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勒菲弗尔翻译改写及操纵理论

合集下载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摘要】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理论组成,一是改写操纵理论,二是三要素(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理论。

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即在意识形态操纵下对文本的改写。

勒菲弗尔认为认识翻译活动的关键在于认清翻译过程的改写本质和意识形态的操纵。

由此可知,运用勒菲弗尔的理论进行我们翻译学习的探讨,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安德鲁•勒菲弗尔翻译理论;意识形态操纵;改写一、勒菲弗尔的改写操纵理论由安德鲁•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最初源于系统理论,并且勒菲弗尔本人在他的学术生涯里对此理论进行了发展及完善。

勒菲弗尔第一次提出改写理论是在他1985年发表的论文《为什么我们要浪费时间改写?——解释说明和用另一种范式改写的问题》里。

最初,勒菲弗尔把改写定义为“一种试图影响读者阅读方式的文学作品的改编版”。

不久,他又再次把改写定义为“一种能以某种意识形态或者诗学或者两者都存在的意图适应任何其他文本的文本形式”。

在勒菲弗尔的思想中,改写就是“帮助重建作者和文学作品的想象力,并且,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还能够对文学和社会的发展演变有一定帮助”。

他的思想还介绍了“新概念、新样式、新方法”,并且提到翻译的历史就是文学创新的历史,就是使一种文化的力量超越另一种文化的历史。

对原文的翻译,重新编辑和摘选,以及对文学历史的编制及批判都是改写的形式。

尽管如此,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最明显的改写形式,并且,它也是最有潜力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类型。

因为它能延伸出作者的想象力,使这些作品超越自身文化的束缚,更能够让读者理解。

翻译家,勒菲弗尔又称其为改写者。

他认为一个改写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创造处了一个作者,一部作品,一个时代,一种体裁,甚至有时还是整个文学的想象力。

依照这种理论,翻译家便不再只是把原始文本变成目标文本的信息搬运工了,而是出于适当的意识形态和史学理论,对作者和原文想象力进行重新建造的改写者。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安德鲁勒菲弗尔曾为当代翻译理论提出了很多贡献,是翻译理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位学者。

其翻译理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古典翻译理论到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即勒菲弗尔翻译理论的发展史、翻译理论基础、翻译实践、以及在当代翻译理论发展中的作用等。

一、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发展史安德鲁勒菲弗尔作为一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受到了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的学术思想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论,以此时正在兴起的结构主义对语言现象的研究以及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作为基础,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安德鲁勒菲弗尔在语言学及翻译学领域的研究,是以语言结构为理论基础,以语言功能和翻译实践为研究方法,立足于语言关系,建立起一部完整翻译理论之上。

它以句法、语义和范畴关系作为翻译原则,把翻译看作是语言系统间连接作用的一种过程,认为译者应该突出文本的结构,注重语义的准确表达等,从而形成了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二、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基础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的基础是结构主义,其中提出的翻译理论有以下三点:(1)翻译是词语系统之间的连接,是原文与译文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2)译文不仅要有一定的格式,而且还要考虑文体、风格、语气等,以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3)当翻译同义词时,译者应当选择同一种语言的词语,因为同义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可能会产生误解。

三、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实践勒菲弗尔的翻译实践是一种实验性翻译方式,他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翻译原则和方法:(1)翻译应考虑句法,在原文和译文中保持句子结构的一致性;(2)在翻译句子时,应保持词语的原义,重点突出原文的语义特征;(3)翻译应考虑文化文本,语言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特征;(4)应尽可能把原文的语法、语气、节奏等保留在译文中,使译文表达出原文的意义;(5)除去原文的冗余和无用的部分,使译文简洁、流畅,以便容易理解。

勒菲弗尔及其操纵论-2019年精选文档

勒菲弗尔及其操纵论-2019年精选文档

勒菲弗尔及其操纵论上世纪70年代,埃文?佐哈尔提出多元系统理论之后,对翻译的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80年代,文化已经被正式纳入翻译研究当中,成为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与考核标准。

勒菲弗尔在《翻译、重写和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明确指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操纵和重写,标志着操纵论的正式形成。

一、勒菲弗尔的翻译观勒菲弗尔的翻译观主要包括三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的操纵论、翻译的“三要素”理论。

