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梯形的中位线导学案

合集下载

“梯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什么是梯形中位线

“梯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什么是梯形中位线

“梯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什么是梯形中位线一、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梯形的中位线”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梯形中位线性质是梯形的重要性质,是今后有关计算和论证的重要依据.作为性质教学课,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及其应用,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多探索,多动脑,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性质的探究过程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而八年级学生类比、猜想、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思想的意识比较薄弱,预见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欠缺,自学较困难.3.教学策略“梯形的中位线”这节课是安排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之后,教材反映在字面上的内容较少,仅一个操作、一个概念、一个性质、一个例题而已,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抓住“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这一知识生长点,通过类比、变式的方法,设计富有探究性的问题系列,力求形成“创设情境――建立模型――实验探究――推理论证――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探究性教学过程.二、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2.会利用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3.经历探索梯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渗透转化、类比、运动与变化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等思维方法.4.通过梯形中位线性质的推理论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梯形的中位线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梯形的中位线性质的推理论证.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有梯形中位线的梯形硬纸片.五、教学过程1.设计“最近发展区”,类比引入梯形中位线(几何画板:如图1,投影△ABC及其中位线EF.)师:请看图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有哪些性质?从位置和数量上回答.生: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几何画板:如图2,动画演示点D从点A出发,沿BC方向向右平移,△ABC变化为梯形ABCD,点F也随之向右平移,得到图3.)师:数学中的很多图形都是相互关联的,由动画演示,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三角形.观察图3,通过类比,你认为应该给线段EF取个什么名字合适?生:梯形的中位线.师:数学中的概念是不能仅靠观察来描述,类比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我们应该怎样给梯形的中位线下定义呢?生: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梯形的中位线.(板书课题:梯形的中位线.)[设计意图:改变课本直接给出定义的做法,抓住三角形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梯形(上底为0)这一点,在复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其性质的基础上,巧妙地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通过类比、扩展,让学生给梯形的中位线下定义,并为下一步探索梯形中位线性质埋下伏笔,符合知识“最近发展区”的主动建构过程.]2.构建数学模型,观察猜想性质师:同学们一定有很多业余爱好,大家下过跳棋吗?生:下过.(课件:出示跳棋棋盘图.)师:棋盘上的各个点之间是等距离的,行与行之间是平行的,我们不妨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看作单位长度1,你能找出棋盘上蕴涵着的图形吗?生:棋盘上的点组成了三角形、四边形、梯形等很多图形.(课件:出示图4.)师:非常好!利用这个图形,能体现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知识吗?请你说说.生:能,图中中位线是一个单位长度,第三边是两个单位长度,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师:棋盘中哪些点组成了梯形和它的中位线?请你到屏幕前找出来.(生到屏幕前找图形;课件:出示图5、图6.)师: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存在位置和数量上的关系,梯形中位线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请结合图形加以说明.生:图5中中位线的长为2,上、下底分别为1、3,上、下底之和为4,梯形的中位线正好等于两底和的一半.生:图6中中位线的长为3,上、下底分别为2、4,上、下底之和为6,体现了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设计意图:变直接抛出性质为“创设情境――数学建模――观察猜想”过程,凸显探究、发现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猜想能力.]师:很好!你们还能在棋盘中找出其他含有梯形中位线的图形吗?是不是还有上面的发现?生:能!(学生走到屏幕前找出图形,教师出示图7)这个图和图5形状一样,但位置不同.师:很好!这位同学不受束缚,敢于创新,找到的梯形位置有所突破.以上我们发现的都是等腰梯形,同学们还能找到不同形状的梯形及其中位线吗?生:能!(学生走到屏幕前找出图形,教师出示图8.)这是一个直角梯形,中位线的长为1.5,上、下底分别为1、2,上、下底之和为3,仍然体现了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设计意图:通过变换角度,寻找形状各异的梯形,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师:由此我们得到一个什么猜想?生: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3.借助几何画板,动态验证性质师:在特殊图形中得到的猜想不一定具有一般性.我们可借助几何画板来检验我们的猜想是否具有一般性.(课件:出示图9,在几何画板中拖动梯形的各个顶点,利用几何画板计算功能显示梯形中位线、上底+下底、■的数值变化.)师:在梯形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梯形中位线(mEF)、上底+下底(mAD+mBC)都在变化,但的值始终没有发生变化.[设计意图:借助几何画板的计算功能发现变中有不变,从数学实验的视角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4.依托操作活动,推理论证性质师: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我们从实验的角度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但我们数学中的猜想还需经过推理论证才能说明其正确性.要证明此猜想,首先要将该猜想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怎么表述呢?生:已知,(如图10)梯形ABCD中,AD∥BC,AE=BE,DF=CF.说明:(1)EF∥BC;(2)EF= BC+AD).师:观察结论的特征,你能想到要证梯形中位线问题需要转化成什么问题?转化的关键是什么?生:应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三角形中位线问题.师:怎样添加辅助线才能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呢?请大家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大约3分钟.)[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独立思考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为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含有梯形中位线的梯形硬纸片,以4人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试把梯形硬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活动,教师一方面作为组织者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各组的信息,一方面作为合作者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请学生到前面说明拼图的方法,如图11.)[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拼图活动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为添加辅助线把梯形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做好铺垫.]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能添加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吗?生:能!连接AF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G,那梯形的中位线EF就变为△ABG的中位线.师:非常好!你们会说明猜想的正确性了吗?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把推理的过程写出来,其他同学在下面完成.(一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完成.)5.编制变式训练,优化思维品质例1:如图12,梯子各横木间互相平行,且A1A2=A2A3=A3A4=A4A5,B1B2=B2B3=B3B4=B4B5.已知横木A1B1=48cm,A5B5=32cm.求横木A2B2、A3B3 、A4B4的长.变式1若A1B1=48cm,A2B2=44cm.求横木A3B3 、A4B4 、A5B5的长.变式2若A1B1=48cm,A4B4=36cm.求横木A2B2 、A2B2 、A5B5的长.变式3若A1B1+ A5B5=80cm,求A2B2+A4B4的长.[设计意图:抓住性质的条件“中点”这一特征,通过增加中点的个数、改变线段的角色(已知或)等来建构问题的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基本图形的能力.]6.模拟数学实验,培养应用意识例2:一场大雪过后,天气变晴.由于受太阳直接照射,一堆被深雪覆盖的木材(木材的粗细相对均匀,整堆木材的横截面成梯形状)渐渐露出了顶层(如图13),若该堆木材共有6层.请根据现有的信息,试估计这堆木材的根数.[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出发,以本节知识为载体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7.反思小结,重构知识体系(1)请学生填写表格,比较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2)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如图14),将梯形的上底的一个顶点沿上底运动,上底趋于零,则梯形就变成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就成了三角形中位线;反之,就将三角形变成梯形.(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基本都能探究得到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能运用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跳棋棋盘图来体现抽象知识的认知过程,不仅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且产生很强的启迪,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在引入和小结中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理解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的联系和区别,首尾呼应,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在发现梯形的中位线性质的教学时,让学生在棋盘图中找出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梯形,训练学生的分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在教学梯形中位线性质的论证这个难点时,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操作、思考、讨论、探索、发现,并加以启示和点拨,特别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思考,在课堂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思维自由驰骋的时间和空间.(:江苏省泰兴市姚王镇中心初中)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内容仅供参考。

