗凝离 心后取上清液
有
血清
血液凝固后 从血凝块析出
无
一、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
编号 同义名 合成部位 编号
同义名 合成部位
除Ⅳ(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除Ⅲ(在组织中)外,其余均存在
Ⅰ 纤维蛋白原 肝细胞
分型:红细胞表面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Rh+) 红细胞膜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Rh-)
分布:白种人:85%Rh+,15%Rh汉族人:99% Rh+,1%Rh少数民族Rh-比例较大(苗族12.3%、塔塔尔族15.8%等)
一、血型 (二)Rh血型系统
临床意义:主要对Rh-的人而言,有一定的危险性
RBC上相应凝集原 (抗原)
+
血清中相应凝集素 (抗体)
RBC凝集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体内输血反应
体外血型鉴定
一、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分型: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A和
血型
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肝细胞 内皮细胞 血小板 肝细胞 需VK 肝细胞 凝血酶+FⅩa
辅助因子 加速FⅩa
Ⅶ
Ⅷ
前转化素
抗血友病因子
FⅩa
凝血酶+FⅩa
Ⅲ- Ⅶ激活Ⅹ和Ⅺ
加速Ⅸa
2019/4/3
7
编号 Ⅸ
同义名
血浆凝血激酶
合成部位
肝细胞 需VK
主要激活物
FⅪ+Ⅶa -组织因子复合物
主要功能
激活FⅩa
Ⅹ
Ⅺ Ⅻ ⅩⅢ 未编号 未编号
时伴有溶血的现象。
2019/4/3 24
5:ABO血型系统抗原和抗体的关系
血型 基因型
细胞膜抗原 凝集原 A
B
血浆抗体 凝集素 抗B
抗A
A
B
AA、 AO
BB 、 BO
AB
2019/4/3
AB
OO
A 、B
——
——
抗A、抗 25 B
O
★Identification of blood group 血型的鉴定
FⅩⅢa
激活FⅩⅢ
8
凝血过程
1:基本过程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FⅩa-Ⅴa-Ca2+-磷脂)
第二步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 Ⅱa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Ⅰa
2019/4/3
9
凝血过程
• 2:凝血因子Ⅹ的激活途径(凝血系统)
• 又称: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途径
• (1):内源性凝血途径
• ——由因子Ⅻ启动的血管内凝血过程,参与凝血 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凝血因子 的分布
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或异物 激活因子Ⅻ
全部在血液中
血液 凝血和纤溶 生理学课件
血;术前补充维生素K,防止术中出血;升高温度 (一般不超过40℃),提高凝血酶活性等。
进纤维蛋白溶解。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抑制Ⅹa的活性,灭活Ⅶ与
组织因子复合物,是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4.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促使凝血酶失活。
(四)抗凝与促凝措施 1.抗凝措施 降温;应用枸橼酸钠与血浆中的
Ca2+结合;使用光滑容器;肝素等。 2.促凝措施 临床手术中用温热粗糙纱布压迫止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 态的过程称为凝血。实质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 成了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区别:
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是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P31
需要知道的: 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Ⅲ(组织因 子),Ⅳ(Ca2+)
(二)凝血过程 (瀑布学说)
凝血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①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② 凝血酶原
凝血酶
③ 纤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白原
纤维蛋白
+异物表面负电荷
组织因子(Ⅲ)
凝血酶原激活物
(三)生理性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失活凝血酶和部分凝血因子活性。 2.蛋白质C系统:灭活和限制部分凝血因子激活,促
进纤维蛋白溶解。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抑制Ⅹa的活性,灭活Ⅶ与
组织因子复合物,是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4.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促使凝血酶失活。
(四)抗凝与促凝措施 1.抗凝措施 降温;应用枸橼酸钠与血浆中的
Ca2+结合;使用光滑容器;肝素等。 2.促凝措施 临床手术中用温热粗糙纱布压迫止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 态的过程称为凝血。实质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 成了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区别:
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是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P31
需要知道的: 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Ⅲ(组织因 子),Ⅳ(Ca2+)
