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态心理学201309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1变态心理学:也称之为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

2变态心理学的任务:a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b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c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d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身心健康的维护3心理障碍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泛指人类在心理或精神以及行为方面党的一切异常,它强调的是病感,而不论有没有组织器官结构的改变。

1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a生物因素研究b心理因素研究c社会因素研究d病因的相互作用1病理评估:心理评估是运用访谈,观察,调查和测量等多种手段,从多个侧面收集某种心理特质的信息,对其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和分析。

2目前精神障碍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精神状态检查,多数精神障碍病因不明,缺乏客观生物学标记,当病史资料和精神检查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受到质疑时,误诊和被精神病等现象偶有发生。

1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回顾性研究,它是一种从果到因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探索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

心理障碍的基本症: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与行为障碍意识障碍综合征1交谈和观察是精神症状检查的主要方法,精神症状的识别尤其强调临床交谈技巧的重要性。

补:判定某个精神活动是否为精神症状时,必须进行对比分析①纵向对比,即与其过去的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②横向对比,即与周围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要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具体分析和判段。

2每一种精神症状均有其明确定义,并具有以下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④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3认知障碍的过程包括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倒错,内感性不适),知觉障碍(错觉,幻觉。

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一、定义变态心理学又称非正常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

这一分支科学,至今尚无确切定义,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叫做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

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时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

二、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以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不过,针对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等。

三、简史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过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

他反对以求神诅咒等方法对待患者,认为应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中寻找致病原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另一位古希腊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不健全”的术语。

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使有关变态心理的研究从思辨转向实验,从患者的外部表现进入其内心活动。

在中国,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殷代末期,就已有“狂”这一病名载于文献。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最早列出“癫狂篇”,对变态心理作了医学描述,并且存录了有关治疗的资料。

以后历代医家和学者在探讨医药或哲理的过程中,对于变态心理的表现、成因和矫治等屡有论述,至明清时期,更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要的进展。

变态心理学(一)讲义

变态心理学(一)讲义

变态心理学(一)讲义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判别心理异常的四个指标:1、统计学指标2、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3、以个人经验为指标4、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1)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2)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三)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1 识记:(1)三种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2)我国当前使用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简称CCMD-3;(3)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简称ICD-10;(4)美国于1994年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Ⅳ2 领会:(1)轻度心理异常;这一类心理异常表现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活动某些方面受到影响,即大脑一般没有组织上的器质性损害,只有在高级神经系统活动方面表现失调。

患者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性受动一定的影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减弱,人际关系处理往往不够和谐。

但他们能理解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失常状态,因而主动寻求改善自身不正常状态的办法和措施;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可正常进行。

(2)严重的心理异常这一类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机能的瓦解。

不仅各种心理活动机能本身,而且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也严重受损;同时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异常表现:(1)病人的反映机能受到严重损害,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歪曲的,可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如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怪异、情感失常等,因而丧失正常的言行、理智与行为反应。

(2)社会功能有严重损失,不能处理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甚至会给公众社会生活造成危害。

(3)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和个人生活,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对自己的处境完全丧失自知力。

(四)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历史1 领会:(1)西方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四次变革(1)现代的变态心理学在随后的变化历程中,大概经历了这样几次变革过程,即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2)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3)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4)从医院走向社会的阿尔比和尔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

变态心理学-第1讲(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学-第1讲(变态心理学概述)
价值观念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来判断心理是否异常的标准。 凡是不符合社会文化标准或不符合规范的人并不都是心理异常。根据
社会常模判断心理异常还要考虑时间、地点、习俗和文化等条件的变化。 如:对“同性恋”的认识.
正常与异常的区分标准
一、标准化区分:(李心天)
3、以病因与症状的存在与否为标准(医学标准) 有些心理异常现象是由于脑或躯体的器质性病变伴发。 如:器质性精神障碍。
正常与异常的区分标准
一、标准化区分:(李心天)
4、以统计和测量的结果为标准
正常与异常的区分标准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连峰)
1、主观与客现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幻觉、妄想、
自知力,现实检测能力)。
正常与异常的区分标准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连峰)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各部分应协调一致,若失去协调
心理障碍的定义
心理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 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 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心理功 能紊乱
痛苦或 损伤
非典型 性反应
心理障碍
变态心理学相关概念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 (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 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 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心理异常(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变化 的原因和规律。
波动的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不健康的心理是指一切偏离心理健康常模而丧失常规功能
活动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的比较

