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歧视及其法律救济探析
对于“河南地域歧视案”的规范分析
对于“河南地域歧视案”的规范分析时间:2005-5-3 作者:刘飞宇浏览次数:651【出处】《法制日报》2005年4月28日因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龙新派出所在辖区内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字样以及“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郑州市民李东照、任诚宇认为横幅侵犯名誉权,于4月15日向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高新区法院)提起诉讼,诉求龙港公安分局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高新区法院受理了该案件。
由于涉及“河南人”及“歧视”、“平等”等字眼,在“乙肝歧视案”、“身高歧视案”、“学历歧视案”等案件后,该案件引起诸多媒体的关注,迅速的成为一个公共事件。
据报道,龙新派出所已经撤回该横幅;而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正通过相关渠道对此事进行沟通,以盼妥协解决该事件。
对于该事件,有媒体称为“地域歧视第一案”。
但据笔者了解,早在三四年前,一家深圳企业发布内容为“不招四川籍工人”招工广告(大意如此),有四川律师以“地域歧视”为由在深圳奋而起诉。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企业之所以发布该内容的广告,是因为该企业中四川女工人数太多,相互之间说四川话,而导致管理阶层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希望通过非四川籍工人的进入,进而形成一个说普通话的工作局面。
如果不考虑权力行使的特性,该案件起码比当下的“歧视河南人”案件发生的更早。
一、分析视角的界定回归案件本身,笔者认为,作为权利可能受到侵犯的普通公民和作为审判权实际行使者的法官,二者在面临相同事件时的态度应有所差异:前者可以义愤填膺,可以奋而起诉;但作为后者,在秉承大陆法系传统的中国,在服从法律的审判规则下,法官不能以大众情绪作为自己的判断,也不能将自己作为普通公民的感情判断作为法官的判断,而只能以现行法律的判断作为法官的判断。
也就是说,李、任二人作为“河南人”,认为名誉权受到了侵害,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主张自己的诉权,可以寻求各种救济途径来诉求权利的保护,这是一种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是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事件。
我国就业歧视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我国就业歧视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就业歧视作为就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给广大求职者带来了诸多困扰。
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就业歧视问题更加突出,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深入研究我国就业歧视问题及解决对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的现状1.性别歧视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一直存在。
尤其在一些传统观念较为保守和封闭的地区,女性在就业中常常受到性别歧视。
一些企业对女性员工的录用和薪酬待遇存在不公平现象,这使得女性在职场中的职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2.年龄歧视年龄歧视是我国就业市场中的另一大问题。
部分用人单位对年轻人有偏见,认为他们缺乏经验和稳定性,不愿意招聘年轻人。
与此对于年长者,一些用人单位也存在歧视现象,认为他们已经年龄大,身体状况可能不如年轻人,影响工作效率。
3.地域歧视在我国,城乡差别较大,一些用人单位比较倾向于招聘城市户口的求职者,而对农村来的求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
地域歧视使得农村来的求职者在城市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也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就业差距。
4.身份歧视在我国,户口、身份证明等因素也成为就业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用人单位更愿意招聘本地户口的求职者,而对外地户口的求职者持有排斥态度,导致外地求职者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很大的歧视。
以上种种就业歧视问题不仅损害着个人的权益,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1.加强立法保障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我国应加强就业歧视相关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就业歧视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督促用人单位遵循公平原则,不得以性别、年龄、地域和身份等因素歧视求职者。
2.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培训、社会宣传等途径,加强对就业歧视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就业歧视问题的认识,倡导公平就业理念,培养求职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引导用人单位树立公平的招聘理念。
2020国考申论写作:面对“地域歧视” 就该用法律抵制.doc
2020国考申论写作:面对“地域歧视”就该用法律抵制2020国考申论写作:面对“地域歧视”就该用法律抵制从小到大你是否有遇见过他人用地域性话题来诋毁你?或者说在平常的生活中又是否见过那些带有地域歧视性的话题呢?笔者相信,不光是屏幕前的你,有许多人在当前的社会中也或多或少的碰见带有地域歧视性的言论。
有些朋友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但可能对有些人的伤害却无法言语能表达清楚的。
还记得一位23岁的女子在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求职时,遭到了含有地域性歧视的回复,不合适,原因,河南人。
目前该女子已经将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提起了诉讼,此案件遇11月26日在杭州互联网法院开庭。
笔者从网上了解到,当事人收到这样的回复一时茫然,从来没想过应聘失败的理由会因为自己是河南人。
