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高考真题精选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生活与哲学 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4 实践与认识对点题
实践与认识1.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②将节气智慧融入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③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了时间、雨水、农作物、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说明了①。
由题干中谷雨节气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活动,可以看出人们认识并利用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因此②说法正确。
③中“征服”说法错误。
④错在“完整”一词上,认识具有无限性,不能说获得完整认识。
在对待“规律”这一问题上,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尊重规律,为人类造福,但不能改造规律、创造规律、消灭规律。
2.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
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
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
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自在联系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着听琴者的情感体验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①错误,琴乐是人为事物,对人心志的影响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
②夸大了琴音物理特性的作用,听琴者的情感体验受琴音本身的物理特性影响,更受弹奏者的艺术水平、弹奏的内容、欣赏者本身的经历和感受艺术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琴音对人的心态和情绪的影响不同,说明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正确。
古琴制作和琴曲创作作为实践活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故具有社会历史性,④正确。
3.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①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体现了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强调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④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整合及典型例题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6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在涉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主要原理去分析: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 旧事物的灭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矛盾是事 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发展是有规律的,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等。
整体与部分
9
真题分布
设问方式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
2016·全国乙卷T39 误言论加以批驳。(12分)
考点链接 价值观
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 矛盾的普遍性和
2016·全国甲卷T40 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 特 殊 性 辩 证 关 系
以说明。(12分)
4
9.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 10.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11.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 12.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 13.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 14.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 15.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 16.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 17.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模块知识体系整合 命题趋势追踪 高频考点贯通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唯 物 论
认辩 识证 论法
2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社
人
会
生
历
价
史
值
观
2020年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 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 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③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反映 、 反作用(阻碍、促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 发展规律)
通过
实践
(上层建筑要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
不断解决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 实现
途径
过程是曲折 的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
④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⑤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揭示了各种理论认识 的根源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区别: 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 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2016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归类
2016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归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十一、寻觅社会的真谛1.(2016全国新课标I乙卷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C。
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涵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这些知识点基本都是属于记忆的知识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考生只需要准确记忆,在做题时小心审题就可以排除错误的选项。
选C。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
完成21~22题。
2.(2016全国新课标III丙卷2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③劳动者额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B。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本题强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而劳动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而且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③说法不属于唯物史观。
故选B。
考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3.(2016单科卷31)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人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2、“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有无关B.社会存有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3、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有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有具有反作用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④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
回答4—5题:4、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导我们持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
这个论述主要体现了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有的道理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D.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5、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展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有的反映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有的变化发展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动。
回答6—8题:6、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019年高考真题生活与哲学 按单元重组
2019年高考真题《生活与哲学》按单元重组第一单元哲学智慧和时代精神天津卷9.改革开放之所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把握了我国的国情与实际。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A.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C.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江苏卷26.“基因编辑婴儿”“人工智能作恶”……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健康、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为此,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希望科学技术能够真正造福人类。
材料启示我们A.哲学源自于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B.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C.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D.具体科学需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27.近几年,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些项目既充满活力又新鲜刺激,既放松精神又锻炼身体,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参与者而言最重要的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B.坚持从实际出发,理性评估自身状况C.认识潜在的优势,抓住时机赢得胜利D.劳逸结合,做到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全国卷Ⅰ21.漫画主要讽刺了(改编自苏学兵《杂文月刊》)①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现象②脱离生活实际而拘泥于书本知识的现象③否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现象④书本知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现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
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2016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归类
2016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归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十一、寻觅社会的真谛1.(2016全国新课标I乙卷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C。
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内涵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这些知识点基本都是属于记忆的知识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考生只需要准确记忆,在做题时小心审题就可以排除错误的选项。
选C。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
完成21~22题。
2.(2016全国新课标III丙卷2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③劳动者额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B。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本题强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而劳动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而且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③说法不属于唯物史观。
故选B。
考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3.(2016江苏单科卷31)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人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
(背诵版)《生活与哲学》高考考点及其答案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点及其答案(辩证)唯物论 (第四课、第五课)10.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能级要求:B)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1.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能级要求:B)①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②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A.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B.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12.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能级要求:B)①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和改造。
③规律的普遍性原理--整个世界(自然、社会、思维)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④方法论要求: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13.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能级要求:A)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高考政治 《生活与哲学》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
2011年高考《生活与哲学》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请选出每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2010年11月5日,第七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武汉举行。
与会者认为,应该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切实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回答1-2题。
1、之所以要切实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是因为A、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B、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C、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哲学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唯一标志2、我国哲学领域越来越以时代的目光和世界的视野聚焦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问题”是当代哲学研究的“最实际的呼声”。
