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导学案勿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导学案
17《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学习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学习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指导: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5.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3《短文两篇》导学稿(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再进行解析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两课的学习明白: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重点难点】重点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
2、借鉴文章的“先抑后扬”和“直接切入”的方法。
难点1、透过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3、了解关于作者的知识【合作探究】(团结合作,共同进步!)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文眼,找出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2、读课文结尾,体会本文结尾的好处。
3、小组研讨,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贝壳【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1、自读课文,标出段序,勾画出生字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卑()微一丝不苟()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受到了什么启发?【合作探究】(团结合作,共同进步!)1、小组讨论,文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一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怎样理解文中“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这句话中,“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3、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精读精练】(坚信自己,我真行!)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
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
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在海边捡起这一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陋室铭》,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二、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三、学法指导1.朗读教学法。
《陋室铭》为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好材料。
《爱莲说》也讲究骈句、散句交错运用,读来顿挫有致,铿锵悦耳。
注意骈句的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朗读时要努力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在朗读中感受到“美”与“乐”,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法。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问题导引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
也创造了很多这种类型的脍炙人口的篇章,《陋室铭》《爱莲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陋室铭》这篇美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五、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1)《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刘禹锡,字梦得,人称“诗豪”,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2)《陋室铭》的体裁是铭,它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需要押韵。
2.朗读课文。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xīn) 苔痕( hén) 鸿儒( rú)案牍( dú) 西蜀(shǔ) 何陋(lîu)(2)朗读时要注意句尾的字押韵。
把押韵的字找出来,并注音。
名(míng ) 灵(ling) 馨(xīn) 青(qīng) 丁(dīng)琴(qín) 经(jīng) 形(xíng) 亭(ting)(3)朗读时要注意句子的节奏,为句子划分节奏。
《短文两篇》导学案
22 短文两篇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文言文中“使动用法”辨析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是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之一。
使动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带了宾语,就有“是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个不及物动词就活用为使动用法了。
如“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意思为“使……惊”。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如题,“乱”和“劳”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意思分别是“使……扰乱”“使……劳累”。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用法的,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素材积累:刘禹锡趣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
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大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在席上作陪。
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作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
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短文两篇》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
《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主备人审核人语文组课型新授课时间2023-9-13导学案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深刻体会的思想感情。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全力以赴,激情参加。
熟悉人生第一次经受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阅历。
【学习重点】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阅历。
【学习难点】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导学】【课堂学习】一、走进周素珊,笔名毕璞,原籍广东中山,岭南高校中文系肄业。
1938年到台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微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编辑。
《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雏形()丰硕()稀疏()霎时()孵鸟()姊妹()柚子()沉甸甸()牢固累累()玲珑剔透()详细而微()不行磨灭()回味无穷()三、合作探究1、所谓“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
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2、“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3、为什么说“我”是“俗子”?4、为什么说“第一次的阅历不肯定都开心”?5、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好在哪里?奇异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明。
6、文章一共写了几件事?详写的是哪两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堂达标】谈自己对“第一次”的熟悉(温馨提示:生命中有很多第一次。
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乐观去尝试,不行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英勇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开。
)【课后反思】格式:一、学习目标二、学习重难点三、学前导入四、学习任务五、课堂检测六、课后反思主备人审核人语文组课型新授课时间2023-9-14导学案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细心品尝语言,思索人生哲理。
2、培育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力量。
3、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享受学习的欢乐。
【学习重点】细心品尝语言,思索人生哲理。
短文两篇(导学案)
25 短文两篇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篇课文《夸父逐日》;第二课时学习第二篇课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并完成当堂检测。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两篇课文的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两篇课文的具体分析感知及写法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与《山海经》和《淮南子》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言文中省略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体味本文语言简洁的特点;理解两篇课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和死而后已、为后人造福的精神。
课前预习作品简介《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山海经》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故事和传说中的地理知识的著作,其内容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被誉为“古今怪语之祖”。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同时又吸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内容庞杂。
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地维绝: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维,绳子。
