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优秀9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优秀9篇)作者心境篇一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赏析篇二仔细想一想,才发现现在的人都活在紧张的工作情绪和沉重的压力之中,从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轻松,回想起古人当年是怎样怀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心情是如何的快乐!如何的逍遥自在啊!而在这现代生活中,也难寻觅到这份诗意!“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是我读完《记承天寺夜游》后的感受,也许,我是这样想的吧!被贬官——这对每个人来说肯定都不好受,而诗人却怀着别样的心情来看待这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同病相怜,同样是满腹才华,同样是凌云壮志——张怀民,他们两个结识了。
感慨世事万变,他们心里懂得,他们心知肚明,他们心里知晓。
喧哗终会消隐,月光依旧会照射大地,落在每个人的心坎里。
在那个淡淡轻盈的月光下,诗人解了衣,却难以入睡,也许是突如其来的伤感吧!月色,在这个充满倦意的小镇中沉睡,而它,也似乎也落进了诗人的心窝里,久久,久久,不能入睡。
也许是因为这事,久久才不能入睡。
既然如此,何必想太多,于是,为了这不必要的烦恼,它决定——前往承天寺寻张怀民。
月,似乎有灵性,它懂得世界万物,懂得世界万物的心。
同是伤心人,怀民如何睡得着?踏遍红尘路,寄情水云间。
月光漫漫,如水,如雾。
两人步于中庭,倾听小城沉睡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此的感慨!只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月光之明澈,投影下了竹柏,仔细一看,才知是影子而已?“空”如何的一种色调?水,它本无色?诗人赋予了它崇高般的感情,如何的一种触人心弦?只因,它,本无色!夜间赏月,别有一番景致,但是,那并不是完全的愉悦,也许,它建立在作者被贬官的悲凉之感上。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点梳理(五篇)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点梳理(五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一学问与力量1.注意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解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熟悉。
2.留意培育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拟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育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发觉美、观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外资料延长法【课前预备】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很多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展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简介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乱,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
四、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留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争论解决。
记承天寺夜游简短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简短翻译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记承天寺夜游简短翻译的资料, 欢 迎阅读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 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对照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 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 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 “闲人”罢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 “月色入户”, 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 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 中庭,又是悠闲的。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于:在。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夜游》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文译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记承天寺夜游》有感《记承天寺夜游》有感(三篇)《记承天寺夜游》有感(一)美丽的月,凄惨的光,那莫的伤. 站在人生低谷的,郁郁不得志,苦闷,寂寞,应该如此.但他却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头,欣赏那美丽的月.多么可贵的乐观, 写到这里,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试卷上一个不好的分数,老师一句批评的话语...都能让我们难过上大半天,我们可曾有一次拥有的豁达? 只是低着头注视着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惨,恰恰显露了自己的无能.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多欣赏月的美丽,做到如此,人生将没有悲伤有的只有幸福.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文章写的仅仅是被贬职以后的一个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却承载着丰富的内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朴实,但实际上,一字一句都经过仔细的斟酌。
苏轼的这篇文章"不见其情',但笔底波澜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见'。
文章写得很细致,又很简洁。
第一句话,看似平凡,实际上,这句话里的"夜'字便已紧扣了题目"夜游'。
正欲休息,却发现月光悄悄闯入,这就是对"夜'的具体描写。
"入户'二字用得很恰当,把月光拟人化,让人产生错觉:月光似乎感觉到的寂寞无聊,于是主动与其为伴。
对于一个被贬职的人来说,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后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时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愿意聆听他。
"欣然起行'这简洁的四个字表露了的心迹,的心灵因此得到安慰。
这里,就无形地表达出他被贬的酸楚,想要见月派遣的心情。
正好,此夜月色清凉、来得颇合时宜,于是,引起了下文来到承天寺游玩。
对月光的描写非常特别。
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写得如水一般有灵气。
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错的藻、荇',可见,真的就把月光当作是一个久违的知心朋友,他对月光的了解都体现在他独特的描写当中,那般皎洁、空灵,富有魅力。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1苏轼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说是一个聪明到极的人,又可以说是一个糊涂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说他不会人际交往,但他又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我想这就是他,一个无可复制的人——苏轼。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因为他能在大半夜因为月色不错而睡觉跑出去看景,还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这种思维我自认为是没有的。
况且这种可能扰人清梦的举动也的确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想对于那时的苏轼来说,在哪里看景都已无所谓了吧,不然也不会在找到张怀民后就直接在承天寺里待着散步了。
苏轼在文中末尾所写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或许表明他那时真正需要的只是另一个可以陪伴他的闲人了吧。
古文观止中有一句话说:“其曲弥高,其各弥寡”。