(二)凝血过程 (瀑布学说)
凝血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①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② 凝血酶原
凝血酶
③ 纤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白原
纤维蛋白
+异物表面负电荷
组织因子(Ⅲ)
凝血酶原激活物
(三)生理性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失活凝血酶和部分凝血因子活性。 2.蛋白质C系统:灭活和限制部分凝血因子激活,促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作用:与凝血酶结合(1:1)使凝血酶失活。 肝素: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产生。
当血管损伤或血液被抽出到体外时,很快凝固。
肝素: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产生。 作用:与凝血酶结合(1:1)使凝血酶失活。
③低温(5~10℃),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Ⅻ的激活。 作用:使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大。
作用:使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大。抑 正常人每ml血浆中含凝血酶原300单位,
形成血块,止血。 血凝块能堵住受伤的血管壁起止血作用,因此,血液的凝固为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
③血管内壁光滑,无Ⅻ→Ⅻa的过程,及血小板黏 激活脂酶,有利于乳糜微粒的消除,有助于防止与血脂有关的血栓形成。
10ml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激活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凝固。
附、聚集释放的条件。 肝素: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产生。
体内抗凝血条件: 由组织损伤后释放出因子Ⅲ所发动的凝血过程。
③血管内壁光滑,无Ⅻ→Ⅻa的过程,及血小板黏
①血管内皮释放PGI,防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正常人每ml血浆中含凝血酶原300单位,
凝血因子存在于组织和血浆中,按发现的先后以罗马数字统一命名,从Ⅰ到ⅩⅢ共十二个。
②血液中无因子Ⅲ。 其中Ⅵ为Ⅴ的激活物,不是一个独立的因子,现已取消。
③激活、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激 ③低温(5~10℃),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Ⅻ的激活。
10ml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激活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凝固。
活脂酶,有利于乳糜微粒的消除,有助于防止与血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
③低温(5~10℃),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Ⅻ的激活。 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依赖于血浆因子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当血管损伤或血液被抽出到体外时, 很快凝固。血凝块能堵住受伤的血管壁 起止血作用,因此,血液的凝固为机体 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
当血管损伤或血液被抽出到体外时,很快凝固。
肝素: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产生。 作用:与凝血酶结合(1:1)使凝血酶失活。
③低温(5~10℃),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Ⅻ的激活。 作用:使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大。
作用:使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大。抑 正常人每ml血浆中含凝血酶原300单位,
形成血块,止血。 血凝块能堵住受伤的血管壁起止血作用,因此,血液的凝固为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
③血管内壁光滑,无Ⅻ→Ⅻa的过程,及血小板黏 激活脂酶,有利于乳糜微粒的消除,有助于防止与血脂有关的血栓形成。
10ml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激活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凝固。
附、聚集释放的条件。 肝素: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产生。
体内抗凝血条件: 由组织损伤后释放出因子Ⅲ所发动的凝血过程。
③血管内壁光滑,无Ⅻ→Ⅻa的过程,及血小板黏
①血管内皮释放PGI,防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正常人每ml血浆中含凝血酶原300单位,
凝血因子存在于组织和血浆中,按发现的先后以罗马数字统一命名,从Ⅰ到ⅩⅢ共十二个。
②血液中无因子Ⅲ。 其中Ⅵ为Ⅴ的激活物,不是一个独立的因子,现已取消。
③激活、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激 ③低温(5~10℃),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Ⅻ的激活。
10ml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激活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凝固。
活脂酶,有利于乳糜微粒的消除,有助于防止与血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
