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中如何使“愁”形象化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愁绪的描写方法

古诗词中愁绪的描写方法

古诗词中愁绪的描写方法愁思或者愁绪,作为一种带有普遍人文意义的感觉或者情绪,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正因如此,对其准确描写和表达是十分困难的。

然而,我国古诗词中对愁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作者通过拟人、比喻或者借用等手法使其具象化,使之可以想象,可以感知,大大地增加了诗词的感染力。

初步总结,古诗词中对愁的描写主要从下面几个角度或者主要使用如下几种方法:写愁绪之多,规模之大秦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近许多愁。

寇准: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半多。

姜夔: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写愁之重:如李清照:只恐双溪榨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如李群玉:愁穷重于山,终年压人头写愁绪之长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欧阳修: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辛弃疾: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写愁绪持续之久冯延巳: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写愁的程度之深:李清照:《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张先: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写愁起的速度之快:周邦彦: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如范仲淹: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写愁的具体情境贺铸:试问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冯延巳: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此外,古诗词中还运用大量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愁的结果,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陆游: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范仲淹: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史达祖:愁损翠黛双眉,日日花阑独凭。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会见景生情,美景使人愁,衰景亦使人愁。

试论李煜词中“愁”的表现手法

试论李煜词中“愁”的表现手法

试论李煜词中“愁”的表现手法“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南唐后主李煜在降宋,成为宋朝的阶下囚之后,有感而发,写出的一首思国之词。

这位多情善感的帝王看到自己眼下的处境,联想到远方的故国,写下了这首词。

寄托了自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悲。

下面小编整理了这首词的原文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表现得情绪的解读,希望对于同学们的学习能够有所帮助。

同时同学们要记得总结方法,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来做一下类似的题。

这种愁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沦为阶下囚的物是人非之感春花秋月在人生如意的人眼里,那是人间的赏心乐事。

但对于亡国之君李煜来说,却是引发万千愁绪的媒介载体。

从帝王到囚徒的巨大身份转变,在对往事的追忆之中,李煜心里满是伤春悲秋之感,悲苦难耐。

2、痛失山河的故国之思昔日繁华如梦,李煜作为南唐后主,也曾歌舞升平,享尽荣华。

深夜辗转难眠之时,对月抒怀,心中满是故国之思。

明月还是当时那个明月,故国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故国,山河破碎风飘絮,如何不让人泪垂呢?3、江山易主的亡国之痛曾经坐拥江山、纸醉金迷的时候,李煜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亡国之痛,对于历代君王来说,都是生之大悲大痛。

但对于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多情才子来说,这种国仇家恨更显悲哀与凄苦。

4、生命无常的无奈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对于亡国之君李煜来说,这种愤慨悲苦是具体而实在的客观存在。

但这些愁苦集于一身,引发词人对于生命无常的追问与哀叹,才是人生悲哀的永恒主题。

山河破,朱颜改,人世无常,无人能够幸免。

这些愁苦经过层层渲染,较终以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词人的情感渲染到极致。

李煜以设问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将个人抽象的愁苦化为能够引发人类情感体验的具体形象,变得生动可感,也更显深情婉转。

在一问一答之间,将抽象的愁苦喻为奔流不止的春水,既刻画出了愁苦延绵不断的广度,又诠释出愁苦深邃汹涌的深度。

如此贴切和形象的比喻,极易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变小我为大我,写出人类共同的悲哀,这正是王国维评价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伟大之处。

古代诗词中“愁”的意象妙用,古人把愁写绝了

古代诗词中“愁”的意象妙用,古人把愁写绝了

古代诗词中“愁”的意象妙用,古人把愁写绝了“愁”是一种萦绕在人类情感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有离别之愁、有相思之愁、有孤独之愁、有悲愤之愁、有幽怨之愁、有失意之愁、有惜时之愁、有悲秋之愁、有无端之愁、有报国无门之愁、有壮志难酬之愁……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和反映愁绪的作品。

作者有的以实物喻愁,有的借愁发无缘由之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愁之长、愁之密、愁之重。

在文人墨客笔下,愁是有颜色的、有味道的、有长度的、有重量的、有生命的……敏感的文人一般多愁善感,“愁”就是他们抒发情感的一种别致的语言形式。

文人墨客写愁咏愁自古有之,由来已久,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慷慨忧愤的诗风,再到愁情泛滥的唐诗宋词元曲,反映愁绪的文学作品一直延续,多如繁星。

