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 微(人教版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式微【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
微:幽暗。
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
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
一说通“穷”,困穷。
[2-3] [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品析诗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联的写作内容?
• 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 理形势。
• 用“风烟”来修饰“五津”显示杜少府任所的卑湿 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流露对朋友的关切。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写的是什么?
• 从正面写离情而转为劝勉。
劝勉朋友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 劝勉朋友不要悲伤,体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子衿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经词。 2.品读诗经,体会作者感情。
新课导入
点击图片播放
《子 衿》
走近作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 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 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 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 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 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 百科全书。
此句安慰杜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 心声,成为千年名句。此句一反送别诗缠绵悱恻的格 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离别固然悲伤,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比 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 别泪沾巾。
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固然是悲 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比邻,所以不 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
整体感知
疏通词句,把握内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 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RJ)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三、阅读理解。 (一)
阅读《子衿》,然后答题。 1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1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两句有什么含义?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 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两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 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 月那么漫长。
(二)(原创题) 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然后答题。 13.仔细观察下边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两句诗?并展 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这句诗所呈现的画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广袤的三秦大地,辅卫着雄伟的京城长安,遥 望蜀州,只见风云烟雾迷茫。
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 的妙处。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直接性默写。 1.微__君__之__故___,胡为乎中露?(《式微》) 2.青青子衿,_悠__悠__我__心____。(《子衿》) 3._纵__我__不__往___,子宁不来?(《子衿》) 4._城__阙__辅__三__秦___,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八月湖水平,__涵__虚__混__太__清____。(《望洞庭湖赠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 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或:从视觉、听 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 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 气势宏大。) 1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 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意思对即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
式微
学习目标
式微 《诗经 邶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诗经常识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 歌总集,本称“诗”,汉代时被儒 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 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 又称“诗三百”。
二.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表达效 果?
1.修辞手法 (1)设问“胡不归”发人深思,引人思考。 (2)反问“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表达强烈不满。 (3)反复“式微”,强调天黑了。
2.结构形式 重章叠句,一咏三叹。
3.句式 兼用长短句,两句一韵,节奏短以表示情绪的急切愤 懑。
课文精讲 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 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课文精讲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 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 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 心。
整体感知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式,语气助词。微, 昏暗,天黑了。
式微式微,胡不归?
式微式微,胡不归?
何,为什么。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经》的体裁类别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 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谣、土乐,有十五国风,160篇,大多数为劳动人 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 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周颂、鲁颂,共40篇。 “风”代表着《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屈原的《离骚》并 称“风骚”。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含了五首古诗词:《卖油郎独占花魁》、《南陵别儿童入京》、《秋浦歌十七首》、《清平调》和《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这些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文学风采,还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对于古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如作者生平、作品背景、诗词意境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词的意象、情感、手法等内容的分析。
2.难点:诗词意境的感悟,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诵读、讲解、讨论、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介本单元诗词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诵读:让学生反复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分析: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分析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对诗词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提炼诗词的主题。
6.拓展:介绍与本单元诗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诗词的主题和要点。
例如,对于《卖油郎独占花魁》这首诗,板书可以设计为:卖油郎独占花魁•意象:花、月、楼、船•情感:喜悦、自豪、惋惜、感慨•手法: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诗词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2.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抒发的情感。
3.感受律诗的格律、章法和语言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式微》和《子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四书五经”中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的殿堂,欣赏其韵味,感受其魅力。
(板书文题)二、初读,把握节奏特点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邶.风(bèi)子衿.(jīn)嗣.音(sì)挑.兮(tāo)达.兮(tà)城阙.(què)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师生合作朗读,感受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之美)3.自由朗读,体会重章叠句(1)自由朗读《式微》,比较两节诗的不同。
(生朗读交流,师引导)学生行为两节诗只有三个字不同。
上一节中的“微君之故”,第二节变为“微君之躬”;上一节中“胡为乎中露”,第二节变为“胡为乎泥中”。
(2)自由朗读《子衿》,体会重章叠句的运用。
学生行为《子衿》前两节,变换了三处地方。
第一节“青青子衿”在第二节变为“青青子佩”,“悠悠我心”变为“悠悠我思”,“子宁不嗣音”变为“子宁不来”。
师小结:这也是我们第12课学过的《诗经》中常见的表达方式——重章叠句,即同一诗章重复,只变换少数几个字来表达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
“重章叠句”可以强调某种感情,营造特殊的意境。
【设计说明】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节奏,并通过分析诗歌每一节中变换的字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之美。
三、研读,深入理解诗歌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这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 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 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整体感知
疏通词句,把握内容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何以还在露 水中!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式 微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经。 2.品读诗经,体会作者感情。
新课导入
点击图片播放
《式 微》
走近作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
“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换字, 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 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与灵活相整合, 参差错落, 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 伏。
艺术特点
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 还在泥浆中!
品析诗文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 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
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
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
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课堂小结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 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 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 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 词语之外, 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谢谢!