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性修复
第三节组织修复
第三节组织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组织、细胞丧失后,机体对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修复过程可概括为两种形式,再生和纤维性修复。
再生是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修复,如果完全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纤维性修复由纤维结缔组织修复,以后形成瘢痕。
(一)再生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1.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细胞增殖周期由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分裂前期)、M期(分裂期)构成。
生理状态下,大多数细胞处于G0期(静止期)。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1)不稳定细胞2)稳定细胞3)永久性细胞2.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1)上皮组织的再生: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与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以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粘膜如胃肠粘膜缺损后由邻近的基底部细胞分裂增生加以修补。
2)腺上皮再生:如果仅有腺上皮的缺损而腺体的基底膜未被破坏,则由残存细胞分裂再生,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
如果基底膜破坏,则难以再生。
3)肝细胞分裂增生活跃,肝再生有3种情况。
(2)纤维组织的再生:损伤刺激下,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分裂、增生。
成纤维细胞可由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变而来,或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分化而来。
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分泌前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变为长梭形,胞浆越来越少,核越来越深染,成为纤维细胞。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软骨再生起源于软骨膜的增生,软骨再生力弱,软骨组织缺损较大时,纤维组织参与修补。
骨组织再生能力强,骨折后可完全修复。
(4)血管的再生:毛细血管的再生:毛细血管再生又称血管形成,是以出芽方式来完成的。
(5)肌组织的再生:肌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弱。
横纹肌的再生和肌膜是否存在、肌纤维是否完全断裂而有很大关系。
平滑肌也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是断开的肠管或是较大血管手术吻合处,断裂的平滑肌主要通过纤维瘢痕连接。
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损伤的修复
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损伤的修复(总分:9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0,分数:10.00)1.瘢痕组织(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瘢痕组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 解析:2.胶质瘢痕(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胶质瘢痕: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的大量胶质纤维。
)解析:3.纤维性修复(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纤维性修复:损伤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
)解析:4.痂下愈合(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痂下愈合:指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干燥后形成硬痂,在其下面进行愈合的过程。
)解析:5.骨祖细胞(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骨祖细胞:起源于原始间充质,是成骨细胞的主要来源。
大致可分为两类:定向骨祖细胞和可诱导骨祖细胞。
)解析:6.Myofibroblast(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Myofibroblast:肌成纤维细胞,肉芽组织中一些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含有细肌丝,此种细胞除有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外,尚有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因此称其为肌成纤维细胞。
组织的修复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了解)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 被覆上皮再生 2. 腺上皮再生
2、血管的再生
毛细血管的再生(生芽方式)
内皮细胞肿胀
血流冲击
分裂、增生 实心细胞条索
新生毛细血管网
大血管的再生,需手术吻合
3、结缔组织的再生
间叶细胞分裂增生 成纤维细胞
的再生
定义 创伤引起的组织缺损,由周围组 织再生修复的过程。
皮肤创伤愈合过程:
红肿----伤口收缩----肉芽创口增生及瘢痕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
• 愈合
特点: 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接合严密
,无感染,瘢痕小,愈合时间短。 如:手术切口
一期愈合
创伤一期愈合
• 二期愈合
特点 :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有感染, 创面对合不严密,瘢痕大,愈合时间长
脑和脊髓无再生能力,损伤后由胶
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
外周神经损伤:
二、纤维性修复 一. 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一)肉芽组织的成分及形态 1、定义 ★ 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 、成纤维细并伴有炎细胞浸润的幼稚 的结缔组织。
结构 ★大体:鲜红色,颗粒状,湿润、柔软 ,无疼痛,似鲜嫩的肉芽。 (富于毛细血 管,易出血),
结局---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增多
作用:有利: 接合
不利影响: •
(二)瘢痕组织
1. 由大量胶原纤维束组成。 2. 外观呈收缩状态,灰白色, 半透明,质硬,缺乏弹性。
3. 填补并连接创口,保持组 织 器官的完整性和坚固性; 但瘢痕收缩和瘢痕粘连,可 引起组织器官的变形和功能 障碍。
疤痕疙瘩
创伤愈合(了解)
组织的修复
修复(repair): 定义:指损伤造成机体细胞和组织丧
《病理学》第三章修复(肉芽组织、瘢痕组织、骨折愈合))
2.二期愈合:见于组 口不能以一期愈 织缺损较大、创 合修复,只能以 缘不整、无法整 大量肉芽组织修 齐对合,或伴有 复,称为二期愈 感染的伤口。伤 合。
3.痂下愈合:见于较表浅而出血的皮肤损伤。组织损伤后,伤 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凝固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
伤口在痂下进行愈合过程。
组织缺损 感染 创缘
二、干细胞在再生和修复中作用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的再生: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
向缺损中心迁移而填补。 (2)腺上皮的再生:腺体结构(基底膜)是否破坏→完全再生
&不完全再生 2.血管的再生
(1)毛细血管再生 (2)大血管的修复 3.神经组织的再生(拓展)
损伤
➢ 再生性修复 ➢ 瘢痕性修复
➢ 死亡
修复
细胞水肿 脂肪变性 玻璃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 黏液样变性 病理性色素沉着 病理性钙化
坏死
凋亡
病例:患者某某,15岁,全身烧伤,经抢救治疗后挽回生命, 但面目全非,颈项强直,手指挛缩。
问题:患者怎样变得如此面目全非?
