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宝命全形论
宝命全形论
第一段:
天覆地载:天覆于上,地载于下。 四时之法: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
法,法则;
规律。 众庶:平民;百姓。 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无指代词。 留淫:邪气停留蔓延。 日,一天天地。名 词活用作状语。 著(zhuó浊):同“着”。附着。
私虑:暗自忧虑。私,暗自;暗暗地。
脈—眽 经 须
凶—讻
重点词语:留淫
欺 存 数 实词活用: 留淫日深 余欲针除其疾病 虚者实之,满者泄之 法天则地
著 馀食
敷 毒药 法天则地
《灵枢· 外揣》
本文选自《内经· 灵枢》第四十五篇。
现存的《灵枢》是经宋代史崧整理过的。
全书八十一篇,内容包括经络腧穴的分 布,营卫气血的运行,针刺原理与补泻 手法,兼及各种疾病病机和治法等医学 问题。其中对经络和针灸之论述尤其详 细。
虚、实:均为动词,治疗虚证,治疗实证。
须:等待。
志:思想、意念。意为医生灵活掌握。 营:通“荧”,惑乱。 众物:外界事物。
本段指出医生在针刺时必须具备的临床态度,
应该细察病情,全神贯注,谨慎用针。提出 治疗实证与虚证的大法及注意事项。
本则小结
通假字:发—废
为—伪
营—荧 绝 响
针:用针法。名词活用作状语。
其气:它的特性。 津泄:水分渗出。 此句比喻人之肾气受损,则二阴不守之理。 弦绝者,其音嘶败:琴弦断绝时,它的声音
嘶哑刺耳。絃,弦的异体字。绝,断。 此句比喻人的肺气受损,则声音不清。 敷:陈旧,陈腐。 发:通“废”,谓草木枝叶凋落。《太素》 作“其叶落”
《黄帝内经· 素问》和《灵枢经》合称《黄帝内经》。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对中医学发展影响最为久 远的一部古典医学名著。它既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源 泉,又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来 被奉为中医学经典之首。它受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 辩证法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人与 自然、形与神的关系,介绍了人体结构与生理特点, 讨论了疾病的形成、病因病机与病理转归,提出了 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基本原则。《内经》的问世, 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2)原文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2)原文宝命全形论(2) 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
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
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
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
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
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帝曰:愿闻其道。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
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
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岐伯说: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
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
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
真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
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
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宝命全形论翻译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
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像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灸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么好呢?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
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
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
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
能够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
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
请问运用什么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原文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原文宝命全形论本篇重点:一:说明治病之道养生之法均离不开内外环境的统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则.二:具体阐述针刺必须懂得五个关键问题及气候的重要意义.三;指出医务工作者的临证态度.应该审察至微,全神贯注,小心用针.原文与: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
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
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
《黄帝内经》原⽂选读-宝命全形《黄帝内经》原⽂选读第⼀单元宝命全形(2学时)●素问·上古天真论(2学时)●素问·四⽓调神⼤论(指导⾃学)●灵枢·天年(指导⾃学)长春中医药⼤学内经教研室第⼀单元宝命全形《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
”——即世间万物,⼈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命之意;全形,保全形体之意。
宝命全形,即保养⽣命的意思。
⼜称养⽣、摄⽣、道⽣。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思想和⽅法等问题。
【教学要求】1.掌握养⽣的意义、原则和⽅法,熟悉⼈体⽣长、发育、⽣殖、衰⽼的⽣理过程和肾⽓的作⽤。
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的意义;调理冲任与⽣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调神”的养⽣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对⽣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之⽣长壮⽼的过程。
【教学内容】1.上古之⼈长寿及《内经》时代⼈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的原则和⽅法。
3.⼈体⽣长壮⽼的⾃然过程,肾⽓在⽣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调神”的养⽣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始⽣的物质基础。
8.神在⽣命活动中的作⽤。
9.脏腑功能活动与⼈之⽣长壮⽼及寿夭的关系。
⼀、原⽂导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解]上古:即远古,指⼈类⽣活的早期时代。
以周代⽽⾔,上古指史前的远古时期。
王冰注:“⽞古也。
”⽞,远也。
天真:有三说,即:1、指⾃然、纯真、质朴⽆邪的天性。
《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性⾃然之真,毫⽆⼈欲之杂也。
”2、指⼈体禀赋的⾃然寿命。
⼜称“天年”、“天寿”。
3、即指先天真元之⽓。
本篇主要讨论了上古之⼈,保养天真以祛病延年的原则、⽅法、道理以及先天真⽓在⼈体⽣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故以“上古天真论”名篇。
[内容提要]1、养⽣的主要法则及其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黄帝内经第二十五篇宝命全形论
黄帝内经第宝命全形论黄帝内经第二十五篇宝命全形论宝命全形论具体阐述针刺必须懂得五个关键问题及气候的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黄帝内经第二十五篇宝命全形论,更多佛学经文请关注。