梯形的中位线 导学案

梯形的中位线 导学案

梯形的中位线 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梯形中位线概念,掌握梯形中位线性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探索知识、推理论证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图,木匠师傅要做一个有五个档的梯形梯子,每个梯子档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其中最短的为60cm,最长的为80cm ,中间五个梯子档应该做多长正合适?(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自学课本第36页,结合三角形中位线定义,归纳出梯形中位线定义。

梯形中位线:连结梯形 的线段叫梯形中位线2、思考:梯形中位线与梯形的两底有什么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证明: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已知:梯形ABCD 中,AD//BC ,E,F 分别为AB,,CD 中点求证:EF//BC ,)(21BC AD EF +=G BC AF AF 延长线于交并延长证明:连结归纳:梯形中位线 。

(三)应用知识,培养能力1.基本练习 ①如图:∵梯形ABCD 中,AD//BC M 是AB 中点,N 是DC 中点 ∴MN 是梯形ABCD 的____ (梯形中位线定义)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②已知梯形上底8厘米,下底为10厘米,则中位线为_____③已知梯形中位线长9厘米,一底长12厘米,则另一底为___________ ④梯形上底长为a ,下底为b ,中位线为m ,高为h ,则 m______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梯形面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⑤等腰梯形中位线长6,腰为4,周长为____________⑥DE 是三角形ABC 的中位线,FG 为梯形中位线,DE=4,则FG=__________2、自学课本第37页例1,小组内交流你的困惑。

