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房山石经开启旷世宝藏

合集下载

房山石经的刻经形式与历史意义

房山石经的刻经形式与历史意义

房山石经的刻经形式与历史意义为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推动云居寺文化景区建设,更好地保护、研究、管理、利用房山石经这宗珍贵的文化遗产,2011年4月21日北京市房山区召开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暨房山石经研讨会。

桐谷征一在研讨会上做了《房山石经的刻经形式与历史意义》主题发言,内容摘要如下: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早在东汉就有儒教的经典石经。

不过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也同样有圣典石经,而且佛教石经遗迹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地域之广、历史意义之深远、制作形态之丰富多样,在各方面都超过了儒教的圣典石经,这些佛教遗迹和当时的中国社会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此,即便是研究者也未必了解全面。

房山石经规模宏大、历史悠久。

它的由来曾不为人知。

在最近的研究成果发表以前,虽然有过一些传说和神话,但是过去的主要的佛教文献中都没有记载,曾长期隐藏在历史长河之中。

我们分析房山石经的历史背景和它的成立环境,从佛教教义方面讲,它和末法信仰有关。

雷音洞保存的静琬的《唐贞观二年题记》和《唐贞观八年题记》提到:他们是在“已进入末法时代,抱着法灭危机感”而为。

面对法灭来临的危机,使用房山县一带盛产坚固耐用便于保存的优质石材,寄托着“金石难灭”的信赖,成就了房山石经。

近年来在各地陆续发现的许多大规模的摩崖刻经、石壁刻经,它们的历史背景既有末法信仰及广泛传播的末法思想基础。

北齐佛教徒们在三重苦的危机中挣扎:被北周亡国(577年);北周武帝灭佛(574-578年);末法的来临(434年入末法说)。

他们在这种历史环境里成就了不朽业迹。

石刻经由发愿到完成,其间的组织筹划、物料调配、经费筹措无不历尽艰辛,尤其大规模的刻经,各方面耗费浩大,甚至要几代人的努力。

一旦完成,为了存留后世,还要力求避人耳目。

佛教徒们根据历史的经验,祈愿不被随时可能出现的权贵势力所破毁,永远保存他们的贵重法宝。

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以房山石经为代表作的北齐以来的石刻经遗迹长期秘藏深山,避开了劫难。

僧俗·经藏·碑板: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的变局

僧俗·经藏·碑板: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的变局

僧俗·经藏·碑板: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的变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于经书的需求以及对经书活动的参与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变局的存在。

在过去,人们主要通过石刻经书来传承和传播经典,而现在,随着数字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经书活动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来探讨这种变局。

一、历史背景房山石经是指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乡的石刻佛经。

它始建于辽代,历经辽、金、元、明、清等历代修建和维护,包括石经、石刻佛龛、碑、石佛造像等。

房山石经以“规模宏大、实景连续、题材广泛、时代跨越、资源丰富”而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而辽刻的房山石经书经活动则是这一活化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佛教在辽代的兴盛,石经书经活动在此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作为佛经的一种载体,石经书经在辽代就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宗教意义。

辽代石经不仅在数量上多达百余卷,而且在艺术质地上也十分讲究,书法优美,字迹端庄工整。

二、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石经书经活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了主流,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

传统的石经书经活动,尤其是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于传统经书的需求逐渐减少。

传统的经书活动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所以传统的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也受到了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互联网上的数字化经书资料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传统的房山石经书则显得有些“过时”。

传统的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所面临的经济、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由于石经书经的保护和维护成本高昂,加之人们对于传统经书的需求减少,使得传统的石经书经活动变得愈发困难,很多经书活动都处于停滞状态。

发掘房山石经开启旷世宝藏

发掘房山石经开启旷世宝藏

发掘房山石经开启旷世宝藏杨亦武2012年9月22日,房山区云居寺景区文物部Array门发布消息,经考古专家4个月的考察研究发现,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殿,距今已1396年。

雷音洞四壁镶嵌石刻经145块,房山刻经的创始人正是雷音洞佛殿的建造者静琬。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佛教协会对房山石经进行发掘整理,使这部历隋唐辽金元明六朝、千年而成的《中华石刻佛教大藏经》浩卷重昭于世。

重温当年石经发掘历史,让我们愈感雷音洞这座千年佛殿的文化厚重。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云居寺遗址上出现了图1:石经山雷音洞一位陌生人。

那时云居寺满目苍凉,一片废墟。

此人在云居寺劫后余存的北塔和残破的山门前伫立良久。

他就是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赵朴初先生。

这是赵朴初先生第一次来云居寺,他感怀这座千年古刹的浩劫,建议地方政府积极妥善保护好寺院遗址。

没有人会想到,赵朴初这次来访后,云居寺迎来了一个历史契机——历时三年的房山石经发掘以及后来的房山石经整理和研究,由此成为云居寺在新中国成立后走向新时代的起点。

后来的六十年间,无论云居寺的修复、绿化,还是景区建设,无不与发掘的石经息息相关。

纪念佛祖诞辰动议发掘石经1956年,恰逢佛祖释迦牟尼诞辰2500周年。

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个神圣的日子?中国佛教协会想到了房山云居寺的石经。

这是全世界唯一一部石刻佛教大藏经,其宗教价值、佛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历史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