绝,断。
水潦:泛指江湖流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古今异义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行走)饮于河.、渭(古义:专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地维.绝(古义:绳子今义:维持,维护)一词多义夸父与.日逐走(介词,和,跟)与借旁近与.之(动词,给)道渴而.死(连词,表顺承)而怒而.触不周之山(连词,表修饰)化为.邓林(动词,成为)为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动词,做,担当)词类活用北.饮大泽(名词做状语,向北)道.渴而死(名词做状语,在路上)天倾西北..(名词做状语,向西北)地不满东南..(名词做状语,向东南)文言句式倒装句:饮于河、渭(状语后置,应为“于河、渭饮”)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主语“夸父”)怒而触不周之山(“怒”前省略主语“共工”)新课导入老师播放一段“夸父逐日”的动画片,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2022年部编版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 积累词语, 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穿、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 并学会运用.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 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 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 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圈画文中生字词.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以下的词语.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老师巡视各组, 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 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语言十分简练, 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 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⑷读书会有哪些成效呢?试举例说明.【课后稳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比照论证的方法, 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 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在畅读文本的根底上, 体会语言的特色. 〕【拓展延伸】①读史使人充实,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②凡有报学, 皆成性格. ③人之才智但有滞碍, 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一如身体百病, 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④滚球利睾肾, 射箭利胸肺, 慢步利肠胃, 骑术利头脑, 诸如此类. ⑤如智力不集中, 可令读数学, 盖演题须全神贯注, 稍有分散即须重演;⑥如不能辨异, 可令读经院哲学, 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⑦如不善求同, 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 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⑧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 皆有特药可医.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你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请写出两句.格言警句:9.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 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 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论点:论据:10.做一下自我分析, 说说自己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读书名言警句积累:1.腹有诗书气自华.2.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3.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4.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第二课时《不求甚解》【资料链接】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 福建闽侯人. 1929年, 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 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 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 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 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 1930年参加“左联〞, 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 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 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 针砭时弊, 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 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它题材多样, 形式灵活, 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 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 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 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 做到以小见大, 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 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 帮助、团结、教育人民, 挖苦、打击敌人.【整体感知】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概〞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课后稳固】6.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 再在此根底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 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 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 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 要抓住批驳“突破口〞, 是直接驳论点, 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⑵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⑶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7.语言品析(学生积极展开思考, 分组讨论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为什么说“不尽然〞?表达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拓展延伸】善读可医愚①关于读书的话题, 前人已讲过许多. 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 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 说什么“翻开互联网, 能知天下事, 还看什么书?〞诚然, 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 也可以到达实用的目的. 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 他说:“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 这话切中要害, 颇有深意. 刘向是位大学者, 也是位大编辑家.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 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 读书. 应该说, 刘向读了很多书, 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 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②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 “善读〞讲的是方法. “善读〞这点很重要. 从古至今, 书籍之多, 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 人生有限, 就是超世天才, 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 因此, 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 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 以丰富自己的营养.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明,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因此, 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 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 这些书就像“药〞一样, “对症下药〞, 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 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③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一般来说这话不错, 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 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 “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 图书就像朋友一样, 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 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 可能会把你坑害.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 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 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 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 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 因此, 我们的社会各界, 老师、家长, 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 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 选择有益的书, 充实他们, 引导他们, 正像选择好药一样, 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 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翻开互联网, 能知天下事, 还看什么书?