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 短文两篇(测)-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上册)(解析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2课《短文两篇》学案《陋室铭》学案教师寄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陋室”的环境和生活,理解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陋室”不陋的说法。
学习过程: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鸿()儒()牍()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3)无案牍..()C、翻译句子。
..之劳形()(4)往来无白丁(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X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铭是古代用来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
1、作者用哪些句子描写陋室的?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
2、你认为陋室是什么样子的?试用几个词或句子说一下。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为文中结尾,其用意是什么?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情操?五、拓展延伸1、“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德馨”而不陋。
从X禹锡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呢?2、你还知道X禹锡的哪些诗文?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六、巩固练习。
1、重点词语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灵:()(2)斯是陋室斯:()(3)惟吾德馨德馨:()(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短文两篇》课堂实录精编版
《短文两篇》课堂实录执教:沈国华学生:杭州湾初级中学八(5)班时间:第一课时,2017-9-11周一第二课时,2017-9-12周二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短文(板书:短文两篇),一篇叫《答谢中书书》,另一篇叫《记承天寺夜游》(板书两篇文章的题目)。
《答》文是陶弘景写的,《记》文是苏轼写的(板书两位作者)。
关于这两位作者,由谁能介绍一下?生: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的人,被称为“山中宰相”。
苏轼就是苏东坡,北宋时期人,苏洵、苏轼、苏辙“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咱先来看陶弘景其人(屏显: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由一生读介绍。
师:陶弘景是南北朝时南朝人,苏轼是北宋时期人,这两人生活年代相隔六七百年,人生际遇更是大相径庭,然而,你感山水之灵秀,我寄风物于情怀,他们的文章“有缘千年来相会”,共同出现在我们的课文中。
《答》文68字,《记》文85字,可谓字字珠玑,清音幽韵。
现在就让我们来享受美文,美景,美情!二、析题师:咱先来看两个题目,《答谢中书书》,两个“书”,有谁能解释?生:“中书”是官名,谢中书就是谢征,他曾当过中书舍人。
第二个“书”是指书信。
师:“答”可以理解为——生:答复,回复。
师:合起来就是——生:答复谢中书的书信。
师:看来这是一封书信,还是回信。
古人的书信也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古代的文人把谈山论水、品诗析文作为一件雅事,写信的时候也喜欢描绘一番,寄寓情怀。
再来看《记承天寺夜游》,这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一个?生:“游”。
师:“游”,表明这是一篇游记。
谁能说说什么叫游记?生:游记就是将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
师:从这个题目中还可以看出哪些信息?生:游的地点是在承天寺,游的时间是晚上。
专题27 短文两篇(测)-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上册)(解析版)
(30分30分钟)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4分)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
渴甚,使执子乞浆①于田舍。
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
”执子曰:“‘真’字也。
”父怒不与,执子反以告。
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
”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
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
”②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
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注】①浆:古代一种酿制的微带酸味的饮料。
②此“直”“八”两字也:古书为竖排,故有此说。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2分)①识此字,馈.汝浆()②执子反.以告()③父如前示.之()④艾子饮而甘.之()⑤使.执子乞浆于田舍()⑥写出原文中的任意一句倒装句:2.与“执子揖而请”中的“而”用法一致的是()(4分)A.艾子饮而甘之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拔山倒树而来D.学而不思则罔3.翻译句子(4分)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4.这则寓言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4分)【解析】1.①赠送、给②同“返”,返回③给······看④以……为甘⑤派、让⑥略2.A3.假如通子再像执子一样认真,我连一勺水都喝不上了。
4.做事不能死板,要懂得变通。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翻译成然而、但是;C项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者不译,D项而转折连词“却”。
A项与例句是连词的顺连用法。
故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句中“使”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这类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包括主旨)的理解、感受、领悟等等,“执”与“通”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第22课《短文两篇》助学练测集优方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22课《短文两篇》助学练测集优方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课文导读«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画,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显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乐趣,事中显理,景中显情。
«爱莲讲»通过对莲花的喜爱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亮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乐趣。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德馨.〔xī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ú〕甚蕃.(fān)污泥..(yū) 濯.(zhuó)清涟.(lián) 不蔓.不枝(màn)亵.玩(xiè) 噫.(yì) 颐.〔yí〕鲜.有闻(xiǎn) 隐逸.〔yì〕二、词语释义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咨询的人。
调素琴:调,弹奏;素,素朴。
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那个地点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躯体劳累。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单的呢?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可爱的〔花〕〞。
甚蕃,专门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盛爱牡丹:盛,专门。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幽香。
益,更加。
予谓菊:谓,认为。
陶后鲜有闻:鲜,少。
三、语句解读1.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闻名〕2.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3.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4.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使……受到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使……感到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7.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四、作家作品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专题27 短文两篇(练)-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上册)(解析版)
一、积累运用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芦花荡》——孙犁——孙树勋——《孙犁文集》B.《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C.《桃花源记》——陶渊明——元亮——《陶渊明集》D.《核舟记》——张潮——子敬——《虞初新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识记文学常识,《核舟记》作者是魏学洢,所以D错误的。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古诗文默写(1)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2)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__。