那时候没有人知道房山石经的本来面貌,辽太平七年(1027)虽曾开洞清点,但未能给后世留下科学准确的文献资料,何况太平七年以后至金元明皆有续刻。

从新中国的佛教事业出发,有必要将封藏于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遗址内地穴的石经发掘整理,加以研究。

如果以房山石经的发掘整理来纪念佛祖2500周年诞辰岂不是一份独特的献礼?中国佛教协会向国务院呈递请示,不久获得批准。

于是,中国佛教协会协同北京大学考古系,开始了发掘房山石经的准备工作。

北京房山区龙门石窟简介

北京房山区龙门石窟简介

北京房山区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位于北京市西南35公里的房山区境内。

它西倚北
京西山,东临华北平原,北依北京房山县城,南依拒马河与山西省相望。

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此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等历代的营造,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分布在北京房山境内的石经山上,长达1公里。

它东西绵延1.5公里,现存洞窟492个。

其中最大的窟群是卢舍那大佛(又名卢舍那佛),高17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其次是宾阳三洞,内有五个独立的龛,每个龛外刻一佛二菩萨。

石窟多达2000余尊佛像和10余座佛塔。

龙门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卢舍那大佛和东岩大佛。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龙门石窟中唯一一尊具有“三世佛”特征的造像。

窟内南北两侧有两排高浮雕的弥勒佛坐像,高度均为16米,面相清瘦,眉清目秀。

—— 1 —1 —。

方案-千年房山石经:历史与现实

方案-千年房山石经:历史与现实

千年房山石经:历史与现实'千年房山石经:历史与现实石碑上镌刻的青史不曾漫漶,历史与现实由此相通。

即使已经过修缮,爬北京房山境内的石经山仍然不是一次轻松的体验。

紧邻着山脚是一条铁道,因为无人看管,总担心道口的栏杆没有及时落下而有人身危险。

穿过铁道便开始一级一级漫长的攀爬,石阶有时变得歪歪扭扭,有时几乎垂直上下,有时又突然变成了硌脚的乱石坡,看着脚下那些已经被踩断的、和现代样式截然不同的长条石,你会立刻想到这些台阶必定年代久远。

路两旁的密林里大部分是青绿色的柏树,中间唯一的一条小路在警示着你,要心无旁骛,时常在某个转弯处遇上一大群小飞虫密密麻麻地将你闷在里面,屏息疾行更增加了溽热感。

单调的登山过程中,唯一的风景在于回头眺望,起伏的青山绵延不断,薄雾沉降在中间的山坳里,一些白色的村落散落其间,一条高架铁路线锐利地横穿在这片宁静之中。

石经山因藏有历代虔诚的佛教徒镌刻的石刻佛经而得名,这些石经保存在山中的9个洞窟之内。

9个藏经洞因着山势而建,其中两个位置靠下,再向上爬一段陡峭的石阶,另外7个在上层并列。

除了第五洞雷音洞是开放式外,其余洞窟都填满了石刻经板,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

这些洞窟利用的是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天然基础,有的嵌在一块悬着的巨石中间,猫着腰才能从紧锁的石门缝隙中一窥里面石板的叠放情况。

轻装上阵并且快速地攀爬也要至少20多分钟才能到达,9个石洞中藏经共计4196块,不禁感叹,笃诚的刻经人当年何其辛苦,才将一块块石经板送至山中储存。

其中作为佛堂的雷音洞面积最大,门的两侧各有一扇矮窗,室内立着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撑住洞顶岩石,为隋代遗物,石柱的各面都雕刻着若干精美的小佛像,因总数已超过千躯,因此被称作千佛柱。

墙壁依着洞势呈不规则的方形,其中,石经山刻经事业的开创者静琬和尚最初镌刻的146块石经板就镶嵌在周围墙壁上。

静琬是隋代僧人,有恐于北周、北齐两次灭佛的法难,他曾在贞观八年的一篇题记中写到自己发愿刻经的初衷:“静琬敬白未来之世一切道俗,法幢将没,六趣昏冥。

北京房山:石经山千年古道

北京房山:石经山千年古道

北京房山:石经山千年古道
古道很多,近年来人们很重视京西古道欣赏,卢潭古道、玉河古道、妙峰古道等等。

过去,人们走进西山,通往京西,或行商、或出塞、运兵、运料、进香、拜佛等等,古道万千条,留下了些古道,有的还很完整、古朴沧桑,甚至很震撼。

其实,历史很悠久的地方,历史遗迹、庙宇道观通常有古道,前提是要有规模,深山野岭的难以破坏,尤其山岳型景观,如上方山云水洞云梯段,典型古道,多少年来人们进香拜佛必经的,那就是古道,只不过距离短些就是了。

