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制度

合集下载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事适龄儿童、少年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措施: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的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其次要神话教育体制改革。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人族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是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推定、最根本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有三大基本任务,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任务。

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一面向全体,二全面提高,三主动发展。

5、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6、素质教育的误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总结词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是当前学校教育制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表现为不同学校、不同地区 的教育质量差异较大。
详细描述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一些学校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不 同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一些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而一些普通学校或薄 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则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都产生了不良
教育应鼓励文化创新和发 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和价值 观念。
02
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体系
幼儿园阶段
为3-6岁儿童提供保育和学前教 育,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
社交技能。
小学阶段
为6-12岁儿童提供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
为12-15岁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 学科知识和技能训练,为高中阶
05
未来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 度的展望
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01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兴 趣、特长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服务 ,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02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 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技的应用
影响。
教育改革与创新
要点一
总结词
面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育改 革和创新是必经之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我 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 源配置、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等方式,努力缩小 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同时 ,还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 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山香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的领域中,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教育的方向和质量。

教育目的,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期望通过教育达到的目标。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内容、方法、评价等都起着引领作用。

那么,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和兴趣,教育应当为他们提供机会去发现和培养这些,使他们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取得成就,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比如,有的孩子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那么教育就应当为他们提供艺术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变化,需要具备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来推动其发展。

比如,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来进行创新和研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来促进国际合作。

教育目的还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目的会有所不同。

在古代,教育的目的可能更多地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或者是为了传承文化和道德规范。

而在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育制度,则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和体系。

它包括教育的体制、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

教育体制决定了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方式。

比如,在一些国家,教育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而在另一些国家,地方政府在教育管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不同的教育体制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需求来选择和调整。

教育结构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和关系。

例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和协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衡发展等。

合理的教育结构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



③现代大工业生产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大 工业的革命性要求工人多方面发展:大工业的科学 性要求工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大工业 的高生产效率,自然科学和工艺学的发展与运用, 使工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④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将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积累了雄厚的 物质条件,但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阻碍着人 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步趋势,人们是由通过无产阶 级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 证和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 使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基 本内涵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目前我国教育目的 的较为稳定的表述,其基本涵义表现为以下几 个方面: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其主要 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是对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的规定。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 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的意义(功能)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及其相互关系。
横向结构: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 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 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使教育目的横向 结构的核心部分。 纵向结构: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 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第四章 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 目的是人对于他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 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设定。 教育是人类依照自觉设定的目的所进行 的一种对象性活动,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 人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 动创造的历史。 加里宁:“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 所施加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 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 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ppt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ppt

二、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 双轨制出现最早,18世纪出现19世纪定型。主要代 表德国、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它的学校系统分为 两规:一规是学术教育。其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即先 有大学,再有中等教育的预备学校(文法学校),最 后有初等教育性质的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另一规是 职业教育,其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即先有小学,后有 因工业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职业学校,负责培养熟 练的劳动力。两规之间互不贯通。优点是:两规学校 系统之间分工明确, 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 职责,提高了办学效益。弊端是:严重危害了教育机 会均等,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
癸卯学制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 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 经正式颁布后曾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学制。这个 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 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 建科举制度的残余,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 从小学堂至大学堂要21年,至通儒院要26年.
壬寅学制 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 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但由于古 代学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完 整的体系。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 为标志.我国现代学制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 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1902 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 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 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教育目的含义 为什么要发展教育事业? ——为振兴中华,为发展经济…… 教育目的含义: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 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 题。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山香版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版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版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从山香的角度,分别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进行阐述。

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指的是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或预期的效果。

在山香版教育学中,教育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2.培养合格公民: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道德准则和公民素养的合格公民。

山香版教育学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问题,并能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教育的目的还包括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这不仅指的是经济收入的提高,更关注身心健康、幸福感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

总之,山香版教育学中的教育目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合格公民和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二、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教育活动在社会中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

山香版教育学中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体制:学校是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山香版教育学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保障每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2.课程设置:课程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山香版教育学倡导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教师培养与评价: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培养与评价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山香版教育学强调培养具备教育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教师,并进行多样化的教师评价,激励教师的进取心和创新能力。

4.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保障教育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

山香版教育学主张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系统,包括教育规划、教育经费分配、教育评估等方面的管理。