莲之爱,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6)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妇啼一何苦。
(8)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10)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分,每空1分)(1)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2)无丝竹之乱耳(3)濯清涟而不妖,(4)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5)会当凌绝顶(6)各具情态(7)吏呼一何怒(8)老大徒伤悲(9)欲济无舟楫(10)白云千载空悠悠【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既有理解性默写又有记忆性默写。
小题1注意“儒”的写法.小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课堂回顾体会两篇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2 短文两篇(测)(基础版,教师版)
(33分 25分钟)一.根据文章内容填空(8分)(7)《陋室铭》一文中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8) 《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解析】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文言文阅读(2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0分)⑴可爱者甚蕃⑵香远益清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⑷陶后鲜有闻⑸待到山花烂漫时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4分)【答案】1.多更加,越少等到2.从淤泥里出来却不粘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对于菊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节操。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板书设计:
陋室铭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
学习内容
第 五单元(章)第22课:短文两篇 第1_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掌握一些文学常识。
3、朗读、背诵、翻译全文
重难点: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朗读、背诵、翻译全文
时间分配
导课3分、自学15分、交流展示15分、小结2分、巩固5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2、教师X读,学生品读,进入意境。
3、学生自由朗读,,鼓励学深放声读。
4、学生试读,读准节奏。
5、全班同学齐读,要求洪亮、节奏要准,读出韵律。
(二)文言词语研究
1、古今异义词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今义
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
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
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往来:往来无白丁
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馨 古义: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鸿 古义:大,渊博
今义:鸿雁,书信。
丝竹古义:琴瑟、萧笛等乐器
今义:丝绸和竹子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表示交往的人
来来往往的人
1、名词作动词 出名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显出灵异
3、形容词作使动词
使……受到扰乱。
4、动词用作 使动词
往来种作
3、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疏通句意
1、教师引导
2、学生借助工具书释意课文。
专题22 短文两篇(练)-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上册)(原卷版)
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_____”、“_____”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表明陋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_______________。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____________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有_______________之意,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2 短文两篇(练)(基础版,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12分)【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1)谈笑有鸿.儒()(2)无案牍之劳.形()(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或情操?(2分)4.乙文中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1.(1)大(2)使……劳累(3)少(4)应当2.(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2)我唯独喜欢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4.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
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解析】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如:“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
(同步精品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2 短文两篇(讲)(基础版,教师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语;会翻译重点语句。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识字辨音①馨()②儒()③牍()④甚fán()⑤yū泥()⑥zhuó清涟()⑦ xiè玩()⑧xiǎn有闻()2、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5分)①惟吾德馨()②阅金经()③谈笑有鸿儒()④亭亭净植()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斯是陋室()⑦濯清涟而不妖()⑧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反馈矫正】1.①xīn②rú③dú④蕃⑤淤⑥濯⑦亵⑧鲜2.①馨,香气,指品德高尚②指佛经③有学问的人④树立⑤亲近而不庄重⑥这⑦洗涤⑧认为☆课堂探讨☆要点一:积累文言词语;会翻译重点语句。
【探究活动】积累文言词语;会翻译重点语句。
【教师释疑】古文阅读是中考必考内容,自2015年起,古文阅读从课内正式转为课外古文阅读,但是大部分词语、句子的考点还是来源于课内古文。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
常见的解词法有:单音节双译法;组词法。
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连词成句的翻译规律;增补法;直译法;意义法。
【讨论明确】1.深,有龙则灵.在,在于.名,动词,出名.灵,灵验,神奇.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馨,这里指品德高尚.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蔓到.译文: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课堂提升】一.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2 短文两篇(测)(提升版,学生版)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35分 30分钟)1. 找出下列作品、作者与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 ) (4分)A.《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朝花夕拾》B.《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集》C.《爱莲说》——周敦颐一一《周元公集》D.《核舟记》——张潮——《虞初新志》2.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4分)A、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最主要的三个部分。
B、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
如:墓志铭、座右铭等。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C、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叙事实,又也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D、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不会出现。
3.根据课文内容,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每空1分共13分)①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②突出陋室主人交往。
③写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④《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⑤《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⑥《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二) 课外文言文(14分)吕文穆公蒙正,不记人过。
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此小子亦参政耶?”文穆佯为不闻而过。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文穆遂止之。