本篇重点:一:说明治病之道养生之法均离不开内外环境的统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则.二:具体阐述针刺必须懂得五个关键问题及气候的重要意义.三;指出医务工作者的临证态度.应该审察至微,全神贯注,小心用针.原文与译文: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
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
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黄帝内经》素问 ●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导读:【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译文】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
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么好呢?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
宝命全形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原文10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时,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白话解]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行为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的规律而加以适应,应用各种修身养性之法,饮食有所节制,生活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健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饮酒如啜汤,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尽,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情的一时之快,违逆生命健康的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原文102]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故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白话解]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都讲到对四时不正之气,要及时避开,心地清净安闲而无杂念妄想,真气便顺畅充足,精神守持与内,疾病还会从哪里来呢?因此,人们养生应该做到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不焦虑,形体劳作而不至于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虚?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评测】本段表明针刺必须懂五个关键。
医生必须遵从天地阴阳的规律,随机应变,就可以达至运用自如,取效例如神的效果。
同时表示医生在针刺时必须具有的临床态度,必须细察病情,全神贯注,慎重用针。
明确提出化疗方法论与消化不良的大法及注意事项。
①别为九野,九野:九宫之方位,即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及中央。
《灵枢·九针论》:"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明·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三十五》云:"九野,即八卦九宫之位也。
”另有一说法:九野指的是九州岛地域。
据《尚书禹贡》所载,中国古代设置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九个州。
后泛指中国。
一说为中央与八方。
②木得金而南征,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超过,金得火而失,水得土而绝,这五句话所指的就是五行中的相克之关系。
内经 宝命全形论
内经 宝命全形论 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 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 消长变化的体现。
宝命全形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 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 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人 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 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 上至 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 难于察知, 让病邪稽留, 逐渐发展, 日益深沉, 乃至深入骨髓, 我为之甚感忧虑。
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 【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 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 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 水来, 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 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 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 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 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 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 当反使病势加重, 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 人们看起来, 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 究竟怎麽好呢? 【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 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 人有虚实。
内经选读讲稿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内经选读讲稿第一单元:宝命全形内经选读讲稿第一单元:宝命全形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生命的意思;全形,保全形体。
宝命全形,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摄生、养生。
正如《素问· 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一、原文导读【原文】101【题解】《素问· 上古天真论论篇第一》上古,远古时代。
天真,张志聪注:“天己始生之真元也。
”既先天之真气。
本篇论先天真气在人体生长衰老和生殖功能盛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保养先天真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道理,故名“上古天真论”。
【提示】古今之人的不同寿命作对比,阐发了养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五种养生法则【校注】(1)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 2 )和于术数: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和,调和,引申为恰当运用。
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跷、吐纳等。
( 3)形与神俱:形神健全。
姚止庵注:“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神形相离,行尸而已。
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神俱”。
形,形体;神,精神。
俱,范围副词,全也;一也。
引申作健全、和谐。
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 4 )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尚书》云:“一日寿,百二十岁也。
”本文谓百岁,亦其约数( 5 )耗:嗜好,与前文“欲”义同。
新校正云:按《针灸甲乙经》“耗”作“好”。
是林亿等所见之《甲乙》作“好”,与今本不同。
(6 )不时御神:谓不善于驾驭、使用精神,即妄耗神气。
时,善也;御,用也。
( 7 )逆于生乐:违背生命之愿望。
《中华大字典》:乐,“愿也”。
【分析】一、养生的意义:远古时代人们寿命之所以超过百岁,是因为他们懂得养生之道,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养生方法,保持形神和谐协调;而现在人之所以早衰,是因为不懂养生之道,醉酒行房,以致精气耗竭,真元匮乏。