修复
致 病 因 素 引 起 局 部细胞和组织的 损伤,机体对受 损组织进行修补 恢复的过程
创面对合 愈合时间
疤痕
一期愈合 小 无 整齐 严密 短 小
二期愈合 大 有 不齐 开放 长 大
(三)影响因素
1.全身因素
尤其含硫氨基酸
蛋白质缺乏 肉质,维生素;
羟化酶活性低
维生素C缺乏
影响胶原形成
前胶原分子难以形成
2.局部因素
锌缺乏
影响氧化酶活性
1.第一节 再生:再生的概念、根据再生情况细胞分类、血管的再生 2.第二节 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调控:抑素与接触抑制 3.第三节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构成、作用、结局 4.第四节 创伤愈合:创伤愈合类型、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阶段)
修复名词解释病理学
修复名词解释病理学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科学,它主要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而修复则是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疾病或损伤后人体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过程。
一、修复的概念及分类修复是指在组织受到损伤或病变后,人体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使受损组织恢复到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根据修复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细胞类型和分子机制,修复可以分为再生性修复和纤维性修复两种类型。
再生性修复是指在组织损伤后,通过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使受损组织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皮肤和肝脏的再生能力较强,可以在受损后通过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来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纤维性修复是指在组织损伤后,受损组织无法通过再生来进行修复,只能通过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蛋白的合成来形成疤痕组织,使组织恢复到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心肌和神经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差,一旦损伤,只能通过纤维性修复来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二、修复的过程及机制修复的过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基质重建等多个阶段。
在炎症反应阶段,损伤组织会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吸引各种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进入损伤组织,清除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在细胞增殖和分化阶段,干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这些细胞会通过增殖和分化来修复受损组织。
在基质重建阶段,细胞会分泌胶原蛋白、弹性纤维等基质分子,重建组织结构和功能。
修复的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迁移和基质重建等多个方面。
在细胞增殖方面,干细胞会通过分裂和增殖来产生更多的细胞,以填补受损组织的空缺。
在细胞分化方面,干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这些细胞会通过增殖和分化来修复受损组织。
在细胞迁移方面,细胞会通过细胞外基质的支持,沿着化学梯度向受损区域迁移,以填补受损组织的空缺。
在基质重建方面,细胞会分泌胶原蛋白、弹性纤维等基质分子,重建组织结构和功能。
损伤的修复
损伤的修复
1 修复的概念及形式:
修复:机体对损伤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形式有再生和纤维性修复
2 再生过程的影响因素
取决于受损组织、细胞的再生潜能、参与其中的许多细胞因子、抑素及接触抑制、细胞外基质。
3 纤维性修复两个阶段的病理特点、作用
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肉眼观::鲜红色、颗粒状、湿润柔软、形似肉芽。
初期无神经纤维,触之无痛。
镜下:三种成分
新生毛细血管:方向性(向创面垂直生长),厚壁,内皮肿胀
成纤维细胞
炎性细胞
作用:抗感染及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肉眼观:局部收缩,色苍白、灰白,质硬缺乏弹性
镜下:均质红染的大量胶原纤维束,纤维细胞稀少,核细长深染,组织内血管少作用:填补、连接创口或缺损,保持组织完整性;大量胶原纤维存在使组织器官具有一定抗拉力,保持坚固性。
4 创伤愈合的基本概念,了解皮肤愈合的基本过程
创伤愈合:创伤的修补复原的过程。
维生素C促进前胶原分子合成,有利愈合。
基本过程(以皮肤及软组织为例)
1、伤口的早期变化
出血、渗出、凝块形成及其清除
2、伤口收缩
创缘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伤口细小。
增生的肌成纤维细胞起了重要作用
3、肉芽组织的增生及瘢痕形成
瘢痕的不良后果:
(1)瘢痕处比原组织结构薄弱(外力作用下可形成疝)。
(2)可发生过分收缩妨碍正常功能(粘连、挛缩、狭窄、器官变形、关节运动障碍等)。
4、表皮及其它组织的再生。
病理学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表皮生长因子( EGF) 对上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有 促增殖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TGF)
TGF-有与EGF相同的作用。 TGF-:低浓度诱导PDGF合成、分 泌,高浓度抑制PDGF受体表达,生长受 抑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促进血管 的形成,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仅内皮细 胞存在其受体。
基底膜
蛋白酶
分解
血管外膜细胞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分裂增生
突起幼芽
细胞条索
向前移动+后续细胞增生
管腔形成
分泌胶原 层粘连蛋白 纤维粘连蛋白
毛细血管构筑完成
新生血管连接成网 基底膜基板
血管的再生——以出芽方式再生
(4)肌组织与神经组织再生
平滑肌、心肌破坏后基本 上都是瘢痕修复。 横纹肌的再 生能力很弱。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概述
• 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的过程称为修复 • 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 不能完全由原组织再生修复, 由纤维结缔组
织来修复, 称为纤维性修复 (不完全再生), 纤维老化形成瘢痕
第一节 再 生