凡是吟诵古诗词的,写愁的诗句可以信手拈来。

孤舟“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描述清楚、精准表达,实属不易,因为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见;既没有形状,又没有重量;既没有颜色,又没有味道。

可在古人的巧思妙想和妙笔生花的描述下,愁绪被活灵活现表达了出来。

古代文人墨客通过“水”、“雨”、“丝”、“发”、“船”、“月”等实物喻愁,发挥各自奇特的想象,将愁赋予新的特质,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描述,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写“愁”的名句。

宋词有以山喻愁的。

如,杜少陵:“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

”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愁很沉重,像山一样压来,让人透不过气来,难以喘息,无法摆脱,极言愁的程度之重。

在李清照的笔下,使无形的愁有了重量。

她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把抽象的愁具体物化,愁可以载在船上,但愁太过沉重,只恐船都载不动。

愁的悲凉与沉重活灵活现。

有以水喻愁的。

如,刘禹锡:“水流无限似侬愁”;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浅析古典诗词表达愁情的艺术手法

浅析古典诗词表达愁情的艺术手法

浅析古典诗词表达愁情的艺术手法作者:钟长英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11期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就像一颗颗明珠,熠熠闪光,每一首都散发出醉人心魄的光芒。

他们有的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观,有的倾诉了亲朋好友间深刻的感情,有的说出了壮志未酬的愤懑,有的抒发了报国杀敌的豪情。

而愁情也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传唱的永恒话题,各种愁绪浮现在心头,倾注在笔端。

古往今来的诗人用他们的才华和深情演绎出了一首首写愁的千古名篇。

下面笔者就对表现愁情的艺术手法略作分析。

一、直接抒情中国古代诗人大多是含蓄蕴藉的,感情大多隐含在诗句中,当然也有诗人忍不住心中喷薄的情感,写就直接呐喊出来的诗句。

李清照经历了国家破灭、家破人亡、南下漂泊等苦难后《声声慢》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发了家国之恨、漂泊之苦,让我们忍不住为身遭巨变的女词人掬一把辛酸之泪。

二、以人体变化、感受等来写愁愁情使人倍感伤心痛苦,通常直接作用于人体,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

相思之情使人形体消瘦,便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人比黄花瘦”;有家不能回的乡愁之痛令人肝肠寸断,便有了韦庄《菩萨蛮》的“还乡须断肠”和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怀人之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由眉间转移到心上,于是就有了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和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环境烘托渲染愁情恰当的环境描写会使读者更容易体会到诗人所渲染的愁情。

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蝉的鸣声凄凉,秋雨过后傍晚的景色更添几分寒凉,在这样朦胧暮霭中的长亭更显得萧索,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蕴含着离别时心痛难忍的愁情。

张继《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营造了清幽寂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秦观《满庭芳》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的气象,渲染了诗人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愁恨。

浅谈古诗中如何使『愁』形象化

浅谈古诗中如何使『愁』形象化
师道•教研 2016 年第 12 期
偶, 杜甫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 杯消愁愁更愁”, 也像李煜的 《虞 美人》 那样采用了 “水” 这种意象 作为表达 “愁” 这种感情的载体。 贺铸的 《清玉案》 里的 “试问闲愁 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 子黄时雨,” 中的 “烟草、 风絮、 梅子雨” 就成了抒发 “愁” 这种思 绪的载体, 同样 “如烟如雾的青 草、 漫天飞扬的风絮、 永不停歇的 梅子雨” 这三个意象构成了三幅漂 亮的画面; 李后主的 《清平乐》 中 的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 生” 也选用了 “草” 作为舒解愁绪 的工具; 李白的 “白发三千丈, 缘 愁似个长”, 我们司空见惯的 “白 发” 也成为了一种意象; 以上所举 的不管是 “水”、 “白发”, 还是贺 梅子的 “烟草、 风絮、 梅子雨” 都 是特定的意象, 而这些意象都是日 常生活中常见的, 为我们所熟悉 的, 具体可感的。 诗人借助这些特 定的形象把心中复杂抽象的 “愁” 绪外化成形象生动的东西。
二、 借助形象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具有使抽象的事物变 得生动形象的特点, 诗人善于利用 它的特点, 把抽象的 “愁” 具体形 象化。 像李煜千古传颂的名句 “问 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就运用了设问、 比喻的修辞 手法, 把 “愁” 比作 “春水”, “愁” 是君内在的思绪, 君有多少 愁绪? 君的愁绪有多深? 我们无从 得知, 可我们熟悉滚滚的 “春水”, 滔滔的长江水一望无际, 奔腾不 息, 我们可以从长江水斗量出有多 少愁, 可以从长江水的奔腾不息丈 量出君的愁有多深。 君有几多愁 呢? 那就是只要长江水不干枯, 君 的愁就在, 只要长江水还在流动, 君的愁就不止。 贺梅子的 “试问闲 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也运用了设问和比喻 的修辞手法。 只用了一个本体