综上所述,山香版教育学中的教育制度以学校体制为核心,注重课程设置、教师培养与评价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完善,以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四讲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四讲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四)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 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们提出的教育 目的是有其现实基础和社会根源的,它的 内容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 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 和根据,
1、物质生产水平 2、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 思想关系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按照教 育目的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控 制活动。这种控制活动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 学校、社会、家庭各方 面的配合。教育目的规 定了受教育者预定的发展方向,可使各个方面 共同地自始至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控制。只有 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一代按照社会的要求,健 康成长。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1.学制的确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 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制的确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 教育政策的要求 3.学制的确立必须考虑到人口状况 人口的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质量等,教 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事业的投资、教育事业的 规模、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结构的调整 等,同人口问题都是分不开的。
二、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 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教育机构系统又包括两部分:一 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在 教育学原理中,通常只探讨各种施教机构。 2、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 校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 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 之间 的关系。并区别于非学校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它们 的运行规则,区别于社会教育系统及其运行规则等。

教育学知识点-3

教育学知识点-3

教育学知识点-3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概念: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意义a.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b.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c.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二)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3.评价;4调控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三)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

Ps: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a.方针包含的内容比目的更多些;b.“目的概念”,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更突出。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内涵: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PS: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2010在《中长期规划》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也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目的作用: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习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四、确立3、人民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理论: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六、我国的教育目的: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内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重点知识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重点知识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重点知识【教育制度】1.学校组织的管理学校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总务管理。

2.教育制度的概念(1)狭义的教育制度主要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3)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整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3.教育制度的特点(1)教育制度的根本特征是规范性和系统性。

(2)教育制度的特点有客观性、取向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4.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是库姆斯和伊里奇。

5.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双轨制最早产生于欧洲,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提高了办学效益。

(2)单轨制主要以美国为代表,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类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3)我国目前的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6.旧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壬寅学制颁布于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2)癸卯学制颁布于1904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3)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于191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4)壬戌学制颁布于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5)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的是壬寅学制。

(6)“癸卯学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2.按照教育性质,可分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和现代的教 育目的。
3.按照文字表述方式,可分为纲要式的教育目的和详 列式的教育目的。
4.按照约束力,可分为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和建议性的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全面发展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②社会主义生 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全 面发展将成为现实。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 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二)西方思想家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而实施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
,文革后大多数地区迅速恢复“六三三”学制。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3.统一性与灵活性 (1)清末民初学制的共同倾向是强调统一性。 (2)革命根据地学制的基本走向,是由高度灵活逐步趋于
统一。 (3)新中国的学制,是在统一性之理想与灵活性之现实的
张力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六、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 学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建立的依据 (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三)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

教育目的制度11页

教育目的制度11页

第三部分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一、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国家、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3、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真题链接: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种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和()4、教育目的的特点: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预期性(1)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2)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另一种说法:抽象性、理想性、终极性5、教育目的的内容: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的社会角色,比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一部分是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个体价值+社会价值)一般的表述方式:培养具有。

的劳动者接班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6、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注意评价功能)导向、激励、评价、选择导向、调控、评价(引导方向、激发动力、评价效果)7、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调控受教育者的发展,二是指导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三是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科学性8、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补充知识: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导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导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导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导向作用。

6.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6.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弊端:危害了教育机会均等,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 的基本精神。
第20页,共28页。
2、单轨学制 19世纪后半期开始形成,代表国家:美国 特点是:一个系列多个分段,小学——中学—
—大学 优势:平等性、公平精神 不足:效益低下,发展失衡,质量悬殊
第21页,共28页。
3、中间型学制(Y学制) 出现最晚,代表国家:二战前的日本、苏联和
难,进展缓慢 文革十年,学制历史最短,5-2-2 82年以后,陆续恢复“633”学制
第26页,共28页。
3、统一性与灵活性
清末民初学制的共同倾向是强调统一性。原因:急于建立统 一制度、德国和日本影响、清政府、北洋政府专制揽权需要。
1922年,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过度灵活)。原因:地 方自治呼声,迅猛发展的工商业,美国教育影响。
本停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中阶段加强职业教育,Y学制恢复并得
到加强
第25页,共28页。
2、修业年限的长与短
壬寅、癸卯学制:小学到大学毕业21年(原因课程多,学校层 级过细过密)
民国初期,壬子、癸丑学制,小学初中高中各缩短一年,但 学校层级还有重叠
1922年,“633”学制正式出台 新中国刚建立,实验小学“五年一贯制”,遇到阻力和困
无升学考试。
初中教育阶段:与小学连为一体的义务教育;年限有所增 加。
高中教育阶段:独立性增强;类型呈现多样化
高等教育阶段:多层次化、多类型化
第23页,共28页。
五、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902年 “壬演学制”, 1904年 “癸卯学制”,其突出特点 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
1922年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颁布壬戌学制,即 “六三 三制”,影响深远。

