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堂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一、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比较深的情景有哪些?生1:在文章的第四段长妈妈给小鲁迅讲故事的内容令我印象特别深。
师:长妈妈讲故事印象比较深。
还有呢?生2:第二自然段鲁迅在百草园里无忧无虑的生活让我印象深刻。
师:还有吗?生3:在第七段冬天的百草园,小鲁迅在那边捉小鸟的情景。
师:雪地捕鸟。
师:那么读到现在,你们有没有还不太明白的地方?生4:写三味书屋是为了衬托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可为什么还要写在三味书屋里作者的趣事?师:这是为什么呢?生5:为什么第9自然段要用德语说再见?师:他的眼力很好,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
为什么呢?生6:我还要问一个问题,既然前面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后面却又说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为什么这两个规矩都不常用,还要被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师:很会读书啊。
前后似乎矛盾了啊!但矛盾吗?我们来把这句话读一下。
生齐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师:‚最严厉的书塾‛。
‚严厉‛的前面有一个什么词?‚最‛。
‚最‛的前面还有一个什么词?‚称为‛。
可见这是听说而已,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前后矛盾吗?不矛盾。
还有吗?生7:‚我‛提问‚‘怪哉’这虫‛,为什么先生不肯回答呢?师:先生怎么回答的?‚不知道!‛。
这就是他的回答吗?问题是他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呢?你认为呢?生8:我觉得先生是装作不知道,因为他在14段里写了‚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从‚怒色‛可以看出他不高兴‚我‛问这样的问题。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先生觉得‚怪哉‛这个问题与学习没什么关系。
师:先生喜欢孩子读的是什么?生:学校里学习的书籍。
老师:就是正统的书籍,四书五经,而我问的确是旁门左道。
比如你们问我演员杨幂又演了哪些电视剧,那我肯定会有些不高兴的。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9:为什么鲁迅先生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写这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他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今天我们研究___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集,早晨的花到了晚上才拾取,比喻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了中年以后写成回忆性文章。
其中的散文就像盛开在晨光里的带露朝花,浸透着儿时的甜美,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浪花。
在检查预环节,我们检查了同学们字词掌握的情况。
接着,我们解释了课文的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找到了明显的过渡段,体会了作者在告别百草园时的不舍和依恋。
在重回乐园,寻访童趣环节中,我们回忆了百草园中给童年的___带来乐趣的美好事物,包括大自然的美丽景物、神秘的故事和有趣的捕鸟。
然后,我们重点品读了第二段,集中描写了百草园的美景。
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生十二:本部分小结在这一部分中,___回忆了他在大自然中的自由快乐的生活,流露出了他的童心和甜美快乐的回忆。
五、回味书屋,感受成长在这一部分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___回忆三味书屋生活的场面、细节和人物,以及他的心情。
学生们通过交流和默读课文,概括了三味书屋的内容,包括读书、做戏、描绣像、折蜡梅花、捉苍蝇喂蚂蚁、寻蝉蜕、老师的宽容等。
老师引导学生精读包含读书意义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无奈和不满,以及人声鼎沸的读书之乐。
大家找到了___童年记忆中难忘的读书场面,私塾里的小孩们读书不理解,而先生却入神专注。
先生读书的投入和小孩们的“低下去”、“静下去”形成了对比美,同时也形成了层次美。
这个场面构成了___童年记忆中众生难忘的一个神圣瞬间,也影响了他一生的读书和写作。
最后,我们回忆了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可以说,百草园是___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他成长的岁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上课。
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第二页。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翻到前面,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我们先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单元说明)师:好了,我们看一下。
学习本单元的说明,给了我们什么提示?生:学习这个单元的时候,要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然后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师:对了。
好,你再说说看。
生:文章是记录人的成长历程。
师:在这儿涉及到成长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我们仔细想想看,我们有过幸福的回忆。
生:有。
师:这就不多说了,美好的向往,小小的烦恼,现在没有很大的烦恼,可能你认为已经很大了,但是至少在这儿都属于成长的过程。
成长的过程,有美好的,也有烦恼的,这是很正常的,你不要想一切都是美好的。
然后,我们注意一下学习技巧,刚才孟之沫说了,一是把握课文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那么在学文章的时候,这两点注意一下,结合文章的表达技巧,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章的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文章的标题,我们一起读一下。