第一,勒菲弗尔关注翻译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之内进行的,所有的翻译活动都会受到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一个国家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例如,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处于大变革时代,中西交流频繁,知识分子呼吁改革时弊、救国救民,因此这一时期的翻译文本都是按照这一主题来进行选择的,对于异域文化也是采取积极吸收的态度。

其次,译者的文化立场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每个译者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不同民族的译者也会持不同的翻译态度,因此,译者通常会按照自己的立场对译文做出不同程度的改造。

例如,鲁迅坚持“拿来主义”的立场,认为中国文化的薄弱决定了翻译必须积极吸收外国的东西,输入新的表现手法来充实自己。

因此,他提倡直译。

第二,翻译的操纵论及“三要素”理论。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译者对原文的操纵与改写。

译者的操纵来自于三个力量: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

也就是说,翻译是译者的意识形态、译文赞助人以及译语文学里占支配地位的“诗学”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翻译的操纵论及其“三要素”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一书中提出:翻译必定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的支配,必定不能真实地反映原文的原貌。

因此,他把各种形式的翻译一律称为“重写”,而且重写就是操纵,是为权利服务的有效手段。

他的观点是受到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他认为所有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都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

安德烈·勒菲弗尔“操纵”论与“改写”论之再思

安德烈·勒菲弗尔“操纵”论与“改写”论之再思

安德烈·勒菲弗尔“操纵”论与“改写”论之再思作者:程可杨晓麟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3期【摘要】“翻译研究学派”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比利时和荷兰等西欧“低地国家”兴起一以探讨译文的产生和作用为主的学者群体,翻译研究学派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翻译学学科的建立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本安德烈·勒菲弗尔“操纵”和“改写”理论的要点,将其与西方先前一些颇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其所创导的理论观,希冀借此了解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脉络和理论影响。

【关键词】翻译研究学派改写操纵【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08-02一、引言最早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引用“操纵”一词的是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赫曼斯(1985,10),他指出:“所有翻译都意味着为了某种目的对原文本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操纵。

”译学界认为这个界定和操纵学派的核心观念极其一致,但是否为缘起还待补遗。

译学界普遍认为翻译研究学派关于操纵的理论观发端于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

其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等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张南峰,2002:19)。

关于翻译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方面,佐哈尔的理论倾向于关注“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却忽略了翻译对“的语”文化的影响(程可,2012:213)。

针对这一不足,安德烈·勒菲弗尔对前人的翻译观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他的翻译思想包含了对翻译的意识形态研究、诗学研究及文化研究,融合了操纵学派和文化学派的理论观点。

可以说,“操纵学派”理论研究在观念和方法论上实现了从文本的语言学层面向文化层面的飞跃,“文化转向”新趋势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促使翻译研究学派及其理论兴起后逐渐占据西方翻译研究主流地位。

勒菲弗尔“操纵论”操控因素研究

勒菲弗尔“操纵论”操控因素研究

156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利时裔美籍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曾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担任翻译和比较文学教授,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领域影响重大的理论家。

勒菲弗尔于1992年出版《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并于前言部分正式提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一种改写,改写即操纵。

勒菲弗尔“操纵论”的提出,正式标志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勒菲弗尔“操纵论”与传统的中国译论具有重大差异,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但国内译界对“操纵论”的研究和思考,意见不一。

最为突出的一个分歧点在于,国内学者对于改写的操控因素究竟是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还是意识形态和诗学,没有统一的答案。

本文从著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出发,解析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勒菲弗尔“操纵论”操控因素研究的分歧。

一、勒菲弗尔“操纵论”操控因素研究勒菲弗尔“操纵论”为我国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文化视角。

但从国内学者的论文来看,研究者在应用勒菲弗尔“操纵论”解析翻译实践和翻译现象时,在操控因素这一点上,意见不一。

李天普、李佳玉提出:“勒菲弗尔操纵理论三大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为英汉互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1]。

程思茜提出:“《哀希腊》的五种译文受到译者所处时期和社会的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三种因素的操纵” [2]。

张白桦、胡雅洁提出:“根据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翻译是一种改写,受到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三要素的操纵” [3]。