古典诗词中的愁

古典诗词中的愁

古典诗词中的愁古典诗词中的愁愁,本是人事间,特别是离乱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

由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故和相应的个人理想的破灭,往往造成一种压抑、苦闷、悲观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在当时社会不可能通过政治或历史的理论形式作正面阐发,只能通过诗歌等艺术形式加以表现。

中国古典诗歌有“以悲为美”和“以愁为工”的悠久传统。

在古典诗词中留下了众多抒写作者愁怀为主题的作品。

羁于个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生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唐代诗人李白被权贵排挤后,过着凄然的漫游生活,积怨日益深沉,于是发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感叹。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以“白发三千丈”这个虚拟懂得长度形容自己的悲苦、忧愁生活的深重。

而男唐李后主在经历了亡国破家的残酷现实后,在囚犯般的屈辱生活中,不禁倾泻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限愁怀,把绵绵哀愁呈诸笔端。

在他的另一首词《相间欢》中,则将千缕万绪的愁思比成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使人雨”,把那种“闲愁”的深度,借江南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烟草”、“风絮”、“梅子黄时雨”巧妙地表达出来。

古代诗词中的写“愁”艺术一、把“愁”写得有长度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内心愁绪的深重。

二、把“愁”写得有重量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用“舟轻”载不动自己的愁苦来表现愁之多,使抽象的“愁”变成了有重量的东西。

三、把“愁”写得有形态南唐李后主则使“愁”的形态表现得更为直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愁思像一团乱麻。

四、把“愁”写得有数量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以“一江水”喻“愁”,又在“东流水”的基础上衬以“春”字,写出了愁思如江水般汪洋恣肆,又如春水般长流不断。

五、把“愁”写得有变化运动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把愁形象化的诗句

把愁形象化的诗句

把愁形象化的诗句
以下是 6 条主题为把愁形象化的诗句及例子:
1. 我的愁如那绵绵的雨丝,何时才会停呢?
- 例子:就像我站在雨中,看着那雨丝不断飘落,心里的愁绪就如同这雨一样,一滴又一滴,永无止境,哎呀,这可咋办呀!
2. 那愁绪仿佛是纠缠的丝线,越理越乱啊。

- 例子:我试图解开心中的愁,就如解开那团混乱的丝线,可怎么解都解不开,烦死啦!
3. 愁啊,就像那沉重的乌云,压在我心头。

- 例子:今天心情好沉闷,那愁就像头顶上那片沉重的乌云,怎么都挥不走,真让人郁闷!
4. 这愁恰似无边的黑夜,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

- 例子:面对眼前的困难,心中的愁如无边黑夜笼罩,难道就真没出路了吗?不会吧!
5. 他的愁好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快喘不过气来。

- 例子:你看他整天愁眉苦脸的,那愁就跟座大山似的压着他,咱可得帮帮他呀,是不?
6. 我的愁仿若迷路的羔羊,不知该往何处去。

- 例子:我现在心里好迷茫,那愁就像只迷路的羔羊,到处乱撞,到底该咋办呢!
结论:愁绪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却又如此真实地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怎一个“愁”字了得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愁”字了得——例谈古诗词中抽象情感的表达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抒写“愁情”的诗句各尽其妙为人称道。

多愁善感的诗人们以其生花妙笔,将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愁思万般苦痛,铸就成脍炙人口的经典佳句,一次次敲打着我们的心扉。

细细咀嚼这些美不胜收的文字,我们会茅塞顿开,在写作中找寻到如何寓抽象情感于具体意象中的金钥匙。

一、比喻法:打造清词丽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此句是李煜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李煜由一个高高在上的君主变成一个失去自由的阶下囚,处于极度的忧愁郁闷之中,他将自己的满腔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将“愁”这一抽象的情意通过视觉艺术形象已化为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永无休止、迢迢不断、绵绵无绝,让人深切感受到一个人感情涌动的深度和力度。