1. 类型: (1)生理性再生 (2)病理性再生 1) 完全再生 2) 不完全再生
神经节细胞;
心肌细胞; 骨骼肌细。
skeletal muscles cells
nerve cell
cardiac muscles cells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 上皮组织的再生:包括被复上 皮和腺上皮的再生
Hale Waihona Puke 各种上皮组织的再生能力鳞状上皮 :基底细胞分裂,单层→复层 被覆上皮
胃肠粘膜上皮:立方→柱状
上 皮 腺上皮
03、【病理学笔记】损伤的修复
损伤的修复包括两种不同的过程和结局—再生和纤维性修复一、再生(regeneration)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一)再生的类型1、完全再生:指再生细胞完全恢复原有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再生:经纤维组织发生的再生,又称瘢痕修复。
(二)组织的再生能力1、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大多数这些组织中,再生是由可向多个方向分化的干细胞来完成的。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
受到刺激时,细胞进入G2期。
如肝(肝切除、病毒性肝炎后肝组织的再生)、胰、涎腺、内分泌腺等。
还包括原始的间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1、上皮组织的再生:(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2)腺上皮再生:其再生情况以损伤状态而异。
腺上皮缺损腺体基底膜未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完全破坏时则难以再生。
2、纤维组织的再生: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在刺激作用下分裂、增生。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软骨起始于软骨膜增生,骨组织再生能力强,可完全修复。
4、血管的再生:(1)毛细血管的再生:生芽方式。
(2)大血管修复:大血管离断需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
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
5、肌肉组织的再生:肌组织再生能力很弱。
横纹肌肌膜存在、肌纤维未完全断裂时,可恢复其结构;平滑肌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主要是通过纤维瘢痕连接;心肌再生能力极弱,一般是瘢痕修复。
6、神经组织的再生: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
纤维性修复名词解释
纤维性修复名词解释纤维性修复是指机体在受损或受到刺激后通过一系列生理和生化过程,将受损组织修复并恢复其正常功能的过程。
纤维性修复主要发生在创伤、炎症和组织损伤等病理状态下,通过产生新的纤维组织来填补受损缺损部位。
纤维性修复过程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炎症阶段、增生阶段和重塑阶段。
炎症阶段是纤维性修复的起始阶段,其特点是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从而促进炎细胞和炎症因子的进入损伤区域。
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和消化细菌、坏死组织和碎片,清除局部的有害物质。
在增生阶段,增生性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开始逐渐占主导地位。
伤口边缘的成纤维细胞被刺激分裂,形成原始的纤维母细胞。
这些纤维母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纤维细胞,并开始合成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成分,以构建新的纤维组织。
此外,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新生也在这个阶段发生,为损伤组织提供更多的血液供应和营养。
在重塑阶段,纤维组织进一步重塑和修复,以恢复被损伤组织的功能。
在重塑过程中,原始产生的胶原蛋白会逐渐发生重排和重组,使组织具有更好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同时,构成原始伤口的血管和神经也逐渐恢复正常。
纤维性修复过程中还涉及一系列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调节。
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对炎症反应、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血管新生等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外基质蛋白,如胶原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等,为细胞提供支持和结构框架,帮助细胞定向迁移和增殖。
纤维性修复在慢性创伤、炎症性病变和组织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度的纤维化也可能导致组织结构紊乱和功能丧失,如肝纤维化、肺纤维化等疾病。
因此,对纤维性修复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干预纤维化的途径,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纤维性修复知识点总结
纤维性修复知识点总结纤维性修复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关键阶段:炎症阶段、修复和再生阶段以及重塑阶段。
1. 炎症阶段炎症是组织受到损伤后的生理反应,它旨在清除感染源和死亡组织、减少受损组织扩散,并为后续修复和再生提供适宜环境。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包括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在血管扩张阶段,受伤组织周围的血管会迅速扩张,增加血液流入受损组织的速度,以便清除感染源和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随后,白细胞会通过血管壁移行到受损组织,将损伤组织和感染源清除。
同时,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也会释放,它们在炎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 修复和再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纤维母细胞和内皮母细胞的活化、增殖和迁移,以及胶原蛋白合成和新生血管形成。
在炎症阶段,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刺激纤维细胞从周围组织或骨髓中迁移至受损组织,这些纤维母细胞会通过增殖和分化合成胶原蛋白,以形成新的结缔组织。
同时,内皮母细胞也会受到刺激,从现有的血管中迁移,然后增殖和形成新的血管,这有利于提供受损组织所需要的养分和氧气。
3. 重塑阶段在修复和再生阶段完成后,受损组织会逐渐重塑成与原有组织相似的形态和功能。
这一过程一般需要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它包括了胶原蛋白的重排、肉芽组织的分化和排列以及新生血管逐渐成熟。
