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李巧 2010201306一、立足农村内部就业,实施就地就近转移1.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宽农业内部就业空间。

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林业以及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

发展和推广劳动密集型农业,以扩大农业内部的劳动力总量,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

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拓宽就业渠道。

建设现代农业经营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

2.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①发展乡镇企业,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②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的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

3.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跨地区转移,合理分流。

中西部地区可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经济关系,加大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力度,合理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以工补农、以劳务补农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一致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还广大农民以应有的平等权利。

可以采取国际通用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办法,以身份证取代户口簿,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主要依据申报城镇户口的制度,相应改变就业、入学、住房等规定,在权利义务方面平等对待新进城镇落户的居民。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扩大社保覆盖面,将农民工以及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如个体商贩等,纳入社保体系,逐步建立起面向城镇非农产业劳动者“五保合一”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对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要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

3.改革土地流转制度。

赋予了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创造条件。

4.建立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和产中的劳动,而忽略了产后的深加
工和销售, 不仅使大多数农产品处于
“粮食卖谷、油料卖籽、水果卖鲜、畜禽
卖活、林业卖材”的初级产品阶段,从而
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
还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这些
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
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
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 3 倍,而我国还不
力的素质在要求上都在提高,面对目前 行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就业的新 移。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局势,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生劳 改革的步伐。 农村一般现代化农业水平
动力文化水平,加强就业竞争力。 将市 还不高,土地是农民的物质基础,社会
场需要作为导向, 构建农民自主选择、 保障制度不完善,会让农民将土地作为
业能力,打开眼界,打破传统守旧的思 安全感,离开土地之后也能和城市居民
想。
享受社会的保障,没有城乡社会保障制
2.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 度上面的差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削减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让农村剩余劳动
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 力的转移更加顺利。
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
(作者单位:150600 黑龙江省尚志
和。 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仅仅注重产 市石头河子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2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性货币补偿,并不负责就业问题,由此 展, 又能为劳动力的转移广开门路,这
导致了一大批无土地、无技术、无资金 是一条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的有
的农民的出现,他们不但失去了土地保 效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农业2018年第5期(上)河南省农业厅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处河南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主办一、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一)思想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一是劳动力转移宁愿造成土地闲置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家里只有老人、妇女、小孩,致使土地广种薄收。

二是农村中存在副业化、耕地非粮化、农民兼职化、劳动力老龄化、村庄空心化、收入多元化、粗放经营,所以流转的迫切性不高。

(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农地的流转土地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

当前,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绝大多数农民仍把土地视为“活命田”“保险田”,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还可以回来种田,心里踏实。

对大部分的农民来说,土地还是安身立命之本,他们还不敢随便将土地进行转让。

(三)政府对土地流转管理不规范政府不能合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我国目前尚处于群众对土地自发流转阶段,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多发生在农户之间。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或很少干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这就导致了农民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约制度,致使土地流转双方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农业风险大、土地经营收益不高,导致农民不乐意将土地进行流转农业生产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自然风险较大。

同时,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相对较大,使农产品价格很容易波动,农业的市场风险较大。

由于受信息、技术和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土地经营效益低下,导致土地对潜在需求者的吸引力不高,需求者并不是很多,从而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收益低下,影响了土地承包者将土地流转出去的积极性。