〞的说法, 其目的是9.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 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医愚〞与“善读〞结合起来论述, 从论述的重点来看, 作者主要论述的是 ,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12.依照下面的例句, 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 写出你对书的认识.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我说:“〞第一课时《谈读书》1.朗读课文, 圈画文中生字词.yíchóu zǎo xiájiéjuéliújièzhì cījuéhào jiáo2.解释以下的词语.⑴狡黠:狡诈. ⑵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那么.⑶诘难:诘问, 为难. ⑷文采藻饰:修饰文辞, 使之富有文采.⑸傅彩:〔给言辞〕增添光荣. ⑹矫:做作, 不真实.⑺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⑻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⑼滞碍:不通畅. ⑽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⑾要诀:重要的诀窍. ⑿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 寻找过失.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⑴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局部);读书的方法(中间局部);读书的作用(结尾局部).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⑵比照论证:正反说理, 全面有力.⑶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 反对成心挑刺, 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 采用不同的读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⑷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4.文本探究: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德行犹如宝石, 朴素最美. 〞“声名犹如大河, 空虚无物者浮, 实学有才者沉.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 显出其文笔老练, 说理透彻. 这种比喻的运用, 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 很能打动读者, 很有说服力.③比照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 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这样就全面有力, 使人信服.平易流畅, 笔法灵活, 语言精辟.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 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 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 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 〞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 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 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 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1.第一局部: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 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局部:解释“不求甚解〞确实切含义.第三局部:“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 对“不求甚解〞持否认态度.3.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 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 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 要前后贯穿, 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 理清其相互联系.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概〞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 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6.⑴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⑵“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 很不认真. 读书重在会意, 不要死抠字眼, 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⑶书要反复读.7. 说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有求甚解的精神, 如“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 比方, 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 要学会包容, 所谓“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中所说的, 我们读书, 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8. “翻开互联网, 能知天下事, 还看什么书?〞是为了引出下文有关某些人对于互联网能代替书本的作用的解释.“诚然, 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 也可以到达实用的目的. 但我认为不能完全代替读书. 〞互联网上的东西繁杂且有很多不适宜的内容, 人们对于其选择的自由度非常大, 但总的来说, 网上的很多东西比拟急躁, 错误很多, 会给人们带来误解. 因此, 还要以书本为主, 网络为辅.9.论点是“善读之可以医愚〞.文章首先提出读书的问题, 第二段接着讲了“善读之可以医愚〞.下面又以“开卷有益〞为例, 论述了善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的结论也是“善读之可以医愚〞.10. “医愚〞与“善读〞, 作者主要论述“善读〞.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引用名言, 结合事实, 恰当的比喻等等.11.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一是, 每个人的能力和需要不同, 所以读书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二是, “图书就像朋友一样, 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 有的图书有益, 而有的图书那么会给人以坏的影响. 还指出第一:人们应根据各自需要有选择地读书. 第二:人们应选择好书去读.12.书是解药——我说:“书籍是一切痛苦的解药.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 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人.【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字注音肇()埋没() 彷徨()嘹望〔〕授予〔〕2理解词义格物:致知:彷徨:修身:清谈:诚意:正心:齐家:袖手旁观:一帆风顺:3本文是一篇〔文体〕, 作者_______是美国华裔______家, ________奖获得者.4、在文章中找出说明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 明确目标.自古以来, 人们都在探求事物, 科学的认识世界, 获得新知, 追求新生活. 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 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 都在表达着“格物致知〞的精神. 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 就是如此表达的典范. 今天, 我们学习的新课文, 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二、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 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 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三、自主探究, 释疑解惑.〔一〕读一读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 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2结合前面的预习, 把你认为重要的生字注好音.〔二〕找一找速读课文, 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 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 ﹙提示:先独立做, 然后同学们在小组交流﹚明确:﹙三﹚想一想1、精读课文, 把握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明确:(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明确: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 全班交流. 明确:2、聚焦论证方法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学生讨论, 明确:﹙四﹚填一填〔提示:学生小结课文〕引论〔提出问题〕:___________本论〔分析问题〕:___________结论〔解决问题〕:___________﹙五﹚议一议1:联系实际, 延伸拓展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明确:2:质疑问难, 互动交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同学们自愿组成探究学习自小组, 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 并写成研究小论文, 一周后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 〕四: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 只有有了这种精神, 我们的, 生活才是多彩的, 思维才是开阔的. 