石经山风景区与云居寺很悠久。

石经山,凿石刻经,藏经纳宝之地。

从唐或以前开始就在那里刻经于石,藏经于洞窟或后来入云居寺洞藏,上万块石经保留下来很震撼的事情。

开山凿石,刻石于经,万事离不开路,而石经山的古道部分留下来了,还很长,很宽,很完整,很沧桑,名曰“千年古道”。

古道古味浓重,青石石板,光滑洁净,从山腰通达洞窟前。

古道自然坍塌后,改道痕迹可见,原有老道依存,古道多为人员走动,佛家香客进香所用,虽为山岳佛家寺院之路,但冠以“千年古道”味道恰如其分,因为足有千年以上历史了。

唐刻《房山石经》题记研究

唐刻《房山石经》题记研究

唐刻《房山石经》题记研究《房山石经》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大型石刻佛经。

而唐刻《房山石经》题记,则是一件文化价值极高的文物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步骤地对唐刻《房山石经》题记进行研究。

第一步:了解《房山石经》和唐刻题记的历史背景《房山石经》是北魏晚期至唐初因佛教盛行而兴建的一部大型石刻佛经,共有1,037个方碑,每个方碑都刻有大小不同的佛经,成为石刻艺术的瑰宝。

唐刻《房山石经》题记则是在唐代对这一石刻遗迹进行记录和保护时所撰写的内容。

第二步:探究题记的文学价值唐刻《房山石经》题记是一篇高度文学化的文章,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铺陈了对这个佛教瑰宝的美好赞美和珍重保护之情,极富感染力和感染力,形成一种承载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价值。

第三步:深入解析题记的历史意义唐刻《房山石经》题记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对石刻佛经保存、文化传承的重要记录,还是对唐代时期社会、文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反映。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巅峰时期,题记的撰写者在这篇文章中展示了当时的风貌和文化内涵,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唐代时期的了解和认识。

第四步:探讨题记的艺术特色唐刻《房山石经》题记所具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等方面。

在语言和文学艺术上,题记是一篇极富感染力和艺术性的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韵律和对偶等手法,显示出对文学的高度追求。

而在书法艺术上,唐代书法大师欧阳询为此题写了书法题记,展现了其极高的书法水平与艺术才华。

总之,唐刻《房山石经》题记是一件文化价值极高的文物,不仅记录了《房山石经》的保存与文化传承,也反映了唐代社会、文明、文化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具备丰富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特色。

因此,这一题记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经典重现|房山云居寺残石经

经典重现|房山云居寺残石经

经典重现|房山云居寺残石经房山石經殘石 . 原刻. [China s.n., 隋至元, between 581 and 1368]. 拓本, 經摺裝, 托裱, 墨紙尺寸 37 x 3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旅順博物館藏石.王嗣州:旅顺博物馆藏房山云居寺残石经众所周知旅顺博物馆藏有房山云居寺残石经。

1987年夏以黄炳章先生为工作组的一行多人考察佚存在我馆的房山石经残石。

嗣后,吴元真先生作了题为:《旅顺博物馆藏房山石经残石考》,对我馆藏房山石经残石进行详尽的考证,颇有见地。

历史上位藏于北京地区房山云居寺(残)石经,亦称房山石经,为何佚存于远在东北南部一隅的旅顺博物馆呢,我以为这是一个历史问题,需要究明。

再则,从宏观上如何看待房山石经,这关系到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探讨。

本文以上述两个问题予以研究和讨论,并以此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一、旅顺博物馆藏房山云居寺残石经的历史问题旅顺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一所隶属于大连市的博物馆,坐落于旅顺口,故名“旅顺博物馆”。

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历史悠久。

始建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1917年,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旅大,期间由苏联政府接管和使用,1950年根据中苏有关协定归还于中国政府直至今日。

从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来看,无论其历史背景如何,她是在中国大地上建立的继南通博物苑(1905)之后的中国早期博物馆之一。

其历史的曲折与复杂非一般博物馆所有,或许可谓史无前例。

二是藏品丰富。

藏品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1950年以后通过国家调拨、征购、捐赠和地方考古等方式形成的藏品。

一部分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藏品,一般我们称其为“旧藏”。

这一部分的藏品来源比较复杂,有探险所得的收集品、个人收藏的寄藏品、博物馆的征集品和考古调查发掘品。

藏品所涉及的地区除大连、东北外,还有中原河南、陕西、河北;西北新疆、甘肃、内蒙及北京地区等,同时还有外国文物,如古印度石刻、日本和朝鲜文物。

云冈石窟景区的历史故事

云冈石窟景区的历史故事

云冈石窟景区的历史故事尊敬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中国北方著名的云冈石窟景区!我是您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而闻名于世。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云冈石窟的开凿历程。

在北魏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争的影响,北方民众疾苦交加,佛教信仰得到了广泛传播。

为了弘扬佛教,当时的僧人们决定在这片山脉上凿石建窟,并将佛陀的形象和教义刻画其中。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努力,云冈石窟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较大规模的石窟群。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云冈石窟的艺术特色。

云冈石窟的造像雕刻风格一直以来被誉为“云冈风格”,其特点是雕刻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自然,栩栩如生。

尤其是有名的二号窟,内部的大大小小的佛像共计57尊,其中最著名的是那尊高达17.14米的释迦牟尼坐像,被誉为“东方巨佛”,被列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中的巅峰之作。