变态心理学第1章绪论

变态心理学第1章绪论
变态心理学
1.痛苦(suffering )
痛苦是判断变态的一个基本元素. 变态使人痛苦,但痛苦不是变态的必
要条件. 痛苦也不是变态的充分条件. 痛苦发生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一个人是否是变态的.
变态心理学
他们并不痛苦
泰 国 素 食 节 自 残 图 片
变态心理学
适应不良 2.
( maladaptiveness)
的几点
变态心理学
一、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
What Is The Abnormality?
一位妇女丈夫死后,变得严重抑郁,入睡 困难,并且没有胃口。她是否心理异常, 或仅仅是一种正常的痛苦状态?
在非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为了制造出具 有装饰性的伤疤,而用刀把自己的手臂和 脸划破。她是病理性的自残?还是履行传 统文化中对女孩的要求?
变态心理学
一位妇女,当她丈夫死后,变得严重抑郁, 入睡困难,并且没有胃口。她是否心理异常, 或仅仅是一种正常的痛苦状态?
一个男人不敢乘飞机长途旅行。他坚持让家 人乘船。我们能称其为变态,或仅仅是特别 了一点?
一位妇女偶尔贪吃,此后又强迫自己吐出来。 她是否心理异常,或只是对社会不合理的体 重标准的反应?
一种用于揭示变态与否的不合理 因素就是思维紊乱
变态心理学
这属于变态行为吗?
一位金发美女当街 脱内裤
一位中年男人穿女 装沿街叫卖煤球
变态心理学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
(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
我们预期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一致性,可 以从一个情景预测下一个情景,并且可以很 容易地控制自己。
变态心理学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
1、痛苦 (suffering) 2、适应不良 (maladaptiveness) 3、不合理 (irrationality)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 (unpredictability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心理健康标志,归 纳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心理 条件。智力低下者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 能适应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健康 难以维持,需要特殊教育和护理。
(二)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表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 对平衡的状态,愉快的情绪反映出人的身心 活动和谐与满意。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自 己的情绪,保持心境良好、乐观、开朗满意 的情绪状态占优势;而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 疾病的先兆。
1 变态心理学工作重点
描述: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 程及预后 发现原因:考察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方 面的影响因素等 治疗:不同治疗的途径及效果等
2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实质是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 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 观现实的歪曲反映。所谓功能障碍,在医学 上常常是指那些与器质性病变相对的难以用 一般的检查方法所证明的障碍,而这些正是 心理异常的特征。
常用诊断标准
国际疾病分类ICD-10(1992) 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IV(1994 2000)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 (2001)
CCMD系统在许多方面于ICD系统相似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主要分类
0 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 健康用祈祷来实现健康。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

不同于常人的行为不能都被看作是异常的, 比如运动员的行为、乐手的行为或智能超 群者的行为,虽然不同于常人,但也属于 正常的范围。
异常的判别指标
• 统计学指标: 此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
测量。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调查,一般认为 75%以上 的人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的表现,都可看作是正常的。 因此,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为正常或异常就是以其心理 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
• 第一部分:基本问题 变态心理学的涵义、分类、历史、研究方法以 及解释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观点。 • 第二部分:各症分述 人格障碍、性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神经症、 应激相关障碍、心境障碍、精神病、儿童心理 障碍 • 第三部分:干预 评估、诊断、治疗、预防
四、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 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医学
五、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 从中世纪的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 时代的变更(比奈尔Pinel) • 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 (克雷丕林Kraepelin) • 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 的变更(弗洛伊德Freud) • 从医院走向社会(社区)的阿尔比和卡 普兰的变更
• 病程实验——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异常 心理过程的现状和演变的特点,并对这 些特点予以数量上及性质上的估价。 • 治疗性实验——依据一定的病因学理论, 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验证该方法的 效果。
衡量心理健康的三条标准(许又新)
• 体验标准: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 评价。 • 操作标准:工作、学习有效率,人际关 系良好。 • 发展标准: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大, 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 行动措施。
变态心理有程度的不同