3.典型例题分析(1)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AD//BC ,对角线AC 与BD 垂直相交于O ,MH 是梯形中位线,∠DBC =30o ,猜想MN 与AC 什么关系?并证明猜想(2)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AB//CD//FE//GH ,C , E 为AG 的三等分点AB=3,GH=6,求CD ,EF 的长(四)课堂小结,回顾知识 (五)拓展提升1、以前我们学过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 =(a+b )h,根据梯形中位线性质,梯形面积还有下面的公式:2、梯形土地ABCD 的中位线MN =12m,高BD =10cm,那么梯形面积S = 平方米。

中位线定理导学案教案

中位线定理导学案教案

梯形的中位线(2)教学目标1、理解梯形的中位线概念及其性质,会应用梯形中位线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3、培养良好的数学思想和乐学、好学、会学的学习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重难点1、重点:梯形的中位线定理.2、难点: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3、关键:应用旋转的观点,将梯形问题转化到三角形问题中去,•再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问题.教材分析:本节课要研究的是梯形的中位线,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中位线基础上进行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习并掌握梯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四边形中的一些计算问题、证明问题和实践性问题的能力。

另外,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向学生渗透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本、导学案、学具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回顾与交流)1、什么叫三角形中位线。

2、什么叫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二、课上探究探究一:做一做1、让学生根据上述引入过程,自己用文字概括出梯形中位线的定义;2、概括:梯形中位线定义:精讲点拨小组合作:量一量并思考(再次强调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双重关系)1、梯形中位线与底边的位置关系如何2、梯形的中位线与两底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3、用刻度尺测量这三线段的长度,量角器两梯形的底角和腰中位线的夹角,让同组的学生分工合作,并得出结论。

4、将数量关系推广到一般,得出如下猜想: (1)梯形的中位线 两底;(2)梯形中位线的长度等于 的一半。

探究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一、证明:梯形的中位线 两底,并且等于 的一半。

(提示:提出能否将梯形的中位线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问题,然后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分析:由于本题结论与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结论比较接近,可以连结AF ,并延长AF 交BC 的延长线于G ,证明的关键在于说明EF 为△ABG 的中位线。

苏科版八上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1) 教案

苏科版八上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1) 教案

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1)一、课标要求:探索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五、设计意图:本节课首先通过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引出中位线的概念,由说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使学生经历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突出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六、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与一个平行四边形。

2、探索活动:活动一:操作——观察——探索操作:操作1:把一个等边三角形剪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取三边中点,并分别连接(图1);操作2: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剪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取三边中点,并分别连接(图2);操作3: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剪拼成一个平等四边形——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 ;分别取AB 、AC 的中点D 、E ,连接DE ;沿DE 将△ABC剪成两部分,并将△ADE 续点E 旋转180°,得四边形BCFD (图3)。

【设计意图:操作1是学生已熟知的内容,以此作铺垫,学生能利用类比的方法解决操作2,通过对操作2图形的观察、思考,操作3将迎刃而解,如此设计,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观 察:四边形BCFD 是平行四边形吗?探索:问题1: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须具备什么条件?(边、角、对角线)问题2:结合此题中的条件,你感觉应该选用哪种方法?由操作3和△ADE ≌△CFE ,得CF ∥DB ,所以四边形BCFD 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逐层分析,把解决问题方案的范围逐渐缩小,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方案。

能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导学案

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导学案

梯形的中位线定理一、知识框架二、目标点击1、会证明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2、会运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

三、(重)难点预见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梯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来分析问题。

四、学法指导三角板(或带有刻度的直尺)五、自主探究(一)忆一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呢?它有什么性质?由此请你猜一猜,什么叫梯形的中位线?梯形的中位线又有什么样的性质呢?(二)学一学: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请试着画出一个梯形的中位线。

(三)试一试: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E =BE ,DF =CF 。

求证:EF ∥BC ,EF =21(AD+BC )(四)学一学:由上面的试一试我们可以得到梯形中位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是,这就梯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用数学语言可以表示为:因为 所以 。

G(五)练一练:1、已知EF 是梯形ABCD 的中位线,若AB =8,BC =6,CD =2,∠B 的平分线交EF 于G ,则FG = 。

2、在梯形ABCD 中,AB ∥CD ,AB =3,CD =1,若EF ∥AB ,且DE =AE ,则EF 的长为 。

3、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交梯形的中位线MN 于P 。

求证:NP =21AD ,MP =21BC 。

4、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2cm ,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1:2两部分,则梯形的两底分别为 。