(五)土地流转后改变农业用途我国政府曾经通过提高农副产品价格等方式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水平,但是农副产品受市场影响以及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导致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因此,在农村土地流转后,原本的农业用地通常会转变为工业用地或商业用地,导致农业土地质量下降,同时破坏了土地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对农村 剩余 劳动力的成功转移造成 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
2 .务 工 环 境 比较 差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转移 的历 史沿革
近年来 , 政府十分重视改善 民工 务工环境 ,保 障民工合法 权益 , 从输出地到输入地都做 了大量工作 , 取得 了一定成效 。 但 仍有不少实际问题 没有得到解 决。如 :子女上学的赞助费 、借
i费 问题 , 卖 工作时 间超长 问题 ,工资十分微薄且遭 克扣 、 欠 拖
问题 ,工伤赔偿不到位问题 等 。虽然 国家 出台了很多保障农民 工利益的政 策措施 ,但在社会 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农民工 遭受社 会不公平 待遇 的事情却 时有发生 ,这—特殊群体仍 然没有彻底
得到解放 。 3 .城镇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
虽然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增加很快 , 但农 民工 的整体素质
并 没有 明显改善 ,企业急需技术工人的突 出矛盾并未缓解。我
到3 亿的劳动 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 , 隐性失业的现象在我
国农村屡见不鲜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积极 倡导 以人
国近几年出现的 “ 民工荒 ” 实 际上是 “ , 技工荒” 。况且外出务 工的公民其根本 目的是挣钱养 家糊 分 乡镇企业经营实绩不佳 , 不少企
业濒临倒闭边缘 。这诸多因素就导致了城镇非农产业的发 展对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动效应减弱 。在市场有效需求不 足和经济
二 、我 国农村 劳动 力转 移过 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1 社 会 服 务 机 制不 完 善 .
结构变换迟迟得不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 , 城镇非农产 业经济效 益的提高和在量上 的扩 张及 其在 规模 上的发展受到限制 , 对农 村劳动力的需求量 减少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民工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影响着农民工和
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及转
移模式,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将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为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在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就业情况、收入状况等现状及问题。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探讨影响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文化、家庭因素等因素,并进行量化分析。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在综合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
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及统计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
本研究预计能够全面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问题,并深入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转移模式,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本研究能够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的脱贫致富,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
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影响土地产出效益。一是部 分土地利用效率低。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大部分进城务 工的农民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他们不会放弃土地,加之土地 流转信息不畅,普遍存在农业生产业余化、农村“空心化”、 劳动力老龄化甚至土地抛荒现象。即使土地采取转包、出 租、代耕等方式流转,由于流转期限短,经营者往往采取掠 夺式的经营方式,不利地力提升。二是存在规模不经济现 象。由于责任制初期形成的田地零分细划,自发流转的农户 普遍规模小,不成片,机械操作十分不便,制约了农机使用 和农业先进科技推广,以致规模不经济。 保障机制不健全 流转过程中手续不完善,程序不规范,易造成土专业合 作社和种植大户后期资金投入跟不上,易导致经营不善,最 终损害农户的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转 的积极 性。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 多元化,使土地流转从以前单一的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向 农业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等参与流转转变。 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在土地流转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生活的最低保障。由于 大量农民进城后,多从事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强度大、稳定 性差、社会保障缺失的职业,很多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如 果失业,就将成为城市新贫民,无法维持最起码的温饱生 活。因此,农民一般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二是投资者对政 策的稳定性持观望态度,对土地的投资力度不大。三是业主 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确,怕承包后出现产量越高、效益越低 的现象。 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存在大量纠纷隐患。一是 流转合同不规范,纠纷隐患多。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普遍存在 “三多三少”现象,即私下流转的多,组织委托服务流转的 少;转包、出租或代耕的多,转让的少;口头协商多,文字协 议少。许多只是口头协议,即使私下有文字协议也不规范, 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容易发生纠纷且难以解决。二是土 地流转合同主体错位。一些地方的村组织由于推进规模经 营心切,越俎代庖,以村组名义直接与外来业主签订土地流 转合同,将农户的承包地出租,相关法律手续又不完备,一 旦发生自然或市场风险,村组织将承担较大的经济风险,也 容易产生纠纷。 二、对策及建议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 基础上,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 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强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思想不解放。

一是存在自满心理。

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老守田园思想,仅仅满足于“能吃饱,饿不着”的现状。

二是存在自大心理。

虽然不安于满足现状,但好高鹜远,对外出务工的待遇和期望植要求过高,造成脏活累活不愿意干,精活细活干不了和大钱挣不来,小钱挣不到的情况。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技术,难以胜任外地用工需要。

(二)综合素质低。

一是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仅单纯能够从事农村体力劳动外,缺乏必要的外出务工技术技能,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维护自身权益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相对较差。

(三)缺少资金。

一是农民缺少必要的资金。

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甚至缺少外出务工的所需的路费和找工作期间的必要生活费用。

二是培训资金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上看,若培训一名熟练的、有独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至少需要约300元左右的费用,而就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位农民工的平均培训费用仅有180元,培训资金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培训的需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缺乏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也是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出农民工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信息不灵。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作者:曹永红来源:《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04期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它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并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具体对策。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是生产商品化、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都曾经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数量的剩余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通过各种计划、政策、制度从各个方面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可以说在这段时间之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如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解决配偶和子女的就业和上学问题等,各项措施的出台为人口流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从而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通过对“十五”期间以及2006年我国人口数量变化(见下表)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截止2006年年末,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来看,我国有7.37亿人口在农村,占到总人口的56.1%;其中全国平均外出时间超过半年以上者达12107万人(即“流动人口”),其中省内流动的有7865万,占65%,跨省流动的有4242万,占35%。

