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1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重音。
( 艾ài 嘶sī 哑yǎ)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第二节诗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1、细心默读这首诗,思考问题:
(1) 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用“ ”标出)
(2) 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愁?(在书上相应位置做批注)
1、想一想。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仔细思考,大胆交流吧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四)品读诗歌。
(一)、《我爱这土地》诗歌常常要用到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
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1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yīnyǎ xiōng fǔ lí zhǎi
2。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
3.(1)艾青,蒋海澄;忧郁、悲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余光中,台湾;家国之思。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5.结合语境,我们可知,“鸟”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获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获奖教案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和诗人的思乡爱国情感。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牵动整个中国的非同一般思乡之情好吗?二、作者介绍,交待背景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

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

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

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1949年,22岁的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三、整体感知、品读诗的音乐美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展示幻灯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

4、学生朗读课文,集体纠音。

5、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节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之乡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之乡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乡愁一、导入:(播放视频)这首小诗叫《乡愁》,这位诗人叫余光中。

今天,咱们一路来学习这首《乡愁》。

(板书)第一,了解作者余光中。

二、识乡愁诗人(作者简介)1972年的那个月夜,余光中感到回籍无望,写下《乡愁》。

40连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中广为传诵。

它究竟有何魅力,如此备受关注呢?让咱们走进乡愁,读韵律、品语言、悟情感。

三、读韵律(自由朗诵,读出韵律)把握语速、语调、停顿、节拍。

注意诗歌的结构特点。

谈谈你的朗诵感受。

1.生读。

如何把握语速、语调。

缓慢、低沉。

2.生读。

如何把握停顿的?(诗歌划分节拍)齐读。

3.生读,感受最深的章节。

谈谈你的朗诵心得。

4.配上点缓慢、略带低沉的音乐。

我读,你们听。

5. 4节诗在结构很有特点,你发觉了吗?字数相同,句式相同,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具有韵律美。

那咱们就来读出这种韵律美。

齐读。

大伙儿已进入了情境,感受了诗歌韵律美。

接下来咱们体味诗歌语言。

四、品语言:咱们的汉语可谓是博大精深,小小的方块字,韵味无穷。

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那个地址,母亲在那里。

)生读。

比较不同。

《说文解字》:頭,首也。

《现代汉语词典》:头,引申为物体的顶端或末梢。

诗中的头如何说明?什么的顶端,末梢?这是道路的两头。

无形中,咱们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道路,一头连着我,一头连着母亲。

因为有离别,才有了乡愁,乡愁是一种距离。

试着读出这种距离感。

生读第1节。

提示:这、那重读,头字轻读,声音拉长。

体会到母子离别的感觉了吗?依照这种方式,读第二、3、4节。

夫妻离别、生死离别、我与大陆离别。

2.我把原诗略微改动了一下。

叠词生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的邮票。

)赵传:我是一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

我是一只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

程度轻。

有亲切感。

读出亲切感。

(小时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绿的。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者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诗歌运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丰富情感的写法。 解决措施: 1、 通过诵读,品味词句,利用多媒体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想象、体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 决措施
会诗歌意蕴美、情感美。 2、 通过诵读,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件出示朗读 要求。 教师范读, 师生 共读。
读喜欢的段 落,读整首 诗,小组比 赛。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音律的和 谐、词语的优美、结构 的均匀整齐等特点。
三、自主合作,赏 析研读。
第三韵: 品味乡 愁。
1、乡愁本是一 种看不见、 摸不 着的情感, 通过 朗读, 我们发现 诗人正是通过 这些具体可感 的事物来体现 乡愁的,那么, 诗人是如何实 现这由具体形 象到抽象情感 的转化的呢? (教师板书) 2、诗中,诗人 抓住 “邮票” “船 票” “坟墓”和 “海峡” 这四种 物象表达内心 情感。 说说诗人 所抒写的“乡 愁” 是怎样随着 时间的推移一 步步加深、 升华 的。(板书) 3、 李清照在 《武 陵春》中写道: “只恐双溪蚱 蜢舟, 载不动许 多愁。 ”李清照 说“载不动” , 而本诗却说 “小 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浅浅 的” ,并且用了 “一枚、一张、 一方、 一湾”等 量词, 是不是说
教学环节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当代诗坛, 有 一位生长于大 陆, 定居于台湾 的诗人, 有一位 热爱故土如爱 自己的诗人, 有 一、创设情境,激 情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 永不老去的诗 深情导入 人。他,就是余 光中。现在,就 让我们走进余 光中的乡愁世 界。 (板书题目、 作者) 一位唱着乡愁 聆 听 导 入 语,初步感 受 思 乡 情 怀。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将 学生带进诗意的境界。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乡愁》教案3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乡愁》教案3 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结构美、音乐美;2、理解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3、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叶落归根,故土思情。

故乡,永远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幻灯片1、2)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抒情诗《乡愁》,倾听这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情而热烈的呼唤吧! (幻灯片3、4)二、明确教学目标(幻灯片5)三、走近余光中了解余光中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诗歌特色。

