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2年模拟】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2年模拟】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第35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A组2018-2019年模拟·基础题组时间:20分钟分值:46分题组一百家争鸣1.(2018浙江稽阳联考,14)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局面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③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④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2.(2018广东七校联考,13)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仁者爱人、兼爱B.克己复礼、兼爱C.仁者爱人、非攻D.克己复礼、非攻3.(2018福建漳州一模,2)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题组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2018河北邯郸一模,3)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推断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5.(2018北京西城普通校上学期期中,8)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6.(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26)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 础。同时,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念,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 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对后世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启示
尽管后世封建王朝在统治思想上有所调整和发展,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仍然得以传承和 发扬。例如,宋明理学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进一步强调了“天理”、 “人欲”等观念,对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择题
A.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 孔子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B.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D.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研究中心,但鲁国自始至终是弱国。楚国一直重视发展 军事和农业,并以“筚路蓝缕”的精神与北方诸强争雄。最终,楚国把兼并战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先后灭掉它国四十余。
答案解析
C.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 会的瓦解时期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D. 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形成时期。
答案解析
• 非选择题解析 •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
兼并战争。同时,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此外,各国纷纷 进行改革或变法,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个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2)楚国的兼并战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其次,它扩大 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此外,楚国的兼并战争也为后世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废除其他思想学派,只推崇儒家学说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它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总复习:第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历史总复习:第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江苏卷五年命题统计┃考点范围考查角度题型与分值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2013·江苏单科,2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非选择题,3分汉代儒学(2014·江苏单科,1)董仲舒儒学与原始儒学的比较选择题,3分宋明理学(2015·江苏单科,21)理学发展的原因及其作用非选择题,4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2016·江苏单科,5)李贽的思想主张选择题,3分(2013·江苏单科,21)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作用非选择题,12分科技成就(2014·江苏单科,3)唐宋时期的印刷术成就选择题,3分汉字与书画(2013·江苏单科,2)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选择题,3分文学成就(2015·江苏单科,3)汉赋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社会特征选择题,3分(2012·江苏单科,1)《诗经》的内容及特点选择题,3分戏曲艺术第3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江苏考试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知识点二先秦诸子思想趋势考向一“百家争鸣”的出现及意义[史料研读]史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方法突破』 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 A 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 争夺国家政权,故 B 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 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 C 项 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 D 项正确。
『史论链接』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 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 论”。 (3)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 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 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 调“超脱”。
考法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 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 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 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 “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汉代儒学成为 2.(2015·课标全国Ⅰ,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 在此命题较多,如2015年全国课
正统思想
3.(2014·课标全国Ⅰ,40)政治统治与“君权神授”
标Ⅰ卷、Ⅱ卷、2014年全国课标
4.(2014·课标全国Ⅱ,25)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
Ⅰ卷、2012年全国课标都在此以
宋明理学
1.(2015·课标全国Ⅰ,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2.(2014·课标全国Ⅰ,25)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 3.(2014·课标全国Ⅰ,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4.(2013·课标全国Ⅰ,25)程朱理学的影响 5.(2012·课标全国,40)王阳明的心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

厉行赏罚、 奖励耕战 ;
主张“事异则备变”
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
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 传
“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 墨 子 非攻 、尚贤、尚同、非 乐、非命、节葬、节用
学法点睛 本知识点概括为“一、二、三、四”
史观史论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
的,而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不如过去,未来不如现在, 所以必须事事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 ——柏杨《中国人史纲》
百家争鸣至儒家一家独尊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大动荡大发展。各阶级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形成了儒、墨、 道、法等各学派相互诘难、学习的“百家争鸣”局面。孔子 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学派,此后,孟子提
出了“仁政”、“君轻民贵”主张,荀子吸收了各家思想的
有益成分,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请回答:
在历史上我们的先人有很多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就有 很多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借鉴,请举例说明。 答案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②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③孟子提出
角度1 儒、道、法思想在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提示:(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
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董仲舒的新儒学;③太学与科举制度。
百家争鸣 1.孔子和早期儒学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
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出现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解析:根据材料中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的信息,可以判断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状况下的百家争鸣。

答案:A
2.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圣迹图》是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

其教育思想中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温故知新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而题干要求回答的是孔子在教育上对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A项是其教育的办学思想,对教育发展起决定作用,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开创了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B项是教学方法,C项是学习态度,D项是学习方法。

答案:A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解析: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著作是《论语》,这是孔子的弟子整理孔子的言论形成的。

