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教案: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通过讨论和实践,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荒漠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在掌握荒漠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状为背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荒漠化问题的现实意义。
2.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掌握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状,分析荒漠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学习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能够分析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4.能够运用所学的荒漠化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环境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4.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科地理年级/册高一年级(下)教材版本课题名称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难点名称荒漠化与干旱的关系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西北地区气候的干旱,荒漠化的自然原因等知识点本身复杂,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从海陆位置,地形,植被,土壤,外力作用(风)等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1.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初中阶段还没有接触过有关荒漠化的知识,而且对区域位置,气候等内容比较肤浅。
2.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识图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差,整理知识和学习能力差。
难点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解知识点。
2.图示法:展示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使学生理解在特定的背景下,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
4.练习法:既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呈现:一张图片——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区域位于图中的哪个区域吗?学生回答:西北地区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荒漠化1.荒漠化概念,表现和我国的分布讲解: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
讲解并展示图片:荒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石质荒漠化。
(1)土地沙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丘入侵或沙丘活化的现象。
(2)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过分富集,主要与灌溉不当及蒸发旺盛导致。
(3)石质荒漠化—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岩石裸露,土地生产力极低。
展示图片讲解: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于华北和西北地区,在华北地区最为典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参考教案(第1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设计: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复习课)【课标及考纲解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要求具体学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生分析】该内容虽然学生在高一时已学过,但对于文科班学生的要求来讲,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迁移运用及综合分析能力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必须通过复习来巩固和提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分布规律,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不同区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荒漠化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根本,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综合思维:从地理环境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与认识地理环境,认识荒漠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区域认知:由西北地区荒漠化扩展到全国不同类型的荒漠化,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以金昌市周边地区的荒漠化为例,培养学生考察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分析并掌握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区域的荒漠化成因及解决措施。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展示荒漠化的现状、防治措施及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b.请列举三种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并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c.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可以为防治荒漠化做些什么?
2.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案例,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案例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及启示。要求:图文并茂,字数600字左右。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要求: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字数800字左右,内容包括:GIS软件操作步骤、数据分析、防治建议。
4.阐述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为学生后续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b.荒漠化对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
c.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优缺点是什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概念及影响。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荒漠化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必修3 地理: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只是见过一些荒漠景观,对荒漠化的概念及成因知之甚少,再者,这是区域地理的第一节课,学生初次接触,难免感到陌生。
本节课教学既要立足于学生原有的基础,又要拓展荒漠化的实质,成因,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表现及其形成过程。
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推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的成因。
3.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同一地点十年前后变化的三组图片,导入新课并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阅读理解,谈话的方法,理解荒漠化的实质,表现及形成过程。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4.通过讲故事,探寻故事的背景,续写故事,续写家乡的故事,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拟人化的三个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
重点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难点荒漠化的过程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线索教师亲历的三个地点:鄂尔多斯---宁夏盐池---沙雅特点主线明晰,结合乡土,穿插故事,寓教于乐,注重因果导入十年前,我和爱人曾经到过三个地方,去年我们故地重游,它们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幻灯片1(三组图片)请问同学们,这三组图片揭示了哪一种环境问题?荒漠化板书荒漠化的防治新授阅读与思考阅读课本1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荒漠化的实质是什么2.荒漠化的三种表现是什么3.荒漠化的三种类型是什么4.你能说出荒漠,荒漠化,沙漠化的区别吗5.你能说出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吗小结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植被稀少 ----- 地面裸露 -----风力侵蚀水土流失------养分水分流失----- 土地退化----荒漠化合作与探究11.你能说说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吗(气温,降水)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那些因素有关3.这样的气候特点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有 什么影响(河流,植被,土壤)4.西北地区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还是流水作用为主,为什么?5.你能简述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么小锦囊(学习方法)位置地形合作与探究2据地形图,探究伊犁成为湿岛的原因小结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盛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节气候异常歌词改编:你是风儿,我是沙,加上干旱的他,点缀荒漠化板书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自然原因,这种自然原因促使荒漠化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演变过程,有时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据调查,我们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百分之九十的原因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下面让我们静静聆听来自它们的故事故事①穿着衣服的小山羊我是一只来自鄂尔多斯的小山羊,我一年四季都穿着衣服,不论严寒还是酷暑。
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和自然背景『自主学习』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的□01土地退化。
[自我探究] 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含义有何联系?提示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乱垦滥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其中风力长期侵蚀形成沙漠化,流水长期侵蚀作用形成石漠化。
2.原因是□02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03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表现04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05次生盐渍化。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4.现状06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1)世界:约□07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08西北地区最为突(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出。
[自我探究] “荒漠就是荒漠化”的说法正确吗?提示不正确。
①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一种过程。
②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作用、人为作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原来的土地逐渐演变为荒漠的过程。
③荒漠化过程可最终形成荒漠,但荒漠不一定是荒漠化过程的结果,有些荒漠是原生荒漠。
二、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范围□01大兴安岭以西,□02昆仑山—阿尔金山—□03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04新疆、宁夏、□05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06高原;西部山脉和□07盆地相间分布。
[自我探究] 简要说明新疆地形结构特征及其含义。
提示 “三山夹两盆”。
“三山”是指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两盆”是指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主要景观□08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了以草原、□09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内部分异:以□10贺兰山为界,以东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以西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5.脆弱的生态——荒漠化的潜在威胁6.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16自然因素。
高中地理上册《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福建省霞浦一中高二地理上册《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
例》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①结合图片,说出荒漠化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教学重点]