如此缠绵悲切的词句,充满浓郁的感伤之情,让人不禁悲从中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一代词宗李清照,半生漂泊,一生悲苦,常在词中倾诉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丈夫病逝所带来的深深的悲怨。

此句表达了自己内心深重的悲苦,被词论家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愁”实体化,能掂出重量,连船都承载不动,作者的心境是如何的凄酸悲凉啊!舟轻愁重之喻,令人怆然泪下!此句新颖别致,化虚为实,堪称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妙用比喻,打造生动俏丽的妙句,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余韵无穷。

二、夸张法:把玩奇崛想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李白的诗浪漫豪放,李白写愁想象离奇,令人惊叹于其气魄和笔力。

李白一生屡遭挫折,志向却始终未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

壮志未酬人已老,怎不悲愤?怎不抑郁?三千丈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离奇的夸张,浪漫的手法,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瀚海阑干白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浅谈古诗之愁

浅谈古诗之愁

怎一个“愁”字了得――浅谈古诗中的“愁”情抒发的载体赣州三中赖启生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形容“愁”的名句,或“以水喻愁”,或“以船载愁”,或“以絮状愁”,或“以月牵愁”,或“以剪理愁”,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或写愁之深,或写愁之长,或写愁之多,把“愁”形象化、具体化、立体化,这些“愁”诗成为古诗中的一朵奇葩。

一、以水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名句。

首先,它是由眼前景自然生出联想,谢朓楼前自古有一条终年常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

诗人即景抒情,自然贴切,妙语天成,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其次,“抽刀断水”是极奇特又极逼真的举动,惟其如此,才能表现诗人强烈的泄愤情绪及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再次,诗人故意用“抽刀断水”这个不可能的细节与“水更流”对比,极形象地说明欲罢不能的意思,然后以此比喻“举杯销愁”,就把“愁更愁”的结局更加突出出来。

而且连用两个表递进的副词“更”挑起两组复沓语,气势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最后,将“水”与“愁”对举,自然造成读者意识中愁与水的叠印,将抽象的愁化为流不断的水,把诗人内心无法排遣而与日俱增的忧愁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

李煜的《虞美人》通篇采用问答体,以问起,以答结,刻画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其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既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流倾泻;又如春水的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且后九个字,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又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也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声情并茂。

另外,这两句又是以问答形式出现,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使整首词在语气上前后呼应,流畅自如。

与之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二、凭絮状愁贺铸,以善写愁而著称的,他的《青玉案》就是因为用了“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来比喻自己的闲愁,而得名“贺梅子”,以至黄庭坚读了之后,赞叹“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

古诗词曲“愁思”现象探析

古诗词曲“愁思”现象探析

古诗词曲“愁思”现象探析有关羁旅行役的古诗词中,或抒发生不逢时感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或自叹淹蹇,或愤世嫉俗;或思念乡关,或向往归隐。

看似总是一条俗套的尾巴,细细咀嚼,品味,其言语思维力透纸背,高雅情趣终难掩盖,读来使人浮想联翩,读罢让人掩卷长思,读尽更给人领悟厚重的思想内涵。

关键字:形象画面时间空间情愫一、以鲜活的形象来画“愁”诗歌中的形象是指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鲜活的形象对诗歌的主题具有很深的表现力。

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全诗勾画了一位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和踌躇满志的神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遭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全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古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一般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细腻真切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挚急切的思念牽挂。

再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刻画了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二、以鲜明的画面来写“愁”古诗中很多的画面都跟景物有关,特定的景物表达特定的感情,如:柳,可以抒发惜别、留恋之情;月、霜,与思乡、怀人有关;松、竹、梅、菊,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流水、秋风、落花、梧桐、残月、夕阳,这些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或发感时伤世之叹,或抒孤寂落寞之感,或寄羁旅思乡之愁;大漠、孤烟、燕山,这些多出现在边塞诗中,或赞边关将士杀敌卫国的爱国情怀,或表达对守关将士的同情,或抒壮志未酬、久戍思乡的感慨等等。