通过对比,回答了黄帝提出的问题,即人之寿命长短不在时世之异,而在人对养生的认识和态度的不同。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讲解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第一单元宝命全形2● 2●●第一单元宝命全形——【教学要求】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
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一、原文导读[]上古天真1、2、3、[]1、2、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及生殖功能方面的客观规律,强调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举四种养生家为例,说明各种养生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1、掌握养生的原则、要求及其对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
2、掌握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保养精气神与寿命的关系。
4、背诵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以其德全不危也。
”“女子七岁,肾气盛,……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原文] 一级101[校注]1、春秋:指年龄。
2、时世异也?人将失之耶:将,犹“抑”也,还是之意。
意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3、其知道者:其,指上古之人。
知,懂得。
道,此处指养生之道(法则)。
意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4、法于阴阳:法,效法,取法,引申为遵循、顺应。
阴阳,指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
意为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
5、和于术数:和,调和,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
内经选读-宝命全形
下篇 原著选读
第一单元 宝命全形
一、原文导读
宝命,珍惜生命;全形,保全形体。宝命全形 即保养生命,又称摄生、养生。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内容节选自《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 调神大论》、《灵枢·天年》等篇。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目的要求 1.掌握养生的原则、要求及其在防病中的重要 意义和指导作用。 2.掌握《内经》内调精神,外御邪气的防病保 健思想。 3.在理解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主要 作用的基础上,掌握肾气衰竭的衰老学说、天 癸与冲任主月经胎产理论及临床意义。
原文注释:
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 和于术数: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和,调和,引申为恰 当运用。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跷、吐纳等。 不妄作劳:不要违背常规地劳作。妄,乱也,此为违背常规 之意。作劳,包括劳作与神俱:形神健全。姚止庵注:“形者神所依,神者 形所根,神形相离,行尸而已。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 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不时御神:谓不善于驾驭、使用精神,即妄耗神气。时, 善也;御,用也。 逆于生乐:违背生命之愿望。《中华大字典》:乐, “愿也”。
(1)法于阴阳 (2)和于术数 (3)食饮有节 (4)起居有常 (5)不妄作劳 (6)避邪防病 (7)恬淡虚无 (8)节欲保精
(1)法于阴阳
顺应自然——法于阴阳
“阳气者,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夕而阳气 已衰,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气调神大论》
---- 《素问·宣明五色篇》
(5)不妄作劳
劳逸结合——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它是通过阐述人的形体构造和命运定数的关系,来探究人体健康与长寿的门径。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生与健康的关系,以及人类需要关注的长寿之道。
宝命全形论一文中,阐述了人的命格构成和人体形态的关系,认为人的命运和身体形态、构造密切相关,而且个体之间的定数差异不是偶然的。
同时,讨论了如何遵循自然规律,以获得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和方法。
文章强调“防患于未然”,即在未患病之前就应该调养身体,注重预防保健,可以有效地延长生命的长度。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学强调整体性,它是关注生命健康的学问,而并不是治疗疾病。
在中医学中,预防保健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因此,它更加侧重于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增强身体免疫力和再生能力,从而让人们拥有健康、长寿的生活。
总之,《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让我认识到健康长寿是建立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的,而不是依赖于医学治疗。
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及时调整饮食、作息、保持身体活动,以及注意情感上的
调节。
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我们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健康,长久地享受美好的生活。
宝命全形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五篇原文典籍
宝命全形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五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宝命全形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五篇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
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五篇:宝命全形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五篇:宝命全形论(二)SW25——《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SW25—D0501→Q0501‖→‖LS01—Q0103‖→‖LS78‖(已迁至《九针论》)‖SW25—Q0101→D0201‖→‖SW25—D0301‖迁移说明:1、所论与前后文意不接,显见乱简,当迁出;2、《素问悬解》卷七《宝命全形论》置于D0301“敢问其方”句后,从之;3、本节迁出后,其迁出位,帝问伯答义理相从;其迁入位,帝问“人有三者,是为坏府”之治法,后接伯答五行相胜及悬布天下之“五法”,义理两通,正当其位。
‖SW25—Q0207‖→‖SW25—Q0210‖迁移说明:1、所论与前后文意不随,当迁出;2、《素问悬解. 宝命全形论》置于“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前,前后义理相贯,从之。
‖SW25—Q0202→Q0203‖→‖SW25—Q0206‖迁移说明:1、所论与前后文意不属,显见乱简,当迁出;2、《素问悬解.宝命全形论》置于“不知四时”句后,前后义理相通,从之。
D0000宝:据《说文》:“宝,珍也”、《韩非子.解老》:“吾有三宝,持而宝之”可知:宝,即珍爱。
D0102四时之法:《素问悬解》卷七《宝命全形论》注:“四时之法,生长收藏之令也。
”D0102庶:《尔雅》:“庶,众也。
”即民众、百姓,D0102全:保全,使之完整无缺。
D0102余:余,原位“欲针除其疾病”前,窜简,调至“心私虑之”前,使义顺。
Q0103木敷者,其叶发:1、《内经注评》引张景岳注:“敷,内溃也。
”2、《太素》注:“木陈者,其叶落,于义尤切。
”3、发,在湘楚方言中,为脱落之意。
Q0104哕:yue3,干呕象声词。
Q0105三者:1、《素问集注》注:“如有此三者之比,而声哕者,哕之败证也。
此因病深而胃腑已坏,虽毒药无可治其内,短针无可取其外,此皆皮毛焦绝,肌肉损伤,而气血争为腐败矣。