从城镇流出的为3267万人,占27.0%,从乡村流出的为8840万人,占73.0%。

在跨省流动的4200多万人中,男性占52.8%,16-45岁的占82.7%。

据测算我国平均外出时间大于6个月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7亿,其中78%为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仅有农民Z200多万人,而到2003年我国有已1.139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占农村劳动力的23.2%,并且每年在以300万的速度递增,据有关专家分析截止到2007年年初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二亿多人。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围绕此主题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旨在引起读者对该议题的关注。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然后分析了转移原因,包括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教育因素。

接着,探讨了转移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就业市场不足、教育水平不高和传统观念依然存在。

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应加强职业培训、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等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制约因素,为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教育因素、就业市场、教育水平、传统观念、职业培训、政策、农村教育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其中包括农村失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等。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制约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教育因素等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重要影响。

只有全面分析这些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成因和影响,为制定政策和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工业化进程具有关键性意义。

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原因和制约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

通过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象,可以揭示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为实现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闲和农业淡季时选择外出务工或转行其他行业从事非农劳动的现象。

由于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和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综合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参考文献,内容涵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方式、影响因素和政策等相关内容。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张振新等(200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该论文通过对河北省的调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进行了研究。

通过相关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家庭规模、教育程度和市场需求等。

2.赵坚等(201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选取了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案例调查的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1.范建民(200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与抉择条件分析——以浙江省丽水市、四川省广元市和河南省济源市为例》:该文章通过对浙江、四川和河南三地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流动、留守和近乡就业等,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邓李建等(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数据,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创业和就近就业等。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1.章锦河等(201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土地流转》:该论文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促进作用。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 的那部分劳动 力 ,其实质是许多农民工正处 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从结构上 看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 :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 农 产业 的剩余 劳 动 力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产 生 有其 自身 发展 的历 史过 程 , 中国农村 人 口基数 大 ,就业 空 间有 限 ,一 大批农 民 “ 是 过 度拥挤 ”在农村并不发达 的有限的非农产业 中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产 生 的结 果 。但 归 根 结 底 是 因为 我 国农 村 剩 余 劳 动力 转 移 不 畅 。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问题 ,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 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因此 ,必须积极探 索 加 快农 村 剩余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对 策 。 主 要对 策如 下 :

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一方 面,要鼓励 、支持 乡镇企业 向小乡镇集 中,使小城镇建设与 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 , 运用各 种经济手段 ,促使农村工业小 区建设。另一方面 ,要按照
国 家 产业 政 策 ,加强 对 农村 工 业 小 区 的 规 划指 导 。小城 镇 建 设 还
六进行农村非家产业产权制度的创新要解决乡镇企业的分散性地缘性和封闭性等问题必须从企业制度改革入手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让乡镇企业产权突破地缘性和封闭性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流动和重组让股份制非农化和城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维普资讯
礼 科 论 坛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二 、巩 固和 进 一 步 发 展 乡镇 企 业 乡镇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 、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 ,也是 农 村 剩余 劳 动力 转 移 的 主要 渠 道 之 一 。 据 统计 ,在农 村 社 会 增 加 值 中 ,乡镇 企业 占到 23 / ,在 国 内总 产 值 中乡镇 企 业 占到 13 / ,而 且 乡 镇 企 业 的 就 业 人 数 也 大 大 超 过 了 国有 企 业 的 就 业 人 数 。 因 此 ,各级政府今后仍要把发展 乡镇企业摆到重要的战略地位 ,积 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从农 村内部 的高质发展挖掘转移剩余 劳 动 力 的 巨大 潜 能 。 各级政府应 当进 一步落实 和健全有关乡镇企业 的优 惠政策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建议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建议