最终,受损组织会逐渐恢复原有的形态和功能。
纤维性修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它涉及了多种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生长因子的相互作用,而它的最终结果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伤势的性质、个体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
对纤维性修复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机体抗感染和修复的机制,并为开发治疗创伤和疾病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在纤维性修复过程中,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瘢痕的形成。
瘢痕是在组织受到损伤后,机体以纤维组织填充受损区域而形成的结缔组织增生,它通常不具备原有组织的功能和弹性。
瘢痕的形成主要与纤维母细胞和胶原蛋白的活化和合成有关,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被证实在瘢痕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纤维修复知识点总结
纤维修复知识点总结在现代社会中,纤维修复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科学领域。
纤维修复是一种通过利用纤维材料来强化、修复和保护结构的技术。
纤维本身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本文将总结纤维修复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1. 纤维材料的分类纤维材料可以分为无机纤维和有机纤维两大类。
无机纤维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和陶瓷纤维等,具有高温耐受性和耐腐蚀性。
有机纤维则包括聚合物纤维、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等,具有轻质和高韧性的特点。
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一种由纤维和基质相结合而成的材料。
纤维通过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性,而基质则通过固化和粘结纤维,形成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建筑和体育器材等领域。
3. 纤维修复技术的应用纤维修复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结构的修复和加固。
在土木工程领域,纤维修复可以用于加固混凝土和钢结构,修复裂缝和破损等。
在航空航天领域,纤维修复可以用于修复飞机机翼和机身等部件的损伤。
在医学领域,纤维修复可以用于修复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等。
纤维修复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4. 纤维修复的施工过程纤维修复的施工过程包括表面处理、纤维布铺设和基质涂覆等步骤。
首先,需要对结构表面进行清洁和打磨,以便纤维能够更好地与基质结合。
然后,将预浸渍纤维布铺设在结构表面上,并使用树脂进行粘结。
最后,通过压实和固化,使纤维与基质紧密连接,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刚性的修复层。
5. 纤维修复的优势和挑战纤维修复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如高强度、高韧性、耐久性和轻质等。
与传统的钢筋加固相比,纤维修复不会增加结构的自重,同时施工过程更加灵活和简便。
然而,纤维修复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和成本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6. 纤维修复的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纤维修复技术在未来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5-纤维性修复、充血、淤血
(三)结局:逐步成熟,纤维化转变为瘢痕组织。
肉芽组织成熟的表现:
cap.减少或改建为小动脉/小静脉 成纤维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 胶原纤维增多 炎细胞渐消失 细胞间液体成分减少
二、瘢痕组织(scar) 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一)瘢痕组织的成分和形态: 镜下:由大量平行或交错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均质红染、 玻变,其内纤维细胞稀小,血管减少。 肉眼:呈收缩状态,灰白、坚韧、缺乏弹性。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 1.一期愈合:指伤口小,创缘整齐,无感染,对合
好的伤口的愈合方式。 2.二期愈合: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无法对合或
对合差,有感染的伤口的愈合方式。 3. 痂下愈合
二、骨折愈合
1、血肿形成 2、纤维性骨痂形成 3、骨性骨痂形成 4、骨痂改建或再塑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骨折断端的及时、正确复位 2、骨折断端及时、牢固的固定 3、早日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保持局部 良好的血液供应。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水肿、漏出性出血
血管壁破坏→破裂性出血
第一节
充血 和 淤血
hyperemia & congestion
36
充血(Hyperemia)是指组织或器官的血 管内的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
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Hyperemia) 充血
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Congestion)
一、充 血 hyperemia
三、影响创伤修复愈合的因素
(一)全身性因素 1、年龄 2、营养 3、免疫功能
(二)局部因素 1、感染与异物 2、局部血液循环 3、神经支配 4、电离辐射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4
→
病理学:纤维性修复
病理学:纤维性修复纤维性修复是指缺损处或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局部的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并填充组织缺损,以后肉芽组织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修复便告完成。
一、肉芽组织肉芽组织由新生的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肉芽组织的成分和形态:镜下可见三种成分: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