由此可见,李天普和李佳玉,程思茜,张白桦和胡雅洁(2017)都认为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包括三大操控因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并以此为基础,探析翻译实践和翻译现象。

与上述观点有别,徐静怡提出:“文章应用勒菲弗尔的操纵论,从意识形态、诗学形态两方面重新评价和审视晚清小说翻译”[4]。

石新华提出:“翻译为文学作品树立什么形象,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意识形态和诗学”[5]。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述评——兼论勒菲弗尔制控论翻译思想研究现状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述评——兼论勒菲弗尔制控论翻译思想研究现状

Vol.33No.5M ay 2012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安德烈·勒菲弗尔简介安德列·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 )(1945~1996)生于比利时,1964至1968年就读于Ghent大学,1972年获得Essex 大学博士学位,后移民美国并任教于奥斯汀分校。

他是国际著名文论家,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理论家。

他和图里、霍姆斯、兰伯特为“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要评述的是安德列·勒菲弗尔1992年出版的《翻译、改写与文学名誉的制控》。

本书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引进出版,夏平导读。

二、本书内容概括全书分为十二章。

在第一章作者提出“改写”(rewriting )这个重要概念:对于文学原作的翻译、改写、编订选集、批评和编辑等工作等都属于改写。

绝对的对等是不存在的。

在改写过程中,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或者调整,以使其与改写所处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相符。

接着作者分析了英国诗人John Donne 、女权主义作家作品出名的原因,并把文学作品分为高雅(high )和(通俗)low 。

在第二章作者论述了影响和制约翻译的两大因素之一:“赞助人(patronage )”。

赞助人可以是许可和资助翻译的王公贵族或是教宗,也可以是后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或主管部门,负责意识形态的管制。

在第三章作者接着论述了影响和制约翻译的另外一个因素:“诗学(poetics )”。

诗学超过了诗歌研究范围,延伸至艺术程式、审美观念和文化习俗,诗学形态一般由专业人士负责掌控。

在第四章作者以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剧本Lysistrata 为例说明翻译文学作品是如何受到当时当地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影响。

从翻译改写理论评析《七律·长征》英译

从翻译改写理论评析《七律·长征》英译

从翻译改写理论评析《七律·长征》英译一、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勒菲弗尔在其著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中提出“改写”这一概念,并系统地对其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翻译当然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而且“任何的改写,不管其目的如何,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从而操纵文学在特定的社会里以特定的方式起作用”。

改写者为了迎合其所处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深思熟虑,并且在翻译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应的改动。

根据勒菲弗尔(1994)的观点,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与选择的操纵因素有三个,即赞助人、赞助人及译者自身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

赞助人是一种权力主体,是制约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外因。

赞助人通常对“意识形态”而非“诗学”感兴趣,对文学创作、阅读或翻译既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也能起到阻碍的作用(同上:15)。

王友贵指出,赞助为改写者提供了生活保障和政治庇护,“使其创作或翻译跟当时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并由此“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二、《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及分析毛泽东创作《七律·长征》是为了纪念长征的惊险和悲壮以及赞扬红军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句式标准,格律严密,平仄非常工整,而且诗人运用邻韵通押,突破了前人的樊篱。

三、译本分析(一)斯诺译本分析《七律·长征》最早由美国知名作者、记者埃德加·斯诺翻译,收录于其作品《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并将其作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红军长征章节的结尾,这是“毛泽东诗词首次出现在英语读者面前”。

在句子结构方面,译文没有遵循原诗结构,采用的是英文自由诗风格。

译者把原诗诗句按照英语语言逻辑进行翻译,适当加上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衔接词语。

原诗除第七行诗句,其余诗句均有完整的语法结构,译诗一共只有四个完整语法结构的句子。

译文诗句的字数在6—10之间,主要集中在8—9字,原诗中每句的字数都为7,由此可得出译者不太关注诗形方面。

浅谈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三大要素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三大要素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三大要素对翻译的影响浅谈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三大要素对翻译的影响摘要:近三十年来,翻译研究从重视语言的转换、一直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要任务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翻译不单是被看作语言间的转换,而且上升为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勒菲弗尔操纵理论的三大要素为研究各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勒菲弗尔;操纵理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以文化而不是文本作为翻译的单位,把文化研究纳入到翻译理论中的新阶段:翻译的文化论。