苏轼的为人太过于清高,所以他的人生乐章能与他一起合着唱的人,定然寥寥无几,他不愿自降身份,与那些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也注定了他的知音难觅。
否则,以苏轼之才华,又何愁身边无友,又何愁掌上无权呢?对于苏轼来说,人生或许就应该像月光一样清清白白,如积水空明一般美丽,而这社会也该如此。
可是却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构成的确水草搅得支离破碎,混浊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样的小人,都装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
我想苏轼也许是因为不愿成为水草中的一员,而屡次调离京城,而那些水草们,也许正是因为苏轼的清白会影响到他们的扩张,而反复陷害忠良。
或许对于苏轼来说,当个东坡居士,在承天寺与朋友一起看个景,写首诗,潇洒一生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2打开书本,拂过书页,轻轻瞭探着一位文学大师的随笔。
苏轼,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闪亮的一颗巨星。
写这篇随笔时,他身陷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连一向为他说话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无法救他。
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
在黄州,苏轼彻底醒悟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是最好写照。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含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_(赏月)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张怀民****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照入门里,(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同积水洒满院落般清明澄澈,“水中”有像水藻、菜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1)
1、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描写了月光的澄澈以及月下“竹柏影”的情形。
2、《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子是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句,描写了月光照在庭院里的景象,“水中藻、荇交横”一句,将月下摇曳生姿的竹柏倒影描绘得栩栩如生。
4、在我国,月与古人有着不解之缘,月可为友,月能消愁,月亦怀远。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因月生情愫的句子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子是描写夜游看到的景色的语句(或: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图的语句)。
6、《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诗句是作者交代了自己夜游的原因,表现出他夜游的兴奋喜悦之情。
7、苏拭《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运用比喻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幽美迷人的月光树影图。
8、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子是描写承天寺夜景的三句话。
9、《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子是苏轼认为时时处处有美景,人们大多辜负之。
10、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句强调时时处处会有美景,暗含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之意。
1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正面和侧面结合对月光进行描写,营造了一个月光清朗、竹影斑驳的夜景。
1、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两句描写了月光的澄澈以及月下“竹柏影”的情形。
2、《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子是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句,描写了月光照在庭院里的景象,“”一句,将月下摇曳生姿的竹柏倒影描绘得栩栩如生。
4、在我国,月与古人有着不解之缘,月可为友,月能消愁,月亦怀远。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5篇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一):那里的美首先来自资料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务必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之后,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但是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到达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热】《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热】《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热】《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记夜游承天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情之深者。
4.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3.月夜行步月色如水发闲人之叹4.(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抒发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抒发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表达了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首先,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贬谪的悲凉。
苏轼在文中寻找到张怀民,两人都是被贬谪的官员,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孤独和远离朝廷的悲凉。
这种贬谪的悲凉情感,既有自嘲的意味,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其次,文章表达了人生的感慨。
苏轼在月光下漫步,感叹着月色的美丽,也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他曾经是大文豪,万人景仰,但此刻的他却是“闲人”,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产生了人生的感慨。
再次,文章还表达了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
尽管有着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但苏轼仍然能够欣赏月色的美丽,享受漫步的悠闲,这种积极的心态让人感到他的豁达和乐观。
最后,文章也表达了苏轼对自我深刻反省后的精神追求。
他反对自己过去的追求,认为那样的生活过于肤浅,而应该追求更为深刻的精神生活。
他追求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这种境界让他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乐观和积极。
总的来说,《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一种既有悲凉和感慨,又有欣喜和悠闲的复杂情感。
这篇文章展示了苏轼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让人感到他的真诚和深沉。
记承天寺夜游和龙井题名记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和龙井题名记的感情
承天寺和龙井是杭州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夜游承天寺和品尝龙
井茶更是杭州旅行中不可错过的体验。
首先,承天寺夜游让人感受
到古老寺庙的宁静与神秘,在夜晚的灯光映衬下,寺庙的建筑和园
林更显得幽静美丽。
这种静谧之美会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仿佛置身于古代僧院的清幽之中,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而品尝龙井茶则是一种饮茶的文化体验。
龙井茶是中国十大名
茶之一,以其清香、鲜爽、甘甜而闻名。
在龙井村品茶,不仅可以
品尝到地道的龙井茶,更能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青山