此外,云冈石窟的艺术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

无论是佛教经典的人物形象,还是民间故事的壁画,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例如,三号窟中刻有的《佛陀诞生图》、六号窟中刻有的《普贤菩萨图》等,都是石窟艺术中的珍品,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除了艺术品鉴赏外,云冈石窟也蕴含着许多历史故事。

在五号窟的一幅壁画上,描绘了住持跋陀罗与掌管云冈石窟修建的高频交流的情景,这与历史资料相吻合,反映了当时石窟建造的真实情况。

此外,八号窟中的壁画《诸天世界图》展现了佛教天人观念,讲述了人与神的关系,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云冈石窟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通过参观石窟,我们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艺术和信仰的追求,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历史回望的过程中,我们体味到了云冈石窟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房山云居寺》

,《房山云居寺》

北京的一处名胜古迹,房山区《云居寺》现在若朋友和您谈起到北京房山去玩儿,您第一印象定会是“十渡旅游景区”,再有就是咱们北方佛教圣地“云居寺”。

今天就和你聊聊咱们房山大石窝镇的“云居寺”,我本人就是房山区大石窝镇的,从家到“云居寺”3公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白带山下,距北京市区约70公里,您开车走新开通京昆高速,云居寺收费口下高速就到了。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寺在云表,仅通鸟道……,山腰常有白云萦绕……”后改称“云居寺”,距今已有近1400的历史。

寺院座西向东,形制宏伟,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

千年古刹云居寺可谓是饱经沧桑, 1942年日军数架飞机轰炸古寺,倾刻间千年古刹变成残垣断壁,只残留下天王殿前弹痕累累的拱形山门和几座古塔。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云居寺经过1985年和1999年两次大规模的修复,今天已经重现了昔日的庄严。

现在的云居寺是藏真经、纳珍宝、佛事兴、香火盛,被誉为:“中华佛法城,祈福迎祥地”。

云居寺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1997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正式恢复宗教活动场所。

2001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了ISO9001(服务质量)、ISO14001(环境质量)两项国际管理双认证。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对雕刻于清朝的石狮子。

脚踩绣球的是雄狮,他代表了统一寰宇;脚踩小狮子的是雌狮,她代表了子嗣延绵。

在石狮底座上雕有佛教八吉祥徽(也称是八瑞相),佛教中用以供佛的八种吉祥之物。

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这组雕刻非常精美,体现了高超的石雕水平。

它们这对石狮子在门前迎送着来往的游客,我们赋予它一首藏头诗为:雄狮伴青灯,狮双将门守。

迎送八方客,宾客皆仙友。

我想我一念完您已经就知道这首诗的名子是“雄狮迎宾”。

我国开凿时间最早的佛教刻经遗迹开放

我国开凿时间最早的佛教刻经遗迹开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我国开凿时间最早的佛教刻经遗迹开放
导语:经过6年“闭门”岩体加固工程,以“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处”而闻名的北京石经山日前对外开放,国庆期间这里迎来全国各地的游客,据这里的负
经过6年“闭门”岩体加固工程,以“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处”而闻名的北京石经山日前对外开放,国庆期间这里迎来全国各地的游客,据这里的负责人介绍,石经山景区将试开放至年底,在此期间不会收取门票。

年底山木防火季,景区将按规定闭门,预计明年经发改委核价后收取门票,向游人正式开放。

两处古建筑遗址首次面世
石经山开放遗迹主要包括:一条千年古道、上寺和曝经台两处建筑遗址、两座千年古塔、三口山间古井、九处藏经洞遗迹。

其中,雷音洞开放洞内遗址。

专家介绍,历时两年多的云居上寺遗址考古发掘接近尾声,石经山首次建筑遗址考古发掘获得重要发现——发现完整的上寺和曝经台遗址。

另外,遗址发掘过程中还有一个谜团有待破解:石经山金仙公主塔旁发现的类似古井的遗迹,其作用仍是谜团,专家推测应与渗水有关。

其中,上寺及曝经台遗址的展示伴以保护展示与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主要目的是保护好建筑遗址本体,改善展示环境。

石经山与云居寺共同构成了云居寺文化景观群,这里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地,是佛祖舍利出土之处,是我国等级最高、开凿时间最早的佛教刻经遗迹。

而石经山的价值远不只是石经,还有以雷音洞、金仙公主塔、隋唐的千年古道、古井等为代表的众多历史遗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石经山山腰分两层,共有九个藏经洞,洞内存放自隋至明朝的刻经
生活常识分享。

云冈石窟故事

云冈石窟故事

云冈石窟故事以下是 7 条关于云冈石窟故事:1. 云冈石窟那一个个洞窟,就像是时间留下的神秘宝盒呀!你知道吗,当年的工匠们是怎么一凿一锤打造出这些精美绝伦的佛像的?就好似一位位无声的艺术家,用双手诉说着信仰的力量。

记得我那次去的时候,站在那巨大的佛像面前,感觉自己是多么渺小,心里充满了敬畏之情,不由得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毅力真是太了不起了!2. 你们能想象吗,云冈石窟里的那些佛像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洗礼呀!它们见证了无数的故事和变迁呢。