5、在梯形ABCD 中,AD ∥CB ,中位线EF 与对角线AC 、BD 交于M 、N 两点,若EF =18cm ,MN =8cm 。

求线段AB 的长。

六、基础在线(1)梯形的上底长4cm ,下底长6cm ,则中位线长cm.BA F EBC AD M N(2)梯形上底长6cm,中位线长8cm,则下底长cm.(3)等腰梯形的中位线长6cm,腰长5cm,则梯形的周长是cm. (4)若梯形的中位线长6cm,高为5cm,你会求梯形的面积吗?七、能力升级1、一个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如果中位线长与腰长相等,高为12cm,求梯形的面积.2、如图所示的三角架,各横木之间互相平行,且PA=AE=BE,PD=DF=FC.若EF=40cm,则AD=cm。

3.6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教案

3.6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教案

怀文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初二数学(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1课时)主备:刘香审校:陈长柱日期:2011-11-13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2.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3.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教学难点: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一.课前准备1.连接三角形两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 .2.三角形的中位线,并且等于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8cm2,那么它有 •条中位线,这些中位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cm2.4.如果四边形ABCD的四边中点依次是E、F、G、H,那么四边形EFGH•是 ____形.如果AC=24cm,BD=32cm,那么四边形EFGH的周长等于______cm.二.探究、合作1.情境创设: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与一个平行四边形?2.动手操作(1)、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2)、分别取AB、AC的中点D、E,连接DE;(3)、沿DE将△ABC剪成两部分,将△ADE绕点E旋转180°,得四边形BCFD,如上图①上图中有哪些性质?②上图中哪些线段较特殊,为什么?3.新知归纳1.概念: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它的一半.即:如图:若AD=DB、AE=EC,则DE∥BC且DE =21BC.2.思考:学过中位线,应该想到中线,二者有何区别联系?注意:①中线: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②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三.典例分析例1.三角形ABC各边的长分别为6cm、8cm和10cm,求连接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DEF的周长和面积. 例2.在△ABC中,中线CE、BF相交点O,M、N分别是OB、OC的中点,EF和MN的关系.四.巩固练习1.如图,A,B两地被建筑物阻隔,为测量A,B两地间的距离在地面上选一点C,连接CA,CB,分别取CA、 CB的中点D,E.(1)若DE的长为36 m, 求A,B两地间的距离;(2)如果D,E两点间还有阻隔,你有什么解决办法?2.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觉得四边形EFGH的形状与原四边形ABCD的什么关系最密切?具有怎样的关系?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BH GFEDCBA怀文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初 二 数 学(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2课时)主备:刘香 审校:陈长柱 日期:2011-11-13学习目标:1. 探索并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2. 经历探索梯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一.课前准备1. 连接梯形两腰 的线段叫做梯形的 .2.梯形的中位线 两底,并且等于 .3.梯形ABCD 的中位线为10cm,高为8cm ,那么梯形的面积是_______.4.若一等腰梯形的周长是80cm ,高是12cm , 并且腰长与中位线长相等.这个梯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5.已知梯形中位线长是5cm ,高是4cm ,则梯形的面积是. 6.等腰梯形的腰长是6cm ,中位线是5cm ,则梯形的周长是 . 7.梯形上底与中位线之比是2:5,则梯形下底与中位之比是.二.探究、合作1.情境创设:怎样将一张梯形硬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三角形?2.动手操作① 剪一个梯形,设为梯形ABCD.② 取CD 的中点N.③ 沿AN 将梯形剪成两部分,并将△AND 结点N 旋转180°,得△ABE (如图1).④ 取AB 中点M ,连接MN.3.新知归纳概念: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性质: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三.典例分析例1.梯子各横木之间互相平行,且A1A2=A2A3=A3A4=A4A5,B1B2=B2B3=B3B4=B4B5.已知横木A1B1=48厘米,A2B2=44厘米. 求横木A3B3、A4B4、A5B5的长例2.如图, 在梯形ABCD 中,AD ∥BC,中位线EF 分别与BD 、AC 交于点G 、H.若AD=6cm ,BC=10cm ,求GH 的长.四.巩固练习1. 如图,梯形ABCD 中,AD//BC ,AC ⊥BD ,且AC=3cm ,BD =4cm ,求该梯形的中位线的长.2.小华想把小区内一块梯形荒地用过顶点A 的一条直线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分别种上两种不同的花草以美化环境,可是她不知道如何分,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ENMD CBA B5B4B3B2B1A5A4A3A2A1HGFED CBA DCBADCBA。