③低温(5~10℃),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Ⅻ的激活。 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依赖于血浆因子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当血管损伤或血液被抽出到体外时, 很快凝固。血凝块能堵住受伤的血管壁 起止血作用,因此,血液的凝固为机体 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
第三章血液3_PPT幻灯片
正常时血液不凝,保持流动状态的原因? 1)血管壁光滑,因子不能接触活化 2)血流快,活化因子被冲走 3)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 4)存在纤溶系统
二、 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的作用: 1.使生理止血过程种产生的局部或-
过性的 纤维蛋白凝块能随时溶解,从 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通畅。
2.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
内源性 外源性
↓ 凝血因子Ⅹ
↓ Ⅹa Ⅴa Ca2+ PL
↓Ca2+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Ⅱa)
↓ Ca2+
纤维蛋白原(I)
纤维蛋白 (Ia)
Ca2+ 交织成纤维蛋白网
• 3.体内生理凝血机制
(1) 正反馈 (2) Ca2+的促凝作用广泛 (3)启动的关键: 外源性途径启动凝血
启动物:III“锚定”作用(生理性) (4) 维持与巩固:内源性途径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血浆素原)
纤溶酶(血浆素)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抑制物
血组激 管织肽 激;)
纤溶酶 ㈠ 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不溶性)
(+)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可溶性)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1.血管激活物 2.组织激活物 3.依赖于因子Ⅻa的激活物
②粗糙面:异物表面粗糙可激活Ⅻ及TC, TC易解体而释放PF3。如使用温盐水 纱布
③促进凝血因子产生:如应用维生素K
2.抗凝: 除Ca2+:应用枸橼酸钠体外抗凝,贮存血液。 枸橼酸钠可与Ca2+结合形成不易电离 的可溶性络合物(对人体无害)。
•某些中药也有止血或加速凝血的作用,如云 南白药、三七、仙鹤草等。
03第三节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和生理性止血
2018年5月17日 14
凝血、纤溶与人体防卫
凝血>纤溶 凝血<纤溶 血栓 出血倾向பைடு நூலகம்
凝血
动态平衡
纤溶
2018年5月17日
15
2018年5月17日
9
(三)抗凝与促凝
抗凝:阻断或延缓凝血过程。 促凝:加速凝血过程。 1.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 能封闭因子 Ⅱa、Ⅶ、Ⅸa、Xa、Ⅻa的活 性中心使之失活,阻断凝血过程。 (2)蛋白质 C系统 由肝合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以酶原形式 存在于血浆中。 作用:灭活凝血因子Ⅴa和Ⅷ a 。
蛋 白 质
因子Ⅶ—前转变素 因子Ⅱ—凝血酶原 因子Ⅸ—血浆凝血激酶
2018年5月17日
因子Ⅹ—斯多特-拍劳因子 因子Ⅺ—血浆凝血酶前质 前激肽释放酶 因子Ⅻ—接触因子 因子XIII—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高分子激肽原 因子Ⅳ—Ca2+ 血小板磷脂
肝 脏 合 成
蛋 白 酶
4
(二)凝血过程 三个阶段: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原被激活生成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生成纤维蛋 白。 血液凝固的两个途径: ①内源性凝血; ②外源性凝血。 血液凝固的两个途径的主要区别: ①内源性凝血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液 中;外源性凝血有血液外组织因子(Ⅲ)参与。 ②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不同。
2018年5月17日 10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来源:小血管的内皮细胞。 作用:直接抑制因子Xa的活性。 (4)肝素 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抗凝作用。 机制:能与血浆中的抗凝蛋白结合。
2018年5月17日
11
2.临床应用: (1)常用抗凝药物有草酸盐和柠檬酸钠。 (2)常用促凝方法有温热盐水纱布或明胶 海绵按压伤口。
凝血、纤溶与人体防卫
凝血>纤溶 凝血<纤溶 血栓 出血倾向பைடு நூலகம்
凝血
动态平衡
纤溶
2018年5月17日
15
2018年5月17日
9
(三)抗凝与促凝
抗凝:阻断或延缓凝血过程。 促凝:加速凝血过程。 1.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 能封闭因子 Ⅱa、Ⅶ、Ⅸa、Xa、Ⅻa的活 性中心使之失活,阻断凝血过程。 (2)蛋白质 C系统 由肝合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以酶原形式 存在于血浆中。 作用:灭活凝血因子Ⅴa和Ⅷ a 。
蛋 白 质
因子Ⅶ—前转变素 因子Ⅱ—凝血酶原 因子Ⅸ—血浆凝血激酶
2018年5月17日
因子Ⅹ—斯多特-拍劳因子 因子Ⅺ—血浆凝血酶前质 前激肽释放酶 因子Ⅻ—接触因子 因子XIII—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高分子激肽原 因子Ⅳ—Ca2+ 血小板磷脂
肝 脏 合 成
蛋 白 酶
4
(二)凝血过程 三个阶段: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原被激活生成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生成纤维蛋 白。 血液凝固的两个途径: ①内源性凝血; ②外源性凝血。 血液凝固的两个途径的主要区别: ①内源性凝血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液 中;外源性凝血有血液外组织因子(Ⅲ)参与。 ②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不同。