每一尊佛像都有自己的故事,像一个个沉默的守护者。

有一次我在那里听到一个导游讲,有一尊佛像在文革时期差点被破坏,幸好有人挺身而出保护了它,这难道不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吗?这真的让人庆幸,还好它被保护了下来。

3. 云冈石窟呀,简直就是历史的画卷!那里面的雕刻细节,真的是细致到让人惊叹不已啊。

比如那佛像身上的衣褶,多么自然流畅,就跟真的布料一样。

就好像是历史老人在向我们慢慢展开它的记忆。

我朋友上次去看了后,直说这是他见过最震撼的艺术杰作之一,难道不是吗?4. 嘿,云冈石窟的故事可老精彩了!那些佛像有的庄严,有的慈祥,不就是人间百态的写照吗?想想看,当年雕刻它们的人怀着怎样的心情啊。

我记得有一尊佛像的笑容特别温暖,每次想到它,心里都觉得暖暖的,这可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啊,能让你的心情都跟着变化呢!5. 云冈石窟啊,那可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就像是一座宝藏,等着我们去发掘它的秘密。

每一次深入洞窟,都好像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时空隧道。

有一回我在那里碰到一位学者,他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着石窟的历史,哇,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故事等待我们去探索!6. 哇塞,云冈石窟中的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呀!有的佛像经历了风雨的侵蚀,依然屹立不倒,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

这不就跟我们的人生一样吗,会遇到挫折,但只要坚持就能挺过去。

有一次我仔细观察一尊佛像,那完美的比例和姿态,真的让人深深地着迷,难道你不觉得震撼吗?7. 云冈石窟的故事,那真的是让人着迷呀!从那些古老的雕刻中,仿佛能听到过去的声音。

云冈石窟相关故事

云冈石窟相关故事

云冈石窟相关故事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境内,是一处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

这里是北魏时期(公元5世纪末至6世纪末)兴建的,历经后期的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的维修和扩建,堪称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瑰宝。

云冈石窟的建造可追溯至公元460年。

相传,当时一位名叫谢道韫的高僧,感叹世间痛苦与纷争,立志修建石窟,供僧众诵经礼佛。

他寻找了合适的地理条件,兴建了第一个石窟,从此开创了云冈石窟的历史。

这个石窟群一共有53个洞窟,分布在一个直径约1公里的峡谷两侧。

其中,有些洞窟规模宏大,造像众多,艺术精湛。

最著名的是第6窟,被誉为“石中艺术瑰宝”。

这个洞窟中的佛像表情生动,曼妙多姿,彷佛随时可以动起来一般,故被称为“活佛”。

云冈石窟的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唐代的高僧鸠摩罗什。

相传,当时唐明皇帝很崇拜佛教,决定亲自请来鸠摩罗什主持云冈石窟的修建。

鸠摩罗什凭借其博学多才的声名,赢得了皇帝的青睐。

他亲自设计了洞窟的结构和佛像的样式,使云冈石窟充满了唐代的气息。

为纪念鸠摩罗什,石窟中有一尊大型佛像刻有他的名字,以示对他的崇敬和感激。

除了这些故事,云冈石窟还闻名于世的原因是其独特的雕刻工艺和精美的壁画。

石窟中的佛像造型各异,从小至大,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佛教形象。

壁画则展示了佛教经典故事、宗教仪式和人们的生活场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云冈石窟自1982年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这些石窟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和雕刻工艺的瑰宝。

参观云冈石窟,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杰作,感受到千年岁月的厚重和智慧的传承。

弘扬石经精神 再创房山辉煌

弘扬石经精神  再创房山辉煌

作者: 单霁翔
作者机构: 北京市房山区委 书记
出版物刊名: 中国城市经济
页码: 58-58页
主题词: 房山石;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伟大实践;时代内容;佛教文化;宝贵财富;中国古代;现代化建设事业
摘要: 房山石经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为了抢救、保护房山石经,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我们已于1999年9月9日将石经回藏地穴,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房山石经精神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的精神财富,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房山石经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从而把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房山云居寺发现金代重要石刻题记

房山云居寺发现金代重要石刻题记

作者: 田福月
出版物刊名: 法音
主题词: 云居寺;石经;房山石;天眷;缺角;北京图书馆;金代;辽金;至明;三年
摘要:<正> 1987年8月7日下午在清理云居寺行宫院遗址时,出土一方金天眷三年(1140)沙门玄莫和俗弟子史君庆撰刻的《镌葬藏经总经题字号目录》碑,长71公分,宽42公分,厚6公分,左上部缺角10公分,但字迹清晰可辨,详细记述了辽金之际所刻石经24帙,248卷的目录。

房山石经创刻于隋大业年间,历代相传,至明末清初而告终。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至1958年由中国佛协同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的专家学者对房山石经进行清理、发。