答案:C
4.下面漫画中的老爷爷的主张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人民版必修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人民版必修3)

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4.实质: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5.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要点史料探究
要点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
探究重点·分析史料
【史料】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 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 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 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 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 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 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 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 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问题】 依据材料,概述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最新考纲 春秋战国时 期的百家 争鸣 汉代儒学成 为正统思想 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 儒家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①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各国展开变法运动,新兴地主 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推动教育发展;士阶层的 兴起。
(2)表现
诸子百家 孟 儒 家 子 荀 子 墨 家 道 家 墨 子 庄 子 主张 ①提出 “仁政” 学说;②主张人性本善说; ③倡导“养浩然之气” ①提出“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②主张“性恶论”; ③主张: 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 葬” ①提出“齐物”的观点;②提出“逍遥” 的人生态度; ③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 者的利益;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但很多观点被 其他学派所吸收 政治上: 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法 家 韩 非 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主 张变法革新 政治体制的需要 文化上: 西汉以后的 1 000 多年中,与 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 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影响 孟子被尊为“亚圣”,《孟子》在唐 以后被奉为经典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1.〝百花怒放〞出现的缘由(1)经济:井田制解体。

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行,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开展,为学术文明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革新时代,各种力气在争衡、竞赛;对社会革新的理想宣布不同的看法,提出革新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相对的威望,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约束和制约,尽町以各抒己见。

(3)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生动起来,遭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位置,因此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完成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看法形状和文明范围: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开展为〝学在官方〞,出现公家讲学,培育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厉丰厚的文上,同时也为学术兴盛提供了言论阵地。

2.〝百花怒放〞的历史影响(1)它是中国学术文明、思想品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明开展的基础。

(2)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束缚运动,对事先和后来社会的开展,起了庞大的推进作用。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明中的政管理想和品德准那么;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21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革新肉体,成为历代提高思想家、政治家革新图治的实际武器。

在很大水平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昆滩传统强呲的基本肉体。

3.儒家思想的创立——孔子(春秋时期)(1)位置: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开创人,先人称之为〝至圣〞。

(2)思想主张4.儒家思想的开展——孟子、苟子(战国时期)(1)孟子(2)荀子(3)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苟子的总结和改造后,体系愈加完整,更能顺应社会的需求。

5.巧记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革新集权法主张。

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第35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A组2014—2015年模拟·基础题组时间:20分钟分值:46分题组一百家争鸣1.(2015浙江稽阳联考,14)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局面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③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④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2.(2015广东七校联考,13)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仁者爱人、兼爱B.克己复礼、兼爱C.仁者爱人、非攻D.克己复礼、非攻3.(2014福建漳州一模,2)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题组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2015河北邯郸一模,3)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推断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5.(2015北京西城普通校上学期期中,8)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6.(2014河北石家庄质检,26)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高二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

高二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

高二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高中历史是一门文科类的学科,因此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水平,为了帮助大家掌握好高二历史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二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考历史人民版通用史论阐释专题三知识点一37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高考历史人民版通用史论阐释专题三知识点一37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析·史论阐释一、百家争鸣的争论焦点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1)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

(2)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庄子提出人应顺应自然。

4.治国理念: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

二、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1.(2018·全国卷Ⅱ·T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

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A。

《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的汉代,仁德的解释符合儒家思想,从题干和选项的意思对应关系来看,A符合试题的要求;当时存在捕猎活动但是题干不能说明其是主要经济活动,排除B;C题干不能说明“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题干同样也没说明“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人民版)必修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解析PPT课件