2018年5月17日 10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来源:小血管的内皮细胞。 作用:直接抑制因子Xa的活性。 (4)肝素 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抗凝作用。 机制:能与血浆中的抗凝蛋白结合。
2018年5月17日
11
2.临床应用: (1)常用抗凝药物有草酸盐和柠檬酸钠。 (2)常用促凝方法有温热盐水纱布或明胶 海绵按压伤口。
生理学 血液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护理课件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 纤维蛋白多聚体,交织成网状结构, 将血小板和红细胞包埋在其中,形成 牢固的凝血栓子。
血小板活化与聚集
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处迅速到达并发挥 作用,通过释放出血小板颗粒中的活 性物质,活化血小板并促进其聚集, 形成血小板血栓。
血液凝固的调节
抗凝物质的作用
抗凝血酶、蛋白质C系统和组织因 子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通过抑 制凝血酶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对 血液凝固过程进行负向调节。
VS
内源性纤溶系统主要由t-PA和u-PA等 蛋白质组成,它们在血液中以非活性 形式存在。当需要时,这些蛋白质被 激活并发挥作用。外源性纤溶系统则 由外部因素如细胞表面、细菌或病毒 等引发。血液pH值和Ca2+浓度等理 化因素也影响纤溶系统的活性。此外 ,一些疾病和药物也能影响纤溶系统 的功能。
03
肺栓塞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治疗。
出血性疾病的护理
过敏性紫癜护理
01
避免接触过敏原,遵医嘱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血友病护理
02
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定期输注凝血因子,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
03
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遵医嘱输注血小板,观察出血情况。
其他相关疾病的护理
纤溶系统的作用
纤溶系统通过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 和清除已形成的血栓,对血液凝固 过程进行正向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中的血流速度、血管通透 性和血管内皮细胞状态等因素也会 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02
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的概述
纤维蛋白溶解是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重要的凝血机制之一,它 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对维持血液流动性和止血具 有重要意义。
中职护理生理学课件《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系统介绍了凝血因子的分类、各自的功能以及在凝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与过程
深入讲解了纤维蛋白溶解的定义、生理意义及其详细的分子机制。
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调控
全面概述了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介绍了近年来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背景、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Xa因子抑制剂等。
抗凝治疗
运用溶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溶栓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
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养建议
保持低盐、低脂、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血管健康。
纤维蛋白溶解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探讨了纤维蛋白溶解在诸如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等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及研究进展。
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基因调控研究
概述了凝血与纤溶系统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表达调控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前沿研究动态介绍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与方法,如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等,在凝血与纤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及可能带来的新发现。
纤维蛋白溶解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1
2
3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既保证止血功能,又防止血栓形成。
凝血与纤溶的平衡
体内存在多种调节因子,如抗凝物质、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等,它们共同维持凝血与纤溶的平衡。