预备起——生:(齐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那这个标题读了之后,你能看出一些什么门道来?生:这篇文章是从一个地点写到另一个地点。
师:对不对?生:对师: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也就是两个地点。
哪两个地点?生:百草园,三味书屋。
师:那么就是说,由这个标题,我们知道文章的什么?文章的内容是不是写这两个地点呢?没看文章,有极大的可能。
那么,还有“从”“到”呢?顺序,先写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
过渡词,我们快速的浏览文章,找到“到”对应是的哪个段落?生:第十段。
师:你读一下。
生:(读第十段)师:刘洛含找到第十段,你是否同意?生:我觉得是第九段。
(读第九段)师:现在有两种意见。
哪种意见正确一点?生:第九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编辑发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课前创设情境欣赏音乐罗大佑的童年二、上课过程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用左手摩擦右手,然后攥起右手然后放开,看有东西吗?生:没有。
师:这就对了,这就是游戏,童年的鲁迅也喜欢游戏,今天我们就一块看一下鲁迅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从百草到三味书屋》。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假如童年鲁迅邀请你到他家做客,并和你一同浏览百草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生浏览课文后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然后四人一组交流。
班上交流:生1:我选择冬天去,因为可以玩雪并且能捉麻雀。
师:好,现在我考考你,在百草园里怎么捕麻雀,不准看课本,其他同学听一听,他的方法行不行?生1:用一截木棍支起一个筛子,在筛子下面撒些谷子,用绳子拴着木棍远远的拉着,看到麻雀走到筛子底下,一拉就能罩住麻雀。
师:你们觉得这种办法行吗?生2:应等雪下得大一些,麻雀找不到吃的时,扫出一块空地,放谷子太浪费,用秕谷就行。
师:经过这两个学生的合作同学们满意了吗?生(齐声):满意了。
师:好,下面把刚才同学说的动词划出来,同学们要养成及时划出重点的习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福楼拜曾经说过表达某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最合适。
同学们齐读一下这一段,注意划出的动词要重读。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我建议同意冬天去百草园的同学经常与鲁迅联系,下雪时好去游百草园。
生边笑边点头。
师:同学们继续说出自己的选择。
生:我想春天去,因为春天百草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很多美景。
师:请你找出描写美景的句子,读一下。
生读第2自然段。
师:春天的有,春末夏初的也有,你春末夏初去最好。
师:其他同学继续说。
生:我想秋天去,因为秋天可以吃桑葚。
师:桑葚是什么时候成熟?生齐声:春末夏初。
师:对,我建议你们组和刚才一个组都在春末夏初去。
生:我们想秋天去,因为秋天可以捉蟋蟀和蜈蚣。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今天的语文课是第九课,主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的老师是文学方面的专家,她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书院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书院文化的传承。
话题导入: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张图片,这是南宋“金陵十景图”之一——八大山人的《百草园图》。
并引出话题:“这幅画家喜好草木,八大山人这个称呼也正是取自于此。
但是,草木盛开的百草园,与书院有什么关系呢?”课堂内容:1. 书院的概念和分类老师进一步说明:“书院,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机构,制度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
各地的书院又因其历史背景、宗旨不同,而有所分类。
不同的书院,也有不同的宗旨。
”2. 书院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接着,老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书院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她举了几个例子说明:1)书院可以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在唐宋时期,书院由贵族子弟创办,邀请名家讲授诗词歌赋,培养士子、谋士,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2)书院可以传播文化和知识。
在文化和知识匮乏的时代,书院成为了传播文化与知识的场所,多年来积累沉淀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资源。
3)书院可以传承文化遗产。
古代书院主要传承儒家经典,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书院文化的传承最后,老师带领我们思考书院文化的传承问题。
她说,书院文化的传承是大家来共同维护的,书院是一种精神的倡导。
传承有不同方式,比如书院领袖传承、书院制度传承、书院精神传承以及书院文化创造等。
老师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发扬书院的文化传统和优秀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以更好地地承接和传承中华文化。
