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思想的形成)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等学生自我觉悟。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 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 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 克己复礼”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 评价 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主流思想。 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 “德” ?
2).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1)唯心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唯心: 认为在 “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 界背后 有不变 存在, 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 要顺应“ 而生活。 要顺应“道”而生活。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政治主张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指 王夫之②黄宗羲③李贽④ ①王夫之②黄宗羲③李贽④顾炎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B
黄宗羲、顾炎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共 同点包括 ①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②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彻底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 ④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 A.①② B.①②③ . .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
C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君者 水则覆舟。 出自《荀子·王制 王制》 水则覆舟。”出自《荀子 王制》。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整体设计本节概述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简单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第二目“孔子和早期儒学”,重点介绍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同时也介绍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第三目“道家和法家”,则简单介绍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原始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有助于学生对各家思想的了解和掌握。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掌握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及其对文化的贡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学习中将本专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史的政治、经济专题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对一个时代的整体认识;还可以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从熟悉的有关名篇佳作入手,更好地理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更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关注社会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深远博大的影响。

学习中应贯穿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合作交流。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和主要代表,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分析儒家思想对当今我国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儒家作为思想史的宝贵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B.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关系
C.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D.它是孔子政治思想保守的部分
D
34
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A
C. 国与国的关系
D. 夷夏关系
【解析】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志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35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 有组织的学派,也是一个准军事 组织。组织的成员叫墨者,领袖 叫钜子。钜子对自己的弟子拥有 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威。
• 文化: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经济、政 治?
11
二、百家争鸣的原因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
井田制瓦解 分封宗法制破坏
阶级、阶层变动 生产力发展: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言论自由 士人活跃
二、百家争鸣的原因
经治: 分封宗法制崩溃、社会出现大变革, 思想言论自由,为争鸣提供了舞台
他是一个孤独的智者。虽其貌 不扬,但却在赵兵攻打梁国时, 用各种计策出奇制胜。十万强军 都无法摧毁他的“兼爱非攻”。 暗杀、嫉妒、背叛、甚至爱都无 法动摇他厌恶战争,抵制战争的 信念——革离(华仔饰)
36
四、墨家——小生产者的愿望
兼爱、非攻:平等与博爱,反对不义战争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 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尚同、尚贤:国家上下一心,选贤者为君 节用节葬:抨击权贵的奢侈和儒家的厚葬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 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 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他是把 百家争鸣的学说差不多都融会贯通 了。”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第1、2课百家争鸣

第1、2课百家争鸣

必修三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复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高考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家思想的形成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课前预习案【预习要求】依据课本独立完成预习内容和自测,记忆带“★”的问题,并构建知识体系。

【预习内容】一、孔子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家、家和家,是学派的创始人。

______国人。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一书中。

★2.孔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①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和“”,其主要内容是“”、“”孔子提出“仁”学,含义:要求统治者体察,反对和任意;提倡广泛的和意义:这有利于调整关系和稳定社会,建立社会。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之道,要做到“,”。

孔子追求的“礼”,实质:是要恢复西周的制度,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一面。

为了实现“礼”,提出的主张,②提倡“”,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教化百姓;也不排除以“”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把探讨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①教育对象:主张“”②教学方法:实施“”③学习方法:主张把结合起来;敢于坚持。

3.孔子思想的影响:①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

②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二、老子1.地位:老子是_________时期重要的思想家,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_____国人。

《道德经》是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整理的老子思想的著作。

★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①“道”的思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思想(主张):他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同时他强调小国寡民,实施“愚民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代表人物 时间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版)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干知识】一、背景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5、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6、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1、儒家:(1)孔子:①主张及贡献:提出“仁”的学说(思想核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关注社会现实,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编订六经。

②评价: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提出“性善论”。

②评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①主张:强调“天行有常”(唯物主义),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君舟民水;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主张礼法并施。

②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1)老子:①主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②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散文蕴涵哲理和浪漫主义。

3、法家:韩非①主张:法治观:君主要依法治国(严刑峻法);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应及时进行变法革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