调节因子的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与过程
深入讲解了纤维蛋白溶解的定义、生理意义及其详细的分子机制。
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调控
全面概述了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介绍了近年来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背景、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Xa因子抑制剂等。
抗凝治疗
运用溶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溶栓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
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养建议
保持低盐、低脂、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血管健康。
纤维蛋白溶解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探讨了纤维蛋白溶解在诸如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等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及研究进展。
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基因调控研究
概述了凝血与纤溶系统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表达调控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前沿研究动态介绍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与方法,如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等,在凝血与纤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及可能带来的新发现。
纤维蛋白溶解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1
2
3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既保证止血功能,又防止血栓形成。
凝血与纤溶的平衡
体内存在多种调节因子,如抗凝物质、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等,它们共同维持凝血与纤溶的平衡。
调节因子的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
凝 血 因r Ca2+ III 子 膜磷脂
血小板
2019/2/14
27
(二) 抗凝血系统 1 抗凝血酶III---凝血酶IIA结合 2 肝素 (1)结合血浆中一些抗凝蛋白,使之抗凝作用放大
100-1000倍。 (2)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纤溶 酶原激活物。 (3)激活血浆中脂酶---清除乳糜微粒,减轻脂蛋白 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4) 分子量7000,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III结合。 大分子肝素与血小板结合,出血加重。
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占60%。
2019/2/14
3
Figure The process of swallow a germ in WBC
2019/2/14
4
2 WBC的增殖与分化 2.1 影响WBC增殖分化因素:
1) 造血生长因子(Hematopoietic grouth factor,HGF). 来自淋巴细胞,MØ,成纤维细胞---一类糖 蛋白。又称集落刺激因子(CSF)。 M-CSF,G-,GM-,MULTI-,MEF-, EPO。
2019/2/14
10
趋化因子的功能与特点 1 促进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定向地向组织游走 2 维持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在运动中的自身稳定性 3 被趋化细胞膜受体特异性结合 趋化因子的分泌需刺激因子参加 IL-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细菌代谢产物, 病毒感染 趋化因子与刺激因子的整合是白细胞等特异性游走的原因; 如* IL-8 ---中性粒细胞 *IP-10,单核细胞趋化因子---病毒性脑炎脑脊液中单核 细胞和淋巴细胞浓度增加; *哮喘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L-5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 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释放组织胺,白三烯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ppt课件.pptx
• 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 维蛋白的降解。
• 二、纤维蛋白溶解
(三)抗凝血系统
• 生理状态下,体内存在着多种凝血因子,但是血液在血管 内不会发生凝血,即使血管损伤发生出血而引起的血液凝 固也仅发生在受损局部,而没有发生广泛的血管内凝血, 这意味着体内还存在着与凝血系统相对抗的抗凝系统。
• 在抗凝时体液抗凝系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种主 要的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 2.肝素 3.蛋白质C系统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一)凝血因子
•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一命名原则,用罗马数字按照各因子
被发现的顺序编号。
• 凝血因子的特点