巧用妙喻话愁绪

巧用妙喻话愁绪

巧用妙喻话愁绪古代文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落魄居士,大都容易感时伤世,悲愁叹苦,对愁情苦恨的惨淡抒发成为他们诗词创作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正是他们或国破家亡,或英雄失意,或离愁别恨,或悲愁叹老等等原因,才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愁”情飞扬、多姿多彩的瑰丽篇章。

古人巧用比喻来写愁,抒发感慨。

一、以水喻愁。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形象描绘出亡国辱身的愁思苦恨犹如春天江水汪洋浩荡、喷薄而出,而且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九个字凝成了词人的忧愤之歌,声声血,字字泪,把作者潜藏内心深处的忧愁悔恨如磅礴奔涌的春江洪流般,强烈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将进酒》),白居易的“欲识愁多少,高于滟预堆”,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等等诗词,都是“以水喻愁”的名句。

二、以雨喻愁。

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描花绘雨,巧比妙喻,别具一格。

词人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化具体为抽象,变有限为无穷,给人留下新奇玄奥、浮想联翩的艺术空白。

晏殊的“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玉楼春》)写尽弃妇的离愁相思之苦。

白天逝去,黑夜降临,她辗转反侧,很久之后才进入梦乡,不幸却又被五更钟声惊醒,她又陷入了无边的失望之中。

窗外,飘洒着如烟似雾的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离情别恨的泪水,带着离愁纷纷飘落。

三月春雨,如丝如缕,绵绵不尽,如烟似雾,缠绵难遣。

这不正与弃妇心中愁肠百结、挥之不去的苦恨情绪类似吗?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也是以雨写愁,雨的点点滴滴、不舍昼夜,雨的丝丝缕缕、密密麻麻,烘托出词人以泪洗面、苦度时日的伤心和痛苦。

三、以山喻愁。

白居易的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长相思》)前三句以流水喻人,写丈夫离开少妇,飘然远去。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其中,愁绪表达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它通过对人生的烦恼和忧伤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共鸣。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古代诗歌中愁绪表达的方式和魅力。

在古代诗歌中,愁绪表达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体现。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将夜晚的寂静与明月的光辉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孤独而忧伤的感觉。

这种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更加生动而真实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愁绪。

除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外,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还常常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展现。

在《白发悲》中,纳兰性德以“白发愁看白封书,月照平湖霞满楼”描绘了一个老年人对世事的忧伤和无奈。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愁绪传达给了读者,引起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此外,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还常常通过对感情的描绘来展现。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对离别的惋惜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感情的表述和描绘,将自己的愁绪与读者紧密相连,使读者不禁感到一种心痛的感觉。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了一个官员离别京城赴任的场景,表达了对职责和人生的烦恼和忧虑。

诗人通过对人生之旅的反思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点出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痛苦和困惑。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是中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花。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表达,展现出人们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和感情的描绘和刻画,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他们的愁绪和忧伤。

在读古代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慰藉。

总之,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法,它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和感情的描绘和刻画,生动地呈现了诗人们内心的愁绪和忧伤。

妙用修辞出神入化——浅谈古诗词中的“愁”

妙用修辞出神入化——浅谈古诗词中的“愁”

妙用修辞出神入化——浅谈古诗词中的“愁”作者:王国新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11期甘肃民勤县西渠中学(733399)王国新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而妙用修辞手法更会使诗词的表达效果出神入化,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从而使整首诗词形神兼具,文采飞扬。

“愁”本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然而中国古诗词中的“愁”却写得具体可感,深刻动人。

究其原因,是诗人将抽象的、不易为读者所把握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愁”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一、“愁”有长度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在《虞美人》一词的前六句中,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永恒和人事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喻愁,显示出愁思既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

这九个字,把愁思不尽的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而这两句又以设问形式出现,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因而李煜此词便突破时空的限制,产生了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

二、“愁”有质感秦观《浣溪沙》中“无边丝雨细如愁”描绘了春雨绵绵,如丝如缕;哀愁淡淡,不绝如缕,一时不能解脱,因而愁就有了质感———丝。

“丝”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这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无边丝雨细如愁”,表面写丝雨形态,实质上重点却在写“愁”。

且用语绝妙,别具一格。

词中主人,心事重重,淡淡愁苦如丝雨般细,抽扯不尽,无休无止,作者借助气氛的渲染和环境的烘托,从而使读者体味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指导教师:陈碧仙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