结语: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领略到了中国传统书院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彻底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追求,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最后让我们跟老师一起说一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空之余一定要坚持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课堂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课堂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下,我们一起来研究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的生活经历,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生1: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2:在风筝中,他是一个粗暴蛮狠的人。
师: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我们对他的评价?生: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师:很好,那他有哪些作品呢?生1:《阿Q正传》生2:《朝花夕拾》师:《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
这本散文集的名字《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请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他通过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包括两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这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到”字连接的,起到了过渡作用。
生1:“到”字在第9自然段。
师:是的,第9自然段连接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思考一下,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个部分?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指导)在这个场景中,一些学生争论着喊出“百草园!百草园!”而另一些则坚持喊出“三味书屋!就是三味书屋!”然而,老师做了一个停止的手势,使得学生们不再争论,安静下来。
老师提出这些不同的观点并不是问题,他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来研究。
因此,这节课他们将首先研究“百草园”这部分。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百草园”这个词。
老师问学生们哪些地方让他们感到灵感,让他们发现作者倾向于百草园。
一个学生回答说,在文章的第一段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个词语让人们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的依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执教:沈国华学生:七(1)班时间:2016/2/23 周二(新学期第一天)过程:一、直接导入,解析题目师: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有点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长长的题目中,至少透露给我们两点信息。
生:写到两个地方:百草园,三味书屋。
生:从……到……师:“从……到……”,这里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生:有一个过程,有先后关系。
师:百草园里干些什么?三味书屋里干些什么?生:百草园里游戏、玩耍,三味书屋里读书。
师:所以,这题目里还透露出——生:孩子从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师:作者是鲁迅先生,他是咱们浙江绍兴人,绍兴离我们不远,百草园里的景物于我们也不会太陌生,相信我们会喜欢这篇文章的。
这篇文章选自《朝花夕拾》,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有谁能作一些介绍?生:这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生活的散文集,他把儿时往事比作“朝花”,比作“带露折花”,让人感觉到童年往事在他的心底里是温馨的,甜美的。
师:具体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作者又寄托着何等样的情感态度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求答案。
二、检查预习,巩固字词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屏显字词,抽生读,齐读)师:由于时代的原因,这篇文章有些字词较难理解,我们先在课文中圈出需要弄清楚、需要掌握的词语。
(师报,生圈)三、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师:掌握了生字新词,也提取了题目信息,现在我们来快速阅读全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起止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生读)生: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师:如果我们为这两部分分别起个小标题的话,分别可以取作——生:百草园,三味书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周凌执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师:有一首歌这样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可见啊,我们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是在生(部分):童年。
师:(点头)是的,童年。
童年就像一首欢快的进行曲,轻快而活泼,纯真而美丽,它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没有竞争,没有痛苦,它轻飘飘地在每一个人记忆的长河中回荡,令人难以忘却。
而长大后的人就不一样了,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烦恼,比如说……生1:升学考试进重点班的压力。
生2:班级排名的压力。
生3:作业的压力。
生4:考一所好大学的压力。
生5:选专业的烦恼生6:就业的烦恼。
生7:买房的压力。
生8:抚养子女的压力。
(全班笑)师:(笑)可见长大后我们的压力和烦恼无处不在啊!其实呢,别说是我们就是历史上的那些名人也不能幸免,比如说鲁迅先生。
20世纪20年代,他在福建的厦门大学任教,就遭遇了很多烦恼。