就因为自己籍贯是河南人就应该被拒绝?哪有这样的道理?笔者得知这个消息,也是愤恨不已,希望26号的法庭上能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回应。
地域歧视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据《中国青年报》称,这些年已经不知看了多少有关地域歧视的新闻了。
在道德正当性的问题上,相信没有多少人认为地域歧视站得住脚。
可是,不管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的跨度上看,地图炮都像是牛皮癣,久治不愈。
这里的人就是抠,那里的人骗子多地图炮这一过于简单的划分,其实是思维和行动懒惰的表现。
这样的懒惰,给被歧视者带来不少伤害和困扰:小到被扣上能喝酒的帽子,大到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甚至受到人格和名誉的侮辱,不一而足。
其实地域歧视话题有大有小,大到性格、身高上的歧视,小到行为举止,这几点相同的是都对他人的心理上造成了影响,也对无辜的人挂上了相应的标签。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去年的一个新闻。
2018年一则爱奇艺某员工回复面试邀约的邮件截图流出,引发网友热议。
邮件显示,该员工在面试中央财经大学研二学生后,备注称今后河南人尽量先过滤掉。
随后,爱奇艺作出回应经连夜讨论决定,辞退相关当事人,并对因用人不当造成的不良影响,向公众道歉。
对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及解决政策的几点思考
对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及解决政策的几点思考第一篇:对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及解决政策的几点思考对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及解决政策的几点思考浅析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在经济领域产生的原因及相关解决对策专业:行政管理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地方保护主义在我国仍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不少地区、部门采取各种措施以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各种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何在?相关的解决对策有哪些?本文拟就此关注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地方保护注意,现象,原因,解决的对策据报道,吉林省和江苏省是汽车生产大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然而在一些地方汽车行业常常受到限牌、限时、环保标准、税费等歧视性政策对待。
特别是在政府采购和出租车市场,外地车往往难以进入。
部分地区对本地普通汽车上农用车牌照;大吨位车上小吨位牌照;经过“套牌”处理后,本地车就可以少交费。
客运中对本地产车、外地车实行不同的标准等,以促进本地车的销售。
①这种怪现象其实不只是存在在汽车行业或少数地区,目前,这种怪现象在中国仍较普遍的存在,这就是一直困扰人们的地方保护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一些表现。
那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其出路何在?一、地方保护产生的原因地方保护主义就是指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冲突中,地方政权机关采取违法手段以保护本地区利益的行为。
②地方保护主义多种多样,例如:地方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冲突;地方与地方的政权利益冲突;地方与地方的财物利益冲突等等。
文头所言仅是其中的一类的表现。
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各异,就文头所言的在经济领域的地方保护主义,究其原因,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曾分析到:首先,从财税体制看,现行财税体制仍具有强化“行政区经济”,激励市场分割行为的利益驱动功能。
分税制使地方政府具有追求扩大本地经济规模的动力。
其次,从干部制度看,现行干部制度需要各级干部有GDP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好的政绩;对上和对下负责,都需要扩大本地的经济规模,促使政府官员维护本地企业的利益。
法律反歧视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甲)与被告(乙公司)于2019年1月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约定原告担任乙公司某部门经理一职,月薪为人民币1万元。
合同期限为三年,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2年1月1日止。
然而,在原告工作期间,被告乙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并拟将原告辞退。
原告认为,被告乙公司辞退其理由不充分,且存在性别歧视行为,遂向某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乙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被告乙公司辩称,原告甲在工作期间存在严重违纪行为,根据公司规章制度,应当予以辞退。
且公司裁员是基于经营需要,不存在性别歧视行为。
二、争议焦点1. 被告乙公司是否违法解除劳动合同?2. 被告乙公司是否存在性别歧视行为?三、法院判决某市某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1. 关于被告乙公司是否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本案中,被告乙公司并未提供证据证明原告甲存在上述法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故其辞退原告甲的行为违法。
2. 关于被告乙公司是否存在性别歧视行为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本案中,原告甲在乙公司工作期间,被告乙公司并无证据证明原告甲存在严重违纪行为。
相反,原告甲在乙公司工作期间表现良好,业绩突出。
而被告乙公司在裁员过程中,未考虑原告甲的性别因素,存在性别歧视行为。
综上所述,某市某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如下:1. 被告乙公司支付原告甲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人民币xx万元;2. 被告乙公司停止性别歧视行为,并公开向原告甲道歉。