– ①凝血因子大都存在于血浆中,仅Ⅲ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 ②除因子Ⅳ是Ca2+外,其余均属蛋白质 – ③部分因子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必须激活才具有活性如,
被激活的因子通常在其右下角标“a”,表示“活性型”凝血因子 – ④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合成,并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如Ⅱ、Ⅶ、Ⅸ、Ⅹ),
当肝受损或维生素K缺乏时,将导致凝血障碍而发生出血倾向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SKຫໍສະໝຸດ PKⅫⅫa
组织损伤
Ⅺ
Ⅺa
Ca2+
Ca2+
Ⅸ
Ⅷ PF3
Ⅸa Ca2+
Ⅹ
Ⅴ PF3
Ⅹa
Ⅲ Ⅶ Ca2+
Ⅹ ⅩⅢ
Ⅱ
Ⅱa
Ca2+
ⅩⅢa
Ⅰ
Ⅰa
Ca2+
催化方向
变化方向
纤维蛋白 多聚体
• 二、纤维蛋白溶解
(三)抗凝血系统
• 生理状态下,体内存在着多种凝血因子,但是血液在血管 内不会发生凝血,即使血管损伤发生出血而引起的血液凝 固也仅发生在受损局部,而没有发生广泛的血管内凝血, 这意味着体内还存在着与凝血系统相对抗的抗凝系统。
• 在抗凝时体液抗凝系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种主 要的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 2.肝素 3.蛋白质C系统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一)凝血因子
•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一命名原则,用罗马数字按照各因子
被发现的顺序编号。
• 凝血因子的特点
– ①凝血因子大都存在于血浆中,仅Ⅲ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 ②除因子Ⅳ是Ca2+外,其余均属蛋白质 – ③部分因子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必须激活才具有活性如,
被激活的因子通常在其右下角标“a”,表示“活性型”凝血因子 – ④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合成,并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如Ⅱ、Ⅶ、Ⅸ、Ⅹ),
当肝受损或维生素K缺乏时,将导致凝血障碍而发生出血倾向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SKຫໍສະໝຸດ PKⅫⅫa
组织损伤
Ⅺ
Ⅺa
Ca2+
Ca2+
Ⅸ
Ⅷ PF3
Ⅸa Ca2+
Ⅹ
Ⅴ PF3
Ⅹa
Ⅲ Ⅶ Ca2+
Ⅹ ⅩⅢ
Ⅱ
Ⅱa
Ca2+
ⅩⅢa
Ⅰ
Ⅰa
Ca2+
催化方向
变化方向
纤维蛋白 多聚体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因子 的分布
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或异物 激活因子Ⅻ
全部在血液中
参与因子
Ⅻ、Ⅺ、Ⅸ、Ⅷ Ⅹ、Ⅴ、Ⅳ、Ⅱ、ⅩⅢ、Ⅰ
Ⅲ、Ⅶ Ⅹ、Ⅴ、Ⅳ、Ⅱ、ⅩⅢ、Ⅰ
步骤、速度
2019/1/4
步骤多、速度慢(约数分钟)
步骤少、速度快(约十几秒)
14
抗凝血因子
• 在启动凝血后,凝血因子会活化以下因子 • 1:抗凝血酶III: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 作用机制:与凝血酶等因子中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使之失活。占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 • 2: 蛋白质C: VitK依赖因子,阻碍凝血,促进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2: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糖蛋白 或糖脂,它们起抗原作用,称为凝集原。 3:凝集素:血浆中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 的特异抗体,称为凝集素。 4: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凝集成簇,同
时伴有溶血的现象。
2019/1/4 24
• 7. 影响因素(抗凝与促凝措施)
2019/1/4
4
2019/1/4
5
凝血因子
• (1)除十二种因子外,尚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 子激肽原及血小板磷脂也参与凝血。 • (2)除 Ca2+及磷脂外,均为蛋白质,多数为丝 氨酸蛋白酶。 • (3)除 FIII(组织因子)外,其余因子均在血浆 中,且Ⅱ、Ⅶ、Ⅸ、Ⅹ在肝脏内需 VK参加合成。
• (4)凝血因子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经 被激活后才具有酶的活性。
2019/1/4 6
编号 Ⅰ Ⅱ Ⅲ Ⅳ Ⅴ
同义名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因子 Ca2+ 前加速素
合成部位
肝细胞 肝细胞 需VK 内皮细胞
主要激活物
主要功能
形成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复合物
凝血酶促进生成纤维蛋白 激活Ⅴ-Ⅷ-Ⅺ-ⅩⅢ-血小板 生理性凝血的启动因子
20
(三)、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FⅫ
内源性凝血 系统 凝血酶原激 活物 凝血酶 原 抑制 物 纤维蛋白 原
2019/1/4
PK
FⅫa
K
纤溶酶
凝血酶
纤溶酶 原
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 (可溶性)
21
纤维蛋白 (不溶性)
Ⅻa发挥着枢纽作用,
将血凝、纤溶、激肽以及补体等系统联系起来,
使生理止血功能与免疫功能协调一致,
2019/1/4
Stuart-Prower因 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Hageman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高分子量激肽原 前激肽释放酶
肝细胞 需VK
肝细胞 肝细胞 肝细胞 血小板 肝细胞 肝细胞
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 FⅨa-Ⅷa复合物