教材分析
(1)通过实行看图式教学、表格对比、关系连线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材分析
思考:何谓“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概念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此九派成为“九流”,加上小说家合称为“十家”)“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纷纷涌现,以及各学派间相互诘难批驳而争相发表自己见解的局面。
2、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亚圣”,其言论录为《孟子》”。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 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 出“民贵君轻”思想;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
①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思想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
3.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1.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万世师表”“至圣”。
问: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
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面对社会
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看法与方案
3.阶级关系上: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二.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 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 纳呢?
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 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 孔子恢复周礼的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 需要。
周游列国
叶落归根
杏坛-----孔子讲学处
1、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 国人,英文:Confucius, Kung Tze,思想家、政治家和教
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 格,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 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 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长九尺六寸,俗 谓长人而异之。”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 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 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 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用 孔子的话解释,仁最根本的含义是:“仁者 爱人”。“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笔记)
2、一身正气的孟子
孟子的主要思想: (1)“仁政” (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人性论:性本善
注意: 1.孟子的仁政思想继承了孔子的仁 2.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 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
3、具有法家色彩的荀子
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 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 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 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 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 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 儒家的东西。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
1、一生追求礼乐的孔子
孔老二生平
孔老二生平
◇ “七陋”,即鼻露孔,嘴露齿,眼 露睛,头圩顶,耳垂肩,手过膝。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丧妻, 老年丧子 ◇ “惶惶如丧家之犬”
三、道家学派(笔记)
1、恬淡睿智的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 (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2)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4)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物具有 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三、道家学派(笔记)
2、逍遥豁达的庄子
请同学们运用所学判断他们分别属于哪一派 别的思想。
当堂练习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 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 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 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 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 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 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30487“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30487“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国风周南 国风 周南 国风鄘风 国风 鄘风 国风郑风 国风 郑风 国风齐风 国风 齐风 国风桧风 国风 桧风 小雅鹿鸣之什 小雅 鹿鸣之什 小雅节南山之什 小雅 节南山之什 小雅鱼藻之什 小雅 鱼藻之什 大雅荡之什 大雅 荡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周颂 闵予小子之什 商颂 国风召南 国风 召南 国风卫风 国风 卫风 国风魏风 国风 魏风 国风秦 国风 秦 国风曹风 国风 曹风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小雅 南有嘉鱼之什 小雅谷风之什 小雅 谷风之什 小雅都人士之什 小雅 都人士之什 大雅文王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 鲁颂駉之什 鲁颂 駉之什 大雅生民之什 大雅 生民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周颂 臣工之什 国风邶风 国风 邶风 国风王风 国风 王风 国风唐风 国风 唐风 国风陈风 国风 陈风 国风豳风 国风 豳风 小雅鸿雁之什 小雅 鸿雁之什 小雅甫田之什 小雅 甫田之什
a、“仁”(核心 与“礼” 、 核心)与 核心 b、以德治民 、
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仁者爱人。”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雍也》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论语 雍也》 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请问之?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信、敏、惠。……” ”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天下归仁焉。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非礼勿 非礼勿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颜渊》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为政 为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论语 为政》 子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 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必偃。 论语颜渊 颜渊》 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 《论语 颜渊》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有利于打击旧制 度;建立封建制度。
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①法、术、势三派 理论来源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发展趋势 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
四、墨家主张
1、宗旨、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3、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①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②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 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③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 ④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法家的代表人物 诸侯国 变法者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 秦国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精美历史课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精美历史课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Nhomakorabea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
知识框架
(1)个人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东 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 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其言论被子弟整理成 《论语》。
(1)个人简介: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著作有 《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 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 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2)主要思想:“道”(世界万物的本源);“无为 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辩证思想
今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1
2
知识框架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文化: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提出自己的主张。
1
2
知识框架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2、诸子百家流派和代表人物:
《论语》书影
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主要思想

2
知识框架
政治学说:“仁”、“礼”、“正名”、为政以德 天道观(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讲学图
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
2
知识框架
(1)个人简介: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 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主要思想: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3)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三维目标】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概况;出现的社会原因;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历史作用
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作用,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

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了解儒家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认识这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孔子的简介及其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
(1)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 人物。庄子的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 依于老子的哲学。
(2)主要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 的学派。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其他 为战国时期。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而不是创立者。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③“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政以德。 ④教育的方式:
主张私学;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1)老子生平: 老子(传说约前600年—约前
470年),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 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著有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2)主要思想 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④哲学方面:运动、对立与转化。