___
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仑山—⑩__________—古长城一线以北。
,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______
⑧西北
.退耕还林
气年平均降水
量
402 mm
.下列景观图中,该区域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具有明显的( )
.从赤道到两极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分异
___
(3)春季
形成沙尘天气的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要有动力条件,也就是大风天气使沙尘随风移动,我国大风天气多是受冬季风影响的季节,冬季风主要风向是西北
地理绘图是地理基本技能之一。
本题要求图、表转换,要注意纵、横坐标表示的意思。
根据各季节发生的频率来看,多发季节在春季,主要是春季沙源充足、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回升、蒸发强
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使植被的保护功能下降甚至丧
我国治理风沙、保护农田的工程是“三北”防护林体系。
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深受环境的制约。
沙漠地区植物适应干旱的环境,包括叶子变成细刺,以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叶片表面有角质层,以
沙漠探险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如自身的身体条件、沙漠探险的知识、生活必需品的准备、出现意外时的求救方法等。
本题为开放题,只要围绕沙漠探。
必修3 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题】必修3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授课班级】XX高中XX班【授课人】XXX【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这节内容是第二章的开篇;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机结合的典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略(基本和别人差不多,故不特别写出)【教学目标】课标:能够描述荒漠化的基本特征,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明荒漠化的形成的原因。
应用荒漠化的形成原理和荒漠化的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掌握防治措施,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荒漠化的定义以及其表现、类型;(2)学生能够借助填充图册和中国地形图指出我国荒漠的主要的分布地区;(3)学生能够描述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图2.1(西北地区的地形和位置)和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学生能够归纳得出形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2)通过探究讨论,学生能够概括出至少三点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3)通过对荒漠化分析方法的归纳,学生能初步学会分析常见环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有关世界和中国荒漠化防治形势材料的阅读,能认识到荒漠化的严峻性和危害性,并且树立防治荒漠化,从自身做起的意识,以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地图法、谈话法【教学过程】本节课的设计,把握了重点;同时也在最后,通过一个框架式的板书,对难点进行了突破,并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另外,本节课还没有上过,不知道内容的篇幅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将课堂45分钟利用的恰到好处。
【板书】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含义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一)西北地区的范围(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过渡樵采过渡放牧过渡开垦四、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防治措施【框架式板书】。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新人教版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1)(必修三)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本模块的核心内容。
本课是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是在学习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发展阶段、发展差异、经济联系等的基础上,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
主要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案例,着重研究荒漠化的防治。
按照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荒漠化)——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荒漠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通过个案研究,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是前面内容的延续和提高也为研究其它区域的基础。
二、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通过录像资料说出主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2. 能看图描述荒漠化的基本过程。
3. 能说出荒漠化的含义及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1. 能看图归纳西北的自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2. 通过视频资料分析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 通过对萨赫勒地区和本省的荒漠化成因分析,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通过本省局部荒漠化成因分析,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解释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五、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环境问题的思路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谈话法等2.直接原因(主要表现)(图2,5)过度樵采(32.7%)过度放牧(30.1%)过度开垦(26.9%)。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为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
本节《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如下: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学习难度适中。
三、设计思想荒漠化概念形成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为因素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以其他案例作为拓展案例,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案例所习得的方法与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2、渗透有效性教学理念。
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08(人教版必修3)
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1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概括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性。
2.区别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旅游资源的内涵、分类、特性。
难点:旅游资源的特性。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旅游资源的内涵1.旅游资源的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旅游者之所以愿意去某地旅游,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对他们具有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也可能是上述多种因素兼而.有人认为旅游资源就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地方”,或者更具体地说,是“自然风光;还有人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凡能达到娱乐目的的一切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为什么?务公务洽谈、会展、购物、修学、探险、探秘以及其他各种活动,并且具备旅游开发利用条件的事物和现象,都成为旅游资源。
点拨:表中所列项目均可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二、旅游资源的类型。
图2.1 旅游资源的分类通过读图,掌握以下知识:,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
探究活动:分别列举图2.1中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实例。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1教学设计-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1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三[人教版]【设计理念】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部分以周边自然地理环境为案例,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地理科学研究过程,训练地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质,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在本节中,我们主要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入手,探讨其形成自然背景。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从荒漠化的动态发生过程入手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成因。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教会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木荒漠化的过程,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科术语表达一个地理现象,过程和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身边案例,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本区正是西北地区,学生意识形态中已有荒漠化的模糊的概念所以对于荒漠化的理解稍微容易些。
3、非认知因素分析在教学中要调整对差生的期望值、运用多媒体教学、身边案例教学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教会学生养成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习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身边事例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新人教版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1(必修三)
第二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
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
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
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
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剧→ 土地肥力减弱→ 再度开垦 →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突破方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
2.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读图、析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取知识。
3. 案例教学法、讲述法、分析法3者相结合。
学法读图分析、归纳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呈现两张图片——森林和荒漠图片,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
(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我们用两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明确一下区域环境与发展的分析思路: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水汽难以到达干旱阻隔水汽进入高山环绕盆地地形青藏高原隆起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2.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名师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第1课时【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搜集荒漠化的相关资料,了解荒漠化的基本知识。
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勇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事实为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3.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我还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板书】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⑴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脆弱的生态环境: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具有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a.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b.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