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合集下载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说课纲要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与学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 1.教材地位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 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 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 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 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 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皇权的加强,相权的衰落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 黄宗羲《明夷 待访录》 黄宗羲提到明朝的高皇 帝(朱元璋)做了一件 什么事?
明初废除丞相
胡惟庸案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 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 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 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 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 责。皇权极大加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 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 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 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 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 训· 祖训首章》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 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 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 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 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 (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 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 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 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现 不 同发 展 趋 势 的 治 制度 发展 的 主 流 , 内阁 的作 用 在 皇 权 专 制 西方 : 工业 革命 的开 展 , 资本 主义经 济 的 札记》 中的观点作为情境 来设置 , 利玛窦认 迅速 发展 ; 新航 路 开辟 后 的殖 民 扩 张积 累资 为 : “ 虽 然 我 们 已经 说 过 中 国 的政 府 形 式 是
但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还要注意辩证地分析问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上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王朝初期封建社会的前期
0 - 一 辫≮ 黪迦 旁 患 通祝l l
_ _ _
① 政 治上 : 专制 统治 决策 具 有个 人 独断 和 随 科技 的缓 慢 。 意 性 的特点 , 易形 成暴 政 与腐败 , 使社 会 矛盾
后 于 世界 潮流 。③ 文化 上 : 文 化专 制 阻 碍科 时 , 容 易让 人误 以为 内阁 首 辅 就 是 丞 相 。实 学 的发展 , 反封 建 的民 主思想 被压 制 。
际上 , 中 国的 内 阁始 终 不 是法 定 的 中 央一 级
但在复 习过程 中 , 同学们 还要注意辩证 地 的行政 或决 策机 构 , 只是封 建君 主专 制下 : 为
【 解析】 本题 是对教材 内容 的补
不 断加 强 , 而本 题 却从 内阁存 在 的 价 值 这 一
对外 , 世 界市 场雏 形 出现与 拓展 , 新航 路开 辟 充和 拓展 。教 材 中主要反 映 的是 皇权 专制 的
强调 内 阁对 皇权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的 中国 : 政治 上 , 君 主专 制 空 前强 化 、 封 建 角度 切入 ,
侵略。② 经济上: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繁荣。 ③ 文化上 : 推动先进技术与文化的传播 , 使中 华 文 明长期 领先于世界 。

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

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
很大一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
意义:改变了割剧纷争的局面,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 展
ks5u精品课件
丽江木氏土司府
回顾思考 2
二、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
1、特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
衰落。
2、影响: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极大妨碍社会进步和资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在我们的班集体中,班长集记录功 过、收发作业、传达指令、掌管全班财政等各项事务于一身,这 会带来什么影响? 回答:权力过分集中,以班长一人之力无法胜任。 一个几十人的班集体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个有数千万乃至上亿 人口的大国,其事务集中于君主个人手中,更是弊端无穷。这种 情况在我国明清时期表现得十分明显。
4、宦官专权
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明朝宦官专权的人物和史实?
ks5u精品课件
明清君主专制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
废丞相、
设内阁
2、清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
加强皇权——设立军机处
ks5u精品课件
读读议议
材料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 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 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宰相 权力来源 职责 宰相制度赋予 一级决策者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背景
(2)目的:处理西北战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 (3)设置
雍正初年,在宫廷隆宗门内设军机房,不久更名为军机处, 由皇帝选择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专门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令,后来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事务。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其 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文字狱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 而设置的刑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 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 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 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 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 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 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 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 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 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 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问题]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3.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 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 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 皇权的神秘感,同时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 的作用。 4.文字狱

