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集部之学

合集下载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花部农谭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花部农谭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花部农谭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花部农谭》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花部农谭字数:4142 花部农谭 清 焦循 梨园共尚吴音。

“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

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覩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

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足观。

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自西蜀魏三儿倡为淫哇鄙谑之词,市井中如樊八,郝天秀之辈,转相效法,染及乡隅。

近年渐反于旧。

余特喜之,每携老妇、幼孙,乘驾小舟,沿湖观阅。

天既炎暑,田事余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余因略为解说,莫不鼓掌解颐。

有村夫子者笔之于册,用以示余。

余曰:“此农谭耳,不足以辱大雅之目。

”为芟之,存数则云尔。

嘉庆己卯六月十八日立秋,雕菰楼主人记。

花部所演有《铁邱坟》者,一名《打金冠》,为薛刚打杀伪太子,夷其三族,逮其兄薛猛于阳河诛之。

伪太子者,武氏私幸薛怀义所生,所为驴头太子者也。

徐绩闵薛氏之鬼馁而,乃自以其子易薛之子而抚育之。

其《观画》一出,竟生吞《八义记》。

乃《八义》之程婴,本诸太史公之《晋世家》,婴乃赵氏家臣,以己子易赵子,见其忠于所事;若绩于薛氏,既非故主,亦非深交,而公然以己之子易薛之子,在己大为不仁,于薛亦不足为义,岂非无稽之至者哉!而何苦为之?及细究其故,则妙味无穷,有非《八义记》所能及者。

《观画》之后,薛氏子去之韩山,起义师,直入长安讨武氏。

韩山者,邗上也,即徐敬业起兵之事也。

国学的基本常识

国学的基本常识
国学的基本常识
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 时期。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 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 哲学为主流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 部 章太炎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本意和宗旨



虞之上庠,夏之东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汉后之太学, 隋后之国子监,皆为国学。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 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 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 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 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 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 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 “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 “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 “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 “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 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 明史 《蒙求》 《五字鉴》 《三字经》 《千字文》 《百家姓》 《名贤集》 《神童诗》 《弟子规》 《弟子职》 《童蒙训》 《四字经》 《童子礼》 《小儿语》 《千家诗》






《声律启蒙》 《增广贤文》 《幼学求源》 《提纲释义》 《龙文鞭影》 《训蒙骈句》 《金璧故事》 《历代蒙求》 《蒙学课本》 《续小儿语》 《社学要略》 《经学启蒙》 《颜氏家训》 《笠翁对韵》 《格言联璧》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诗式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诗式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诗式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诗式》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诗式字数:5612 诗式 [唐]皎然 目录 卷一 序 明势 明作用 明四声 诗有四不 诗有四深 诗有二要 诗有二废 诗有四离 诗有六迷 诗有七至 诗有七德 诗有五格 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 邺中集 文章宗旨 用事 语似用事义非用事 取境 重意诗例 跌宕格二品 越俗 骇俗 淈没格一品 淡俗 调笑格一品 戏俗 对句不对句 三不同:语、意、势 偷语诗例 偷意诗例 偷势诗例 品藻 百叶芙蓉菡萏照水例 龙行虎步气逸情高例 寒松病枝风摆半折例 辩体有一十九字 中序 ‘团扇'二篇 不用事第一格 王仲宣《七哀》 卷二 作用事第二格 三良诗 ‘西北有浮云' ‘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 律诗 卷三 论卢藏用《陈子昂诗序》 直用事第三格 卷四 齐梁诗 有事无事第四格 卷五 复古通变体 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格 立意总评 逸文 参考资料 卷一 序 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

虽非圣功,妙均于圣。

彼天地日月,元化之渊奥,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

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离,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授[1]。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

洎西汉以来,文体四变,将恐风雅寖泯,辄欲商较以正其源。

今从两汉已降,至于我唐,名篇丽句,凡若干人,命曰《试式》,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