石刻档案——房山县云居寺石经

石刻档案——房山县云居寺石经

石刻档案——房山县云居寺石经
京山
【期刊名称】《北京档案》
【年(卷),期】1986(000)005
【摘要】<正> 北京西南大约七、八十公里的房山县境内的白带山,因为山上的云居寺藏有历代石刻佛经版,所以当地人也称为石经山.云居寺是国务院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石刻经版,数量之多,内容之珍贵,不只在我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难怪有人称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京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
【相关文献】
1.东土的『小西天』——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山 [J], 朱祖希
2.北京云居寺辽塔(石经幢)散乐图像的考察r——兼谈契丹—辽时期的琵琶与三弦[J], 张杨
3.国宝石经重回地宫──房山云居寺千年石经隆重回藏 [J], ;
4.历劫不磨敬畏干年石经山与云居寺“北京敦煌”里建造石刻长城 [J], 詹茜卉;
5.云居寺石经山不稳定斜坡治理分析 [J], 刘辉;刘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居寺塔及石经

云居寺塔及石经

作者: 赵迅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81-83页
主题词: 石经;藏经洞;佛教;西部山区;寺塔;隋唐;石刻艺术;房山;佛经;北京市
摘要: <正> 北京市房山县西部山区,是隋唐以来的佛教胜地。

这里至今保留着许多佛教的遗迹遗物,房山云居寺塔和石刻佛经(图见封底)即其中重要的一处。

云居寺原是一座大型寺院(图一),创建于隋唐之际,确切年代已不可考,其名称最早见于唐总章二年(669年)的石刻上。

全寺依山而建,中路有五大院落和六进殿宇,每院逐步升高。

各层正殿旁边又有配殿,四。

国家文物局关于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古道、遗址、部分藏经洞及石经保护工程立项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古道、遗址、部分藏经洞及石经保护工程立项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古道、遗址、部分藏经洞及石经保护工程立项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7.02.06•【文号】文物保函〔2017〕147号•【施行日期】2017.02.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关于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古道、遗址、部分藏经洞及石经保护工程立项的批复文物保函〔2017〕147号北京市文物局:你局《关于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综合保护工程立项的请示》(京文物〔2016〕1772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同意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古道、遗址、部分藏经洞及石经等保护工程立项。

二、在编制工程技术方案时,应注意以下方面:(一)该工程包括修缮工程和展示利用工程,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文物保护原则,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工程内容为房山云居寺古道抢险加固、遗址保护与展示和第二号藏经洞、第五号藏经洞(雷音洞)及石经本体保护。

(三)应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根据文物病害发展趋势和文物残损程度,科学确定工程对象、内容、施工范围和目标,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计划性和可操作性。

(四)加强现状勘察和研究,进一步细化测绘、地质勘察、微环境监测的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分析、评估古道、遗址、藏经洞和石经等文物残损情况,获取必要监测数据和试验资料,为科学制定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五)应以古道、遗址、藏经洞和石经本体保护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专项调查研究内容,做到科学、系统,具有针对性。

1.地宫受外界影响小,保存环境稳定,应以长期监测为主,尽量减少扰动。

建议确定地宫环境和文物监测工作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研提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技术路线和措施。

2.应以第二号藏经洞和第五号藏经洞(雷音洞)为重点,进一步细化病害调查、保护性建筑及设施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明确文物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州山南麓,是北魏时期的皇家石窟,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之一。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398年,当时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

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云冈石窟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

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

云冈石窟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最具西来样式。

它所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

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东传、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密切关联。

印度佛教诞生于恒河流域,大约公元前一世纪,在印度河上游形成了新的佛教圣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掘房山石经开启旷世宝藏杨亦武2012年9月22日,房山区云居寺景区文物部Array门发布消息,经考古专家4个月的考察研究发现,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殿,距今已1396年。

雷音洞四壁镶嵌石刻经145块,房山刻经的创始人正是雷音洞佛殿的建造者静琬。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佛教协会对房山石经进行发掘整理,使这部历隋唐辽金元明六朝、千年而成的《中华石刻佛教大藏经》浩卷重昭于世。

重温当年石经发掘历史,让我们愈感雷音洞这座千年佛殿的文化厚重。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云居寺遗址上出现了图1:石经山雷音洞一位陌生人。

那时云居寺满目苍凉,一片废墟。

此人在云居寺劫后余存的北塔和残破的山门前伫立良久。

他就是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赵朴初先生。

这是赵朴初先生第一次来云居寺,他感怀这座千年古刹的浩劫,建议地方政府积极妥善保护好寺院遗址。

没有人会想到,赵朴初这次来访后,云居寺迎来了一个历史契机——历时三年的房山石经发掘以及后来的房山石经整理和研究,由此成为云居寺在新中国成立后走向新时代的起点。

后来的六十年间,无论云居寺的修复、绿化,还是景区建设,无不与发掘的石经息息相关。

纪念佛祖诞辰动议发掘石经1956年,恰逢佛祖释迦牟尼诞辰2500周年。

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个神圣的日子?中国佛教协会想到了房山云居寺的石经。

这是全世界唯一一部石刻佛教大藏经,其宗教价值、佛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历史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

那时候没有人知道房山石经的本来面貌,辽太平七年(1027)虽曾开洞清点,但未能给后世留下科学准确的文献资料,何况太平七年以后至金元明皆有续刻。

从新中国的佛教事业出发,有必要将封藏于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遗址内地穴的石经发掘整理,加以研究。