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对着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神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在此种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此外有大量的渗出液及炎性细胞。
炎性细胞常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嗜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肉芽组织中一些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含有细肌丝,此种细胞除有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外,尚有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因此称其为肌成纤维细胞。
(2)肉芽组织的作用及结局:肉芽组织在损伤修复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抗感染保护创面;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肉芽组织在损伤2〜3天后出现,向坏死或缺损处生长推进填补创口或机化异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1〜2周),逐渐成熟,炎性细胞减少甚至消失,毛细血管减少,闭塞。
成纤维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后转变为纤维细胞,至此,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逐渐转化为老化的瘢痕组织。
二、瘢痕组织瘢痕组织是指肉芽组织完成损伤修复作用后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瘢痕组织由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纤维束往往呈均质性红染即玻璃样变。
(1)瘢痕组织对机体有利的一面:1)填补连接创口,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性;2)胶原纤维可使这种填补及连接相当牢固,使组织器官保持其完整性。
(2)瘢痕组织对机体不利的一面:1)瘢痕收缩可使关节挛缩或活动受限,形成幽门梗阻;2)瘢痕性粘连;3)器官内广泛性损伤导致广泛性纤维化、玻璃样变,可发生器官硬化;4)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又称肥大性瘢痕,可形成瘢痕疙瘩三、创伤愈合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
纤维性修复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
概念:由于组织、细胞损伤过重或有感染等,不能用完全再生方式加以修复;而以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的肉芽组织,进而变成纤维组织进行修复的过程称为纤维性修复。
纤维性修复的病理学基础是肉芽组织。
一、肉芽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1. 概念: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
细胞组成幼弱的结缔组织
称肉芽组织。
2. 肉芽组织成分:
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一
定量的炎性细胞。
3. 肉芽组织的病变
(1) 肉眼:表面呈细颗粒状,鲜红色,
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形
似嫩肉。
(2) 镜下:
表面覆盖一层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 其下面为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平行排列, 与表面垂直, 并在近表面处互相吻合
形成弓状突起。
在毛细血管吻合网络
间散布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少,还
有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
其下深部为
纤维细胞和大量胶原纤维及少量小血
管构成的成熟的纤维结缔组织。
肉芽组织(低倍镜)肉芽组织(高倍镜)
二、肉芽组织的作用
1. 抗感染保护创面;
2.
3. 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
机化(Organization )是指由新生的
肉芽组织吸收并取代各种失活物质
或异物的过程。
三、肉芽组织的结局
毛细血管闭塞减少, 纤维母细胞成熟为纤维细胞, 胶原纤维大量增多且渐玻璃样变, 最后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且转入老化阶段的瘢痕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
概念:由于组织、细胞损伤过重或有感染等,不能用完全再生方式加以修复;而以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的肉芽组织,进而变成纤维组织进行修复的过程称为纤维性修复。
纤维性修复的病理学基础是肉芽组织。
一、肉芽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1.概念: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
细胞组成幼弱的结缔组织
称肉芽组织。
2.肉芽组织成分:
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一
定量的炎性细胞。
3.肉芽组织的病变
(1)肉眼:表面呈细颗粒状,鲜红色,
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形
似嫩肉。
(2) 镜下:
表面覆盖一层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其下面为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表面垂直,并在近表面处互相吻合
形成弓状突起。
在毛细血管吻合网络间散布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少,还有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
其下深部为纤维细胞和大量胶原纤维及少量小血管构成的成熟的纤维结缔组织。
肉芽组织(低倍镜)肉芽组织(高倍镜)
二、肉芽组织的作用
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3. 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机化(Organization )是指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并取代各种失活物质或异物的过程。
三、肉芽组织的结局
毛细血管闭塞减少,纤维母细胞成熟为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大量增多且渐玻璃样变,最后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且转入老化阶段的瘢痕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