(幻灯片6、7、8、9)四、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10)五、研读课文(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幻灯片11、12)2、学生散读,把握朗读的感情、语调、语速并划分节奏和重音,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幻灯片13、14、15、16)3、全班齐读4、听视频朗读(幻灯片17、18)5、学生配乐朗读,总结读诗的经验(幻灯片19、20)(二)思考问题,解读诗歌1、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幻灯片21)明确: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2、这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幻灯片22)明确:小时侯(少年)——-求学在外思念母亲(少年清愁)长大后(青年)——-新婚离别思念娇妻(夫妻离愁)后来(中年)——-生死隔绝哀思难抑(丧母哀愁)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思归浓愁)3、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幻灯片23)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4、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幻灯片24)明确:托物寄情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5、理解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幻灯片25、26、27)讲析点拨:(1)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它最忌讳抽象概念,空洞无物,诗歌必须选取“情感对应物”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悠长的表达效果,这种“情感对应物”就是意象. .(2)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3)《乡愁》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 (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诗两首备课资料字词积累1.易错字嘶哑(sī)喉咙..(hòu)汹涌(xiōng)(yǒng)2.多音字长(zhǎng)增长增加。

(cháng)特长长处,优点。

和(hé)和平没有战争的状态。

(hè)附和声音相应。

(huò)和面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捏使粘在一起。

3.形近字喉(hòu)喉咙咽喉。

候(hóu)候鸟随不同季节定时迁徙、变更栖居地的鸟类。

涌(yǒng)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

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诵(sóng)诵读读出声音来。

墓(mù)坟墓埋葬死人之地。

慕(mù)羡慕因喜爱别人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有。

嘶哑:声音沙哑。

悲愤:悲痛愤怒。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的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深沉:形容程度很深。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当代著名诗人。

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新形式的同意,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被称为“乡愁诗人”。

在台湾文坛上,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而且是影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逍遥游》。

文题背景【文题解说】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之一。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我爱这土地”这一朴素而明快的标题,直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一往情深的挚爱。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生出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最大的特点,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类人的家国之思。

【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诗人艾青坚定的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其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教师总结: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②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认真讨论: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就由个人的思乡思亲之情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
归纳:
小时候 邮票 故乡之思
长大后 船票 托物言志 ∣逐层
后来 坟墓 ↓推进
现在 海峡 家国之情
老师朗读提示:第一、二节,语速要慢,读出思念之情;第三节,“啊”读作轻声,相当于“呵”,读出生死离别的伤感;第四节,音调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一字一顿。
学生总结: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4)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请学生自由配乐仿读,注意读出节奏和重音,调整朗读的语速和语调。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者由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国之思的深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从思想感情上,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2、仿例造句: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 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
由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解析导入“乡愁。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有许多提到关于“乡愁”的话题。跟同学们共同回忆关于“乡愁”的诗歌。
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初读感悟——层次美
1. 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
时注意正音。)
2.明确节拍,再次朗读。
四、再读感悟——情景美
1.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
2 .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
3.原来乡愁之中包含着如此丰富的离愁别绪,那请你发挥想象,想想不同时期的“我”在面对离别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可以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表述)
(3)从词句运用上,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家愁到国愁)
三、感知
1、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
小时侯
长大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来
现在
2、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侯——-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长大后——-新婚离别思念娇妻
后来——-生死隔绝哀思难抑
现在——-国土分裂忧思绵绵
3、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托物寄情
四、美点赏析
1、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乡愁》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乡愁》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乡愁》教案1新人教版设计理念: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初中语文_1 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1 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诗两首——乡愁》学情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而言,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

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两首——乡愁》效果分析本节课把教学过程放在合作、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生互教互学、合作交流。

由于本人充分的信任、积极的期待,使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当学生心中有疑问时,教师及时地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巧妙点拨,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中,思想碰撞出火花,大家对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得了知识,感悟了方法。

在课堂上,“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如果教师经常这样上课,天长日久,语文学习的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诗两首——乡愁》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这首诗在构思上,诗人用对比(对照)与层递相结合的方法,倾诉远离大陆的游子一往情深的“乡愁”。

从“小时候”离乡背井写起,层层深入,写到现在,归结到最大的乡愁是由于“一湾浅浅的海峡”相隔而成的。

至于如何消除乡愁,诗人并不点破,含蓄于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回答。

全诗共4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4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诗两首乡愁【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言语发现感受乡愁;2、体味乡愁是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言语发现感受乡愁;难点是体味乡愁是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

二、教学过程:1、导入:1972年的1月21日,诗人余光中于厦门的旧居内,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淋淋漓漓,愁绪万千,离开大陆已经二十年了,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回去,思乡之情蓬勃而出,不能自己,仅用了20分钟就吟唱出了一收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