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

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

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

对于词活。

[1]“柳”这个意象时常令人有留念、伤感之情,那“烟柳”常触发诗人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常被用来抒发兴亡,在李词中更是如此。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此时已是元宵佳节,似应春意盎然,然而“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作者心中有的是对故国、对已往岁月的怀念和伤悼,纵有柳枝飞舞、春机入目,亦是徒增“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念奴娇》)的离恨。

即使“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蝶恋花》)柳萌梅绽,景色诱人,作者也无心观赏,面对大好春光,没有亲人陪伴,只得独自伤心流泪,被离愁折磨得坐卧不安,如痴如迷。

二、花开花落系忧愁李清照词中大量写到了菊花、梅花、桂花、梨花等这些自古以来就一直被咏诵的花,她不仅着眼于花草一类细部的东西,而且她更把生命心魂融入了所热爱的花草之中,与花为“媒”,与花共“舞”。

梅花是易安词中常见的意象,也是她的最爱。

在她37首词中(不含存疑词)写梅花的就有15首,这15首词中专咏梅花的就有6首。

但她所咏的梅花却不似一般文人所看到的傲立风雪中,她看到了梅花的残缺美,看见了梅花的娇柔。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欢迎大家阅读!清人吴衡照说得好,“言愁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沉流美之致”(《莲子居词话》卷二)。

是的,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

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玉词》,《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

而这一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色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

李词中常用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

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万般愁情。

一、用花表现愁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

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生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满是创伤生活的心灵外化。

花之所以被采集词人笔下而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一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人的情感来表情达意。

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而枯萎、而凋谢。

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美好,由此引起敏感的词人无限感慨,随即产生了一番惋惜,万般呵护之情感。

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

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意浓睡之中,词人的潜意识却处在关注着风雨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一夜的急风疏雨的吹打,海棠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凋谢了。

“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开的无限惋惜之情,从中亦不难体味到一个花季少女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感伤不已的心情。

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

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

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愁,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闻不了;既无形体,又无重量;既无颜色,又无味道,要把它写出,实非易事。

可诗人笔下的愁,却写得妙趣横生,形象可感,生动具体。

那么,“愁”在诗人的笔下是如何写的?1、以夕阳(黄昏)烘托愁在《诗经·君子于役》中,思妇在日落黄昏之时,看到归圈的牛羊和归巢的鸡,想到在外服役的丈夫。

夕阳(黄昏)意象就多被诗人采用,以抒游子思妇的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以上都借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游子思妇相思却不得相见的伤痛愁情。

2、以秋烘托愁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突显悲凉的气氛。

所以,古典诗词中就有了“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诗人感到了无限的自然对有限的人生的压迫,顿生人生迟暮之感,从而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的生命竟然是如此的悲壮而沉重。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有一种难言的伤痛。

《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秋日的意象诉说离情。

3. 以酒抒写愁酒能麻醉神经,能忘记暂时痛苦与挫折。

诗人常常借酒销愁、借酒抒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的诗句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借酒表达深厚的惜别之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将故国之思,羁旅之愁,丧夫之痛,写得凄苦感人。

4.以流水、大海比喻愁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古不变。

人的愁情如绵远无比的流水汩汩滔滔,更如深遂无尽的大海不可估量。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111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111

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古诗词中的“愁”作者:刘攀学校:濮阳广播电视大学学号:指导老师:任百丽职称:副教授答辩日期:年月日浅论古诗词中的“愁”刘攀2014年5月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

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

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宋词愁绪个人情愫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

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

“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有颜色,又没有味道。

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愁”之妙喻

“愁”之妙喻

“愁”之妙喻“愁”之妙喻我们说“愁”是极难把握,极难触摸到的一种情绪,但在一些“大家”笔下,往往用比喻来形容,使审美意象物化形态具有可感性特点,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供欣赏的对象,却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愁”是一种感情思维,在古人笔下,一入诗一入词,就变得仪态万方,熠熠生辉起来。

它有重量、有数量、有长度;它如山、如海也如一江春水;它似烟草、似柳絮,也似绵绵细雨。

那忧愁、闲愁,哀愁在古人的笔下都具体化、形象化了。

愁是有重量的。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使得抽象的“愁”具体化,“愁”有了长度,有了体积。

这种比喻到了南唐李后主手里,又有翻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不但有长度,而且有动态,不可见的“愁”,成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