八年级数学《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数学《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导学案 苏教版
汤山中学八年级上数学导学案(36)
章、节
第三章
教学内容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第1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性质
2.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
难点
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上课时间:年月日
练习:
①一个梯形的上底长4 cm,下底长6 cm,则其中位线长为;
②一个梯形的上底长10 cm,中位线长16 cm,则其下底长为;
③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为6 cm,高为8 cm,则该梯形的面积为________;
④已知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 cm,中位线与腰长相等,则它的中位线长.
例2: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
的距离,在地面上选一点C,连接CA、CB,分别
取CA、CB的中点D、E.
(1)若DE的长度为36米,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2)如果D、E两点之间还有阻隔,你有什么方法解
决?
5.如图,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C﹑BD的中点
(1)EF与AD﹑BC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2)若AD=a,BC=b,求EF的长.
MN与梯形的两底边AD、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为什么?
梯形中位线定理:
定理符号语言表达:∵

3.归纳总结出梯形的又一个面积公式:
S梯= (a+b)h设中位线长为l ,则l = (a+b), S=l*h
三、例题解析
例1.如图,梯子各横木条互相平行,且A1A2=A2A3=A3A4=A4A5,B1B2=B2B3=B3B4=B4B 5。已知横 木条A1B1=48cm,A2B2=44cm,求横木条A3B3、A4B4、A 5B5的长

梯形的中位线导学案

梯形的中位线导学案

3.6 梯形的中位线学习目标:知识:1.探索并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2.会利用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3.经历探索梯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在观察、操作、归纳、推理等探究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重点: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难点: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一、复习:画图描述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二、情境创设:怎样将一张梯形硬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三、探索活动:活动一操作—观察—探索操作、观察:①剪一个梯形,设为梯形ABCD;②取CD的中点N③沿AN将梯形剪成两部分,并将△AND结点N旋转180°,得△ABE④取AB中点M,连接MN。

探索:问题1:MN与BE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问题2:在梯形ABCD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这条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

问题3:连接梯形两底中点的线段是梯形的中位线吗?活动二: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梯形ABCD的中位线MN与梯形的两底边AD、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为什么?问题1:由MN与BE的关系,你能发现MN与AD、BC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问题2:你能对照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来描述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吗?请尝试并相互交流。

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四、典型例题例1 如图,梯子各横木间互相平行,且A 1A 2=A 2A 3=A 3A 4=A 4A 5,B 1B 2=B 2B 3=B 3B 4=B 4B 5,已知横木A 1B 1=48cmA 2B 2=44cm ,求横木A 3B 3,A 4B4,A 5B 5的长。

例2 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 中,AD//BC ,E 、F 分别为对角线BD 、AC 的中点。

说明:EF//BC//AD ,且EF=21(BC-AD)五、巩固练习:课本P 104 练习1、2 六、课堂小结:当 堂 检 测1.已知梯形中位线长是5cm ,高是4cm ,则梯形的面积是 。

3.6三角形、梯形中位线(1)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3.6三角形、梯形中位线(1)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十三课时时间:20091119课题: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中位线的概念、性质。

2、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方法。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及应用。

难点:探索三角形性质及规范的表达。

教程:一、回顾与记忆:1.有一组相等且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①正方形的平行、相等;②正方形的四个角;③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且,每一条对角线一组对角;④正方形既是对称图形又是对称图形。

3.正方形的判定:(1)以矩形为基础,说明相等、或对角线互相;(2)以菱形为基础,说明有一个角是、或对角线;(3)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说明相等且有一、或对角线互相且;(4)以一般四边形为基础,先说明是平行四边形,再说明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二、预习P102~103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及性质。

三、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1.师生同画:(1)画ΔABC(2)分别取AB、AC的中点D、E,连接DE(3)把ΔADE绕点E旋转180°(画ΔADE关于点E的对称图形),D的对称点为F观察并讨论:四边形BCFE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分析:平行四边形BCFEìï苄=熊D@DïïïìÜï=蹹@D íïï=íïïï=ïîïî平行1CF BD A ADE CFECF AD ADE CFE CF BDBD AD由此,得DE∥BC,DE=BC21解:延长DE到点M使ME=DE,连结MC 因为AE=CE理由:线段中点定义因为∠AED=∠CEM1FEDBA理由:对顶角相等 又因为DE=ME所以△AED ≌△CEM 所以∠A=∠MCE ,AD=MC 所以AB ∥MC , MC=BD所以四边形DBCM 是平行四边形理由: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行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DM ∥BC ,DM=BC所以DE=12BC记法:因为 AD=DB ,AE=CD所以 DE ∥BC ,DE=12BC【点评】:用推理的方法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进行验证。