地域歧视案件的适用法律(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地域歧视问题日益凸显,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本文从地域歧视案件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在处理地域歧视案件中的适用,并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的建议。
一、地域歧视案件的概念地域歧视是指对某一地域的人或事物持有偏见,并采取歧视性言行或措施,导致该地域的人或事物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现象。
在我国,地域歧视主要表现为对某些地区的人进行言语侮辱、歧视性就业、限制消费等。
二、地域歧视案件的适用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其中第三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一原则为打击地域歧视提供了法律依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禁止对经营者实施地域歧视。
”该法为打击地域歧视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
3.《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促进法》第二十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别、残疾、地域等为由拒绝录用。
”该法为打击地域歧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该法为打击地域歧视提供了法律依据。
5.《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该法为打击地域歧视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地域歧视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1.地域歧视案件的定性问题在地域歧视案件中,对案件的定性至关重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条,地域歧视案件可以定性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或就业歧视行为。
2.地域歧视案件的法律责任对于地域歧视行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规定,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面对地域歧视,法律必须亮明态度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面对地域歧视,法律必须亮明态度正文:“河南女孩应聘遭拒案”宣判:构成地域歧视,女孩获赔1万元大河网发布时间:11-2708:29大河网官方帐号11月26日上午9点30分,备受社会关注的“河南女孩应聘遭拒案”在杭州互联网法院开庭。
原告小闫的代理律师、浙江丰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旭山律师告诉河南商报记者,11时左右,法院当庭宣判,被告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向原告小闫赔偿精神损失费9000元,公证维权费1000元,口头赔礼道歉,并在《法制日报》书面向小闫赔礼道歉。
判决原告对判决结果基本满意,是否上诉还在考虑法庭宣判后,小闫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她对判决结果基本满意,至于是否上诉她还要再考虑。
“因为对方的态度不是很好,自始至终对方的态度我都不认可。
”小闫表示,“今天开庭是对方的代理人去的,从事情发生后到现在庭审结束,对方没有任何人跟我联系来解释这件事。
我对他们的态度很不满。
”今年7月3日,来自河南南阳的23岁女孩小闫因求职需要向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投递简历,应聘法务、董事长助理两个岗位。
在查看小闫简历后,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向小闫发出两份不合适此岗位的通知,在不适合原因一栏,只写了“河南人”三个字。
“仅仅因为自己是河南人就被拒绝,我很气愤。
”小闫说,经过慎重考虑,她起诉了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
小闫的代理律师、浙江丰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旭山介绍,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在招聘人员时,存在地域歧视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以及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之规定,对方严重侵害了小闫的人格权。
声音被告:拒绝原因写上“河南人”,是籍贯备注不是歧视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于2002年在浙江杭州创立,经营范围为“筹建喜来登度假村的项目”。
法律反歧视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歧视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针对女性、残疾人、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就业歧视现象屡见不鲜。
本案例以张某某诉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歧视案为例,分析法律在反歧视方面的作用。
二、案情简介张某某,女,30岁,大学本科学历,曾在某知名企业担任市场营销经理。
2018年,张某某因家庭原因辞职,准备重新找工作。
在求职过程中,张某某发现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人社局”)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对于应聘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即仅限男性。
张某某认为这种性别歧视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遂向人社局投诉。
人社局在接到投诉后,经调查核实,认定该招聘信息确实存在性别歧视问题。
然而,人社局并未对招聘单位进行处罚,也未要求其改正招聘信息。
张某某对此表示不满,遂将人社局诉至法院。
三、法院审理法院受理此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招聘单位是否存在性别歧视行为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歧视劳动者。
”本案中,招聘单位在招聘信息中明确要求仅限男性,明显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存在性别歧视行为。