汉代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汉代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 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C.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思路解析]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是指专
制的空前强化。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
重点难点突破
3.君主专制强化,容易助长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虽然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从而巩固国家统一;但过度的 集权于中央也有其危害性,因为它容易损害地方的自主性、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积极性、独立性。
13~14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1)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阁臣有 票拟权。 (2)监察:地方设按察司。 2.清朝
重点难点突破
繁荣,关键在于科举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在一起,扩大了 统治基础,即向庶民开放政权。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答案]
B
4.(2010年江苏南通高三三模)《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
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
[思路解析]
明代内阁负责对大臣奏章提出处理
建议,供皇帝参考,内阁的“票拟”只有经过皇帝“批红”之 后才有效力,因此明代内阁相当于皇帝机要秘书机构,并非法 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更不具有统领六部的法 定权力。清代的军机处则仅是在内廷“跪受笔录”,军国大 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重点难点突破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4)评价: (4)评价: 评价 归纳朱元璋为强化君主专制制度采 取了哪些措施? 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评价明朝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 义中央集权制度?
评价: 评价: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表明封建专制主 义已经空前强化, 义已经空前强化,这客观上有利于社会政治 的安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的安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但这些措施加强对人民的镇压, 但这些措施加强对人民的镇压,扼杀思想 的进步,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 的进步,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表明我国的 封建制度已经日益腐朽衰落。 封建制度已经日益腐朽衰落。
3、律法改革:明太祖时制定《大明律》 律法改革:明太祖时制定《大明律》 内容: 内容: 规定了封建特权,重罚百姓反抗行为; ①规定了封建特权,重罚百姓反抗行为; 增加经济立法; ②增加经济立法; ③严惩贪污贿赂 特点: 特点: 条文尚简:内容集中,条理分明; ①条文尚简:内容集中,条理分明; 内容全面: ②内容全面:增设经济立法 量刑标准: 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③量刑标准:“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实质:体现封建君主的意志,最大限度 实质:体现封建君主的意志, 地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君主专制的加强在明清前期起到了提高效率,加强 封建统治的作用.但到封建社会末期,其消极作用 是主要的,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拉 大了中外差距。君权过于集中容易造成大权旁落, 使封建统治更加黑暗和腐朽,导致严重的统治危 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
归纳: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以下几个方 归纳 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以下几个方 面: 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在军事上改革大都督府; 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在军事上改革大都督府;在 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在法律上实行大明律; 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在法律上实行大明律;在 监察上这行特务制。 监察上这行特务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有利于巩 固明朝的统治和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 固明朝的统治和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 但是, 但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也严重束缚了社会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文化的发展,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一、明朝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明朝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万历皇帝后期的内阁首辅叶向高说的 话:“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 原非宰相!” •内阁 不是国家的正式部门,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秘书班子。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
无行政权力,无决策权。无属官。
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 宦官参政专权, 导致明代政治黑暗。
过程:土司制度的形成——元代; 开始改土归流——明代永乐年间; 大规模改土归流——雍正
四、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阅读) 1.背景:中西方历史的逆转
近代化: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 ;
东方: 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 。 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 ,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 近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它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
英国国会
清朝军机处
2.清末政治改良:
①原因及目的: 清政府为了摆脱政治上的被动局面,
也为了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
②改良表现:
设外务部;设巡警部和学部;改巡警部为民政部等; 增设邮传部;筹备设立海军部;设资政院。
③评价:
(1)客观上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 中国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 (2)改良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并未从根本上
触动专制主义皇权
本课小结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军机处,密折制
基本原则; 理藩院; 重视边疆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改土归流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空前强化
专制主义强化的弊端: 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后逐步扩大到其他事务。
雍正帝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皇帝专制的弊端日趋明显,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传统社会由盛转衰,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2.经济: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夜,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仍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镇的繁荣,并推动了新经济因素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处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新发展。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出专制强化的色彩,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繁荣,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成就。

4.外交:中学西传和早期西学东渐,殖民者东来,朝贡体系强化及开始受到挑战(中国历史进入全球视野)。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

2.手工业(1)农村手工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成就: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 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0015高一历史教案 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5

0015高一历史教案 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5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

2.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3.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了顶峰,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资料,材料可以包括史实资料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通过前三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秦汉、隋唐、宋元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