护 ” 职 能 方 面 做 出 深 入 探 讨 和 实 践 。 当 等。党委、行政在纪检干部人选配备上要
前 ,尤 其 要 通 过 努 力 实 践 ,使 纪 检 干 部 真 有 超 前 思 维 ,打 破 传 统 用 人 观 ,大 胆 将 那
正 做 到 既 要 弄 清 弄 懂 “是 什 么 ”、“为 什 些优秀业务干部比如精通财务、精通基建
单 位 发 展 和 干 部 成 长 提 供 宽 松 、健 康 、和 重 要 的 意 义 。 和 谐 社 会 构 建 中 的 纪 检 干
谐的环境。
部 形 象 不 应 该 是 一 副 “冷 峻 面 孔 ”,而 应
要坚持“正人”与“ 正 己 ”的 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创造有利于 纪检工作的和谐环境与必要条件。
造 一 个 有 利 于 纪 检 工 作 开 展 的 情 况 。 要 努 力 转 换 观 念 ,创 造 条 件 ,逐 步
良好环境。环境条件包含硬件和 使纪委能够成为“党员干部之家”。
软 件 两 个 方 面 ,应 该 从 以 下 三 个
三是纪检干部要坚持严格自律。执
方面去努力。
纪 者 首 先 要 带 头 守 纪 , 既 要 当 好 “裁 判
人 为 、制 度 、习 惯 的 作 用 ,相 对 来 说 ,农 民 在 城 镇 就 业 的 行 业 、工 种 、工 作 环 境 和 劳 动 强 度 都 处 于 劣 势 。 同 时 离 家 别 乡 ,经 受 着精神上的折磨,也制约着部分农民工 向城镇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困扰我 国 经 济 持 续 发 展 的 “三 农 ”问 题 的 关 键 和 根本所在。针对当前阻碍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因素,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重点是减少转移的成本和缩小农民 工在城镇就业时的歧视性待遇。当前农 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第 一 种 趋 势 :离 土 又 离 乡 转 移 的 趋 势 ,即 由 大量兼业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转变成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007-12-16 13:11:1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一、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据农村住户调查:200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第二产业占,第三产业占;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高中文化程度的占,中专文化程度的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

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万人,其中省外万人,省内万人。

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万人,其中女性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

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

据调查,我县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 >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由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特性,农村劳动力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剩余,即隐性或不充分就业的剩余。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不稳定性。

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尤其是在乡镇企业和本地城市就业的人员,除平时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很难做到准确的统计。

2、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吸纳能力已有所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方式。

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面对的市场约束明显增强。

另外,受金融体制和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越来越困难,资金供应渠道受阻,支持不足,乡镇企业新增容量明显减少。

除此之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和优惠政策逐步消失,以及乡镇企业自身技术装备落后,人才匮乏,管理粗放,在产品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亦难以保证其持续增长。

上述矛盾和问题构成了制约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而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3、劳务输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出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逐步从"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农民走出农村,走向社会、走向城市,到处都有农村劳动力大军。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一、概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行评述和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行考察的研究成果。

文章从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等制度因素,以及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国家投资策略、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还有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等方面,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国外及中国典型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作了介绍及评析。

文章还分析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和产业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这些政策建议包括完善基本制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和城市非农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进城农民工培训等。

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国家总人口的相当大一部分。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以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收入水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个体的发展,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可以提供劳动力供给,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往往伴随着劳动力的低技能和低素质问题,这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和非农产业中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就业歧视问题,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汇报人: 2023-12-01
目 录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验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0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中由于 农业资源的限制,劳动力过剩,大量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转向城市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
0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 验
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经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发达国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经验 和模式。例如,美国通过发展农业和工业,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日 本则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社区建设,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
鼓励企业雇佣农村剩余劳 动力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 业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 其技能水平,并为其提供稳定 的工作岗位。
0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 势与展望
发展趋势预测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将逐渐减少。
转移方向多元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再局限于向城市转移,而是向城市郊区、中小 城镇、农村社区等多元化方向转移。
要点二
当前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而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吸纳这些剩余劳动 力。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 能和竞争力,也制约了他们的转移就业。
0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 对策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

本文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原因分析1. 农村资源禀赋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不足,主要以人口密集和自然资源短缺为主。

许多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农场疏散,人口数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加。

2. 教育水平低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和知识,很难适应城市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3.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从而增加了转移的难度。

4. 政策扶持不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但是由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缓解,这也是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其在城市转移就业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和交通等方面进行加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转移意愿。

3. 加强农村产业扶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家乡的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当地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他们在转移时的安全感,减少他们对转移的恐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了三次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释放出了巨大的制度效应。

然而,按照当时基本国情所设计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综合形势的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认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的根源在于现行土地制度和劳动力转移制度不合理,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束缚、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交易费用过大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还有待完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和其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要想解决其中之一,必须二者皆顾。

最后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土地集约利用;劳动力转移
1、引言
我国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再加上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用地不断被非农业建设用地挤占,耕地资源变得尤为紧缺。