若君子见之[2],庶几有益于诗教矣[3]。

明势 高手述作,如登荆[4]、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

文体开阖作用之势。

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

奇势在工。

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5]。

国学源流之经史子集概要

国学源流之经史子集概要

02 经部——儒家经典
《易经》
易学之源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包 含了古代哲学、天文、历法、数学等 方面的知识,被誉为“群经之首”。
阴阳五行
卦爻辞
《易经》通过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 爻的卦爻辞,揭示了自然和人类社会 的变化规律。
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对后世哲学、 医学、占卜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道法自然” ,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与人的和 谐统一。
庄子
继承并发展老子思想,提出“逍遥游 ”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墨家等其他学派
法家
以管仲、商鞅等为代表,主张以 法治国,强化中央集权,提倡功 利主义。
墨家
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 “非攻”,倡导节用、节葬等实 用主义思想。
历代散文名篇欣赏
先秦散文
先秦时期是中国散文的萌芽和奠基时期,代表作 品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 散文和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时期之一,出现 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 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杰出的散文家,他们的作品 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元曲和明清小说
元曲
元曲是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牌为基本单位进行创作,因此 统称为元曲。元曲的代表作品包括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其中,明代四大奇书《三国 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清代的两部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尤为著 名。
D
04 子部——诸子百家思想
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别集·半轩集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别集·半轩集
孝箴
人繄百行惟孝其首由本而枝实在父母古先圣哲遗轨可遵妫汭有虞允 也斯人顽嚚处尊傲复在下揆以恒情孰可堪者是则不然尽我当为已或有亏 曷知亲非暨不格奸克谐兹效振古而今独为大孝希圣者贤曰闵与曽胡知其 人孔孟攸称自时以还希贤是士代不乏人光于信史其尤可喜必舜之师母有 后先孝无等差汉包晋祥令闻庸着受虐愈谨被逐不去姑因二者以见其余勿 待枚举可征三隅天理民彛终古无息欲昧学明必由先式辞具我箴小子识之 载诵载思以淑尔斯
墨芙蓉赋
烟靡靡兮朝隂水渺渺兮夕深俨幽姿兮爰饰度秋镜兮初临既霜寒之解 拒复嵗月之能任噫胡然哉是岂服 丹而不化驻顔景兮于今也耶
画菜赋
膏雨云霁春阳载姸彼生物之欣荣繄嘉蓛其竞鲜碧冉冉兮云凑青遥遥 兮雾连苞翠葆以萌土色緑房而贮烟含素英之璀璨茁頳芽之曲拳或蝥虎兮 罥丝亦蝓牛兮画涎盈暮撷之倾筐登晨餐之窳盘畴何摅夫妙思貌兹形而与 传羗豪缣之假质乃神聚而天全虽学圃之细微非哲人之所贤茍防是而有为 吾胡为而舍旃噫吁 夭夭者华妍媸孰加伊秀则丽伊实如何玩斯图而永嘅 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 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 《半轩集》
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
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半轩集
字数:5547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六 半轩集目录 别集类五【明】 巻一 赋 箴 颂 辞 辩 喻 拟 赞 巻二 铭 论 防题 书
别知赋
天苍苍其正色兮曽何有乎晦明惟 云之阂阏兮斯下睇之瞢瞢矧大块 以噫然兮野马羣骧而上征日月忽其从缩兮五纬纷其错经世棼纶以纬繣兮 物相乗而相搤叶蓊蓊以于堂兮萧蔓蔓而为薄蕙华亟敛其滋兮桂恐偕零于 飞藿大濩寥寥而絶奏兮又安用乎竾簧丑九苞为愧徳兮翚何所售其文章嗟 亹亹之弗喻兮竞杼情而擅长汨霜霰之交披兮乃掣肘之巨芳与其忳忳而复 寤兮宁先几以遁藏且事有殊而不异兮物有微而可则也隐所以完夫豹兮屈 所以伸夫蠖也此予之黙黙以静俟兮自以信之非惑也纷总总以为执坠兮独 大人之贞得也予始洁修之是慕兮荃不拒兮以不贤谓需卓卓之行方兮仍逐 逐而智圆游义涂以容与兮处仁居而泰然懿兹言之摖道兮顾行之而不违谅 安时以徳耀兮抱其全而弗亏甫切偲之是赖兮倐告予以别故驷飞鸣而骖骖 兮指东南而遐骛鹄防防而孤跱兮鹤徘徊以鸣悲恍予志之若失兮惄予心之 不夷心不夷兮奈何怅临风兮浩歌歌曰山川莽苍兮长路漫漫凄其雨风兮凝 隂沍寒行则甚劳兮居孔安系夫人兮逺何旃吁嗟乎往不我将兮止不我然为 我遄归兮无淹岁年