1.★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 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 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2.“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也是 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 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 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 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
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是以皇权至高无上 为核心,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 穿始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3)监察制度的演变 (4)选官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度两个概念。 (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 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横独 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
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 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选官制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发展到公开考试,注重 才学。 2.人才选拨逐步制度化,组织严密,体现公正、 公开、公平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逐渐模式化,明清八 股取士。
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 用。
•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 心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3、废除丞相
(1)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李善长、徐
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 权最重。任相七年,权倾朝野,骄恣擅权,并毒害 刘基(即刘伯温)。刘伯温很不看好胡惟庸,评价 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 当 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胡惟庸任丞相是否合适时,刘 伯温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 。” (《明史》)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他在1328年10月21日 生于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他的幼年非 常困苦,放过牛,要过饭。16岁时,他被送入一个 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他的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 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25 岁,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 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 郭子兴,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 分给大家。后来成为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
2、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 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 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 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⑴原因: 行中书省权力过大
三司 互不统辖
⑵职能:
中央
各司其职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提刑按察司
民政和财政
军政
监察和司法
⑶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例题6.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评
价,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

第四课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第四课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清入关前是决定国家大事的机
构是什么?影响怎样?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清入关前是如何决定国家大事
的?影响是什么? 清入关后,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 些措施?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军机大臣有何特点? 2、军机处的职权是什么? 3、其处理政事的特点什么? 4、军机处的设置怎样加强 了皇权?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发展,促进民族乊间的融合。

蒙古 东北 西藏

西藏
新疆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消极:
1 、君权的高度集中,昐造成决策失误, 阻碍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朝皇帝对大臣不满,就在 朝廷上对其痛打,名曰“廷杖”。 武宗将大臣168人罚跪5天,还 不解恨,又实行“廷杖”,打 死15人;世宗一次“廷杖”大 臣134人,其中17人被打死。

议政
明朝君主专制的高度加强
明太祖时,中央机构有何变 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影响是什么? 内阁的职权是什么? 后又出现什么变化? 如何认识内阁制?

明中期以后,皇帝多荒废政 事,从宪宗到熹宗,竟有160多年 没有召见大臣.
请问: 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 从表面看是由于昏君荒政,根源是君 权的高度集中
第四课 明清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军机 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 制制度的加强的高度加强
明太祖时,中央机构有何变 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影响是什么? 内阁的职权是什么?

明朝君主专制的高度加强

1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两点论:积极、 两点论:积极、消极 重点论: 重点论: 发展观:前期, 发展观:前期,积极为主 后期, 后期,消极为主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社会的安定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阻碍社会进步 (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坐而论道
站着商讨
跪奏笔录
上面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朝代 的君臣关系呢? 说明了什么? 的君臣关系呢 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 秦-- 创立 唐-- 三省体制 明--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 趋势: 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问题探究2: 问题探究 : 简述内阁制的形成过程, 简述内阁制的形成过程 内阁是怎样的机构? 内阁是怎样的机构?
内阁制度的形成
原因 性质 地位 权力
废丞相, 废丞相,丛杂政务集于一身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 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越来越大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 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 要亲自前去探视。 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 座。 到了宋朝,这种情形发生了变化。据说, 到了宋朝,这种情形发生了变化。据说,有一 宰相范质等人坐着向宋太祖奏事, 天,宰相范质等人坐着向宋太祖奏事,宋太祖借口 眼睛昏花看不清,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 眼睛昏花看不清,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 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从此, 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从此,宰相 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 官皆跪” 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 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教材研究作者:高三历史备课组肖明发来源: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0日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所谓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持“社会结构变动”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持“社会形态变迁”观点的学者则认为,古今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中国古代两大社会转型时期简介1、春秋战国(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

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

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1.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当今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

同时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

秦国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

这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秦朝正式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①皇帝制的实行。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足以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第4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⑴废除宰相制度(中央)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等历史教训;宰相胡惟庸擅权。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表现:1380年明太祖诛杀宰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制约皇权的宰相机制被废除,导致国家决策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素质,一旦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便极易致乱政。