2. 人社局是否履行了监管职责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就业促进工作的监督管理。
”本案中,人社局作为劳动行政部门,在接到投诉后,虽认定招聘单位存在性别歧视行为,但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和纠正,未能履行监管职责。
3. 人社局对招聘单位的处罚是否合理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本案中,人社局在认定招聘单位存在性别歧视行为后,未对其进行处罚,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四、法院判决法院认为,张某某的诉讼请求合理,判决如下:1. 裁定人社局对招聘单位进行处罚,要求招聘单位立即改正招聘信息,不得再进行性别歧视。
地域歧视及其法律救济探析
地域歧视及其法律救济探析作者:陈科汝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4年第11期文/陈科汝2005年5 月23日,全国首例反地域歧视诉讼在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这一河南籍反地域歧视诉讼似乎警醒了对地域歧视问题漠然许久的中国人。
地域歧视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乃至普通民众所关注。
本文通过探讨地域歧视性质和分类,分析其法律关系以及现行的救济措施,介绍当今世界其他各国通过法律解决该问题的先进经验,以求为我国地域歧视问题的解决提出稍具可行性之意见。
一、地域歧视的界定及其类型(一)地域歧视的概念户籍制度是我国比较特殊的一种管理制度,也因此产生了地域歧视现象。
在较为重视反歧视立法的国家,基本上不存在与之相类似的管理制度。
因而,户籍制度本身就成为了我国地域歧视存在的制度性根源。
拥有某一种户籍的个人或群体,因其户籍原因,受到不公平行为的对待。
这种行为的主体既可以是私人,也可以是公法人。
参照《新南威尔士反歧视法》中对种族歧视的规定,可以将地域歧视界定为:因户籍不同,处于相类似情况之下自然人或法人却被施以不公平对待或区别对待,又或对不同的人施以统一的标准或要求,而不考虑不同户籍人之特殊情况。
前者为直接地域歧视,后者为间接地域歧视。
(二)直接地域歧视和间接地域歧视地域歧视侵权行为,可分为直接的地域歧视和间接的地域歧视两种。
直接的地域歧视,是指基于户籍原因,对处于相似情况下之主体进行差别对待,如将前来应聘工作的两人,因一人户籍为某地而不予录用;间接的地域歧视,是指一些规定、标准或程序,对不同户籍的主体,产生了实际的歧视效果。
如广东省“两会”期间,九三学社广东省委集体上交了一份提案,建议适当限制外省劳工。
该提案就当属间接地域歧视。
二、地域偏见和地域歧视要判定地域歧视,首先应当清晰划分地域歧视与地域偏见的界限。
地域歧视和地域偏见都是行为人对某一地域的人士的负面情感或者负面的评价,但是,地域歧视是一种应受法律制裁的违法行为,地域偏见应当属于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
地域歧视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域歧视问题日益凸显。
地域歧视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地域歧视的法律后果,旨在提高人们对地域歧视的认识,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地域歧视的定义及表现地域歧视是指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对某一地区的人或事物的偏见和歧视。
地域歧视的表现形式多样,如:1. 对某一地区的人进行贬低、侮辱、排斥;2. 对某一地区的商品、服务、文化等进行歧视;3. 在招聘、求职、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对某一地区的人进行不公平对待。
二、地域歧视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地域歧视行为可能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地域歧视行为可能承担以下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地域歧视行为。
(2)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因地域歧视行为给被侵权人造成的损失。
(3)赔礼道歉:侵权人应当向被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2. 行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对于地域歧视行为,行政机关可以依法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等行政处罚。
3. 刑事责任在严重的情况下,地域歧视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如侮辱罪、诽谤罪、煽动民族仇恨罪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地域歧视行为可能承担以下刑事责任:(1)侮辱罪:对他人进行地域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诽谤罪:捏造事实,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3)煽动民族仇恨罪: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三、地域歧视的社会影响1. 破坏社会和谐地域歧视行为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加剧地区间的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 妨碍经济发展地域歧视行为不利于人才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影响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3. 损害国家形象地域歧视行为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形象,不利于国际交往。
反歧视法律的成功与挑战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反歧视法律的历史与发展 • 反歧视法律的成功实践 • 反歧视法律面临的挑战 • 国内外反歧视法律比较与借鉴 • 完善我国反歧视法律的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消除歧视
反歧视法律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基于种 族、性别、宗教或其他特定特征的歧 视行为,确保所有人都能在平等的基 础上受到公正对待。
代表性反歧视法律条款
《劳动法》第十二条
01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
《就业促进法》第三条
02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
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五条