当时的厦门大学校长叫林文庆,这个人满脑子迂腐陈旧的思想,主张学生只需要读书,少过问现实。
有学问没思想恰恰是鲁迅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与林文庆发生了冲突,之后一直受到孤立,不断地被校方排挤,可以说这段时光正是他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鲁迅,也跟唱着“小小少年,没有烦恼”的我们一样,把目光转回到自己的年幼时代,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一系列回忆儿时生活的文章。
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文章呢?是因为……生9:(抢答)童年的生活比现在的生活更有趣。
师:你说得对,有趣!过去那些有趣的生活,可以排遣现实的苦闷失望。
(老师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回忆童年“趣”)师:童年的生活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鲁迅含着笑回忆过往的一幕幕,在面对厦门大学生活沉闷和事业不顺的情况下,他也不再那么烦恼了。
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现在速读一遍文章,看看鲁迅的童年都有哪些“趣”。
(学生略读文章,边读边勾画,按老师要求寻找有趣味的句子)师:下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发现。
喜欢什么句子就读出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感情色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导课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比如说村子旁边的那条小河,比如说村东头的那片果园,比如说村中间的那片空地,这都是我们儿时的乐园,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来体味一下他的童年生活。
一、用大屏幕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准备地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哪个同学站起来简介这篇文章的作者的有关情况?生: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师:这个同学介绍的很好,哪个同学再站起来补充一下?生:鲁迅的散文集叫《朝花夕拾》,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就选自《朝花夕拾》。
师:补充的非常好,让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的出处。
要想流畅的把课文读下来,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现在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几个词语,老师请一个同学把它们的字音读出来。
生:菜畦qí云霄xiāo 缠络luî珊瑚shān hú攒cuán 敛liǎn 脑髓suǐ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东方朔shuî宿儒sù人声鼎沸fèi 倜傥tìtǎng 盔甲kuī锡箔bï师:整体上读的比较好,要注意“脑髓”的“髓”这个声调,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师;同学们已经扫除了字词障碍,现在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跳读课文,然后整体感知一下课文,看大屏幕上的几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展示大屏幕:1、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分为哪几个部分?2、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写三味书屋?3、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地方?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4、第九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5、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师:现在讨论结束,每小组推举一个代表分别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回答第一个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篇1)【设计创意】“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色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
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
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的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童年的小摇车》)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
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
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板书课题,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长春版七年级上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长春版七年级上册)今天,我来到了一节极有意义的课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节课是长春版七年级上册的必修课,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首先,老师带我们走进了百草园。
她讲到“百草园经”,这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
我们知道,古代的医学疗法是以草药为主,而百草园经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草药的特征与用途,对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接着,老师转移到了另外一个话题——《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所写的一部小说。