这场变革被称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是当代西方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领域十分重要的理论人物。

翻译研究派原本起源于欧洲,勒菲弗尔以他的深邃见解丰富和推进了该理论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乃至世界的进一步发展。

勒菲弗尔提出的操纵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派中的一种著名理论。

勒菲弗尔将翻译视为对原作的改写,是对原作的“操控”,打破了以原文作为标准评价翻译的传统思维。

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专集、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工作和调整过程。

他指出翻译是重写文本的一种形式,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文学批评、传记、电影、戏剧、拟作、读者指南、编纂历史、批评和编辑等都是对文本的重写,都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形式。

也就是说,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者、原文的文学和文化的形象。

而一切重写,不论其意图如何,都反映某种思想意识和诗学。

(Bassnett & Lefevere, 1990:8)勒菲弗尔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考察翻译活动,强调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翻译必会受其支配而服务于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

在他看来, “重写”就是“操纵”。

可以“操纵”文学,操纵“文化”,其积极方面即通过引进新概念、新的文学体裁和新的表达手段等而有助于对文学和社会的演进。

不同的历史时期改写要受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操控,最终与权力相关并成为为其服务的一种手段。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述评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述评

二语习得与课程教学论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开始多元化,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现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翻译研究中,文化学派成为主流。

1990年,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勒菲弗尔出版了《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还必须还原历史现场,将译作放进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讨论。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通过把翻译置于历史文化的背景之下,研究译入语文化中的文学、文化规范如何受到翻译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阐述其观点,作者在此过程中引入了重要概念“改写”,在此基础上勒菲弗尔主要提出了三个观点。

第一,翻译作为重要的改写形式,主要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前者包括改写者所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赞助人所持有的意识形态,在以上两种限制因素作用下,要使改写作品被更多读者所接受,往往需要对原作进行一定改写。

第二,正是因为翻译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多种因素影响,翻译既要翻译词句,更需要翻译的是意识形态、诗学与论域,这正是翻译的四个层次。

第三,勒菲弗尔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在一定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环境下的文学创作,译者和译作也不再是“附属”的,这是在全书中作者不断阐述的核心观点。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全书共十二章,正是围绕以上三个观点分别展开了论述。

从篇章结构来看,全书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引言中,对于改写是否影响作品的内在价值这一命题,勒菲弗尔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这一角度进行了分析;勒菲弗尔提出“改写”这一概念,泛指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改写、编选、批评和编辑等;进而概述性提出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两方面的影响。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从文学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是社会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文学系统的环境就是文化,占统治地位的诗学与意识形态制约和支配文学系统,这属于文学系统的内部因素,也受到赞助人的制约,这是文学系统之外的因素。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述评——兼论勒菲弗尔制控论翻译思想研究现状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述评——兼论勒菲弗尔制控论翻译思想研究现状

Vol.33No.5M ay 2012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安德烈·勒菲弗尔简介安德列·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 )(1945~1996)生于比利时,1964至1968年就读于Ghent大学,1972年获得Essex 大学博士学位,后移民美国并任教于奥斯汀分校。

他是国际著名文论家,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理论家。

他和图里、霍姆斯、兰伯特为“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要评述的是安德列·勒菲弗尔1992年出版的《翻译、改写与文学名誉的制控》。

本书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引进出版,夏平导读。

二、本书内容概括全书分为十二章。

在第一章作者提出“改写”(rewriting )这个重要概念:对于文学原作的翻译、改写、编订选集、批评和编辑等工作等都属于改写。

绝对的对等是不存在的。

在改写过程中,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或者调整,以使其与改写所处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相符。

接着作者分析了英国诗人John Donne 、女权主义作家作品出名的原因,并把文学作品分为高雅(high )和(通俗)low 。

在第二章作者论述了影响和制约翻译的两大因素之一:“赞助人(patronage )”。

赞助人可以是许可和资助翻译的王公贵族或是教宗,也可以是后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或主管部门,负责意识形态的管制。

在第三章作者接着论述了影响和制约翻译的另外一个因素:“诗学(poetics )”。

诗学超过了诗歌研究范围,延伸至艺术程式、审美观念和文化习俗,诗学形态一般由专业人士负责掌控。

在第四章作者以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剧本Lysistrata 为例说明翻译文学作品是如何受到当时当地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影响。