如果以房山石经的发掘整理来纪念佛祖2500周年诞辰岂不是一份独特的献礼?中国佛教协会向国务院呈递请示,不久获得批准。

于是,中国佛教协会协同北京大学考古系,开始了发掘房山石经的准备工作。

谁来主持这项重大工程呢?协会同仁想到了集佛学家、佛教教育家、佛教文化学家为一身的周叔迦。

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

于是身为佛教协会副会长的周叔迦担当起了主持石经发掘整理的重任。

骑毛驴购粮搭建工棚启动1956年早春二月的一天,中国佛教协会派出的工作人员黄炳章、金敏悟,由北京市区乘长途汽车抵达房山县城。

此处距石经山还有30公里,他们携带行李,乘马车进山,到达目的地下庄。

随后,阎文儒、俞伟超、卢松安等陆续到达。

下庄是石经山下的一个小山村,考古发掘人员住在老乡家里,每天到石经山勘查工程。

山上没有水,饮用水和工作用水都是用人力由山下河沟里挑上山,生活用品、副食品需要骑着毛驴到12里外的石窝、长沟购买,粮食到15里外的南尚乐村购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3月12日这天,下庄的乡亲们见到有人在石经山的接待庵遗址上修建5间工棚。

这是黄炳章、金敏悟等工作人员在做石经发掘拓印的准备工作。

石经山面临3个村庄,南面是下庄村,东面是三岔村,西面是水头村,水头村的南端就是云居寺。

拓经人员分别由北京、南京招聘而来,共计20人,其中一名女拓工,只能住在厨房里。

负责伙食的工作人员每天骑毛驴出去购买粮食和蔬菜。

后来,在当地培养了5人参加拓印,工作非常顺利,如期完成了开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开启藏经洞取经版拓印1956年4月21日,石经山藏经洞前来了两位陌生人。

一位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叔迦,另一位是北京图书馆金石部的曾毅公。

石经发掘就在这一天开始了。

石经山藏经洞分上下两层排列,原无编号,为便于拓印及整理工作,研究人员按近代考古发掘办法进行编号,下层两洞自右向左编为第1洞、第2洞,上层自右向左编为第3、4、5、6、7、8、9洞,第5洞即雷音洞。

图2:专家对雷音洞进行考察在周叔迦和曾毅公的指挥下,工作人员首先开启第3洞搬出经版,编号拓印。

当时山上各洞洞门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第3洞洞门破坏最严重,上半部石门已不存在。

此洞面积最小,发掘工作就是从这个洞开始的。

各洞经版的存放一般都是下层立放,上层横放或平放,无规律地重叠于洞内。

工作人员先从上层取出经版,抬到工棚内,洗刷干净,注明洞号,编号后拓印,每石拓印7份。

各洞所藏经版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大型经碑高2.50米,宽0.60米;中型经碑高1.60米,宽0.62米;小型经碑高0.46米,宽0.76米。

经版拓印后,仍放还原洞,最后以原洞石门锢封保存。

老乡灶台石头确认藏经地穴1957年8月1日,正当石经山发掘工作紧张进行时,周叔迦、阎文儒、王去非、俞伟超等来到石经山下的云居寺遗址,从此拉开了云居寺藏经地穴辽金石经发掘的序幕。

经过历年兵燹,云居寺寺院建筑及南塔荡然无存,仅剩残垣断壁,一片废墟。

藏经地穴究竟藏在哪儿?史料中有记载,但是没有说明准确的地点。

就在工作组苦苦寻觅之际,奇迹出现了。

黄炳章在紧张忙碌地发掘整理工作中,时刻不忘地穴石经的发掘工作,每天山上忙完后他都要到山下进行考察,有一天他在考察中忙得口干舌燥,恰好走到一位老乡家门口,就走了进去找水喝。

上世纪50 年代,农村睡觉休息的不是床而是用土坯砌成的炕,他坐在炕沿上一边喝水一边和老乡聊天,无意间一低头的时候,看到了灶台上有一块被火光映亮的石头,上面仿佛还有文字。

出于工作的本能,他急忙凑到灶台边,仔细一看,上边镌有文字,当他看到“……发心磨莹贞石,镌造大藏经,以备法灭,相继至大辽天庆七年已镌了经近三帙,秘于东峰满八石岩。

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这时他惊呆了,于是将这块碑的重要价值向老乡做了介绍,老乡毫不犹豫将经碑取下交给了黄炳章,这便是十分珍贵的《大辽燕京涿州范阳县白带山云居寺释迦佛舍利塔记》。

《大辽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载道:“筑台砌甄,建石塔一座,刻文标记,知经所在。

”而《大辽燕京涿州范阳县白带山云居寺释迦佛舍利塔记》中提到:“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这句话对当时藏经地穴的位置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线索。