朝罢,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文穆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弗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1)令诘.其官位姓名诘:(2)悔不穷.问穷:5. 文中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4分)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6.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3分)。
山东省聊城高县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短文两篇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4.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A.否则B.却C.那么,就(4)无丝竹之.乱耳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6)濯清涟而不妖.(7)同.予者何人……一样(8)亭亭净植.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5)宜.乎众矣古义:今义:8.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9.填空。
(1)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我们学过唐代(人名)的(书名),这篇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以,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时代)的(人名),选自《》。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2 短文两篇 人教新课标版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22 短文两篇人教新课标版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德馨.( ) 案牍.( ) 甚蕃.( ) 淤.泥( )洗濯.( ) 亵.玩( ) 隐逸.( ) 鲜.有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陶后鲜.有闻( ) 芳草鲜.美( )(2)无丝竹之.乱耳( ) 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 ) 渔人甚异之.( )4.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词性和意义发生的变化。
(1)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
(1)《陋室铭》中的“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八年级语文(含模拟卷)上册22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给加点字注音品德高尚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它往往借描)不妖(洗涤)焉(玩弄《爱莲说》仅仅写莲花吗?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不是,这种写法是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要在污浊的时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爱莲说》主要是写莲花,但在文中为什么又分别提到了菊花和牡丹,这又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联盟(méng)血清(xuè)巨额(é)B.遗嘱(shǔ)渗透(shèn)挪威(nuó)C.颁发(fēn)即日(jí)首届(jiè)D.仲栽(cái)拔款(bō)利息(xī)2.根据课文,为下面一段话选择一组最合适的动词填空。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__________了过来,又稳又准,_____要害。
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仿佛被催眠术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刺切中控制探索B.刺击中控制探寻C.扎击中抑制探寻D.扎切中抑制探索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B.《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写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自我调节、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记”是一种文体。
《核舟记》一文表现了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
核舟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4.根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明朝永乐年间都城的繁盛景象。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2短文两篇(含试卷)
22 短文两篇编写:江海霞 审核: 校稿:魏珊珊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背诵课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第一课时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背诵《陋室铭》,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1. 读准字音。
陋室铭.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2.熟读课文及注释,解释词义。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资料链接 课时要点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重点难点3.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4.用文中原句填空。
①写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②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③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两句与陋室有什么关系?明确: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能有“名”“灵”的性质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与陋室有什么关系?说说你对主旨的理解。
明确:运用类比,意在以古代圣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陋室铭》中的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巩固提升1.作者居“陋室”而不嫌,居“陋室”却生活雅致,可见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2.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并未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写作中也可借鉴这种方法,来表达你的心志和情趣。
第22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
第22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第一部分:1.本文作者是闻名文学家。
2.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德馨〔〕苔痕〔〕鸿儒〔〕案牍〔〕3.讲明以下句子中的词语:⑴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灵:〕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⑸无案牍之劳形〔劳:〕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5.以下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为哪一项〔〕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6.体会以下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样都。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9.文中如何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明白得。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闻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12.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壮的--人站在它面前只是是粒芝麻儿。
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
人为攀登而欣喜。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只是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奉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久征不服自己。
第二部分:〔一〕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
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能够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3.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缘故是什么?14.以下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分30分钟)
一、根据文章内容填空(5分)
(1)《陋室铭》一文中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
(2)《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文言文阅读(2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0分)
(1)可爱者甚蕃
(2)香远益清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陶后鲜有闻
(5)待到山花烂漫时
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4分)
【答案】
1.多更加,越少等到
2.从淤泥里出来却不粘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对于菊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节操。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