操纵理论和译者主体性下的译本对比研究—以小说《1984》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操纵理论和译者主体性下的译本对比研究—以小说《1984》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操纵理论和译者主体性下的译本对比研究—以小说《1984》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发布时间:2022-09-14T05:36:03.415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2月第4期作者:王玺旸王占斌[导读]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把文化研究纳入翻译理论研究中。

勒王玺旸王占斌天津商业大学中国·天津 300133 摘要: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把文化研究纳入翻译理论研究中。

勒菲弗尔提出的操纵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一种著名理论。

他认为文学翻译活动受一些列翻译外部因素的限制和操控,包括翻译的自身性格和其所在社会环境而形成的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因素,所有的这些都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本文以操纵理论为理论基础,对《1984》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操纵理论;译者主体性;《1984》中译本;比较研究一.操纵理论和译者主体性操纵学派的理论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已经萌芽, “操纵”一词广为人知却始于1985年由赫尔曼斯的文学翻译论文集《文学操纵:文学翻译研究》一书。

为了使自己的理论系统化, 勒菲弗尔出版了名为《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的著作,他以大量的实例证明文学翻译活动受一系列翻译外部因素的限制和操纵, 这些因素包括:由翻译者自身性格和其所在社会环境而形成的意识形态(ideology) 、诗学观念(poetics) 、赞助商 (patronage) 、论域 (universe of discourse) 、编辑 (editing) 、读者反映 (reader's response) 等因素(Lefever,1992)?。

这些因素对译者翻译方法及策略的选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勒菲弗尔认为, 忠实不过是译者在特定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影响下所使用的一种翻译策略而已。

论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

论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

论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摘要: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强调在社会文化的范畴内进行翻译实践,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绝不是简单的语言间的转换,只有适用特定的意识形态,诗学并在赞助人的影响下,才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