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人民版)必修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解析PPT课件
②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 思想,提出了“_仁__政_____”学说,并进而提出了“君轻民贵” 的思想;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学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制提天出命“而_用__之__________”的重要思 想。对“礼”的思想进行了利 益和要求,反过来又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 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 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减轻剥削,给 人民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这种思想 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 不能说这是“民主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 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 “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对孟子的 主张我们应辩证地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性的一面,又要认识 到其历史局限性。
5
1.(2010·淄博模拟)由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已于 2010年元月22日首映,片中南子问孔子:“听说你常讲‘仁 者爱人’,那个‘人’字里面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 女人呢?”下列对“仁者爱人”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C.苛政猛于虎也
D.兼相爱,交相利
6
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主张,这是一 种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人”,与孔子的思想有本质的区 别。
答案:D
7
(2)道家思想
①基本主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 循自然无的为“________”、“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②老庄的思想:老子认为“__道____”是世界的根本,是 永恒不变的;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对人类 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 社会。他的思想,通过老《子________》一书留传下来。庄子把 “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认为“道” 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 他的思想集中庄体子现在《________》这部书中。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复习PPT教学课件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复习PPT教学课件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背景 (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 世官制 ”为主。 (2)汉武帝时, 察举制 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2.创立: 隋唐 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3.特点 (1)以 考试成绩 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2)考试内容主要是 儒学经典 。 4.影响 (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 政治 和文化生活。 (2)有益于中国 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的稳固。 (3)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 科学技术 研究的人才力量相 对薄弱。
(2)孟子 ①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 仁政 ”学说。 ②提出了“ 君轻民贵 ”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 的思想基础。 (3)荀子 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 天行有常 ”,提出了“制天命而 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礼 ”。
(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以“虚无”的“ 道 ”为世界的根本,以因 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能力探究
本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分为两讲:第一讲包 括:一、百家争鸣;二、汉代儒学。第二讲包括:三、宋明理 学;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我们先讲第 1 讲,百家争 鸣和汉代儒学。
【典例 1】 (2012·郑州检测)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
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韩非是
(2)商鞅 ①废除 世卿世禄 制,按军功授爵。 ②奖励耕战,废除 井田 制度。 ③加强 中央 集权。 ④使 秦国 强大起来。
(3)韩非 ①将“法”“术”“势”糅合为一,吸收 道家思想 ,将法 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 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异则备变 ”的主 张。
3.评价 (1)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 主流文化 的批判,对 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 (2)是对先秦 思想文化 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 上的一场浩劫。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第35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A组2012—2014年高考·基础题组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4.(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B组2012—2014年高考·提升题组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3.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必修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必修3

第1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考点清单]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孔子和老子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内容⎩⎪⎨⎪⎧①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②政治思想: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 “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

③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④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 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整体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2)地位:孔子的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哲学思想⎩⎪⎨⎪⎧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

(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论共识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老子更加侧重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

二、百家争鸣1.背景⎩⎪⎨⎪⎧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繁荣。

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主要派别错误!整体把握“百家争鸣”归纳总结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易混易错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为中心,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高中历史复习讲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高中历史复习讲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材拓展] 孔子的文化贡献(1)整理西周文献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述而不作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道家思想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的观点法家思想李悝经济上:“尽地力之教”;政治上: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商鞅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思想墨子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教材拓展] 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五行说: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秦)→土德……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2)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统治者重视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战争和政治变革,以图自强并统一全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的恢复周礼、仁政爱民等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最有利于结束分裂动荡局面的是法家提出的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加强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主张.[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影响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思考](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试答:(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试答:【提示】(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及历史影响1.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探究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解读](1)史料一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自然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自然段反映了法家强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第三自然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2)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思考]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试答:【提示】(1)治国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庄子主张“顺自然”.(4)人生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5)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尊卑有序.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2.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等等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等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等等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等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贺州一模)墨家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 ) 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B[由材料可知墨家主张为了追求财富可以取消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故选B 项;材料强调的是墨家而非儒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墨家对待天命论、礼乐制的态度而非墨家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儒家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墨家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2.(2019·乌鲁木齐一模)与墨子提出的“兼爱、事鬼、非乐、非命、节葬”等主张最有可能形成互相诘难、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法家D.阴阳家B[由“非命”可知墨子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而孔子强调天命论,可知墨家与儒家相互诘难,故选B项;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排除A项;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排除C项;阴阳家重在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排除D项.]3.(2019·郑州二模)《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D[据材料可知韩非子主张恩威并施以加强对民众的统治,故选D项;材料“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并不等同于荀子的“人之性恶”,排除A项;材料主张“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并非“仁政”,排除B项;材料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4.(2019·北京石景山区一模)“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A[材料的引文是庄子的原话,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道家,故选A项;墨家也主张薄葬,但和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排除B项;先秦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和民本,讲究“入世”,排除C项;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王霸糅合——汉代儒学[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3.评价(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灭学之祸”.(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教材拓展] 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1)内容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2)评价①积极影响: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②消极影响: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二、罢黜百家1.背景(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2.董仲舒的主张(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重用儒生.(3)教育上: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4.影响(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1.“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被当作邪辟之说受到压抑,而儒家学说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郭志坤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翦伯赞《中国史纲》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科举制(1)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2)影响⎩⎪⎨⎪⎧①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
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 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图示记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
3.汉武帝推广儒学: 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_________ 任官授爵的标准。 儒家经典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中央兴办_____ 太学 ,儒学 (2)教育:_________ 垄断教育;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 (1)汉代:扭转内外松弛的局面,巩固君权,维护统治。 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 (2)后世: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_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 _____________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 知,孔子主张以“德”治理国家,以礼教化百姓,故 A符合题意。B、 C、D不符合题意。
【观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 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 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 “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史论总结】
一、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代表阶级
学派代表 主 张 代表阶级 春秋晚期没落奴隶主贵族消 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要求维 护统治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 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 望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道”、无为、小国 寡民
“仁”、克己复礼
儒家 “仁政”“仁 (孟子、荀子) 义”“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A组2014—2015年模拟·基础题组时间:20分钟分值:46分题组一百家争鸣1.(2015浙江稽阳联考,14)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局面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③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④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2.(2015广东七校联考,13)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仁者爱人、兼爱B.克己复礼、兼爱C.仁者爱人、非攻D.克己复礼、非攻3.(2014福建漳州一模,2)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题组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2015河北邯郸一模,3)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推断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5.(2015北京西城普通校上学期期中,8)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6.(2014河北石家庄质检,26)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因为(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7.(2014广东揭阳质检,1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