03
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
开展教育培训
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开展 反歧视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对平 等、尊重、包容等价值观的认识 和认同。
鼓励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 量积极参与反歧视工作,形成全 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 氛围。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联合国反歧视公约
联合国通过一系列反歧视公约, 如《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 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 歧视公约》等,为各国反歧视立
法提供了国际准则。
欧洲反歧视法律
欧洲在反歧视领域具有先进的立 法经验,如《欧洲人权公约》、 《欧盟反歧视指令》等,为成员 国制定了具体的反歧视法律框架
。
国际劳工组织
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制定相关公约 和建议书,推动各国在就业和职
立法空白与漏洞
地域歧视相关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地域歧视,是指对某一地域的人进行不公平对待或歧视的行为。
在我国,地域歧视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和民族团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地域歧视案件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本文将以“李某某案”为例,探讨地域歧视法律案例的背景、处理过程和法律意义。
二、案例背景2019年,河南省洛阳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地域歧视事件。
该校一名名叫李某某的学生,因家境贫困,被其他同学嘲笑为“河南人”。
在一次课堂上,李某某被嘲笑者多次提及“河南人”一词,导致其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事后,李某某向学校反映情况,但学校并未给予妥善处理。
无奈之下,李某某将嘲笑者及其家长诉至法院。
三、案件处理过程1. 立案审查洛阳市某区人民法院接到李某某的起诉状后,经审查认为该案符合起诉条件,决定立案审理。
2. 证据收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李某某提供了以下证据:(1)相关同学的录音、录像材料,证实了嘲笑者的行为。
(2)学校对事件的调查报告,证实了事件的经过。
(3)李某某的病历,证实了其心理受到的创伤。
3. 法庭辩论在法庭辩论阶段,双方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1)嘲笑者是否有地域歧视行为?(2)学校是否未尽到管理职责?(3)嘲笑者及其家长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4. 判决结果经过审理,洛阳市某区人民法院认为:(1)嘲笑者的行为构成地域歧视,侵犯了李某某的人格尊严。
(2)学校在事件发生后,未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歧视行为,未尽到管理职责。
(3)嘲笑者及其家长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据此,法院判决嘲笑者及其家长向李某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四、法律意义“李某某案”在我国地域歧视法律案例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明确了地域歧视的法律性质本案中,法院明确指出嘲笑者的行为构成地域歧视,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2. 强化了学校的管理职责本案判决学校未尽到管理职责,有助于提高学校对地域歧视现象的重视程度,加强校园管理。
地域歧视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在我国,地域歧视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社会和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地域歧视法律案件,通过法院的审理,展现了法律对地域歧视的坚决打击,彰显了公平正义。
二、案情简介2019年,原告张某某因工作原因从南方某城市来到北方某城市。
在某公司应聘成功后,张某某发现公司内部存在明显的地域歧视现象。
具体表现为:1. 公司在招聘时,明确要求应聘者来自北方地区,对南方应聘者设置歧视性条件;2. 公司内部员工对南方员工存在歧视性言论,如“南方人狡猾”、“南方人没素质”等;3. 公司在晋升、加薪等方面对南方员工存在不公平待遇。
张某某在多次向公司反映情况无果后,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消除地域歧视,赔偿精神损失。
三、法院审理本案在法院审理过程中,主要围绕以下争议焦点展开:1. 公司是否存在地域歧视行为?2. 公司的地域歧视行为是否侵犯了张某某的合法权益?3. 公司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1. 关于公司是否存在地域歧视行为,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地域、性别、民族等对劳动者进行歧视。
本案中,公司明确要求应聘者来自北方地区,对南方应聘者设置歧视性条件,属于明显的地域歧视行为。
2. 关于公司地域歧视行为是否侵犯了张某某的合法权益,法院认为:张某某的合法权益包括平等就业权、人格尊严权等。
公司地域歧视行为侵犯了张某某的平等就业权和人格尊严权。
3. 关于公司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案中,公司存在地域歧视行为,侵犯了张某某的合法权益,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法院判决法院判决如下:1. 公司立即停止地域歧视行为,消除对张某某的歧视;2. 公司向张某某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人民币10万元;3. 公司对全体员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制观念。
五、案件反思本案的发生,暴露出我国部分地区在就业领域存在地域歧视现象。
地域歧视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地域歧视现象逐渐凸显,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案涉及一起因地域歧视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案情简介原告张某,男,30岁,河南人,于2019年7月入职被告某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支持岗位。