改写理论为林纾的”误译”正名,为其提供了合理存在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改写理论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on andre lefevere’s rewriting theories1.theory introduction and illustrationandre lefevere’s main translation theories are refraction and rewriting. he defines refraction as “the adaptation of literature works to a different audience, with the intention of influencing the way in which that audience reads the work”(1992).rewriting is coined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need to tackle social-cultural, ideological and literary constrains. rewriting fits 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readers’ needs. since non-professional readers of literature are now exposed to literature more often by means of rewriting. the author here cites a case in point to illustrate its importance. the poetry of john donne remained relatively unknown for few decades but it wascatapulted to a hit after rediscovery by t.s. eliot and other modernists. rewriting is obviously the answer to this problem.as for the aim of study on rewriting, people now “exits in the most manipulative culture human beings have ever experienced”(scholes 1985), and studying rewriting will not teach people to write well, but it serves as a model that enables them to see through the manipulation of texts in all kinds of media.in the process of rewriting, there are three manipulating factors, namely ideology, poetics andpatron. ideology is the synonym of form, convention, and belief and it is multi-faced and influences not only the sele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text, but also the expression and reception of the target text. liv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lin shu was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gender discrimination which was reflected in his works. take dialogues between mrs. shelly and mrs. shelly’s husband from uncle tom’s cabin for example,“mrs. shelly’s husband,‘you are cold and all in a shiver, you allow yourself to feel too much’; mrs. shelly ‘feel too much! am not i a woman-a mother?’”mr. lin rendered the dialogue into “吾悲女流,性情不如丈夫坚壮,动辄生畏”(zhang 2009). however,the dialogue took place that mrs. shelly heard of her husband having sold eliza’s son to a slave owner. as a woman and a mother, she was sympathetic to eliza. nevertheless, driven by gender discrimination that women were fragile and underprivileged, lin did not take the real background into consideration.patron is defined as something like powers that can further or hinder rewriting (lefevere 1992:15). such powers can take on forms of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 first of all,the individual patron-interpreter, will be discussed with regards to lin’s translated works. not all lin’s works were of quality and it should partly blame those interpreters who cooperated with lin, since he was a stranger to foreign languages. apart from individual patron, publishing hous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either. lin cooperated with the commercial press after his first translated novel la dame aux camelias got a huge success in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adopted two ways to popularize lin’s works, the one in separate editions, the other in magazines. therefore, it is safe to say that lin’s translated novels wouldn’t be so popular without the patronage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andinterpreters.poetics is a code of behavior and consists of genre, certain symbols and an ideal of how literature has to, or may be allowed to, function in society. in lefevere’s opinion,poetics does not merely refer to the norms of literature techniques but also the social role of literature. the following examples are illustrated from these two aspects. for one thing, in order to cater to china’s traditional ethics like filial piety, reverence for elder brothers,loyalty and faith, mr. lin eliminated some religious segments. in the preface to uncle tom’s cabin, it says that the source book is written for americans who believe in christian. however, the translator is a nonreligious chinese so he is sorry for the deliberate omission. hence, it is social role of literature in china that results in lin’s deliberate omission. for another, lin’s long-term classical education background resulted in his preference for classical chinese in his rendition. in his mind, the vernacular language was used by those vulgar people. in uncle tom’s cabin, there were lots of negro english expressions which were featured by colloquialism and grammar mistakes, but lin made no hesitation to adapt them to elegant classical chinese, whichwas his norm of literature technique.2reflection on lin shu’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although lin’s translated works served as a window for chinese people to understand foreign culture, they have long been controversial for misinterpretation or unfaithfulness. but in the light of rewriting theory, lin’s translation was an outcome of his intentional option to give original works a second life which was manipulated by ideology, poetics and patrons at that time. what’s more, the vitality of translation should be the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li’s works enjoyed popularity in the past and even now they are still being studied by scholars. they will undoubtedly influence more people in the future.3 comments on rewriting theorylefevere sets a framework with his rewriting theory in percep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other broad factors. translators rewrite the originals to make them fit in with the dominant ideological, poetical current and the need of patrons. rewriting theory, to some extent,legalizes translators’ dynamic role and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however, it overemphasizes rewriting and cultural factors,so it completely subverts loyalty in terms of textual equivalence and ignores st’s value. besides, it lacks of practicality since it focuses on macro-depiction but translation practice needs conducting on the level of sentence and text. rewriting theory does not attach due importance to translators’ initiative and exaggerates manipulation; meanwhile it neglects translators’anti-manipulation ability. to sum up, rewriting theory should be studied in a dialectical way.works cited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92.---. “mother courage’s cucumbers: text, system and refraction in a theory of literature” 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scholes, robert. textual power.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张芸:《从改写理论看林纾的有意误译》,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第九卷第1期,第127-128页。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安德鲁勒菲弗尔(AndrewChesterman)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翻译学家,其翻译理论被广泛引用。

本文以《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为标题,分析其翻译理论的主要思想,以及对翻译工作的实践性指导作用。

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是一种系统性的,基于交际理论的翻译方法。

他指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它是在一种语言系统和一
种文化系统之间执行的。

”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
翻译工作中应既把握原作者的意图,又能将其转化为读者熟悉的语言形式,从而实现信息有效传达。

他还主张慎重处理双方文化差异,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安德鲁勒菲弗尔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有效提高翻译质量,包括:加强对原文的理解,准确把握原文的语义;把握翻译所面临的语言挑战,如句法、语法和词汇等;调整文体;充分考虑读者心理,尊重其文化背景等。

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在国内外翻译工作中都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

他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指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来完成翻译工作。

例如,他的理论提供了翻译家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帮助他们尊重读者的心理;他的理论也提倡译者慎重对待原文的含义,这对翻译家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学习方法,其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应尊重原作者的意愿和读者的心理。

它鼓励翻译家们努力理解原文,做到严谨准确;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尽量使读者能够理解原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不仅已被广泛引用,而且在国内外翻译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浅析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论”

浅析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论”

摘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引发了对翻译理论新的思考。

其中勒菲佛尔的“翻译操控论”对文学翻译的影响较为突出。

本文试阐述翻译操纵论的诞生背景和其三大操控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文化转向、翻译操纵、改写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译学界众多翻译理论家,如詹姆斯.霍姆斯、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等从各自立场出发,强调了翻译活动的文化性。

其中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翻译并非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两种文学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