经史子集子部课程概述

经史子集子部课程概述

经史子集子部课程概述经史子集子部课程概述1. 介绍经史子集子部是中国古代的一门重要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经书、史书和子部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史子集子部的学习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以及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经史子集子部课程进行概述,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 经部2.1 经部的概念和分类经部是指包含经书的部分,分为四类:经、史、子、集。

经部主要是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等。

这些经书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和社会道德观念,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

2.2 经部的重要性经部的学习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经部的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并推进社会发展。

3. 史部3.1 史部的概念和分类史部是指包含史书的部分,主要分为国别史和纪传体两类。

国别史是以年代为序,按照各国的历史事件和变迁进行记载,如《史记》、《汉书》等。

纪传体是按照人物为主线,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显赫人物事迹,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3.2 史部的重要性史部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读史部的著作,我们可以探索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从历史人物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4. 子部4.1 子部的概念和分类子部是指儒家经典之外的其他重要著作,如诗、书、礼、乐、易等。

子部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学问的多个方面,如《诗经》记录了古代诗歌的创作和赏析,而《论语》则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4.2 子部的重要性子部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子部,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念。

国学基础教程

国学基础教程

国学基础教程《国学基础教程》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教材。

该教程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国学概说:这部分介绍了国学的定义、历史渊源、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研究国学的基本方法。

2. 经部之学:经部之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儒家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学习。

该部分介绍了经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经学的类别和主要经典。

通过学习经部之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和文化,掌握其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3. 史部之学:史部之学主要涉及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学习。

该部分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史部之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掌握史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4. 子部之学:子部之学涵盖了除经史之外的各类学术思想和流派的研究和学习。

该部分介绍了先秦诸子百家、汉唐宋明等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流派,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通过学习子部之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流派,掌握其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5. 集部之学:集部之学主要涉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创作。

该部分介绍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通过学习集部之学,学生可以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

6. 校勘学及其方法:校勘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版本、校勘和编辑的学科。

该部分介绍了校勘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国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校勘学,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献的版本和校勘知识,掌握其编辑和整理的方法和技术。

7. 注释学及其方法:注释学是对古代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的学科。

该部分介绍了注释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国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注释学,学生可以了解如何对古代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技术。

8. 综观国学著作的门径:目录学是对文献进行分类、编目和整理的学科。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词说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词说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词说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词说》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词说字数:5259 词说蒋兆兰撰 ○自序 有清一代,词学屡变而益上。

中叶以还,鸿生叠起,辟门户之正,示轨辙之程。

逮乎晚清,词家极盛,大抵原本风雅,谨守止庵,导源碧山,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化之说为之。

虽功力有浅深,成就有大小,而宁晦无浅,宁涩无滑,宁生硬无甜熟,练字练句,迥不犹人,戛戛乎其难哉。

其间特出之英,主坛坫,广声气,宏奖借,妙裁成,在南则有复堂谭氏,在北则有半塘王氏,其提倡推衍之功,不可没也。

既自清命既讫,道丧文敝,二十年来,先民尽矣。

独有︹村、蕙风,喁于海上,乐则为天宝霓裳,忧则为殷遗麦秀,是可伤已。

乃今岁初秋,蕙风奄逝,吾道益孤。

犹幸承其风者,有吴君瞿安、王君饮鹤、陈君巢南诸子,大抵学有本原,足以守先而待後。

兆半无似,友教吴门。

诸生以老马识途,时时从问词法,兼求词话,奉为准则。

因念古人名著如词源、词旨及乐府指迷等作,未必浅深高下之皆宜。

而清代丛谈词话诸书,往往特标一义,以自取重。

诚恐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又虑近世学者根柢不具,则枝叶不荣。

故推本屈、宋、徐、庾之旨,甄别家数选本之精,阐述前贤时彦相承之统绪,撰为一书,名曰词说。

要使本末兼修,古今同化。

际兹斯文绝续之会,宁使後之人视吾说为骈枝,无令嗜学者恨前人不为传述也。

宜兴蒋兆兰。

○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 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盖未有五七言不能成句,而能作长短句者也。