梯形的中位线

梯形的中位线

《梯形的中位线》导学案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梯形中位线定理.2、会利用梯形中位线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 一、自主学习(一)梯形的中位线的定义1、阅读课本第36页,回答:_________________2、在右面的空白处画出梯形ABCD 的中位线, 并说明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有何不同总结:一个三角形共有_____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连接__________________梯形的中位线是连接_________ ___________二)探究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如图:画出梯形ABCD 的中位线EF , 探究思路:探索—发现—猜想—证明量一量、考:(1)梯形中位线与底边的位置关系如何?(2)梯形的中位线与两底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 得出如下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已知: 求证: 证明:2、用规范的语言叙述你所证明的结论并用几何语言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运用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MN 是它的中位线。

(1)若AD=3,BC=5,则MN= ______;(2)若AD=a ,MN=7,则BC= ______; (3)若BC -AD=4,MN=8,则BC=______。

形成性练习(1)若AD=4,BC=8,梯形的高AE=5,则S 梯形ABCD =____. (2)若MN=6,梯形的高AE=5,则S 梯形ABCD =_____。

归纳总结出梯形的又一个面积公式: S=(a+b)·h=l ·h (l 为梯形的中位线)强化练习1)已知梯形的面积是12cm 2,底边上的高线长是4cm ,则该梯形中位线长是_2)一个梯形中位线的长是高的2倍,面积是18 cm 2,则这梯形的高是 一个等腰梯形的周长是80cm,且它的中位线长与腰长相等,它的高长12cm ) A.60cm 2 B.120cm 2 C.240cm 2 D.300cm 2 典例分析ABCD 中,A D ∥0的中位线EF 的长。

苏科版八年级上 3.6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案例1

苏科版八年级上 3.6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案例1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性质2.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3.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②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通过实战演练感受三角形中位线对数学解题的重要作用;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作用。

③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中,从中心对称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难点: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过程中抽象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教学方法:活动——观察——探索相结合通过自己实际操作从图形中观察出结论并利用结论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二)探索活动,引入新课1、动手操作(1)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2)分别取AB、AC的中点D、E,连接DE;(3)沿DE将△ABC剪成两部分,将△ADE绕点E旋转180°,得四边形BCFD,如图Ⅰ(Ⅰ)2、观察思考(1)图Ⅰ中有哪性质①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

②从边上考虑?从角上考虑?…………观察探索得出:边:AD=BD 、AE=EC 、DE=EF 、BD=CF 、DF=BCDF ∥BC 、DE ∥BC 、EF ∥BC角:∠B=∠F 、∠ADE=∠B 、∠AED=∠C ………… ……(2)图Ⅰ中哪些线段较特殊,为什么?DF 平行且等于BCEF 平行且等于BC 的一半DE 平行且等于BC 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即:若AD=DB 、AE=EC ,则DE ∥BC 且DE= 21BC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研究这样一条特殊的线段——三角形的中位线(3)说一说三角形的中线与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区别如图: 三角形中线是一条连接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是一条连接两边中点的线段(三) 实战演练1、根据图中的条件,回答问题。

最新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1)教案导学案

最新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1)教案导学案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1)》知识目标:探索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情感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难点: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本节课首先通过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引出中位线的概念,由说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使学生经历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突出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与一个平行四边形。

2、探索活动:活动一:操作——观察——探索操作:操作1:把一个等边三角形剪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取三边中点,并分别连接(图1);操作2: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剪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取三边中点,并分别连接(图2);操作3: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剪拼成一个平等四边形——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分别取AB、A的中点D、E,连接DE;沿DE将△AB剪成两部分,并将△ADE续点E旋转180°,得四边形B FD【设计意图:操作1是学生已熟知的内容,以此作铺垫,学生能利用类比的方法解决操作2,通过对操作2图形的观察、思考,操作3将迎刃而解,如此设计,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 观 察:四边形BFD 是平行四边形吗? 探索:问题1: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须具备什么条件? (边、角、对角线)问题2:结合此题中的条件,你感觉应该选用哪种方法?由操作3和△ADE ≌△FE ,得F ∥DB ,所以四边形BFD 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逐层分析,把解决问题方案的范围逐渐缩小,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方案。

能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1)概念: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问题:你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和三角形中位线的区别吗?画图描述。

初中数学梯形的中位线优秀教案.doc

初中数学梯形的中位线优秀教案.doc

初中数学梯形的中位线优秀教案
梯形的中位线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
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梯形中位线导学案最新版