译者作用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之中。

他们对自己和自己文化的理解,是影响他们翻译方法的诸多因素之一。

”1这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视野,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来的语言对比和价值评判层面转移到对两种文化的关注上来,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这种转向将翻译置于更加广泛的文化语境和研究视域中,人们更加关注翻译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文化制约翻译的方式以及语境、历史和传统等问题。

因为任何文学都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里,其意义、价值和作用,以及人们的解读和接受,始终会受到一系列关联和参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安德烈.勒菲弗尔在《西方翻译史源流》2一文中就提出了翻译活动中起着影响作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权威、专业知识和信任。

二.翻译中的操纵过去人们认为译者不应在翻译过程中掺入主观思想,要隐藏个性,译文应以原文为依据,再现原著的精神和风韵,做到“忠实”和“对等”。

如德莱顿曾把逐字逐句的翻译比作“戴着镣铐跳舞”;杨绛曾用“一仆二主”形容译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译者即“仆人”不仅要受原著这个“主人”的操纵,还要忠实于读者这个“主人”。

不过最近20年随着“操纵学派”的崛起,译界许多学者开始注意权力、意识形态、赞助人等对翻译活动的操纵作用。

赫曼斯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意味着为了某种目的对原文文本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

勒菲弗尔进一步指出,翻译必定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的支配,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中提出“翻译即改写”,阐述了“改写”的作用及研究“改写”的原因,这对跨文化翻译研究的定性问题有所启发。

从操控理论视角下看《背影》的两个英译本

从操控理论视角下看《背影》的两个英译本

从操控理论视角下看《背影》的两个英译本摘要:勒非弗尔的操控理论将翻译的研究重点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并指出翻译这一过程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控。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的形式。

译者在翻译这种类型的文本时,要充分考虑两种文化差异。

尝试以操控理论为基础,选取《背影》这篇现代散文的两个英译本,列举出其中典型实例,进行对比研究。

从而着重分析操控论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要素,是如何影响和操纵两位译者的翻译过程。

关键词:操控理论;《背影》;文化自20世纪70年代起,许多翻译家渐渐注重翻译活动的文化性,并将翻译研究视角从语言层面开始转向文化层面。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勒非弗尔提所出的操控理论。

他指出翻译不仅受语言的限制,还受到语言以外文化的限制,比如意识形态和诗学。

他指出,翻译的实质即译者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对原文的操控和改写。

《背影》是散文家朱自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

通过了解这篇文章,以操控理论为基础,对张培基和徐英才英译的《背影》进行比较分析,来证明意识形态和诗学对两位译者的翻译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为今后相关翻译活动提供借鉴。

一、勒非弗尔操控论的简介翻译研究学派包括一系列小的分支。

其中操控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理论是操控论。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但要形式对等,而且要意义对等和功能对等。

而勒非弗尔在《翻译、改写和文学名声的操控》中指出:“翻译并非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两种文学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

译者作用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之中。

他们对自己和自己文化的理解,是影响他们翻译方法的诸多因素之一。

”因此,翻译不单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

换言之,翻译不仅受语言的影响,更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

二、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视角对比《背影》两个英译本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这两个方面,对张培基和徐英才英译的《背影》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说明操控论对《背影》两个英译本的影响。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的开题报告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的开题报告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的开
题报告
安德烈·勒菲弗尔是一位法国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在文学理论方
面的贡献是他对「改写」的概念的探讨和阐述。

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
论在翻译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研究改写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是
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勒菲弗尔将「改写」定义为在一种语言、艺术、文化或形式的语境
之内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的转换过程。

改写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
过程,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单纯的翻译,而且包含了特定的文化、艺术和
历史语境的转换。

在改写过程中,原始文本可以保持不变、调整或完全
转化为新的形式。

改写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过程,包括:作者、读者、文本的对象和创造的情境。

对于翻译来说,改写理论的启示是,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用一种
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而是要考虑到文化的背景、语言的差异、
艺术形式的改变和原始文本的意义等多个因素。

通过改写,译者可以更
好地传达原始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使得文本在目标文化和语境中更
加自然和流畅。