冯梦龙通过写信、口述等形式把传统艺术云集在一起,这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华文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老师通过演示,呈现给了我们一位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生活、学习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和悠久。
同时,在这次课程中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的四大传统艺术: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
中国的绘画历史需要自古到今,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核心的文化传统;书法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文以载道”的艺术形式;音乐与舞蹈则是古代皇室文化的精华之一,它将中国人民的精神与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观察、聆听等形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深厚。
同时,我们学习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仁爱、和谐、尊敬和传统。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学会了欣赏和尊重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总之,这是一堂充满文化氛围和价值的课程。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造就当下的文化使命。
所以,今天的课程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这堂课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博大精深。
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它包含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与价值观,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一、导入师:非常开心能和大家一起上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次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了,大家还记得吗?生:(异口同声)记得。
师:好。
我们还记得什么?生1:我记得百草园的景色很美,那里是“我的乐园”。
生2: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很有趣,我印象比较深刻。
师:大家对春夏两季的百草园印象比较深刻。
百草园里的冬天如何?生3:可以捕鸟,闰土的父亲捕鸟很厉害。
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还演示了。
师:你们的语文老师很会上课。
还有吗?生4:鲁迅写百草园的春天的时候,写得很精彩。
调动了各种感官,而且还用了“不必说……不必说……更不必说…”这一特殊句式,而且还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对动植物的特点也概括得非常准确。
师:你学得非常扎实。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这个自然段是其中的决定因素之一。
还有吗?生5:三味书屋非常无味,读书没有意思,老师也凶。
生6:三味书屋其实也有三味书屋的乐趣,例如寻蝉蜕,而且学到了知识,老师也只是假装凶。
师:看来大家对三味书屋部分的理解还不一致。
还有其他疑问吗?(学生摇头)二、从存疑处切入,读出文学作品的意蕴(幻灯片出示:上九潜龙勿用)师:文章中的这句话还记得吗?有没有同学质疑过这句话?(学生齐摇头)师:它在文章的21自然段,这句话其实是错的,正确的是怎样的呢?(幻灯片出示:初九潜龙勿用)师:这句话出自《易经》。
问题来了:大家如何理解这处错误?生7:就是因为老师那时候教了,小朋友们根木不理解,后面读的时候也不清楚到底读的什么东西。
师:这个孩子往后想了,我问的是“鲁迅先生知不知道自己把这句话写错了”。
他的回答很有意思,刚刚很多同学都意识到了鲁迅先生是故意把它写错的,原因就是这位同学说的可能当时的小朋友们根本就不理解这句话,于是,他就回忆了一个错误的答案。
师:通过这个小小的错误,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鲁迅先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有非常深的用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9篇课堂实录通常包括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生反应和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转)8514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转)(2010-02-27 19:40:53)转载▼标签:分类:教学实录赵新香备课资料课堂实录教育授课时间:2009.3.18上午第四节授课地点:合肥65中多媒体教室授课班级:合肥65中七<3>班课堂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音乐情境:播放舒缓的音乐,轻松氛围,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发挥学生所有的敏感和禀赋才能。
)“童年”像陈年的美酒,搁得时间越长越香醇;“童年”像怒开的香花,芬芳扑鼻;“童年”像潺潺的小溪,流啊流啊,流到每个人的心中。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童年,一起来学习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作者是——生:(齐声)鲁迅。
师:(板书作者)能简单介绍一下鲁迅吗?生1: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2:在风筝中他是一个粗暴蛮狠的人。
师3:(引导)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我们对他的评价?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师:很好,那他有哪些作品呢?生1:《阿Q正传》生2:《朝花夕拾》师:《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请大家齐读大屏幕上的文字。