梯形中位线导学案最新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数学导学案(27)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2)编写:罗俊审阅:张元国 2012-10-25 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性质.2.能够运用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及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3.进一步感受数学中的化归思想.【重、难点】重点:运用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难点:添加辅助线将梯形的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新知预习】1.一个梯形的上底长4 cm,下底长6 cm,则其中位线长为 cm.2.一个梯形的上底长10 cm,中位线长16 cm,则其下底长为 cm.3.已知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 cm,中位线与腰长相等,则它的中位线长 cm.4.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为6 cm,高为8 cm,则该梯形的面积为________ cm2.【导学过程】活动一:1.怎样将一张梯形硬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三角形?2.操作:(1)剪一个梯形,记为梯形ABCD(2)分别取AB、CD的中点M、N,连接MN;(3)沿AN将梯形剪成两部分,并将△ADN绕点N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到△ECN 的位置,得△ABE,如右图。

问题:在图中,MN与BE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为什么?3.梯形中位线的概念:4.归纳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活动二:1.探究梯形另一个面积公式(中位线面积公式)例1.如图,梯子各横木条互相平行,且A1A2=A2A3=A3A4=A4A5,B1B2=B2B3=B3B4=B4B5。

已知横木A1B1=48cm,A2B2=44cm,求横木条A3B3、A4B4、A5B5的长.变式1 若将题中A2B2=44cm改为A3B3=44cm,其余条件不变,求其余横木的长.变式2 若将题中A2B2=44cm改为A5B5=44cm,其余条件不变,求其余横木的长.例2.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BC,P为CD的中点,求证:AP⊥BP.【反馈练习】1.课本P104练习 3.6 1、2、32.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为24厘米,上、下底的比为1:3,则梯形的上、下底之差是 ( )A.24厘米B.12厘米C.36厘米D.48厘米3.若梯形的上底长为8cm,,中位线长10cm,则下底长为 cm.4.等腰梯形ABCD的中位线EF的长为6,腰AD的长为5,则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为.5. 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且AC=12,BD=9,则梯形的中位线长.6.若梯形的周长为80cm, 中位线长与腰长相等,高为12cm,则它的面积为 cm2.7.一个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梯形的高为2cm,,则梯形的面积为 cm2.8. 如图,A2B2是梯形A1A3B3B1的中位线,A3B3是梯形A2A4B4B2的中位线,若A1B1=2,A3B3=4,则A4B4=____,按上述方法继续下去AnBn=_____cm.9.有一个木匠想制作一个木梯,共需5根横木共200cm,其中最上端的横木长20cm,求其他四根横木的长度(每两根横木的距离相等).【课后作业】P105 习题3.6 第2题第8题图…A1 B1A2 B2A3 B3A4 B4An Bn。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1课时)学案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1课时)学案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1课时)学案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学案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

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进程。

新知学习:一、自学书本,完成下列问题.连结三角形___________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_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______于第三边,并且等于_______..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有_________条..E、F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若Bc=8c,则EF=_______c..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2c,4c,5c,则连结三边中点所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_c..在Rt△ABc中,∠c=90°,Ac=•5,•Bc=•12,•则连结两条直角边中点的线段长为_______.二、例题精讲.如图所示,在△ABc中,点D在Bc上且cD=cA,cF平分∠AcB,AE=EB说明EF=BD的理由.[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且Ac=BD.说明四边形EFGH 是菱形的理由.三、当堂检测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A、平行四边形B、矩形c、菱形D、正方形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则原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矩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如图所示,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聪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一位同学帮他想了一个主意: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B的点c,找到Ac,Bc的中点D,E,并且测出DE的长为10,则A,B 间的距离为A.15B.25c.30D.20.已知△ABc的周长为1,连结△ABc的三边中点构成第二个三角形,•再连结第二个三角形的三边中点构成第三个三角形,依此类推,第XX个三角形的周长是A..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R,P分别是Dc,Bc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点P在Bc上从点B向点c移动而点R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A.线段EF的长逐渐增大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少c.线段EF的长不变D.线段EF的长不能确定.如图,在△ABc中,E,D,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AB=6,Ac=4,则四边形AEDF•的周长是A.10B.20c.30D.407.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E=EB,求证:oE∥Bc.8、如图所示,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说一说吧。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教案 2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教案 2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2.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3.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l1.情境创设怎样将一张梯形硬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三角形?2.探索活动活动一 操作——观察——探索.课本中的操作活动是对“情境创设”中提出的问题的解读.活动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操作、观察——按课本要求,将△ADN 绕点N 旋转180°,得△ABE 。