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B.法家的严刑峻法C.道家的无为而治D.儒家的天人感应8.(2014山西名校联考,3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材料二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材料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阳,臣为阴……天之亲阳而疏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材料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4分)(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6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8分)B组2014—2015年模拟·提升题组时间:20分钟分值:4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2015浙江名校联考,12)《汉书·艺文志》对先秦某个学派评论到:“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该学派为(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2.(2015吉林一模,2)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

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

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低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

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 )A.法家B.墨家C.儒家D.道家3.(2015河南开封质检,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C.主张“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4.(2015贵州遵义联考,5)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某时期儒家学说有这样一段描述:“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最早造成上述影响的是谁的思想主张( )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顾炎武5.(2014河南六市联考,24)周先祖太王有三子,依次为泰伯、仲雍、季历。

太王以季历贤能且爱其子姬昌。

泰伯知道父亲心思后,偕二弟三次逃避王位继承,被孔子称赞为“大德”。

这表明( )A.西周时宗法制尚未完善B.孔子反对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春秋时宗法制瓦解D.泰伯辞让符合儒家孝悌伦理6.(2014甘肃名校联考,25)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在此,荀子( )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7.(2014河北唐山一模,24)汉代民间一直盛行“求雨”“止雨”等活动,即以“动阳以起阳”“动阴以起阴”的“物类相召”为理论,设计一套求雨、止雨的办法和礼仪。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A.天人合一思想B.天人感应理论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求雨迷信活动二、非选择题(共18分)8.(2015江苏南京质检,3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元光五年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公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据《汉书》等整理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

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4分)(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6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8分)A组2014—2015年模拟·基础题组题组一百家争鸣1.D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故③错误,D项符合题意。

2.B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不能说明孔子维护传统制度,故A项错误。

孔子处于动荡的春秋时期,面对乱世,他极力维护周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他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与儒家思想针锋相对,追求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故B 项正确。

“非攻”是反对非正义战争,与追求新的社会秩序无关,故C、D两项错误。

3.D 材料意思是英明的君主不会让他的臣子不受法律的约束,不会让法律特殊关照他们。

这体现了韩非子所说的“法”要有权威性、公开性,针对臣民,为君主服务,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韩非子对“法”的认识,故A、C两项错误;韩非子的认识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故B 项错误。

题组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B 董仲舒的主张与原始儒学在君民关系上有区别,故A项错误;董仲舒主张“限田”“轻徭薄赋”,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董仲舒的主张继承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和德治主张,故C、D两项错误。

5.B 百家争鸣局面消失在秦朝,A项不符合题意;民间向学之风兴起与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有关,故排除C项;B、D两项与本题设问均有一定因果关系,但“西汉君主重用儒者”与“东汉中兴”时间差距较大,故答案选B项。

6.B 三纲五常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故A项错误;刘邦尊崇孔子主要是因为“礼”符合成为帝王的刘邦对巩固统治秩序的要求,故B项正确;“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的主张,故C项错误;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7.D 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体现的是上天对现实的不满,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8.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

(2)作者:董仲舒。

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

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的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君臣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第二小问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回答,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小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小问言之有理即可。

B组2014—2015年模拟·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派主张“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而儒家学派主张仁和礼,故A 项错误;该学派主张“清虚可以为治”,即认为只要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故B项正确;法家主张法治、集权、改革,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2.A 材料中“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低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的信息说明其主张“依法治国”,属于法家学派,故A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