黄炳章喜出望外,将这方石刻带回与阎文儒认真研究,最后根据石刻上的记载,于8月1日开始勘测,首先清除南塔塔基上的土丘,8月6日塔基方台全部暴露。

塔台十分完整,北面有3个经幢座,周围雕刻佛、菩萨、飞天、花草等雕像。

塔基中心有一砖砌地穴,中置石函,函内装藏物品均已无存。

由北向下挖掘,并无经版。

沿北沿塔台东、南、北三面各掘一道探沟,塔台西面是山崖石根,无需开掘。

找到藏经地穴发现万片经版8月7日下午,工作人员终于发现了经版,找出了地穴四至。

地穴南北长19米,东西宽10米,深5米,面层以方砖铺墁,周围砌砖墙,东墙有一石门。

此穴北部占全穴三分之二,南部占三分之一,两穴之间隔有一米宽的土墙。

南北两穴的经版排列形式不同,北部经版是一排排顺序排列,南部经版则纵横交错排列,瘗藏经版6层。

这就是埋藏了800多年的辽金两代所刻经版。

其数量比有关文献记载的要多。

志才《塔记》说瘗经版大碑180片,小碑4080片,这显然是最初的数量。

其后经乾统至金明昌年间继续刻造的石经亦瘗于地穴中,因此其中所藏经版达到10082片。

地穴发掘工作自8月1日启动到8月7日发现第一块经版,仅用一周时间。

当时石经山上各洞经版还未拓完,因此集中力量进行山上拓印。

1957年底,石经山9个藏经洞的石经发掘整理工作圆满结束,各洞藏石经数目:第1洞1131石,第2洞1091石,第3洞333石,第4洞164石,第5洞146石,第6洞200石,第7洞285石,第8洞819石,第9洞390石。

当山上的石经拓印完毕,山下藏经地穴的发掘也已接近尾声。

此时,西山灵光寺正在筹备修建佛牙塔。

1958年初,卢松安被中国佛教协会派往西山灵光寺,协助佛牙塔工程。

挖出石函宝物民兵工地值守石经山石经拓印完成后,转入山下拓印。

地穴北部瘗经的发掘出土与石经山洞藏经版的出洞不同,山上藏经洞是先从洞内抬出经版至工棚内,清洗干净,进行编号,注明洞号,再行拓印,拓完仍放还原洞,地穴中的石经则在出土前按经版排列顺序就地编号,然后按序出穴拓印。

为保护这些出土的经版,在地穴上面搭起席棚。

地穴北部藏石经6295片,南部藏3787片,共计10082片。

1958年地穴北部经版出土至最底层时,发现一个长32厘米、宽32厘米、高24厘米的石函,正面刻有题记:大辽燕京涿州范阳县白带山云居寺,此匣内有银净瓶一个,内有释迦佛舍利八粒如粟,白如雪瑜,石香一个,黄香八两,檀香四两,永为供养。

愿益四生,俱登觉道。

时天庆七年三月一日戌时葬。

比丘志兴、比丘法总、比丘善锐。

石函内装藏的物品与题记记载不完全相符,实际装藏物品如下:鎏金坐像一尊,菩萨圆铜牌和观音像铜牌各一个,透花铜香炉一个,银净瓶一个,乾元重宝、庆历重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等铜钱数十枚。

从这些钱币可以看出,当时在辽代管辖的幽州范阳县,宋代的货币也有流通使用。

因为发现了文物,所以临时停工,立即通知乡长,派民兵到工地站岗看守,并通知房山县文化部门派人来现场处理。

不久,文物部门来人将石函取走。

这些重要文物现在陈列于北京法源寺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展室内。

文化部拨款建石经库房发掘工作逐渐进入收尾,发掘后的石经保管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地穴石经如何保存,河北省文化局曾提出一个7万元建造库房的方案。

1958年3月27日,房山县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管辖,北京市文化局接替河北省文化局介入房山石经发掘的善后工作。

1958年6月13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巨赞主持召开了“房山石经保管问题座谈会”,商谈结果,由北京市文化局与有关方面研究后提出保管要求,佛协根据要求考虑具体措施,共同协作。

关于经费问题,国家宗教局郭朋处长表示,如果北京市文化局原来无此预算,可另行申请专款。

不久,北京市文化局决定在地穴遗址东面建造40间石经库房。

经版库建筑资金由文化部拨款,于1958年10月落成,砖木结构,比较简陋,40间600平方米的库房围成一个四合院,南北屋各11间,东西屋各9间,南屋中央的3间,中间一间为大门,东西各一间门房供工作人员食宿办公之用。

历时一年半,到1958年底,全部拓印工作圆满完成。

雷音洞佛舍利的千古之谜雷音洞,又名华严堂、石经堂,是石经山上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石经洞,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版都是静琬早期所刻。

洞中有4根八棱石柱,石柱上雕镂佛像1056尊,每尊佛旁都有名号,刻工精致,是石刻的精品。

过去这里还供奉不少石刻佛像,是石经山上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雷音洞的建造者,是房山刻经的创始人静琬大师。

这座殿堂之所以叫雷音洞,是因为洞里曾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舍利奉安的时间正是这座殿图3:雷音洞大殿堂的落成之日。

在洞内奉安舍利的青石函上,铭刻下这样的文字:“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颗,愿住持永劫。

”这一铭文向后世传递了一个信息,殿堂落成之日,应是隋大业十二年的佛诞日,即四月八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