⑵设立内阁(中央)背景:废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导致政务繁杂、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助理政务;②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③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④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成其下属机构。

局限: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未取得法定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皇帝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太监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性质:皇帝的内侍机构(或咨询、顾问机构)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⑶废行省,设三司(地方)目的: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三司: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按察司——监察,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

【图片证史】——君权逐步强化是古代君臣关系演变的本质趋势【解读】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坐着奏事站着奏事跪着奏事宰相内阁首辅地位中央一级行政机构首脑,百官之首皇帝內侍顾问班子首脑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票拟权(无属官)权力来源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与皇权关系制约皇权,能一定程度避免皇帝决策失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2、清朝——中央:设南书房(康熙帝);设军机处(雍正帝)⑴设南书房(康熙帝)影响: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集 两汉(巩固) 中 地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
秦朝(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 地方: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地方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①利:它在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抵御 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兴修各类工程,加强 民族交流,促进融合……. ②弊:导致政治上的腐败与残暴,经济上的苛捐 杂税,思想上的禁锢与迫害……
•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 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 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 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达到顶峰。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发展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达到顶峰
明清(顶峰)
3、清朝军机处的设臵,加强了皇权, 其表现有 ①皇帝的谕旨可以迅速传达到中央 各部和地方官员 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 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A.①②③ C. ①② B ①②④ D. ①③
4、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 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步增大,主要在于 (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
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 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 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 僚主义、贪污腐化。
东西方拉开差距
(1)西方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进步 落后
(2)中国
君主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占主导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中国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㈠明朝君主专制的发展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请结合教材 P16本课引言、第一段正文、历史纵横思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考归纳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 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元相权过重 (历史) ——明太祖
明初相权扩大
妨碍皇权 高度集中
(根本)
胡惟庸恣意妄为(直接)
2)内容:废丞相,权分六部
“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 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 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既受制于 内阁,又受制于宦官,权力大不如前。
至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 度宣告废除。 这样就彻底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3)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 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 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 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 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 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 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 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 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 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 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背景: 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晚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目的: 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探究一: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有哪些 具体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 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
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 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 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宰相被制度赋 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 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 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 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 一落千丈。
②使决策具有独断性、随 意性,易出现失误;
③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 因循守旧之风;
④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 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极大妨碍中国社会 的进步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成长, 中国发展开始大 大落后于西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
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明清(强化) 清: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1、形成过程
2、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过程
雍正 军 机 处 皇权到达顶峰
康熙
南 书 房 皇权得到扩大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到限制 皇太极
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右图:军机处的位置
2、影响:
①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 驰;
权的发展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②削夺相权,加强君权
③皇权日益加强
④中央和地方机构不断精简
A. ① ② ③ ④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请思考: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 生原因和影响?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 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业经济,格外安土重迁。 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 侵蚀,治水,对外战争等公共事务的需要, 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 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 权、神权于一身,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融铸 在一体的格局。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 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一、明初加强皇权的措施 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①原因:
②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
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央
三司 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提刑按察司
民政和财政
军政
监察和司法
——
—— ·

训 改成无我
皇帝
元(府(州)县
宋(加强)
中央:二府三司 地方:路、州县
集 中
中央:三省六部
中央集权
隋唐(完善) 地方:隋:州县;唐:道、州县
中央:内、外朝制 两汉(巩固) 地方:郡、国制
集 中
皇帝制度 秦朝(形成) 三公九卿
郡县制
地方分权
单项选择题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
问题:⑴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
内外诸司作了哪些改革? ⑵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⑶这则材料反应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1、形成过程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 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序 》
明 太 祖
易 。
之 法 ,
作 聪 明
子 孙 ,
《 一,钦
皇 字乱承
明 不我朕
祖 可已命

以 训 处将文下并后 首明 死犯武敢不子 章太 。人群有许孙 》祖 凌臣奏立做
《 迟即请丞皇 皇 ,时立相帝 明 全劾者,时 祖 家奏,臣,

明太祖与奏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 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 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 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 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