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 努力探索, 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 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拓展检测案】一、课内语段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 格物致知的目的, 是使人能到达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 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 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 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 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 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 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 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 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 经验告诉我们, 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1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 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D这种观点, 经验告诉我们, 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2作者主要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证明论点?3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中心论点的?4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二、课外语段阅读①多年前, 中日学生夏令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报道说日生出色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坚韧品质, 中国学生显得有些无知与软弱, 他们似乎不懂得如何在陌生而艰苦的环境下求得生存. 这种状况时刻提醒我们: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必须学会生存.②生存, 就是生活, 学会生存就是延续生命. 丰衣足食并不是上天的恩赐, 而是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 当今社会性的生存含义已扩展到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竞争剧烈的社会中取得生存开展的时机. 这样一来, 学会生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③学会生存意味着拥有理想, 满怀希望地迎接生命的挑战. 可以说, 生存的理想就是为理想而生存, 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就是人生价值表达的过程. 人们常常用“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来形象比喻生存的意义, 而这实际上都是由理想决定的. 有了崇高的理想, 才会懂得生存的重要, 才能具备学会生存的决心和动力.④学会生存意味着尽力实干. 将求生存变为会生存, 需要的正是实干.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曾说过“现实是此岸, 理想是此岸, 中间有湍急的河流, 行动那么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仅仅树立理想而没有行动, 只不过是一位“空想家〞, 终究一事无成;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 积极行动, 才能梦想成真.⑤如果说理想是生存的思想根底, 实干是生存的根本途径, 那么, 经受磨难就是生存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生存的道路布满荆棘, 坎坷不平, 在重重磨难面前倘假设害怕退缩, 轻言放弃, 便失去了生存的时机;倘假设毫不气馁, 迎难而上, 便能化险为夷, 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会生存的强者. 古往今来, 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流传了下来, 纪念勇者, 鼓励后人. 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 为生存不惜历经千难万险, 终成正果;拜伦天生跛脚, 贝多芬中年失聪, 他们都为事业不顾身体残疾, 奋斗终生, 铸造辉煌. 正是这些坚强的人用一曲曲千古传唱的生命之歌告诉我们:学会生存意味着要经受磨难.⑥历史已经步入21世纪, 学会生存就需要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处优胜劣汰的社会, 适者才能生存.1.阅读第一段, 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学会生存〞的?2.结合文意, 分条陈述学会生存的重要意义.3.作者引用克雷达洛夫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谈谈你的理解.4.作者认为, 学会生存, 意味着拥有理想, 意味着尽力实干, 意味着经受磨难. 你认为还意味着什么, 请续写两个分论点.【参考答案】:【课内探究案】﹙三﹚想一想1(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方案,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 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 这是科学开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 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保存一个疑心求真的态度, 靠实践来。
《短文两篇》导学案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有感情进行朗读的水平。
2、体会诗中“山”、“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有感情的朗读水平学习难点:体会诗中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题目解说:“在山的那边”是一个非常含蓄的题目,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要读完全诗,看看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
读完后才明白“山”的那边是“海”。
诗中的“山”比喻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挫折,“海”比喻人生理想。
题目简洁而凝练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
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
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叶芝文集》。
预习自测重点字词:隐秘()铁青一瞬()间凝()成:凝结而成。
痴()想:发呆的想诱惑():吸引,招引喧腾():喧闹,沸腾。
喧,声音大而嘈杂。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质疑探究1、学习诗的第一部分2、朗读诗第一小节,回答: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3、朗读第二小节,回答:(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2)“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朗读诗的第一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学习诗的第二部分朗读第一二小节,讨论:(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2)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3)怎样理解“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和“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枯干的心灵……”小结:在探寻理想的途中经手的磨难和信念以及理想给“我”的动力。
27_短文两篇_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主备人:初二语文组审议人:冯建翠级部签字: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通文义,积累重点词语。
2、背诵和默写这两篇短文;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
3、联系背景,了解作者,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课前预习1、陶弘景:字,号,丹阳人。
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
有《》。
2、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
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写景陈情。
3、朗读,给课文划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内探究1、翻译词语、句子,填空。
)。
本句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围绕“”字来写。
接下来的十句,描写了秀丽的山川景色。
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极写山之,( 视)。
水之,(视)。
白、高山、流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用视极目远眺,的竹木和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
)),沉鳞竞跃。
由景转入景的描写。
通过描写与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其奇者。
文章又以收尾,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能和谢公()等古今山水高士比肩的自豪/自得之感。
2、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课前预习1、题解:本文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biǎn(降)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南。
2、作者:苏轼是朝人,字,号,是唐宋“”之一。
与父亲、弟弟并称“”。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词派的代表。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知识链接】1、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
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2、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4、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5、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能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给加点词语注音。
陋室铭.()刘禹.锡()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2、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问题探究】3、“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4、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5.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教案、导学案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13 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寄语: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课文。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3、感受夸父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课文。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资料助读】:神话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