大屏幕展示:“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是的,那时正是先生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今天这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重读“百草园”“三味书屋”两词)唱的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题目中看出一些端倪?生:告诉我们文章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百草园部分和三味书屋部分。
师:这两个部分之间是用什么连接起来的?生1:“到”!师:(顺势)“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呢?生2:第9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师:上节课我们读到周树人小朋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的童年乐园百草园,很不情愿地来到“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到这里,我们很自然地开始关心一个问题,周小朋友的读书生活还能够像在百草园一样快乐吗?大家已经回去做了预习,能不能结合文中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哦,郑欣渝先举手了,你来说说看。
生1:请大家看第十七小节,“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师:你读这一小节想告诉我们什么?生1:我从这一节中知道周树人小朋友在三味书屋也可以像在百草园一样玩。
师:嗯,“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句话貌似很面熟啊?在哪儿见过呢?(生恍然大悟,纷纷回答:“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对!文章开头第一句就说了“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是不是?所以这里才用“也”字,这样三味书屋就和前面写的百草园联系起来了。
好,你还想告诉大家什么?生1:虽然说他离开了百草园,但是在三味书屋这儿也有一个花园可以供大家玩耍。
师:供他们玩耍,虽然很小,但是——生1:也有很多的乐趣。
师:都有什么乐趣呢?生1:可以去花坛去折蜡梅花,也可以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找蝉蜕。
师:还可以干什么?生1:还可以捉了苍蝇喂蚂蚁。
师:对啊,有很多的乐趣,跟在百草园里差不多好玩的是吧。
还有哪位同学想说?……朱奕飞,你来说说看。
生2:请大家看第二十四小节,“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师:好!朱奕飞你在这里先稍微停一停好吗?我刚才听到有一句话你是这样读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朱奕飞,你再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一下。
生2: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师:噢!是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不是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好的,你给大家读这一段文字,想告诉大家什么?生2:他说是“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师:什么东西“于我们是很相宜的”?生2:“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师:那么“我们”就趁机干什么啦?生2:所以我们就趁机“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画画。
师:“我们”是谁?包不包括周小朋友啊?生2:应该不包括吧——哦,包括的,包括的。
师:呵呵,“包括的,包括的,”你有根据吗?生2:因为后面他说——师:嗯?好像发现不对了,朱奕飞再仔细看看文章,整理一下思路,“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的是——生2:应该是不算周树人小朋友的。
师:啊,原来做戏玩的只是他的小伙伴们,周小朋友呢?生2:他后面写“我是画画儿”。
师:“我是画画儿”,而“我”画的画是什么画?名侦探柯南?生2:不是。
师:是什么?生2:绣像。
师:什么绣像?生2:“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西游记》、《荡寇志》这些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师:噢,从周小朋友做的事情中,咱们可以看到他真是一举两得啊,一是画画,二是干什么?——他在看什么呀?对啊,看小说啊,是不是这样?这当然是很有乐趣的事情,虽然在课堂上读小说先生肯定不会允许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还有别的吗?好,陈嘉颖你来说说看?生3:“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师:这段文字你为什么要读给我们听呢?生3:先生他读书总是读得很入迷,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
师:先生读书读得入迷的样子很有意思,他脸上很有表情的,什么表情啊?生3:总是微笑起来。
师:哎,还有动作,什么动作呢?生3: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师:这个动作我们可是做不来的,但是读书入迷的先生他做起来真是毫不费力啊,是不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几岁了,他回忆起好多年前先生的这个样子,还能把他写的那么生动,可见印象有多深啊!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当时周树人小朋友在看先生读书的时候,又是什么表情呢?生3:他看呆掉了。
师:哈哈是啊!不但这样,他还产生了一种想法呢,什么想法啊?生3:他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师:他由先生读书的样子感觉到先生读的文章一定是极好的文章,爱读书的周小朋友遇到同样爱读书的寿老先生,真是不亦乐乎啊!好的,你请坐。
秦嘉睿,你说说看。
生4:“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这一段让我觉得先生挺爱护他的学生。
师:为什么呢?生4:因为他有戒尺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师:“不常用”,“也不常用”,抓得真好!嗯,在那个时候私塾先生体罚学生好像是挺多的。