变态心理学(1)

变态心理学(1)

F30-F39 心境(情感)障碍
F30 燥狂发作 F31 双相情感障碍 F32 抑郁发作 F33 复发性抑郁障碍 F34 持续性心境(情感)障碍等等
F30 燥狂发作 存在持续(至少连续几天)的心 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高,常有 显著的感觉良好,说话滔滔不绝, 性欲望增强,睡眠需要减少。自 我评价膨胀,表露夸大或过分乐 观的观念。与人过分熟悉。注意 不能持久。
F40-F48 神经症性、应激相 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F43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 F 43. 0 急性应激反应 1 应激源可以是不可避免的创伤体验,包 括对个体本人或其所爱的人安全或躯体 完整性的严重威胁,也可以是社会地位 或关系网络发生急剧的威胁性改变。 2 个体最初出现“茫然”状态,表现意识 范围局限、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在刺 激。
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 障碍 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 神和行为障碍 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 妄想性障碍 F30-F39 心境(情感)障碍F40-F48 神 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 碍
F50-F59 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 行为综合症 F60-F69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F70-F79 精神发育迟滞 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 F90-F98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 行为与情绪障碍 F99 未特定的行为障碍
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 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F20 精神分裂症 思维和知觉歪曲、情感不恰当或迟钝 为总体特点 患者最深层次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被 他人所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或共享,由此可产生解 释性妄想,认为自然或超自然的力 量往往以奇怪的方式在影响自己的 思维和行动。
思维飘逸,思维插入或思维被撤走。其言 语表达令人不可理解。 幻觉,以听幻觉最常见,还有幻嗅或幻味。 F21 分裂型障碍 F22 持久的妄想性障碍 一种或一套相互关联的妄想,时间至少3个 月,有时持续终生。有幻嗅或幻味、听 幻觉。思维飘逸,思维插入或思维被撤 走不典型。

1变态心理学

1变态心理学

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 2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2)第二单元学科简史 (2)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2)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2)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3第一单元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3)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3)一、标准化的区分(4类判别标准,) (3)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3)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8)第一单元认知障碍 (8)第二单元情绪障碍 (8)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8)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8)第二单元心境障碍 (8)第三单元神经症 (8)第四单元应激相关障碍 (8)第五单元人格障碍 (8)第六单元心理生理障碍 (8)第七单元癔症 (8)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8)第一单元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8)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8)第三单元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9)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 (9)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9)第六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9)第一单元概述 (9)一、用途 (9)二、效度 (9)第二单元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9)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一般心理问题(因、时、度、泛) (9)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因、时、度、泛) (9)三、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 (9)第七节关于健康心理学 (9)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9)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9)第八节压力与健康 (9)第一单元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9)一、压力的定义 (9)二、压力源的种类 (9)三、压力源的测评 (10)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10)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 ................................................................................................................... 10 一、压力的种类 ............................................................................................................................. 10 二、压力的适应 ............................................................................................................................. 10 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 10 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 10 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10)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①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②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也不全是异常的;③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是可以转换的。

2013变态心理学

2013变态心理学

约2岁~4岁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肛欲期留下问题的人,在成年时表现 的人格特点是:洁癖、刻板、施虐和受虐、 过分注意细节、嗜好收集和储藏、强迫、 权利欲强等。
2013-10-28
15
精神分析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3.性器期(phallic stage,性蕾期)
学的发展Broca Pastear
对心理异常的早期关注
关键词:

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 中世纪;
1861年,布罗卡,大脑额下回受损,表达性失语。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心理
异常心理
生物 社会 文化
精神分析理论简介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 年,创始人是西格蒙 德 · 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 该理论强调无意识的冲突 对行为的主导作用和重要 影响,认为非理性的意欲 与外界现实在内心引起的 冲突是精神异常的原因。
精神分析的目的:
• 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 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对它进行考 察。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

生物本能我,心理社会我,和道德理想我。
自我得应付并协调来自三方面的要求,“一仆 三主”。 ★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当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 然是均衡、协调的;三者发生冲突,人就会产生 心理疾病。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存在焦虑
•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 是“存 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 “责任”的冲突。 • “存在”—个体的人欲选择自己的生存方 式与道路的自由 • “责任”—不得不服从作为社会人的那种 责任 • 在人的一生中存在与责任并存时会产生对 立,因对立而导致的焦虑便是“存在焦虑” (基本焦虑)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病理现象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病理现象
•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 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
度刺激的过强反响。 • 〔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 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患者。
〔一〕感觉障碍
• 2 、感觉减退:hypoesthesia • 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
的感受迟钝。 • 〔即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却被错误的感知。
〔二〕知觉障碍
• 2、幻觉(hallucinati知觉体验。 • “无中生有〞
幻觉的分类
• 据感觉感官不同分为
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 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 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
判别变态的根本元素
• 痛苦的个体体验 • 适应不良 • 行为无合理理由 • 不可预期性及失去控制 • 少见的和非传统的 • 观察者不适 • 违背社会标准的
三种主要的诊断标准
• 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 • 我国的心理障碍诊断标准(CCMD) • 国际疾病分类〔ICD〕
2 病症学
• 学习异常心理病症的目的是:鉴别精神障碍和非 精神障碍
变态心理学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心理病理现象
1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又称异常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 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开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 律的科学。
• 研究对象: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对象
变态心理
• 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 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 期待的行为反响。
Hero
• 肯恩.史迪,在32年里,肯恩与幻听作斗争,曾几 度自杀。最终在医生的协助下战胜了病魔,并创 办了著名的心理安康杂志?纽约之声?,成为美国 家喻户晓的另类英雄人物。

变态心理学的内容

变态心理学的内容

变态心理学的内容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从异常与正常的对照中更加清楚地揭示人的心理本质,即揭示心理现象对于大脑的依赖关系,以及对于客观现实的依赖关系。

变态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包括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它的研究成果又可为普通心理学开辟新的工作领域,提炼新的研究课题,从而充实、丰富普通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医学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交叉渗透,互为补充。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不同的任务和课题。

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以变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直接服务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其临床资料和实践成果又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理论和假说。

对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有多种探索途径。

由于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对变态心理的认识也不尽一致。

在变态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不少试图解释各种病态心理或行为的变态心理模式。

这些模式都较注意根据统计结果区分病态和常态,考虑到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之间存在连续的量的改变。

通常,人们总是把在群体中出现频率高的心理现象称为常态,反之则称为变态。

例如,在群体中智力的分布,呈现为常态曲线,若以智商表示,群体中95%以上的人的智商在70~129之间,属正常;智商不到70者,约占5%以下,则被视为智力低下;130以上者则一般称之为智力超常。