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课前自主学习】一、填空:《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都属于()(体裁)前者选自()后者选自()。
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赛背诵。
三、学习课文(一)夸父逐日1、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并自主完成A、B两题。
A.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逐走()(2)欲得饮()(3)河、渭不足()(4)弃其杖()B、翻译下列语句(1)未至,道渴而死。
(2)弃其杖,化为邓林。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课题:《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理解作品的主题。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重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朗读,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交流。
2课时一、导人二、预习案(自主学习)1、预习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把握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预习内容:了解作家作品,大声准确地朗读课文一遍,轮读一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检测预习效果(1)提问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准确。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
A.旸谷()浸润()B.皓月()姮娥()C.一撮灰()露台()D.瞬间()夸父()2、介绍作者情况及。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_______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现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灭亡》《春》《日》、《月》选自散文集《龙·虎·狗》。
三、探究案(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然后回答A、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B、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短文两篇 导学案
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1指导思想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想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
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探讨。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⑴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探究课文内涵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明确:经验补读书之不足,经验又能衡量书中所提及的知识,而互相补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含解析)16.短文两篇陋室铭【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目标:1. 熟悉和理解课文中的两篇短文的内容和结构。
2. 掌握短文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简短的短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综合能力,能够通过短文推理和归纳。
导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篇短文,并让学生读一读,想想这篇短文的内容是什么。
2. 学生回答问题,并与同桌讨论自己的答案。
三、分享回答(5分钟)教师选择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并给予评价。
四、整体阅读(15分钟)1. 学生们再次阅读这篇短文,注意短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2. 学生们将短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五、分享归纳(10分钟)1. 学生们将自己的表达分享给全班,并听取教师的评价。
2.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短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六、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2-4人组成。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介绍他们总结的短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3. 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七、引导写作(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篇短文的开头,并让学生根据这个开头写下自己的一篇短文。
2.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评。
八、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并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导学案结束。
注: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导学案示例,具体的导学案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三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目标:1. 熟悉和理解课文中的两篇短文的内容和结构。
2. 掌握短文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简短的短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综合能力,能够通过短文推理和归纳。
导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展示一篇短文,并让学生读一读,想想这篇短文的内容是什么。
《短文两篇》导学案
25《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所蕴含的人生主旨。
【学习重难点】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所蕴含的人生主旨。
【资料链接】《山海经》——是现存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堪称中国上古神话的宝库。
全书十八卷,分为《山经》《海经》两大类,约三万一千字。
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名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可以堪称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五被等共同编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今存内二十一篇。
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此书得以流传。
神话——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解释,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出的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先民与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夸父——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人。
《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夸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
也有学者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落的名称。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
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
后为颛顼年诛灭。
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预习检测:
二、合作学习
1.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精练反馈
1.根据提示默写:
课题:27短文两篇课型:展示+反馈备课者:初二语文备课组分管领导评价:________
学习目标
书写导学案栏(要求分课时备写,一页写不完可写两页或三页)
此栏一般用于归纳知识点或写达标测评(也可备课)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并背诵课文;(重点)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勇与其奇者()
课堂学习
一、预习检测: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2.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3.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2.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学习目标
书写导学案栏(要求分课时备写,一页写不完可写两页或三页)
此栏一般用于归纳知识点或写达标测评(也可备课)
1.能正确流畅的阅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难点)
3.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重点)
(二)预习作业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寝遂竹柏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⑷相与步中庭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⑹月色入户
⑺欣然起行⑻解衣欲睡
⑼遂至承天寺
3.给下列句子划出恰当的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是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教学反思
清水县第五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27短文两篇课型:展示+反馈备课者:初二语文备课组分管领导评价:_______
清水县第五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陶弘景:我国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四、精练反馈
1.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拓展: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
方今仲秋风起,平原彯色,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忧心辞矣。
(选自江淹《报袁淑明书》)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预习作业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难点)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知识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品味写景的妙处
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