”2、即以味咸、弦绝、木敷而喻人哕因之“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宝命全形论-黄帝内经PPT文档共30页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0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宝命全形论-黄帝内经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宝命全形论 《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 和成果,并汇集成《素问》和《灵枢》。
黄帝问曰: 天覆地载, 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 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 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 余念其痛, 心为之乱惑, 反甚其病, 不可更代, 百姓闻之, 以为残贼, 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 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 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 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 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 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 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 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 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 木得金而伐, 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 金得火而缺, 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 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 黔首共余食, 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 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 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 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 五藏已定, 九候已备, 后乃存针, 众脉不见, 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 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 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
1/6
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译文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人依靠天地 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 至平民, 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 但是往往有了病, 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 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
我要想解 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 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 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 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 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 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 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 麽好呢? 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
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 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
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 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
所以天有阴阳, 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 人有虚实盛衰。
能够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 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
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 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 秋毫,洞明底细。
黄帝道: 人生而有形体, 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天地二气相合, 从经纬上来讲, 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 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 根据患者微细呵 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
请问运用什麽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 加以认识和处理呢? 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 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
这 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
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 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
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 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 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
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 缓急先后。
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 随机应变, 那末疗效就能更好, 如响之应, 如影随形, 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2/6
岐伯说: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 变化,然后下针。
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 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 病人。
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 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
真刺时手 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 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
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 迹的起落。
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 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 岐伯说: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 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
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 远近,侯针取气的扫道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象面临万丈深渊, 小心谨慎, 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 全神贯注, 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