面对耕地日益减少的现状,如何提高我国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关乎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虽然我国实行了非常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仅仅从“保护”入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通过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必
然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如何妥善转移和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关乎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

近年来,学术界和实践界对农村土地有效利用的研究给与了广泛重视,过往的研究大都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有效转移等方面进行研究,很少从制度层面和剩余劳动力转移两方面同时来探讨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本文则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构建一个分析框架,以此框架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途径。

2、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基本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下半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流派,它是以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为基础来研究制度以及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通过假定制度的选择是有成本的,着重考虑不同的制度安排对经济当事人行为的影响[1]。

2.1制度的内涵
作为一种协调社会关系的规则,制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学者对制度的定义和分类很多,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这是制度的宏观含义,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制度”。

另一种含义是指“要求成员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则”,简言之,制度是一种规
则,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制度”概念的,即“制度”是指“众所周知的约束人们的各种规则[2]”。

2.2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化与交易过程。

新制度经济学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变迁的实证模型,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

前者指对现行制度做出变更、替代或创造新的制度安排时,是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的;后者是由政府行政命令和法律强制推行和实施的制度变迁。

3、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3.1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土地制度的变迁:第一次是在1949~1953年,农民土地所有制变迁,主要内容是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第二次是在1953~1978年,属于合作和集体经营阶段,经过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农村土地从农民个体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归于合作社;第三次是在1978年至今的家庭承包经营阶段,确立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

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合作和集体经营制的替代代表了效益高的制度取代了效益低的制度,这种替代体现了制度变迁自然演进的特点。

然而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随着农业生产力连续30多年的提
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几乎发掘殆尽,甚至已经开始阻碍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现行土地制度造成产权不明晰,从而造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交易成本过大。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产权得以明确界定,才能使交易费用最低,从而使资源配置最优化。

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最大缺点在于产权划分的不彻底和不明晰,土地资源使用权的任何变动上要受到国家的限制,下又必须要处理好农户土地经营权这一难题,这就使得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变得相当困难。

3.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业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阶段,现在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经常出现民工荒,很多企业提供高工资也招不到足够的工人,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因为我国缺少工人而是缺少有技术的工人。

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多是缺少文化、不懂技术、没有特长,所以这就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难度。

另外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农民还面临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子女教育问题和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等问题。

4、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互关系
4.1农村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变迁将加剧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的
压力
制度效率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和阶段性,一定的制度只能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发挥作用,且效率的高低呈现阶段性,即制度设计运
行前期效率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率递减,在制度完成任务后,其效率也就释放完了[3]。

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层面上来说,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能力已弱化。

转变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就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

具体到土地资源管理上,必须通过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来配合整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必然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这将给本来就已经问题重重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雪上加霜。

农村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变迁将大大加剧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的压力。

在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变迁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好转移和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关乎我
国经济和国家稳定的长治久安。

4.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土地利用集约化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土地集约利用是否能顺利进行。

若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剩余劳动力得不到解决,土地集约化政策就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得不到农民支持的土地制度显然是无法顺利进行的,土地制度的变迁应当要得到农民的支持并且要给农民带来利益。

相反,如果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够顺利的转移出去,那么集约化利用的土地政策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民就会大力支持土地利用集约化的变迁政策。

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和农村土地集约化变迁是两个相互联系且不可分割的问题,要想解决其中之一就必须二者皆顾。

5、应采取的新对策
5.1完善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并

在现实经济世界中,交易费用是不可能为零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就显得很关键。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不宜过于激进,应该通过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界定集体和个人对农村土地的产权划分,逐步赋予农民更大程度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与此同时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诱发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这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各种技能培训。

建议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的农民和农民工教育、技能培训机制,完善政府主导、官民并举、多部门配合、与远程培训衔接的培训制度。

此外政府应以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在岗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

如果农民对土地享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又能通过相关培训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他们必然会支持农村土地的流转,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5.2完善民生政策,促进农村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集约利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民生问题应放在首位,所以完善民生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城市方面,政府应当采取有相关措施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
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

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
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治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

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相关问题,比如民工工资的兑现、劳动条件的改善、子女入学等问题。

在农村方面,政府应创造农村居民点融合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居民集居,从而节约土地资源。

只有在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同时解决农民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农村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 孙绪娜.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j].理论综述,2007,(7).
[2] 罗夫永,柯娟丽.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30047.
[3] 吴建,曹家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