第二章 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章 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规范功能 (二)选择功能 (三)调控功能 (四)评价功能 ▪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
需要 (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反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
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 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主张可以概括为两大派:
▪ (三)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型 2.单轨型 3.分支型(中间型):我国现行学制属于分支型学制
▪ (四)现代学制的变革特点 1.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通常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 龄阶段的儿童免费、强制普及实施特定年限的基础学 校教育。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典型的特征。
▪ 四、素质教育 ▪ (一)基本内涵: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
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的解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 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 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 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 本特征的教育。
第二章 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当面对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时,人们会思考 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个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学生?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个社 会上的职业人?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呢?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类型、数量和质量 又受到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具有广义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2:54:0002:54:0002:541/6/2021 2:54:00 AM

第五讲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已整理)

第五讲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已整理)

(二)全面发展教育 1.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 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 径,预言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消灭了阶 级压迫的社会制度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必 要性.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 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的人, 就是在体力和智力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发 展的个人。这是一个问题从两个不同角度的解说, 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针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 片面发展而言的。
第三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展开了对教育方针的反思与探讨,至20世纪90 年代初,教育界先后出现了三次讨论教育方针的热潮。 1981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 合的教育方针。” 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这一题词并不算是标准意义上的教育目的,但它体现 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带给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绝不弱于任何时期 的教育目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 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
第四是“为人民服务”阶段。 1999年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者会议上指出:“坚持教育为 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 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 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民服务” 这一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曾出现过的话语重新出现在教育方针的表述 中,与此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和“美育”首次在教育方针 中出现。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我国教育目的进行了完整表述:“坚持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可见党对教育的重视大大提升。 这一阶段的教育方针基本上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兼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 务双重属性。把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写入教育方针, “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 积极作用”。

教育制度目的

教育制度目的

教育制度目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政策、规定和实施方法的总称。

它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旨在推动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升人民素质,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教育制度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到社会、个人、经济等各个层面的目标和需求。

下面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解析教育制度的目的。

1. 社会发展目的教育制度的首要目标是服务社会发展。

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可以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通过教育培养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

2. 个人成长目的教育制度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教育可以帮助个人在认知、情感、道德、创造性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3. 人才培养目的教育制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通过教育,培养各个领域所需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各种技能的需求。

教育制度应当根据社会需求,提供适应性强的课程设置,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

4. 价值观培养目的教育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公民的良好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公平正义观念等价值观。

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法治观念和环保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5. 平等机会目的教育制度的目的是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应该是一个公平、包容的系统,每个人都应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无论其社会背景、性别、贫富差异等。

教育制度应该努力消除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差距,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总的来说,教育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而实现这些目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者等各个方面的参与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
1.定义: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意义: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归宿,贯彻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

3.作用:导向,激励,评价的重要标准
4.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理论
(1)个人本位论:重视人的价值、个性的发展及其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代表人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2)社会本位论: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

代表人有凯兴斯泰纳、涂尔干柏拉图
(3)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过程本身。

代表有杜威
6.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3)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7.教育制度:狭义的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三要素构成
8.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历史和国外学制影响
9.我国学制: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
(1)壬寅学制: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最早颁布,但未实行,又称《钦定学堂章程》
(2)癸卯学制:第一部颁布并实行的学制,新学制的开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标志,又称《奏定学堂章程》
(3)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中国教育开始现代化
(4)壬戌学制: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采用六三三分段法,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10.我国学制的结构
(1)层次结构上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类别结构上: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3)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4)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实行多种形式并存,包括“六三”“五四”“九年一贯制”
11.学制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中间型或Y型学制)
12.《中长期规划》
(1)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3)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3.教育制度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伊里奇的非学校化)
教育与社会
教育与社会是一种促进与制约的关系,表现在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促进民主化进程
2.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学校的专业设置
(2)教育的经济功能: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对教育起动力作用;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影响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的科技功能:再生产科学知识;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
4.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促进课程发展;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立使用
(2)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文化;选择提升文化;传播交流文化;更新创造文化
练习
1.《国家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包括()。

①优先发展②育人为本③改革创新④促进公平⑤提高质量⑥均衡发展
2.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知识本位论D.能力本位论
3.当前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取的是( )。

A.“六三”制B.“五四”制C.九年一贯制D.多种形式并存
4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B.科学本位C.伦理本位D.个人本位
5.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为:
A.1982年 B。

1986年C。

2000年 D。

2006年
7.我国制度化学校教育体系包括( )。

①幼儿教育②初等教育③中等教育④成人教育⑤高等教育
8.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9.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概括为()。

A.培养与推动B.共性与个性C.影响与干预D.制约与促进
10.我国在世界咅地开办孔子学院,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

这说明教育文化具有(〉
A.传递功能
B.创造功能
C.更新功能
D.传播功能
11.小学开展经典朗诵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
A继承功能B传递功能C选择功能D创新功能
12.“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学记》中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B.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C.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D.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