生4:挺多的师:那么在这里呢,这位先生却是——生4:不常体罚学生师:所以秦嘉睿同学给这位先生一个评价,对学生很爱护的,挺有爱心的,对吧,好,你请坐。
不过,刚才秦嘉睿同学不是从“他有一条戒尺”这里开始读的,他是从“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这里开始读的,这句话是和上文中另一件事联系在一起的,本来刚才我们有同学提到了,小朋友们一开始的时候是在干什么呀?在后花园里面在玩呢,是不是,那么我们再连起来读读看,沈思成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5:“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师:好,就读到这里,沈思成同学你发现了吗,在这几段话当中,有好几个表示转折的词语,咱们来找找看。
生5:第一个是在第十七小节“但在那里,”师:噢,就是前面他说,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生5: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师:噢,如果这一句话是转折的话,他强调的是转折之前的那半句,还是转折之后的那半句?生5:应该是之后的。
师:噢,这句话其实是强调在三味书屋里也有好玩的东西,对吧。
好,接下去,你再找下一个转折在哪里?——还是在本段当中还有一处转折。
生5:然而。
师:噢,然而,你再把这句话读一下,然而怎么样呢?生5:“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师:噢,这一重转折他是在说什么呢?生5:他在说不能有太多的人到园里去,否则先生就会发现我们。
师:只是不能有太多人吗,还有不能怎么样?生5:不能太久。
师:对,不能时间太久,否则的话先生就要开始大叫了,是不是,好,接下去第十九小节,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沈思成同学给大家读完之后,有没有想起什么啦?周小朋友在百草园里能玩到什么程度呢——能爬到泥墙上去拔何首乌,牵连不断地拔,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在这里就有一点区别,区别在哪里呀?生5:区别就是在百草园想玩多长时间就玩多长时间,但是在三味书屋后面的那个园里面不能太久。
师:不能太久,而且还不能——生5:而且还不能太多人。
师:对,不能太多人,书塾里毕竟是有规矩的。
接下去我们再看看还有哪些事让你们觉得挺有乐趣的?好,褚佳忆。
生6: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师:什么叫“人声鼎沸”?生6:课下注释里说是指人声喧闹的意思。
师:很好,就是孩子们读书读得像小菜场一样喧闹,是不是,好,接下去看,这一段当中,除了写小朋友们在读书,也写了先生读书,是吧?我想请两位同学,一位来读一下小朋友们的那四句话,另一位来读一下先生的那段话,谁来试试看?王晨杨,你想读哪一段?生7:我想读学生的那几句。
师:好的。
谁想要读先生的?许嘉元你来。
好,王晨杨先开始。
生7: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师:好,你先请坐,然后我们再来听一下许嘉元同学读先生的那段话。
生8:“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师:有一个词,大家要注意它的读音,颠倒——淋漓(lín lí),你再重新读一下,金叵罗——生8: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师:好,请坐,刚才两位同学的朗读,大家来评价一下看,秦嘉睿,你觉得呢?生9:我觉得她念得很好,就是断句有点不对。
师:哪个地方断句有点不对呢?生9:“上九潜龙勿用”,还有“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师:请秦嘉睿同学把正确的断句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9:老师,是从第一句开始读吗?师:你刚才说有两句没有读对,那么你就把这两句读一下吧。
生9:“上九,潜龙勿用”,师:这个字读“潜”,二声。
生9:潜龙勿用。
师:上九潜龙勿用,啊,我帮你读了,你自己读一下。
生9:上九,潜龙勿用。
师:噢,就是断在这里,接下去那句呢?生9:“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师:好,你先请坐。
刚才秦嘉睿同学的发言,你们觉得怎么样?陈嘉颖,你来说呢?生10:应该是:“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师:后半句我听明白了,厥贡,苞茅橘柚,是吧,前面那半句呢?生10:厥土下上上错。
师:到底有没有断句?厥土下上上错,到底有还是没有?生10:没有。
师:咦,我记得我们有同学查过这句话对吧,它正确的断句应该是这样的: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对吗?好,断句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鲁迅先生在写这四句话的时候断句了没有?对啊,他没有断句,这四句话跟先生朗读的那一句话的写法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哪儿啊?你们发现了没有?啊,徐一飞,你来说说看。
生11:这四句话没有标点符号。
师:先生的那段话——生11:是有标点符号的。
师:不但有标点符号,后边还有一个我们觉得有点奇怪的颤巍巍的符号,对吧?他是在告诉我们先生在朗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生11:有抑扬顿挫的。
师:非常好!你能不能给大家学一学先生是怎么读的?生11:“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师:哦,很棒很棒,这位先生是抑扬顿挫,好,你请坐,那我们想想看,鲁迅先生故意没有把孩子们读的四句话断句,他是想要表现什么?——褚佳忆,你发现了?说说看。
生12:他想表现学生读得不如老师入神。
师:哎,学生读得没有老师读的入神,他们不投入感情,他们是什么样子的读法呢?生12:有口无心,觉得好玩吧。
师:哈哈对啊!好,你请坐,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鲁迅先生故意没有把学生读的这四段话断句,你会觉得你读得要背过气去,是不是?小孩子们读书就是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哇啦哇啦读一阵子,读到后来怎么样啦,你们看后面还有一句话,怎么说啦?哎,“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因为先生在干什么啦,哎,他还在大声朗读,因为先生入神了,我们没有入神,这个时候我们干什么啦?开始开小差了,做小动作了,这件事情好像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也写得挺有意思,是不是?好,那么接下去我们再来看看还有别的么?刘欣同学来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