入职后,张某工作表现良好,深受同事和上级的认可。
然而,在工作中,张某遭遇了来自同事的地域歧视。
2020年3月,张某所在部门新入职一位同事李某,来自四川。
李某在入职之初便对张某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歧视态度,多次在公共场合讽刺张某的河南口音,甚至在工作中故意刁难张某。
张某多次向部门领导反映情况,但领导对此事不以为然,未采取任何措施。
2020年5月,李某在处理客户投诉时,将责任归咎于张某,并在客户面前大声说出“河南人就是没素质”的言论。
张某倍感羞辱,遂向公司提出辞职。
在离职前,张某向公司提出赔偿要求,但公司以地域歧视不属于劳动争议为由拒绝赔偿。
三、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 地域歧视是否属于劳动争议的范畴?2. 公司是否应当对张某遭受的地域歧视承担赔偿责任?四、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地域歧视不属于劳动争议的范畴,但公司作为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防止和纠正地域歧视现象。
本案中,张某遭受的地域歧视行为,侵犯了张某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公司未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得对劳动者实施侮辱、诽谤、恐吓、殴打、体罚或者非法搜查等行为。
本案中,李某对张某实施的地域歧视行为,已构成对张某人格尊严的侵犯。
公司作为用人单位,未能履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综上,法院判决如下:1. 被告某科技有限公司赔偿原告张某精神损害赔偿金人民币1万元;2. 被告某科技有限公司对李某进行内部处分,以警示其他员工。
地域歧视案件的适用法律(3篇)
第1篇摘要:地域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对于地域歧视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地域歧视案件的适用法律,分析现行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和法律责任,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地域歧视;适用法律;公民权益;公平正义一、引言地域歧视,是指基于个人或群体的地域背景,对特定地域的公民进行不公平对待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域歧视案件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法治社会,对于地域歧视案件的适用法律问题,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地域歧视案件的适用法律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其中,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一规定为打击地域歧视提供了宪法依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地域、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因素,对消费者进行歧视性对待。
”该条款明确将地域歧视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地域、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因素,对消费者进行歧视性对待。
”该条款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基本一致,进一步强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地域、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歧视劳动者。
”该条款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得进行地域歧视。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四)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六)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或者在出版物、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刊载民族歧视、侮辱内容的。
人权保护法案例研究:歧视案件与维权途径
人权保护法案例研究:歧视案件与维权途径案例名称:中国人权保护法案例研究:歧视案件与维权途径引言:人权保护是现代社会的法治基石,而歧视则是人权保护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以几个真实案例为背景,讨论中国在早期的人权保护以及歧视问题上的发展情况,并探究当事人在维护自己权益时候所选择的途径。
一、案例一:被拒绝就业的性别歧视案件(2003年)案情:2003年,张女士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投递了多份简历,其中一家公司的HR在不知道张女士的个人背景后进行了面试。
面试过程中,HR 提出关于家庭计划的问题,询问张女士是否结婚或计划生育。
由于张女士回答实话并说明结婚打算,HR毫不犹豫地表示公司不招聘婚姻有计划生育意愿的女性,因为他们认为婚姻和计划生育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
维权途径:受到歧视的张女士决定寻求法律支持,她立即咨询了当地劳动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
律师帮助她收集了证据,包括面试记录和HR的口头指控。
律师随后向法院提出针对该公司的性别歧视诉讼。
经过数次庭审,法院判决该公司违反了中国劳动法,因为不可以根据性别歧视招聘员工。
法院判决该公司支付张女士一定数额的补偿金。
律师点评:这个案例显示了早期中国劳动市场中性别歧视的普遍问题。
该案件以当事人勇敢维护自己权益为关键,她的行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推动了社会对于性别歧视的反思、法律保护机制的完善和企业的规范化。
二、案例二:少数民族受到地方政府歧视(2007年)案情:2007年,某地方政府决定进行城市重建项目,并采取了强制拆迁的方式,对涉及区域内的全部居民进行迁移。
然而,该地区同时存在大量少数民族居民,地方政府对他们的待遇与其他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包括较低的房屋补偿和较差的迁建安置条件。
维权途径:少数民族居民组成了一个维权团队,并咨询了律师以寻求法律支援。
律师建议他们将情况反映给媒体和社区组织,引起公众关注,并对政府违法采取集体维权行动。
经过几个月的维权努力,该地区少数民族居民的诉求得到广泛支持,并引起了国家媒体和人权组织的关注。