Ⅻa,凝血酶 胶原、 带负电异物表面
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激活Ⅸa 激活Ⅺ a 使纤维蛋白单体 聚合成纤维蛋白网
包括:XIIa、血浆激活物(激肽释放酶) ——依赖于内源性凝血过程的激活物 作用——使血凝与纤溶相互配合,保持平衡。
• 外源性激活物
包括:组织激活物、尿激活物
作用——防止血栓形成、帮助组织修复
2019/1/4 18
Fibrinolysis
2019/1/4
19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溶过程
2019/1/4
• (2):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因子Ⅲ启动的与血液接触后的凝血过程,启 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2019/1/4 10
2019/1/4
11
2019/1/4
12
2019/1/4
13
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比较
项目
内源性凝血系统 外源性凝血系统 受损组织释放出因子Ⅲ 在组织和血液中
启动机制 或因子
5:ABO血型系统抗原和抗体的关系
血型 基因型
细胞膜抗原 凝集原 A
B
血浆抗体 凝集素 抗B
抗A
A
B
AA、 AO
BB 、 BO
AB
2019/1/4
AB
OO
A 、B
——
——
抗A、抗 25 B
O
oup 血型的鉴定
2019/1/4
26
6:Rh血型:含Rh抗原的血液
第二章
血液
第三节 血液凝固 与纤维蛋白溶解
2019/1/4
1
• 一、血液凝固
• 二、纤维蛋白溶解
2019/1/4
2
Hemostasis
2019/1/4
3
一、血液凝固
• 1、定义:血液由流动变成不流动胶冻态的过程
• 2.凝血因子: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3.凝血过程 • 4.特点:正反馈;以丝氨酸蛋白酶为主反应链的酶促反应 • 5.凝血块形成时间:5 ~ 15min(试管法) • 6.抗凝血因子
Rh阳性血型在中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 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 中国,Rh阴性血型只占3~4‰。
2019/1/4 27
Rhesus monkey RBC
(含Rh抗体)血清 恒河猴/人 红细胞凝集反应 ( +) (- )
2019/1/4
肝细胞 内皮细胞 血小板 肝细胞 需VK 肝细胞 凝血酶+FⅩa
辅助因子 加速FⅩa
Ⅶ
Ⅷ
前转化素
抗血友病因子
FⅩa
凝血酶+FⅩa
Ⅲ- Ⅶ激活Ⅹ和Ⅺ
加速Ⅸa
2019/1/4
7
编号 Ⅸ
同义名
血浆凝血激酶
合成部位
肝细胞 需VK
主要激活物
FⅪ+Ⅶa -组织因子复合物
主要功能
激活FⅩa
Ⅹ
Ⅺ Ⅻ ⅩⅢ 未编号 未编号
有效地保护机体、减少创伤带来的危害
外源性凝血途径??? 尿激酶、链激酶
2019/1/4
22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 二、交叉配血试验与输血原则 • • • •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1:血型 概念: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蛋白质型血型、酶型血型、白细胞血型
23
2019/1/4
纤维蛋白的溶解。
• 3: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凝作用
2019/1/4 15
影响因素(抗凝与促凝措施)
2019/1/4
16
二、纤维蛋白溶解
(一)、 纤溶酶原的激活
(二)、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溶过程 (三)、 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2019/1/4
17
(一)、 纤溶酶原的激活
• 内源性激活物
FⅩⅢa
激活FⅩⅢ
8
凝血过程
1:基本过程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FⅩa-Ⅴa-Ca2+-磷脂)
第二步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 Ⅱa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Ⅰa
2019/1/4
9
凝血过程
• 2:凝血因子Ⅹ的激活途径(凝血系统)
• 又称: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途径
• (1):内源性凝血途径
• ——由因子Ⅻ启动的血管内凝血过程,参与凝血 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或异物 激活因子Ⅻ
全部在血液中
参与因子
Ⅻ、Ⅺ、Ⅸ、Ⅷ Ⅹ、Ⅴ、Ⅳ、Ⅱ、ⅩⅢ、Ⅰ
Ⅲ、Ⅶ Ⅹ、Ⅴ、Ⅳ、Ⅱ、ⅩⅢ、Ⅰ
步骤、速度
2019/1/4
步骤多、速度慢(约数分钟)
步骤少、速度快(约十几秒)
14
抗凝血因子
• 在启动凝血后,凝血因子会活化以下因子 • 1:抗凝血酶III: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 作用机制:与凝血酶等因子中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使之失活。占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 • 2: 蛋白质C: VitK依赖因子,阻碍凝血,促进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2: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糖蛋白 或糖脂,它们起抗原作用,称为凝集原。 3:凝集素:血浆中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 的特异抗体,称为凝集素。 4: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凝集成簇,同
时伴有溶血的现象。
2019/1/4 24
• 7. 影响因素(抗凝与促凝措施)
2019/1/4
4
2019/1/4
5
凝血因子
• (1)除十二种因子外,尚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 子激肽原及血小板磷脂也参与凝血。 • (2)除 Ca2+及磷脂外,均为蛋白质,多数为丝 氨酸蛋白酶。 • (3)除 FIII(组织因子)外,其余因子均在血浆 中,且Ⅱ、Ⅶ、Ⅸ、Ⅹ在肝脏内需 VK参加合成。