这表明①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社会密切相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我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④当代中国的哲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下列表述,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回答的是A、理无常是,事无常非B、物我一体,心物一体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D、尽人事,听天命4、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理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
休谟的观点属于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可知论④不可知论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010年10月1日,我国“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卫星升空,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又迈出重要一步。
回答5-8题。
5、右图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
设计师用意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篆书“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
从哲学上看,这一标志A、源于设计师的独特创意B、是对月球的逼真反映C、是意识活动主动创造性的充分体现D、对探月工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6、我们的先人曾对月亮充满无限遐想,有着独特的情怀,从苏东坡的“把酒问月”到今天的“嫦娥探月”,以及未来的“载人登月”,月亮将在我们面前进一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专题四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021年高考政治易错真题剖析
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
的现象,逻辑矛盾可以避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今年过节不收礼,
之所伏。
收礼只收脑白金”
哲学矛盾——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哲学矛盾无处不在,逻辑矛盾可以避免。
注意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要创造条件促进 矛盾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注意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是矛盾的同一性和 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注意3:不是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阻碍事物 的发展,而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 和发展
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 与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问题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疑难解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比较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 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应注意的问题:
(1)“事事有矛盾”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 存在矛盾,矛盾具有客观性;“时时有矛盾”并不意味 着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3)人们尚未认识的,不易察觉的矛盾,并不意味矛 盾不存在。
特别提醒: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 的关系,不能认为事物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综合测评
必修4 模块综合测评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道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黑格尔认为,思想不但构成外界事物的实体,而且构成精神性的东西的普遍实体。
下列观点的哲学立场与黑格尔这一观点一致的是()①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②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③并不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神④理生万物,理在事先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题中黑格尔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①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②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是唯物主义观点,④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故选D。
2.2020年高考首日,受持续暴雨和上游洪峰影响,安徽歙县城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部分师生无法准时到达考场,根据歙县的实际情况,教育部同意原定的语文、数学科目考试延期至9日举行。
专家表示,因极端天气取消考试的情况,是在高考的预案之中的,相关部门提前准备了备用卷,不会打乱考试节奏。
这说明()①灾害发生是人类破坏自然界的主观结果②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人类有预知和应对自然灾害的特有能力④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因此,灾害的发生不是人类对自然破坏的主观结果,①说法错误;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严重的洪涝灾害使部分师生无法准时到达考场,说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喜欢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就不发生,②符合题意;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可以采取措施防治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但并不能说明人类有预知和应对自然灾害的特有能力,③说法错误;安徽歙县城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部分师生无法准时到达考场,根据歙县的实际情况,教育部同意原定的语文、数学科目考试延期至9日举行,表明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④符合题意。
故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高考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07广东卷)1.上述材料中“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的观点,体现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A.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自觉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C.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劳动中创造价值(07上海卷)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是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真理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07年全国)3.有一个珠宝商一生致力于珠宝的真伪之辨、技艺炉火纯青。
一天,他看到一个孩子将真假珠宝混在一起当作玩具玩耍而自得其乐。
对此,珠宝商感叹不已。
这个寓言表达的哲学道理是①在生活中人们辨别真伪是没有意义的②游戏并快乐才是人们生活的真实意义③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④不同价值观念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态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08年广东)4.我国政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如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
这体现了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D.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08年北京)5.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向②理性认识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③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④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09年北京)6. 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曲,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
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09年福建)7.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这说明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09年广东)8.2008年7月我国曾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行动等文明指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公布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
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B.城市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10年广东)9.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
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
其中体现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B. 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C.认识具有反复性D.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10年广东)10.温家宝指出,2010年我们要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这里体现的哲学观点是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D.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10年安徽)11.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
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年北京)12.北京某地铁站旁,有一个由退休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站点”,这些退休老人在为行人提供义务指路服务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快乐。
这表明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②实现人生价值取决于客观条件③索取和奉献是统一的④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年江苏)13.“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为己谋,即便有豪宅千倾,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
”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A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B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指引C 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D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10年上海)14.温家宝在和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与学生挥毫相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寄托了总理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
对这八个字的正确理解是A.既要实现社会价值,又要实现自我价值B.既要树立崇高理想,又要投身社会实践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累直接经验D.既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2010年新课标)15.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
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
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11北京卷)16.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11年广东)17、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11年四川)1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对人生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③个人的人生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可自然转化为现实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11年重庆)19.2010中国年度公益人物 L说:“公益不应该仅仅是出现灾难的时候的援手,更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
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处处皆公益”这表明A.个人素质越高,人生价值越大B.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的态度C.拥有高尚思想才能实现人生价值D.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现实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
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回答20题。
(11年湖北)20.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事例表明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1年江苏)2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房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11年江苏)22.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
这就要求在该阶段尤其要注重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C.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D.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11年江苏)23.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耐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
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2011江苏)24.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州,在位时,他始终廉洁奉公,公而忘私;退休后,他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辞世前,他把自己20多年辛勤营造的数万亩森林无偿交给国家。
杨善州的行为①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②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③反映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④表明了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年天津)25.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年海南)26.“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歌颂了1931年在海南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
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等50多场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事迹反映出人民群众①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②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1年海南)27. 邓小平说:“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