按躯体疾病的模式来理解变态心理,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又称疾病模式。

希波克拉底曾以四种体液不平衡来解释变态心理。

中医沿用躯体疾病的理论对癫狂进行辨证论治,即属于这一模式的代表。

19世纪菲尔肖提出细胞病理学说之后,从人脑的组织结构改变中找寻变态心理的原因曾风行一时。

最成功的例子是麻痹性痴呆,病理学家不仅发现了患者脑结构的典型改变,而且还从死者的脑组织中找到了苍白螺旋体。

此外,各种急性和慢性器质性脑病综合征以及症状性精神病都显示了变态心理与躯体疾病、特别是脑病的因果关系。

于是,变态心理的医学模式获得了大量的论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症状的性质和程度,在临床上又分为非精神病性障 碍和精神病性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旧称重型精神病。
2014-5-25
5
• 二、精神病学(Psychiatry)
–是医学门类中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精神障碍的 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防和康复的一门学 科,重点是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 2、幻觉▲ : – 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 (1)幻觉分类一(按感觉器官): – 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性质多样,如噪音、音乐、言 语(与患者对话、实时评论、争论、命令)。 – 幻视:色彩生动,多带有恐怖性质。 – 幻嗅:吃东西尝出金属味,坚信有人下毒要害自己。 – 幻触:电击感、针刺感、虫爬感、皮肤涂满胶水感。 – 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 异常知觉。如:某内脏被穿孔、牵拉、切割、烧灼。
2014-5-25
12
精神分析:心理异常原因和治疗
治疗方法:自由联想(早期采用“催眠”)→医生解释, 患者理解自己潜意识里的冲突 超我(super-ego) 自我 (ego) 本我(id)
健康
升华 负性 情绪 行为化 疏泄
神经症
体验化
负性 情绪 身体化 心身障碍
13