• (4)凝血因子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经 被激活后才具有酶的活性。
2019/1/4 6
编号 Ⅰ Ⅱ Ⅲ Ⅳ Ⅴ
同义名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因子 Ca2+ 前加速素
合成部位
肝细胞 肝细胞 需VK 内皮细胞
主要激活物
主要功能
形成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复合物
凝血酶促进生成纤维蛋白 激活Ⅴ-Ⅷ-Ⅺ-ⅩⅢ-血小板 生理性凝血的启动因子
20
(三)、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FⅫ
内源性凝血 系统 凝血酶原激 活物 凝血酶 原 抑制 物 纤维蛋白 原
2019/1/4
PK
FⅫa
K
纤溶酶
凝血酶
纤溶酶 原
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 (可溶性)
21
纤维蛋白 (不溶性)
Ⅻa发挥着枢纽作用,
将血凝、纤溶、激肽以及补体等系统联系起来,
使生理止血功能与免疫功能协调一致,
2019/1/4
Stuart-Prower因 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Hageman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高分子量激肽原 前激肽释放酶
肝细胞 需VK
肝细胞 肝细胞 肝细胞 血小板 肝细胞 肝细胞
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 FⅨa-Ⅷa复合物
Ⅻa,凝血酶 胶原、 带负电异物表面
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激活Ⅸa 激活Ⅺ a 使纤维蛋白单体 聚合成纤维蛋白网
包括:XIIa、血浆激活物(激肽释放酶) ——依赖于内源性凝血过程的激活物 作用——使血凝与纤溶相互配合,保持平衡。
• 外源性激活物
包括:组织激活物、尿激活物
作用——防止血栓形成、帮助组织修复
2019/1/4 18
Fibrinolysis
2019/1/4
19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溶过程
2019/1/4
• (2):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因子Ⅲ启动的与血液接触后的凝血过程,启 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2019/1/4 10
2019/1/4
11
2019/1/4
12
2019/1/4
13
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比较
项目
内源性凝血系统 外源性凝血系统 受损组织释放出因子Ⅲ 在组织和血液中
启动机制 或因子
5:ABO血型系统抗原和抗体的关系
血型 基因型
细胞膜抗原 凝集原 A
B
血浆抗体 凝集素 抗B
抗A
A
B
AA、 AO
BB 、 BO
AB
2019/1/4
AB
OO
A 、B
——
——
抗A、抗 25 B
O
oup 血型的鉴定
2019/1/4
26
6:Rh血型:含Rh抗原的血液
第二章
血液
第三节 血液凝固 与纤维蛋白溶解
2019/1/4
1
• 一、血液凝固
• 二、纤维蛋白溶解
2019/1/4
2
Hemostasis
2019/1/4
3
一、血液凝固
• 1、定义:血液由流动变成不流动胶冻态的过程
• 2.凝血因子: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3.凝血过程 • 4.特点:正反馈;以丝氨酸蛋白酶为主反应链的酶促反应 • 5.凝血块形成时间:5 ~ 15min(试管法) • 6.抗凝血因子
Rh阳性血型在中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 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 中国,Rh阴性血型只占3~4‰。
2019/1/4 27
Rhesus monkey RBC
(含Rh抗体)血清 恒河猴/人 红细胞凝集反应 ( +) (- )
2019/1/4
肝细胞 内皮细胞 血小板 肝细胞 需VK 肝细胞 凝血酶+FⅩa
辅助因子 加速FⅩa
Ⅶ
Ⅷ
前转化素
抗血友病因子
FⅩa
凝血酶+FⅩa
Ⅲ- Ⅶ激活Ⅹ和Ⅺ
加速Ⅸa
2019/1/4
7
编号 Ⅸ
同义名
血浆凝血激酶
合成部位
肝细胞 需VK
主要激活物
FⅪ+Ⅶa -组织因子复合物
主要功能
激活FⅩa
Ⅹ
Ⅺ Ⅻ ⅩⅢ 未编号 未编号
有效地保护机体、减少创伤带来的危害
外源性凝血途径??? 尿激酶、链激酶
2019/1/4
22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 二、交叉配血试验与输血原则 • • • •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1:血型 概念: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蛋白质型血型、酶型血型、白细胞血型
23
2019/1/4
纤维蛋白的溶解。
• 3: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凝作用
2019/1/4 15
影响因素(抗凝与促凝措施)
2019/1/4
16
二、纤维蛋白溶解
(一)、 纤溶酶原的激活
(二)、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溶过程 (三)、 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2019/1/4
17
(一)、 纤溶酶原的激活
• 内源性激活物
FⅩⅢa
激活FⅩⅢ
8
凝血过程
1:基本过程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FⅩa-Ⅴa-Ca2+-磷脂)
第二步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 Ⅱa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Ⅰa
2019/1/4
9
凝血过程
• 2:凝血因子Ⅹ的激活途径(凝血系统)
• 又称: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途径
• (1):内源性凝血途径
• ——由因子Ⅻ启动的血管内凝血过程,参与凝血 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