你觉得朗读要注意什么呢?试一试。

朗读指导。

第一段多次朗读,指导:语速缓慢,“这头、那头”注意要重音。

3、再配乐朗诵。

从这首诗中读到什么情感呢?生:“读到思乡之情”、“读到悲伤之情”、“无奈之情”、“孤独的感觉”……诗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什么上呢?生:“邮票”“船票”……投射了作者的情感,把它们称之为意象。

4、余光中把这首诗歌归为“浅易之作”,浅易,是语言浅显易懂,但仔细推敲,这个浅绝非肤浅的浅,而是在内容上是深入浅出,这个易绝非容易的易,而是在情感上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

我们能读出那么丰富的内容正式得益于诗人独特的语言表达。

听录音,揣摩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独特之处?生A:运用时间顺序,先是小时侯、长大后,然后是后来、现在。

师评:那是一生一世的乡愁,而且诗歌都用“这头、那头”,这在诗歌中被称为重章叠句。

生B:诗歌用了形容词,“窄窄的、小小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起来用。

师评:每个意象前都用了修饰语,这些被称为叠音词。

比一比:1、乡愁是一张小邮票2、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3、乡愁是一张窄船票4、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读一读,为什么要用叠音词?生:乡愁感觉更浓厚了。

师:在看这几个叠音词的声调,有什么特点啊?音很长做手势“﹀”,生跟着手势一起读。

乡愁更浓了,更粘了,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个读,师评价。

生A:我还发现有量词,“一张”、“一湾”……想起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1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1 (新版)新人教版
4、资料助读: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结: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小结:“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教学活动5
第五板块学习:抒写乡愁
仿照诗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最少写三句。
教学活动4
四、第四板块学习:品味乡愁
学生集体诵读诗歌,品味乡愁
1、找出第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乡愁》演唱视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以此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著名诗集有《白玉苦瓜》、《舟子的悲歌》、《钟乳石》等。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三、感知·探究1、读──领略诗歌的韵律美:⑴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诗歌的朗诵技巧: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乡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1.整齐的结构美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四个时间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平平淡淡)四个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实实在在)四个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微乎其微)四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轻描淡写)3.和谐的的音乐美:小时候后来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长大后↗而现在↘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4.深沉的意境美时间线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头这头外头这头空间线索: { { { {那头那头里头那头人物线索:母亲新娘母亲大陆(祖国母亲)抒情线索:母子情夫妻情母子情思乡情感情基调: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优秀教案(1课时4页) (4)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优秀教案(1课时4页) (4)

1 乡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过程和方法:沉潜涵泳,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思乡深情,增强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有许多提到关于“愁”的话题: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走进乡愁的情感世界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hào 《黄鹤楼》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1950年到了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因此,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读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押韵等;赏析诗歌:再现意境,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四、合作探究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2.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乡 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乡 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乡愁》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
(多媒体出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畅谈自己离开
家离开父母时
的感受,触发
自己的思乡之

认识作者,了
解作者的生平
和创作经历,
了解诗人诗作
的风格特点。

引发学生的内
心情感,进而
引入课堂教学
联系诗歌的时
代背景来感受
诗人的创作激
情。

这样能使
学生更贴近作
品、贴近诗
人,帮助学生
准确地把握诗
歌所蕴含的感
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
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乡愁》演唱视频)
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以此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著名诗集有《白玉苦瓜》、《舟子的悲歌》、《钟乳石》等。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三、感知·探究
1、读──领略诗歌的韵律美:
⑴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诗歌的朗诵技巧:
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播放《乡愁》朗读音频,学生听读.)
⑵学生自由诵读、反复体味,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大屏幕显示:诗歌节奏的划分)(学生再次听读并跟读)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⑶荐读点评:
学生自我推荐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 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跟读.
2、整体感知
(1)、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抽象的情感“乡愁”在诗中是用什么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象征的?
(3)、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小时候----邮票----母子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之爱
•后来-------坟墓----丧母之哀
•现在-------海峡----恋国之思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当引导.
明确:
诗人借助“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这些意象来抒发感情,这样就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这是诗人写诗常用的“托物寄情”法。

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乡愁惟有通过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

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外出求学工作。

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回家探亲总要乘船,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上。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到后来,母亲去世了,时空的隔离在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

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和大陆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

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4)、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用各具特点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来对它们进行修饰,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四、乡愁的艺术魅力
(一)、意象美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

以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二)、形式美一表形现为结构美,二表现为音乐美。

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五、小结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六、背诵全诗(播放《思乡曲》)
七、作业
•1、课外阅读席慕蓉的《乡愁》并比较它与本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搜集你学过的表现乡愁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托物寄情) (忧郁深沉) (深沉舒缓)
小时侯──邮票──母子之情思乡爱国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之爱∣
后来──坟墓──丧母之哀∣
现在──海峡──恋国之思渴望祖国统一
【教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
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整堂课的基调都沉浸在浓浓的思乡情感中。

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

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

但个别学生未敢大胆质疑,积极发言。

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读(诗歌)──赏(意境)──悟(情感)”的品读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