词中小令,收处贵含蓄,贵神远,与诗之七绝最近。

慢词贵铺叙,贵敷衍,贵波澜动荡,贵曲折离合,尤与歌行为近。

其他四五七议论偶句,则近於律诗。

是故能诗者。

是故能诗者,学词必事半功倍。

但使端其趣向,勿误歧途,一两年或三四年,用功为之,便成好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诗经》
第一节《诗经》概说 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
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 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 世纪)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又称为“诗三百”。被称为“诗 经”是到了汉代,儒家学者把 《诗》尊为经典以后的事。
诗经版本
• 1、《诗经注析》程 俊英,中华书局
• 2、《诗经选》,余 冠英,中华书局
• 3、语言特色:朴素简洁,精练准确,绘声绘色
第五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一、抒情诗传统 二、风雅与文学革新 三、比兴的垂范
第二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楚辞”定义
•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 诗体。所谓“楚辞”,其本义即指楚地的 歌辞。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 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具有浓 郁的地方色彩
二、汉乐府的保存
• 南朝宋人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是搜集乐 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 汉代的乐府诗主要保存在 “鼓吹曲辞”、“相和歌 辞”和“杂曲歌辞”中。
第三章 汉代乐府民歌
• 第一节 “乐府”探究
• 一、乐府涵义的演变 •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音乐机关,乐即
指音乐,府即官府——原始意义。魏 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做“乐府”, 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而为一种 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的名称。至唐, 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具体的社会内 容,于是乐府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 的讽刺诗。宋元以后,单从入乐这一 点出发,称词曲为乐府。
(2)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 《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 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
• 诗人为了写心抒情,从古代流 传着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 丰富的形象,然后通过自己奔 腾不羁的想象把它们交织在一 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的生动情 节和美丽的画面。是中国古典 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中浪漫主 义的源头
(3)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 在《离骚》中,还有一个
兴在《诗经》通常用于一首或一 章的开头。例如: 《关雎》:“关关 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体裁(句式)、章法、语言
• 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 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 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 2、重章叠句的章法特征(如:《芣苢》、《蒹 葭》)。
• 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奇诡的幻想,描写了诗人苦闷 彷徨及对未来道路的索和艰难的选择。
• 1、《离骚》解题
(1)遭受忧患之意。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2)离别的忧愁。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 也;骚,愁也;经,经也。 (3)牢骚之意。 游国恩先生认为:从音乐上来说,《离骚》 与《劳商》“同实而异名”,亦是楚歌曲名。 从意义方面来说,“离骚”二字又有牢骚不 平的意思。(《楚辞论文集》)
奇异而绚丽多彩的“香草 美人”的世界。出现了一 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 草的意象。
(4)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 《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 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 式,后人称之为“骚体”。并扩大了结 构,增加了容量,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艺 术表现力。
• 《离骚》大量吸收富有地方特色的楚地 方言口语入诗,显示了新的风采。至于 “兮”字的运用,则更引人注目,可说 是“骚体”的标志之一。
• 2、《离骚》思想内容(情感内涵)
• 第一,诗中完整地表现了屈原崇高的政治理想 (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和对这种政治理 想的执着追求;
• 第二,诗中表现了诗人炽热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3、《离骚》的艺术成就
• (1)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 形象(“灵均”)
• 诗人以自己为原型,成功塑造了一位 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高贵的家世,奇特的诞生,非凡的气 度,美好的品格,高尚的志趣,缤纷 的服饰,独特的爱好,凸现了“灵均” 形象的超群拔俗。
• 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 集录屈、宋诸作以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 统题为《楚辞》,于是《楚辞》又作为一 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流传于世。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与创作
一、屈原生平
屈原(约前339——前278),名平,字 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出身于 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屈原一生经历了楚 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 于楚怀王时期。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屈 原的楚辞作品共25篇,现比较确定的有: 《离骚》、《天问》、《九歌》(11篇)、 《九章》(9篇)和《招魂》,共23篇, 《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 学术界尚有争议。
第二节《诗经》的编集
一、采诗说 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
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 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 二、献诗说
• 《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 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 矇诵”。
• 三、删诗说
•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二、创作情况 ——《离骚》概述
•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 近二千五百字。它以深刻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艺术成 就,成为矗立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块丰碑。
• 《离骚》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 第一部分:主要是叙述诗人在现实中的遭遇,反映了 楚国现实的黑暗和屈原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三节 《诗经》的分类
《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 分为风(160)、雅 (105)、颂(40)三类。
• “风”即音乐曲调,国
是地区、方域之意。 •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西周王畿(ji)的乐调。 •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 较舒缓。
第四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中国现实主 义的开端)
•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南宋朱熹从“诗言志”的观念出发,认为: “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 现手法。
《诗经》中比的用法也很广泛。 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 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 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