法律援助在处理地区冲突中的挑战
法律援助在处理地区冲突中的挑战地区冲突是当代社会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冲突,例如种族冲突、宗教冲突或领土争端。
在这些冲突中,法律援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各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然而,法律援助在处理地区冲突中面临一系列挑战,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挑战一:法律援助资源不足地区冲突通常涉及大量的案件和复杂的法律程序,需要充足的法律援助资源来支持。
然而,许多地区的法律援助机构预算有限,无法满足需求。
这导致许多冲突相关的案件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处理,影响到各方的权益和社会稳定。
解决这一挑战的关键是增加法律援助资源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法律援助机构的经费支持,提高公共意识和重视度。
此外,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资金和专业人员的支持,共同解决法律援助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挑战二:法律文化差异在处理地区冲突时,法律援助机构可能面临不同文化下的法律观念和实践之间的差异。
参与冲突的各方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性。
这给法律援助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需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法律援助机构应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理解。
与此同时,建立跨文化的合作机制,与不同地区的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共同解决涉及不同文化的法律问题。
三、挑战三:安全风险和访问难题地区冲突通常beg出于长期的社会、政治和地缘政治问题,相关各方之间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
法律援助工作者可能面临威胁和暴力袭击的危险,这对他们的工作和生命构成威胁。
此外,由于地区冲突导致的封锁和维权问题,法律援助机构可能难以进入冲突地区,提供及时的法律援助。
针对这一挑战,政府应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者的保护,并制定相关的安全措施。
同时,应制定特殊的法律程序,为冲突地区的居民提供更便利和快捷的访问法律援助的途径。
四、挑战四:权利教育和意识提高地区冲突往往和权益争夺问题紧密相关,而权利教育和意识提高是解决地区冲突的关键。
歧视抑或瑕疵——中国首例地域歧视案的行政法分析
歧视抑或瑕疵——中国首例地域歧视案的行政法分析梁琼芳,段鸿斌(四JIl大学黼,四jII J或都610064)摘要:首例地域歧视案中的被告行为属于行政指导。
没有对原告进行无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其行为不构成歧视。
法院以民事侵权为由受理存在法律上的瑕疵。
依法应驳回原告的起诉。
该案的启示是应尽快修改相应的法律,将行政指导纳入法律救济的范围。
关键词:地域歧视;行政指导;瑕疵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7-0108-03议:被告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向原告、河南籍公民任诚一、案情回顾宇、李东照赔礼道歉,原告任诚字、李东照对被告深圳市公2005年3月30日。
南方某报以《派出所悬挂打击河南安局龙岗区分局表示谅解,原告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至籍犯罪团伙横幅惹争议)为题率先报道了深圳市公安局龙此.被称为“中国首例地域歧视”案以法院调解成功而告结岗分局龙新派出所在其辖区的怡丰路黄龙塘市场附近的束。
本案当事人和受案法院几次接受采访,国内主流媒体大大街上。
挂着警方“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量报道此案。
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意见、评论。
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本案的焦点是被告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以下简称大横幅。
两条幅落款均为“龙新派出所宣”的字样。
此事引起“被告”)的行为定性、是否具有可诉性?是否构成对河南籍了河南籍人士的不满。
4月15日,河南籍郑州市民任诚字公民的歧视7笔者试从深圳警方悬挂横幅这一行为出发。
以和李东照以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的行为侵害了二人的行政指导基本理论分析本案的性质、法律适用和救济途径。
名誉权为由。
诉至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
二原告认为,被并反思我国当下的行政指导法律救济制度。
告下属机构龙新派出所对二原告家乡的地域歧视和对整个河南籍人群的否定性社会评价,不仅严重违背了<中华人二、本案的行政法分析与运用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一)被告的行为定性基本原则。
法律援助的地区差异与改进策略
法律援助的地区差异与改进策略法律援助是一种为无法负担法律费用的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支持的制度。
然而,在不同地区实施法律援助计划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公平的法律援助。
本文将探讨法律援助的地区差异,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一、地区差异的原因1. 经济差异经济状况是影响法律援助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建立和维持法律援助机构,而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或贫困地区则面临财政困难和资源匮乏问题。
2. 法律体系差异不同地区的法律体系也可能导致法律援助的差异。
在一些发达地区,法律系统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相对健全,而在其他地区,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法律援助机构也不够完善。
3. 文化和教育差异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差异也会对法律援助产生影响。
在一些地区,公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和认知水平较高,而在其他地区,很多人对法律援助的概念和重要性了解有限。
