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合集下载

部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部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部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韩愈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2.文章中心概括《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

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3.写作特点(1)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抨击摧残、埋没人才的现实。

(2)文字简短,结构精巧,文章畅达而波澜回转。

(3)脉络清晰而中心突出,篇末点题,突出主旨。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①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执策而临之(鞭子)②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③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能以径寸之木(用)④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3)词类活用①形容词作动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3课(马说)习题精选及解析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3课(马说)习题精选及解析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3课(马说)习题精选及解析【一】基础训练1、给以下加黑字注音。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一食或尽粟〔〕一石〔〕〔4〕才美不外见〔〕〔5〕其真无马邪〔〕〔6〕不以千里称〔〕也2、写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通__________,义: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通__________,义:____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通__________,义: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通__________,义:__________3、解释以下加黑词的含义。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4〕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5〕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4、联系语境,解释以下词语。

能: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5、翻译以下语句。

〔1〕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原文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课外阅读训练】②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语气。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名作动,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之①鸣之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无实义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③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能①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3、判断文言句式:①马之千里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②尽粟一石:倒装句,定语后置。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⑤执策而临之。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⑥其真不知马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翻译: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8、策之不以其道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

9、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知识梳理和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知识梳理和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知识梳理和练习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一、作者作品介绍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八下教材基础知识小练习(九)第六单元马说

八下教材基础知识小练习(九)第六单元马说

八下教材第六单元基础知识小练习(九)
一、文学常识填空
韩愈,字,自谓郡望昌黎,世称,文学家、思想家、家。

二、完成下列文言文阅读的题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而”字用法一致的一项()
A.学而时习之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安临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黑质而白章
3.文中“呜呼”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答:。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含答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文选》《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解释括号前的字: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马说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马说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马说基础知识、练习、拓展马说一字音字形:(一)字音:祗(zhĭ)骈(pián)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二)通假字: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sì 喂养。

不能尽其材“材”同“才”,cái 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同“耶”,yé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xiàn 表现,显现。

二字词积累:(一)重要字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虽有千里之能:即使。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况且;等同,一样。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其真无马邪?难道。

(二)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

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使动用法,使……尽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

早孤,由嫂抚养。

贞元进士。

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

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

赦还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

卒溢”文”。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叫伯乐不常有”之叹。

《马说》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简答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简答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祗】只,紧。

2、【奴隶人】奴仆。

3、【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5、【一食】吃一次。

6、【或】有时。

7、【食(sì)】同“饲”,喂。

8、【外见(xiàn) 】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9、【且】犹,尚且。

10、【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1、【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材:才能、才干。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4、【临】面对。

①食.马者:通假字,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通假字,同“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假字,“材”通“才”,才能④其真无马邪.:通假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⑤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今异义,古义:有时。

⑥故虽.有名马:古今异义,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⑦策之不以其道.:古今异义,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今异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⑨才美.不外见:古今异义,古义:美好的素质;今义:美丽。

⑩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原指马鞭,这里是用马鞭驱赶。

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⑫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⑭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2、一词多义:而:其:①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语气。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名作动,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之①鸣之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无实义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③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能①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3、判断文言句式:①马之千里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马说》(解析版)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马说》(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解释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③策之不以其道道: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答案】①或:有时②等:等同,一样③道:方法④安:怎么【解析】此题主要检查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2、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家和家(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号,又称韩文公。

文学主张上强调。

提出的口号。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苏轼称他。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答案】《昌黎先生集》唐文学家哲学家韩愈退之韩昌黎韩吏部文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杜诗韩笔“文起八代之衰”】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解析】此题主要根据书中注释完成。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说明。

比如等作品。

【答案】记叙议论讲明一个道理。

《爱莲说》、《师说》【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说”这个古文体。

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说是______、、、.【答案】《龙说》《医说》《崔山君传》【解析】此题考查关于韩愈的文学知识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答案】C【解析】C中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都是“的”之意。

6、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答案】B。

【解析】B,文中没有强调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7、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答:【答案】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马说课后练习及答案

马说课后练习及答案

马说课后练习及答案【篇一:马说练习题及答案】础知识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指的是具有______的马。

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伯乐之所以能识别千里马,是因为他具有______的眼光。

3. 韩愈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伯乐,那么即使有千里马,也会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的特点?A. 食量惊人B. 行千里C. 速度极快D. 耐力持久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将会如何?A. 被埋没B. 被当作普通的马使用C. 被当作赛马D. 被当作战马三、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对“千里马”和“伯乐”的看法。

2. 根据《马说》,分析韩愈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四、论述题1. 结合《马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人才的重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马说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指的是具有非凡才能的马。

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伯乐之所以能识别千里马,是因为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3. 韩愈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伯乐,那么即使有千里马,也会被埋没。

二、选择题1. A. 食量惊人(《马说》中并未提及千里马食量的特点)2. B. 被当作普通的马使用三、简答题1. 韩愈在《马说》中认为千里马是具有非凡才能的马,而伯乐则是能够识别并珍惜这种才能的人。

他通过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的现象的批判。

2. 根据《马说》,韩愈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认为只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才能识别并培养人才,而没有伯乐,人才就会被埋没,这反映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四、论述题1. 韩愈在《马说》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的伯乐才能发现并培养人才。

他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醒人们要重视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同时也批判了那些忽视人才的社会现象。

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鼓励人们要有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胸怀。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A.而意常不足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B.度终不可禁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C.亦如是•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D.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他 日 谒/公 遂 问 向 /时 马
3.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C) 翌日,________令诸子乘之,亦如是。
A.沈宣词 B.客 C.王公遂 D.李公蔚
4.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 去;②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 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 __此__处__的__“__售__”__是__“__买__”__的__意__思__,__从__“__李__公__蔚__市__贡__马__”__“__后__入_ __飞__龙__”__等__可__知__李__公__蔚__是__买__马__的__,__从__“__一__阅__遂__售__之__”__可__见__李__公_ __蔚__买__马__的__果__断__、__坚__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
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 •
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
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
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