这个比喻所引起的读者的联想,比“白发三十丈”更广、更深、更远。

秦观的“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从以山喻恨,以水喻愁,改用重重叠叠的书信砌成愁恨,极为罕见。

词人身羁郴州,回乡无望,尽管鱼雁频通,亦不过借抒离愁别恨而己。

因此书信越多,恨也堆积得越高。

用无数的“梅花”和“尺素”堆砌成的恨,就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令人可感、可见,甚至可以触摸得到。

更妙的是贺方回言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他笔下的“愁”,简直是铺天盖地,弥漫无际,有声响、有色彩,能飞会长,这又是一个创新。

李清照笔下的“愁”也别有一番情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竟会有重量,竟把“愁”搬上了船。

到了金代董解元,把“愁”从船上移到马背上,怕马儿“驮也驮不动。

”王实甫又把“愁”从马背上移到车子上,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像这样具体可感的形象的出现,会使人“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感觉到人物心灵上难以承受的重压。

“愁”能用船载马驮车装,喻得新,喻得妙,有创新,构成情景兼备,情也入景,景也传情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诗中如何使“愁”形象化
作者:黄培梁
来源:《师道·教研》2016年第12期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内在情感。

虽然它很抽象,但我们的古诗人却可以把它表达得淋漓尽致,表达得形象可感,让人读起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我们心中这种难以言说之情可以有所托,可以如此外化的。

那么古诗人是如何把此种感情表达出来的呢?
一、借助特定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意象通俗点来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象。

像高中课本所学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里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把“春水”作为抒发“愁”的特定意象;无独有偶,杜甫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像李煜的《虞美人》那样采用了“水”这种意象作为表达“愁”这种感情的载体。

贺铸的《清玉案》里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烟草、风絮、梅子雨”就成了抒发“愁”这种思绪的载体,同样“如烟如雾的青草、漫天飞扬的风絮、永不停歇的梅子雨”这三个意象构成了三幅漂亮的画面;李后主的《清平乐》中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也选用了“草”作为舒解愁绪的工具;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们司空见惯的“白发”也成为了一种意象;以上所举的不管是“水”、“白发”,还是贺梅子的“烟草、风絮、梅子雨”都是特定的意象,而这些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为我们所熟悉的,具体可感的。

诗人借助这些特定的形象把心中复杂抽象的“愁”绪外化成形象生动的东西。

二、借助形象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具有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的特点,诗人善于利用它的特点,把抽象的“愁”具体形象化。

像李煜千古传颂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运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愁”比作“春水”,“愁”是君内在的思绪,君有多少愁绪?君的愁绪有多深?我们无从得知,可我们熟悉滚滚的“春水”,滔滔的长江水一望无际,奔腾不息,我们可以从长江水斗量出有多少愁,可以从长江水的奔腾不息丈量出君的愁有多深。

君有几多愁呢?那就是只要长江水不干枯,君的愁就在,只要长江水还在流动,君的愁就不止。

贺梅子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只用了一个本体“愁”,连续运用了“烟草”、“风絮”、“梅子雨” 多个喻体,而这是比喻修辞当中的博喻。

词人通过这些喻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回答了“愁”有几许:满城如烟如雾的烟草,漫天飞扬的柳絮,永不停歇的梅子雨。

白居易著名的《赋的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诗句便可得知青草是年生年长的植物,尽管是放一把野火把它烧光了,但只要吹起了春风,它又开始生长了,并且是越长越旺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言下之意便是说词人的愁同样具有野草那般生命力,是坚不可摧的,此句从强度方面阐释了“愁”之强。

又似天空中满城飘扬的柳絮,此句从数量方面写出了“愁”之多;再有把“愁”比作梅子雨,南方到了梅雨季节,雨总是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而且持续的时间也很长,那么这句就从时间的长度写出了“愁”之长,究竟要多长时间心中的愁绪才能烟消云散呢?究竟要多长时间心里才能雨过天晴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梅雨天气结束了,雨过天清之时便是愁绪了结之时。

“诗仙”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的愁究竟有多长呢?在这里诗人把“愁”比作“白发”,“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那么“愁”就有三千丈,当然我们都知道“白发”不可能有三千丈那么长,诗人只是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修辞手法,故意夸大,使得读者更加明白诗人心中的愁绪之长,难以排遣。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运用了常见的修辞手法以达到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思绪更加形象、具体、生动,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愁情,更深刻地掌握诗歌内容的目的。

责任编辑邱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