课件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三 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 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 也。
——《荀子·议兵》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大略》
请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 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 提示:(1)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 维护等级秩序。 (2)合理性:①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 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 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 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 思想的形成
自主初探·夯基础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 (1)了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含义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的原因、表现。 (2)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学思想家各自的主张,理解《孔子讲学 图》所反映的孔子教育主张。 2.在掌握百家争鸣主要表现的基础上,探究思考: (1)通过分析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概括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 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分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 些主张。 提示: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酷法。 4.综合上述治国方案,你认为哪一学派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请 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1)法家。 (2)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 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B、老子的思想
1、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2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 在不停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 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小 结:
一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一种局面: “百家争鸣”
四大学派: 儒、道、法、墨 各派代表主张 孔子、孟子、 荀子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 (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1 足3 )、足兵 (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 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1分) “ 民贵君轻”的观点。( 1 分)“施仁政于民,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省刑罚,薄税敛”。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 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性。 (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 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人 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 (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 民本思想。 条是什么?( 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 民力量的巨大。( 2分)唐太宗时君臣 夫。 ……” —— 《孟子 · 尽心章句下》 ( 1 )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水之喻”?( 2 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 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1 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举出以个典型事例。(1分)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
大多是关于 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 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形成传统的文化体系。其中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 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 图治的理论武器 (2)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 。 (4)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训练提升 展示点评
内容
选择 题 非选 择题 (1) (2) (3)
展示
唐田丽 胡文英
点评
赵竹青 刘俊华
全亚宁
刘祥玺 张恩洁
石慧敏
马荣城 李婧闻
展示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 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6分 )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儒学思想的形成) 训练展示
自主复习成果巩固互查: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2.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及影 响; 3.墨家、法家、道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4.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重要意义,并感悟对于当代的作用.
• 知识体系构建:
• 9、[单选]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 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 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思 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 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 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 思想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③ • 高中2013级八班】 A:25次 B:4次 C:0次 D:5次
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 起的积极作用。(6分)
• 积极作用: • 维系家庭家族和睦; • 维护政治、社会稳定; • 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6分)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 民或德治);实施仁政。(6分)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6分)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 民众遵守。(6分)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 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6分)
战国儒学的发展 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提出“性本善”论 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 影响:
孟子
继承和发展------正宗.亚圣
对传统文化影响重大
②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认为人性本恶 主张礼法并用 主张仁义和“王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 想
荀子
先秦儒家思想 特点: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 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6 分)
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 乡里和谐。(6分)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 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 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 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 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 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 ,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 各自的做法。(6分)
• 10、[单选]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 》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 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 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 【高中2013级八班】 A:23次 B:1次 C:8次 D:2 次
根本:孝悌。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 治);实施仁政。(6分)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 ,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 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 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为政以德 ”
根本目的: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礼 代表奴隶主利益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 1.孔子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 纳?
• 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 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 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 ,以图自强。 • 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 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6、[单选]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 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 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佛教 【高中2013级八班】 A:0次 B:6次 C:27次 D:0次
• 8、[单选]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 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 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 • ①“兼相爱、交相利” ② “窃钩者诛,窃国者 诸侯 ”③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 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 • A.墨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道家 C.墨 家、道家、法家 D.墨家、法家、儒家 • 【高中2013级八班A:17次B:1次C:12次D:2次
“诸子百家”局→封) 具体原因:
分封制瓦解;各国改革 政治:
经济:铁器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 阶级关系:士人地位提高 思想文化:教育发展(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
①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和早期儒学
协调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核心: 仁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儒学思想的形成)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 家争鸣(儒学思想的形成)
自主复习目标
1 2 3 4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比较识记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 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掌握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 要意义,并感悟对于当代的作用.
• 4、[单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 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 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 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 ”的主张 【高中2013级八班】A:9次B:4次C:16次D:5次
背景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创立:孔子的思想:仁和礼
• 儒学思想的形成
形成
孟子的思想:仁政
荀子的思想:以礼为主, 礼法并施 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
疑难突破
• 1.[单选]“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 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B:1次 C:25次 D:6 • 【高中2013级八班】 A:2次 次 3、[单选]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 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 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 的年龄分别为( )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高中2013级八班】 A:1次 B:2次 C:26次 D:5次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 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 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鲐[tái](读音同“台”)背之年,耄耋 (mào dié)之年。 100岁乐期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