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这一操作活动的实质是构造两个关于点N 成中心对称的△ADN 和△ENC 从而为利用中心对称性质研究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做铺垫.第二层次:探索MN 与BE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这一层次既是对将要探究的梯形中位线性质的一个铺垫,又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将对梯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转化为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第三层次:引入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对梯形中位线的概念,要强调它是连接梯形的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接梯形的两底中点的线段.活动二 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一”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得出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由△ADN ≌△ECN ,得AN=NE ,MN 是△ABE 的中位线,所以MN ∥BC,MN=21BE .又AD ∥BC ,AD=CE ,所以:AD ∥MN ∥BC ,MN=21(AD+BC). 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是梯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同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一样,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归纳这个性质的特点:在同一条件下,有2个结论,一个表示位置关系,另一个表示数量关系.因此,应用该性质时,要注意根据需要,选用结论.值得注意的是:从梯形中位线的公式MN=21(AD+BC)可以看出,当AD 变为一点,即AD 的长度为0时,公式变为MN=21(0+BC),成为三角形中位线的公式,这反映了2个性质的内在联系,即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是梯形中位线性质的特例.3.例题教学例2是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的应用.这是一个计算问题,解答中比较多地用到了代数运算。

梯形的中位线

梯形的中位线

《梯形的中位线》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要研究的是梯形的中位线,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中位线基础上进行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习并掌握梯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四边形中的一些计算问题、证明问题和实践性问题的能力。

另外,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向学生渗透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及其定理。

掌握梯形面积的第二个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运用梯形中位线定理来解决相关问题;通过直观演示、猜想实践、归纳论证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类比和转化的思想方法,锻炼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通过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考、大胆置疑、勇于创新、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益。

三、教学的重、难点:(1)重点: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及其定理;(2)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发现和论证的思想方法。

突破难点的关键:在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中,运用数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本节课设计的探究活动和分组讨论的教学环节,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并合理地添加辅助线证明定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使几何课上得有趣、生动和高效,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发现和设疑诱导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和研究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猜想和思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自觉地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知识发生的全过程。

并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新知的积极状态,使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采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梯形的中位线
学习目标:
知识:1.探索并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
2.会利用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经历探索梯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在观察、操作、归纳、推理等探究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重点: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难点: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一、复习:画图描述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二、情境创设:
怎样将一张梯形硬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三、探索活动:
活动一 操作 — 观察— 探索
操作、观察:
① 剪一个梯形,设为梯形ABCD ; ② 取CD 的中点N
③ 沿AN 将梯形剪成两部分,并将△AND 结点N 旋转180°,得△ABE ④ 取AB 中点M ,连接MN 。

探索:
问题1:MN 与BE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问题2:在梯形ABCD 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这条线段? 叫
梯形的中位线。

问题3:连接梯形两底中点的线段是梯形的中位线吗? 活动二: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梯形ABCD 的中位线MN 与梯形的两底边AD 、BC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为什么? 问题1:由MN 与BE 的关系,你能发现MN 与AD 、BC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问题2:你能对照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来描述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吗?
请尝试并相互交流。

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

N
C
A B
D E
M
四、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梯子各横木间互相平行,
且A 1A 2=A 2A 3=A 3A 4=A 4A 5,B 1B 2=B 2B 3=B 3B 4=B 4B 5,已知横木A 1B 1=48cm ,
A 2
B 2=44cm ,求横木A 3B 3,A 4B 4,A 5B 5的长。

例2 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 中,AD//BC ,E 、F 分别为对角线BD 、AC 的中点。

说明:EF//BC//AD ,且EF=
2
1
(BC-AD)
五、巩固练习:课本P 104 练习1、2 六、课堂小结:
当 堂 检 测
1.已知梯形中位线长是5cm ,高是4cm ,则梯形的面积是 。

2.等腰梯形的腰长是6cm ,中位线是5cm ,则梯形的周长是 。

3.梯形上底与中位线之比是2:5,则梯形下底与中位线之比是 。

4.等腰梯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中位线长等于m ,则梯形的高等于
( )
A.
2
m B.m C.2m D.
m 2
3 5.梯形上底为6,下底为10,则其中位线被一对角线所分成的两条线段长度为( )
A.6和10
B.4和4
C.5和3
D.不能确定 6.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BC,点E 是AB 中点, 连结EC 、ED 、CE ⊥DE ,CD 、AD 与BC 三条线段之间有
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F
E
D B C
A A 1 A 2 A 3 A 4 A 5
B 5
B 4
B 3
B 2 B 1
B
A C
D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