此外,改写可以激发创意和创造力,从而生成新的艺术
形式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翻译具有很大的启示力,
翻译不仅仅是字面翻译或语言替换,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社
会语境和艺术形式等方面,同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地发挥
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勒弗菲尔的操控理论与侦探小说翻译的开题报告

勒弗菲尔的操控理论与侦探小说翻译的开题报告

优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勒弗菲尔的操控理论与侦探小说翻译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勒夫·菲尔(Lev Vygotsky)是20世纪初期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文化历史心理学,对于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在他的理论中,操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通过使用工具和符号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

侦探小说是一种以破解案件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其中主人公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搜集证据,最终揭示真相。

在侦探小说中,操控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主人公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操纵情节,达到解决案件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勒夫·菲尔的操控理论与侦探小说之间的关系,分析在侦探小说中主人公的操控策略,以及翻译侦探小说时应该如何处理主人公的操控策略。

二、选题意义通过研究勒夫·菲尔的操控理论与侦探小说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的操控行为和思维方式,对于心理学、文学和翻译等领域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在侦探小说中,主人公的操控策略是解决案件的关键,翻译侦探小说时如何处理主人公的操控策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准确地传达主人公的操控策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效果。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勒夫·菲尔的操控理论。

介绍勒夫·菲尔的操控理论,探讨操控在人类思维和行为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部分:侦探小说中的操控策略。

分析侦探小说中主人公的操控策略,探讨操控在侦探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部分:侦探小说翻译中的操控策略处理。

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准确地传达主人公的操控策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效果。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结果:1. 深入理解勒夫·菲尔的操控理论,探讨操控在人类思维和行为中的作用和意义。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操纵因素和改写手段-精选资料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操纵因素和改写手段-精选资料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操纵因素和改写手段、引言1992年,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 )继承了英国翻译理论家赫曼斯(Hermans)的“操纵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翻译是一种对原文的改写,而改写的本质就是操纵。

他指出翻译要放在文化和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层面的活动,而且“所有的改写,不管其目的如何,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Lefevere ,1992)。

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许多外界因素操纵着这个转换过程,如赞助人与意识形态,国内电影惯用技法以及所面对的预期观众群,如此译者就不得不为迎合其所处时期的大众化视野观赏需求而超越了翻译转换时所遵照的“信、达、雅”和“音美、意美、形美”,追求种能最大程度为预期观众群所能接受的改写。

本文以有代表性的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为实例,着重讨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操纵影响因素和以此采取的改写手段。

二、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突破性地拓宽了翻译的意义,得到写”理论,成果颇丰。

就电影翻译而言,呈现出多元化的翻译视角,许多学者从功能对等理论,关联理论或者目的论、权力操控论对电影字幕翻译进行探讨,却鲜有人从勒菲弗尔的操纵改写理了广泛的认可。

中国的翻译研究者借鉴并辩证性地解读了“改论角度研究字幕的翻译。

近年来,欧美电影市场大力进军中国,其电影字幕的翻译呈现出复杂多变的价值取向,因此有必要在此作一探讨。

三、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操纵因素鉴于大多数目标语观众只能观看译制片或字幕版的原片,后者则能最大限度保留原声效果而得到较多观影人的青睐。

然而译者在翻译电影字幕时,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照字面意义传达原意。

结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现对于操控字幕翻译的一些影响因素总结如下:一)赞助人和意识形态的操纵勒菲弗尔认为翻译的内因(诗学观念)是在外因赞助人和意识形态)的操纵下发挥作用的(Lefevere ,1992)。

“一方面,作为一定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赞助人利用他们的话语权力对于翻译过程进行直接干预”(王东风,2003)。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勒菲弗尔翻译改写及操纵理论
杨嬿桦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2()7
【摘要】勒菲弗尔将翻译研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指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实践活动,与文化系统内的其他体系息息相关,提出了翻译改写和操纵理论,指出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极大地影响了翻译过程。

本文对该理论及文化操纵因素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实例对该理论进行解读和思考。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杨嬿桦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浅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及他对The Lysistriata不同版本改写的诠释
2.《红楼梦》英译本中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应用——以《红楼梦》中建筑文化翻译为例
3.解读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
4.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视角下的译者翻译策略分析——以《长恨歌》英译为例
5.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视角下的译者翻译策略分析——以《长恨歌》英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