马说总结复习练学习的学习试题以及答案

马说总结复习练学习的学习试题以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一、根基知识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其有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名。

后代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朝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说。

3.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线的词语: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祗辱于奴隶人之手〔〕〔10〕奴隶人之手〔〕〔11〕食马者〔〕〔12〕才美不外见〔〕!〔13〕不可以尽其材〔〕4.用原文语句回复以下问题。

⑴千里马被沉没的根来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沉没的直接原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如何可悲的遭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要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归纳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露千里马被沉没的原由,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详细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知识点归纳2

《马说》知识点归纳2

《马说》知识点归纳2(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3.本文的体裁是“说”。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谈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文言词语袛(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于奴隶人(指马夫。

奴隶,仆役)之手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称(著称)也故虽(即使)出名马一食(吃一顿。

食,吃)或(有时)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也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行得(达到)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事)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其真无马邪(通“耶”,吗)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三)字形字音袛(zhǐ)骈(pián)枥(lì)粟(sù)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外见(xiàn)二、阅读探究1.千里马被埋没的缘由,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段看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缘由,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2.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觉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3.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责备食马者。

4.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

生气责备食马者的平凡、浅薄,增加了语言的气概,感情剧烈。

(2)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

《马说》【知识清单】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马说》【知识清单】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4《马说》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在作者笔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答案]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

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1.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也”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③“不知马也”,抒发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才会施展出来。

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1: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你如果有才能,总会有机会施展,得到别人的肯定。

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儿都会发光”。

示例2:千里马遇到伯乐,其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

如果你很有才能,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也只能被埋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知识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

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在散文创作上造诣颇深。

其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慷慨激昂,忧愤深广,敢于突破流俗之见,见解独到。

2.背景探寻。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

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3.主旨归纳。

本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谴责了那些愚妄无知的“食马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14.知识链接。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

此外,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骈.()槽枥..食.马者()粟.()邪.()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食之不能尽其材.:⑤执策而临.之:27.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才美不外见.:8.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知识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

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在散文创作上造诣颇深。

其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慷慨激昂,忧愤深广,敢于突破流俗之见,见解独到。

2.背景探寻。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

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3.主旨归纳。

本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谴责了那些愚妄无知的“食马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14.知识链接。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

此外,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骈.()槽枥..食.马者()粟.()邪.()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食之不能尽其材.:⑤执策而临.之:27.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才美不外见.:8.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基础知识、练习、拓展马说一字音字形:(一)字音:祗(zhĭ)骈(pián)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二)通假字: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sì 喂养。

不能尽其材“材”同“才”,cái 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同“耶”,yé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xiàn 表现,显现。

二字词积累:(一)重要字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虽有千里之能:即使。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况且;等同,一样。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其真无马邪?难道。

(二)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

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使动用法,使……尽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

早孤,由嫂抚养。

贞元进士。

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

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

赦还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

卒溢”文”。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叫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

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

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

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二)结构分析: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段解】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解读】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

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

接着就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

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段解】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解读】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

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

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手里而食”这一点上。

“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

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段解】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解读】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狂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

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旬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2课文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3.主题: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4写作特点:(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

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

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只辱干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

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

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

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5.体验拓展各抒己见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伯乐的发现和赏识。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甲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赏识、重用。

放眼历史,商汤耐心聘请人伊尹,使伊尹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姜子牙因为得到周文王的赏识,才在年老之时得以施展抱负。

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没有失去一个叱咤风云的将才。

刘备三顾茅庐,才有后来的孔明成就蜀国帝业。

这么多例子,无一不验证了“伯乐”的重要性。

倘若没有像周文王、刘备这样的“伯乐”去赏识姜子牙、诸葛亮这样的“千里马”,那他们的才能也只会被埋没,就像屈原虽有一身的抱负、理想、才能,但楚怀王不重用他,最后也只能含恨投江。

可见,没有“伯乐”,有“千里之能”又有何用?乙生:我认为千里马也不能完全依赖伯乐的发现。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只要你是千里马,就一定能够展现自己的抱负;只要你是金子,肯定能发光。

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相信自己,积极进取,不断磨炼自己,打造自己,敢于大胆、主动地展现自己的才干。

我的看法: 6.课后练习答案:第一题:《马说》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借物寓意的手法,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

可以认为,本文是作者对人才选拨、任用制度的有力抨击。

千里马一定要有机会展示其特长,才能被人发现,受到重视,甚至一战成名。

这个道理,不论古今都是一样的。

但是,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变化了,人的观念也在改变。

在当代,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

更不能坐失良机。

第二题:或:有时是:这等:等同,一样安:怎么道:方法第三题:1.食吃喂养 2.以拿按照 3.之的它 4.其它难道恐怕 5.驱使马鞭记载第四题:第一种标点,先提出反问,然后用推测语气作出判断,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凸现文章的主旨。

第二种标点,表达选择关系。

非此即彼,没有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不符合原作的精神。

第五题:略同步训练:(100分 90分钟)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0分) 1.填空:韩愈,字,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 ”之首,与并称。

(5分)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6分)①世有伯乐()②然后千里马()③祗辱有奴隶人之手()()④骈死于槽枥之间()()⑤不以千里称也()()⑥一食或尽粟一石()()⑦食马者()⑧才美不外见()()⑨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⑩或尽粟一石() 4.按要求默写:(9分)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③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⑤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⑥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⑦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⑧全文的主旨句是:⑨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二课内语段阅读(13分)阅读语段,回答文后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3分)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③[策]之不以其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以”字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