二、改进策略1. 加强政府投入为缩小地区差异,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法律援助的投入,特别是对经济困难地区的支持。
政府应优先考虑法律援助机构的经费和人员配置,确保资源合理分配。
2. 建立合作机制建立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通过建立合作网络,能够在法律援助领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公平性和效率。
3. 提高法律援助的普及度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法律援助的认知度。
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布宣传材料等方式,普及法律援助的重要性,激发公众对法律援助的支持和积极参与。
4. 培训和提升法律援助人员素质加强法律援助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只有专业素质过硬的法律援助人员,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并有效地满足各区域的需求。
5. 引入科技手段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提高法律援助的范围和效率。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在线法律咨询平台,为更多人提供便捷和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结论地区差异是法律援助制度面临的一大挑战,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改进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义务 , 是善德 义务法 无法 使 人 们
去 接 受 一种 特 定 的意 图 或 决定 人们 所 追 求
的宗 旨, 即法 只 约 束 人 的外 在 行 为 , 而 不 约
束人的心理 。 这一性质决定了有些行为 , 虽
2 0 0 5年 5月 2 3 日,全 国首 例 反 地 域 法人。参照《 新南威尔士反歧视法》 中对种 歧 视 诉 讼 在 郑 州 市 高新 区人 民法 院 开 庭 审 理。 这 一河 南籍 反地 域 歧视 诉 讼似 乎警 醒 了 族歧视的规定, 可 以 将地 域 歧 视 界 定 为 : 因 户 籍 不 同 ,处 于相 类似 情 况 之 下 自然 人 或 具 有 不 合理 性 , 但 也 应 当游 离 于 法 律 之 外 。 如 果 将 所 有 不 合 理 的 事 物 都 纳 入 法 律 管 制 ,人 民的 自由权 利 的范 围 也 会 不 断地 缩
( 一1 地域 偏 见
地域偏见 ,属于 思想 自由和言论 自由
的范 畴 。 在 日常 生活 中 , 很 多 人都 会 表 露 出 某 种 带 有 个 人 感 情 色 彩 的地 域 偏 见 的 倾 向。 地 域 偏 见 具 有 不合 理 性 , 因 为 它违 反 了 义务 , 但 地 域 歧视 又 无 须 承 担 法 律 制 裁 , 因 为 它并 不违 反 法 定 义 务 。地 域 偏 见 所 违 反
之 主体进 行 差 别对待 , 如 将 前来 应 聘 工作 的 两人, 因一 人 户籍 为某 地 而 不 予 录 用 间接 的地 域岐 视 , 是指 一 些 规定 、 标 准 或程 序 , 对 不 同户 籍 的主体 ,产生 了实 际 的歧视 效 果 。
次, 该行 为是 否侵犯 了他 人的 受法 律保护
对 地 域歧 视 问题 漠然 许 久 的中 国人 。 地 域 歧 法 人 却 被 施 以 不 公 平 对待 或 区 别对 待 , 又
小。 法律规定 的范围越广 , 人 民交出的 自由 视 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 乃至普通民 或 对 不 同 的 人 施 以统 一 的 标 准 或要 求 , 而 权利也就越多 , 这也就是为什 么“ 人是生而 众所 关注 。 本 文通 过探 讨 地域 歧视 性质 和 分 不 考 虑 不 同 户 籍 人 之特 殊 情 况 。 前 者 为 直 自 由的 , 但 却 无 往 不 在 枷 锁 之 中 的原因。
与之相 类似的管理制度 。 因而 , 户籍制度
根源。拥有某一种 户籍的个人 或群体 , 因 其户籍原因 , 受 到 不 公平 行 为 的 对 待 。 这 种行为的主体既可 以是私人 , 也 可 以 是 公
己的权利 , 且其在权利 的行使过程 中没有 如 广东 省 “ 两会 ” 期间, 九三 学社 广东 省 委集 侵 犯到他人权利 , 又或虽侵犯他 人权利但 体上交 了一份提案 ,建议适当限制外省劳 尚不构成法律 所规定 之侵权 的 , 都 不属 应 受法律制裁 之范围。对 于这些行 为 , 我 们
类 ,分析 其 法律 关 系 以及现 行 的 救济 措 施 , 介绍 当今 世 界 其 他 各 国 通过 法律 解 决 该 问
题 的先进 经 验 , 以 求为我 国地域 歧 视 问题 的
接地域歧视 , 后 者 为 间 接 地域 歧 视 。
( 二) 直 接 地 域 歧视 和 间接 地 域 歧 视
◇ 行政与法
地域歧视及其法律救济探析
◎文/ 陈 科汝
地 域 歧 视 与 地域 偏 见 的界 限。 地 域 歧 视 和
地域偏见都是行 为人对某一地域的人士的 负面情感或者负面的评价 , 但 是, 地域歧视
是 一 种 应 受 法律 制裁 的违 法 行 为 ,地 域 偏
见应 当属 于 言 论 自由 的保 护 范 围 。
之权 益 ; 最后, 该 行 为 是 否 违 法 且 应 受 法
{ 一) 地域 歧视 的概 念
户籍制度 是我 国比较特殊的一种 管理 制度 , 也 因此产 生了地域歧视 现象。在较
为重 视 反 歧 视 立 法 的 国 家 , 基 本 上 不 存 在
律制裁。如果一个 行为 , 是在合法 行使 自
大 可 以持 放 任 的 态 度 , 将其 交给道德和社 会舆论去 进行评判和管 制 , 而 无 须 动 用 法
本身就成 为了我国地域歧视存在的制度性 工 。该 提 案就 当属 间接 地 域歧 视 。
二、 地域偏 见 和地域 歧视
要判定地域歧视 ,首 先应 当清晰划分 律来制裁 。
凡 是 不 属于 地 域 歧 视 的地 域偏 见就 属
于 这 种 游 离 于 法律 之外 的范 畴 。 那么 , 哪 些
解决 提 出稍 具 可行 性 之意 见。
一
、
地域歧 视 的界 定及其 类型
地域 歧 视侵 杈 行 为 , 可 分 为直 接 的地 域 地 域偏 见行 为应 当是游 离于 法律 之外 的 歧 视 和 间接 的地 域歧 视 两种 。 直接 的地 域 歧 呢 ? 其 认 定 的标 准应 当是 : 首先 , 该 行 为 是 视, 是指基于户籍原 因, 对处于相似情况下 否 是在 合 法 行 使 权利 , 是 否 违 反 了 义务 ; 其
7 0 l
行政与法 0
( 二) 地 域 歧 视
相 同点在于 : 首先 , 两者产生 的根源相 同。
者 的 平等 就 业 权 以及 民法 所 规定 的名 誉 权
之 不 法性 ,应 聘 者 的平 等就 业权 以及 一 般
有 些 地 域 偏 见 如 果侵 犯 了他 人 的合 法 地 域 偏 见 和 地 域 歧 视 都 源 于 各地 区 文化 的 权益 , 且 符合 侵 权 行 为要 件 , 则 属 法 律 规 定 差 异 , 经 济 发 展 的 不平 衡 , 以 及 长期 以来 形 之不法行为 , 就是地域歧视。 成 的对 不 同地 区人 的 认 知 观念 。 其次 , 两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