绿水间,品茶聊天,感受茶香的醉人之处,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忘
却了尘世的烦恼。
总的来说,承天寺夜游和龙井茶的体验让人在美景和美味中得
到心灵的滋养,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这种身心愉悦的感受会让
人对杭州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人在旅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放松。
以张怀民口吻来写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乃是我心中难忘的一次经历。
那天,我在微风拂面中,漫步在古老而幽静的寺庙之中,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
在这个主题下,我将以张怀民的口吻来撰写一篇记承天寺夜游的文言文,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人的境界和韵味。
一、承天寺之夜承天寺,位于洛阳东郊的柏树山下。
入夜以后,寺庙内的灯火辉煌,照亮了这片佛国净土。
皎洁的月光透过树梢洒下,宛若一轮银盘悬挂在天幕之中,银光映照着古寺的琉璃瓦和青石板,使得这座古刹更显庄严肃穆。
在这夜晚,承天寺仿佛被岁月冲刷后愈发沧桑古老,却又清新如初。
二、闲庭信步,聆听历史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仿佛置身于一部百年前的历史长卷之中。
古树参天,根系盘旋;苍苔铺就,岁月斑驳。
在这里,人们仿佛能够听见历史的低吟,感受古人的故事,感悟生命的沉淀与蓬勃。
三、对承天寺的感慨站在承天寺的山门前,远处寺内法器铿锵,佛音悠扬。
这一刻,我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对这片古寺的敬仰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
承天寺不仅是佛门中的一座圣地,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古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探求,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而承天寺是这首古老乐章中最悠扬的旋律。
四、对古人智慧的钦佩站在承天寺的庙堂中,古书香气自纸卷间飘逸而出。
那些年代久远的典籍,记录着古人的智慧与哲思,古文笔下的深意和滋味,与我共鸣,也激发了我对文学的向往。
古人对人生、道德、情感的见解,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鼓舞人心,引人深思。
五、回顾承天寺夜游之感回首这次承天寺夜游的体验,我感慨良多。
古寺静逸,时光静好;佛音悠扬,历史悠悠。
我仿佛在古人的笔下行走,感知古人的情感和智慧,也在这片历史与宗教并存的土地上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栖息。
在这次夜游中,我更加认识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也更加珍视了古人留下的传统和智慧。
六、个人观点在这次的承天寺夜游中,我对古文化和传统有了更深的感悟。
古寺中的佛音、古籍和烛光,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也让我对古人的智慧与境界产生了敬畏和钦佩。
记承天寺夜游问题答案
问题回答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2 语言有何显着特征语言显着特征:悲凉、难言的显着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
答案: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案: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 是哪一句?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表达出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既有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作者 “ 解衣欲睡 ” 的时候, “ 月色入户 ” ,于是 “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 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 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附: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 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 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 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 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 “夫昔之为文者, 非能为之为工, 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 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 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 高兴、 愉快的样子。
欣, 高兴, 愉快。
然, ……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 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 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 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 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 只(是) 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 所以他十分清闲, 自称“ 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 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整体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 激
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 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 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 记如同拉家常, 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 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 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 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 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 着, 作者笔锋陡转, 连发二问, 既亲切自然, 富于韵律, 又拓展时空, 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 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 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 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 “夫昔之为文者, 非能为之为工, 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 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 结句属 “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 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 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 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 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 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 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 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 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 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 “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 ”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