2014-5-25
障碍
行为问题
• 三、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
–是一门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 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 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2014-5-25
6
• 四、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异同▲
2014-5-25 21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 一、精神症状
–是指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语、书写、表情、动作) 等表现出来的异常精神活动。 –精神症状是大脑功能紊乱的表现,是精神障碍临床表现 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精神障碍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在观察精神症状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而 且要观察其出现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精神症状的检查方法主要是交谈和观察,能否发现患者 的精神症状,特别是某些隐蔽的症状常取决于良好的治 疗关系及检查经验和技巧。
2014-5-25
8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 关于异常心理的现代解释始于20世纪初, 主要有以下三大流派:
•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 2、行为主义理论(巴甫洛夫)
• 3、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
2014-5-25
9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 犹太裔奥地利人弗洛伊 德(Sigmund Freud)19 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心理分析学派,利用自 由联想和梦的解析去了 解人类的心理症结,并 奠定动力精神医学的基 础,弗洛伊德的成就将 精神医学带入心因性病 因论的研究范畴。 弗洛伊德 (Freud,1856年—1939年)
2014-5-25
23
• 四、精神症状的分类
• 1、认知障碍 – (1)感知障碍 – (2)思维障碍 – (3)注意障碍
– (4)记忆障碍
– (5)智能障碍 – (6)自知力障碍
• 2、情绪障碍
• 3、意志行为障碍
2014-5-25
24
参考教材
2014-5-25
25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 一、感知障碍
2014-5-25
30
(三)感知综合障碍▲
• 1、视物变型症:感到外界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等出 现改变。如患者看到别人脸变长、眼睛变小、鼻子变大。 –看到外界事物比原来大,称为视物显大症。 –看到外界事物比原来小,成为视物显小症。 • 2、空间知觉障碍: • 3、时间知觉障碍: • 4、非真实感:又称现实解体,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 发生变化,变得不真实。如,某患者感觉周围像一个舞台 布景,周围的房屋、树木都像是纸板糊的,周围人都是没 有生命的木偶。 • 5、窥镜症:认为自己的面孔或体型改变了形状。精神分 离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变态心理学
毛富强
教授、硕士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研究室主任 总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专家
2014-5-25
1
• 全国最受欢迎十大医学 教授(新浪教育,2009)
• 中国第三届内观疗法大 会会长(2011) • 第三届国际莫妮卡杰出 奖(2012)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封面人物(2013)
•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 教材《精神病学》主编 (2014)
2014-5-25 27
右面的带箭头的 两条直线比比看 哪条更长?
(二)知觉障碍
• 1、错觉(illusion)▲:
–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却被错误地感知,歪曲的知觉。
–可见于瞻妄状态,内容常有恐怖性质。 –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心理下,容易产生错觉。 • 缪勒——莱耶错觉,也叫箭-5-25 7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 1、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精神 异常源于有害体液流入大脑。 • 2、公元5世纪至16世纪:极端神秘主义,精神异常完全是 因为魔鬼附身。 • 3、公元17世纪中叶,神经科学进一步发展。 –布洛卡(1861),脑额下回萎缩,言语运动功能丧失。 –帕斯德,躯体疾病的细菌理论。
2014-5-25
16
2014-5-25
17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1、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 存发展。 –2、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 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 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 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2014-5-25 29
• (2)幻觉分类二(按体验的来源)▲ – 真性幻觉:映像出现在患者的外部空间。 – 假性幻觉:映像出现在患者的心灵中或“脑内”。 • (3)幻觉分类三(按产生的特殊条件) – 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同时, 患者出现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 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声,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 容,即思想变成了清晰可辩的言语声,见于精神分裂症。 – 心因性幻觉: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内容与 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联系,见于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
2014-5-25
18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 一、常识性区分
–内在:自我感觉精神痛苦。 –外在:他人观察异常表现: •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维和行为。 •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善。
• 4、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
2014-5-25
19
• 二、标准化区分(李心天)
• 1、感觉: – 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应,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气味等。 • 2、知觉: – 是感觉器官所收集的信号,结合以往的经验,在大脑中 形成的整体印象。 – 如通过观察不同的色彩色调的变化、不同的线条得知是 一幅什么内容的画,通过聆听不同的音色、声调得知是 一首什么歌曲。
2014-5-25 11
• 3、三种心理机制▲:
– (1)固着: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接受的“刺激”过多或 过少,发展受挫,心理“固着”,造成人格障碍。 – (2)焦虑:“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导致“焦虑”。 – (3)压抑:为了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压抑、 克制非理性冲动;压抑不足,冲破防御,冲突进入意识, 个体能体验到痛苦;压抑过度,冲突转入潜意识,以变 相形式表达出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
–1、医学标准:有病理或病理生理改变。
–2、统计学标准:远低于中间值的少数个体。 –3、内省经验标准:
• 患者主观痛苦体验。
• 观察者将观察到的行为与以往经验相比较。 –4、社会适应标准: • 维持生理、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 • 适应环境(学习、工作、交往等)。
• 改造环境。
2014-5-25 20
2014-5-25
26
(一)感觉障碍
• 1、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 特别耀眼、声音特别刺耳、普通气味特别刺鼻。可见于神 经症、感染中毒后脑衰弱状态、慢性疼痛等。 • 2、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如感受不到 强烈的疼痛、外界环境暗淡、颜色模糊不清、声音发钝。 可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意识障碍等。 •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 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 爬感等。可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脑外伤 后精神障碍。
2014-5-25 10
• 1、两个基本命题▲:
– (1)潜意识:是心理过程的主要部分。
– (2)性冲动:是心理活动的根源动力。
• 2、五个推演判断▲:
– (1)力必多:心理活动的动力,来自生物本能。
– (2)性心理发展阶段论:
– (3)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和人格。 – (4)人格原则: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 和超我(道德原则)。 – (5)防御机制:防止焦虑。
2014-5-25
22
• 二、精神障碍症状学
– 精神障碍症状学( sympto-matology ),又称为精神病 理学( psycho-pathology ),是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 机制的临床基础学科。
• 三、精神活动的分类
–按心理学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注意、记忆等。 • 心理特征:性格、能力(智能)、自我意识等。
1、提出“潜能”概念。 2、赋予潜能一种性质,不论在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 个体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的特点。 3、心理异常▲:是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 是自我无法完善的结果。 马斯洛:心理异常的基本表现为“存在焦虑” ——即“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存在:追求自由与独立是人的天性。 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是人的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